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余物非,《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总会带来关注与讨论。强调实拍、执着于胶片、复杂的叙事结构、精心设计的配乐……这些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标签,吸引着人们走进影院,进入诺兰的电影世界。而当这些标签与奥本海默相遇,人们会好奇诺兰如何讲述一段真实发生的故事,况且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 当科学、战争、人性、道德、政治交杂在一起,我们如何通过一部3个小时的电影,去触及故事的内核,而在电影之外,当时的人们又在如何面对现实的问题?而78年前在新墨西哥州荒原上升起的那朵蘑菇云,至今似乎仍未散去。阴影之下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那一瞬间对于人类历史的改变?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参与撰写封面的几位记者苗千、卡生和余物非。作为科学记者的苗千,会讲述电影背后的诸多科学史细节;有机会专访了诺兰的卡生,则为我们带来了导演自己关于很多问题的思考;而曾在新墨西哥州生活过三年的余物非,将分享许多发生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真实故事。不妨跟随这些不同视角,一起从《奥本海默》聊到奥本海默。 ※本期节目内容涉及部分情节讨论,在意观影体验的朋友,请酌情收听 【时间轴】 01:50 一本杂志,如何从《奥本海默》到奥本海默? 06:04 战争作为科学的催化剂 12:34 原子弹诞生地:洛斯阿拉莫斯 17:05 一年两次的开放日 19:36 洛斯阿拉莫斯的“奥比” 22:16 为什么“曼哈顿计划”选择了奥本海默? 25:48 被遗忘的第一批核爆难民 28:14 作为反派的施特劳斯 31:56 给诺兰的问题:如何平衡历史的准确性与电影的戏剧性? 37:39 如何面对可能存在的“人类生死一刻”? 47:09 看电影时,有没有想哭的某个瞬间? 52:54 作为象征存在的爱因斯坦 55:28 用商业电影讲述科学故事,价值何在?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 吴思,《少年新知》编辑 【嘉宾】 贾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读《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主讲人 西西:12岁半,《少年新知》读者 和少年们去逛博物馆,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在诺大的博物馆一逛就是3、4个小时,站在几百、几千年前的古董面前不能碰,不能摸,只能瞻仰膜拜,还要像考试一样匆匆记下解说牌上的文字,真是心累又无聊。 怎样能让少年们逛博物馆的经历变得更有意思一点?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能和展品产生哪些别样的联系?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贾妍,和她的女儿西西,一起聊了聊她们在大英博物馆,威尼斯双年展,MoMA里寻宝、迷路、买买买、玩玩玩的那些事。 《少年新知》的编辑吴思也再次参与节目录制,作为毕业于卢浮宫学院的艺术史研究者,她在法国有哪些新奇的逛博物馆体验呢?来听本期嘉宾的欢乐分享吧! 【时间轴】 01:58 有时候逛博物馆,更像是来考试的 05:28 西西:妈妈你死了之后,我要把你做成木乃伊 08:56 好的博物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3:26 西西:在大英博物馆的“迷路”体验,还被广播寻妈妈 16:43 孩子看艺术品,有最纯粹的感知力 20:07 贾妍:在那之后,我看每一个名画都像表情包 23:52 和木乃伊同睡?!逛博物馆可以不太正经 31:16 意难忘:在威尼斯双年展“卖艺” 35:03 在埃及,你感到活人和死去的人生活在一起 39:40 表达“快乐” ,埃及人有90多种说法 46:39 夜晚,咏叹调,和阿格里真托的遗址 50:15 有一段记忆,它是跟某一个文物相关的
主播: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宫羽,“北京蘑菇”项目发起人之一 嘉宾:萧勇,postpost主理人 你在北京的街头,见过2米高的“绿色蘑菇”么? 夏天时,这些“蘑菇”藏在草木中,还不算明显。到了冬天,草木凋零,唯独“蘑菇”仍顶着绿色的菌盖,有的还会在夜晚喷出白色气雾。 在一座强规划的城市中,“北京蘑菇”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们总自顾自地“生长”在人们难以预料的地方,也许在街头巷尾,也许就在桥的正中央。寻找这些散落城市中的“蘑菇”,也让城市中的随意漫步别有趣味。尽管这些“蘑菇”最初的功能是热力通风口,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演化出更多功用,人们也把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附着在“北京蘑菇”上面,赋予它千奇百怪的意涵。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北京蘑菇”计划的发起人之一宫羽,以及《北京蘑菇寻找指南》的出版者、postpost主理人萧勇,和长期关注城市话题的主笔丘濂一起,聊聊他们通过“北京蘑菇”观察到的城市空间与生活,以及更多关于蘑菇的故事。 