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简里里、「伍德吃托克」边忭、「青年志」Lisa和小曾,身为20、30、40年龄段的女性聊了聊女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年轻,真的好吗?我们可以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追求自己的独立与强大?我们可以如何在不同年龄阶段去追求自己的独立与强大?作为女性,我们能如何活得自在、有力量? 【本期嘉宾】 简里里 | 简单心理创始人,30岁太年轻了。 边忭 | 伍德吃托克创始人,我的年龄不由任何人来评价。 小曾 | 青年志编辑,不觉得20+是一个好的年龄段。 【本期主播】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25岁以前被关于年龄的神话骗了,40岁后发现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 【本期介绍】 脱口秀演员 Hannah Gadsby 在她的告别脱口秀《Nannette》中以近乎嚎叫的状态喊出了:“17岁从来不是一名女性的黄金时间!从来不是!(17 years old is not a girl's prime! Never!)”我们想,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不论是去年大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女明星说自己永远美少女,在社交媒体中遍布的“抗衰终极指南”,还是朋友间“永远18岁”的善意祝福,在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女性的年轻崇拜和衰老焦虑。 但是,女性并不是因为年轻才有力量,“年轻”二字反而成为了对于女性的社会规训。在“年轻”之外,独立、自在、看见自己的诉求和需要等等都是重要的生命主题。 这是青年节专题「青年,虽然但是」的最后一辑播客节目。这一期,我们想聊聊女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次让我们感到舒服的20、30、40岁女性的聊天,我们聊了女性的身体、事业、搞钱、亲密关系等等话题,最后聊到女性友谊收尾的时候,我也感受到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这次聊天之后我们甚至还在约着更多的“私下交流”。 经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指出一些关于年轻女性的话语和观念,引起我们的警惕,同时也期待能赋予有年龄焦虑的女性一些力量。如果20、30、40、50、60、70的你听到这期节目有什么问题和感想,也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没有什么黄金年龄,只愿你做自在的自己。 【收听指北】 06:56 社交媒体上充斥的抗衰老叙事,以及我对身体和容貌所产生的羞耻感。 12:06 社会对女性施加了一种“她们需要符合美的概念”的隐形压力,相比起来,社会对男性要宽容许多。 18:10 年龄不是由他人来评价的,认为所有女性都希望被称赞“年轻”是一种浅薄的观念。 21:25 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就需要被挂着社会成功身份的 buff,是来自于整个社会更深层次的歧视。 24:17 「华盛顿邮报」女掌门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故事,是对传统父权社会结构的有力反抗。 29:48 我希望我想选择成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时候,社会也爱我,我想选择成为一个成功女性的时候,社会也爱我,而不是我不断地被评价。 32:18 浪姐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看了?心疼每一个姐姐,因为她不管拥有什么样的特质,站上来都要被各种角度批判。 41:41 对于“搞钱”的反思:经济独立或许是释放女性创造力的基本门槛。“搞钱”不一定是唯一的手段,但一定是很有用的手段。 49:57 我们既然反对18是黄金年龄,我们也不应该树立30是黄金年龄。 56:27 20岁时犯过的错对我们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01:11:14 我希望女性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去做想做的事情,并且为它支付代价,去自在地生活。 01:23:08 我一直很相信女性的情谊,女性能 girls help girls 的。 【本期音乐】 Jesse's Carnival Waltz - The Great North Sound Society Ode to Joy - Cooper Cannell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 播客中提及的书籍和影视: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 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是华盛顿邮报的掌门人,播客中有口误) 《一间自己的房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爱暴力-献给那些在爱中挣扎的孩子及其父母们》柏燕谊著 《美国夫人》(Mrs. America)美剧,2020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我们和作家杨潇聊了聊,青年在两个时代的困境、流亡与探索,以及在通勤工具极为发达的今天,如何在旅行中打开感官,重新理解周遭与沿途? 【本期介绍】 每当我们说起西南联大,总会想起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闻一多、陈寅恪、沈从文、汪曾祺、邓稼先、杨振宁……作为八年抗战时期的临时大学,它汇集了中国在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教授与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延续着教育的薪火。 但关于西南联大的迁徙之路,以及它在长沙的半年(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下简称长沙临大),却鲜有描述。 八十年后,身为背包客的青年作家杨潇,沿着三百多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的路线,以徒步为主,重走了联大从长沙到昆明的西迁之路。