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在北京或者广州,并且热心青年文化(或者爱喝酒),那你大概率有听过跳海酒馆。最近几个月,跳海酒馆的主题活动办得有声有色,除了每周固定的周六乐夏日,还有像跳后海这样的勇敢者体验,对于我们编辑部来说,跳海酒馆也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据点。 跳海酒馆的老板二狗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和木村拓周更是已经相识好几年,而相识的一个重要渊源就是喝酒。从最初办在胡同家里的散装酒局,到后海旁边只维持了几个月的酒馆,再到现在开在两个城市的三个酒馆,二狗的经历可以说是完美地呈现了一个热爱喝酒的年轻人,是如何和精酿啤酒,以及它背后所折射的青年文化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 在这期节目里,二狗分享了很多国内精酿啤酒圈的“秘密”以及开一家酒馆的艰难,木村拓周和王小笨则从自身经历出发,尝试去分析在疫情之后,周围的人更加乐于在酒馆这样的场所“肉身碰撞,共同举杯”的心理动因。 十一长假刚刚过半,如果你人在北京或者广州,又对精酿啤酒和青年文化有兴趣,不妨亲自去跳海酒馆体验一下。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播出之后,我们和知名播客“不合时宜”的常远完成了一次跨台合作,聊一聊这档节目从去年播出以来,带来的一下文化现象。 常远来到北方公园的那一天,周云蓬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圈内热议: “乐队的夏天,会过早的消费和透支刚刚好的中国音乐市场。会让后来的音乐人生存更艰难,除非你放弃自我投靠垄断性的音乐公司音乐平台。那时的独立音乐也就不复存在了。” 在乐夏喜提好几个热搜,乐队、乐迷们都积极转发、评论,独立音乐圈一阵狂欢的气氛下,周云蓬的这番话听起来很“扫兴”,之后的一条微博中,他补充道:“我们大多数是自吹自擂,自我膨胀,杀鸡取卵,赶快瓜分市场”。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乐夏播出之后,中国的乐队的确分为了两种类型,“上过乐夏的”和”没上过乐夏的”,两者之间的差距从上音乐节的报价、微博粉丝数、商业资源,再到去School酒吧被人称为“老师”的频率,不管对于新老乐队,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把舶来的、还未成型的中国摇滚乐文化挖掘出来,摆在市场和大众面前,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摇滚乐走向大众的过程中被削减、包装的部分,正在逐渐变得明晰,今天乐迷们转发最多的微博,是新裤子那句“也不过为了钱”,被另一档综艺修改为了“也不过为了爱”。 本期的北方公园大电台,我们回忆了去米未采访五条人的体验,由五条人、重塑雕像的权利为引子,探讨了大院子弟最先玩起的摇滚乐,至今是否还具有其精英性,并以说唱音乐为参照,对比了嘻哈与摇滚因为在中国兴起时间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黑人文化、小镇青年、符号化、历史性困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期节目也有些不合时宜。 最后,话题落到了“摇滚明星”: 我们总是在同情不得不去工作、住地下室的乐手,惋惜没有住上别墅还得坐地铁的窦唯,似乎每一个做音乐的人,最终都应该得到一个名利双收的美好前程。 一个玩摇滚乐的人,或者说一个文艺创作者,应该在当下的社会处于怎样的地位?“靠音乐赚钱”这件事,到底具备多少正当性?
