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青年
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讨行动的可能

Album
主播:
李颐Lisa、-阳少-、圣光抛弃了梨、绒绒的猫猫虫
出版方:
青年志Youthology
订阅数:
15.06万
集数:
137
最近更新:
6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邀请来自青年文化、学界、媒体等不同领域的朋友,来聊聊我们的爱与怕。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讨行动的可能性。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 (来自青年志Youthology)
问题青年的创作者...
李颐Lisa
-阳少-
圣光抛弃了梨
绒绒的猫猫虫
问题青年的音频...

136. “稳定工作”正在消失,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们和社会学学者孙哲、工作文化研究者王行坤一起,聊了聊“零工经济”时代的困境与出路。 【本期介绍】 零工经济(Gig Economy),通常指由短期、临时、任务导向型的工作组成的劳动体系。这类工作往往通过互联网平台撮合,比如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也包括广泛意义上的数字游民群体。零工以“灵活”与自由著称,但也意味着缺乏长期合同、社会保障与职业晋升路径。 而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灵活就业”成为热词,“稳定工作”成了被怀念和渴望的对象。这一转变反映出人们对于工作保障与自由之间矛盾关系的体察。 但是,不同的零工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比如数字游民与外卖员,他们在工作方式与生活处境有着怎样的分野?相比于传统的白领和蓝领,零工面对的真正焦虑是什么?个人工作的不稳定与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是对应的吗?在平台与个体的拉扯之外,零工作为一种劳动形态,是否仍蕴藏某种被忽视的潜能与想象力? 本期播客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本期问题青年】 孙哲,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工作(MSW)中心主任,播客《社会学人DAO》主播 王行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编有《“后工作”理论》,在「看理想」开设课程《反思现代工作:打工人如何寻获自由》 阳少,青年志执行主编,「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3:40 相比于长期稳定的工作,零工经济具备哪些特点?其对与工作的定义和边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09:06 从历史维度看,“稳定工作”是例外,“灵活用工”才是常态 13:46 从白领、蓝领再到零工,三者面临的困境与焦虑,有何异同? 20:40 “中产想象”的衰退,全球同此凉热。所谓“打工人”,既是广泛的社会自嘲,也是现实的共同命运。 23:08 “零工”的就业趋势不会因制造业的回流而逆转,反而会随着服务业和平台经济的发展愈加普遍。如果不能正视劳动结构的根本变化,就无法真正回应广泛的失落与焦虑感。 26:05 “去技能化”会剥夺人在工作中的意义感,重建意义的关键在于“再技能化”,比如学会一门手艺。 33:09 从《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2》到《派遣员的品格》,影视剧里的零工形象,映射出“不稳定工作”的身份状态,如何在关系里处于失位? 40:58 追求确定感是人的天性。如果把时代的不稳定,当作自己的文化选择,那就彻底失去了提出集体诉求的可能。更值得问的是:要怎样争取社会的托底? 47:18 当劳动市场已无法容纳所有人,就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理解劳动: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都在市场里发生。承认“非市场劳动”的价值,并配套以合理的分配机制,那么更多人就能将时间和能力安放在自己真正愿意、也有社会意义的事上,而不再被迫进入那些他们不愿意、也不适合的岗位。 53:42 香港社工的高收入与高认可度,能给内地带来怎样的启示? 01:09:40 在零工经济的时代,需要重新看见“照护者”的价值,并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系统,来支撑社会的持续运转和情感联结。 *《反思现代工作》课程简介 在现代社会,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成为身份的来源和自我实现的途径。但当“内卷”“躺平”“毕业即失业”成为常态,工作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危机:过劳、固化、失控、无意义。 工作的问题,正处于现代社会多重困境的中心,影响着婚恋、生育、消费与健康。我们为何如此依赖工作?而我们的工作,又为何变成了现在这样? 在这门课程中,王行坤老师将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跨学科视角,带领大家回顾工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反思现代工作的本质,并探讨:我们是否有可能走出“以工作为中心”的社会,迈向另一种生活方式。 课程链接👇shop.vistopia.com.cn 【本期音乐】Dandelion Wine - Gregory Alan Isakov 【后期制作】斌仔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3分钟
36k+
6天前