【时间轴】 02:00 我们是怎么注意到这些“蘑菇”的 09:21 与各种“蘑菇”的不期而遇 15:28 关于“蘑菇”的种种脑洞 23:36 强规划的城市里,寻找“蘑菇”带来哪些乐趣? 31:14 在北京街头闲逛,还能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39:53 真实的蘑菇,可以带来哪些想象与创造? 55:30 哪里有蘑菇,是保密还是分享? 59:58 “蘑菇”究竟是什么,取决于和它产生交互关系的人 【“北京蘑菇”影像】 建国门外大街辅路丽晶苑前的蘑菇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门的蘑菇 康铭大厦口袋公园里的蘑菇仿佛在发光 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建国门支行前的蘑菇正在冒烟 北土城地铁站D口附近的蘑菇隐没在树林中 《北京蘑菇寻找指南》的读者在蘑菇上留下专属贴纸以作纪念 锦湖中心前的蘑菇标有“警告”两个红色大字 【节目中提及的书】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马可瓦尔多》是卡尔维诺创作生涯中一部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卡尔维诺在这一系列故事中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为其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美]罗安清 《末日松茸》选用松茸做为透镜,检视当代的环境历史、全球商品生产供应和科学。伴之以韵味十足的散文体,尖锐而透彻的智识,持续的创造力和原创性,作者以崭新而深刻的方式串联起各个迥异的主题,跨越了数量惊人的多种领域。 《寻径林间——关于蘑菇和悲伤》,〔挪威〕龙·利特·伍恩 这是一本博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作品,讲述了挪威人类学家龙·利特·伍恩探索蘑菇世界的旅程,让我们认识到博物对人类悲伤的治愈作用,同时了解人类学如何推动博物学的发展。正是对蘑菇的兴趣和寻觅蘑菇的爱好,帮助作者在亲人意外去世后重新找到了回归生活的道路。伍恩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和“菇友”一起发现珍稀的蘑菇、研究真菌学文献、学习拉丁语以及同专家探讨蘑菇的气味和颜色等趣闻轶事。
主播:陈赛,《少年新知》执行主编 嘉宾: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少年新知》专栏作家 2022年8月,少年编辑部招募了8位少年读者来当暑假实习生,开工第一天,主编陈赛问:作为这个时代的少年,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少年们异口同声说:累! 这个答案让人感到意外,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还有长达三年的疫情,给少年们带来全方位的压力,学业竞争、身体变化、友谊、独立、未来的不可知、还有家长对于“阶层滑落”的焦虑,都一股脑压在少年身上。“内卷”好像是少年和家长们不得不参与的一场游戏,一旦上场就很难退出。 成长的压力和烦恼是否都有必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什么时候要干预,什么时候可以放手?是否有一种途径,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真正自由自在地成长? 在本期播客中,你将听到一位主编和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两位母亲的深入对谈。 【时间轴】 03:16 疫情时期的体育课:对体育老师的“云监工” 05:21 疫情期间的锦囊第一条:多运动 07:29 少年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最大感受:累 13:08 现在我们有太多对的答案,探索别的答案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14:17 在童年的时候,孩子应该是人类的研发部门 17:13 阶层滑落,家长永远的担忧和恐惧 19:06 家长的两难:一方面想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一方面担心孩子没有发挥应有的才能 26:35 在当下的成长环境里,孩子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28:22 “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一定是在努力之中得到的” 33:38 父母要怎么帮孩子缓解考试的压力? 42:05 “当我发现,我不得不帮孩子改作文的时候,我就很崩溃” 45:49 养儿女就跟种花种草一样 51:17 社交网络的普及,会对少年们的交友产生影响吗? 53:54 “怎样才能给儿子找到朋友,这是我每天都在发愁的一件事情” 58:54 当下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校园霸凌事件? 01:06:16 遇到校园霸凌,孩子们应该如何处理? 01:08:22 “卷”不仅仅是竞争,里面还有盲目 01:10:46 除了父母的努力,我们的教育系统还能做什么?