他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和通过检索大量史料重建的历史细节,汇聚而成了这本刚刚出版的新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去年,在一门非虚构写作课上,我得知了杨潇老师正在进行中的写作计划,当时就对本书充满了期待。它像是一段传奇的序曲,先于那些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不疾不徐地引领着我们,在不确定中坚毅向西,既是行走,也是行动。 从这本书出发,我和杨潇老师聊了聊,青年在两个时代的困境、流亡与探索,以及在通勤工具极为发达的今天,如何在旅行中打开感官,重新理解周遭与沿途? 【本期嘉宾】 杨潇:记者,作家,背包客。先后供职于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时尚先生Esquire》,2013-2014年哈佛尼曼学者。出版作品《子弟》、《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收听指北】 02:02 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有很多,为何它的西迁之路却鲜有被描述? 03:26 杨潇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契机,以及他和“湘黔滇旅行团”的机缘 07:38 除了救亡图存,那个时代的青年还有怎样的困境与焦虑? 13:00 在路上偶遇的一位五保户老人,给杨潇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18:55 地方志如何勾勒出家乡的附近与变迁? 22:16 通过地理和水文,重新理解沿途的树与河流 31:59 当我们谈论“流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38:52 作为媒体黄金年代的“遗民”,这次重走给杨潇带来了哪些慰藉/困惑? 45:07 为什么今天媒体和知识界都在呼吁具体的个人实践?观念真的没有立足之所了吗? 50:52 「走出伊甸园」:一场持续了八年、并还在进行中的行走与行动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和文章】 《上学记》,何兆武 《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小长征"述论》,闻黎明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易社强(John Israel) 《大都到上都》,罗新 《旅人》,胡晴舫 《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布罗茨基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巴巴拉•W•塔奇曼 《双脚走天下 重塑远祖足迹 | 国家地理》,保罗·萨罗佩克 【本期音乐】 《Shalan》- 布拉格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与说唱诗人小老虎、影像艺术家雷磊、音乐制作人李星宇之间的一次漫谈,我们聊了聊从08年毕业成立嘿!!!乐队到如今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的他们,如何持续不断的“打开自己”?一直与系统保持距离,不断打破既定的概念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感到“慌”的时刻? 【本期嘉宾】 小老虎 | 说唱诗人、「说一切」项目创始者 雷磊 | 实验影像艺术家、独立制作影片《公园日记》《动物方言》 李星宇 | 独立音乐制作人,发起个人音乐项目「鲸鱼马戏团」 【本期介绍】 一周之前,Lisa与Zafka在家里邀请了几位朋友:小老虎、雷磊、李星宇,进行了一场漫长的“聊天”。 在今天,你认识的小老虎可能是一位“说唱艺术家”、两届“龙虎斗”说唱大赛总冠军、「说一切」项目创始者;你认识的雷磊可能是国内独立动画制作标杆人物、加州艺术学院任教老师、实验影像艺术家、柏林电影节与鹿特丹电影节入选导演;你认识的李星宇可能是“鲸鱼马戏团”、音乐制作人、声学空间设计师,声音艺术探索者。 但在十几年前,他们是刚刚毕业为找工作发愁的学生,是白天玩玩音乐、晚上却在对未来迷茫的年轻人。 这次聊天更像是一场十几年好友之间的漫谈,从08年三人成立的乐队“嘿!!!”谈起,到如今各自的发展与在当下思考的问题。我们好奇,各自在与系统保持距离的他们,会慌吗?他们是怎样持续不断的“打开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经验越来越开阔?又是如何保持热情,不断打破既定的概念从而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十年的时间很长,长到让一个时代从千禧年残留的余热快进到互联网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长到让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无声无息的加入到世俗定义的30+队伍里。但在时间中没有被打败、被淘汰的,是三个人身上有关青年的特质:保持质疑、参与生活、打开自己。 【收听指北】 10:38 从《大椰子》的回忆聊起,更年轻时的小老虎、雷磊、李星宇 15:35 现在如何看待《房子》的问题? 18:22 对于概念和系统的质疑,小团体的力量 25:16 感到“慌”和自我怀疑的时刻 30:08 在当下追求自己的热爱还有希望吗? 36:41 人生现阶段在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46:30 见到不一样的存在,才会相信可能性 01:08:56 平台流量挟持下的创作者反思 01:17:35 用「虽然,但是」造句 本期音乐 《房子》-嘿!!! 《大椰子》-嘿!!!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从"腾讯张军挨骂"一事说起,我们和李厚辰聊了聊,为何在互联网的你来我往中,反思难以被践行?如何抛开对理论的简单理解,建立综观与对话?以及,当青年被过早地社会化,如何做一个好中年? 【本期介绍】 五四当天,张军在微博上的一句自嘲,引来了许多青年的咒骂。 转载《青春很美好,青年却可以很坏》之后,青年志的评论区和后台私信收到了几乎一边倒的差评和谩骂。一些评论者的遣词造句,犹如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容不得任何对话和商榷。 甚至有人说,青年志背叛了所谓的青年。 可以理解,大家愤怒背后所处的情境,可能是加班许久之后好不容易在假期“睡会儿觉”却无缘无故被调侃,也可能正处于自己无论多么辛苦工作,也看不到盼头的挫败感中。 