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查良镛(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自1955年《书剑恩仇录》起至1972年《鹿鼎记》,査先生创造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奇迹。不仅如此,査先生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设计、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每一个金庸的粉丝都不难发现,在他的小说里,到处流溢着作者对家乡嘉兴的眷恋,也因此每当有人来到嘉兴时,走过钱塘江、登上烟雨楼,总会想起小说里一幕幕经典的情节。值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和来自嘉兴的金庸研究者共话“査先生的故乡情结”。 —对话者— 查玉强:海宁查氏族人,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兴五四文化博物馆馆长,著有《闲坐说金庸》 袁斐(阿斐大侠):知名“金学”研究者,嘉兴市图书馆理事,著有《金庸·青春·酒》 江冉: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4:55 袁斐:因为金庸我选择到嘉兴定居 12:02 查玉强:从查氏族人醉仙楼聚会,开始研究金庸;兼谈海宁查氏往事 16:00 沿着金庸生平脉络,为重修开幕的金庸故居搜集藏品 21:10 如果没有吃过金庸那样的苦,恐怕难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23:20 金庸不是个书呆子,实际上“他很顽皮” 27:00 金庸天然对强权有着反感和叛逆 31:20 大西南求学经历 34:20 海宁童年记忆 38:40 嘉兴及抗战期间西南迁徙求学经历 46:50 不为人知的湘西经历 49:57 在衢州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两年,遇到了他的一生挚友 55:00 晚年修改小说,不断给故乡加戏 1:00:00 金庸的研究的误区与盲区 1:14:00 00后还读金庸吗 1:18:00 在海外,金庸的非华语读者到底有多少 1:23:00 不能把金庸小说简单归结为武侠小说,正如不能把《红楼梦》简单归结为言情小说 1:27:00 金庸是链接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读者的一把钥匙 —互动方式— 视频号:江染之 微博:@江冉Lucien
元宵节,古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每到正月十五,中国大地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无数文人墨客曾经用瑰丽的语言记录下历朝历代元宵节的盛况。南朝简文帝萧纲说:“聚类炎洲,疏同火树”;唐代苏味道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宋代欧阳修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南宋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们浮想联翩。那么,辛弃疾那一晚在元宵灯会经历了什么?如果穿越回宋朝,我们可以度过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话者— 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典咏流传》首席文学顾问 陈志坚: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隋唐五代史、浙江地方史 江冉(视频号/江染之):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4:00元宵节的演变脉络 19:48 品读《青玉案·元夕》 25:53《青玉案·元夕》中的南宋上元节民俗 38:50《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猜测与辛弃疾当时的生命状态 54:05杭州经济社会在南宋迎来质的飞跃 1:04:00物质高度繁荣后,主战与主和思潮此消彼长 结束曲:winky诗-青玉案·元夕(来源/B站) —互动方式— 视频号:江染之 微博:@江南派FM