135.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三个年轻人,在五四青年节,从自身的经验角度尝试聊了聊“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本期介绍】 当我们站在五四节点,尝试去梳理当下的青年现象,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这句话既产生于一种互联网热帖和集体现象中被渲染的焦虑,也来自于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变的内心恐惧,更也关乎一种寻找,一种不被浪费的愿望。 在青年志发布的《中国的“弱势一代”》这篇年度总结文章中提到,人们习惯用一个词概述一代人的面貌。比如,日本的“觉醒世代”/“宽松世代”,在韩国的则是“N抛世代”。当下中国也面临一个节点,改革开放和房地产升值的红利期已过,有人开玩笑说是年轻人遇到的是“时代黑利”。 “这代年轻人享受了教育民主化的成果,平均就业竞争力远超上一辈,但也感受到竞争激烈的无力感;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但薪资增长却相对滞后;他们在社交平台展示自我、寻找认同,价值观既开放又保守;他们在更丰富的资源下成长,看起来却比父母辈颓丧……”在众多选择中,作者悲观地寻找到一个词,弱势。来描述这种和此前日韩青年相似的处境,但比起父辈,在经济、话语权、精神面貌上都显得更为弱势的现实。 同时,成长于经济腾飞,在地球村和世界大同的愿景下长大的一代千禧人,在教育系统中奋力燃烧自己,等待毕业走入社会时,需要面对疫情所带来的震荡与创伤,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很多学科被合并、AI全面取代入门工作,过劳与内卷,被迫零工,城市消费和房价依旧难以负担......甚至哺育我们成长的真善美价值观也被冲击。社交媒体山开始出现大量以《年轻人被白白浪费掉了》《00是“垮掉的一代”叠加“迷惘的一代”》《小镇做题家的高分总是要被浪费掉的》等为标题热帖。这当然不只是一种对于时代的抱怨,也是年轻人尝试对当下痛苦作出的描述、回溯与反思。我们在原生家庭、社会变迁、应试教育等种种过往环境和经历中寻求解释,也在亚文化、mbti、二次元和心理问题等名词中,为当下的痛苦选择答案。 在《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这篇爆款文章中,项飙老师提到了一个词叫——生命力。这个词精准地描绘了当下年轻人被各种系统所吸食后变得越来越浓重的“死意”,也同时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社交平台上热门的现象,如,“生命力”式拍照,gap year 和裸辞热潮,户外和文旅消费大热,公园二十分钟效应等。 我们想从“浪费”和“生命力”这两个关键词聊起,尝试去拆解其中作为事实的部分和情绪的部分,以及构成情绪的社会事实是什么,具体的语境又是什么。我们也想从自身的角度去谈谈,在如今这个对所有人越来越坏的环境里,我们还能怎么做?当然我们的对话一定有很多不成熟的部分,我也相信一定有珍贵的,只有我们身处其间能够感受到的东西。 【本期问题青年】 陈陈:青年志专栏作者 江江:一个喜欢浪费生命的在读研究生 小吓:2025应届毕业生一枚 【收听指北】 01:46 “生命力”的丧失,与被系统伤害和过度使用的人 12:17 请停止用个体叙事去稀释结构性的问题 24:26 关于“浪费”,我们所警惕的,和我们所感到失落的 33:40 “人感觉自己被浪费了”,是不是一种被过度渲染的叙事? 46:00 从受害者心态到主体性建构,如何恢复自己的生命力,从认知到行为 63:50 日本失落三十年的经验,中间共同体的存在与想象力 01:16:10 具体,要求我们多看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 01:25:5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叙事?主体性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 01:33:08 面对来自其他世代老登的嘲讽和恶评,我们想说的竟然是——? 01:52:45 跳出社会既定的标签,学习“使用你的心” 【本期音乐】 2000年——张亚东 如果每天可以 happy happy,谁想要 sad :)——陈娴静 【本期书单】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作者:宇野常宽,译者:余梦娇 《涩谷系狂潮:改变日本乐坛,从90年代街头诞生的流行文化》,作者:音乐Natalie,译者:兔比 《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 《中国的“弱势一代”》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18分钟
33k+
1个月前

134. 双相、ADHD、BPD…为什么这代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自我?