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忧心忡忡地提到,这一代美国青少年正在经历一次史无前例的精神健康危机。作者援引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最新数据说,从2009年到2021年,自称感到“持续性的悲伤与无助”的高中生比例从26%上升到44%,其中女生的情况更为严重。 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看202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这个全国性调查项目从2012年启动,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五个省(市)的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注意,这些只是在校生的数据,在那些辍学、失学的青少年中,精神不健康的比例只会更高。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并不难解释,比如,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等,再加上长达三年的疫情,无论对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压力。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压力机制其实是生命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动物在逃命,或者追捕猎物时,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在极限边缘挣扎的反应很难受,但却是生存的关键,它证明你还活着,正在为你的生存而搏斗。一般来说,危机一旦结束,应激反应就会自动关闭。 但是,现代日常生活的压力并非来自野兽,而是来自社会与心理层面的问题。当面对这些问题时,逃跑或进攻都不再适用。正确的方法是,退一步,正视情绪,重新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成年人而言,这件事情不算太难,但对青少年而言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思考、分析、自我控制的脑区)要到20多岁才能真正成熟。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社会里,青少年要面临的压力一点都不比成年人少。他们的压力来自学业、家庭、同辈关系、身体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各种压力。 而在所有的压力中,最危险的是无能为力的感觉——你对一件事情没有控制感,不知道情况会有多糟糕,痛苦将持续多长时间。而青春期的不易,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不可控感。你不再是孩子了,但也尚未成年,童年一切皆有可能的幻想,不得不让位于越来越多的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与限制。期待是父母加之于你的,规则是社会为你设定的,你的价值似乎由考试成绩决定,而你的人生也越来越像一场标准化考试,从正确的小学到正确的中学到正确的大学再到大城市某个高级写字楼里的正确位置,但这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呢?为了一件并非你选择,也非你相信的事情而努力奋斗,能持续多久呢? 面对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焦虑症、抑郁症,但陷入焦虑、陷入恐惧、陷入不安、陷入悲伤或陷入抑郁,是每个人一生之中多多少少都会遭遇到的心灵困境。尤其是在青春期,这是一个非常动荡的人生阶段,有人用“疾风怒涛的时期”来形容它,想象一下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青当遭遇情绪的漩涡和心灵困境时,我们怎么帮助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呢? 所以,三联中读特别策划了这一档系列播客节目《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在这个专栏中,《少年新知》执行主编陈赛与5位青少年心理和医学专家:徐凯文博士、陈祉妍教授、刘文利教授、宗春山教授、易嘉龙医生,就教育内卷、社交隔离、性教育、校园霸凌、抑郁症等话题展开对话,共同探讨青少年可能或正在遭遇的压力困境,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引导家长去观察、探究、感受孩子的情绪。欢迎搜索“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一键收听~
主播 | 五月,三联中读内容编辑,“中场时间”主播 嘉宾 | 张云,作家、记者,《中国妖怪故事(全集)》作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夏天,似乎是最适宜妖怪出没的季节。寒风凛冽的日子,妖怪们想必也是不太愿意出来蹦跶的。而夏日里茂密的植被,溽热蒸腾的暑气,各种事物的生命力都显得异常旺盛,也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多幻想。 或许我们都会在夏夜纳凉时与妖怪的故事相遇,这些故事里提到的妖精鬼怪间,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它们所从何来,千百年来如何与人相处,这期间发生了哪些惊奇绝异的故事?而相比于早已进入流行文化的日本妖怪,中国妖怪的故事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同时,从口口相传、志怪文章到影视改编,让我们热衷于妖怪故事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中国妖怪故事(全集)》的作者张云,以及参与撰写本期周刊封面《夏日阅读:寻妖指南》的记者肖楚舟,在夏日黄昏,一起谈妖说怪。 ※本期音频无任何惊悚内容,适宜全天候放心收听~ 【时间轴】 01:27 从“鬼故事”到“寻妖指南” 03:40 妖精鬼怪魔,分别是什么? 09:58 印象深刻的妖怪故事 15:12 为什么夏天是妖怪出没的季节? 