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7 直面临终时刻:安宁疗护和死亡教育

主播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彭小华,心理咨询师,《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作者,《最好的告别》译者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中,我们永远无法陪伴彼此——死亡注定是属于每个人各自的课题。但与此同时,更具象意义上的“死亡经验”却和家庭、社会紧密关联:病人家属照料亲人最后的时光,也不得不接受面对亲人的逝去,医疗救护系统更需要相应地提供服务和支持;而社会文化伦理塑造的对于死亡的观念和认知,更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经历了过去三年的疫情,人们对于生命的议题,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思考。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和面对死亡,又怎样以“死亡”为基点,对生命抱以新的态度与理解?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撰写本期封面的记者魏倩,心理咨询师、《学会告别》的作者彭小华,聊聊对安宁疗护和死亡教育的观察、思考与感受。 【时间轴】 02:21 我们如何关注到“安宁疗护”? 07:22 安宁疗护就是安乐死吗? 11:39 安宁疗护在海外 15:54 “三级联动模式”如何解决现实难题? 22:26 观念的转变:临终时如何做选择? 28:19 面对需求,医院要做出哪些改变? 35:12 真正尊重患者,要倾听他们的需求 40:40 为什么我们会忌讳谈论死亡? 46:12 医生更需要好的死亡教育 55:34 给终将坠落悬崖的我们,背上一个降落伞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61分钟
7k+
1年前

EP86 魔幻的是主题公园,还是我们的生活?

主播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史里芬,视频博主,全网唯一魔幻之旅vlogger 无论是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还是一些今天看来粗放到魔幻的主题公园,人们总能在这样的“临时世界”中找到乐趣。似乎跨过那道大门,就可以进入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世界,只是沉浸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信念感。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参与写作本期封面《人造娱乐奇观》的记者苗千和肖楚舟,以及对国内诸多主题公园了如指掌的视频博主史里芬,一起来聊聊他们在主题公园里的体验,以及从中看到的世间百态。 作为独自漫游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的中年男人,会有怎样的独特体验?在已经成为废墟的乐园里,会出现哪些“穿模时刻”?而见惯了大场面的史里芬,又如何理解主题公园及其背后的产业?不妨去听听这期节目吧~ 【时间轴】 03:45 “世界上最大的王八”因何而来? 05:33 主题公园初体验 08:55 主题公园三大件:摩天轮、过山车、旋转木马 12:44 国产主题公园的共同目标:掀翻迪士尼 20:25 主题公园的本质是造梦 24:09 终极快乐不是不排队,而是请玲娜贝儿参加生日派对 27:34 成为废墟的主题公园,有另一种浪漫 30:28 半废弃主题公园的“穿模”体验 33:34 主题公园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37:56 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临时世界”? 42:44 国产主题公园中,最受欢迎的项目是? 44:39 同一个“临时世界”的不同梦想 50:54 脑洞题:如果请你设计一座主题公园,会是什么样?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57分钟
8k+
1年前

EP85 长江很长,但总要去走一趟啊

在中文里,“长江”早已是一个远超于地理概念的意象和元素。长江不仅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繁盛,今天这片土地上每个人具体的生活,也在持久地受到这条大河的影响。我们与长江的关联、对它的情结,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其中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感动。这条河流塑造并改变着我们几千年以来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与社会结构秩序,甚至是历史的发展与走向。与此同时,我们的生产活动、交通需求也让长江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面貌。人和自然的互动,两者之相互依存,在长江流域的开发中得以充分体现。 在今天,沿着长江行走,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重新回归地理写作的资深主笔邢海洋,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和我们聊聊在他的理解中如何以长江为线索,探寻自然与社会的变迁?长江又如何串联起我们的过去和现在,一路奔涌向未来而去。 【本期嘉宾】 主播 | 王海燕,《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邢海洋,《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时间轴】 02:06 三十年前的长江之行 06:39 从黄河到长江:如何书写一条大河? 13:53 从“窗含西岭千秋雪”到“月涌大江流” 19:40 水文条件如何改变地理地貌? 24:30 长江水与长江味 28:40 为什么四川的陶俑都是乐的? 34:02 河流的开放如何强化大一统? 47:41 从长江理解南北人口大迁移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以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51分钟
7k+
1年前

