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鹏导演的喜剧电影《保你平安》上映一周了。这部由大鹏和李雪琴主演,讲述为造黄谣受害者证明清白的作品,目前口碑还不错,豆瓣有超过7万人看过这部电影,评分7.9。北方公园的编辑及作者也去影院看了这部作品,观感却不都完全一致。 我们从这部电影开始聊,也延伸到电影内外的热议问题。《保你平安》到底好不好看?这场以厌女情绪为起点的网络暴力,能在喜剧电影中得到何种程度的讨论和呈现?男性和男性气概的呈现,在这部作品里起到什么作用?以及,为什么我们到了今天,还会去看一部讲述中年男性生活的电影? - 本期主播:木村拓周、雅婷、依菲 - ShowNotes: 00:35 依菲的观感:好看、聪明、感动、但有情节冗余。 06:19 雅婷的观感:中国喜剧电影范畴里的好看、有进步的人物形象、聪明、暴露男性气概恐惧的笑话。 08:11 木村拓周的看法:能看、聪明、剧情紧凑、但对厌女网络暴力的呈现缺乏批判。 13:21 全剧没有一个完全的恶人,大家都是在做“小小的恶”。 16:50 很多网络暴力的主角变成男人就不好笑,不恶心了。 21:10 性交易一定是男性女性共同完成的,为什么男性会在这场网暴里被“免责”? 24:39 这部电影的“虎扑感”很重。 31:44 一个还不错的中年男性喜剧形象。 41:08中年男人的存在主义焦虑不需要被所有人看见。 - 本期播客音乐: 世界第一等-刘德华 人间是个好地方(伴奏)-大鹏,李雪琴,王迅 -
本期播客是北方公园编辑部,为迎接三八妇女节到来,推出的特别节目。 (相对)长于聊女性议题内容的雅婷和依菲,在这期节目里结合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文化教育背景,坦诚回顾和梳理了自己“决定”成为女性主义者的时刻,并为对方准备了做出这个决定后,时常会出现并困扰自己的问题。 这应该是这些问题出现的最佳契机,在纪念百年前的女性踊跃参与社会运动,为自己争取权利,甚至推动社会变革的时间里,我们一起向当下看去,尝试提出并真诚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不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吗?我们从“前辈”那里学到了什么?什么样的文化作品和书籍在“帮助”我们成为女性主义者? 我们把播客里提到的问题,同样也分享给所有关心女性处境和女性主义的读者/听众,如果践行女性主义,成为女性主义者是这样的一条长路,你们的回答就也有带我们绕过崎岖的启示。 祝大家生活里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三八妇女节这段时间里的激励和振奋。我们会越来越有决心和办法,携手向更独立、快乐和自由的世界迈去。 - 本期主播:雅婷、依菲 - ShowNotes: 01:25 我们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契机。 16:10 在你看来,我变成什么样就不算女性主义者了? 19:25 你会如何看待不够“女性主义”的人(包括男生和女生)?你觉得我是一个合格的女性主义者吗? 27:05 我在阅读女性主义理论书籍时,常常感到自己还是对“传统”的家庭生活和幸福追求有执念和向往,然后变得焦虑和忐忑,你会这样吗? 35:50 如果一个人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在自己的男朋友身上,她还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吗?如果在爱情里感到“卑微”该怎么办? 37:30 如果(互联网语境里贬义的)“娇妻”拿老公的钱去做和女性主义相关的事业,你觉得她是女性主义者吗? 41:25 我时常会因为自己作为女性主义者做得太少而感到羞愧。怎么面对这种羞愧的情绪呢 46:20 如何做一个更勇敢和坚定的人?如何不被他人的声音所影响? 51:40 你会对自己的女性主义身份有担忧吗?会不会意识到不能和它共存的事情? 01:01:20 我们如何面对让人愤怒的新闻?如何面对自己的应激状态?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恐惧? 01:04:38 你会如何想象女性友谊延续四十年的样子?担心女性朋友和闺蜜走进家庭后自己被落下怎么办? - 片尾音乐:给自己的情书-王菲 -