6月份是每年的同志骄傲月,也是各个商家集中做推广、树立品牌形象的好时机。 5月15日,时装品牌 CALVIN KLEIN 在自家的官方 YouTube 账号上发布了一系列视频,为请来的九位在社交网络上具有知名度的 LGBTQ 群体成员,拍摄了主题是#PROUDINMYCALVINS 的推广片。 随后,CK 把配套拍摄的巨幅海报放到了户外,其中一张就是大码模特 Jari Jones。Jari 今年28岁,身份是模特、电影制作人、LGBTQ 活动家,她跟她的妻子都是跨性别者。 这张海报出来后,Jari 跑去下面开香槟合影,并且很开心地把它发到了自己的推特上,电台录制当天,那条推特下的留言数是36,并不算多,相比起来,在 CK 品牌的官方推特里,争议声要大一些,但也没到全网皆知的地步。 而等到有人把海报搬运到微博上,并且写上“CK 签下全美最‘政治正确’模特”这样的标题之后,这个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持各种意见的网友在微博上你来我往持续辩论,围绕“多数男性评论者认为胖又黑的跨性别模特令人丧失凝视和购买欲望”和“多数女性评论者则认为模特看上去健康快乐,提升消费欲望”。(引用自澎湃新闻) 由此又衍生出了新的讨论话题:内衣广告到底是给谁看的,以及,内衣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同时,今年夏天,有一种跟 CK 内衣模特审美完全相反的穿衣风格开始在国内流行,这种被称做 BM 风的风格可以简单总结为“短、露、紧”,网上流传着一张“BM 女孩身高体重对照表”,如果你身高165cm,想要把自己装进这样一套衣服,体重最好是47kg。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它们的存在都反映了外界眼光对女性身体、穿着等的影响。 在这一期的电台里,北方公园编辑部的4位女作者一起聊了聊我们作为女性,身在其中的感受,有在青春期的发育经历、现身说法内衣的作用;身材、审美、穿衣自由的影响;还有一些早该成为常识的生理知识...... 作为每天都要感受到这些影响的个体,我们自己的想法也在不断校正、迭代的过程中,这次讨论有给我们带来一些改变,希望也能激发到大家。
是的,这一期大电台有点标题党了,但它所描述的确是一个事实。 今天的嘉宾有点特殊,铁雄是我们原来视频组的一位同事,去年他从北方公园离开,决定把自己制作视频的创意和才华投入到短视频领域。 如果你经常使用抖音或者在微博上关注过喜欢搬运的营销号,那你大概率看过铁雄制作的那些炫目的特效视频。一年时间里他在抖音上积累了超过400万粉丝和超过3700万次点赞,至少在我们看来他已经成为了抖音上的一位头部创作者。(此处替他打个广告,铁雄的抖音 ID 是:钢铁熊) 至于标题所说的一天涨粉100万,就发生在不久之前,他把自己过去一年制作的视频做成了一个合集,那支视频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爆款,拥有超过300万次的点赞量。 铁雄的视频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往往很有视觉冲击力,但如果你去翻看视频的幕后花絮,会发现很多视频的制作靠的都是“笨功夫”,一个一个动作的反复尝试,一个一个道具的仔细搭建,后期的时候更是要一帧一帧的去打磨。 毫无疑问过去两年内容创作领域是短视频的天下,电台里我们问铁雄踩中风口是什么感觉,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确实现了一些阶段性的目标,但也会对入局偏晚,错过最初的流量红利略感遗憾,毕竟如今的短视频领域早已经成为一片红海,有关流量的争夺更是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只是不管内容创作领域的形式和介质如何改变,好内容为王依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这方面铁雄对自己和自己的视频内容一直信心十足,至少到现在他还是有层出不穷的,等待逐一去实现的想象力。 就像他最新一条视频的文案说的那样,“还记得去年夏天吗,那是梦开始的时间点。一个男生背着三脚架和手机,变成了每一帧都是热爱的钢铁熊~”。
