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欧宁老师从他正在创作的新书《乌托邦田野》聊起,探寻过去两百年里不同地域的社群实践是如何落地的,如何看待它们的意义和遗产,以及我们今天为何要谈论乌托邦。 【本期嘉宾】 欧宁 | 艺术家、策展人、作家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如何抵达理想的生活? 当我们不满足于主流的叙事时,便开始寻找替代性的方案。有人在城市中改造社区或营建社群空间,以此改善公共生活,增进人与人的联系;有人移民乡村,回归农田,探索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有人开辟荒野,自给自足,构想和实验人类共同生活的可能性 “又是一个乌托邦啊”,远观的人似乎总是能“一眼看透”并“一语道破”。于是,实践者心知肚明 —— 被贴上乌托邦标签的同时,TA的社群实践恐怕会被忽略不计。 齐泽克说,“乌托邦在今天不应该被理解为它最古老的那种意思,就是理想的社会,也不应当被理解为你能够实现所有欲望的社会。它不是无边的想象(free imagination),而应当被理解为当现实逼迫你去想象一个出路时候的构想。” 我们为什么羞于谈论乌托邦?什么是乌托邦?历史上的乌托邦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思想资源?欧宁老师从他正在创作的新书《乌托邦田野》聊起,梳理了十八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实践的脉络,谈论了在我们今天乌托邦构想的意义。 *访谈的部分内容被整理为文字稿发在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上(9月24日)。 *播客32分的口误:应该是1837年(说成了184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及随后爱默生(说成了爱迪生)等人发起的波士顿布鲁克农场。 【收听指北】 从关心城市问题到关心乡村问题 5:24 10年前,拍摄城中村及贫民窟的纪录片《三元里》和《煤市街》。 6:42 城市贫困社区的问题实际是农村问题,如果不是农业破产,农民不会跑来城市。 7:10 选择在安徽黄山脚下的一个村庄做「碧山计划」的项目,是乡村建设,也是共同体实验。 挖掘乡村建设和社群实践的历史经验,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8:35 清迈艺术家的「土地计划」。 9:58《天南》文学期刊的创刊号《亚细亚故乡》。 13:01 探索十八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实践:泰戈尔在印度的乡村建设、中国民国时期的乡建运动、六七十年代「返土归田运动(Back-to-the-land movement )」这个背景下,北美地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出现的一些嬉皮公社、生态村和理想社区(intentional community)等。 17:55 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曾有许多激进的乌托邦实践可以落地:纽约「欧内达(Oneida)」社群实行群婚制,美国震教村(Shaker Villages),奉行独身主义。 乌托邦的定义与污名 27:46 乌托邦的定义是一种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当问题和危机出现时,人们开始探索和想象另一种可能性。 29:06 乌托邦一词源自托马斯·莫尔著作《乌托邦》,他同时开创了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和实践中往往有共有财产和教育实践。 32:12 不同时代的危机不一样,乌托邦想象也不一样。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人道主义危机,19世纪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赤贫危机,20世纪越战期间,都曾有大量的乌托邦实践。 34:29 人们不愿意谈论乌托邦的原因,一是觉得乌托邦是乌有之乡,二也有可能是某个地方的政治空间不允许谈论。实践者不喜欢「乌托邦」,因为实践理想社区并不是创造乌有之乡。 38:22 超大尺度的乌托邦曾有许多灾难性的失败。 39:51 “前马克思共产主义”。 43:40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新村运动。 49:23 在今天谈论乌托邦是有意义的,无需害羞和回避,它能拓宽我们对“共同生活的想象”,我们应该去拥抱这些拓展经验的部分。 49:40 「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一词能表达在历史上人们共同生活实验的社群的关联,但它不是共产主义(Communism),有明确的界限。 乌托邦不应以成败论 57:24 罗伯特·欧文的新拉纳克村和新和谐村实践,新和谐镇的失败,及其为美国留下的重要的遗产:公立图书馆和公立学校制度。 1:06:01 乌托邦不应以成败论,关键要看是否创新、具有持久的历史影响力。 1:08:59 我们需要重新阅读法国思想家傅立叶。 欧宁谈今天的实践 1:13:15 今天的乡村建设和十九世纪、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在落脚点、政治空间、工具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20:59 现今城市空间中的共同体、共居实验需要警惕资本主义与组织学,保持它们原初的本质。谈Workface 和706空间。 1:26:26 商业可以是中性的。商业背后有正义的价值观时,会带来良性的影响力。中国缺少商业知识分子。 【延伸阅读】 关于欧宁 1969年生于广东遂溪。90年代创建独立音乐团体“新群众”以及独立电影团体“缘影会”。2004年与艺术家曹斐创办了立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另类文化艺术工作平台“别馆”(Alternative Archive) 。2006年离开广州迁至北京,2008年至2010年担任现代传播集团《周末画报》创意顾问及邵忠基金会总监。2011年创办《天南》文学双月刊并任主编,同时发起“碧山计划”。2016-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教授“中国城乡研究”与“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两门课程,同时主持山东省烟台市广仁历史街区的活化项目“广仁计划”。