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都在说经济上行的美,下行的美又是什么?

我们几个年轻人聊了聊,都在说经济上行的美,下行的美又是什么? 【本期介绍】 Y2K、千禧辣妹、泡泡袜配厚底鞋……中文互联网上,“经济上行的美”正在被热烈讨论。那些充满未来感的穿搭、视频里的昂扬状态,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增长可期的千禧年初。 而就在7月,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悄然发生:来自广东惠州的说唱歌手揽佬,在 Spotify 华语歌手榜单上超越周杰伦,成为月听众数第一的华语歌手。曾在2003年唱出“在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的周杰伦,代表着经济上行时期的向外与自信;而如今,揽佬的“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在互联网上病毒式传播,其土味、梦核与充满地域色彩的音乐风格,却更像是“经济下行”的写照。 本期节目,阳少、阿骡和《北方公园》作者阿钟一起,从流行音乐到大众穿搭、从怀旧情绪到审美周期,聊了聊经济周期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于“美”的想象?那些关于上行周期的美感,是记忆中的真实,还是滤镜下的错位?而属于下行周期的美,又是否只是“土、丧、拜”的代名词?新的美学,能否在此刻的现实中生长出来? 【本期问题青年】 阿骡,青年志研究员 阿钟,《北方公园》作者 阳少,青年志执行主编 【收听指北】 02:35 什么是「经济上行的美」? 07:14 大家对于「经济上行周期」的回忆,存在哪些滤镜与错位?复古必然意味着怀旧么? 17:57 从周杰伦到揽佬,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审美周期? 28:21 都在说「经济上行的美」,那下行周期的「美」又是什么? 37:27 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加剧, 年轻人开始对更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着迷 41:23 「经济上\下行」是一个模糊的指涉,让人焦虑的源头有很多,无法被经济这一个维度所概括 45:08 今天,「怀旧」如何变成了一门生意? 50:23 在各种「怀旧」的文化作品中,有新东西产生吗? 01:01:52 我们常说,时尚是一个轮回,这句话应用在其他文化产品上也适用。那么,该如何界定「新与旧」? 01:06:00 议题是旧的,但个体的经验与处境永远在不断更新,这也是为什么像脱口秀这样的形式能源源不断产生话题。 延伸阅读 口红不红了,千禧年辣妹卷土重来 怀念“上行时期的美”:怀旧的遐想与迂回的反抗 揽佬与《八方来财》:鸿运不能总是当头,因为…… 揽佬能火,因为吹的就是经济下行的风啊 【本期音乐】 活络油-揽佬 Deadman-蔡徐坤 【后期制作】斌仔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4分钟
8k+
1周前

139. 所有人都在说的“新中式”,还剩下多少文化与美感?

这次「青沙龙」,我们和作家、策展人胡建君和 @远行者与碎冰匠 主播Cindy 一起追问:“新中式”是怎么火起来的?它切中了年轻人哪些情绪?品牌又该如何走出“跟风学样”? 【本期介绍】 当前,“新中式”成为了营销界最热的词之一。它几乎无处不在——从马面裙、香薰、养生茶饮,到山西文旅、八段锦、手工香品,各种产品和生活方式都被披上一层“新中式”的外衣。不少年轻人也借此表达审美取向、情绪态度与身份认同。一种文化风格,正在变成一种流行话语。 如果稍作回顾,会发现“新中式”的走红并非一蹴而就:它最初出现在2000年代初的家装设计领域,后来拓展至服饰、旅游、餐饮等消费场景。2015年前后,伴随“国潮”兴起,新中式服饰在汉服圈小范围流行。2018年,李宁“悟道”系列登上纽约时装周,成为“中式美学”出圈的关键节点。但直到2022年Dior“马面裙”风波的发生,才真正将“新中式”送入大众视野;2023年,马面裙爆卖,曹县成为制造重镇;到2024年,“新中式”已经成为各路品牌都想押注的文化赛道。 但越是火热的概念,越需要被细究。我们也注意到,新中式在成为“必答题”之后,正滑向符号化、廉价化和同质化的境地。当大家都在讲“新中式”,也来到了审美疲劳的临界点,它该如何避免被消费透支、脱离文化根基? 这次「青沙龙」,我们和两位分别来自艺术和投资领域的朋友一起追问:“新中式”是怎么火起来的?它切中了年轻人哪些情绪?品牌又该如何走出“跟风学样”? 【本期问题青年】 胡建君,作家,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 Cindy,前券商可选消费分析师,播客「远行者与碎冰匠」主播 阳少,青年志执行主编 【收听指北】 02:43 从2002到2025,新中式的前世今生 04:26 从审美到产业,新中式,“新”在哪里? 12:38 从「国潮」到新中式,资本更冷静了吗? 20:38 在人心浮躁或者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大家会更容易回归传统,寻找精神归属 26:11 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新中式”?各种归因其实是矛盾的 31:08 新中式的特点就在于,它有着极大的阐释空间 35:04 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喝咖啡,转而开始喝茶,背后其实是“反卷文化”? 40:56 “价格低买不到好的新中式”,这个说法正确吗? 49:03 新中式相关的产品,有可能被优质低标准化吗? 53:09 一些让人不适的“新中式时刻” 59:08 除了消费,新中式如何承载一种公共文化的想象? 【本期音乐】 窦唯 - 晚霞 窦唯,朝简 - 安神符(下)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6分钟
2k+
2周前