最初认识龙飞是在去年厦门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他的身份是 MV 单元的评审,而我是一个参与报道的记者,但因为几顿自助餐,我们相熟了起来,聊了很多电影和音乐相关的话题。 龙飞是音乐厂牌 AEM studio 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名独立音乐人,用他们厂牌宣传册上的话说,“是一位全能型行业人才”。过去一年,AEM studio 参与到多个热门综艺节目的配乐之中,其中就包括开场 BGM 被很多人追着问的《仅三天可见》。 在厦门的时候,龙飞为我简单勾勒过厂牌接下来的规划,没想到因为疫情来袭,很多工作都受到冲击被迫搁置,但总还要想点新办法,于是龙飞和自己的两个伙伴做起了一档名为《无事声非》的综艺。 《无事声非》的形式很简单,每期节目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改编一首当下传播度非常高的歌曲,不管是所有人都将眼睛闭了起来的《Last Dance》,还是“改编风险”很高的张艺兴的新作《炎黄子孙》,他们都没有放过。 每一次改编的目的也很明确,把编曲变得不一样,或者说发现一种原作里隐藏的音乐走向,如果你去看上几期,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比如他们把《Last Dance》改成了一首9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的风格,“张国荣的风格”,或者虽然被几个不明真相的粉丝跑过来 diss,他们还是把张艺兴的《炎黄子孙》变成了一首“宏伟的纯音乐”。 这期播客里,龙飞提到过若干次国内音乐教育薄弱的现状,但他们不打算板起脸来故作高深,他们更希望的是观众能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进入音乐,如果最终能有所收获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们的交谈有些零散,但很多都是我们好奇的问题,比如一个小白到底该如何开始制作音乐、音乐里的天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配乐行业的不受重视,原本我们还打算聊一聊近期国内的热门综艺,但是当一个音乐人打开有关音乐的话匣子之后,再开启别的话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索性就聊到透。
这是一期除了中间停下来休息,一刀也没有剪过的节目,并不是因为我们的主持水平有所上升,而是「轻松调频 EZFM」的主持人方舟来了。 出于广播主持人的职业习惯,方舟没有办法忍受我们的谈话出现超过四秒钟的空白,在他的日常直播中,系统会自动识别谈话中的空白,四秒无声就是潜在的播出事故,意味着要被谈话了。 在传统 FM 调频广播中,还有很多这样被框定的东西,比如一个合格的音乐主持人,要懂得压住歌曲的前奏,把话说到人声开唱为止;比如避免放后摇、重金属(为什么?节目里有讲到),比如搭配好男声、女声,大致在三分半左右、起伏不大的流行歌最受欢迎……方舟是一个就算自己做一个独立播客,也会写 8000 字底稿的人。 在北方公园录这样一期没有固定开场白和结束语,没有底稿,甚至中间没有插播一首歌的节目,似乎释放了方舟一部分表达欲,他离开的时候感慨了一句:“喷得好爽”。 但实际上,我们的谈话离“喷”还很遥远。同样身为采访者和创作者,有一部分踏入了所谓的独立音乐圈,我们与方舟讨论了音乐到底有没有好坏、音乐批评是否有意义、如何逃离“彩虹屁制造者”的身份等问题,而对于“滚圈”在社会议题、性别意识上的欠缺,我们最终也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明说的答案。 方舟第一次被摇滚乐的力量所感染,还是在学生时代去 D22 的时候。他不是站在台上的表演者,也不是台下挥洒汗水的人,他被这群人的粗暴与激情震撼了,忐忑地站在角落里。 这应该就是方舟最初身处这个圈子的角色,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挤不进滚圈的学生形象”,即使后来赴英留学、开始做关于流行音乐的文化研究,再后来成为央视出镜记者、电台主持人,方舟也从未太过于地融入过什么群体,一直是那个站在外边观察的人。就连我在某酒局上遇到他的那天,他也只是站在一边,喝自己的酒。 方舟时常把这样的选择称为“自知之明”,他对自己有相对固定的认知,也时刻在观察周遭的事物,不像是一个会做出什么傻事的人,而恰恰又因为这样的“自知之明”,他比很多身处其中的人更能够察觉、思考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到被解决的时代时,方舟变成了“悲伤男孩方舟”。 鉴于我们过多地拿盘尼西林乐队举例,在节目的末尾,我们放送了唯一一首歌,《缅因路的月亮》。