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文章中一些常识性的提醒,例如“青年可以很坏”,会引起一些人如此强烈的情绪?为什么其中有价值的观点,例如“是在‘致敬’的舒适区中浑浑噩噩,还是在纵容和教唆中失去理性,亦或是在‘学而时习之’的审慎自省中成长,青年朋友们都有选择的机会”,不能被当作反思的资源? 转载这篇文章恰好在事先约好和李厚辰录制播客日期的前一天。Lisa和李厚辰说了这件事,行动力惊人的他,当晚在翻电听众中就“张军挨骂”一事做了一个调查,第二天一早便录了这期播客。 李厚辰讲到了互联网是常识瓦解的环境,反思不会凭空发生,需要对话和综观的土壤,最后引用尼采的“怀疑、豁达、实验、自立”,提出了他看到的希望路径。 【本期嘉宾】 李厚辰:“翻转电台”主播 、 “看理想”平台《李想主义》专栏作者 、 《一日谈》主持人 【收听指北】 02:44 从“张军挨骂”说起 05:30 李厚辰连夜在翻电听众中就“张军挨骂”事件做了一个调查,结果让他感到惊讶 11:05 "挂路灯"式用语违背了什么常识,会带来哪些隐忧? 18:57 为什么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毫无同理心和同情心,不去顾及对方是具体的人,有其所处的具体情境? 20:05 我们不能假设“追求真理”是人的本能 25:47 是先有开放的心态,才有对话的发生;还是先有对话的环境,才有开放的心态? 29:00 如何塑造一个对话的环境? 36:06 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常识瓦解、对话缺失的环境 42:50 在做翻转电台的这些年后,李厚辰有了哪些思考与转变? 47:48 反思和综观,与青年有着怎样的联系? 51:45 青年已死?那么去做一个好中年也不错。 55:24 如何做一个好中年,以及怎样的状态是“坏“中年? 01:05:27 尼采提出的人生四个阶段,或许能带来希望的路径,而不必纠结青年or中年 【本期音乐】 Back To The Future - Ofshane Beyond - Patrick Patrikios *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传媒学者方可成,资深公益人林红和我们在五四青年节聊了聊为什么要警惕谄媚和爹味话语,以及青年行动的可能性。 【本期嘉宾】 方可成 | 传媒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 林红 | 资深公益人,前银杏基金会理事长 【本期介绍】 在各种“节日”中,五四青年节是一个略微尴尬的节日。 它是为数不多还没有全面沦为“消费节”的节日之一,还是个有较强政治意味的节日。似乎对于年轻人来说,它和大家的关系并不大。但无论如何,在中文语境下,当我们去谈“究竟什么是青年”的时候,也很难绕过五四青年不谈。 如果说“青年”的概念在近代西方发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话,那么在近代中国,“青年”进入历史舞台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时,青年被寄予了国家救亡图存的社会角色期待。此后,青年群体又不止一次被寄予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期待。然而90年代后,青年的社会角色逐渐演变成为了消费的主体,退回到了私领域当中。 那么,在很多年轻人自视“社畜”的今天,面对“无人能逃离的系统”,青年行动还有哪些可能? 方可成的实践从专注于让更多人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到建立联结和共情,以及通过“解困式报道”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他分析了互联网变迁如何削弱而不是增强了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在今天关于“青年”的主流话语中值得警惕的地方。林红分享了十多年来在公益和社会创业领域中观察到的青年行动,分享了各种利他行动的形式,“比大家想象的要多得多。” 【收听指北】 04:14 当我们在做有意识的选择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无力和难受了。 11:03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变迁的角度理解人们的无力感,互联网并没有实现我们对它的美好设想。 13:25 互联网有个词叫newsfeed,这个词很形象,因为我们很多时候确实在被“填喂”。 20:30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使大家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掩盖了一些中小型的可能性。 26:56 经常我们不想做一个事情,只是基于二手信息,而并不是亲身体验。我们需要获得“实感”,不要忽略参与的机会。 33:22 大家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更多维度的声音都放大出来,不要让维度都被单一的取向所淹没了。 37:00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关于“青年的话语”,一种是谄媚,一种是爹味,但核心是使青年的主体性丧失了。 40:36 年轻一辈缺失了对年长一辈人的尊重,导致双方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43:29 我们所说的“行动”,是面向公共的,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 44:56 “利他”的行为形式。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 47:37 那些“看不下去就自己干了”的年轻人。 52:35 是什么因素触发人们对和自己并不近的人群或社会问题产生关心? 55:51 今天媒体的选题往往也来自于热搜,来自底层的、更多领域的选题能见度是不够的。 59:46 从“新闻实验室”、“政见”到“放晴公园”,方可成作为行动者的思考。 01:02:00 解困式报道,让善意获得更高能见度。让大家获得一些抚慰的同时,激发日常的行动。 01:07:09 如何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相处 01:11:06 我们要更加主动寻找行动的机会。 【本期音乐】 Pastorale - Joel Cummins Erik Satie - Gymnopedies 1 *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林红和方可成在播客中提到的青年行动: 放晴公园:围绕互联网生态建设,致力于成为“数字世界”里的光明磊落。 