EP84 一本历史书,应该更严肃还是更好玩?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多样化的历史写作,似乎又在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读者对与历史中具体的人越来越感兴趣,而历史写作者、研究者也在选择不一样的叙事方式,为公众呈现更微观、更立体的内容。 关于历史书应该怎么写的讨论,一直存在于研究者和读者之中。有观点认为,历史写作本不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一本历史书可以在扎实严谨的研究基础上,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故事;但也有人会认为,面向公众的写作与学术研究中间,还是要有所区隔。依照严格的学术范式,才能更好的呈现严谨的学术成果,同时对于感兴趣的读者,叙述方式和体例也不会成为阅读的门槛。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三联书店编辑张龙,从研究者和编辑的不同视角,一起来聊聊这些话题。 【本期嘉宾】 主播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宋念申,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三联中读音频专栏《宋念申·东亚巨变500年》主讲人 嘉宾 | 张龙,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三联书店编辑 【时间轴】 02:10怎么想到和历史学者聊写作? 10:25历史叙事训练的中美之别 20:08历史叙事如何影响历史研究? 22:29“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的时刻 23:23预设的读者改变了,叙事方式也就变了 27:56为什么要做到“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 32:01受到偏好的“微观叙事”魅力何在? 37:23拓展材料的必要性 43:45写好历史叙事并不容易 49:05去现场,如何改变固有的历史认知? 50:47学术话语和公共表达,如何找平衡?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延伸阅读】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等平台关注收听。

58分钟
6k+
1年前

EP83 经济现在到底是冷是热?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实现下一轮的经济增长,需要靠哪些领域的驱动?该如何看待当前的机遇与挑战?短期内的经济变动,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洋,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黄子懿一起,分享对于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前景、潜力领域等问题的思考,帮助大家对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及如何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更加理性地看待我们的生活与世界。 【本期嘉宾】 主播: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姚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国发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时间轴】 00:02:18 中国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形势 00:10:22 当前的低位运行,背后有哪些影响因素? 00:13:39 提振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00:27:24 住和行,两大行业还有多少潜力? 00:31:53 “疤痕效应”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00:34:53 学好经济学的知识,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请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40分钟
20k+
1年前

EP82 从海里来的我们,真的了解大海吗?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尽管我们从小学就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70%的表面积为海洋覆盖,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最初来源,海岛、沙滩也是许多人假期休闲的首选。但是,我们所能触及到的海洋范围,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面对如此浩渺的水下世界,我们依旧有太多的未知。 同时,这片充满未知的海域又与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息息相关。如何保护海洋,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多样性?是愈发迫切的问题。对于海洋的保护工作在基于怎样的规律开展?当前又有哪些正在施行的举措?这些信息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从《海鲜诱惑》《深海诱惑》到《海洋诱惑》,土摩托袁越为我们提供了广阔且深入的视野,去了解与海洋有关的故事。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到袁越和长期关注海洋保护的研究员陈冀俍,聊聊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历史、现状,以及充满不确定的未来。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袁越,《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陈冀俍,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国际环境法在读博士 【时间轴】 00:03:01 “海洋三部曲”所从何来? 00:06:26 人类亲近海洋的历史,比想象中近很多 00:12:40 在环球生态中,海洋在发挥怎样的作用? 00:15:36 此次采访的最大收获:叠层石 00:26:33 三大近海生态系统 00:29:23 被视频宠坏的游客,与潜水技术 00:32:39 生态系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00:37:02 什么是海洋保护区?以大堡礁为例 00:43:15 公海保护难在何处? 00:50:38 南极海保护的经济账 00:55:58 全球环境治理的两套复杂系统 【图集】 ▲澳大利亚鲨鱼湾的叠层石(袁越/摄)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65分钟
7k+
1年前