他被称为诗人中的“劳模”,也是中国最长寿的诗人。他自主,随性,痴情,同时也怀抱着一颗赤字之心——他就是陆游。纵观其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际遇,除几年外出为宦外,40多年的时光,他都居于三山别业和石帆别业。而这其中,陆游又更钟情于三山别业,单单以“三山”为题的诗就有十几首。那么陆游的一生与古越之州到底有哪些有趣的故事与不解的缘分,历史中真实的“放翁”究竟是什么样的?本期《江南派》,我们对话陆游第二十七世孙--陆纪生,一起走近爱国诗人陆游。 -对话者- 陆纪生:陆游二十七世孙 江冉: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4:26 陆游先祖何时举家迁往绍兴? 6:49 陆游真正意义上自己在绍兴造的房子在哪里? 13:49 陆游的诗中为何不提及祖宅“吼山”? 21:04 陆游先祖为何有“三代不为官”的经历 26:02 陆游高祖陆轸为何选择“吼山”为祖宅? 34:19 陆游后代如何传承陆氏祖训与家风? 38:19 《陆氏族谱》的编纂过程遇到了哪些难题? 41:01 修订《陆氏族谱》的初衷 * 陆游故里:三山别业 * 云门寺:陆游读书处 * 樊江街里:陆游行经处 * 泗龙桥:陆游祖居 * 吼山:陆游祖居 * 播主拜访陆游二十七世孙陆纪生 * 《陆氏族谱》 -互动方式-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本期提要— 电视剧《繁花》结局,一如金宇澄的原著,剧集后劲绵长。这部电视剧可以探讨的话题太多,本期节目邀请两位上海籍影视人胡谦、陶海,聊聊电视剧《繁花》里的表演,聊聊电视剧之外那未被呈现的半部《繁花》、黄河路之外的里弄、上海人90年代的城市记忆以及亟待被保护、传承的上海话。说到底,我们是想聊聊越来越被大家重视和理解的本土文化。 —收听指南— 4:50 《繁花》超预期 9:30 能不能以《繁花》作为未来中国影视行业标的? 13:45 《繁花》看沪语版不仅是尊重方言,还是尊重表演 18:50 胡歌、马伊琍的表演在《繁花》里上了一个台阶 21:30 上海话有标准吗?上海话说白了就是“洋泾浜” 25:20 上海女生讲话有点小“咋巴” 27:30 《繁花》的表演分寸 30:00 文艺作品,哪能按照他人印象里的方言说方言 34:30 “原著党”遗憾:金宇澄原著里的文字美感电视剧并未呈现 40:30 《繁花》是写给上海的“红楼梦” 39:00 没有拍的那半部《繁花》是金宇澄埋藏多年的一段“乡愁” 43:30 90年代上海:你以为你的记忆就是真实的吗? 51:30 不止黄河路,90年代上海是“三条马路” 54:30 杨浦小六子 1:00:30 上海人是什么样的?王志文的《过把瘾》 1:02:00 《十六岁的花季》《孽债》《上海一家人》《围城》 1:06:30 从繁华的黄河路到“藏龙卧虎”的里弄 1:23:30 保留、保护、传承上海话“哪能办” 1:31:30 互联网中的上海,沪文化推广者徐祥 1:36:30 游本昌老师塑造的爷叔就是上海 —更多内容— * 视频号/江染之 * 微博/江南派FM
—本期提要— 2023年12月10日,“对话达·芬奇”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达·芬奇的油画真迹《头发飘逸的女子》领衔,18件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真迹、手稿穿越亚欧大陆来到上海;在上博展厅里静静等待的,是唐寅《秋风纨扇图》领衔的18件中国古代绘画。中西方艺术巨匠的真迹、手稿在同时空展示,一场15世纪中西方艺术观念的碰撞与交融就此展开。 [4046996-yzSyMr6w821704431732657_390x520.jpg] 列奥纳多·达·芬奇《头发飘逸的女子》帕尔马国家美术馆 藏 [4046996-h5iXcespMh1704432341811_1200x1661.png] 唐寅《秋风纨扇图轴》上海博物馆 藏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读懂画作背后的时代背景、艺术观念,特展中方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亮,从策展历程和中西美术史角度入手,在上博学术报告厅进行对话。《文化会客厅》应邀独家呈现本场对谈。 本期对话,首先由郭亮教授从意大利文艺复兴视角为大家阐释本次展览背后的艺术史脉络,随后由凌利中研究员从上博馆藏解读展览选择自《闸口盘车图》至唐寅《秋风纨扇图》时跨五百余年、呈现中国画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发展之路的目的。最后,江冉与两位主讲人以对谈形式进一步观照展览背后的中西艺术史双叙事,希冀听众于中西展品的不断对话中有所感悟与思考。 —收听指南— 2:10 郭亮:相对真实的达·芬奇 15:20 凌利中:庄子的“乘物游心”与15中西方艺术观念 27:40 为什么15世纪西方绘画写实进入至善,中国绘画却走向写意 34:00 中国绘画中鬼神的可亲可爱与西方绘画中神灵的神秘巍峨 39:00 意大利工作室制度、中国画院与民间画坊 46:05 中西方画家与各自雇主的关系 —谈及作品— [4046996-GmSES78QRG1704432005667_1280x960.png] 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 藏 [4046996-684heJwjYW1704432446606_800x600.jpg] 列奥纳多·达·芬奇《大西洋古抄本》(部分)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和美术馆 藏 [4046996-PnKr6hcGKQ1704437912551_475x633.jpg] 仇英《临宋人画十五开册之半间秋光》(局部)上海博物馆 藏 [4046996-tratdKFkma1704437997016_1200x528.png] 佚名《闸口盘车图卷》上海博物馆 藏 [4046996-JxbzrKXR4h1704438028636_1052x696.jpg] (传)仇英《送子观音图轴》上海博物馆 藏 (本期节目实录及图片由上海博物馆独家授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这是上海首次系统呈现京津画派与海派绘画的渊源。