138.长不大、不想长大、假装长大

我们三个年轻人轻松地聊了聊生活中那些具体而私人的困惑和烦恼,关于延迟长大、关于社会角色、关于做一个成年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期内容】 谁规定长大会是线性成长?本期《问题青年》,我们决定不装了,来聊聊那些“长不大、不想长大、假装长大”的时刻。 这世界不仅有“小孩姐”,还有“姐小孩”,有些人早早独立,却在情感里变得像个小孩;有些人看起来是小孩,却承托着 ta 人的不安。我们分享了自己“恋爱里想当小动物”“偶尔演一下大人”的人生小片段,也承认了自己还没做够小孩的真实心理。 除了“幼态经济”“二次元情感寄托”“青春期的无限延迟”等当代现象,你还会听见陈陈的高敏日常、siyi的环球影城观察,和思阳在亲密关系中想当小孩而不成。我们警惕社会对“大人”定义的单一化想象,同时也对“小孩”的天真是否是一种特权提出疑问,我们既批判,也重新肯定“搞笑、善良、真诚”——这并非小孩子的特权,而是勇敢成年人的品质。 在成年世界里,我们一边背负责任,一边偷偷怀念小时候的简单与纯粹,但也许,长大并不意味着要告别童年,而是学会把“撒娇”和“担当”放进同一个身体里。当大人并不意味着放弃小孩的权利,而是可以在责任和自由之间来回切换。你,准备好“做个会撒娇的大人”了吗? 【本期嘉宾】 陈陈:想继续撒娇任性的大人,想成长与成熟的小孩,📖@飞行学习中 吴思阳:就是那个阳少,想当小孩儿当不成惹,📖@吴思阳在北京(简称吴京 斯怡Siyi:科技人文研究者,边蛐蛐边照顾人的小孩姐一枚📖@斯怡siyi 【收入指北】 01:16 什么是成年?什么是“长大”? 09:34 看起来总是比实际年龄大,假装长大的背后 14:35 购买大型玩偶的怎么都是大人?难以启齿的内心渴望 23:01 亲密关系中的抢凳子游戏,是不是一定会有人在做“更大人” 32:52 为世界增熵的是大人,那为世界减伤的为什么就不能是大人呢? 37:30 做小孩是不是一种“特权”? 46:05 反复横跳的我们,渴望成长,也渴望童年的治愈、任性与撒娇 51:14 “与其说这个乐园是为小孩子建的,不如说是为那些想延迟长大的大人建的” 55:05 不想长大的可以永葆幻想,而成长才能永远为自己留有空间 【本期提到的书影音】 茨维格《昨日的世界》 空音央《昨日青春》 《鹦鹉杀》 《大耳朵图图》 《猪猪侠》 《跃动青春》 《101忠犬》 【本期音乐】 まるちゃん一件落着-中村暢之 快乐小孩 (动画片《大耳朵图图》主题曲)-潘延 ビュンビュン逃飛行✈️ (biubiu地飞逃)-ぜったくん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2分钟
19k+
3周前

137. 为什么我们找到情绪根源了,却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和心理咨询师、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候选人李沁云一起聊天:如何理解人们如今的情绪困境,并找到办法真正行动起来。 【本期介绍】 近几年,心理学成了很多年轻人“自我修复”的首选工具。无论是MBTI的流行,还是ADHD、讨好型人格、童年创伤等标签的火热,大家越来越习惯用心理学、精神学词汇来解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更愿意承认“我需要帮助”。付费心理咨询变得不再陌生,甚至成为一种时代性的“必要开支”。 但也正因为问题有了太多“解法”,我们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为什么我们明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却还是无法改变现状?童年“决定”了我们吗?在一次次剖析自己之后,我们会不会反而更容易陷在情绪里、感到孤独?自我诊断带来了理解、还是让我们被标签困住?而当生活的难题来自更大的社会结构时,我们又能靠个人努力走多远? 作为一种起源于19世纪的长程谈话治疗方式,“精神分析”常被认为“漫长”“发散”“难以捉摸”。它似乎不如快节奏、结果导向的认知行为疗法(CBT)等短程疗法来得“高效”,但也提供了另一种“开放式结局”的可能——它不急着解决问题,而是让我们有机会真正理解那些在心里埋得更深的东西。而在一次次慢慢发生的看见与理解之后,或许我们就可以自然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出口。 【本期问题青年】 李沁云,美国马萨诸塞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成人精神分析项目候选人,著有《心的表达》一书,记录了她从学徒期到成为专业咨询师的经历与思考。 阿骡,青年志研究员,在心理咨询中理解并修复自我ing 【收听指北】 03:29 从北大心理学系到文学研究,再到精神分析,如何做出一次次选择? 08:02 什么是精神分析? 11:15 作为长程治疗手段,精神分析与短程疗法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5:22 心理咨询过程中,“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该怎么办? 21:08 为什么我们找到情绪的根源了,却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29:52 关注自我、了解自我,会让我们变得更孤独吗? 35:07 如何看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的情感? 45:33 童年并没有“决定”我们,我们仍可以塑造当下的自己 51:39 当我们忍不住回溯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很有可能说明对痛苦所做的“哀悼”还不够多 58:23 MBTI、ADHD、PTSD...标签应用的背后,是大家唤起他人理解和联结的渴望与邀请 01:07:45 疗愈正流行,但要警惕所有宣称能够“保障效果”的疗愈手段 01:10:49 如何面对社会结构性问题带来的无力感? 01:15:00 “不要试图理解自己的父母” 【本期音乐】 Whose Fault - Danny Elfman Hold on to your life - HIMI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7分钟
9k+
1个月前