阿惑到北方公园录这期电台的那天,正好是微博账号“滚圈迷惑行为大赏”出现在互联网的一周年。 去年的此时,她正在许多乐迷群里潜伏,收集来自各个专场、音乐节的迷惑行为,在这方面,滚圈总是不会让人失望的:2019年的迷笛音乐节,有人裸奔,有人把草坪踏成了荒地,还有人在别人的帐篷里留下了一泡屎…… 乘着综艺节目向乐队们刮去的大风,滚圈的迷惑行为从滚青们的疯狂,逐渐扩展到了一个圈层向外延伸时,与大众发生的错位与碰撞,《公路之歌》成为了广场舞御用BGM,刺猬的主唱因为不爱洗澡而代言了沐浴露,甚至有粉丝沿袭了饭圈习俗,为新裤子制作了娃娃……大大小小的“迷惑”都被阿惑收录在案。 在通常以乐评、资讯和专访等类型存在的音乐媒体中,“滚圈迷惑行为大赏”像一处迸发着轻松、快乐与戏谑的喷泉,以来自四面八方的乐迷投稿为源头,聚集着不同年龄、身份,怀揣着不同观点的年轻人们。 而制造这座喷泉的阿惑,也就是所谓的“皮下”,偶尔被网友想象成“几百年不洗匡威鞋的抠脚大汉”,大部分时间,她都被称为“滚宝”,维持着评论区爱与和平的氛围。 阿惑经常自嘲,这样一个爱听流行歌曲、不乐于输出观点、没有什么愤怒,在生活中不抽烟喝酒纹身的人,实在是太不摇滚了,“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滚圈迷惑”,可有趣之处又在于,在一个相对反叛、“亚”的群体里,没有任何标签反而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存在。 在本期电台中,我们聊到了阿惑成为“皮下”之前在独立音乐行业的从业经历,以及作为一个戴着面具跳舞的运营者,正在面临的矛盾与困境。 我们猜测用“迷惑”这个形容词,可以悄悄把态度藏在“迷惑”里面,消解一些严肃性,小心翼翼地批判一些东西,至于对于更宏大的行业、时代来说,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本期节目中播放的音乐: 《不再让你孤单》撒娇 《云的南方》左小祖咒 《泡沫》花儿
“等等,迈克尔·乔丹是在一个赛季内就达成这些成就的?” 这是今天 ESPN 的纪录片《最后一舞》第三四集开播后,特雷·杨发的一条 Twitter。特雷·杨说的应该是1987-88赛季,那一年乔丹包揽了常规赛 MVP、全明星赛 MVP、最佳防守球员、得分王和抢断王这一连串奖项。 对于防守严重拖进攻后腿的特雷·杨来说,这个成就显然是不可想象的。特雷·杨今年22岁,乔丹那不朽的最后一投之后3个月他才出生,可以说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乔丹始终是一个符号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的球员,艾弗森才是他的偶像。 乔丹是篮球史上的 GOAT 这句话已经快被重复烂了,但对于很多和特雷·杨年纪相仿或者更小的球迷来说,乔丹的那些成就显然远不如科比或者詹姆斯的表现来的更直观。 就这个层面来说,在篮球赛季彻底停摆这个档口,《最后一舞》给了很多人一次打开历史的机会。 这一期北方公园大电台,我们找来了知名篮球评论员吴頔(@吴頔basketball),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这部纪录片,很多听众期盼已久的木村拓周同学也回归到电台之中。当然我们的话题也不只限于纪录片、乔丹和 GOAT,我们也聊到了这两年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和品牌宣传的 CBA。 还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观看这部纪录片的感受,与我们一起讨论。
作为一个写音乐的人,每当我打开自己的红心歌单,看到里面泛滥成灾的摇滚乐时,难免会感到心虚。 摇滚乐在历史上已经被宣告死亡了好几次,翻一翻中外音乐榜单,属于披头士乃至大卫·鲍伊的时代似乎一去再也不会复返了。 即使一档综艺节目在去年将乐队带进了大众视野,当我们提起“滚青”这样的身份时,依然是在说一个边缘的、“亚”的群体,一个经典滚圈笑话的诞生,往往发生在那句“你听摇滚乐吗?”说出口的时候。 细究我心虚的原因,大概是被问到“摇滚乐有什么魅力”,或者被建议听一些新的音乐时,我往往不知道如何作答。 于是在这一周,我请来了两位听摇滚乐、且在音乐行业工作了多年的朋友木小瓷和刘洋,把这样的问题抛给了他们。 写过无数音乐人故事、身兼演出 VJ 的木小瓷带来了吉姆·莫里森的传记《此地无人生还》,刘洋心心念念自己办的音乐节,只有在说起在 livehouse 打工、在迷笛上举大旗的经历时,才短暂跳出了“音乐节项目经理”这个身份。 关于音乐圈,木小瓷有一个自己的概念:音乐公司、厂牌像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门派,而音乐节、专场演出则是过于频繁的武林大会,她总是会在那里偶遇很久不见的朋友,在各自行走江湖的过程中,碰了一杯酒,“不知东方之既白”。 在我们说起那些错过的、理想中的、不能忘记的演出时,北方公园好像也举办了一次小小的武林大会,我们没有说出口,但都在期待,与那个失散了数月的摇滚江湖重逢。 本期节目中播放的音乐: 《Waterloo Sunset》The Kinks 《Bird of Prey》Jim Morrison 《清晨日暮》 低苦艾乐队