25:30 中国的鬼,其实还怪好嘞? 29:40 中国妖怪与日本妖怪的一些不同 35:28 发生在夏天的“走蛟”是怎么回事? 44:20 “凶宅”里也有好玩的妖怪 48:20 人与妖和谐共处,是什么画面? 57:29 “逢魔时刻” 1:00:43 为什么我们会对妖怪故事抱有持久的热情? 1:06:06 听了中国妖怪故事,也就懂了中国人 1:10:50 值得一看的书&剧 ▲世界妖怪地图 【节目中提及的其他作品】 ·书籍· 《夷坚志》 《搜神记》 《博物学家的神秘动物图鉴》 ·影视剧· 《千与千寻》 《夏目友人帐》 《给桃子的信》 《不良执念清除师》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鲁琦,能源科技公司高管,电池领域资深从业者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在今天的生活中,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配件的电池,我们的了解或许并不充分。过去20年间电池领域的变迁,也可以被视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如何完成从“用市场换技术”到“自主研发”的思路转变?在几种电池制造模式中,为何是锂电池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而从电池制造研发的角度,企业又会针对技术痛点和用户需求,做出哪些具体的应对?在今天已经位居行业前列、又严格保密的电池工厂里,又可以看到什么?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电池领域资深从业者、能源科技公司高管鲁琦,以及撰写此次封面的主笔杨璐和张从志,请他们从行业内外为我们分享关于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的种种观察。 【时间轴】 01:36 为什么要从锂电池入手写新能源车? 06:05 锂电池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从何而来? 20:10 针对痛点,电池企业的技术解决方案 31:36 买电车,不要只关注续航能力了 38:27 锂电池、钠电池、氢能源……未来的趋势如何? 46:48 在高度保密的电池工厂,可以看到什么? 58:10 锂电池行业为何也越来越卷?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近两年,“南方元素”在许多影视作品里出现,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南方作家的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在他们笔下,有很多东西对于外来者而言是神秘和魔幻的,但当你去到那个环境里面之后,就会发现,那些其实就是他的日常经验和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是一种直觉和经验的产物。比如肆意生长、无法无天的植物,又如吞噬生命、汩汩向前的河流。 很多南方作家意图通过创作来实现自我救赎和自我追溯的统一。他们的创作源泉之一是对抗平庸,企图撕破熟人社会的禁锢、将自我从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然后当一个远离小城已经出走的人,回望这个小城的时候,小城又意味着什么?那里的故事和文化又该怎样被打捞回来?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记者孙若茜、肖楚舟、艾江涛、卡生,透过他们对几位南方作家的采访,去往南方和更南的南方。 【时间轴】 02:03 从讲述“东北”到讲述“南方” 04:36 来自天南海北的我们,有怎样的南方记忆 11:12 我们看到的魔幻,只是一种生活日常 19:06 不同层级的粤语带来的视角转换 22:26 南方植物的茂密,也意味着一种遮蔽 26:49 把现实扭一个角度再给你看 33:27 文字里的小镇印迹 38:20 “巫气”是与生活相连的个人经验 45:14 在打捞语言中寻找身份认同 51:55 方言携带的是一种气氛与记忆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丽玮,《三联生活传媒》主任记者 享受美食是中国人的一件“人生大事”,而夏日则是完成这件大事的绝好时机。烟火气正在肆意弥漫,它把我们带到玉溪、尝一尝新鲜上市的野生菌,带到苏州、嗦一口地道正宗的三虾面,又带到台州、品品携着清凉晚风的海鲜。 当然,享受美食永远不会只停留于美食本身,比美食更吸引人的,是一家家小餐馆背后带有温度的人物故事。餐馆老板在制作美食这件事上,有多少专注和享受?他们的小餐馆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如今的生存状态和每日上演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分别前往玉溪、苏州、台州探访的记者吴丽玮、驳静和丘濂,她们在三地的小饭馆品尝了那些“季节限定”“地域限定”美食,也听到了许多美食背后的故事。不妨和她们一起,去看看那些迷人的小饭馆吧。 【时间轴】 01:24 为什么要写小饭馆的故事? 04:08 如何选择一座适合的美食城市? 12:34 摄影记者带来的新视角 14:34 开在戏台上的餐厅,吃饭也是一种表演 19:38 写一家餐馆,可以不写怎么烧菜吗? 21:32 发现一家有故事的小饭馆,并不容易 31:04 秘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43:04 小饭馆里特有的人情味 45:13 错过一位女主厨的遗憾 48:07 “你们是抖音探店的吗,要不要收费?” 50:34 小饭馆老板们的两段人生 52:36 透过美食,重新认识一座城市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孙若茜,《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董强,昆德拉小说译者、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嘉宾 | 苗炜,作家,人称“苗师傅”,播客“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7月12日,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逝世,终年94岁。