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北方公园」主编木村拓周、品牌咨询顾问狐狸和影视策划从业者庞若愚聊了聊,在生存压力已经很大的波动时局下,“大师精神”不合时宜了吗?我们还需要大师吗?现在让年轻人静下心来专注、坚持,是不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细数了一些让我们感佩的大师有什么样的特质,大师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作为普通人,大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本期问题青年】 木村拓周|「北方公园」主编,青年流行文化观察者 狐狸|品牌咨询顾问,古典音乐、咖啡、调酒文化爱好者 庞若愚|影视策划,古典文学爱好者 【本期主播】 Lisa|「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盈与匮乏并驾齐驱的时代。表面上,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享受着更多元的文化和价值,但另一方面,纷杂信息下,真正好的东西失去了声量,在商品逻辑的喧嚣中黯然退场。 在作品可以被批量复制的年代,“masterpieces”最好的归宿似乎就是被量产。“大师”也可以被生产和塑造,风水大师、房地产大师、股票大师早已夺取了真正“大师”的话语权,让“大师”持续被污名。 但正是这样的时刻,反思什么是“大师”和“大师精神”反而显得必要,因为我们依然时时受其滋养。我们需要那些刻在时间里的绘画、雕塑陡然击中灵光,需要疫情中坂本龙一的沉浸式演奏疗愈忧郁,而在“大师”通货膨胀的时刻亟需被正名的就是这些专于内心,放眼世界,不断抚慰普通人的创作者们。 我们和几位文化行业的工作者聊了聊,目的并不是去怀念远去的“大师”。我们感兴趣的是,在生存压力已经很大的波动时局下,“大师精神”不合时宜了吗?我们还需要大师吗?依然让我们感佩的大师有什么样的特质?大师对于今天的世界来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作为普通人,大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收听指北】 03:49 一个小小问候:魔幻的现实中,大家的状态还好吗? 05:58 我们为什么会抵触“大师”这个说法? 07:51 不能被现代性解释的大师、功利的“大师讲堂”占领了我们对“大师”的印象。 09:34 当大师变成了一个可以制造、交易、可以即时获得、即时生成的 title,当表达崇敬的词汇被占用,怎么能保护我们的语言? 15:00 依然让我们感动的大师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他们致力于打破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看到更广泛的人类命题。 17:35 用纸筒设计避难所结构的日本建筑师坂茂:以人类作为最大的视野工作。 19:25 昆曲大师张继青、华文漪:在糟糕的世界里挣扎着活下去是为了继续看到美好的东西被创造。 22:11 说唱歌手 Kendrick Lamar、脱口秀演员 Dave Chappelle:大师不是得到很多,而是愿意为社群、种族、社区付出很多。 27:42 什么样的时代环境更能造就大师?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大师辈出的年代有何差距? 32:27 年轻人榜样效应的消失:乱世中,可复制化的路径被擦掉了。 38:28 “能坐得住冷板凳”的纯粹,是一种精神感召:鲁迅在成名之前做了十几年的冷板凳。 42:39 《但是还有书籍》里 98 岁老先生沈燮元:每天坐公交车去图书馆,希望完成古籍校订的毕生愿望。 44:46 谋生压力重压下,能专注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是一种特权,前提是只做这件事不会饿死。 47:07 电影《倒数时刻》:在疲于应付生活中守住自己梦想的鸡汤参考。 48:54 我们身边有着纯粹力的年轻人:脱口秀演员周奇墨、康熙字典体的设计师朋友。 53:14 大师与年轻人有什么联系?他为我们打开人类的可能性——即便我身在炼狱,也知道不会人人都在炼狱。 57:17 警惕被自封的、塑造的假“神”、假“大师”,尊重、追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关于 Costa* 本期节目是问题青年与咖啡品牌 Costa 联合推出的播客。Costa 一直致力于让每一个人享用高品质咖啡,让全世界爱上好咖啡。 最近 Costa 邀请到钢琴大师朗朗和几位青年创作者,用他们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的专注和历练诠释了“大师”在当下的涵义。Costa 将高品质手工调制咖啡从意大利带到伦敦,用 112 次拼配而成的经典配方,加以低温慢速烘焙,保证纯正口味,51 年来坚持着以大师精神为自我鞭策,专注于铸就完美的好咖啡。 【本期音乐】 Martha Argerich - Hungarian Rhapsody No.6 In D Flat, S.244 Jon Bon Jovi & Luciano Pavarotti - Let It Rain (Pavarotti & Friends for the Children of Liberia 1998) Susanne Barner & Martha Argerich - Flute Sonata in D Major, Op. 94 (Martha Argerich Hamburg Festival 2021)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真实生长》的导演张琳、探月学院的老师竹飞一起聊了聊他们亲历的素质教育现场,和他们共同探讨了对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或者没有经历素质教育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些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有什么意义?