
下面,我们来像建筑中搭积木似的,反向拆解 宋朝的组织机构下,士大夫是如何同皇权互动的。希望能对未来考公的同学有所帮助。
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起草-代表皇权意志)、尚书省(执行-代表官僚系统存在意义)、门下省(审议复议-代表氏族利益),这样设置,也是为了皇权不直接干涉审议和执行;这样设置有一个难解之处,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三省中如果任何两个部门串通,都可以左右一项政策的可否。
为应对私下串通的情况,唐(宋)均是多宰相制,大多时候尙书省的老大尚书书令是主宰相一般是正二品。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也为宰相——是正三品。唐朝天子只同宰相商议国事,不从其他任何政府部门听取政治意见。皇帝与宰相联系的机构只有一个,就是中书省。唐中晚期,承天子命令的中书省权利增长,代表氏族势力掣肘天子的门下省权利有所弱化,门下省逐渐被中书省吸收,中书省的长官成为宰相,这样为防止宰相专权,又在【中书门下省】增设置多名宰相——也就是 我们听过的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 同平章事)。与宰相权限相同但官衔较低。
到了晚唐时期皇权羸lei弱,官僚集团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私下串通,主宰相的权力加强。于是 皇权为破此局只能用太监,监视确保三省没有猫腻。所以在晚唐时期,宦官的权利十分大。比如白居易笔下的“黄衣使者白衫儿”,你知道是出自他的哪一首诗吗?
宋代,在组织上,也是 多宰相制度(不过官职叫:参知政事 、 同平章事),共同管理三省和六部;属于军事的枢密院仅服从于皇帝;最高的军事机构 枢密院 掌握用兵之权与行政政事堂进行有力的对抗 枢密院与政事堂并称两府。
宋代独裁政治因为执行成本高的发展特色,致使财政部门成为最重要的部门。而我们前面提过,宋朝是皇帝独占军权,将民政和财政权与士大夫共享的王朝——士大夫成为官僚制度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撑着,于是,宋代开始儒家开始宗教化,捍卫儒家的士大夫阶级,成为了与皇权共生的寄主。
同 枢密院和政事堂同级别的是三司:主管 财政(财政、民生、国资委)(户部,度支盐铁);礼院(典礼),审刑院(司法)等检察机关。三司的工作小组直属于天子并向其汇报政情; 至此宋真宗时期,皇权的自豪感会令文治武功秦皇汉武、隋炀唐宗都羡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