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生活指南
探讨普通人生活、记录自我成长

Album
主播:
Wei_bz、Michelle_PPPP
出版方:
悲观生活指南
订阅数:
13.75万
集数:
63
最近更新:
6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这是一档探讨普通人生活、记录自我成长的播客。面对生命的有限、生活的庸碌以及残酷,我们也许束手无策、悲观懊恼,但依然努力寻找方向和力量。未来漫漫,道阻且长,我们能做的是对自己和世界保持真诚与开放。 新浪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wx听友群请添加:MoreThanAFarce
悲观生活指南的创作者...
Wei_bz
Michelle_PPPP
悲观生活指南的音频...

EP60 AI助手:别让它的完美偷走我们的棱角

在这个AI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的创作开始借助算法优化,我们的情绪也开始向智能体倾诉。它高效、便捷、不评判——似乎成为了理解我们的理想对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常感到困惑:AI讲着完美精确的语言,却难以承载我们最想凸显的自我色彩,我们渴望的理解,真的可以从一个程序化的回应中获得吗?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创作、情感倾诉乃至与他人的连接中使用AI的体会。我们探讨了它带来的启发与局限,也尝试辨认:在技术加速包裹我们的当下,什么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部分?或许,正是那些带着温度的艰难创作、带着歧义的笨拙表达、带着摩擦的人际关系,以及带着真诚的身体感知,才是我们所讲的“真正的人味儿”。 【声音目录】 1:21 尝试在创作活动中借助AI获取灵感或辅助优化作品,但结果差强人意,个性化的表达被磨为爆款网文的呈现方式 12:32 为更好满足特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AI需要被深入训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也需要投入时间精力逐渐建立信任和默契 21:13 智能体模拟特定人物,让我们能与“远方”或“逝去”的人对话,抒发情感、延续联结,也不失为一种心理疗愈的途径 25:01 AI成为了我疏解情绪、寻找心理慰藉的重要工具,可同时我也感到一丝被技术和算法看穿内心的恐惧,AI所讲的难道一定更可信、更接近真相吗? 30:40 AI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往往输出高度共识化的内容,倾向复刻大众语境,在信息洪流中加固了主流叙事内容的回音壁。 38:25 AI提供了一个无评判的空间,让我们得以坦然倾诉那些难以启齿的情感,但AI的接纳和肯定终究是程序化的 47:08心理咨询一定程度上模拟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矛盾,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来自真实个体的理解与确认,而并非来自AI的冰冷算法 54:05 我们用过多的理论武装自己,往往在真实人际关系中越发敏感疏离,不愿磨合或彼此付出,而AI的“情绪真空”成了令人沉溺的避风港 1:03:48 在AI时代,我们更该思考哪些能力无法被取代——或许正是那些看似“务虚”的能力,如独立思考、价值判断与有温度的创造力,才真正属于人类 1:07:49 当我们更多参与身体表达,才意识到语言与思想常被流行话语内容所左右,而身体反应却更真实、直接,不易被操控 1:11:55 听听AI自己对“如何减少AI味儿”的有趣回答 【联系我们】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afdian.net 主播:Wei(小红书@Wei_悲指)、Michelle