一个粗放的感受是,从今年1月17日,国务院宣布中国人口正式进入负增长年代起,各种关于生育意愿、生育政策和生育限制的消息就轮番出现在了各社交媒体的热搜上。 其中,无论是已婚未育女性受到就业歧视,还是非婚生子女户口登记取消结婚限制,还是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10%,种种缩略标语都透露着一种不太乐观的感受——起码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或许不少女性对生育的想象和认识,是充满一种焦虑和抗拒的情绪。 于这样的背景和时机下,作为一名未婚未育的成年女性,我和身边的女性朋友似乎多少都会向自身看去。当生育政策和问题的讨论热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逐渐升温,作为具体个人的我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非婚生可能性的提出和外部政策的更新会改变我们对养育孩子的想象吗?或者更深层的,我们如何确定及探索养育生命的可能和决定呢? 本期播客,雅婷和依菲,共同探讨了我们感受到的生育政策的变化,它虽然在不少具体的细节和推进上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在长时间的维度上,它也在逐渐“进步”。 在聊到如何想象非婚生的可能时,我们也发现国外的影视文化作品中还有如《傲骨之战》这样的作品可供参考。但国内主流文化作品里关于非婚生的想象几乎是空白一片,单亲母亲当然存在,而延续秦香莲的传统,她的悲剧通常由具体的男性制造,通过更“好”的男性来解决。与此同构,我们从国内流行文化作品里,对生育痛苦的系统和直观了解也会相当有限。 另一方面,虽然主流的文化作品对一种“与时俱进”的养育描述有限,但在以个人为主的短视频领域里,幸福的非婚生妈妈、积极的单亲母亲和“独善其身”的快乐生活却总是层出不穷,并表现出了和主流影视作品甚至完全相反的面貌。 回到我们自己的个人经验中,我们也讨论了自己被抚养长大的经历,会如何影响我们是否去成为母亲的决定,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似乎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改变着很多事情。悲观点看,生育对身体和人格和生命历程带去的变化,或许很难靠强有力的外界帮助短期解决。但乐观点看,如果我们想做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也有可能成长到掌握克服痛苦的本领——而这,正是我们的母亲亲身教给我们的事情。 - 本期主播:雅婷、依菲 - ShowNotes: 04:20 和19年的生育政策相比,现在似乎确实有进步倾向。无论是关于冠姓权的讨论结果还是女性的婚内财产,都有更具体的讨论维度了。 11:35 宏观层面会颁布解决共同问题的政策,只是落实到地方还需要时间,和女性对个人权益的积极争取。 16:07 我们如何去想象非婚生的生活可能?国内主流的影视流行文化文本很少见,即便是单亲母亲也很少有特别积极的面貌,但在短视频里更个人维度的表达,还是有很多女性把离婚当成摆脱“娇妻”身份的翻身仗叙事所在。 24:43 主流影视文化文本里单身母亲的问题,通常都可以通过找到一个“好爸爸”来解决,这和传统劝婚是一套话术,“不是婚姻制度有什么问题,是没有找到适合制度的人”。所以,到底什么是“好爸爸”呢? 26:11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不会因为长大就忘记小时候遭受过家庭暴力。 28:11 “买精生子”这个事说起来好像也有一点问题。 33:28 主动了解了生育津贴和社会共担等养育小孩的细节后…… 44:58 当自己长大后发现,其实世界本来就可以不是围着自己转的,我们对生育的想法似乎会有转变。 46:37 大家觉得是父亲对你的影响大,还是母亲? 51:50 我们目前对生育的期待来自哪里? 58:55 我们也要学习祝福母亲的选择。 - 本期播客音乐: 好爸爸坏爸爸-小河狸贝瓦 I Will Survive-Gloria Gaynor -
在2022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回顾了今年接连播放和落幕的喜剧综艺。 在分享个人观看感受和困惑的过程里,我们发现自己对不同喜剧品类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和性格群体,喜剧场景消费习惯,以及更长时间跨度下地方文化的差异息息相关。 以此为契机,作为南方观众的我们,聊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以下简称“二喜”)的观看体验和印象深刻的作品,记忆里的电视喜剧和我们自己对南北方喜剧文化差异的领悟,同样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感受和记忆。 - 本期主播:木村拓周、雅婷 - ShowNotes: 03:55 在大家都生病的状态下,“二喜”好像是大家还比较愿意消费的喜剧内容。 05:25 雅婷对“二喜”的期待和观感。 06:20 雅婷会产生上述观感的原因,不管是参赛人员比例构成还是作品风格,似乎和“一喜”都有不同。 09:54 “二喜”和线下 sktech 演出差别的主要特点在于? 12:33 对“二喜”的观感可能也和我们对电视喜剧的观赏习惯有关。 13:55 《脱口秀大会》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终点。 15:30 相比“一喜”,“二喜”似乎做了一些和sktech 松绑的设定工作,更向影视喜剧靠近。 