2019年,他获选担任波士顿艺术、设计与社会研究中心(CAD+SR)2019-2020年研究员,2020年成为高级研究员(2020-2021年)。2020年开始他重新进入声音研究领域,主持和策划一系列声音艺术工作坊和展览,包括“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苏州寒山美术馆,2020-2021年),“村声工作坊”(苏州容春堂,2021年),“原音计划”(太原长江美术馆,2021年)。 欧宁曾受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邀请拍摄纪录片《三元里》(2003年),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邀请拍摄纪录片《煤市街》(2006年),在世界各地展出、放映并被收藏、研究。连续策划三届大声展(2005年,2007年,2010年),并为伦敦蛇形画廊在伦敦巴特西电站策划了声音艺术的展览项目“唤醒巴特西”(2006年);曾担任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Benesse大奖评委(2009年),日本横滨国际影像节评委(2009年),2011年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策展人,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1年),第22届米兰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电影节评委(2012年),里斯本建筑三年展Debut大奖评委(2013年)。 播客中提到的乡村建设项目和社群实践 [1] 《乌托邦田野》主要是对十九世纪以来发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社群实验和乡村建设进行田野走访和阅读研究,目的在于为今天收集和剖析历史经验。第一篇“乌托邦乡愁”是对这个田野研究项目的概述,虽不属书稿正式内容,但可了解此书的提要和框架。目前已经写到26万字,部分章节已经发表于《单读》、《天涯》、《今天》等杂志及澎湃新闻。豆瓣合集名称为“Utopian Field”。: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5447685/ [2] 《在世界达到完全幸福之前,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提及日本农托邦、半农生活等实践),欧宁,豆瓣日记,2021 https://www.douban.com/note/792431419/ [3]《又是一个乌托邦,你也许会说。是的,但它有所不同》(提及恩厚之夫妇的进步教育和乡村建设计划“达廷顿实验”),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8924125/ [4] 《我的生命并非无用。我在自己的时代前面走得太快了。》(提及罗伯特·欧文在苏格兰新拉纳克的地方实验),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7788953/ [5]《新冠恐慌之后,小地方、去中心、低成本、亲自然的互助社群会是一个选择吗?》(提及每逢大危机爆发之后,总有人去探索不一样的生活,于是有了一波又一波的乌托邦实践:英国工业革命的人道灾难,驱使清教徒到新大陆去建立“人间天国”;美国因为首次经济危机而导致的“1837年大恐慌”,催生了无数社群主义实验;越南战争危机引发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Back-to-the-Land运动;中国在民国时代军阀分权割据的“乱治”下,知识分子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而过去三十多年来激烈的城市化进程,则让“返乡”成了一个新的尝试。),欧宁,豆瓣日记,2020 https://www.douban.com/note/756580707/ [6] 《乡村乌托邦:清迈的艺术实验》,欧宁,牛院,2014 https://mp.weixin.qq.com/s/2qjj9o7Y3ExFpjTqfbqYMw [7] 天府公园大草坪项目访谈:https://mp.weixin.qq.com/s/0aQmOLHx4nFn3ZygeY1DMw [8]《天南》(01·创刊号·亚细亚故乡),主编:欧宁,出版社:广东省文联,2011 http://roll.sohu.com/20110415/n305839084.shtml [9] 《乌托邦》,[英] 托马斯·莫尔,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 【本期音乐】 András Schiff - Invention No.13 in A minor, BWV 784 Philippe Rombi - Dans la maison (Thème)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人类学“走红”背后的成因与误解、学科的脉络,以及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所形成的理解与推动。 【本期介绍】 在青年志今年七月发送的一篇文章《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中,我们讨论了文科是怎么变“无用”的?以及“有用”的标准在当下的土壤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面对这个老生常谈并且还会持续辩驳下去的问题,从本期【问题青年】开始,我们将文科逐一拆分,从单个学科入手,不定期和人文学科的从业者展开对话,来探讨该学科的脉络与“功效”。首期聊的便是人类学。 随着项飙老师的走红,人类学在过去两年走入大众视野。相较于其他人文学科,它似乎散发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异气质,在关注远方和历史的同时,又同附近与当下持续地共振。 但在大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是否存在着一厢情愿的误解?有什么需要被祛魅之处?人类学又具体学什么?和社会学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可以形成何种理解与推动?