EP81 与马保国相处一天,依旧看不透流量的秘诀

“为什么这个火了?”在面对一拨又一拨陌生但被流量裹挟的名字时,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可能只是一个无心之举、一个表情,一段有些无厘头的视频,便因为“大意了,没有闪”,与流量撞个满怀。 网红真的是一张彩票吗?这些“网红”身上又有哪些会红的特质?为什么说“网红是平台的消耗品”?流量分配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本期Talk三联,我们邀请了三位参与此次报道的记者,分享他们的观察与理解。 只是,近距离接触身处流量中心的人们,就能找到流量密码么?似乎并不可能,即便是被流量砸中的他们,也很难说清这其中的奥秘。而如何面对流量对生活的改变,是我们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期嘉宾】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时间轴】 00:03:04 马保国是短视频江湖中的金毛狮王谢逊 00:06:05 与马老师相处一天,都发生了甚么事? 00:11:15 火了之后,如何面对媒体? 00:13:47 天生的表演者与网红体质 00:19:27 流量这件事就像中彩票 00:24:15 “挖呀挖”会火的基本原理 00:26:52 一个素人被流量砸中后,会发生什么? 00:30:36 MCN公司、平台与网红的关系 00:41:55 如果有机会,你愿意成为网红吗? 00:44:56 网红的盈利模式 00:47:20 Web2.0时代的幻境 00:51:33 在网络或者现实中成名,都需要天赋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请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福利】 点击链接加读书小助手,领三联自制【女性主义流派知识图谱】 https://t.yiwise.com/qoI8u

54分钟
7k+
1年前

EP80 丘濂·自然自在 | 环境史视角下的城市与自然,有什么不一样?