19:31 “二喜”选择的“好”的作品和线下喜剧消费场景还是有出入的。 23:15 我们印象深刻的“二喜”创作者和作品 25:17 北方喜剧文化和地方特色还是“二喜”很多作品的色彩和特点。 29:08 以“二喜”为例,再谈我们所感受到的南北方审美文化及喜剧文化的差异。 31:03 最近几年回顾北方喜剧发展,会发现北方喜剧文化的工具性。 35:29 南北方喜剧文化的经典对比,可能是赵本山和周星驰的对比。 38:00 春晚和小品的叙事在2010年前后似乎也很有用。 41:00 脱口秀这一喜剧形式能承载的不同风格和叙事,确实更服务于当下受众的个体化感受。 43:40 影视演员的气质和谐星的气质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49:15 今年有什么印象深刻喜剧表演片段或体验吗? 片尾音乐: THEREAFTE-日向大介
同步于考公、考研、考教资的报名和分数公布时间节点,年轻人追捧玄学是个每年都会定期出现的新闻。早些年的“玄学”通常会和一些舶来词汇相联系,比如说星座、塔罗、水晶、星盘甚至是sub音乐,当这些相对陌生词汇作为玄学出现时,有时也能代表研究它们年轻群体的审美和风格,以及探索不同领域知识的热情。 近几年的玄学新闻,则或许更多是和实用主义及本土化高效率相挂钩,当“雍和宫烧香与手串代购”成为新的年轻群体热点现象后,玄学似乎更能代表的一种掩盖不住的渴望——年轻人能自主决定的事情更少了,年轻人对“上岸”和“确定结果”的需求更强烈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请到了自己身边对“玄学”相对有了解和体验经历的朋友依菲,从分享个人经验的角度出发,聊聊我们对于玄学的态度和经验。我们真的需要玄学吗?我们真的能被玄学安慰吗?当我们说自己相信玄学时,我们其实是希望获得什么感受? - 本期主播:木村拓周、雅婷 本期嘉宾:依菲 - ShowNotes: 02:40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各类玄学的体验和感受 08:00 作为习俗的玄学和作为“偏门”知识的玄学 15:12 星座知识也在解释为什么星座不和自己匹配 17:30 不同的玄学类别也有不同的功能作用 21:20 相比于“准不准”,玄学也像另一种方式的心理治疗 22:32 讨论“准不准”,其实更想说的是能不能对当下的自己起到“安心”的实际作用,人生和时代的境况好了,可能也没这么关心玄学了 25:25 命运或许没有这么复杂 27:38 为什么小周对MBTI抱有怀疑,这一套理论还是不应该应用到职场上 30:31 可以用MBTI知识反制职场MBTI刻板印象吗? 33:53 不是MBTI不对,是MBTI的应用场景不对 35:39 MBTI的人文特征和实用主义特征出入较大的部分在于? 39:19 仅靠MBTI测试量表的话,也很容易测错性格类型,比起几个简单的字母排序,更重要的可能是逆向拆解它们为不同的功能 45:19 MBTI 对于IN类型的人来说是个福音,ES类型的人可能不用解释自己也能过得很好了 48:00 MBTI 其实可以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向不同的维度转换 53:45 在青春期时了解到MBTI知识可能能帮自己更好克服一些心灵问题 56:37 如果想非常深入使用MBTI的话,就不要只是简单做一个测试,可能更好的是去测荣格八维 58:52 观察自己的交友圈也会发现是符合MBTI理论的,自己身边就是会有一类型的朋友数量较多。 01:00:20 从另一个方面想,这是不是也是在说我们把很多结构上的问题又内化成了个人的问题? 01:07:15 大家现阶段有什么寻找希望的可行办法吗? 片尾音乐: Some Days - Mree
从主播雅婷的个人角度来说,出于对话题的兴趣,以及播客嘉宾的熟悉和信任,这集播客的录制过程是近期最愉快而又充满安全感的体验。 相比于观点或结论的输出,这更像是三个女孩基于热门流行文化作品的谈论,得以回顾自己情感成长经历的详谈。韩国的热门恋综《换乘恋爱》以及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书信集《始于极限》,是我们最近都认真投入了时间精力去看的作品。 我们从这两个作品的观看和阅读体验出发,聊了切身的困惑和感受,为什么有人会愿意抛下自尊去挽留前任?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结构里,什么样的女性能从什么样的恋爱里幸存?我们可以在聊恋综的时候也聊上野千鹤子吗?自诩为女性主义者的我们,能在个人的情感关系里做出什么样的实践? 节目有点长,以上的问题或许也没有最终答案,如果你也对这两部作品或者本期主题感兴趣,我们也希望听听你的感受和经验。 - 本期主播:雅婷 本期嘉宾:阿钟、依菲 - 本期播客提及综艺节目词条: *《换乘恋爱》是因为多样原因而分手的情侣们聚到一起,找回逝去的爱、或者寻找新爱情的恋爱综艺。目前已制作到第二季,主要在韩国流媒体平台TVING播出。 *《始于极限》是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信件内容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十二个主题。 *《Heart Signal》是一档通过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合租房中生活的6位年轻男女之间出现的信号进行推理爱情线的节目。 *《双层公寓:敞开新扉》是日本富士电视台与Netflix合作拍摄的真人秀,一个由男性3人、女性3人在同一个家中居住的恋爱综艺系列节目。 - ShowNotes: 00:13 在看《换乘恋爱》的同期也在看《始于极限》,最近似乎对爱情、前任和女性友谊,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经验? 03:05 大家对《换乘恋爱》的直接观感是什么样的? 05:40 大家都看过什么恋综?《换乘恋爱》是部还不错的恋综吗? 06:30 为什么韩国人不睡觉还这么漂亮?大家都很富有和体面? 07:30 国内恋综也有类似滤镜,但因为距离近了,不适感会更强。 11:10 《换乘恋爱》有很多和之前恋综不太一样的特点。 16:00 对比海内外的恋综,韩国恋综好像确实综合得最好。 16:30 对恋综里广义上“海王”和“海后”的新理解。 18:00 脑补了一下我们这种普通女孩上恋综。 21:05 依菲对《换乘恋爱》第二季里热门人物海恩的感受 22:20 和没看过这个综艺的朋友补充一下海恩的故事线,和社交媒体上关于海恩是否被前任PUA的讨论背景。 23:05 大家都是从什么时候觉得这综艺好看的? 28:00 和前任一起上恋综这件事会把恋综滤镜里的情感交流变得更真实 32:00 阿钟对海恩的感受。 33:56 海恩为什么会这么难过和自责? 36:25 雅婷看完《始于极限》后,对海恩的忍耐和痛苦有了新的认识角度。 38:35 在这样的基础上,娜妍好像真的就是海恩的一个对照。 41:53 大家在这个综艺里有喜欢或者很不理解的角色吗? 53:00 依菲从MBTI的角度分析恋综角色。 56:00 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容易被什么类型的恋综角色所吸引? 01:00:00 从这个问题想到铃木凉美在书里的发问“怎么会对男人不绝望”? 01:05:15 我们可以在聊恋综的时候也聊上野千鹤子吗? 01:08:00 或许也可以把恋爱看成是浪漫幻想外的一件事情,一个“工作”。 01:12:24 但是社会男女结构的坡度就是不同的,如果有人恋爱只是为了资源和物质互助呢?在社会价值的维度上看,女性似乎就是很容易在现有社会结构上走下坡路。 01:15:00 在女性主创占大多数的《换乘恋爱》里,关于爱情的幻想和认识出现了什么变化? 01:18:27 在绝望的时候可能可以回顾前人已经走过的路。 1:22:30 聊一下恋爱里的“尊重”。 1:30:00 接受尊重的重要性和不被爱是常态后,你好像会发现原来人生就是很孤独的。 1:33:29 “假性亲密关系” 1:38:54 《换乘恋爱》里加入前任之后,恋综角色会在情感人设形象上更真实。 1:42:05 大家会想要不要和前任上恋综的问题吗? 1:46:00 关于前任关系的“范本”太少了。 片尾音乐: Miss You Missing Me - Jane & The Boy
从今年开始,北方公园的同事们,就在因为各种原因,或短暂或长期的离开了北京。大环境上,以6月底“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的工作报告为例,无论是主观感觉还是客观事实,我们都能察觉到,有越来越多人正在离开这里。 这都让我们对宏观感受上的北京,产生了一些变化和走向上的疑惑。结合我们个人离开北京的经历和见闻,我们尝试在这期播客中和大家聊聊,疫情和城市变化的关系,短暂离开北京是能逃避一些紧张的压力,但是长期的呢?年岁渐长的我们,在几番离开又回到北京的经验里,会如何重看故乡和他乡的关系。 - 本期主播:木村拓周、雅婷、阿钟 - ShowNotes: 00:26 三位录播客的嘉宾都在近期或长期或短期的离开了北京,我们想和听众朋友们分享下自己的离开北京的情绪和感受。 03:43 经历了5月份北京疫情管控后,雅婷发现自己在北京的时间体验被拉长了,有一种“怎么还不到头的感觉”,因为老家没有疫情,不用频繁做核酸和扫码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被“解放”了。 06:50 阿钟是从17年开始因为实习而去到北京,有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但因为能和此前的生活经验拉开距离,还是很新鲜,其实谈不上喜欢或者不喜欢。 12:40 都是打工人,阿钟感觉身边人好像对上海评价比北京高? 13:40 推动阿钟离开北京的直接理由。 15:40 因为疫情管控造成的紧张和窒息感而离开北京,但阿钟刚回家时,迎接她的也还是疫情管控的严苛感觉,有一种明明没病但要对家人负责的感觉。 21:54 因为疫情时间段不同,雅婷和阿钟的体验也不太一样。 24:14 木村拓周去青岛也有点解放自己的感觉,但这更多的是和个人身份证件遗失及补办的手续相关。木村拓周后期在想,没有证件的生活状态,会不会有部分接近欧洲难民那样。 