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一位极富热情的人类学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 【本期嘉宾】 袁长庚,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b站ID:讲台艺术家袁老师 【收听指北】 05:13 人类学在近两年的“走红”,在于社会对于经验的普遍焦虑。在过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群体和个体的经验都趋于单一和稀薄,不足以梳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10:31 公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存在着哪些“美丽的误会”?为什么把人类学作为理解世界的方法其实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16:49 人类学和社会学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同文学与诗学有何关联?具体又学些什么? 26:54 为什么“劝退”是人类学老师的传统美德? 36:41 现代学院体系内的很多学术生产,很多时候并不能对社会提供真知与洞见,更像是在把玩一个学术游戏,这种机制可能会扼杀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 41:52 项飙老师的可贵在于对经验的原始冲动,并总能对即时性问题做出有力度的经验凝结。 48:47 为什么人类学很看重“讲故事”?相较于下结论,在大家急于寻求各种解释的当下,呈现经验、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 53:38 人类学打捞的更像是一种遥远的常识,这种常识在现代性和理性独断的驱动下被我们遗忘了。 01:03:47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的学术与行动,恰恰是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最好的状态。 01:09:29 人类学无法脱离经验世界而存在,经验世界又总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类学家需要和现实保持有机的联系与张力。 01:16:57 袁长庚讲述自己的博士论文,关于北方某个小城的“传销组织” 【本期博客提及的书与文章】 [1].大卫·格雷伯,《债:第一个5000年》(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 2011) [2].大卫·格雷伯,《狗屁工作:一个理论》( Bullshit Jobs: A Theory ,2018) [3].大卫·格雷伯,马歇尔·萨林斯,《论王权》( On Kings ,2017) [4].埃文斯·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与魔法》 [5].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 [6].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7].张文义,《我不推荐读人类学博士》 [8].张文义,《人类学的终极劝退》 【本期音乐】 Ernest Ansermet - La Boutique Fantasque - Tarantella Ludovico Einaudi - Una Mattina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 ttg 创始人海鑫、X++文化品牌创始人李胜博通过一次神游与共创,从社区独特的场域与氛围出发,聊了聊我们如何走进与拜访一个城市,城市青年空间如何形成、如何留住人,以及旅行作为非日常体验能够在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本期嘉宾】 海鑫 | ttg 创始人,背包客 李胜博 | X++创始人,旅行者和内容创造者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这是「青年栖居地图」系列的第二期播客。上一期,我们聚焦在那些“构想未来生活可能性”的共识社区或乌托邦,和社区建设者探讨了社区的意义。这一期,我们和两位背包客及旅行文化传播者的漫谈,既是对于青年社区和青年空间的神游,也是对生活可能性的探寻和共创。 我们从日本、台湾、火人节,谈到了景德镇、沙溪、福建龙潭里等地的青年社区,又将目光转向我们熟悉的大城市,探讨城市青年空间如何形成。从社区独特的场域与氛围出发,也聊了聊我们如何走进与拜访一个城市,以及旅行作为非日常体验能够在今天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兴趣爱好、文化工艺或人际关系,常常是人们到访某个地点与聚会交流的原因,归属感与亲密感就慢慢形成。如果没有社区的存在,我们抵达一个地方,就像是在一个钢筋混凝土堆里硬硬着陆,无法生根发芽。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找到社区,才能找到一片土壤,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如何发现本地?”是作为旅行者和城市寄居者的我们一直探索与好奇的问题。在地文化常常是由复杂的文化、环境风貌以及社会习惯建构出来的。我们如何能够深入体验与感受,而不是浅尝辄止表层的观光?同时,旅行除了可以为我们带来非日常体验以及生活方式样本的采集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视角的启发?在地社区和青年空间,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旅行或者探访一座城市的秘密通道。 【收听指北】 06:45 李胜博对于社区概念的形成来自在日本乡村“津和野”的经历,一个因兴趣爱好而聚集、因分享互助而持续维持下去的社区 13:00 海鑫分享在台湾和火人节奇的奇妙经历:从旅行者的视角去看本地的亲密社区 18:45 社区氛围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元素:“社区里的人”以及“人的状态” 20:20 非盈利的目的能够对社区氛围进行活化与净化,人的状态也能得到改善 22:40 什么是社区的开端?与教育、乡村和城市本身的差异、政策皆有关系 25:50 由旅行者组成的社区可以称为“流动社区”,好的东西都经由时间筛选 28:22 景德镇提供了一个舒服的体验,人们有更多选择居所的空间 31:49 体验的三种层次:产生感官刺激、产生长久粘性的体验、提供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38:02 社区空间运营的三个阶段:复合型空间-空间内容-空间的人 42:13 有哪些值得我们一看的国内社区?