136. “稳定工作”正在消失,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们和社会学学者孙哲、工作文化研究者王行坤一起,聊了聊“零工经济”时代的困境与出路。 【本期介绍】 零工经济(Gig Economy),通常指由短期、临时、任务导向型的工作组成的劳动体系。这类工作往往通过互联网平台撮合,比如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也包括广泛意义上的数字游民群体。零工以“灵活”与自由著称,但也意味着缺乏长期合同、社会保障与职业晋升路径。 而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灵活就业”成为热词,“稳定工作”成了被怀念和渴望的对象。这一转变反映出人们对于工作保障与自由之间矛盾关系的体察。 但是,不同的零工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比如数字游民与外卖员,他们在工作方式与生活处境有着怎样的分野?相比于传统的白领和蓝领,零工面对的真正焦虑是什么?个人工作的不稳定与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是对应的吗?在平台与个体的拉扯之外,零工作为一种劳动形态,是否仍蕴藏某种被忽视的潜能与想象力? 本期播客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本期问题青年】 孙哲,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工作(MSW)中心主任,播客《社会学人DAO》主播 王行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编有《“后工作”理论》,在「看理想」开设课程《反思现代工作:打工人如何寻获自由》 阳少,青年志执行主编,「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3:40 相比于长期稳定的工作,零工经济具备哪些特点?其对与工作的定义和边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09:06 从历史维度看,“稳定工作”是例外,“灵活用工”才是常态 13:46 从白领、蓝领再到零工,三者面临的困境与焦虑,有何异同? 20:40 “中产想象”的衰退,全球同此凉热。所谓“打工人”,既是广泛的社会自嘲,也是现实的共同命运。 23:08 “零工”的就业趋势不会因制造业的回流而逆转,反而会随着服务业和平台经济的发展愈加普遍。如果不能正视劳动结构的根本变化,就无法真正回应广泛的失落与焦虑感。 26:05 “去技能化”会剥夺人在工作中的意义感,重建意义的关键在于“再技能化”,比如学会一门手艺。 33:09 从《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2》到《派遣员的品格》,影视剧里的零工形象,映射出“不稳定工作”的身份状态,如何在关系里处于失位? 40:58 追求确定感是人的天性。如果把时代的不稳定,当作自己的文化选择,那就彻底失去了提出集体诉求的可能。更值得问的是:要怎样争取社会的托底? 47:18 当劳动市场已无法容纳所有人,就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理解劳动: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都在市场里发生。承认“非市场劳动”的价值,并配套以合理的分配机制,那么更多人就能将时间和能力安放在自己真正愿意、也有社会意义的事上,而不再被迫进入那些他们不愿意、也不适合的岗位。 53:42 香港社工的高收入与高认可度,能给内地带来怎样的启示? 01:09:40 在零工经济的时代,需要重新看见“照护者”的价值,并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系统,来支撑社会的持续运转和情感联结。 *《反思现代工作》课程简介 在现代社会,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成为身份的来源和自我实现的途径。但当“内卷”“躺平”“毕业即失业”成为常态,工作也暴露出前所未有的危机:过劳、固化、失控、无意义。 工作的问题,正处于现代社会多重困境的中心,影响着婚恋、生育、消费与健康。我们为何如此依赖工作?而我们的工作,又为何变成了现在这样? 在这门课程中,王行坤老师将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跨学科视角,带领大家回顾工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反思现代工作的本质,并探讨:我们是否有可能走出“以工作为中心”的社会,迈向另一种生活方式。 课程链接👇shop.vistopia.com.cn 【本期音乐】Dandelion Wine - Gregory Alan Isakov 【后期制作】斌仔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3分钟
51k+
1个月前