作为中华艺术宫“何谓海派”系列的第三个展览,荟萃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等画坛盟主、艺术巨匠的近90件精品力作,呈现二十世纪上海和京津地区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理论成就和大师风采,见证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 本期节目邀请到本次展览总策展人陈翔和美术史论家、画家、策展人汤哲明,通过深入讨论5位近现代画坛的“京派”代表人物,串联起中国绘画在现代化过程中诞生的种种主张、实践及其影响。感兴趣的听众还可以阅读汤哲明为本次展览所著的文章《也说“京派”——从中华艺术宫绘画研究展说起》,以观照整个京津画坛从清末至今的发展史。 - 对话者 - 陈翔:“历史的星光”总策展人 汤哲明:美术史论家、画家、策展人 江冉(@江冉Lucien):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4:23 中华艺术宫用三年时间做“海派三部曲” 07:29 中国近百年美术史与北京、上海密切相关 10:03 元代以后,中国绘画的重镇为何转移到南方? 15:41 文人画和宫廷画并非对立关系 24:09 1910年代后期—1920年代中期:金城——反对以西画改良国画 40:23 1920年代中期—1946年:齐白石——文人画与世俗画高度融合 62:14 46年—1970年代末:徐悲鸿——中西合璧的写实主义新国画崛起 91:21 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 100:29 19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吴冠中——倡导形式美,冲击写实主义艺坛旧局 118:31 从本质上看,今天面临的问题和百年前是一样的 132:20 AI绘画需要担忧吗? - 相关图片 - * 金城《竹石雉鸡》 * 齐白石《松鹰图》 * 徐悲鸿《马》 * 李可染《蜀山春雨》 * 吴冠中《长日无风》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引言— 这一期节目是我们和上海图书馆合作的一期导览直播,聚焦他们上月底推出的大展——“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我们把视频转换成播客,编好时间码,我们的时间码都是按照动线来的,前去看展的朋友可以对照着展品,收听不同时间点位上的重要展品,上海图书馆还非常慷慨地提供了每一件展品的高清版权图片,这期内容会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入门级讲解。我们的嘉宾,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高雅老师讲解得非常生动。她全程参与了“大汉雄风”的策展,同时也是这次大展图录的英文翻译,由此看见她对本次大展资料的熟稔程度。 很多朋友对碑帖比较陌生,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历史文献、文化信息就是通过一块块碑、一张张帖记录下来的。包括古籍、碑拓、法帖、铭文,这些有文字信息的文物,我认为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因为文字所反映的文化信仰、精神状态、审美趣味是古人亲手笔录下来的,相当于是他们自己亲口说的,因而是最直观的。 这次趁着上图汉碑展开幕,我去好好学习了一下,这次大展是他们建馆70多年以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藏品最优的一次,展出了90多件馆藏的汉碑拓本,最次的也能达到国家二级文物标准。因此说,借着这次大展了解汉碑,入门的起点就非常高。展览持续到2024年1月7日,来上海旅游的朋友不妨去看看。