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 【本期问题青年】 张琳 | 「真实生长」纪录片导演 曹竹飞|「探月学院」老师 小曾|「青年志」编辑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在当下,主流教育正在生产一波又一波非常焦虑的年轻人。他们中即使是比较成功的,也经常会面临两种批评或自嘲:一方面,这些年轻人仍然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旨趣以及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更多是利己的,缺乏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许多主流教育出身的人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在这种迷茫和挣扎中摸索度过。 与此同时,随着北大附中王铮校长被免职,一种看似在培养着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再度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在北大附中定制帆布袋上,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培养出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热忱服务于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今年2月,纪录片《真实生长》上线。这部纪录片从十一年前开始,记录了三个亲历北京十一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孩子的故事。无论是从片中的十一学校,还是这几年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学校中,我们都能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关怀社会、探索自我的能力往往贯穿于它们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真实生长》纪录片的导演张琳和高中段创新教育项目「探月学院」的老师曹竹飞和我们一起聊了聊他们亲历的素质教育改革现场。 【收听指北】 07:05 素质教育是如何区别于主流教育,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关怀社会的? 13:05 纯粹的知识可能是“没用”的,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17:33 在素质教育的学校中,学生们是怎么参与到校园事务中去的? 20:55 食堂饭菜、清洁阿姨、社会事件...学生们都在关心什么议题? 25:35 “试卷和课纲知识之外的学习,也是学习” 29:18 “学校会强制要求一段时间,不能做任何跟学习有关的事” 30:13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每个人都能被当作人去看,去表达“我是谁” 36:36 素质教育带给了“考一代”们怎样的反思? 39:11 “素质教育和社会是脱节的”,这种批评成立吗? 42:03 “脱节之后,我的教育却让我能对自己更加宽容” 47:05 到底谁在定义普通人?什么又是不普通? 50:12 “好孩子”“好学校”在当下是一个终点,但其实那才是问题开始的起点 50:39 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是断层的吗?是一种乌托邦吗? 59:52 “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有勇气、有行动力地面对泡泡外真实的世界” 71:36 抛掉二元对立,让教育呈现更多的真实 【嘉宾相关介绍】 《真实生长》是一部记录了三位主人公从高一到大四毕业的8年时间内,他们学习、社会、人生选择的纪录片。它从另一种角度记录下了十一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现场。 「探月学院」是一个高中段的创新教育项目,致力于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 【本期音乐】 坂本龍一 - Ieta 坂本龍一,Oneohtrix Point Never - andata (Oneohtrix Point Never Remix)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祁涛老师聊了聊关于哲学的误用,不同年代下人们对于哲学的态度与理解,以及哲学的作用到底为何,如何让哲学与生活之间发生真正的共振。本期是「问题青年」与「柏拉图什么PlatForNothing」的串台节目。 【本期问题青年】 祁涛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本期主播】 阳少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本期节目是「文科何用?」系列的第二期内容。在去年7月,青年志公众号曾发布文章《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作为对“文科无用论”的回应。我们希望对这一话题进行更加持续深入的探讨,所以在「文科何用?」系列内容中,我们将会持续从单一学科聊起,邀请相关学者共同探讨文科在当下的作用力。 这期节目,也是「问题青年」与「柏拉图什么PlatForNothing」的一次串台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复旦大学哲学院执教的主播祁涛老师,一起聊聊与「哲学」相关的话题。 近年来,在媒体中掀起了一阵“大众哲学”的热潮,无论是谈及社会热点、亲密关系、人生追求,人们都在试图从哲学的理论之中寻找具有指导性作用的答案。尤其是在乱象丛生,不确定感加剧的今天,哲学似乎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镇定剂”,帮助我们阐释痛苦,抚慰迷茫。 