135.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三个年轻人,在五四青年节,从自身的经验角度尝试聊了聊“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本期介绍】 当我们站在五四节点,尝试去梳理当下的青年现象,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这句话既产生于一种互联网热帖和集体现象中被渲染的焦虑,也来自于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变的内心恐惧,更也关乎一种寻找,一种不被浪费的愿望。 在青年志发布的《中国的“弱势一代”》这篇年度总结文章中提到,人们习惯用一个词概述一代人的面貌。比如,日本的“觉醒世代”/“宽松世代”,在韩国的则是“N抛世代”。当下中国也面临一个节点,改革开放和房地产升值的红利期已过,有人开玩笑说是年轻人遇到的是“时代黑利”。 “这代年轻人享受了教育民主化的成果,平均就业竞争力远超上一辈,但也感受到竞争激烈的无力感;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但薪资增长却相对滞后;他们在社交平台展示自我、寻找认同,价值观既开放又保守;他们在更丰富的资源下成长,看起来却比父母辈颓丧……”在众多选择中,作者悲观地寻找到一个词,弱势。来描述这种和此前日韩青年相似的处境,但比起父辈,在经济、话语权、精神面貌上都显得更为弱势的现实。 同时,成长于经济腾飞,在地球村和世界大同的愿景下长大的一代千禧人,在教育系统中奋力燃烧自己,等待毕业走入社会时,需要面对疫情所带来的震荡与创伤,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很多学科被合并、AI全面取代入门工作,过劳与内卷,被迫零工,城市消费和房价依旧难以负担......甚至哺育我们成长的真善美价值观也被冲击。社交媒体山开始出现大量以《年轻人被白白浪费掉了》《00是“垮掉的一代”叠加“迷惘的一代”》《小镇做题家的高分总是要被浪费掉的》等为标题热帖。这当然不只是一种对于时代的抱怨,也是年轻人尝试对当下痛苦作出的描述、回溯与反思。我们在原生家庭、社会变迁、应试教育等种种过往环境和经历中寻求解释,也在亚文化、mbti、二次元和心理问题等名词中,为当下的痛苦选择答案。 在《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这篇爆款文章中,项飙老师提到了一个词叫——生命力。这个词精准地描绘了当下年轻人被各种系统所吸食后变得越来越浓重的“死意”,也同时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社交平台上热门的现象,如,“生命力”式拍照,gap year 和裸辞热潮,户外和文旅消费大热,公园二十分钟效应等。 我们想从“浪费”和“生命力”这两个关键词聊起,尝试去拆解其中作为事实的部分和情绪的部分,以及构成情绪的社会事实是什么,具体的语境又是什么。我们也想从自身的角度去谈谈,在如今这个对所有人越来越坏的环境里,我们还能怎么做?当然我们的对话一定有很多不成熟的部分,我也相信一定有珍贵的,只有我们身处其间能够感受到的东西。 【本期问题青年】 陈陈:青年志专栏作者 江江:一个喜欢浪费生命的在读研究生 小吓:2025应届毕业生一枚 【收听指北】 01:46 “生命力”的丧失,与被系统伤害和过度使用的人 12:17 请停止用个体叙事去稀释结构性的问题 24:26 关于“浪费”,我们所警惕的,和我们所感到失落的 33:40 “人感觉自己被浪费了”,是不是一种被过度渲染的叙事? 46:00 从受害者心态到主体性建构,如何恢复自己的生命力,从认知到行为 63:50 日本失落三十年的经验,中间共同体的存在与想象力 01:16:10 具体,要求我们多看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 01:25:5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叙事?主体性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 01:33:08 面对来自其他世代老登的嘲讽和恶评,我们想说的竟然是——? 01:52:45 跳出社会既定的标签,学习“使用你的心” 【本期音乐】 2000年——张亚东 如果每天可以 happy happy,谁想要 sad :)——陈娴静 【本期书单】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作者:宇野常宽,译者:余梦娇 《涩谷系狂潮:改变日本乐坛,从90年代街头诞生的流行文化》,作者:音乐Natalie,译者:兔比 《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 《中国的“弱势一代”》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118分钟
44k+
3个月前

134. 双相、ADHD、BPD…为什么这代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自我?

我们和精神科医生井子、网红精神病 buff 叠满的青年 yixue ,还有出版社编辑Liko,以双相情感障碍为例,聊了聊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药物以及疾病“流行化”的现象。 【本期介绍】 现在,身边“有病”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多,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虑、抑郁的问题,宛平南路的上海精神病院一号难求。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全球范围内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2022年我国首次开展全国规模的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覆盖五个省份的73992名6-16岁的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 “双相”“ADHD”“BPD”“CPTSD”等术语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中变得逐渐流行。前不久,赵露思因“抑郁风波”成为焦点,主持人齐思钧也公开了自己曾服用双相情感障碍药物的经历,越来越多公众人物开始承认自己的精神健康问题。 当双相、抑郁、ADHD 成为这一代的共同语言,我们对这些问题真的了解吗?为什么年轻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痛苦的解释?把完全归因于社会结构,会有什么问题?借由新书《我脑袋里的小狐狸》的上市契机,本期问题青年,我们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精神科医生聊了聊。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痛苦来自于痛苦被无视和否认,林奕含说,希望我们都成为“对她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 trigger warning:本期播客可能存在一些双相患者的言语霸凌创伤经验分享,主要是在22:43-25:41,请听众谨慎收听这一部分。 赠书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任意感受,我们会挑选三条优质评论,可各获一本《我脑袋里的小狐狸》赠书喔~ 【本期问题青年】 陈陈|青年志专栏作者,📖@飞行学习中 Liko|徘徊在文化行业边缘的滞销书编辑,《我脑袋里的小狐狸》行走软广 yixue|网红精神病 buff 叠满的问题青年 井子|潘文井,精神病院住院医师,播客@空井效应的主播 【收听指北】 01:44 开年热点,赵露思热搜事件和齐思钧自曝服双相药物 09:00 出版社为什么选择「双相情感障碍」而非「躁郁症」? 13:57 双相的误诊、天才病浪漫化和来自正常人的情感霸凌 25:02 精神科现状:分不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和塔罗斯和算命先生 34:12 为什么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之一是——自杀? 39:42 精神疾病的流行与自我诊断潮背后的精神困境 45:46 为什么很多病呈现共生?这代人在“症状池”里打捞痛苦的解释。 50:45 病友和亲友的情绪劳动,关系平衡与沟通 01:10:38 断药令人麻木,要选择清醒得痛苦吗? 01:23:39 为什么我们需要警惕“精神疾病归因社会结构”的论调? 【本期音乐】 Suicide policeman——Yuck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88分钟
12k+
3个月前