30:30 防疫的相对松弛对市民和旅客来说的确是太友好的体验了,但似乎又会出现一些针对“松弛”的隐隐担心。 32:20 北京在5月的疫情管控后,自行车和电动车的数量似乎变多了?与之相对比青岛的散步和走路体验似乎很好,路都很宽。 33:00 从在一个城市散步想到的。 39:50 在北京开车的司机们似乎也承受了很多。 43:14 “走别人的路”的解决哲学似乎不只发生在大城市,仔细想一下我们自己好像也会这样。 45:58 在不用回老家呆很长时间这个前提下,雅婷这次回家体验感觉真的很好,除了松弛的防疫政策外,也有其他的积极感受。 50:15 这次回家再回北京,会更加惊觉2020年后北京这个城市的变化,原来它的图景早就不是十几年前高楼耸立,有国贸有鸟巢,生机勃勃的景象了,那样的景象远去很久了。 52:40 看完《回归故里》这本书后,我们都对自己身处的城市,离开故乡的理由有了新的感受。 01:00:00 雅婷通过小周的经历想到了,北京和(外地)年轻人社会时钟之间的关系。 01:01:50 关于回家的积极感受,阿钟有不太一样的体验和想法。当你的生活触及到在一个地方升学、结婚、买房等调动资源的程度时,关于歧视、底层和人际的问题似乎在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 01:09:10 阿钟自己关于“底层”、“漂泊”和“回归故里”的经验。在很多情况下,北京不在乎“自己”好像还会带来让人“平衡”的生活感受。 01:18:20 在北京生活好难很难用水果来命名季节。 01:26:14 现在大家回到小的城市还会有对现代化缺失的烦恼吗? 01:31:00 回家之后的开支是多少? 01:36:40 回老家交新朋友的几率是? 片尾音乐: Take You Away - Angus & Julia Stone
在春节档后沉寂良久的电影市场,终于在7月初迎来了一些曙光。 于6月底上映的《侏罗纪世界3》虽然口碑不佳,但也以超过5亿的票房收入,成为今年的进口片票房冠军,紧随其后的《人生大事》以超过14亿的票房成为今年暑期档首个爆款。同期上映的《神探大战》和《隐入尘烟》,虽然在票房营销方面的存在感较弱,但也为观众提供了相对多元的文化消费选择。 看起来,中国电影市场正在逐步恢复它的活力。以此为背景,北方公园编辑部捋了下我们在7月看过的电影,和听众分享我们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的困惑、担心和愉悦。 本期主播:木村拓周、雅婷 - 02:00 聊聊7月在影院及流媒体上映的《人生大事》、《神探大战》、《隐入尘烟》和《咒》这几部电影。 02:30 最近进电影院对票价敏感了许多。 04:36 想进影院看《人生大事》是因为被“死亡”和“殡葬”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06:20 只看《人生大事》前半段会觉得是今年它上映来最好的国产电影。 07:45 雅婷刚看完《神探大战》的感受还是挺激动的,差点以为警匪类型港片有了新的表达内核。 10:00 《神探大战》还是有超出以往表达公式的一面。 12:00 “魔警”在香港有真实的社会新闻相对应。 16:00 我们可以如何阅读刘青云饰演的那个“神探”形象? 30:00 怎么理解《隐入尘烟》马有铁的结局? 34:34 看《隐入尘烟》会想起很多善良的面孔,很多情节场景是很残忍的,让人想拔腿就跑。 37:11 因为从个人经验来看,我们能深知像马有铁这样善良又不计回报,还愿意吃苦的人在国内是占绝大多数的。 39:00 看李睿珺的作品,也会不断想到耿军,像这样的导演成长路径或许“非典型”,但他们有机会创作就会把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验高度提纯给观众。 44:00 除了精心打磨的场景和对白,《隐入尘烟》更珍贵的部分在于,它是真正关于“隐入尘烟”群体的电影话语。 48:25 《隐入尘烟》的票房好像也在无形中呼应为什么国产影视作品很少见“穷人”的议题。 50:10 《咒》上线流媒体后收视成绩还不错,电影导演原本担心西方观众看不懂民俗恐怖。 54:00 我们对“晦气”的直观感受。 01:00:00 台湾近几年的高票房电影都是恐怖片,可能也可以被视作是疫情后电影院去向何方的其中一种回答。 片尾音乐: 最黑暗的光-许靖韵(《神探大战》片尾曲)
《梦华录》的走红破圈和反复争议,是六月舆论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这部剧从“女性进步”开始步入公众视野,又因价值观念的保守和退步进一步在舆论场铺开争议,从古偶爱情幻想到现代女性情谊再到新时代“体制内男友”的择偶标准,《梦华录》似乎能在“安全范围”内,面面俱到参与当代女性情感婚恋热门讨论。 在《梦华录》收播之际,北方公园编辑雅婷从个人的观剧体验出发,想和大家探讨,作为《梦华录》观众感受到的矛盾,以及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看电视剧等话题。 - 本期主播:木村拓周、雅婷 本期嘉宾:方圆 - ShowNotes: 02:26 雅婷看《梦华录》的观感是认为这部剧在国产剧的维度上算进步了,但更强烈的感受是困惑,为什么这个剧总在“进步”和“落后”的色彩间频频跳脱? 