漫步在城市内的公园,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干旱的土地会被悉心灌溉,栽种的植物种类会刻意选择,分叉的树木需要定期进行修剪。尽管作为一种自然环境,这里却处处遍布着人工的痕迹。公园是人工和天然的美好结合,它是窥见城市和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一扇窗口。 我们渴望接触野生自然,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城市仍然是我们主要的生活之地。但日益肮脏的空气、拥挤的环境、喧嚣的噪音,让我们逐步认识到城市演化过程中的生态悖论,只有自然环境的美好才能使得城市成为更宜居之地。那么,城市和自然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而当有了自然的视角去打量城市之后,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会有何不同? 在前几期节目里,我们探索了城市里的动物、植物、动物园和在城市内田园生活的可能性,而作为“自然自在”系列播客的收尾,本期我们将视野放在更“硬核”的学术层面。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老师,从环境史、城市史的角度探讨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城市公园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使我们的城市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本期嘉宾】 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侯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注于城市环境史研究,著有《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 【时间轴】 00:01:37 什么是“环境史”? 00:06:55 “城市环境史”究竟在研究什么? 00:16:25 为什么美国文化里,非常强调对“荒野”的保留? 00:30:08 纽约中央公园营建史 00:39:22 在城市公园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00:44:12 “无墙之城”,何以成为美国城市的特色? 00:52:27 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的区别在哪里? 00:59:37 灾难、气味、下水道……城市环境史领域,还有哪些值得探究的话题? 01:10:37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可以生发出自然探索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吗? 01:19:10 经过疫情的洗礼,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渴望是否变得更强烈了?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名词】 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美国环境史学家,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领军先锋,美国堪萨斯大学霍尔荣誉教授(荣休),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自然的经济体系》《尘暴》《帝国之河》等。曾获美国历史学奖班克罗夫特奖、苏格兰文学奖、英语语言联盟传记奖,并多次获普利策奖提名。 《尘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该书以环境史的视角,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持续发生的大尘暴。书中不但宏观性地描述了尘暴发生的气候、土壤、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还细致讲述了尘暴发生时所有的细节,包括对人们生活、生产、交通以及对人精神状态的影响。贯穿全书的一个观点是,大尘暴的发生与资本主义文化有关。1979年该书正式出版,次年便获得美国历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 《自然的大都市》(Nature's Metropolis: 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该书是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的著作,最早出版于1991年。在该书中,作者提供了一个关于19世纪美国历史的环境视角,主要分析了芝加哥成为美国最具有活力的城市的生态和经济原因,从生态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大都市芝加哥与其乡村腹地之间的联系。 《园与森林》(Garden and Forest)杂志:出版于1888~1897 年,是美国第一本致力于园艺、植物学、景观设计和保护、国家和城市公园发展的杂志。该杂志由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的创始董事查尔斯·斯普拉格·萨金特(Charles Sprague Sargent)创办。总共发行了十卷,包含大约8400页,包括1000多幅插图和2000页的广告。每期的文章既有文学性,也有学术性和科学性。 《山峦晦暗,山峦辉煌》(Mountain Gloomy, Mountain Glory):美国文学学者玛乔丽·霍普·尼克森(Marjorie Hope Nicolson)的著作,出版于1959年。该书追踪了17~19世纪不同作家对于“山”概念理解的变化过程:从17世纪将山看作是影响自然美的丑陋“凸起”到19世纪转而赞美山的辉煌和神圣。 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学家,在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工作。著作包括《美国历史中边疆的意义》等。他主要以“边疆理论”(frontier thesis)而闻名。 《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特纳“边疆理论”(frontier thesis)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提出了关于美国的边疆理念如何在19世纪90年代塑造了美国的历史和民族性格。通过反思过去,特纳指出人们对边疆的迷恋以及向美国西部的扩张运动改变了美国人对文化的看法。这一系列观点对历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美国景观建筑师、记者、社会评论家和公共管理者。他被认为是美国的景观建筑之父。奥姆斯特德因与他的伙伴卡尔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共同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公园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纽约的中央公园。中央公园的设计树立了一个卓越的标准,影响着美国的景观建筑设计。 《无墙之城:美国历史上的城市与自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环境史学者侯深的著作,出版于2021年。该书梳理了城市环境史将自然与城市在历史背景下进行结合的详细过程,选取了匹兹堡、波士顿、拉斯维加斯、堪萨斯、旧金山等城市讨论美国城市演化的生态悖论,总结了“无墙之城”为核心意象的美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困境与使命。 《中国之灾:1931长江大洪水》(The Nature of Disaster in China:The 1931 Yangzi River Flood):美国社会和环境史学家克里斯·考特尼(Chris Courtney)的首部著作,于2018年出版。该书描述了1931年洪水造成的生态与经济影响如何导致了大范围的饥荒与瘟疫。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为世人提供了对1931年洪水的深入分析,并理清了困扰中国最久环境问题之一的来龙去脉。 《味嗅觉侦探:19世纪现代美国嗅觉史》(Smell Detectives:An Olfactory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Urban America):美国历史学家梅拉妮·基埃赫勒(Melanie Kiechle)的著作,于2017年出版。该书主要讲述了十九世纪美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空气变得恶臭,人们对气味的恐惧和焦虑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用他们的嗅觉来理解城市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卫生挑战。 伊懋可(Hark Elvin):英国历史学家,汉学史专家。曾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和海德堡大学任教,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的模式》、《另一种历史:从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论中国》、《华人世界变化多端的故事》等。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伊懋可的代表作,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书中对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研究,通过大象从华北到西南的长长退却之路,讲述了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与所在自然环境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给出了解读环境史的一种全新方式。 侯文蕙:环境史教授,长期从事美国史、美国环境史教学与研究,被誉为我国“环境史的拓荒者”。曾翻译《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乡年鉴》、《封闭的循环》等经典著作,代表作品有《征服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与论文《美国环境史观的演变》。 《沙乡年鉴》: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首次出版于1949年。该书记录了奥尔多·利奥波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农场进行生态修复的经历,从哲学、伦理学、美学及文化传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具备的关系。该书被称为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圣经”,是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的思想基石。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福利】 点击链接加读书小助手,领三联自制【女性主义流派知识图谱】 https://t.yiwise.com/qoI8u

89分钟
4k+
1年前

EP79 玉琮、玉鹰、玉猪龙,我们如何“玉”见文明曙光?