接下来,就是高雅老师的讲解,敬请欣赏! —对话者— 高雅: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 江冉(@江冉Lucien):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收听指南— (以下图片版权均为上海图书馆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他用) 2:50 关于汉碑的专业术语先导 18:44 群臣上醻刻石(西汉)陆玑藏本 24:18 《三老讳字忌日记》(东汉)释达受跋本 28:45 《开通褒斜道摩崖》(东汉)周大烈藏本(大开通拓片) 34:11 《开通褒斜道摩崖》(东汉)周大烈藏本(剪裱本) 36:13 《开母庙石阙铭》(东汉)李葆恂藏本 40:49 《武氏祠画像石题字》(东汉)黄易嘉庆元年监拓批校本 44:09 《沙南侯获碑》(东汉)潘祖荫藏本 53:53 《李孟初碑》(东汉)崇恩藏本 55:30 《仓颉庙碑》(东汉)潘祖荫藏本 58:34 《礼器碑并阴》(东汉)陶洙藏本 61:00 《礼器碑并阴》(东汉)莫棠藏本 64:42 史晨碑并后碑(东汉)徐郙藏本 66:48 史晨前碑(东汉)孙多巘藏本 68:32 《熹平石经残字》(东汉)罗振玉跋本 71:32 《曹全碑》(东汉)吴昌硕藏本 74:11 《曹全碑》(东汉)俞复藏本 76:42 《张迁碑》(东汉)顾大昌藏本 76:44 《张迁碑》(东汉)蒋氏赐书楼藏本 80:48 《武氏祠画像》(东汉)费念慈跋本 84:48 《君车画像并阴》(东汉)周大烈跋本 以上欣赏动线仅供各位了解汉碑各门类而设置,汉碑的丰富意蕴绝非这几件就可以代表,建议各位在展厅中每一件都细细观赏。 温馨提示:上海图书馆1号展厅周一上午闭馆,其余时间免预约参观。
所谓“诗歌”,意味着诗和歌一同诞生。从先秦时代“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诗经》,到汉代的乐府诗、唐代的歌行体、宋代的词、元代的曲等等,诗歌一直是可以被唱出来的。但因为曲谱大多散佚,曾经口耳相传的诗词,如今大多只能依靠文字流传。但有一群人,他们不忍看着古谱诗词消失在现代生活里,重新翻译曲谱、演唱诗歌,让千百年以前的“流行歌曲”再次有迹可循。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谱诗词的寻音之旅。 - 对话者 - 杨赛: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 周杨:上海歌舞团青年歌唱家 江冉(@江冉Lucien):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7:00 周杨演唱 * 《玲珑四犯·春思》 秾李夭桃,是旧日潘郎,亲试春艳。自别河阳,长负露房烟脸。憔悴鬓点吴霜,念想梦魂飞乱。叹画阑玉砌都换。才始有缘重见。夜深偷展香罗荐。暗窗前、醉眠葱茜。浮花浪蕊都相识,谁更曾抬眼。休问旧色旧香,但认取、芳心一点。又片时一阵,风雨恶,吹分散。 18:00 中华古谱诗词整理和译录的过程 23:00 周杨演唱 *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31:00 如何识读工尺谱 39:30 译制古谱能有多少还原度? 42:00 中华古谱诗词要让现代人可听、可唱 52:00 古谱是标注诗词标点的重要依据 1:02:00 古人写诗填词为什么喜欢沿用前代旧题 1:13:00 再现古代最高端的审美教育 1:28:20 周杨演唱 * 《解连环·怨怀无托》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解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1:32:30 中华古谱诗词的当代应用 1:44:00 周杨演唱 * 《渡江云·春景》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屈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薕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 相关图片 - * 从左到右,依次为杨赛、周杨、江冉 * “中华古谱诗词整理与传承”项目成果 * 李煜《虞美人•感旧》的工尺谱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如今人们知晓李阳冰这个人,或许因为他是李白的族叔,在诗仙穷困潦倒之际收留了他,还为他编纂诗集《草堂集》并作序。但实际上,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李阳冰的名声完全不输给李白,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妙绝天下的篆书书法。 史书记载:“颜真卿以书名世,真卿书碑,必得李阳冰题其额,欲以擅连璧之美,盖其篆法妙天下如此”。书法史还称他:“有唐三百年,唯称篆者,阳冰独步。”这位在李斯一千年后诞生的书法家,成为复兴秦小篆的第一人,逆转了篆书发展史的颓势,为今人领域小篆艺术之美留下了重要范本。 - 对话者 - 项一中: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浙江省史学会理事 胡鹏: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江冉(@江冉Lucien):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3:40 今人学习的篆书范本大多来自李阳冰 05:19 李阳冰在缙云仙都所书“倪翁洞” 10:10 李阳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 26:29 李阳冰为何能成为李斯之后篆书第一人? 