133. 中产返贫:数据、情绪与事实|青沙龙

我们和《商业就是这样》主播许冰清、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聊了聊「中产返贫」。 【本期介绍】 在过去两年里,“中产返贫”成了一个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关键词。无论是在新闻还是在消费市场,“返贫感”这一情绪不断回流、蔓延。它既是一种经济指标的疲软体现,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广泛共鸣。 但与此同时,关于“中产返贫”的讨论仍多停留在情绪表达与碎片化的案例上,对于它的真实结构、成因与在消费决策上的具体表现,仍缺乏全面观察与深入拆解。 在本期「青沙龙」的上半场,我们邀请了两位长期关注经济、产业和消费趋势的嘉宾,一起拆解“中产返贫”的不同面向,希望用数据+经验,描绘更细致的图景。 “中产返贫”并不只是一个关于收入变化的命题,它更是一个关于预期、身份、风险感的多维坐标。在这个坐标里,个体能否识别自身的真实处境?品牌又能否在消费重构中找到新的立足点? 【本期问题青年】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许冰清,《商业就是这样》主播(@约小亚),原《第一财经》杂志主笔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06 胡润《2019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将中产定义为“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上,新一线及其他城市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城镇居民”。这个标准为什么太高了? 06:03 在我们讨论“中产”时,需要同时面对两个维度:一是客观层面的经济状况,二是主观上的身份认同。很多人其实已经“中产化”,但他们并不把自己归为中产。 07:34 中产不是宏观数据上的“返贫”,而是心理层面的“失重”。 15:36 在不同线级的城市,“中产返贫”又有哪些差异? 23:52 “县城公务员经济”在去年成为热词,这是否反映了一种趋势——当一线城市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和就业机会反而在向低线城市流动? 28:04 从“白牌”到“平替”,意味着消费者开始质疑原有的品牌“权威”,逐步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标准,更加关注性价比与情绪价值。 32:21 聂日明认为,过去20年,中国的消费观念经历了剧烈变化,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品类漂移”。如今,传统品牌溢价的逻辑开始崩解,消费向“趋低”而非“降级”转移,并且趋低和趋高在同时发生。 38:07 许冰清提供了一个和彩票有关的消费数据:2024年中国彩票销售收入达6234.86亿元,同比增长7.6%,首次突破6000亿。她认为这些细微的消费变化背后,都与心态密切相关,在下行周期,“暴富的欲望”更加令人心动。 43:34 银发经济的崛起,是否意味着消费增长的动力,从年轻人来到老年人群体了? 48:39 从“公务员穿搭”到“老钱风”,社会情绪如何带动中产消费风潮的转变? 51:53 中国中产是在过去二十年里剧烈变化背景下的“偶发事件”吗?“中产返贫”是周期性的波动,还是长期的结构性变化? *从新常态、疫情、到新的贸易战,我们所处的时代从不缺少巨变。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不得不面对接踵而至的新挑战。 青年志推出线下系列IP「青沙龙」,尝试通过小规模的线下沙龙,链接媒体、学术、资本、厂商的不同视角,激发深度的讨论,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吸取跨时空、跨学科的视野以求解。 延伸内容:《我们从未“中产”过》 【本期音乐】Grace-Keith Kenniff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63分钟
10k+
3个月前

132. 西游里的“班味”和刘天池的表演“真经”,对话《太白金星有点烦》主创

我们以舞台剧《太白金星有点烦》为契机,和导演刘天池、演员赵辉辉聊了聊表演、职场,以及今天我们可以如何重新理解《西游记》这部经典。 【本期介绍】 《太白金星有点烦》是作家马伯庸于2023年推出的畅销小说,也是一部对《西游记》的别样解构之作。在这个版本里,西天取经不再是天命注定,而是由天庭主导的一项“重大项目”。太白金星李长庚被任命为项目经理,负责策划九九八十一难。在执行过程中,他一边处理报销流程、工作汇报,一边周旋于神仙、妖怪和各路利益集团之间,焦头烂额地维持项目运转……小说通过这些设定,辛辣调侃了现实中的官僚主义、职场PUA和KPI文化,让神话人物秒变“社畜”,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豆瓣上,这部作品获得了超过12万读者打出的9.0高分,“看似在仙界,句句是人间”的评价,道出了它的现实共鸣。 早在小说正式出版之前,马伯庸的好友、表演老师刘天池就已被故事吸引,萌生了将其搬上舞台的想法。2025年,由她执导,关山编剧,祖峰和刘旸主演的同名舞台剧正式登台。目前已在上海、北京等地巡演,并将走进更多城市与观众见面。与原著相比,舞台剧更聚焦于太白金星作为“打工人”的内心挣扎,比如他被“正念”和“浊念”两个脑中角色左右拉扯的过程,展现出更强烈的个体视角。在形式上,舞台剧大胆融合多种表演元素:从脱口秀演员到舞者的多元选角,从京剧到rap的声音拼贴,实现了对原著“解构”之作的再度解构。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将与导演刘天池,以及在剧中饰演孙悟空、浊念等多个角色的演员赵辉辉,一起聊聊《太白金星有点烦》的改编与排练幕后,以及西游故事在TA们人生中的位置与意义。 【本期问题青年】 刘天池|表演指导、《太白金星有点烦》导演 赵辉辉|国家京剧院青年京剧武丑演员、在《太白金星有点烦》中饰演孙悟空、浊念和六耳猕猴 橙子|播客「招招幕幕」主播 小吓|青年志作者 【收听指北】 * 02:49 刘天池是中国第一个在电影片尾署“表演指导”的人 * 05:21 不是北京人的京剧演员赵辉辉,现场来一段京剧 * 08:56 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在小说出版前就决定要改编成舞台剧?上过班的人,都能从李长庚和观音身上看到自己 * 17:55 改编的最大难点是什么?舞台能赋予这个故事什么独特之处? * 28:31 为什么会让祖峰和刘旸演同一个角色?刘天池:“他们的眼睛里都类似的忧伤。” * 32:02 职场里的话语权和阴谋论 * 35:20 这部剧的美学系统与表演语汇:当京剧和rap一起出现就是一种荒诞 * 46:46 刘天池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像“导演”?表演老师的身份在排戏过程中又发挥了哪些优势? * 53:10 面对观众时最大的担忧是什么?舞台剧起码要演30场才能“断生”? * 1:07:19《西游记》在不同年代经历的多次改编,以及我们对西游故事认知的翻新过程 * 1:12:22 排练过程中有没有“打工人”时刻?得和刘旸确认职场戏的细节,因为他在新东方上过班 【本期音乐】 片头:memow1nd - 敢问路在何方(黑神话:悟空)钢琴翻弹 片尾:许镜清 - 快乐的花果山 【后期制作】嘎嘎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8分钟
3k+
4个月前