了解史前时代的故事,器物是更为核心的途径。因为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不断赋予的特殊意涵,“玉器时代”的文明也就显得更为迷人。 为什么在先民眼中,“玉”会成为一种被推崇的材质?玉器的生产和应用,在不同文化区之间,有哪些异同?在五千余年前的时代,这些相隔很远的区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而“玉器时代”突然结束,目前有哪些推测? 除了历史本身,我们也会好奇历史现场的还原,比如在考古/遗址现场,如何想象数千年前的景貌?学者们又是如何严谨地开脑洞的?而对于记者而言,从考古报告出发的写作,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李硕的《翦商》里,为何可以读出“更高级的现场感”?在本期Talk三联中,你可以听听记者们的见闻与思考。 【本期嘉宾】 主播 | 薛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1:44 考古中国:从仰韶到良渚 04:15 什么是“玉器时代”? 15:41 备受欢迎的材料,为什么是“玉”? 21:17 谈年代伤感情:究竟谁影响了谁? 25:41 差点被忽视的巨型“玉猪” 33:34 打不上的logo与文明的消亡 35:44 “上层交流网络说”与麦当劳 42:36 考古现场与“大遗址保护” 50:21 如何找到“更高级的现场感”?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三联生活周刊》本期封面故事: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福利】 点击链接加读书小助手,领三联自制【女性主义流派知识图谱】 https://t.yiwise.com/qoI8u

59分钟
4k+
1年前

EP78 丘濂·自然自在 | 在城市近郊自耕自食,这样的生活现实吗?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田园生活总会使人心生向往,可真的让住惯了城市的你锄草种菜、烧火烧炕、安抚鸡羊,长久地生活上几年,你真的愿意去接受这些新技能带来的挑战吗?或许你在心里就要打上问号。 不过对于蚊滋滋和长角羚这对“知识农夫”来说,他们很乐于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因为这是身为自然教育者一种知行合一的实践。在他们看来,他们的乡村生活和周末“农家乐”时光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广阔的乡野不再是一个提供休闲娱乐的背景,而是与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系统。如何应付疯长的杂草?如何防范偷鸡的豹猫?他们要学会与这些“自然邻居”的相处之道,因为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他们选择这片距离城市不远的“里山”地带来居住,也意味着他们并不想做世外桃源中的隐士,而是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更多城市里的来客。 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这里距离北京的中心只有70公里,却有着山地、溪川、草地、农田、果园和房舍彼此镶嵌的迷人景致。这里的自然浓度极高——颜色鲜亮的北红尾鸲在房顶筑巢,红外相机还捕捉到了狗獾、野猪、狍子等各种“丛林大咖”。 本期播客就让我们走出水泥丛林,来到他们生活的世界,听一听真正与野性为邻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吧~ 【本期嘉宾】 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长角羚,曾就职环境NGO,从事濒危物种保育。现任盖娅 · 沃思花园农夫。 嘉宾 | 蚊滋滋,在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从事环境教育工作。2014年与长角羚创建盖娅·沃思花园。 【时间轴】 02:23 为什么要起“自然名”? 04:04 “里山”究竟是什么? 09:52 结庐在何处?要看自然浓度 15:37 农场生活的四时节律 17:24 自给自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9:20 烧炕、做灶、装旱厕,里山生活的小技巧 24:58 买农具里的大学问 29:50 动手能力是逼出来的 35:44 蚯蚓粪的脑洞再利用 37:54 如何在山里与动植物“和平相处”? 45:08 北红尾鸲、麻雀和岩松鼠的“爱恨情仇” 48:30 老菜的妙用,丑菜的价值 58:02 把生活镶嵌到自然,成为它的一部分 1:01:21 如果不搬去乡野,是否也有机会实践生态友好?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67分钟
4k+
1年前

EP77 “青年危机”也在迭代吗?

虽然我们是在用80、90、00后来界定某一代人,但其实很多问题不是某个代际的人群才要面对的,在步入社会的转折期,许多问题都在困扰着一代代年轻人,但对于类似问题的不同应对,也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很难说清是从何时开始,这样的困扰与犹疑被称为了“青年危机”。有人会说,之前也没有认真琢磨过这些问题,都是随大流,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变得更为谨慎,不希望走任何弯路,会更在意不确定性带来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青年危机”,是否有一个比较严格的界定标准?这些问题是否也在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迭代?焦虑的原因是因为选择太多,还是我们以为选择很多,其实很少?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哪些确实是需要认真考虑、努力解决的,而哪些则是被过度放大了? 【本期嘉宾】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驳静,《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刘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时间轴】 02:31 从“攻略人生”到“青年危机” 08:45 考研、考公,曾经都不是首选 18:11 上岸后如何发朋友圈也有攻略? 19:42 调整期望值,取决于在和谁比 25:02 “全职儿女”和他们的父母们 32:11 “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意味着很大的确定 34:19 人生的选择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6:08 多体验,少内耗 【新刊速递】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感兴趣,可扫码阅读/收听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 【延伸资料】 点击下方链接收听:中场时间Vol.55 | 年轻人就业,真的被困在“孔乙己的长衫”中了?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39f8805cec834060a7b228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42分钟
11k+
1年前