福建龙潭里、云南沙溪 47:46 找到城市青年空间的线索就是找到对当地熟悉的人 50:30 社区感的青年空间的孵化过程和商业模式 01:01:00 城市中的青年空间:苏州“看什么策展”、“黑胶猩猩”,成都“贰麻”、“一山杂物”等 01:04:50 旅行的迷思:旅行如何影响日常? 01:14:15 非日常体验与随机性是对“稳定”的挑战 01:17:15 社区是一个地方的土壤,去到地方社区能种下种子继续生长 【本期音乐】 Gabriel Yared - Betty Et Zorg Don Shirley - The Lonesome Road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前VICE主编王戈、滑板文化研究者李闯,聊了聊地球村的消逝与亚文化的变迁。 【本期介绍】 当「消逝的地球村」来到第三期,我们试图从亚文化出发,一窥“地球村”这个概念的矛盾与复杂。 对于80后来说,他们成长于一个世界正广泛联结的时代,其中一些人在21世纪初接触到了嘻哈、滑板、涂鸦这样自带“反抗”标签的亚文化,并顺势推广与传播。而随着资本的高速扩张与媒介形式的更迭,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资本和权力强势介入后,亚文化又能否生发出新的意涵呢? 而当城市里的亚文化空间不断消失与被整合,线上亚文化的蓬勃发展似乎并不能填补社群离散后的失落与孤独。符号的打造与消费,也难以阻挡其文化意义的流失。在一个隔离的时代,社群又该如何重建? 我们和两位曾经在亚文化前沿的消费者与从业者、如今又成了研究者的朋友,聊了聊这些问题。 【本期嘉宾】 王戈:前VICE中国主编,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在读博士 李闯:滑板文化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 【收听指北】 06:22 用P2P下载音乐,和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因为同样的爱好分享着同样的资源,并被资源所影响 08:43 李闯描述那种由玩滑板带来的社群归属感 12:32 如何从亚文化的消费者,变成文化传播者? 17:40 以前的媒体从业者是搭快车吗? 21:04 地球村并不是从开放到关闭,而是隔离和联结交错发生 27:38 如果说过去的亚文化是由西到东的单方向传播,在掌握话语权后,我们又能传播出去什么呢? 33:51 亚文化的底色一定得是“反抗”吗?和资本的关系一定是“被收编”吗? 41:53 Supporting your local 该如何实现呢? 44:49 城市空间的消失与亚文化社群的离散 51:59 亚文化今昔对比,究竟是匮乏中的美好,还是丰富后的贫瘠? 59:24 在隔离的时代,社群何以重建?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0后、80后、90后与00后四位朋友,聊了聊各自的18岁。 【本期嘉宾】 小有耳 | 经常忘记自己岁数的80后 阳少 | 看起来像80后的90后 陈陈 | 仍在探索中的00后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我们经常说,“青年”应该是一个形容词,一种状态,它不应该是以年龄作为分界线的代称。 然而,“18岁”对于青年来说却又无疑是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一年,这是社会为你加冕的成人礼。它不代表青春年少的顶峰,却意味着一种社会身份的转向;它不代表独立人生的开始,却意味着你能有机会走入更大的世界中,完成与自我的对话,建立更多关于未来的想象。 然而,每一代青年在18岁时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却又不尽相同。在这期播客中,我们聚集了70后、80后、90后与00后,聊了聊在不同年代之下各自的18岁记忆,这些记忆既具有个体的探索,也具有时代的特征性。我们似乎从中拼凑出了一条模糊的青年文化史,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播介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变换为每一代青年赋予了不同的特质。 最后,我们也试图去想象,一个18岁的青年,在今天又会经历怎样不同的时代性挑战?然而这份挑战并不仅仅指向即将18岁的人们,也指向更为广泛的青年群体:在信息过溢的时代,保持匮乏感与开放性,才会迎来更多可能。 【收听指北】 04:21 00后的18岁,感觉似乎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又被自己的恐惧给打败了。 09:54 90后的18岁,那时有更大的公共空间,还会看见很多真实的人很中二的参与微博上的互动。 13:04 80后的18岁,前互联网到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时代,亚文化已经形成了,感觉“每个人都有光明的未来”。 21:30 70后的18岁,90年代的文化消费,相比之下一个是小得多的世界。 25:15 为什么00后会在文化消费中去“考古”? 26:31 文化消费的兴起有赖于文化先锋的传播,当时对于文化产品的质量并没有好与不好的标准评判。 30:10 究竟哪一代人在18岁的时候对未来的想象力更丰富? 31:32 “大航海时代”,因为缺乏信息,进入大学时就像文盲一样跨入到了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需要靠自己慢慢探索。 36:25 随着大家脱去校服,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我们都在18岁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阶层的存在,却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情绪感受。 40:17 选择大学的时候没有太多功利的考虑,因为武汉的朋克很牛所以就去了 47:16 现在的18岁青年感觉会更加“功利”,陈陈的文科班同学在选择专业时1/3都去学了金融和管理学 49:32 小有耳:大学时结交的朋友都是玩乐队、搞涂鸦、跳街舞的,和学校里的生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52:56 学校之外的生活和社交圈,给我们带来更多关于自身主体性的思考与建设 01:01:01 成长伴随着对“好学生”人设的告别。 