131.《黑箱日记》和MeToo未竟之路:如何自救、助人、行动 | 妇女节特辑

我们从纪录片《黑箱日记》出发,聊了聊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抗争和女性记录,以及我们身为女性的情感,作为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的特别节目。 ***Trigger Warning:本期涉及到有关性暴力、性侵等内容的描述,有可能会激发创伤反应,请在自己状态良好、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去收听,如果感到任何不适,也请及时退出收听。 【本期介绍】 《黑箱日记》是东亚 MeToo 吹哨人、日本记者伊藤诗织的最新纪录片。她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自2015年遭遇山口敬之性侵以来,公开反击直到民事诉讼胜诉的过程。影片不仅呈现了她如何撼动日本关于维护女性权利的陈腐法治,也有很多非常私人的真情流露。是一部关于女性抗争、女性记录、女性情感的重要作品。 在这期播客中,我们将以《黑箱日记》为线索,串联起当下 MeToo 运动的全球图景:从法国演员阿黛拉·哈内尔为揭露行业性侵黑幕退出影坛,到中国个案当事人弦子将私域创伤转化为公共行动,我们探讨“站出来”背后的勇气与代价,也完全认同“不站出来”的合理性。节目将通过对法律系统缺陷、影像行动主义、情感解离、羞耻文化等议题的聚焦,试图回答:当创伤被触发时,女性如何夺回叙事权?当社会以“中立”之名沉默,我们又该如何成为“对TA人痛苦更有想象力的人”? 最后,我们回归行动本身。从性同意文化的隐喻,到取证、报警、心理支持的具体指南,再到自我关怀。我们希望,女性在争取自身权益的路上能有更多同行人,如同伊藤诗织在书中写的:“我希望有很多东西能够结束在我们这一代。” 【本期问题青年】 小毛 | 女权主义者,正在练习成为更可持续的助人者 小吓 | 影评人,女权主义者(拥抱过伊藤诗织版) Sharon | 青年志编辑,女权主义者,关注TA们、想象TA们 【收听指北】 03:43 关于纪录片《黑箱日记》和“伊藤诗织诉山口敬之”重要事件及时间线 07:19 观看《黑箱日记》时关注和感受到的细节 13:28 小吓在平遥国际电影节接触伊藤诗织时的观察 17:17 女人说脏话是对权利的要求,是一场身心排毒 21:14 从法律到社会文化,我们如何理解性别暴力当事人所作出的矛盾反应? 28:21 受害者身份的复杂性:从伊藤诗织作为记者对真相的追寻,到演员阿黛拉·哈内尔与演艺圈的割席 35:16 MeToo运动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一个行业是干净的 39:31 当女性选择用所有的生命经验夺回自己的权利、拓宽公共性的意义 43:38 幸存者、当事人选择抵抗的方式不一定是站出来 47:05 女权运动与影像行动主义:当女性拿起摄影机 53:06 为什么我们需要打破中立,甚至是身份、年龄和国籍,站在弱者这一边? 01:03:51 如果身边的人遭到了性侵,我们该如何去理解TA、帮助TA? 01:12:30 性暴力发生后,当事人对创伤的否认和情感上的解离 01:14:05 当羞耻的情感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01:19:09 导演小田香反思对摄影机权力的过度使用 01:24:26《黑箱日记》在日本社会遭到的争议和弦子的回应 01:33:32 身为女权主义者懊悔的时刻 01:36:51 有行动意愿的人,好好活着本身也是行动的一部分 01:40:19 羞耻的情感所代表的,是你正在接受的是无法改变的、不公正的、结构上的问题 【本期引用的素材】 @弦子和她的朋友们,微博 《如何支持遭遇性侵的人》视频,Alex绝对是个妞 《#MeToo催生新版性平三法3/8上路:修法後不可不知的10大要事》 《黑箱日记:伊藤诗织的抗争日志》,疲惫娇娃 《翻译 | <初步举证>剧本序言|从女性的生活中构建法律》,爱睡觉的梅林 《回应争议,公开致歉|《黑箱日记》导演伊藤诗织的最新公开信》,导筒directube 《【KJ搬运】英国性教育宣传片:同意喝茶与SEX》视频 《性别|为何受害者可能认为“侵害是两厢情愿”》,小毛 【性别暴力事件助人指南】 《性侵发生时,请告诉我怎么做》,不慌生活 《性侵受害者申请警方刑事立案指南》 《性暴力相关事件报道中媒体的伦理规范》逐字稿,小毛 《支援幸存者的话语》,风雨兰 《同倖者之路:性暴力支援指南》,关注妇女性暴力协会、反性暴力资源中心 《支援性骚扰受害者,我们可以做到的几点》,看理想 《当你每天都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时,你无需感到行动者内疚》,莽莽 《转载|性侵幸存者自助手册》,Gender练习声 《性侵害幸存者自主手册》官网 【本期提到的书目】 《黑箱:日本之耻》[日],伊藤诗织著 《裸泳》[日],伊藤诗织著 《创伤与复原》[美],朱迪思·赫尔曼著 【本期提到的影视作品】 《黑箱日记》(日本),纪录片 导演/主演:伊藤诗织 《日本之耻》(日本),纪录片 导演:埃里卡·詹金,主演:伊藤诗织 官网:truevisiontv.com 《初步举证》(英国),NTLive 导演:贾斯汀·马丁,编剧: 苏茜·米勒,主演: 朱迪·科默 官网:primafacie.ntlive.com 《家人》(法国),纪录片 导演/主演:克莉丝汀·安戈 《逃离性勒索》(西班牙),纪录片 导演/主演:帕特丽夏·弗兰奎萨 《噪音如是说》(日本),剧情短片 导演/编剧: 小田香 《向着那份温柔》(日本),纪录片 导演:小田香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美国),纪录片 导演/编剧: 泽娜·布里斯基 / 罗斯·考夫曼 《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法国/瑞士),纪录片 导演:卡利斯托·麦克诺迪 《破产姐妹》(美国),美剧 【本期音乐】 To See From Here-Self Esteem I Will Survive-Gloria Gaynor 【后期制作】竹官 【关于我们】 「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读者群。