然而,面对生活的焦虑,哲学能带给我们直接的答案吗?这种“索求答案”的心态是否是对于哲学的误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哲学才能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发生真正的共振,我们又该怎样从哲学中挖掘富有创造性的思考? 携带以上的好奇与疑问,问题青年主播阳少与学者祁涛,结合生活中多种与哲学相关的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 【收听指北】 09:48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其实是正在进入一个“小说家”的时代。人们热衷于谈论观点,表达自己的个人体验,但同时也缺乏了彼此之间经验交换的能力。太多信息将我们包裹其中,致使我们无法将自己的经验传递出去,也难以接受来自他人的经验。 16:38 我们总是引用他人的话术借此表达观点,但这背后其实是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沦为思想的搬运工而非制造者,这也是当下的哲学教育需要面对的极大问题。 24:43 思考的创造性源于,将习得的知识体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之间进行个性化的结合。 33:39 如今当我们在选择学科的时候,总是会注重于未来的图景和规划,并且有许多“过来人”的经验供我们借鉴参考,在这种情景中,我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和想象也在被严重“透支”。但热情和勇气并不来源于事无巨细的规划,而是来源于一种使命感的召唤。 46:55 如何看待当下的“大众哲学热”?我们能够期待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指导性的作用吗? 51:23 哲学不能消化痛苦,也不能直接带来幸福,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来源,它更像是承担着生活同行者的角色。 【本期音乐】 CrooMin - - 原野追逐(Cornfield Chase) Hans Zimmer - Cornfield Chase 【后期制作】Unico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北师大教授王曦影和《栩栩多多》主编周志轶一起聊“青春期”:回忆“作为女儿”的时期,经历过哪些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女孩在青春期有什么样的“自我”探寻?性别差异、亲密关系和复杂的时代语境会给现在的女孩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为母亲,又如何将女性经验向女儿传递? 【本期介绍】 社会个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关心对“自我”的探索,希望成为自己期待的独特、完整的模样。 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如今的青少年面对着更多琳琅满目的选择。他们如何消化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与社会建立联系? 青春期是形塑“自我”的重要时期。波伏瓦在 11 岁时,对家人希望自己变成“端方淑女”的期待感到困惑,和她一样,很多女孩在成长和自我探索过程中往往面对着来自多方的矛盾和拉扯。 因为性教育的缺失,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月经羞耻,在身体发育期受到嘲笑,或是抗拒和厌恶自己的性别身份。如今的女孩们似乎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她们正面对一个更开放的世界,期待迎接一个更自由、独立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外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区别对待依旧没有被结构性地改变。 正如《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所阐释的那样,如今对女性的要求需要她们同时往返于社会的 A 面(政治、经济、时间、就业)和 B 面(生命、育儿、看护、疾病)。对于青春期的女孩们来说,标准也是多重的,她们不仅需要达到传统意义上的“优秀”——成绩好,而且需要全面发展——性格外向、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知识渊博,但又需要具备女性气质,不能太张扬。她们在学业、社交中,面对着不同的同辈压力和严苛的外部标准,常常需要解决更复杂的烦恼。 我们和北师大教授王曦影和《栩栩多多》主编周志轶一起聊了聊“青春期”。她们回忆“作为女儿”的时期,分享了自己经历过的身体羞耻和精神迷茫。女孩在青春期有什么样的“自我”探寻?性别差异、亲密关系和复杂的时代语境会给现在的女孩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作为母亲时,面对这个日益纷杂的世界,又该如何和女儿一起找到自我,传递自己的女性经验? 【本期问题青年】 王曦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性别研究、教育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初二男孩的妈妈。 周志轶|青少年刊物《栩栩多多》主编。14 岁女孩的妈妈。 【本期主播】 Lisa|「问题青年」主播,有一个10岁的女儿 【收听指北】 4:05 青春期是探索“自我”的重要时期。 6:17 很多女性在成长发育期经历了羞耻感。 9:12 王曦影谈发育期的月经羞耻和逃避:六一儿童节好像已经不是我的节日。 13:03 “我是谁”这个问题是 Sabrina 青春期最大的困扰,她通过看书、和表哥通信来获取对世界的知识和经验。 17:42 青春期对自我的关注:Lisa 和女儿一起照镜子 19:21 因为缺乏同辈分享和支持系统,早发育的女生比同龄人更容易经历波折和困境。 