01:08:33 陈陈:消费主义深入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之中,越来越少有创造性的工作能让自己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01:12:31 不得不承认,00后所面临的18岁确实是更难的。 01:20:10 无论是社交圈还是自我的发展成长,保持匮乏感与开放性,还是会有很多超乎想象的可能性进入到生活中 01:21:21 给18岁的自己说一些话:手上空空如也的时候,才会有扩大自己世界的欲望 感谢PROYA珀莱雅对本期节目的支持。今年是珀莱雅品牌18周年,值新学期开学之际,他们发起了#开学来信 写给18岁的自己# 特别活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来聊聊你的18岁。 【本期音乐】 Richard Sanderson - Reality Sir Richard Rodney Bennett - The way you look tonight (Swing Time, 1936) (1996 Digital Remaster)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唐冠华和Daniel都研究和访问过不少国外的社区和乌托邦,也各自在国内开展了多年的社区实践。 【本期嘉宾】 唐冠华 | 共识社区定义提出者,「家园计划」联合发起人,自给自足生活实验践行者 张贤铭 Daniel | 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系毕业,「P8星球」联合创始人,远大集团「活楼里」主理人,可持续社区实践者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主流的、单一的生活方式感到无望,选择与成功叙事背道而驰,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悄悄地退出了消费主义的战场,转而追求低欲望的生活,有些人选择离开一二线城市,去参与乡村建设;也有些人找到了彼此,建设起一个个“共同体”,重新定义人与人的联结。 青年社区,是青年们走出私领域,进入公领域的建设和创造。它们有些基于地域——既然在这里了,如何更好的“在一起”?有些基于对良好生活的共同想象——为了实现心目中的生活,不远万里也要去到那个具有可能性的地方,然后共建一个家园。在这两种社区分类之间,我们更关心后者。当青年主动地去选择一个共同体或社区栖居时,也是在主动地创造和实现向往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良好生活?在都市年轻人面临普遍困惑的情况下,青年社区可能是一部分年轻人的解题思路之一。然而,当我们因为对主流的生活方式存疑而将目光投向那些小共同体和社区,试图寻找答案时,不可避免地会存疑:怎么解释那么多小共同体的消亡?他们有这样那样奇奇怪怪的看法和实践,有时让人禁不住担心“这站得住脚吗”? 唐冠华的社区实践从反思城市生活中无意义的竞争出发,开启了自给自足生活的试验场。Daniel 作为建筑师,分享了他走访到的世界各地的社区实践,并且希望能探索出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方式。 【收听指北】 07:40 唐冠华:脱离物质利益竞争的环境,从改造自己的生活开始 16:07 对“共识社区”的理解,它是尊重多元的、有深层次共识的群体共同体 21:07 Daniel 对共同体的认知来自于童年在大院的集体记忆和辗转游走的求学时代 27:40 Daniel 在印度社区“奥罗城”和德国“花园城市”的走访经历 34:39 对社区的深刻认知:我们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我们的身份 39:21 可持续的社会关系:最不想看到的状态是人们因为危机、环境灾难而被迫回到土地 47:08 从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三个方面总结适于参与社区创建的人群特征 52:10 相比起逃离与主动退出,社区更需要主动的建设者,需要有自我的反思和批判 57:54 社区的环境不能太舒服,它才是一个真正的社区 01:04:23 社区需要新陈代谢,离开是一种播种和再生 01:10:58 不一定需要“成功”或“失败”的定义,历史上的社区实践都在积累经验 01:15:00 Daniel和冠华分享各自所在的社区和实践 【本期音乐】 Miles Davis - Générique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从“阴间开幕式”,到中外奥运选手分别遭受不同程度的网暴,东京奥运会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在这一期播客中,编辑部的小伙伴们聊了聊和奥运有关的舆论、精神与赛制。除了输赢,奥运还有更多面向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讨, 【本期嘉宾】 小曾 | 曾立志成为奥运健儿 阳少 | 亟待反思的“极端”球迷 青豆 | 已无心观赛的普通市民 璐璐 | 怀念地球村的普通观众 【本期介绍】 从所谓的“阴间开幕式”,到中外奥运选手分别遭受不同程度的网暴。过去两周内,东京奥运会成了社交网络上对立情绪的宣泄口。每当我们想要上网看一些和赛事相关的讨论,赛场外的噪杂却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姗姗来迟的奥运会,似乎已无法弥合“后疫情时代”的撕裂与鸿沟,更难谈治愈。反而在人为构建起的敌意中,背负着过载的期待与重负。竞技体育的竞争,已不纯粹是技艺的比拼与赛场上的输赢,在表情包的轰炸下,更像是扬眉吐气的通道与冷嘲热讽的温床。 与此同时,仍然有一些画面在提醒着人们,在“更快、更高、更强”以外,还有作为人类共同体“更团结”的格言,在岌岌可危的当下值得被提起,比如,在美籍华裔羽毛球选手张蓓雯跟因腱断裂意外退赛的时候,何冰娇上前安慰;又或者是,在竞技体育高度职业化、资本化的今天,还有像Anna Kiesenhofer这样的业余选手,摆脱了策略性消耗,孤独地骑行,从一群职业选手中突围。 除了每天更新的金牌榜,奥运还有更多面向值得我们去关注与探讨,在这一期播客中,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从各自的奥运记忆出发,聊了聊和奥运有关的舆论、精神与赛制。 【收听指北】 02:29 我们的奥运记忆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大家会怀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 08:29 这次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真的很“阴间”吗?