03:35 方圆因为微博上关于“双洁”的讨论和争议开始关注《梦华录》,对于熟悉网文的读者来说,“双洁”其实早是网文的一种标签类型,不算主流话语。 05:00 大家现在都怎么看国产剧? 05:30 雅婷开始定期做家务以后,发现国产剧是一种“刚需”。 08:12 大家怎么看待“国产剧不要上价值”或者“看电视就是图个乐”的论调? 08:20 雅婷在把这个问题和自己的消费习惯联系起来时,会感到很矛盾。一边以为自己能把国产剧看作是纯消遣,但另一边也会把自己放到社交媒体舆论场上进步和保守的光谱里。 11:00 但如今的电视剧制作模式确实是变化了,不可能再回到电视台买进,纸媒评价的时代,很多争论就是即时在微博上发生着,也不能假装自己真的可以不代入立场和选择追剧。 12:12 以“双洁”引起的争议为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争议会改变讨论这个事情的语境。微博上饱受争议的“双洁”,在网文的语境里其实更接近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承诺,非双洁需要特地标注出来。 13:30 但需要指出的是,主创把“双洁”从网文语境搬到电视剧和社交媒体语境后,作出的那套再解释处理得很不好。网文语境里的“双洁”规训女性的色彩或许更少,也反映一种关于情感的“洁癖”。 15:35 虽然网文也有女性开后宫这样的类型,但“双洁”在网文里的是还比较主流的类型和选择。 17:25 其实身边很多女生朋友在青少年时期,对于爱情的幻想多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可能对于很多女孩来说,潜意识里对步入亲密关系这个事还是觉得“危险”的。 20:05 其实《梦华录》的叙事放到国产剧的维度看,好像有一些进步的色彩。比如说这部剧里最有魅力的人物形象是赵盼儿,她怎么处理生活里的危机是《梦华录》非常前置焦点,男性角色都是很功能化的形象,而且比起穷凶极恶的人来说,《梦华录》指出那些身居高位,有学历和官位支持的坏男人,其实更可怕。 22:36 《梦华录》引起争议的部分不只是“双洁”,“以色示人”也挺多人在说的。 24:20 这个争议单独摘出来看,在微博平台上确实是被“放大”了,但这就是近几年国产剧一个很大的问题,用中产精英的价值观去看待和描述底层,然后鼓吹个人的奋斗和才智。可《梦华录》说这个话最刺耳的部分是在于,电视剧把这一套话语套在了娼妓这样的罪恶制度上。 26:00 而且在我们现当代很多文学作品里,作家描写妓女都是为了批判社会制度,像老舍的《月牙儿》,妓女这样的文学形象本身是承载社会批判基因的。大家对这个的不满不只是性别话语的批判,可能也有对以往那种鼓吹一味向上爬的价值观的不满, 29:04 在城市发展背景中,批判个人不努力的话语会被很多其他模糊掉,但是几乎也没有文学作品会说妓女“贱”,还是像《羊脂球》那样,讲一个女性虽然很不幸,但她依旧有高尚的品德,妓女不应该被收编到消费主义的语境里。 片尾曲:人间精灵 – 麦振鸿
《声生不息》在这个春夏之交成为了最亮眼的综艺。人们在一首首粤语金曲里找到过往亲历过的回忆,感叹一种“从前、现在,过去了再不来”的残酷,也接受这些经典文化符号对我们心灵的抚慰。 作为一档主打展现粤语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但又某程度上背负着宣传任务的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对粤语流行音乐的展示工作做得怎么样?它所展示的“港乐图谱”是否有所缺憾? 这期,木村找来了一位同为广州人的朋友、在去年从广州来到北京工作的音乐人何沙展,来到北方公园,一起聊聊在粤语区长大的人士眼里的《声生不息》。 - 本期主播:木村拓周、雅婷 本期嘉宾:音乐人何沙展 - ShowNotes: 00:00 听会儿歌先 01:40 何沙展的“沙展”是什么意思? 03:27 一位广东的音乐人,缘何2021逆势北上 05:25 两位粤语人士和一位贵州人对《声生不息》的初步观感 11:45 作为一档“献礼节目”,《声生不息》所规避掉的 13:30 香港流行音乐为青春期的木村所提供的情感价值 15:30 香港流行音乐在一名90后音乐人的音乐启蒙中所扮演的角色 19:52 香港的“主流乐坛”和“独立音乐场景”之间的鸿沟似乎相对要小一些 23:05 雅婷成长过程中不太受香港流行音乐影响——对95后年轻人,香港流行音乐不再重要了 26:40 来到北京之后,何沙展开始有些怀疑“粤语/广东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了 27:50 木村对粤语/广东地方文化从拥抱到抗拒再到珍视的转变历程 29:52 近几年重新感受到了“地方”和“多元”的重要意义:我们到底要这么多的效率干嘛? 31:50 生造出来一个“港乐”的标签,会不会有些暴力? 32:54 沙展作为非香港的粤语区创作者,一些小小的委屈 34:25 “岭南文化”里的粤语文化被单挑出来强调,会反而削弱了“南方”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能量吗? 36:30 为什么香港流行歌曲这么常用弦乐和钢琴?