25:51 女孩自我保护有个简单的应对策略——说“不”、跑开、寻求帮助。 34:22 进入青春期以后,同伴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情绪和自我认同都来自同伴,而父母是向后退的。 37:57 性别因素使得青春期的女生受到的要求更高:既要成绩好,又要具备女性气质,既要外向,又不能太张扬。 40:45 Sabrina 的女儿发问:艺术史里能真正被提及的女性有多少?为什么全是男艺术家?性别平等的期待与社会现实存在的差距让人无力。 44:10 今天女生听到嘈杂而矛盾的声音,什么是成功?理想的女性?非常容易困惑。 52:21 谈恋爱对青春期来说有什么好处? 54:27 校园表白文化背后的性别刻板:男生主动追求,女生被动接受。今天女生内心是抗拒的,却仍然给男生留面子。 56:18 同人文化、二次元文化让青少年对性别多元的接受度比上一代更高。 59:30 学校的校服是去性别化的,所以女孩的自我表达值得鼓励。如何在自我保护和自我展现之间找到平衡点每个女孩都会面对的问题。 01:03:27 “我们是穷人吗?”面对孩子对阶层问题的发问,我们怎么回答? 01:13:00 放手是很难的,特别是一个妈妈看到孩子很痛苦的时候,就会拼命地想介入。 01:13:37 在母女之间形成一个最小单元的女性共同体,一起去与时代的限制抗争,传递女性的经验。 本期节目由 Ubras 旗下成长发育期贴身衣物品牌 likeuu 合作推出。likeuu 为8-15岁的青少年创造自在、无束缚的穿着体验,产品包括内衣、有保暖衣、家居服、运动外着等。它主张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鼓励每个孩子自主地探索身体、探索内心、探索世界,勇敢地喜欢自己、成为自己。 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来聊聊你的青春期或母女之间的故事。 【本期音乐】 伍々慧 - 雨の日はワルツを踊って 【Logo设计】Sam 【封面图片】电影《春潮》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的第三场对谈。这一场对话由上海的现代性切入,延伸至对城市更新和公共生活的探讨。
和游戏评论人麦教授、前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悦东一起,从历史、语言和电影出发,尝试看见乌克兰的民族主体性。 ### 【本期问题青年】 麦教授 | 游戏评论人,政治学在读博士 悦东 | 自由撰稿人,前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阳少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 【本期介绍】 乌克兰是谁? 最近几天,我们看到了太多“大国博弈”的沙盘推演,似乎作为一个“小国”(更何况有着欧洲第二大国土面积的乌克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国”),只能够作为地缘的缓冲带和大国战略中的棋子。 这当然有一定的现实政治基础,但却根本无法去解释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理由,以及它在政治博弈外的其他面向,包括历史、文化、语言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具体的人。 更何况,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认同的构建有着纷繁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偶然性,期待语言、民族,以及一个主权国家边界的完全重合,本就是带有不切实际的浪漫与危险的怀旧。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和两位嘉宾从历史、语言和电影这三个维度聊了聊,试图去梳理乌克兰的主体性。 ### 【收听指北】 02:34 “大国博弈”的思维会忽略民族国家的主体性和在其中生活的个体,因此有必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个国家,而不是“小国”、“棋子”和“缓冲带”。 07:12 最近这些年,乌克兰(乃至东欧)的游戏产业在全球市场上非常抢眼,打破了长期由欧美和日本垄断的审美体系。 08:35 乌克兰人的民族认同,最早可以追溯到哪里? 14:24 如何理解Putin所言“乌克兰不是一个国家”背后透露出的泛斯拉夫主义倾向? 19:33 为国内军事论坛津津乐道的“哥萨克精神”到底是什么?处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沙俄之间的乌克兰如何被影响与左右? 27:52 践行渐远的乌克兰语和俄罗斯语 32:14 沙俄时期的同化语言政策与苏联时期短暂推行的“乌克兰化”语言政策 40:23 悦东介绍2014年以后和乌克兰相关的三部电影:Winter on Fire, 《中央广场》,《顿巴斯》 47:57 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01:01:23 “欧洲子宫”与“女性外嫁”的说法,是民族沙文主义与厌女思维非常恶劣的结合 【本期音乐】 Bella Ciao-Yves Montand 【后期制作】AC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大鱼营造」的联合创始人金静,「闲下来合作社」的主理人西瓜聊了聊关于“社区营造”的话题:我们是否具有参与建设社区的可能性,加入社区之中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本期嘉宾】 金静 | 「大鱼营造」联合创始人 西瓜 | 「闲下来合作社」主理人 【本期主播】 青豆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居住在城市中的我们,似乎早已习惯性地接受了“被安排好”的社区生活:每天走过千篇一律的小区街道,与邻居保持冷漠的社交距离……我们是社区的使用者和居住者,却无法再对社区生活产生更多的想象。