当庆典遭遇悼亡,我们又该怎样欣赏另类的美学? 18:56主张“联结”的奥运,为何会成为对立情绪的宣泄口? 22:07 媒介环境的变化,让因奥运产生的舆论撕扯显得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29:43 在全球化叙事崩塌、“敌意”此起彼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看见真实的个体。 34:02 自古以来,竞技体育就很难彻底和政治划清界限;作为观众\球迷,适度抽离并享受过程,或许是一种良好的观看之道。 38:18 在爽剧为王的时代,奥运会也成了被压缩的景观,流量的密码,丢失了细节。 47:31 作为一项超过百年的综合性盛会,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国而言又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而它又需要哪些革新与保留?竞技体育职业化或许是奥运之症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城市”这个话题一直都是常聊常新,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以北京、上海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为例,聊了聊我们这几年间对城市的观察与感受。 【本期嘉宾】 大豆 | 在北京生活7年的不自由撰稿人,在公众号「北京梦游」中记录自己对北京的观察 粟叶 | 居住在上海两年的建筑师,目前自主创业中,从建筑师和城市设计的视角解读城市 Sharon | 「青年志」编辑,在上海生活三年,用镜头记录城市变化 【本期介绍】 随着科技带来的交通便利性,人们的迁移成本在逐渐降低,“北漂”、“沪漂”等词汇在逐渐褪色为上一个时代的记忆。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我们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选择想要居住的城市,而另一个问题似乎也因此被摆放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是谁?我要选择在怎样的城市中生活? 城市环境、空间规划、人文历史……各种复杂的因素交错在一起,使得每一座城市都孕育出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地域文化,而这些又并非一成不变,城市具有它自身的流动性与生命力,那些可见的、不可见的变化在默默影响着居住于其中的我们。 社会学者 Sharon.Zukin 在《裸城》中描述她所观察到的纽约现状:“太多令人喜爱的地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塔楼,一个接一个的街区失去了小尺度和地域特色的标识。”这似乎正是身居于国内大都市的我们正在经历的景象:城市空间在近年来深受消费文化的重塑,我们对城市的想象不断缩窄,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单一。或许,这是我们在今天重新触碰“城市”这个话题的必要所在。 在这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以北京和上海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为例,从个体经验出发一起聊了聊关于“城市与我”的话题:这几年我们观察到的城市变化与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又是如何从“城市的选择”反哺到对自我的反思与探索的?当城市不断被消费文化重塑之后,我们对城市的想象还有哪些可能性? 这是我们新开设的栏目「就我而言」的第一期,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会邀请与播客主题相关的朋友或亲身经历者,从个体经验的角度聊聊我们的观察与看法 【收听指北】 09:45 北京的胡同奇遇与城市中的街头探险 17:24 从历史的变迁了解一座城市,在夹缝中搜寻市井巷弄的旧时记忆 23:21 让人兴奋的东西在减少,但总有一些人在坚持关于生活的实验,让有意思的事情在城市中发生 29:17 城市的便利性是在养成人们的惰性,还是激发人们创造欲的土壤? 40:48 那些矗立在城市中的建筑物,就像一座座庞大的雕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的居住者 45:26 选择城市的过程也是在找寻自己,在这个时代下,我们只是来来往往的游牧者 52:17 北京的文化氛围在不断受到重创,只有旧事物的流失,没有新事物的加入 57:14 科技加强了我们的流动性,也让居住地的选择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更加相关 01:03:13 当魔幻变成了一种“刻意”:北京鬼市的消亡与重庆魔幻性的消失 01:09:35城市还有很多想象的空间,还没有走到所有人都需要逃离的逆城市化状态 【本期音乐】 Soft Feeling - Cheel King Porter Stomp - Joel Cummins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这是一期和播客【落日间】的串台节目,我们向游戏设计师叶梓涛发问,试着像谈论文学、电影和艺术那样,谈论“严肃的游戏”何以可能?以及那片在电子世界还未被开垦的沃土。 【本期嘉宾】 叶梓涛 | 游戏设计师,播客「落日间」主理人 【本期介绍】 近年来,电子游戏不断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从《英雄联盟》S10总决赛,到最近社交网络上风靡的《摩尔庄园》。作为竞技赛事和社交方式的电子游戏,已在逐渐摆脱曾经家长和学校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鸦片”的刻板印象了。 尽管游戏为资本和媒体所追逐,但人们却仍对它知之甚少,除了《王者荣耀》、吃鸡、电竞、3A这些关键词以外,似乎再难提炼出新的、具普世意义的理解框架。另一方面,顶着“第九艺术”的标签,虽然在学界,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开始被研究和重视,但也难以得到电影和文学那样“登堂入室”的待遇。 「落日间」是一个试图回答“何为游戏,游戏何为”的播客。主理人叶梓涛,作为一名文科出身的游戏设计师,他一直在尝试让游戏和其他领域发生碰撞,从哲学、建筑、技术、到政治与当代艺术。