106分钟
4k+
4个月前

130. 全民 DeepSeek 时代,做一个有分辨力的 AI 使用者

在一个本就信息爆炸的时代,AI既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又拉高了信息辨别的门槛。 【本期介绍】 随着 DeepSeek 的问世,从春节至今,和AI有关的资讯与讨论已经让人有些视觉疲劳。然而,相关讨论大都聚焦在产业、投资和技术方面,其中不乏优质信息,但仍缺少一个重要的视角——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如何看待并使用AI。 大多数人并不处在技术的前沿,但相比于 2023 年 ChatGPT 刚诞生时, AI 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来到新的阶段,DeepSeek的易用性和广泛接入程度,让每个人都有成为AI使用者的可能。 狭义的使用可以是如何与AI协作、Prompting(输入提示词)等;广义的使用则跟我们对语言和信息的辨别力有关。这期播客,我们将和两位资深的AI用户,从各自的生活与工作场景出发,聊一聊使用心得,横比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大语言模型。评价一个AI是否好用,有哪些依据? 此外,DeepSeek一度被称为「更懂中文」的AI,为什么大家会觉得 DeepSeek 的中文特别「好」?当我们在说 AI 语言「好」的时候,又到底在说什么? 而在一个本就信息爆炸的时代,AI既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又在稀释信息的同时拉高了辨别信息的门槛。例如,DeepSeek 刚火的时候,冯骥(黑神话悟空的创始人)发布了「国运论」,而DeepSeek梁文峰在知乎上对于「国运论」的回应一度在朋友圈盛传,后来被证实是由DeepSeek生成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AI时代,我们该如何提升对于信息的辨别力?AI技术和事实核查(Fact Check)又能进行怎样的结合?这将是本期播客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本期问题青年】 向辉,白读书屋主理人之一,前科技媒体工作者。 Fancy,现在游戏行业,前青年志趋势团队成员。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20 自DeepSeek横空出世以来,从技术、产业和投资等角度切入的播客已有很多,但少有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探讨。狭义的使用可以是如何与AI协作、Prompting(输入提示词)等,广义的使用则跟我们对语言和信息的辨别力有关。在一个本就信息爆炸的时代,AI既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又在稀释信息的同时,拉高了辨别信息的门槛。 10:52 DeepSeek、Chat GPT、Gemini和Claude,四大AI使用体验横比,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是什么? 17:35 为什么在此之前,一众国产AI都没有像DeepSeek这样爆火? 20:27 评价一个语言大模型好用与否,需要分具体的使用场景,不能一概而论。以两位嘉宾所在的行业为例(定性研究与媒体写作),AI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0:12 AI对于生活决策的影响,有时并不体现在答案的正确或有用与否。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思路呈现,本身就能抚慰人的决策焦虑。 34:41 什么是「提示词的艺术」? 39:27 以Perplexity为例,作为搜索引擎的AI,如何影响用户的搜索习惯? 50:14 当我们说DeepSeek「语言好」「懂中文」时,到底是在说什么?AI的「高情商」填补了当代人的哪些情感空白? 59:43 话语里的真诚:问题不在于AI越来越像人,而是人越来越像AI。 01:06:05 AI与短视频、社交媒体结合,会输出大量简单的既定内容,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01:13:22 AI时代的事实核查:语言的「求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需要通过社会组织和制度来实现,而非依赖语言本身。 【本期音乐】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 Red Garland 【后期制作】斌仔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77分钟
10k+
5个月前