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让我们真正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之中,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呢? 年前的「觅地而栖」年终策划上海站,我们与「大鱼营造」的联合创始人金静,「闲下来合作社」的主理人西瓜一起探讨了关于“社区营造”的话题。「大鱼营造」在上海参与了许多「社区更新」的设计项目,他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让生活其中的人们自发产生更多连接。「闲下来合作社」是由「大鱼营造」发起的社区友好共建空间,他们希望借由空间,创建社区中“新老邻居”之间的连接。在对谈中,我们与金静、西瓜从为什么我们仍需要与人建立连接开始聊起,聊到她们是如何面对社区中的不同人群,解决不同的需求,以及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居民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当我们对城市的“固定”失望,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时,或许我们能通过社区营造的实践,重新建立与“附近”之间的关系,重新找回城市生活的惊喜感与丰富性。 【收听指北】 07:00 大鱼营造与闲下来合作社的最近动向:15分钟生活圈、一平米行动与年味市集。 15:10 那些无法被市场与技术替代的信任关系,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身边人的支持与帮助。 20:22 当关注点聚焦于社区,那些看似宏大的社会议题会变得非常具体。 26:28 被日本灾区的孩子触动,即使灾后重建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但他们愿意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环。 28:00 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在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不是急于寻求解决的过程,而是学会与问题共存。 29:37 学会如何理解矛盾,听见所有相关者的声音。 35:07 以虹仙小区的儿童游乐区举例,如何协调居民与儿童间的需求。 40:56 新居民与老居民之间的化学反应,“爷叔”才是对本地生活最懂经的人。 45:51 不是提供服务,而是提供支持,帮全职妈妈提供教孩子画画的空间,为小区阿姨提供教授手工编织的教室。 51:53 创造更多参与的土壤,让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生活的设计师。 【本期音乐】 Tina May - Cest si bon Andrew Applepie - With Diddy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与说唱诗人小老虎、脱口秀创作者童漠男,聊了聊脱口秀与说唱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与对撞,以及在这其中人们被唤起的表达欲与创造力。 【本期嘉宾】 童漠男 | 脱口秀创作者 小老虎 | 说唱诗人 【本期主播】 青豆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介绍】 过去一年,问题青年对谈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在与这些创作者对谈的过程中,我们愈发感受到,在当下人们感到未来漂泊不定、意义感严重匮乏的时刻,创作似乎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安顿之处。 我们不禁想问,创作是否能具有全民性?是否有一种创作形式可以激发更多人参与其中?自然而然地,我们想到了说唱与脱口秀。作为两种从民间中来,在今日席卷城市的文化,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两股浪潮之中。于是,在本次对谈中我们邀请了说唱诗人小老虎、脱口秀演员童漠男一起聊了聊。我们很好奇作为创作者的他们,如何理解脱口秀与说唱这两种文化,这其中存在哪些差异性与共性?以及表达与创作为何令人“着迷”,它们能否成为消解意义感匮乏的一剂良方? 或许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创作者,但脱口秀与说唱就像是在人群中举起的一根火把,点燃了表达,照亮了想象,在那些想要张口说话的人们心中种下了一团篝火。 【收听指北】 03:27 聊聊今年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童漠男的“带娃”经历,小老虎将麦克风和舞台交给观众 10:52 脱口秀和即兴说唱,到底哪个更“难”? 14:01 即兴的创作可以瞬时间把整个人激活,让你开始夸张的观察世界的每个细节 17:07 脱口秀讲究可控性,需要反复打磨文本、语气和节奏,而freestyle追求的是失控的快感 23:47 看电视时的感悟:科技让人们的欲望得到了极致的满足,却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的快乐 30:18 作为创作者,会有感到意义匮乏的时刻吗? 31:49 继说唱之后,脱口秀是当下最领先的草根艺术,它彻底地将创作力释放回所有人当中 38:12 脱口秀的艺术性,是否存在天花板? 43:21 脱口秀和小老虎做的即兴说唱项目,都是在鼓励更多人表达自己,就像一个人去壮另一个人的胆 50:40 观众提问环节 【本期音乐】 King Flamingo-Soul Salsa Celebration-Don't Stop Dreaming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嘎嘎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Lisa 和青青子、安超,一起聊聊过去一年的发问与探究中,我们收获了什么? 