这一期大电台我们来聊一聊最近播出的那些电视剧。 录这期电台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最近的电视剧多到一天有48小时可能都看不完。的确,在疫情爆发初期稍显疲软的电视剧市场,突然在春末夏初迎来一次不小的井喷,四部在播的华语电视剧豆瓣评分同时上 8 的景象即便不是空前绝后,恐怕也是非常罕见。要知道这还只是华语区,美剧区和韩剧区同样也有着多部高口碑作品,一时之间各大电视剧成为了讨论度最高的文化产品。 在这一期电台里,王小笨、阿钟和偷你牛将围绕着近期观看的电视剧展开讨论。我们既坚持捍卫了自己喜欢的剧集,也确定了每一部电视剧和快进倍速有关的“偷你指数”,最后还吐槽了一下最近愈演愈烈的超前点播现象。就像我们在节目里说的,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部。 还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自己观看这几部剧集的感受,与我们一起讨论。 本期节目完整版将陆续上架苹果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荔枝 fm 等播客平台,欢迎在各大平台搜索“北方公园NorthPark”收听我们的节目。 本期节目提到的剧集: 《叹息桥》 《清平乐》 《我是余欢水》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 《鬓边不是海棠红》 《不完美的她》 《西部世界第三季》 《机智的医生生活》
是的,我们要聊一聊东北了。 上周末《刘老根3》大结局了。大结局前的几集,赵本山和范伟世纪会面,王小笨在微博上说,“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是中国民间艺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刻。”这话说的有些夸张,但如果你稍微联想一下彪学还有《马大帅》在中文社交媒体上二次传播的热度,就会明白这些作品曾经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过怎样的印迹。 北方公园编辑部是一个和东北颇有渊源的存在,我们既有实体东北人,也有精神东北人,还有男朋友是东北人的。去年我们写过一篇《东北文艺复兴了吗》,尝试和大家探讨所谓的东北文艺复兴到底在复兴什么,今年《刘老根3和》《乡村爱情12》开播,我们也都在第一时间追着看更新。 在这一期电台里,王小笨、阿钟、老月亮和偷你牛将围绕着《刘老根3》和《乡村爱情》展开讨论。我们的讨论延伸了很远,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观看东北文艺作品的经历,也都贡献了自己和东北以及东北文化的故事,其中既有闪光的记忆,也有悲苦的现实。 还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自己的东北故事,与我们一起讨论。
新的一期北方公园大电台来了。 毫无疑问《青春有你2》是近期最热门的综艺节目,不管是选手本身的话题度、Lisa 这样的热门导师的加入还是团体选秀节目的余威,都让这档节目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但四期节目看下来,能够被人长久记住和讨论的表演寥寥无几,选手在观众席上的反应反倒成了看点(或者槽点),这不禁让我们好奇,女团选秀或者说团体选秀节目的生命力是否正在衰退。 在这一期电台里,北方公园的作者王小笨(Lisa 脑残粉)、阿钟(说唱表现为先)、老月亮(狂补节目)和偷你牛(专注 pick 夏研)将围绕着《青春有你2》展开讨论。我们的讨论并不局限于节目本身,也会尝试探讨过去两年女团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此外我们还稍带聊了聊《我们的乐队》和《歌手·当打之年》这两档音乐综艺。 还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们对节目的看法,与我们一起讨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