流行音乐的模板化 39:50 简单梳理20世纪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 44:20 新世纪的香港流行音乐,怎么了?《声生不息》为什么展示得较少? 50:50 用“金曲轰炸”来展示香港流行音乐,多了会疲 51:50 雅婷在北京居家隔离期间被《分分钟需要你》治愈了 54:25 沙展参与过节目编曲,常常是要“龙飞凤舞”的动态大舞台 55:30 叶倩文和林子祥的恩爱,感觉太好了;李玟让雅婷想到自己的妈妈也有她的少女青春期 57:10 广州人并没有系统方法教别人讲粤语;一些粤语小讲堂 01:01:05 广州粤语和香港粤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01:02:15 为什么同样一首歌有普通话和粤语版的时候,常常会被认为“还是粤语版好听” 01:07:00 对节目后续的一些小小预期 本期 Tracklist: 香港地 - 陈冠希 十七岁 - 刘德华
大家好!这里是北方公园编辑部! 在这个相当混乱的2022春天,《甄嬛传》又火了起来。这部诞生于十一年前的剧稳定的频率出现在各热搜榜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据说能保优酷乐视无虞,在B战抖音等长短视频平台上关于《甄嬛传》的二创作品数量早以千计。 本期播客,雅婷请到北方公园的特约撰稿作者方圆,一起聊聊《甄嬛传》的长火不衰。 结合雅婷和方圆共同的文学评论与批评学习背景,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们从电视剧《甄嬛传》的文学创作手法开始,回望《甄嬛传》和这个时代相吻合的各种现代经验。会发现,职场、权力、性别、爱和关系、流量经济时代的文娱创作,种种在当下仍然相当重要的议题和维度,都能从这部十一年前的作品里找到可供细品的嚼头。 02:17 最近一次看《甄嬛传》是在什么时候? 03:00 好像不同“代”人看《甄嬛传》的方法也不一样。 06:30 最近重看《甄嬛传》,发现有很多细节和技巧是从古典小说里来的,那些技巧并不艰深,更像是作者和读者能达成默契的暗号,文本开放度高,读者和作者的互动性强。 09:00这可能和《甄嬛传》编剧王小平个人的专业能力是非常相关的,也和那个时代编剧对电视剧的掌控力度更强有关。 12:00 电视剧里的细节还是要对剧情推进和人物塑造起作用才行,《甄嬛传》里的“猫”和“甜品”出现都有其特定原因。 14:45 《甄嬛传》首轮热播时还是挺有争议的,但为《甄嬛传》辩驳的学者和评论人也不少,很多人认为《甄嬛传》能走红,是因为它和观众的时代经验是相吻合的。 17:17 《甄嬛传》热播初期,很多人讨论这部电视剧似乎更接近于“职场剧”。 19:15 《甄嬛传》虽然是表现“职场”,但是其实是对甄嬛所处的环境和体制是有批判的。很多权谋剧或者职场剧会把人的计谋才智放得很高,不会主动批判引诱人去内斗,引诱人害人的体制。 20:19 关于“正义悬置”的问题,或许可以引《甄嬛传》和《琅琊榜》对正义的不同处理方式来做背景进行理解。 25:40 现在的穿越和宫斗讲究得更多的是,一个人在知晓历史后,就能改变历史,就能成为人上人,做女皇。但其实在一个“恶”的系统里,没有人可以侥幸逃离。 27:00 那个时代可能就是有很多人喜欢看“人定胜天”,个人努力与奋斗能驾驭命运的故事。 28:35《甄嬛传》最重要的或许还是这部电视剧对现代女性经验的大胆书写和精彩刻画,其对女性主义经验的书写水准,是今天多数电视剧都很匮乏的短板。 29:45 尝试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来理解甄嬛 “弑夫”的情节。 31:17 《甄嬛传》也会“规训”男性,警告男性不要随意对待自己的撩拨,不要“背德”。 33:54 现在想想陈建斌这个角色其实很有意思,很贴合形象,一出现就揭露了很多事实。 37:15 《甄嬛传》不仅能破除女性被爱就是终极价值的幻想,也能破除很多父权的,曾被文化作品反复建构的男性同盟的幻想。 39:40 这里面最圆满,最被尊重的男性角色,其实是苏培盛。 43:29 《甄嬛传》对女性友谊的刻画很精彩,但似乎也参杂了不少门第、阶级和主仆的关系。 48:00 《甄嬛传》还很可贵的地方是,它不只和性别相关,更是和人性相关,打破了很多人认为的本来如此的事情和想象,不论性别,拥有更大权力的人,做起恶来都是很可怕的。 52:26 《甄嬛传》其实打破了很多浪漫小说的套路,这部电视剧更多是在展示女性进入到一段关系之后的“危险”。 55:55 所以其实很多人会去想象《甄嬛传》里的女性到今天能做什么。 58:27 为什么找《甄嬛传》的平替这么难? 01:00:05 《知否》等剧难以成为平替的原因,也在于《知否》好像更多是在教导,一个妾,一个庶女不应该不安分的生活,人要接受自己的命运,在“安分”的范围内“过好自己的生活”,去给出好的嫡妻、奴隶、妾室的“范式”。 01:08:00 《甄嬛传》的平替难找或许还是和生产出《甄嬛传》那个远去的年代相关。 片尾曲:红颜劫 - 姚贝娜