【本期问题青年】 安超 | 青年学者 青青子 |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本期主播】 Lisa | 青年志主编、问题青年主播 ### 【本期介绍】 随着不确定性的弥散,「退守」似乎成了我们时代的关键词,存在于我们的职业选择、亲密关系、出行移居等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我们却看到仍然有一群人,在保持着持续的发问与探寻、表达与联结。 在大家都感到「难」与自顾不暇的当下,为何仍要持续发问和反思。为什么不放过自己呢?发问和探寻有什么意义呢?这可能是很多人共有的疑惑。 在这场对谈中,青青子分享了她在过去一年所发起的《女性学者访谈系列》背后的发问以及探究过程中的艰难与收获。安超分享了她在《拉扯大的孩子》这本书背后的学术探究和生命体验。Lisa分享了她与青年志编辑部在过去一年中的发问与反思,为何从对“酷小孩”的旨趣转变成了对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关注。 为什么我们要开启发问与探寻?这些发问与我们的联系在哪?在发问与探寻中,我们遭遇了哪些困境?这些发问与探寻又是如何反哺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身份认同的呢? 正如安超老师所说,“探寻的过程同样也是打磨我们自己的认知工具的过程”,而这一个过程对于女性而言,可能就是重拾女性身份认同,看见具体的人的一份契机。 ### 【收听指北】 03:57 大环境的退守背景下, 为什么我们还要持续的发问与探寻? 08:26 抛掉名校、成功的标签,就从“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出发去发问 11:20 安超介绍《拉扯大的孩子》这本书背后的学术研究初衷 12:36 探索的过程也是打磨工具的过程,在“任性”中重拾自己的女性身份认同 20:21 青青子介绍她发起《女性学者访谈系列》的初衷 21:28 在热点横行的时代,我们对很多事件、热点的反思都是非常有限的 24:59 在采访女性学者中,仍然会下意识以男性的学术规范去审视女性学者 30:00 我们对于女性的认知,正在经历去性别化到再性别化的一个过程 36:15 从关心年轻人中的前沿,到关心大众的年轻人、甚至那些“late majority” 41:05 在集体退守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见他者? 43:19 行动是危险的,言说是危险的,所以大部分人选择安于一隅 46:27 “成为母亲给予了我参与公共事业的勇气” 50:24 消费主义与技术让当代人更“自恋”,更沉迷于欣赏镜中的自己 51:27 反思之后,在决定行动时,一定要接受自己会做“蠢事” 53:15 行动需要的可能根本不是知识,而是勇气 【本期音乐】 Emma - Jean Thackray - Say Something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和时评人陈迪、媒体人郝汉,聊一聊桑德尔的新书《精英的傲慢》。 【本期问题青年】 陈迪 | 时评人,新浪微博 @陈迪Winston 郝汉 | 媒体人 【本期主播】 阳少 | 青年志编辑 ### 【本期介绍】 如果细数近当代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西方学者,迈克尔·桑德尔一定是其中之一。年轻人对桑德尔的最初印象,来自哈佛第一节免费对外的公开课《公正(Justice)》,他站在哈佛大学的报告厅里,向大家抛出了那个难解的电车难题。中国的学生们,得益于公开课的萌芽,在地球的另一端以视频的形式看到了翻译引进后的课堂。 因为公正课的流行,桑德尔在中国掀起了从民间到官方的现象级讨论,并在2007年后频繁访华。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桑德尔的公正课和《金钱不能买什么》等书,就像是在狂奔的发展进程中为我们敲响的一次警钟。 我们当时处在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加速完备的状态,竞争逻辑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社会的意识底色。而那些深陷市场秩序可能带来的分配不均、个体化等种种问题,在近些年开始逐渐显现,与其说桑德尔预见了未来,不如说中国与他所处的美国,共享了这些问题。 在桑德尔最新出版的《精英的傲慢》中,他将批判的目光放到了精英身上。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优绩至上” —— 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功。不论是中国社会还是美国社会,我们都有着通过奋斗攀上成功阶梯的强烈愿望,在新书里,桑德尔否定了优绩制度对“向上流动”的承诺。在这种优绩制度之下,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总是焦虑?失败是因为我们自身还不够勤勉吗?在中国语境下,优绩主义以哪些形式呈现?而桑德尔提出的“社群主义”,又是否足以成为一种可供替代的方案? 我们和时评人陈迪、媒体人郝汉,聊了聊桑德尔和他的这本《精英的傲慢》。 ### 【收听指北】 03:16 作为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当代西方学者之一,桑德尔的出圈伴随着视频媒介的兴起 07:29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全世界的瞩目,但桑德尔却在市场狂飙突进的发展后扮演了敲警钟的角色,他在10、11年的流行,是否说明其理论的预见性? 09:04 不是桑德尔“未卜先知”,而是在某些方面,中国太像美国。 16:32 《精英的傲慢》批判了优绩制度:精英总把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努力。 19:19 这本书拆解了“美国梦”,也可以和《故土的陌生人》作为对照,解释了特朗普当选背后的深层原因。 24:38 “这些美国南部的白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一座山的半山腰,排队要通往那个名为「美国梦」的山巅。