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我们和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人类学“走红”背后的成因与误解、学科的脉络,以及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所形成的理解与推动。

【本期介绍】

在青年志今年七月发送的一篇文章《文科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中,我们讨论了文科是怎么变“无用”的?以及“有用”的标准在当下的土壤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面对这个老生常谈并且还会持续辩驳下去的问题,从本期【问题青年】开始,我们将文科逐一拆分,从单个学科入手,不定期和人文学科的从业者展开对话,来探讨该学科的脉络与“功效”。首期聊的便是人类学。

随着项飙老师的走红,人类学在过去两年走入大众视野。相较于其他人文学科,它似乎散发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独异气质,在关注远方和历史的同时,又同附近与当下持续地共振。

但在大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是否存在着一厢情愿的误解?有什么需要被祛魅之处?人类学又具体学什么?和社会学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它对当下焦虑的个体可以形成何种理解与推动?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一位极富热情的人类学青年学者——袁长庚聊了聊。

【本期嘉宾】

袁长庚,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b站ID:讲台艺术家袁老师

【收听指北】

05:13 人类学在近两年的“走红”,在于社会对于经验的普遍焦虑。在过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群体和个体的经验都趋于单一和稀薄,不足以梳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

10:31 公众对人类学的关注中,存在着哪些“美丽的误会”?为什么把人类学作为理解世界的方法其实难以被大众所接受?

16:49 人类学和社会学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同文学与诗学有何关联?具体又学些什么?

26:54  为什么“劝退”是人类学老师的传统美德?

36:41 现代学院体系内的很多学术生产,很多时候并不能对社会提供真知与洞见,更像是在把玩一个学术游戏,这种机制可能会扼杀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

41:52  项飙老师的可贵在于对经验的原始冲动,并总能对即时性问题做出有力度的经验凝结。

48:47  为什么人类学很看重“讲故事”?相较于下结论,在大家急于寻求各种解释的当下,呈现经验、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

53:38  人类学打捞的更像是一种遥远的常识,这种常识在现代性和理性独断的驱动下被我们遗忘了。

01:03:47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的学术与行动,恰恰是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最好的状态。

01:09:29  人类学无法脱离经验世界而存在,经验世界又总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类学家需要和现实保持有机的联系与张力。

01:16:57  袁长庚讲述自己的博士论文,关于北方某个小城的“传销组织”

【本期博客提及的书与文章】

[1].大卫·格雷伯,《债:第一个5000年》(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 2011)

[2].大卫·格雷伯,《狗屁工作:一个理论》( Bullshit Jobs: A Theory ,2018)

[3].大卫·格雷伯,马歇尔·萨林斯,《论王权》( On Kings ,2017)

[4].埃文斯·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与魔法》

[5].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

[6].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7].张文义,《我不推荐读人类学博士》

[8].张文义,《人类学的终极劝退》

【本期音乐】

Ernest Ansermet - La Boutique Fantasque - Tarantella
Ludovico Einaudi - Una Mattina
音乐来源自 YouTube Library免费音乐版权库

【Logo设计】Sam

【后期制作】王黎子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主播...
李颐Lisa
-阳少-
圣光抛弃了梨
绒绒的猫猫虫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cyberear
2年前 北京
2
好有感染力的一期节目。作为人类学爱好者,受益匪浅。人类学对观念、人性、历史的共情和冷静并存,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准备去其他平台看看袁老师的节目。
howeverbee
2年前 日本
2
51:52 这一段讲的太好了
西瓜不知道
3年前
3
1:21:21 好喜欢这期…“对人有一种深切地理解”
艾斯吹闹
3年前
3
30:43 读很多其他学科理论这一点,本传播学学生也很有共鸣。
皆似霰看不见
3年前
3
20:52 将人类学与小说做类比很棒。小说并不是鸡零狗碎,小说是一种通过经验、感性来通达真理的方式。只认准理性在维特根斯坦那里是只不过是一种对终极真理的迷信,简称哲学病
力早
3年前
3
这几天反复听了几次,受益匪浅,对人类学和社会学有很多好奇,袁老师讲得非常好,人类学确实是非常有魅力的学科。
Thiiusss
3年前
3
特意下个app来听,这期太棒了
来劲
3年前
4
这期好棒,期待这一整个系列了!
渺渺予怀
3年前
4
37:55 “国内很多青年学者不性感”这件事,本理科博士生也很有同感😥读博以后比较少有“研究的快乐”,比较多的是“快速制造文章的压力”
外星内心人
3年前
4
最近刚读完吕晓宇的《利马之梦》,也是对文本和经验的思考
阿发Ya
3年前
4
始终觉得项飙老师有一种区别于老学究学者的魅力和新奇
渺渺予怀
3年前
5
01:22:46 “不是哪一方的罪过,而是整体走上一条悲剧性之路”,袁老师在得到这样的认识后,会有无力感和绝望感吗?
听写中
3年前
5
01:00:16广场舞有什么丢人的吗?😂我可太想我妈妈去跳广场舞锻炼身体了
-阳少-
3年前
5
也欢迎移步青年志公众号,阅读播客的文字版https://mp.weixin.qq.com/s/7EQeayP_Kd9nw5u41sY
渺渺予怀
3年前
8
39:38 关于“选择课题”的部分也好有共鸣😭读博以来看到许多自己想做却被导师pass的题目被德国和美国的课题组发表,只有一声长叹……想要独立创作,想要做对科学、工业的发展真正有助益的事,却被圈在一亩三分地里做投机之事。
-阳少-
3年前
8
之后,我们将不定期和人文学科从业者展开对话,从单个学科出发,聊聊文科到底有啥用?可搭配《文件有什么用?在技术理性的包围下,为人文精神辩护》一文服用,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b3r2kXrIVLYKJ7CPMFbSA
晓冰
3年前
14
57:17 终于理解那年大姐生病后,我妈为什么一定要盖房子?当时还和她吵架以后我也不回家住为什么要盖?现在想想,她当时该有多难过,二姐生病的时候她可能还能接受,后来我生病她就很难过,再后来大姐生病她几乎崩溃了,她无法面对接二连三的偶然性问题,她需要一个解答,为什么偏偏是自己的三个儿女?为什么?她只能自己去找答案,因为邻居家的房子太高挡住了好运,所以要把房子盖起来,她很勇敢,我太傻了。
-梁爽
3年前
17
认同接下来的10年,中国会有一个在经验上呈现出来的井喷状态。因为从自身生活里带来的那种切身经验和感受,比起任何媒介在对于某个问题某个主题某个话题上的宣传和指导认识,都更具直接性和认识性。这种经验的呈现是一种自下而上,而非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带来的延迟认识。
不明白。
3年前
21
43:30 听得我有些颤栗,遇见真知灼见太激动了。联想到我老公的工作,他需要不断的洞见经验里的规律,提练总结实践复盘,来回往复的调整检视。有时写不出方案时,他也很想对他们领导说,大大笨蛋,并不是什么都能提炼出方案的,经验有自己的特殊场域,不可复制
-阳少-
3年前
27
在和袁长庚老师的聊天中,时刻感受到凝结经验的热忱与诗意,以至于我都分不清是人类学这门学科的魅力,还是来自他本人,抑或兼有之?聊之前我们本想说给人类学降温祛魅,但聊天后却留存了一道真诚、厚实的感召。也推荐大家去b站关注袁老师的账号(虽然快一年没更新了,多多催更!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