昆德拉在中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他的离世引起了一轮对其人生经历的探寻和对他作品的讨论。昆德拉试图以音乐的理解发展小说的理论,用情节的设计作出哲学的追问——他将小说作为一种探索存在的方法:在细节中照见未曾被发现的角落,我们得以找到新的可能性与希望。而在现今网络平台上真伪难辨的昆德拉“名言”背后,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昆德拉其人,又应该如何阅读他的文学? 同时,昆德拉生于捷克,后移居法国并开始用法语写作,但在晚年又重新接受了捷克国籍。在昆德拉身上,这种不同文化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他,我们似乎很难把昆德拉以及他的文学作品放入一个确切的坐标当中进行归类,他自己又在如何处理这种身份认同?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曾跟随昆德拉求学的昆德拉小说译者、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作家苗炜,以及《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孙若茜和肖楚舟,一起聊聊他们亲身接触到的或是阅读到的昆德拉,以及他们如何理解昆德拉作品中的态度与思考。 【时间轴】 01:12 昆德拉阅读史 06:18 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写 14:00 昆德拉的出现,对欧洲意味着什么? 16:57 做昆德拉的学生,都会学什么? 17:51 理解昆德拉的两个关键词:欧洲&音乐 31:51 无法绕开的“刻奇” 35:37 是作家还是小说家? 46:45 语言对写作者的影响 50:52 昆德拉为小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58:18 对于个体价值的捍卫 1:03:58 “昆德拉没有弟子,只有崇拜者” 1:09:28 私下里的昆德拉是什么样?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延伸内容】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王海燕,《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吴琪,《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嘉宾 | 王珊,《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从2016年案发,到2023年二审宣判,在“吴谢宇弑母案”的不同节点中,《三联生活周刊》都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这既是一起让人震惊的刑事案件,也是一桩让人痛惜的家庭悲剧。在9万字的封面报道中,我们通过坚实的采访调查,努力呈现事件背后的复杂。 为什么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持续追踪一起恶性案件,有哪些力量和疑问在驱动?而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记者们又该如何处理海量的材料,做出更贴近事实真相的判断?在她们看来,悲剧的形成,是哪些复杂因素的结果?而作为公共媒体,在面对罪案时要保持一种怎样的视角;所呈现的报道,又该为公众提供哪些价值?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撰写此次封面报道的《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吴琪、主笔王珊,以及在此前参与过报道的主笔王海燕,在节目中分享她们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轴】 01:45 为什么要持续关注“吴谢宇案”? 08:35 材料从何而来? 13:59 如何从海量材料里辨别真伪、建立叙事? 31:41 很多材料不是一下就看到价值 36:56 努力接近“恶”,但要对“解释清楚”保持警惕 39:43 父亲的角色 55:14 如果可以面对面,会问吴谢宇这些问题 57:20 大学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 1:10:57 面对极端案件,媒体的态度与价值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白广大,机核网内容主编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无论你是努力解锁每一个主线剧情,还是认真摆烂做一名海拉鲁老流氓,或者只想坐在山顶看看夕阳,每个林克都可以找到进入《塞尔达传说》这款游戏的方式。对于许多玩家来说,塞尔达不仅是一个游戏,也是一处安放孤独、享受快乐的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这更说明它作为一款游戏的纯粹。 当然,这也是一个不完美的游戏。无论是剧情设置、并不友好的操作、乃至落后于时代的主机,每名玩家都会有一筐槽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多年后依旧清晰地回忆起某个感动的瞬间,坐在一起畅聊塞尔达带来的乐趣。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从一次闪送开启海拉鲁生涯的主笔黑麦,在哈特诺村努力赚钱买房的记者魏倩,以及两作累计1000小时、努力寻找最快GAME OVER方法的机核网内容主编白广大,聊聊他们的塞尔达故事。 【时间轴】 03:17 “开放世界”游戏的不同逻辑 08:59 塞尔达的入坑时刻 16:16 为什么我们在游戏里不怕死? 21:34 无口林克:双手一摊,与我无关 25:43 塞尔达的同人空间 27:34 弱脚本下的游戏叙事 33:52 塞尔达的设定从何而来? 42:15 没有check list的游戏,没有涡轮增压 52:59 最好的塞尔达,是入坑的塞尔达 55:42 龙、山神与“巨神之脚” 1:02:37 你在海拉鲁大陆哭过吗? 1:09:43 老任升级一下主机吧,求求了 1:16:12 网飞打钱!塞尔达剧集可以这么拍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