大家好!这里是北方公园编辑部! 今年4月11日时,国家新闻出版署时隔8个月,为45个游戏发放了版号。这看起来像是游戏行业的一个消息,也像是国内文娱内容创作沉寂良久的一点微澜。游戏版号的重发意味着什么?对于游戏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是算是有力的强心剂吗?北方公园编辑部带着这样的疑问找到了游戏媒体触乐网前任编辑池骋,游戏行业从业者小陈,以游戏版号重新发放为契机来聊聊,令我们印象和记忆深刻的游戏,游戏创作和艺术创作的边界,以及国内游戏的生产模式与土壤。 00:00:14 我们录这期播客的原因和背景 00:02:00 两位嘉宾的自我介绍:一位是前触乐网的编辑池骋,另一位是游戏行业从业者小陈。 00:03:24 我们玩游戏的经历,自己和游戏之间的关系,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玩电子游戏的吗? 00:03:56 小时候觉得游戏是男生才玩的东西,是“属于”男生的东西。 00:05:05 简单回顾下国内游戏媒体出现的时间线。 00:08:21 仔细想想小时候玩的游戏,确实是存在性别色彩和选择的。 00:09:25 家长也会沉迷电子游戏。 00:10:11 童年时期的游戏设备资源。 00:12:34 这个和社会文化分工也有关,小孩玩玩具也会有性别色彩的选择。 00:15:00 是不是每一家都有一个帮你“选择”游戏的表哥/表弟/表姐? 00:18:30 但是在今天国内游戏创作的语境里,游戏一直没能作为可以和文学、戏剧或是电影相比肩的艺术创作种类,更多正当性还是来自体育竞技这样,雅婷会觉得这是游戏受到“亏待”的部分。 00:19:07 就雅婷的游戏经验来看,为什么会觉得游戏可能是未来媒介进化过程里,一个比较强势的大众文艺作品类型。 00:21:53 池骋在刚入行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想法和体验,会想“游戏是第九艺术”这样,但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很多想法似乎会出现转变。国内的游戏创作更多还是把游戏作为一种生产线上的商品来看,其实很少主动探索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可能性。 00:24:50 可能这个未来还是要从影响受众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在游戏可能会变得很强势的时代,游戏作为一种媒介能不能复现文学和戏剧统治几代人心灵的奇迹,给他们生命以启迪和未来前进的方向? 00:26:20 这和文化作品的生产方式相关,游戏创作或许不是一件很“浪漫”的方式,不是一个能从个体出发的艺术表达。 00:27:35 这可能也和游戏设备的更新换代有关,中国内地的游戏开发其实是非常快的速度直奔向了移动端。但国内还有一个细小的分支属于独立游戏的,质量高的独立创作或许也可以被算作是游戏艺术的一项。 00:31:25 这样分野在任何艺术形式里似乎都很泾渭分明,游戏有可能是会打破这样的界限的,因为游戏还是要追求“好玩”,要和玩家有很多主动的“交互”,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但现实和我们想的条件会很不一样,有很多明确的限制。以手机游戏为主的创作生态,其实本身就很难发展出我们“理想”中的游戏。 00:36:45 而且当绝大多数人都在玩手机游戏时,社会对游戏的认知也并不是非常全面的,也会和真正的游戏有一些出入,这会让“污名化”游戏这个事变得容易。而且现在小孩的游戏时间也是被大大缩减,所以很多人可能要真正赚了钱买了自己的游戏机才有机会接触到精品游戏。 00:37:55 其实也有很多人类,能运用到教育等分类上去,通过交互去改变社会文化的认知。国内也会做一些和功能游戏相关的东西,但当制作功能游戏这件事变得必须的时候,这本身也挺遗憾的,游戏不是因为“有用”才得以被承认存在,游戏可以只是因为“好玩”。 00:43:13 未来这个事情会有改观吗?比如等我们这一代人成为父母之后。 00:44:10 确实是位置比较重要,其实做游戏审查的人他们都很懂游戏,甚至可能比我们更懂游戏。 00:46:25 游戏行业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投身到游戏行业之后,意义感会有所缺失吗? 00:50:00 在池骋老师的采访经历中,游戏从业者把游戏工作和游戏创作意义感区分得很清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00:57:10 《过劳时代》那本书里好像有部分解释目前公司疯狂加班的事情。 00:59:40 这可能和国内很多游戏公司缺乏安全感有关,游戏挣到钱是唯一的保障。 01:05:00 版号公布后,行业内会变得更加乐观吗? 01:13:40 大家最近在玩什么游戏? 片尾曲: For River - Piano (Sarah & Tommy's Version) - Kan R. Gao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