然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觉得自己努力工作遵守规矩,却是女人、黑人、同性恋在不断插队。” 29:37 优绩主义在中国也是深入人心,并且还会以别的形式被包装为文化资本。 33:24 在中文语境里,“优绩主义”更像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下简称“社达”),社达在20世纪初起到了鼓动民族自立自强的作用,但彼时是用来指导集体的。但在80年代后,却迅速地成为指导个人生活的思维底色,非常霸道,也非常惊人。 40:02 桑德尔在批判“优绩主义”的时候,思想前提在于,个人福祉应该归结于公共责任而不是个体责任,但这个前提在我们的公共语境中是缺乏的。 44:50 从《精英的傲慢》到《倦怠社会》,思想家们都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新自由主义,那大家批判的到底是什么呢? 54:50 对道德观念的强调能否调和市场的不公?社群主义能成为一条出路吗?为什么桑德尔总被批评“只破不立”? 01:03:09 社群的意义在于,它不会让一个人去承担自身所有的成败。 ### 【拓展阅读】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籍 [美]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美] 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 [美] 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美] 迈克尔·桑德尔,《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 [美] 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 [美] 迈克尔·桑德尔,《遇见中国:中西哲学的一次对话》 [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 [美] 弗朗西斯·福山,《身份政治》 [德] 韩炳哲,《倦怠社会》 [英] 保罗·科利尔,《资本主义的未来》 【本期音乐】 选自电影《寄生虫》 开头:24 Caprices For Violin, Op.1:No. 2 In B Minor-David Garrett 结尾:Opening - L'Orchestra Cinematique | Alala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邀请了不合时宜的主播孟常和社会学学者围绕上海的城市治理和都市文化,聊了聊上海的现代生活,为何上海似乎变成了「天花板」一样的存在,以及现代都市如何在《爱情神话》中被呈现,同时,催生了消费社会和网红化的现代性需要被如何反思。 【本期介绍】 上个周末,我们在上海神兽之间书店,开始了年终策划「觅地而栖:找个时代的角落安顿自己」的第四场对谈。这一场对话由上海的现代性切入,延伸至对城市更新和公共生活的探讨。 面对上海,我们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其多元、现代的城市文化,让它取代北京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落脚点、「逃离北京」之后的目的地;疫情期间,细致到建筑的风险区划分、人性化的管理,使上海被誉为全国城市治理的「天花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上海?是什么让上海得以成为国内现代都市的样板? 但另一方面,拱廊街与霓虹灯、高楼大厦和巨型商场正持续吞噬更大的土地,网红化的景观入侵了日常的生活。在便捷、包容之外,面对消费主义,我们如何对这种现代性进行反思?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不剥夺根植本土的文化和真实的市民生活? 受疫情影响,主持人孟常无法到达现场,这场对谈改为线上进行。但孙哲老师坚持来到神兽之间,先是作为观众观看了前几场对谈,转而又成为面向公众的表达者,开启了新一场的公共对谈。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击穿网红化」的解法:在各种尺度的公共空间中,去进行公共对话。 【本期嘉宾】 孙哲|巴黎高师社会学博士,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 【本期主播】 孟常|媒体人,「不合时宜」主播,「问题青年」嘉宾主持 【收听指北】 4:50 孙哲谈在上海和巴黎的生活经历,观察到上海和巴黎的相同性与差异性 12:34 是什么让上海成为了上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上海? 18:18 当现代性已经处于被反思的阶段,如果我们对于现代都市的想象,仍然停留在咖啡馆、林荫道、拱廊街,是不是太慢了? 20:03 击穿现代性中消费的部分,就要把消费社会变成创意社会,把城市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社群和社区。 30:26 回应对于《爱情神话》电影的批评:电影中的洋房、小街道是不是一种跳出了中产叙事的上海? 31:08 《爱情神话》不是拍出了上海性,而是拍出了影视剧里很少看到的现代都市生活 38:01 对精致都市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可能本身也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 42:58 “网红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景观剥削”,正面影响是塑造了公共空间。击穿网红化的方式,就是去各种尺度的公共空间进行公共对话 47:03 除了“士绅化”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本真性”去理解城市更新的项目。“本真性”作为时空的延续性,同样能击穿网红化 50:41 我们如何维持城市生活的“本真性”? 54:27 分析“乌中市集 Prada 展览”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56:47 对抗资本规律的方式是“双向教育”,本质是形成社会对话。