与此同时,他也邀请其他游戏从业者,重新诠释那些为人们“熟知”的概念,比如独立游戏、3A大作以及氪金网游的内在逻辑。 和梓涛的这一次聊天,我们试图从一个更为内部和开放的视角,进入游戏,理解游戏那些尚未被开拓的可能性。游戏从诞生以来,就和其他领域交错生长着,游戏的定义从不稳固。就像他在播客里说的那样,为什么游戏不可以是严肃和痛苦的,而哲学不能够是轻松和快乐的呢? 【收听指北】 04:15 游戏设计师会玩哪些游戏呢? 09:07 如何给电子游戏分类?“3A大作”这个概念有哪些问题? 18:26 为什么说游戏是资本和技术的高地,却是人文的贫民窟? 25:34 游戏如何与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发生关系? 41:08 什么是游戏素养?如何在系统中反抗系统? 47:58 在互联网大厂做游戏的得与失,怎样拒绝当一颗“螺丝钉”? 57:16 给自己留出盈余,去反思和创造 01:06:35 落日间对青年志的发问 【本期音乐】 片头:Up Against It,By British Sea Power 片尾:Red Rock Riviera,By British Sea Power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粥粥、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来到X美术馆,和姜思达、X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 Michael 基于姜思达个展“爱我(f*ck me)”聊了聊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感受,以及对“爱”的探寻、“认清自己”的残酷和如何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的根本命题。 【本期嘉宾】 姜思达 | 影视节目制作人、艺术家 黄勖夫 Michael | 姜思达个展“爱我(f*ck me)” 策展人、X美术馆馆长 【本期主播】 Lisa、Zafk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在当下社会,每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努力地照顾好自己。寻找“爱”成为了一件很难的事。 6月12日,姜思达的个展「爱我(f*ck me)」在X美术馆开幕。在微博上,有年轻人在看了展览之后说“爱我”恰恰也是他/她内心的呐喊。 对姜思达来说,爱是极其艰难的,认清自己是残忍的过程,作为艺术家的创作从来不是疗愈,而是接近“爱”与“我是谁”的真相的修行。 “爱”是有趣的,它一方面高度私人化,就如姜思达在展览上极大限度地暴露自我,寻找“爱我”的可能性。但同时,“爱”又具有公共性,姜思达在另一些作品中走出自己的世界,探索人与人的真诚相待。探寻爱、被爱、缺爱,肆无忌惮的爱,荷尔蒙的爱,作为人、也把他人“当做人”地爱,具有私人与公共的双重意义与浪漫。人与人之间如何真诚以待,爱与被爱,是每个人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来到X美术馆,和姜思达和X美术馆馆长及策展人 Michael 聊了聊。姜思达曾说过自己不喜欢谈论创作的动机和结果,而更喜欢谈论创作的过程。在我们这次漫长的聊天中,谈到了很多创作过程中的细节状况和感受。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姜思达来说,对“爱”的探寻是从“认清自己”的残酷过程中开始的,而在“爱”和“真实的做自己”背后,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是更为根本的命题。自己要“作为人”,同时把他者也“作为人”,珍视“人的精彩”的姜思达,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地,抚慰了我们。 那么,今天我们还敢“爱”吗?我们可以真实的呈现自己吗? 【收听指北】 04:04 关于展览主题“爱我”的由来 06:47 “爱我”这个主题是如何在“自我介绍”、“躺下”、“思路不能断”这几个作品之间浮现的 10:22 在创作“思路不能断”这个装置的历程当中,会产生像“I feel like a god”这般颇为自恋的感受 14:42 全方位地认清自己是一个特别残忍的过程,并不指望通过创作疗愈自己 22:52 我怀念“思路不能断”这个房间,原来我可以推着时间走 27:43 我们需要勇气去逃避和反抗强奸我们的世界 35:32 当我创作的内容能够给别人以抚慰的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幸福 37:34 我在通过做播客这件小事,抵抗自己变成系统的一员 40:33 我们都在被系统性地异化,被信息渠道筛选,人已经不敢呈现真实的自己了 46:00 我未免也太知道这些方法论,但我偏要抵抗 50:47 艺术作品的内容应该是饱含真诚的,能给人带来共情和慰藉感 58:06 我的创作是由情欲驱动的 01:01:33 身份标签很无聊,只是一种识别符号 01:10:22 人非常精彩,丰富的人本身就是一道奇佳的景观 01:14:35 人就是得能认清代价和选择能否承担 【本期音乐】 Anne Queffélec - Pieces froides - No. 1 Aire a faire fuir:I D'une maniere Anne Queffélec - Pieces froides - No. 1 Aire a faire fuir:II Modestement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周彦宏、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高考放榜之际,也是毕业之时。编辑部的几位同学,聊了聊当初各自拿到成绩那一刻的心情、选专业的纠结,以及和想象中相去甚远的大学生活。 【本期介绍】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出自1998修订版《新华词典》有关冒号应用的例句,无意间映射了高考后的人生分野,网友们用它来自嘲,那本无法被并置的未来与参差。 尽管高考被视作一道分水岭,但18岁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在我们更早接受的教育中,类似“考上了就一劳永逸”的话语,也让不少人在进入大学后,感到茫然、幻灭与手足无措:大学,就这? 我们是否在漫长的备考中,被掏空了关于大学生活的想象?还没做好准备就被置身于一片荒漠;专业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当“内卷”、“社畜”这些词渗透进大学生的内心,又该如何自处?