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年轻人,在五四青年节,斗胆从自身的经验角度尝试聊了聊“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本期介绍】
当我们站在五四节点,尝试去梳理当下的青年现象,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如何才能不被浪费掉?”
这句话既产生于一种互联网热帖和集体现象中被渲染的焦虑,也来自于人在任何时代都不变的内心恐惧,更也关乎一种寻找,一种不被浪费的愿望。
在青年志发布的《中国的“弱势一代”》这篇年度总结文章中提到,人们习惯用一个词概述一代人的面貌。比如,日本的“觉醒世代”/“宽松世代”,在韩国的则是“N抛世代”。当下中国也面临一个节点,改革开放和房地产升值的红利期已过,有人开玩笑说是年轻人遇到的是“时代黑利”。
“这代年轻人享受了教育民主化的成果,平均就业竞争力远超上一辈,但也感受到竞争激烈的无力感;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但薪资增长却相对滞后;他们在社交平台展示自我、寻找认同,价值观既开放又保守;他们在更丰富的资源下成长,看起来却比父母辈颓丧……”在众多选择中,作者悲观地寻找到一个词,弱势。来描述这种和此前日韩青年相似的处境,但比起父辈,在经济、话语权、精神面貌上都显得更为弱势的现实。
同时,成长于经济腾飞,在地球村和世界大同的愿景下长大的一代千禧人,在教育系统中奋力燃烧自己,等待毕业走入社会时,需要面对疫情所带来的震荡与创伤,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很多学科被合并、AI全面取代入门工作,过劳与内卷,被迫零工,城市消费和房价依旧难以负担......甚至哺育我们成长的真善美价值观也被冲击。社交媒体山开始出现大量以《年轻人被白白浪费掉了》《00是“垮掉的一代”叠加“迷惘的一代”》《小镇做题家的高分总是要被浪费掉的》等为标题热帖。这当然不只是一种对于时代的抱怨,也是年轻人尝试对当下痛苦作出的描述、回溯与反思。我们在原生家庭、社会变迁、应试教育等种种过往环境和经历中寻求解释,也在亚文化、mbti、二次元和心理问题等名词中,为当下的痛苦选择答案。
在《对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批量生产炮灰》这篇爆款文章中,项飙老师提到了一个词叫——生命力。这个词精准地描绘了当下年轻人被各种系统所吸食后变得越来越浓重的“死意”,也同时让人联想到近年来社交平台上热门的现象,如,“生命力”式拍照,gap year 和裸辞热潮,户外和文旅消费大热,公园二十分钟效应等。
我们想从“浪费”和“生命力”这两个关键词聊起,尝试去拆解其中作为事实的部分和情绪的部分,以及构成情绪的社会事实是什么,具体的语境又是什么。我们也想从自身的角度去谈谈,在如今这个对所有人越来越坏的环境里,我们还能怎么做?当然我们的对话一定有很多不成熟的部分,我也相信一定有珍贵的,只有我们身处其间能够感受到的东西。
【本期问题青年】
陈陈:青年志专栏作者
江江:一个喜欢浪费生命的在读研究生
小吓:2025应届毕业生一枚
【收听指北】
01:46 “生命力”的丧失,与被系统伤害和过度使用的人
12:17 请停止用个体叙事去稀释结构性的问题
24:26 关于“浪费”,我们所警惕的,和我们所感到失落的
33:40 “人感觉自己被浪费了”,是不是一种被过度渲染的叙事?
46:00 从受害者心态到主体性建构,如何恢复自己的生命力,从认知到行为
63:50 日本失落三十年的经验,中间共同体的存在与想象力
01:16:10 具体,要求我们多看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
01:25:5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叙事?主体性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
01:33:08 面对来自其他世代老登的嘲讽和恶评,我们想说的竟然是——?
01:52:45 跳出社会既定的标签,学习“使用你的心”
【本期音乐】
2000年——张亚东
如果每天可以 happy happy,谁想要 sad :)——陈娴静
【本期书单】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作者:宇野常宽,译者:余梦娇
《涩谷系狂潮:改变日本乐坛,从90年代街头诞生的流行文化》,作者:音乐Natalie,译者:兔比
【后期制作】竹官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