Vision for a Nation、“看见”运动:慈善家陈禹嘉希望帮助全世界有需要的人看见、看清。 指尖巡河:青赣人受疫情影响,将“线下巡河”转型为“线上巡河”,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公众可以更便利的了解身边的河流。 宝贝爱蓝天精准捐衣:关注废旧纺织品再生领域,通过精准捐衣平台推动8成新以上可再穿衣物捐赠的有效性。 徽澜图书馆:流动儿童身边的“活”图书馆,馆员志愿者每周或每两周到城市边缘的打工子女学校服务,与孩子交流与互动。 融爱融乐徒步: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定期的融合性娱乐文化体育活动。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五四青年节前夕,我们展开了一次编辑部内部的谈话。从我们自己作为青年的身份出发,聊了聊历史上的五四,也聊了聊今天的年轻人。 【本期问题青年】 Lisa | 78年生青年(青年,年龄不是秘密) 青豆 | 刚过完生日的95后,不擅长自我介绍 小曾 | 喜欢拉人唠嗑的伪00后 Sharon | 跳迪斯科95后,觉得表达真难 阳少 | 心怀热血的94年生人,但不敢说 Lydia | 00后未遂的99年生人 【本期介绍】 有人说这是一个下沉的时代。当出身、教育、工作、关系......织起一张张无形的网,年轻人们好像连自身的困境都难以逃离,更不知如何创造更大的改变。我们聊了聊这些迷惘,也尝试在青年的力量中寻找希望。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鲁迅的话对于今天的年轻人仍是一份有力的鼓舞。当然,它也常常被误读,“冷气”被认为是质询与批评的声音,“向上”被曲解为对主流成功的追求。所以我们也聊了聊鲁迅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涵义,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冷气”有哪些、我们看到了哪些青年人在“向上走”。 最后,我们一起思考了下“青年”的定义,关于“什么是青年”、在今天如何做一个青年,我们也仍有很多困惑。 这是一次编辑部青年们的对话,关于这些问题,或许我们无法给出完美的答案,但就像我们总在说的:青年的发问与探寻。作为《青年,虽然但是》系列专题的第一期内容,我们想邀请同为青年的你,一起思考与发问,从这里开始这一系列探寻的旅程。 【收听指北】 1:04 青年志五四青年节专题策划「青年,虽然但是」 3:02 五四之忧郁: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 抛开历史语境的对比是不公平的。 4:19 五四运动中的两个层面:“救亡”与“启蒙”。 7:54 在中国,最初“青年”是一个非常公共领域的社会角色,而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中的青年,却几乎完全回到了私领域中。今天,青年是方方面面所营造的消费文化中的角色。 10:07 我们这代年轻人,好像是在“末日状态”的渲染下长大,小时候听到的进步叙事正在慢慢坍塌,发现各种问题凸显出来。 13:10 年轻人们习惯了躺平,被应试教育“鸡”了12年已经非常倦怠,什么也不想干,找不到意义感。自嘲为打工人、社畜,这些反映出90后00后对这个时代的感受很负面。 14:22 很多人开始寻求虚拟世界的安全感,在豆瓣小组上模仿动物、在游戏里和虚拟的人连麦、宁愿去爱一个二次元的平面人,都是一种逃离。 15:09 第一梯队里的年轻人,也在天天说自己是个“废物”。激烈的竞争下,无论你处于什么位置,都感受不到快乐。 19:29 当外界大环境在崩塌的时候,人们开始退居到“心灵奇旅”式的小确幸和美好瞬间。 25:37 如何理解“摆脱冷气向上走”?鲁迅所说的“冷气”是指当时对改革冷嘲热讽的人,摆脱冷气并不是要让提出意见、抨击社会的人闭嘴。 30:22 每天我们都看到各种负面信息,觉得问题太多,都很无解,所以很容易滑入虚无和无力。这可能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冷气”。 33:18 很多人未老先衰,过早地看到这些阻力,会悲观地觉得行动无用。但是行动就是要去应对不确定性,没有所谓深思熟虑的行动。 34:23 我们身边那些“摆脱冷气,向上走”的行动者们。 45:03 能够“摆脱冷气”的人,也有一定的privilege。很多年轻人的现状确实很无力。 49:58 在我们还没有具体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向上走”的时候,至少可以让我们自己先不要成为冷气。 50:36 在我们看来,什么是青年?无关年龄的、开放的、不怕锤的;可以是愤怒的、生猛而热情的。 【本期音乐】 Bourree - Joel Cummins Russian Dance - Joey Pecoraro *为Youtube无版权音乐 【延伸阅读】 提及和参考的文章、播客和书籍: [1].《制造年轻人》,单读20·新新新青年,吴琦 [2].《在理性完胜荷尔蒙的时代,相信青年的生命可能》,不合时宜 [3].《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李泽厚 [4].《翻电 Special 去XXX年轻人的后浪》,翻转电台,李厚辰 [5].《梁文道 x 许子东:五四青年比当代青年更优秀吗?》,八分 [6].《"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陈映芳 [7].《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人物 [8].《黄金时代》,王小波 [9].《热风·随感集 四十一》,鲁迅 [10].《“摆脱冷气”中的“冷气”》,没食子,豆瓣日记 [11].《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詹姆斯·乔布斯 【logo设计】 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本期嘉宾】 曹斐是中国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在法国蓬皮杜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 【本期介绍】 过去几周,我们不断从身边的年轻朋友口中听到曹斐的名字。 “我陪朋友二刷了她的展。” “为什么曹斐在十几年前的作品,恰好切中了我们今天的处境?” “想跟她探讨,她是怎么看待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想听她说今天的她看到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曹斐,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记录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同时又充满了情感丰富的个人化表达。作为多年的朋友,我们认真看了曹斐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中期回顾展“时代舞台”。这个展览本身作为一件作品,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了她在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对时代情绪的敏感捕捉,对个体的关切,对身份和角色的反思和重构。 看完展览后,我们去到曹斐工作室,和她聊了聊,作为艺术家,她的发问和探寻,她如何保持创造的热情,如何不断敏感地提前捕捉到未来的时代情绪。 【收听指北】 00:53 展览名字「时代舞台」的重要来由,是曹斐尝试以艺术实践捕捉了中国社会的持续变化,深受流行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影响。 03:43 构建让人有好奇感的空间,能让人能沉浸与漫游。观众进来会先懵一下,然后去探索。田野是自己找出来的。 07:54 Zafka 对展览的解读:每个人都在社会里扮演着一个角色,既定的职业舞台、家庭舞台。但曹斐的作品不断在重塑舞台,重塑每个人角色的可能性。 10:58 Lisa 讲述观展体验,一种松弛、零散而又情感丰沛的感觉。 14:26 作品如同我情感的抽屉,整个系统就在要求我们收敛情感,但我对此感到厌倦。 20:10 当和田野、作品发生情感后,就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个抽象的东西。但这种创作状态可能被认为“不节制”,因为当代艺术总在有意强调一种留白的美学。 34:34 在今天,互联网让人们丧失了对日常的关切。 38:49 曹斐的自我表达和创作,是如何在当代艺术这个体制中寻找到空间并突破的? 45:45 表达的丰盈于匮乏,与身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到田野去,扎进去,才能有所创造,否则无法和陌生人相处,也就无法处理陌生的时空。 56:58 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关系? 01:04:07 过去包含着未来,因为人类的发展史并不一定是正向的文明累积,有可能一场战争就能把所有东西带回农业时代。 01:07:55 作品中透着的希望从何而来? 01:16:39 作为一个艺术家,同时也是妈妈,曹斐对自己的孩子会有什么期望或者担忧吗? 【本期音乐】 Empty Room Waltz - 布拉格乐队 *本曲来自zafka和lisa所在的布拉格乐队。此曲及其他布拉格乐队的音乐被用在曹斐作品《I mirror 》及《谁的乌托邦》中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我们串台“不合时宜”,和嘉宾陈瑜聊鸡娃和青少年抑郁症,探讨教育的可能性。 【本期问题青年】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创始人,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 陈瑜 | 「少年大不同」主理人,去年开始做「少年发声」栏目,亲自采访了20多个孩子。 孟常 | 「不合时宜」主播,媒体人。 【本期介绍】 “鸡娃”,指父母给孩子“打鸡血”,试图通过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鞭策孩子去拼搏,希望他们成为升学竞争中的优胜者。“望子成龙”的现象早已有之,但是伴随“鸡娃”背后的一整套外人听不懂的黑话的,是越发激烈的竞争和越发全情投入的新一代父母。 教育已经成了棘手的问题。一方面,由鸡娃导致的青少年抑郁症成了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越发内卷的竞争环境和鸡娃的普遍,让很多年轻人对生娃养娃这件事特别恐惧,望而却步。 我们对教育这件事越来越焦虑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反思和警惕的地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有走出“鸡娃”怪圈的可能吗?我们在家庭中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 【收听指北】 03:45 今天学历贬值给家长和社会造成了特别大的压力。本质原因是今天“唯分数论”、“唯金钱论”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主导,家长似乎已经被裹挟到无从思考。本质上就是不能接受孩子是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06:25 上升渠道流动性的下降带来整个社会分化,传导到了教育领域,导致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倾斜和分化。 12:24 中上收入和高学历家庭通过激烈的鸡娃竞争,意图完成精英的自我复制。 17:19 学历不代表一个家长的格局和眼界。 20:42 不同代际的家长是否会呈现出对教育的态度的不同?80后家长的焦虑性是更猛烈的。 28:02 如果把孩子当作品来塑造,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会有很大压力,因为谁都不能背负另一个人的期待。 30:32 但凡有闲暇时间的孩子,都有自我探索的可能,会生发出相应的兴趣,产生“学习动力”。 40:12 为什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学业至上”的观念,家长变成辅导员,亲子关系的疏忽,对孩子情绪关照的缺失,这些都是严重的问题。 54:09 爸爸妈妈应尽职责,可能是要去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提供相应的环境和资源,最后让他去成为他自己。 58:41 作为家长,我们是要帮助孩子如何在未来过上一个好的人生,而不是帮助TA考学和就业的。 01:00:30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一是要培养孩子构建幸福的能力,二是TA的自我实现以及与他人的共建。 01:03:08 我们现在聊到关于教育的焦虑,其实都是在对教育进行采购。 01:17:41 认识到教育系统中的异化,真正意识到它是不对的,就不会再焦虑是否“比别人强”,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本身,就是有毒的、被异化的。 