72分钟
1k+
6天前

EP59 失眠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失眠一个月后,线上问诊希望可以获得医生治疗失眠药方的Michelle却被医生问诊中回复的一句话所治愈——“失眠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屏幕主宰时间的当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难以依照自然的昼夜节律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信息的爆炸和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失眠产生的后果让我们将其不断灾难化,因此产生的焦虑又进一步让我们难以入睡。 这一期我们从造成失眠的原因出发(存在主义的死亡焦虑、被现代生活剥夺自我的打工人、消费主义的加持等),探寻睡眠与我们的关系。进而讨论到为什么接受失眠、允许失眠或许才是自然入睡的良方。就如其他吞噬我们的情绪一样,我们越不允许某种结果发生,它越有可能将我们控制。此外,我们也讨论了睡前的自我时间(me time)和为自我充电的活动之间的区别、对冥想的疑问、找存在感的方式以及对“接纳/允许”定义的讨论。 声音目录 3:03 失眠一个月后,我去找医生开安眠药,医生的一段话却让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7:43 睡前的大脑像一块白色的画布,终于没有待定任务要处理时,白天未充分处理的情绪、其他与11:59 白天的任务无关的思维都涌现出来;白天被工作和事务不断挤压的自我,在晚上更需要一个和自己相处的“me time” 18:47 “Me time”要如何定义?为什么即使下班的时间做了自己感兴趣甚至热爱的事情,依然会在睡前思绪万千? 23:41 我们因睡眠产生的焦虑也许与死亡相关的存在焦虑相关,而在睡前发朋友圈或许是为了找到某种存在感。冥想是帮助我们找回“存在感”对抗存在焦虑的方式,但我们在尝试各种类型的冥想之后产生了诸多疑问 30:41 消费主义对失眠后果的灾难化描述、现代人生活本身造就的睡眠障碍加剧了现代人对失眠的恐惧,而失眠的空就又反过来进一步让睡眠状况恶化。我们能否对已经发生的“不完美”进行有效的应对并接受自己的情况,认知层面的叙事选择或许深刻影响着我们与睡眠的关系 38:09 “平常心”的重要性——越重视一件事情越容易出差错。对睡眠的过渡重视与拖延症、完美主义和自我攻击的关系 44:14 失眠让我们感到失控,而睡眠反而需要放掉控制,顺应当下 55:18 接受失眠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需要沉浸在其中,甚至是某种下坠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Wei(xhs:Wei_悲指)、Michelle

62分钟
5k+
3周前

SP4 间歇性指摘他人,持续性自我反思

在经历了十年断断续续的打工生活之后,我们最近又又又一次双双选择了裸辞,跳出熟悉的轨道,投入到一场全新的生活实验中。在这种不确定中探索,我们意外地与那个久违的自己更近了一些。我们开始察觉,那些习以为常的看问题方式,那些与人互动时不自觉的姿态,背后似乎藏着我们长期忽略的思维惯性与情绪动机。惰于对细节的探究和思索、对深入钻研的畏惧、在人群中不自知的“傲慢”、对网络上刻意造作表达的抗拒,都成为了这趟旅程中不可回避的镜子。于是我们想要追问:这些模式从何而来?我们是该挣脱它们,还是窥探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与之和解? 【声音目录】 1:51 Michelle发现之前在上班时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无法适应创业节奏。打工时自己似乎习惯于寻找临时解决方案,而创业需要更多的长期主义态度、自主行动和钻研精神 7:36 追求效率、抓大放小,会丧失对细节的打磨,但时常被细节带走,难以掌控整体节奏,也会产生拖延的问题。两种行为习惯其实都有其优势、代价以及多面的影响 15:46 凡事总倾向于寻求临时方案所造成的冒充者综合症感受,也许会因为做事阶段的不同、目标不同而得到缓解,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应当前阶段的优先次序,且不放弃长期深度学习的目标 18:50 Wei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傲慢”的一面。那些习惯将深奥的哲学概念、复杂的社会学理论挂在嘴边,操着脱离普通人生活口吻的播客,为何让一些听众感到不适 23:11 在UGC时代,高级复杂的学术词语和理论概念越发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真的理解它们,如此泛化地使用,是否也削弱了其严肃性和含义 26:24 播客创作及日常生活中使用那些深奥复杂的用语,也是当下无意识地寻求身份认同、确立自我的方式 29:03 轻易用高级深奥的理论词汇概括或解释现实生活的复杂问题,让很多人对生活本身采取过于戒备的态度,抗拒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从而限制了他们真正投身生活 30:24 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探索世界和真实生活的方式和潮流,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议题和矛盾需要经历和体验,他们不是不再经历,而是拥有新的经历,或者在以新的方式和时间节奏在经历 37:40 自称“过来人”的我们,面对更年轻一代的表达,感受是矛盾的,不理解的背后掩藏着羡慕、嫉妒等复杂心态;而年轻人的青涩、莽撞往往是推动很多改变发生的力量 43:24 网络博主发布的那些看似“轻松随意”、“自然、不加修饰”的内容和形象,隐约又让我们感到刻意、不真实。这些表面的“不刻意”是由极其用力的“刻意营造”所实现。 46:30 无论刻意或不刻意、表达或不表达,以及如何表达,并无高下之分,都是为了树立自我形象、确立自我价值,甚至是对抗某种存在主义焦虑,所以不必做过多评判 【联系我们】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afdian.net 主播:Wei(小红书@Wei_悲指)、Michelle