不要那样急切地老去。 在这期播客中,编辑部的同学,聊了聊各自“放空”和“卡带”的大学生活,如果说专业学习是主线任务,那么在“大学”这场开放世界的游戏里,支线任务的探索,同样精彩。 【本期问题青年】 Lydia | 家里蹲了一年的gap year选手 小曾 | 毕业两年依旧怀念本科生活 阳少 | 在三本院校滋养了人文与理想 青豆 |已经毕业三年的“老油条” 陈陈 |正在享受大学时光的普通大学生 【收听指北】 02:40 高考放榜那一刻,编辑部有人欢喜有人忧 07:02 当年能背诵所有985校训的小曾,憧憬着自由而广阔的大学生活 14:06 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为什么接踵而至的是幻灭? 21:02 越是对大学有着过于具体的想象,愈发容易让人失望 22:08 "虚度"大学时光的快乐 26:43 在大学时的“不务正业”,反而成了日后心仪工作的敲门砖 29:35 从迷茫和虚度的空白中,重新梳理自我 39:46 虚度有哪些含义?怎样让虚度变得有意义? 46:42 大家在选专业的时候,有哪些纠结与迷思? 58:05 不知道兴趣所在,应该随波逐流报考热门专业吗? 01:01:48 相比于过去,现在大学生的试错成本变高了 01:08:33 不要把学长学姐们的建议当一回事儿,也包括这一条 【本期音乐】 Digital Ghosts - Unicorn Heads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安超,通过家族史的研究,从百年来的底层教育叙事和生命经验出发,探寻底层子女如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看见乡土社会如何在匮乏中将孩子拉扯长大。我们和她聊了聊教育焦虑、乡土社会中的底层养育智慧,以及对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本期介绍】 有人说如今“寒门再难出贵子”,人们不再相信底层通过教育逆天改命,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让差距越拉越大,通过文化资本的传承,精英实现自我复制,阶层逐渐固化,布迪厄的解释鞭辟入里,却也令人绝望。 层层困境以外,我们能否看见出路和希望? 本期问题青年,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安超。在安超的研究中,她从个体家族100多年的教育叙事和100余人的生命经验出发,探寻底层子女如何长大成人、如何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的同时可以找回真我。民间教育如何依靠有限的资源将孩子“拉扯大”?通过传统的民间养育文化,我们对如今的教育有何反思?……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安超的研究,看见“教育焦虑”中的另一种真实,这之中既有匮乏,亦有希望与启发。 【本期嘉宾】 安超 |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师教育。著有《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 【收听指北】 06:49 教育社会学的三个面向: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分层与流动、儿童的社会化 10:48 焦虑是现代人的宿命。现代社会中有高度的流动性、自由、和不确定的风险,让我们注定焦虑。 16:25 焦虑有时候是一种权利。中产阶层为投资、报班、学区房焦虑时,也是生活优渥的表现。对于底层和一些中产边缘层来说,可能连焦虑的权利都没有,因为没有选择的自由。 25:24 布迪厄学派对于教育和阶层固化的解释 27:14 对布迪厄学派的反思:中国是文化互嵌的状态,还没有完全固化;很多底层的翻身是依靠一种文化性情,而不是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 35:04 今天很多年轻人患上了“空心病”,尽管成绩很好,但是他们觉得孤独、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41:18 安超的家族史研究发现,民间教育中的一些“文化性情”和底线性的教养,会像家谱一样传承下来,支撑底层子女的成长。 55:15 民间教育学中重要的一点是“人穷志不短” 01:00:31 民间教育学中强调“大器晚成”,保留了读书的纯粹目光,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渴望,超越短暂的分数与成绩。 01:05:27 滋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一个社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如今的城市社会中,如何重建一个养育共同体,为核心家庭提供支持。 01:08:54 在养育共同体和公共生活中,不同身份、家庭、阶层的孩子们能够聚到一起,帮助他们相互了解、共情、看见彼此,从孩子开始,打破区隔与对立。 1:12:21 文化家谱的研究,和民间养育学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延伸阅读】 安超即将出版的书:《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李强,《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江苏社会科学》, 2017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罗伯特·帕特南,《我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齐奥·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格致出版社,2019 格雷格·卢金夫诺,《娇惯的心灵》,三联书店,2020 三浦展,《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现代出版社,2008 夏林清,《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2012 【本期音乐】 Three Wise People - E's Jammy Jams TrueArtRealAffectionPart4 - Noir Et Blanc Vie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