01:20:31 在这条唯一的轨道上恶性竞争,绝大部分人都是陪跑者。与其花费全部精力拼命奔波,不如接纳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培养他的特长,让他有对自己这个人的自信。 【本期音乐】 Stinson - Reed Mathis Melancholia - Godmode *本期音乐来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 《爱、金钱和孩子》[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美] 劳伦·A·里韦拉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我们从发问“性别对立”这种说法出发,探讨我们身边隐形的性别歧视,以及探寻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如何破除性别歧视,创造性别平等的环境的可能性。 【本期问题青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青青子和青年志编辑部Lisa、阳少针对杨笠事件不吐不快。 Lisa | 青年志创始人、问题青年主播。 青青子 |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两次针对杨笠事件发表文章。 阳少 | 青年志编辑,常年混迹于虎扑,希望能在性别话题上做一些发声。 【本期介绍】 去年年末,杨笠在脱口秀中做出了像“男人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你们男人还有底线吗?”这样的表达之后,几番引起了网友们关于“性别对立”的骂战。就在最近,英特尔发布了由杨笠代言的广告后,杨笠再一次迅速被大规模“围剿”。这一回,杨笠并没有说什么,但“性别对立”这顶帽子,再一次精准地扣在了她的头上。 事件之后,「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青青子发表了一篇文章《杨笠代言英特尔被下架:到底是谁在制造“男女对立”?》,评论区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谩骂的声音。 大家在事件当中提到的关于“性别对立”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很多男性就认定杨笠在挑起“性别对立”?为什么在公众场合的讨论之中,我们极少见到男性的声音? 【收听指北】 03:51 介绍两次杨笠事件的始末,发现其在性别话题上的公众情绪高涨,并慢慢走向极端化。 07:12 “性别对立”是男性对杨笠的一个指控,它本身就带有“父权”的色彩。类似于“女性调侃男性”这样的公众表达在性别秩序上处于一个不平等的状态。 10:16 在流行文化作品当中,女性的形象长期处在一个被遮蔽的状态,并缺少了女性的声音。类似《教父》这样的作品,为所有男性造梦,男性渴望企及权利顶端,视女性为附属。 16:56 为什么说男性往往难以理解“因为男性一直处于权力顶端,所以很少能产生共情”这样的话语?为什么说“男性之间的纽带”是构成性别歧视的必要条件。 20:35 女性一旦书写了在男性看来不属于女性范畴内的作品,对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会发生变化的。女性的创作长期以来是被抑止的。 22:53 在一些男性社群中,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问题是同构的。 30:00 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是生理特征的那部分“性别气质”,实际上是后天习得的,而且是一个长期被塑造的过程。这种规训对男性、女性都是一种压迫。 33:10 女性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家庭生活做准备了。 37:54 我们在讨论城市当中中产阶层的女性之外,更需要从生存权的角度去考虑更大图景之下女性生存的进步。 40:20 在社交网络这样的公共话语下,大多数男性是在发声、还是没在发声?他们是怎么想的? 44:15 在虎扑这样的论坛上,有性别意识的男性会不会也有不适?如何克服自己的不适感的? 46:39 男性对女性的调侃或是侮辱,实际上会构成“言语暴力”。男性的不发声,是对暴力的一种纵容。 52:25 男性本身也是“父权制”的受害者,遭遇社会对性别的规训。 53:33 我们都应该学会觉知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刻。当不舒服的状态出现时,可以停下来去思考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 54:14 男性应该要站出来去发声。 55:35 女性书写一直在被贬低,但她们从未放弃建立属于女性的写作传统,书写属于女性的生活真相。 【本期音乐】 Dive Down - VYEN Four More Weeks - Vans in Japan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 免费音乐版权库 【延伸阅读】 播客中提及到的书籍: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美] 乔安娜·拉斯 《厌女:日本的女性厌恶》[日] 上野千鹤子 《男性的衰落》[英] 格雷森·佩里 《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英] 安·奥克利 《梁庄十年》梁鸿 青青子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中,书写关于女性议题的文章: 《从杨笠被“围剿”说起:让女性闭嘴,也是文学领域的长久传统》 《杨笠代言英特尔被下架:到底是谁在制造“男女对立”?》 《“单身式恋爱”,真的是年轻人更自私了吗?》 《普通女性被看见的一年 | 追问2020》 《成为母亲后,她写下母职的另一面》 《家务劳动何以成为女性天职?我们和女性主义学者聊了聊》 《七夕节与“三观党”: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变得更保守了吗?》 《5岁女童遭邻居性侵背后:如何防范那些最危险的“熟人”?》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期嘉宾】 项飙,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的作者和对谈者,另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全球“猎身”》等。 【本期介绍】 今天我们从发问“异化”和“996”出发,探讨什么是好的工作。 