我们和精神科医生井子、网红精神病 buff 叠满的青年 yixue ,还有出版社编辑Liko,以双相情感障碍为例,聊了聊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药物以及疾病“流行化”的现象。 【本期介绍】 现在,身边“有病”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多,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虑、抑郁的问题,宛平南路的上海精神病院一号难求。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2022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规模的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覆盖五个省份的73992名6-16岁的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双相”“ADHD”“BPD”“CPTSD”等术语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中变得逐渐流行。前不久,赵露思因“抑郁风波”成为焦点,主持人齐思钧也公开了自己曾服用双相情感障碍药物的经历,越来越多公众人物开始承认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 当双相、抑郁、ADHD 成为这一代的共同语言,我们对这些问题真的了解吗?为什么年轻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痛苦的解释?把完全归因于社会结构,会有什么问题?借由新书《我脑袋里的小狐狸》的上市契机,本期问题青年,我们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精神科医生聊了聊。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痛苦来自于痛苦被无视和否认,林奕含说,希望我们都成为“对她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 trigger warning:本期播客可能存在一些双相患者的言语霸凌创伤经验分享,主要是在22:43-25:41,请听众谨慎收听这一部分。 赠书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任意感受,我们会挑选三条优质评论,可各获一本《我脑袋里的小狐狸》赠书喔~ 【本期问题青年】 陈陈|青年志专栏作者,📖@飞行学习中 Liko|徘徊在文化行业边缘的滞销书编辑,《我脑袋里的小狐狸》行走软广 yixue|网红精神病 buff 叠满的问题青年 井子|潘文井,精神病院住院医师,播客@空井效应的主播 【收听指北】 01:44 开年热点,赵露思热搜事件和齐思钧自曝服双相药物 09:00 出版社为什么选择「双相情感障碍」而非「躁郁症」? 13:57 双相的误诊、天才病浪漫化和来自正常人的情感霸凌 25:02 精神科现状:分不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和塔罗斯和算命先生 34:12 为什么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之一是——自杀? 39:42 精神疾病的流行与自我诊断潮背后的精神困境 45:46 为什么很多病呈现共生?这代人在“症状池”里打捞痛苦的解释。 50:45 病友和亲友的情绪劳动,关系平衡与沟通 01:10:38 断药令人麻木,要选择清醒得痛苦吗? 01:23:39 为什么我们需要警惕“精神疾病归因社会结构”的论调? 【本期音乐】 Suicide policeman——Yuck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88分钟
10k+
1个月前

133. 中产返贫:数据、情绪与事实|青沙龙

我们和《商业就是这样》主播许冰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聊了聊「中产返贫」。 【本期介绍】 在过去两年里,“中产返贫”成了一个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关键词。无论是在新闻还是在消费市场,“返贫感”这一情绪不断回流、蔓延。它既是一种经济指标的疲软体现,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广泛共鸣。 但与此同时,关于“中产返贫”的讨论仍多停留在情绪表达与碎片化的案例上,对于它的真实结构、成因与在消费决策上的具体表现,仍缺乏全面观察与深入拆解。 在本期「青沙龙」的上半场,我们邀请了两位长期关注经济、产业和消费趋势的嘉宾,一起拆解“中产返贫”的不同面向,希望用数据+经验,描绘更细致的图景。 “中产返贫”并不只是一个关于收入变化的命题,它更是一个关于预期、身份、风险感的多维坐标。在这个坐标里,个体能否识别自身的真实处境?品牌又能否在消费重构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本期问题青年】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许冰清,《商业就是这样》主播(@约小亚),原《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06 胡润《2019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将中产定义为“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上,新一线及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城镇居民”。这个标准为什么太高了? 06:03 在我们讨论“中产”时,需要同时面对两个维度:一是客观层面的经济状况,二是主观上的身份认同。很多人其实已经“中产化”,但他们并不把自己归为中产。 07:34 中产不是宏观数据上的“返贫”,而是心理层面的“失重”。 15:36 在不同线级的城市,“中产返贫”又有哪些差异? 23:52 “县城公务员经济”在去年成为热词,这是否反映了一种趋势——当一线城市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和就业机会反而在向低线城市流动? 28:04 从“白牌”到“平替”,意味着消费者开始质疑原有的品牌“权威”,逐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标准,更加关注性价比与情绪价值。 32:21 聂日明认为,过去20年,中国的消费观念经历了剧烈变化,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品类漂移”。如今,传统品牌溢价的逻辑开始崩解,消费向“趋低”而非“降级”转移,并且趋低和趋高在同时发生。 38:07 许冰清提供了一个和彩票有关的消费数据:2024年中国彩票销售收入达6234.86亿元,同比增长7.6%,首次突破6000亿。她认为这些细微的消费变化背后,都与心态密切相关,在下行周期,“暴富的欲望”更加令人心动。 43:34 银发经济的崛起,是否意味着消费增长的动力,从年轻人来到老年人群体了? 48:39 从“公务员穿搭”到“老钱风”,社会情绪如何带动中产消费风潮的转变? 51:53 中国中产是在过去二十年里剧烈变化背景下的“偶发事件”吗?“中产返贫”是周期性的波动,还是长期的结构性变化? *从新常态、疫情、到新的贸易战,我们所处的时代从不缺少巨变。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不得不面对接踵而至的新挑战。 青年志推出线下系列IP「青沙龙」,尝试通过小规模的线下沙龙,链接媒体、学术、资本、厂商的不同视角,激发深度的讨论,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吸取跨时空、跨学科的视野以求解。 延伸内容:《我们从未“中产”过》 【本期音乐】Grace-Keith Kenniff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3分钟
9k+
2个月前
问题青年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