EP76 丘濂·自然自在 | 走吧,让我们去动物园串个门儿

动物园就好比城市里的一道传送门,将整个世界一分为二:高楼大厦在外,古树幽深在内;车水马龙在外,猿啼鸟鸣在内。 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观察和接触野生动物,或许从童年开始,这里就给你留下过许多美好记忆,而除了作为参观者,我们还可以选择成为动物园事业的促成者。 动物园在自然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动物园有哪些展览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一座理想的城市动物园是什么样?跟随本期播客,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里串个门吧~ 三联中读最新上线音频专栏《透过<物种起源>看世界:地球生命探索史与进化逻辑》(点击链接http://ny.zdline.cn/mobile/pageShare/index.html?id=3851),红山动物园园长沈志军、科普作家汪诘、史钧、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何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几位老师将从动植物的趣事开始,解读《物种起源》的灵感来源和精髓,以及达尔文不为人知的故事。对生命和博物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在三联中读 App中关注收听~ 【本期嘉宾】 主播 | 丘濂,《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张恩权,动物园设计师、北京动物园饲养队技术员 嘉宾 | 卢路,动物园文化传播者、标本师 【时间轴】 01:42 城市和动物园,该如何相处? 06:36 北京动物园的前世今生 12:32 动物园可以给小朋友一个认识自然的机会 16:42 城市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19:06 为什么动物园里的动物总是在睡觉? 23:19 动物们的作息时刻表 26:34 猴山、熊山、狮虎山,如何大变样? 38:08 红山动物园为什么这么火? 42:54 “如何展示一只牛蛙”的启示 49:37 什么是优秀的动物园文创? 54:32 关于动物园的美好回忆 58:45 游客的建议也能为动物园带来改变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名词】 畅观楼:畅观楼位于北京动物园(原农事试验场)西北部,建成于1908年初,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建设,是清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皇室长河行宫、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欧式建筑,也是北京市唯一保存完整的皇家夏日行宫。 陆谟克堂:陆谟克堂始建于1934年,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会、国立北平研究院及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用庚子赔款建造,为纪念法国著名的遗传学家拉马克(即陆谟克)而被命名为陆谟克堂,是中国最早的研究植物的科研楼,是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 南京红山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前身是1928年在玄武湖设立的动物苑,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动物园之一,集野生动物保护、动物科普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及文化娱乐休闲四大职能为一体,同时也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海尼·黑迪格尔:瑞士生物学家,因在动物行为的近似学方面的工作而闻名,被称为“动物园生物学之父”。曾任德尔豪茨里市立动物园、巴塞尔动物园和苏黎世动物园馆长。 迪士尼“动物王国”:迪士尼“动物王国”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湾湖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的一个迪士尼主题公园,于1998年4月22日开放。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迪士尼主题公园,占地面积为234.7公顷,也是第一个以动物及其保护为主题的公园。乐园的标志性建筑为生命之树。 北海道旭山动物园:旭山动物园位于日本北海道旭川市,紧邻旭山公园,由旭川市管理运营。旭山动物园是日本的动物园中位置最北的动物园。公园的主题为“传递生命”。 苏黎世动物园:苏黎世动物园于1929年对外开放,是欧洲最好的动物园之一。造型独特的展馆内,饲养着热带雨林鸟类、猿类、爬行动物以及其它种类的动物,其生活环境仿照它们栖息地的自然环境而建造。新开放的露天展馆可以观赏到熊和长鼻浣熊,这也是苏黎世动物园的另一处引人入胜的景点。 【收听方式】 你可以通过三联中读、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荔枝FM关注收听。

60分钟
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