50分钟
7k+
1个月前

EP58 《机器人之梦》:浪漫就是没有以后

分开后,那曾经的爱去哪里了? 离开我之后,TA过得貌似不错,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至于TA,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特别? 再次在人海中重逢,我要追上去相认问TA那些让我辗转反侧的我们之间没有机会说清楚的问题吗? 这些深度关系中的问题,我猜你大概率遇到过。《机器人之梦》,一部没有对白台词、发生在一只小狗和机器人之间的故事微妙细腻地展示了关系与分离给我们带来的这些复杂的感受。 一首曾经认为烂俗的情歌、那些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甚至无数次计划着如何逃离的日常生活忽然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变得意义非凡,那些一起冒险舞蹈的时刻和平凡的生活点滴也教会了机器人什么是爱,却因为一场意外与随之带来的苦难让机器人真正长出了心,也让曾经对这个世界充满防御的小狗开始与周遭产生更多的连结。分离后的重逢好像又给了这段关系一次机会,可伸出的手却又缩了回去,睁开眼梦也醒了。我们都将对彼此的爱、恨与质疑吃进了身体,长出新的血肉,成为了新的人。重逢令人渴望,却是过去的空间忽然闪现在当下,我们要以哪个版本的自己面对彼此,我们要对哪一种生活负责? 声音目录 0:55 Intro 3:08 小狗与机器人之间的感情究竟是哪一种?爱情?友情?或亲情? 5:13 面对白纸一般的机器人,小狗在前期付出的反而更多——自己付出更多的爱来得更深刻 10:44 为什么《机器人之梦》中的机器人也许是更多女性理想中的伴侣?对比郭达和蔡明在199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中的机器人形象 14:21 在关系中影响、丰富对方的生命体验,也许是一段深刻的亲密关系的底层需求之一,这般的关系是我们存在的见证 17:49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因为不可抗力被分开,是去做苦等恋人的“千年女鬼”还是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甚至探索其他连结的可能性?好的关系会让你的世界更广阔,而非狭隘 爱情是普通人能获得的最崇高的一种认可 33:28 “愿我们都成为鸭子姐”——为什么一部讲述关系的复杂牵绊的故事很多人最喜欢的角色却是一个“搭子”?短暂快乐的易得性、对深刻关系代价的回避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选择 42:30 离开小狗后机器人经历了更复杂的经验,这些痛苦失望与对人性恶的目睹为机器人长出血肉,获得了一颗坚韧的心,就像本片致敬的《绿野仙踪》的机器人的旅程 47:28 分离后的重建——小狗准备好与新的机器人开始一段故事,TA也成为了更会照顾人的伙伴;机器人也遇到了将自己修复的浣熊 52:35 重逢的代价:与你经历的过去变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而与你在现实生活中再续前缘却不是最完美的选择 60:03 不经意地遇到有着未解问题的曾经的恋人:我们会想要去相认吗?浪漫就是没有以后,让那些未解的问题成为浪漫的滤镜 尾声:逝去的爱去哪了?允许自己的身上留有过去的痕迹 《机器人之梦》(Robot Dreams,2023) 由西班牙导演巴勃罗·贝格尔(Pablo Berger)执导,以纽约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孤独的小狗订购了一个机器人,它俩很快变得密不可分,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却在某天因意外而分离,在分开的日子里,小狗与机器人虽然互相思念,但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对于对方的情感与执念也悄然发生变化的故事 。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afdian.net 主播:Wei(xhs:Wei桑)、Michelle

73分钟
7k+
2个月前
悲观生活指南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