去年,关于内卷、打工人等一系列话题,引起了很多讨论。今年,围绕工作的舆论氛围,又随着拼多多员工猝死、被开除等事件变得更焦灼而复杂。不管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已在职场默默工作的老手,似乎都意识到奋斗叙事的失效,开始发出更多质疑和困惑的声音。我们想从愤怒和沮丧情绪中,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深入理解问题本身,如何在日常基于自身主动性采取行动。我们需要直面更难的问题:什么是工作,什么是工作的意义,什么是好工作。 我们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和项飙老师做了这样的一次访谈,希望能够从学术的视角,为大家提供一些解释力和方法,来帮助回答关于“工作”的问题。当时「问题青年」还未开播,我们在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上发了一篇文章《项飙谈996和异化: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是意义贫困》。伴随着最近播客的开播,我们想把这次谈话的录音也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收听指北】 3:40 “工具人”是一个有意思的概念。从韦伯开始,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工具理性”。 6:46 “工具”不完全是一个负面的概念,需要思考怎样能把它重新激活起来。 7:01 “终极意义”是很难去建立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工具理性”的重点是要建立起意义的“链条”。 7:38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城市新穷人”,他们不是“经济穷人”,而是“意义贫困”。 10:04 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具,但为什么我们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被工具化?一是被大厂控制,二是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 23:36 工具究竟是我们自然肢体的延伸,还是限制行动的假肢? 30:21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都在追求“即刻性”,对“重复性”这么敏感和抗拒呢? 35:41 很多年轻人在大的系统下工作和生活,个体也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一天到晚生活在心理空间、脑子里的世界,一点点情感问题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危机。 38:34 异化是“人的消失”。因此,个体要从自己的心理空间退出来,和别人建立联系。 41:48 不怕重复去做的工作,合作性的工作,对别人有用的工作,都是好的工作。 51:51 我们仍然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所警觉,需要消除“被压迫感”,并留有空间去反思、观察、讨论。 【本期音乐】 片头曲:Sarabande by Joel Cummins(免费版权) 片尾曲:Nocturne by Asher Fulero(免费版权) 片头使用的声音素材来自:央视新闻“白岩松评拼多多22岁员工猝死事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i4y1F7h7?from=search&seid=10672019928701750430 以及@王太虚Wray发布的视频“因为看到同事被抬上救护车我被拼多多开除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T4y1N7AU 【延伸阅读】 「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的概念,与「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相对。「工具理性」是指在一组价值中,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或者手段的有用性,为了达到事物的最大功效,以及实现人的某种功利目的而服务。 8:46 提到的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实验室生活》、《我们从未现代过》、《再组社会》、《存在模式研究:现代人的人类学》等作品。独具匠心地开创出他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以及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分裂。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期问题青年】 青年导演郭容非、媒体人孟常,和 Lisa、Zafka 这两对伴侣一起聊聊亲密关系中的性别意识。 【本期介绍】 尽管近些年有关性别的话题频上热搜,但在社交网络的讨论中,它却变得异常敏感,太过容易擦枪走火,走向男女对立。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人们对于性别所带来的束缚和不平等,都有着千差万别的认知。 回到日常,那些在网上陷入性别论战的人,又是怎样同异性相处的呢?抛开理论,男女何以在生活中被激发出性别意识?从 TA 知道自己是一个男性/女性起,到知晓因性别的划分所带来的差异与不平等,要走过怎样的路径? 带着这些疑问,「问题青年」的首期播客,邀请到了两对 couple,来谈谈ta们各自的性别意识萌芽时刻。尤其是两位还在学习女性主义的男性,他们的思考方式如何从绅士主义过渡到女性主义?为什么拥有「性别意识」能在亲密关系中作为理解彼此的框架和工具,同时帮助 TA 们探索新的沟通路径?这当中既有冲突,也有协商。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在迷雾中前行,总会有新的发现,而且新发现就在你身旁。 【本期嘉宾:两对CP】 Lisa | 青年志创始人,播客「问题青年」主播,时而不搭理她老公。 Zafka | 青年志联合创始人,音乐人,Lisa 的老公,自认为不太普通的普通直男。 郭容非 | 青年导演,从创作和生命经验中理解性别因素。 孟常 | 媒体人,播客「不合时宜」主播,在努力反抗自己的性别剧本。 【本期剧透】 02:26 亲密关系,作为探究性别意识的一个切口, 探寻男女对话的可能 07:04 在一个职业当中,如果前面要加一个“女”字的定语,你就被放在了一个特定的范畴,从此之后,就只能与“女导演”竞争了。 