129. 哪吒登顶、女性失踪与青年失权,中国电影的两极生态

我们和文化学者陈琰娇和余小卉,从“春节档”聊起,深入历史变迁、产业格局和创作者结构,探讨健康的电影市场是怎样的。 【本期介绍】 2025年的春节档被业内看作中国电影的生死档。没有人想到,在接连缩水的萧条影市,会诞生一部前所未有的现象级作品。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大年初一上映,截至节目发出前已超过122亿,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一、全球电影票房第八、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一,打破了内地影史观影人次等112项数据纪录,并引发各界热议。 一部百亿票房的爆款单品能够改变中国电影的现状吗?这个异常喧嚣的春节档又能为中国电影产业留下什么?电影,观众,档期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关联?也许我们可以从重新认识“春节档”和“春节档电影”开始,深入历史变迁、产业格局和创作者结构,探讨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该是怎样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想聊聊在这个春节档中缺席的女性和青年创作。它们共同构成了和春节档相对的中国电影另一极生态,也是我们认为当下比票房数据更值得关注的议题,以及真正改变中国电影的突破口。 【本期问题青年】 小吓,青年志作者,影评人 陈琰娇,青年学者,影评人 余小卉,高校影视教育工作者,偶尔写写影评 【本期音乐】 天命何惧(《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同人曲)——星尘infinity 【收听指北】 2:35 关于2025年春节档:观影感受、特殊性与文化共性 8:50《哪吒2》为什么登顶?当人设取代人物,及三类人决定票房的层次 16:09 萧条之下的狂欢,是死而复生还是回光返照?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是什么样? 23:35 聊聊春节档的变迁,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部春节电影是什么? 27:29 从贺岁档到春节档,从合家欢到重工业大片,大众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7:15 90年代到2010年代中国电影真正培养了一批观众,完成了档期电影的多样化生产 44:01 今年之后,春节档会发生怎么的变化?投资、创作、院线的三种角度 48:53 春节档的舆论战在今年消失了?一生爱做阅读理解的中国人在本次春节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2:11 女性观众崛起,但女性表达缺位。在全男春节档的女性营销之下,女性观众表示“我想贾玲了” 57:47 指出《哪吒2》的性别意识问题,是对创作者的信任 1:04:16 春节档为什么没有女性主导的作品?女性是否可以建立自己的妇女节档,“不要玩他们的游戏了” 1:11:09 越来越多的女性题材作品,是在培养观众新的观看习惯。女性题材也不一定是颠覆和不合时宜的,《山花烂漫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13:57 在畸形的产业结构中,青年导演如何突围?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和好莱坞的模式给了哪些启发?新的媒介环境中又有哪些新的可能? 1:22:23 电影节生态系统中的青年创作现状如何?两位老师从教师和评委的身份聊了聊希望看到怎样的青年作品 1:27:22 重建电影的当下性、事件性和社交属性,《好东西》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提到的影视作品】 2025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脑海》(饺子)《唐探1900》(陈思诚 戴墨)《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徐克)《蛟龙行动》(林超贤)《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乌尔善) 贾玲作品:《你好,李焕英》《热辣滚烫》 往年春节档电影:《熊出没》系列、《飞驰人生2》(韩寒)《红海行动》(林超贤)《流浪地球》(郭帆)《前任攻略》(田羽生)《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谢涤葵、林妍)《西游·降魔篇》(周星驰)《人潮汹涌》(饶晓志)《刺杀小说家》(路阳)《澳门风云》(王晶、钟少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郑保瑞)《新喜剧之王》(周星驰) 香港80年代贺岁片:《最佳拍档》系列、《富贵逼人》系列、《八喜临门》《七星报喜》《福星高照》 成龙作品:《红番区》《义胆厨心》《白金龙》 冯小刚作品:《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夜宴》《私人订制》 张艺谋作品:《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满江红》《第二十条》 陈凯歌作品:《无极》《志愿军》 《宇宙探索编辑部》(孔大山) 《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 《阿凡达》(詹姆斯·卡梅隆) 《山花烂漫时》(费振翔) 《好东西》(邵艺辉) 【相关资料】 《贺岁档:从开始到成熟》(高军) 《从贺岁档经营看消费者行为与电影档期的市场开发》(司若) 《贺岁档的演化及2023-2024年贺岁档观察》(许斌彪 等) 《与时共舞:美国电影档期研究》(张爱华) 《贺岁档在香港:因为春节,所以喜剧》(黄百鸣 等) 《春节档迈入本命年,票房狂欢后,留下了什么?》(子戈) 《中国的“弱势一代”》(wt) 《对话王红卫:2024,中国电影怎么了?》(西西弗高速) 节目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灯塔专业版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96分钟
16k+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