32:25 宋朝人把李阳冰篆书书法推上高峰 38:18 作为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李阳冰为何更少为人知? 47:25 李阳冰对当今缙云的影响 - 相关图片 - * 倪翁洞 * 李阳冰《三坟记碑》 * 颜家庙碑(李阳冰篆额)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论语》有言,诗可以兴观群怨。如今,XSO西安交响乐团&合唱团历时两年,与濮存昕、张国立、何赛飞、张铁林等国家级主创共同倾力打造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长·安》,用交响乐重现唐诗的音乐性,更用唐诗的意境增添音乐的维度,给观众带来听觉盛宴。 《长·安》在以管弦乐中加入朗诵、吟诵、古琴、京剧韵白及混声合唱多种艺术形式,将《将进酒》《琵琶行》《长恨歌》等十二组作品编织成十二个乐章,融汇成波澜壮阔的诗乐世界。 两年来,《长·安》在全国各地巡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10月21日-22日晚,《长·安》将来到上海,亮相上音歌剧院。本期节目邀请到《长·安》三位主创,愿嘤其鸣矣,以诗会友! - 对话者 - 濮存昕(@濮存昕):著名表演艺术家、《长·安》朗诵者 何赛飞(@何赛飞):越剧表演艺术家、《长·安》朗诵者 孙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师、《长·安》作曲 江冉(@江冉Lucien):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2:25 濮存昕:《琵琶行》 08:46 孙畅:十二乐章要展现不同诗歌的气质 22:23 何赛飞:《无题二首》 34:44 《长·安》:诗乐交融的世界 - 相关图片 - * 濮存昕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长·安》剧照 * 何赛飞 * 孙畅 * 《长·安》剧照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作文章,他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作诗词,他诗风雄健清丽,词风婉约有致,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本期节目让我们通过三首词,走进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生。 - 本期诗词 - *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采桑子十首·其十》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 主讲人 - 江冉(@江冉Lucien):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 收听指南 - 02:33 欧阳修是开启宋代一代文脉的枢纽 08:37 欧阳修为何在冥冥当中选择了韩愈? 18:26 赏读《生查子·元夕》 28:12 赏读《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39:50 《采桑子十首·其十》 * 欧阳修画像 [3949364-4mi6TyZxKp1693544224662_690x771.png] * 欧阳修雕像 [3949364-Y44ryeYaGy1693544229524_1268x845.png] * 安徽滁州琅琊山冬景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北宋词人周邦彦,当他出生的年代,北宋歌舞升平,名家辈出。单就填词来说,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创了宋词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柳永、苏轼在“北宋乐坛”分庭抗礼,稳坐了通俗和流行的头把交椅;秦观博采众长,兼取晏殊、欧阳修在题材上的隽永深婉与柳永在体裁上的曼声促节,被称为千古“词心”无出其右者。待到周邦彦成人之际,词坛各位先贤已经开宗立派,他在词学上取得超凡成就的可能性,原本就是非常有限的。那么他是如何不断打破成规,最终取得“词中老杜”成就的?本期内容,江冉为大家分享自己对周邦彦的理解。 1:39 野史中的周邦彦(周邦彦和岳楚云的感情挂钩) 6:58 正史中的周邦彦(李师师到底和周邦彦有没有关系) 12:59 周邦彦在词史的地位(为什么说他是“词中老杜”) 19:49 赏读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25:54 赏读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3:22 赏读周邦彦的《瑞龙吟·章台路》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分享人/长三角之声主持人 江冉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