13:15 要做一个有性别意识的男性,就是在反抗自己的剧本。从“绅士主义”到“女权主义”,这是一个要靠后天努力来实现的自我教育,是要靠付出代价和接受教训才能习得的。 16:20 “这些事我们男的搞就行了”,“这单我们男人分一下就好了”是高度没有性别意识的表述。 17:30 培养“性别意识”是一场非常底层的革命,是从根子上改变一切思维的东西。 20:10 女同事提醒我,男性的成长环境确实容易导致他们“普通又自信”,确实是结构性的。女权主义运动让男性有机会去更多的聆听,这是好事。 27:04 女孩被过去的影视剧,潜移默化出了“恋爱脑”。 31:32 女性导演不被标签绑缚创作,但也要用身份去推动更多的事情。 33:40 作为被社会化规训更为彻底的一方,性别意识也是对男性发出的邀请。 44:04 拥有性别意识,为什么说对男性自己也是一种松绑? 53:26 带着“性别意识”谈恋爱,能让亲密关系的展开更为轻松吗? 01:08:17 女性要走出家庭、进入职场,与男性想在职业之外有追求认可的空间,是一样难的事。 01:16:03 培养性别意识,也是逐步拆掉父权枷锁的过程。 01:21:06 在恋爱过程中所争吵的大部分内容可能或多或少都与性别这件事情相关。 01:33:29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需要学习反思性别意识对自己的束缚,这样能帮助彼此寻求更多的理解和沟通的路径。 【本期音乐】 片头曲:Lover Boy by Phum Viphurit 片尾曲:Blue Sky by GYVUS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互动方式】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还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微信公号:青年志Youthology 微博:@青年志Youthology
【本期介绍】 上一回,李厚辰和我们聊了《这个时代真的对年轻人很“坏”吗》,让我们受益匪浅。 几个月以来,我们对“工作”和“996”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发问。我们发现,工作对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痛,被逐渐推向了“人”和“生活”的对立面。提起工作,我们总是觉得被压迫、剥削,又因为无法改变现状而感到失落和无力。 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我们会抱怨工作,面对工作时感到被剥削?真的只有“被资本剥削”这一种理解工作的方式吗?我们可以如何面对和处理工作的压迫感和无力感,找到行动的价值?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工作?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李厚辰老师的家。李厚辰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很简单”,九点起床,下午一点午休,工作到晚上十二点睡觉。吃饭自己做,每天遛两次狗,闲暇时会练练琴,做做运动,看个电影,吃饭的时候也会看看油管。闲暇的时间非常少,但他却觉得工作得挺来劲。他做过很多工作,从高薪的咨询顾问、到互联网公司、后来互联网创业,现在做自媒体,下一步想做教育。这样一个人,周游了一圈最后选择了自媒体和教育,这其中必然经历了选择。 于是,希望他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生命经验,对年轻人的困惑作出解答。 【本期嘉宾】 李厚辰:“翻转电台”主播 、 “看理想”平台《李想主义》专栏作者 、 《一日谈》主持人 【本期剧透】 2:41 除了被剥削,我们还可以如何理解工作? 8:33 行动价值被剥削是我们不满工作的重要原因。 10:28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关于“生活与工作平衡”的问题? 13:52 个体的行动具体是如何在工作中被剥削的?有什么解决路径? 26:56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工作的完整感愈加缺失? 32:21 如何面对这个必然存在剥削的环境?关键在于分享价值,和他人接触。 40:20 在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更有可能或的行动价值。 43:07 企业的“增长神话”已经影响了个人财富的“增长神话”。 48:10 没有一种利益和工作价值平等分配的完美模式,思路在于关键问题的优化。 54:25 我们觉得好像不能10年做到年薪百万,就会崩溃了,其实不会的。 56:37 我们对闲暇的想象就是消费,而“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我们为什么需要重新理解闲暇? 1:03:54 李厚辰聊工作经历:互联网创业是最浪费时间的两年。 1:10:05 李厚辰对于闲暇的实践:相比于热衷户外期间我看到的美景,估计我死之前想我做电台的事情可能还多一点。 1:13:41 只有自由职业的工作才是好的工作吗? 1:17:40 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对有孩子的个人情况来说可行吗? 1:18:57 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更有安全感? 1:30:00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样”的企业,他们不仅收支平衡过得挺带劲,而且践行着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 1:35:20 选择工作我们需要考虑什么? 1:41:59 当选择了不符合主流评判的道路,我们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担忧怎么办? 【本期音乐】 片头曲:The Muse by Satchy 片尾曲:Cosmic Freeway by Yeek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互动方式】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还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微信公号:青年志Youthology 微博:@青年志Youthology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