我们需要公共教育和公共活动来激发公共活力 【本期音乐】 MILANO Extras - Uptown Getdown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相当女子」主理人小毛、「琴包装机关枪的少女」小组成员 zebra 围绕“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走进与拥抱社群”,结合我们彼此的生命经验,聊了聊女性社群与我们的关系,女性社群中存在的分歧与困境。 【本期介绍】 在2022年第二个周六的晚上,我们在成都举办了一场女性围炉,这也是青年志年终策划「觅地而栖:找个时代的角落安顿自己」成都站的第二场对谈。 在过去的这一年,成都这座城市曾频繁地出现在与性别相关的活动与话题中。我们看到了像「2021成都女性月」、「相当女子」脱口秀、暴女派对、HERSTORY等性别友好的社群活动在这座城市萌芽、落地。这让我们看到了在不确定性滋生的后疫情时代,女性社群开展、鼓励女性参与创作与表达的一种可能。 在性别友好空间「muchroom」中,前来参与活动的朋友们围坐在一块,在昏暗的灯光中,我们从彼此的生命经验出发,聊了聊女性社群与我们的关系,怎么看待女性社群中不同的成员与分歧,女性社群运营中遭遇的困境。在一次次的话筒的传递中,也有更多的声音加入进了这场讨论,把它延展至了更远的远方。 用小毛和zebra的话来说,女性社群正是当下难得的同温层之一。我们在这里确认彼此的能力与价值,相互拥抱取暖,重拾走出去对抗恶意的勇气。 【本期主播】 小曾|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问题青年】 小毛|「相当女子」主理人 zebra|「琴包装机关枪的少女」小组成员 【收听指北】 03:48 你认为什么是好的“女性社群”? 15:59 女性社群的线上活动都关注些什么? 23:46 女性社群运营者怎么看待非女性成员? 29:45 女性社群跟女性一样,是被凝视的 31:19 怎么看待不同流派的女权主义者之间的分歧? 39:17 在经营女性社群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 48:00 观众提问环节:怎么看待“女权恐怖主义”的论调? 52:49 女性应该在女性共同体中完成自我探寻,还是拥抱更性别多元的社群? 61:18 要接受下一个阶段的自己去打破曾经立下的想法,这不是失败! 66:50 属于悲观积极主义者们的happy endings 【本期音乐】 Amparo - Dark Sky City Digiffects Sound Effects Library - Matches Ignite Bonfire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和一介·巷子里建筑师张唐、策展人胡燕子、青年组织「海浪公社」以社区这个话题为圆心,聊了聊我们能如何在社区营造中远离网红、流量、标准化,通过对话、协商和搭建关系创造包容性。 【本期介绍】 上个周末,我们前往了成都,进行了年终策划「觅地而栖:找个时代的角落安顿自己」 成都站的对谈。在这一年里,我们发现,「成都」这座城市,曾无数次出现在与「附近」、「社群」相关的词汇中,逐渐成为了人们探索「生活附近性」的向往之地。除了有空间作为载体的社区设计,还将公共生活、公共艺术、居民生活、本地青年进行了深度的连接。 在玉林社区比邻的老居民区锦绣区,一介·巷子里坐落于此,沿着街边的居民区隐隐停靠,木质的修葺,通透的木质落地门窗,镶嵌于一众青灰色的老小区楼房中。与巷子里空间打通的,是玉林东路社区居委会,一个像茶馆儿一样的地方,这个空间中的家具、老物件儿都由玉林街区的居民收集而来。 观众们在竹制的、木质的小板凳中围绕而坐,就在这样一个蛮有社区氛围的场景下,我们以社区为圆心,以此发散,探讨了社区之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从专业的视角出发,社区工作的有效性是否是一个伪命题?当社区营造沦为网红的造景点时,我们能如何参与使之不沦为噱头与空壳? 如果用张唐的话说,谈论社区时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要“吵架”,才能形成一个双向输出的过程。在抛出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在一来一回的辩驳之中逐渐对于社区、生活在社区中具体的人、参与社区的工作者们有了更立体、多面的认知。 【本期主播】 Sharon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 【本期问题青年】 胡燕子 | 策展人、社区工作者 张唐 | 一介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祝贺 | 成都本地青年文化组织「海浪公社」创始人 【收听指北】 06:58 与社区的联系,我们是怎么踏入社区、参与社区、再进行社区实践和创造的? 16:24 社区工作是一种链接和破界,需要教育各方去达到一个平衡的点 21:45 社区在公共空间的重要角色之一,是让本不该相遇的人聚在一起 26:06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回到社区,可以接触到现实层面的问题,去面对我们共同的处境,才能够反过来再去认识艺术是什么 32:41 社区工作是矛盾而复杂的,张唐认为做社区没有有效的方式,也不想去找有效的方式,有效这件事就听起来很不“社区” 35:39 张唐分享CAP社区艺术计划,废弃自行车棚改造案例 45:38 胡燕子对“方法论”进行拆分,当我们去警惕方法论的时候,警惕的一是有效性,二是方法论 48:20 胡燕子分享在2020-2021发生的“社区年度计划”案例 01:03:30 网红化是一种工具,当我们在批判社区网红化的时候,我们批判的第一是轻浮,第二是单一和标准化 01:06:49 观众提问:如何提高社区原住民的参与度?如果一个地方变得很网红,它对于原住民是否有冒犯? 【本期音乐】 Camilla George - The People Could Fly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Unico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