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8 不同人格的我们,如何理解MBTI这件事?

Talk三联

小时测心理、看星座,长大测人格、看字母,探寻自我的心理需求一直存在。测一次人格就如同抽一次盲盒,测前满怀期待,测时难以捉摸,测后是否能心满意足?又好像因人而异。而在MBTI成为风靡的社交密码同时,似乎也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不管MBTI的结果是否准确,但确实已经有年轻人将这四个字母写入简历。 人格类型千差万别,那么为何看似效度不高”的MBTI可以使人热衷于此并笃信不疑?或许在充满不确定的当下,找到一种定位彼此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安慰。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四位人格类型各不相同的嘉宾,聊聊在他们的视角中,是如何看待MBTI这件事情的吧~ 【本期嘉宾】 嘉宾 | 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ENFP 嘉宾 | 黄格勉,艺术从业者,MBTI与精神分析爱好者,INFP 嘉宾 | 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INFJ 主播 | 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ENTP 【时间轴】 03:03 究竟什么是MBTI? 08:35 MBTI初体验,有击中你么? 13:10 大火背后,是心理状态在起作用 18:37 测人格就如同抽盲盒 22:19 荣格八维or Big Five? 27:52 如何稳定回答那些“难以捉摸”的问题 32:37 人格测试会有鄙视链吗? 36:51 当MBTI遭遇职场 44:33 你的人格类型,和你自己像吗? 48:56 MBTI,一个绝佳的创造力工具 50:39 大胆猜测,福尔摩斯的人格类型是什么? 53:57 为什么有的人格类型这么稀少? 【相关阅读】 文章 | 《纽约客》:性格测试有什么用? 专题 | 你的人格类型,适合读什么书?

57分钟
3k+
3年前

EP17 开杠、对线、键盘侠:我们为什么总在网上吵起来?

Talk三联

从论坛冲向流量时代,当我们在匿名性的保护下自由发言时,可曾想过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贴标签、人肉、私信……似乎只要有讨论的地方,就有无缘由的纷争与网络暴力。我们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在网络上行走。 究竟谁是施暴者,他们对陌生人的恨意从何而来?被网暴的人,又该如何停止创伤?公共说理的场域,是否真的消失了?本期播客,让我们一起听听记者们在操作这样一期选题时的幕后故事,聊聊他们所观察到的互联网世界。 ※本期节目采用了线上方式进行录制,音质会有些许影响,还请大家多多理解~ 【本期嘉宾】 嘉宾 | 安妮,《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嘉宾 | 魏倩,《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时间轴】 03:33 “百万红砖房事件”的近距离观察 07:42 只要有讨论的地方就有网暴 10:07 成也匿名,败也匿名 14:10 对陌生人的恨意从何而来? 16:17 如何顺着网线,采访一位“施暴者” 20:21 在网上输出暴力的未成年人 26:27 网络,语言暴力的放大镜 30:48 被网暴以后,都发生了什么? 34:11 消失的共情力 37:03 标签可以定位自我,也在滋生对立 43:25 意识到“被网暴”,是停止创伤的开始 46:20 无理由的举报,是借助“威权”来打压弱者 48:32 消失的BBS时代,需要被怀念么? 【相关阅读】 挖啥呢 Vol.2 | 没听这期,就别说你了解盗墓小说! 文章 | 刘学州的想象与死亡,2022年第13期

55分钟
1k+
3年前

EP14 写一篇复杂性科学的稿件,究竟有多“复杂”?

Talk三联

21世纪是进入混沌理论的时代,混沌理论引发的复杂性研究,已然在引领科学研究的大潮。随着时间沉淀,我们甚至可以说万物皆可用复杂理论来解释。那么何谓“混沌”,复杂性又是什么?和我们熟悉的“蝴蝶效应”与“三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你和负责封面报道的记者一起,探讨“混沌”理论的前世今生。撰写一篇关于晦涩科学理论的稿件究竟可以有多复杂?在这期播客里你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本期嘉宾】 嘉宾|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陈璐,《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张宇琦,《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主播|黑麦,《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时间轴】 05:23 复杂性与混沌,越看越迷茫 08:37 混沌经济学是一种伪科学? 10:53 又虚又实?难以捉摸的城市科学 17:50 无限:数学概念还是物理学概念? 21:35 混沌和描述的现象,其实很多 26:53 混沌现象是一种“弱”混沌? 27:47 复杂系统中,必然会有争论 32:19 “三”很神奇,“三”意味着混沌 34:21 混沌与哲学搭边,意味着混乱和秩序的结合 35:44 相比传统,复杂性科学新在何处? 37:25 封面插画究竟有何深意? 39:30 苗老师倾情荐书 音频中提到的封面插画|复杂性 进入混沌理论的21世纪 【相关延伸】 涌现性:通常是指多个要素组成系统后,出现了系统组成前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涌现是一种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渡,是在微观主体进化的基础上,宏观系统在性能和机构上的突变,在这一过程中从旧质中可以产生新质。 自组装:形容一无序系统在没有外部的干预下,由个别部件间之互动(如吸引和排斥,或自发生成化学键),而组成一个有组织的结构之过程。 自适应:也称为适应控制,是一种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具有适应能力的控制方法。在一些系统中,系统的参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可能在系统运行期间发生较大改变。而自适应控制则是通过逐步逼近系统特性来保证跟踪精度。 自我复制:动力系统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出和自身相同的结构。自我复制机制常常不会完美地复制个体,而是通过遗传变异来产生各种差异。这些变异会成为自然选择的基础,其中一些有利于在现有环境下生存的变异会保留下来,而其他的会被淘汰。 规模缩放:可缩放性(Scalability),又译为“可规模性”,形容词是“可规模化”,是指问题规模和处理器数目之间的函数关系。 可缩放性实际上是和并行算法以及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放在一起讨论的。某个算法在某个机器上的可缩放性反映该算法是否能有效利用不断增加的CPU。 拉普拉斯之妖:是由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于1814年提出。此智者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动量,能够使用牛顿定律来展现宇宙事件的整个过程,包括过去以及未来。 索卡尔事件:又称索卡尔恶作剧(Sokal hoax),发生于1996年,由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向后现代主义学者的著名恶作剧。索卡尔向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投了一篇伪科学的文稿,结果成功发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家兼活动家简·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一本书。该书对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政策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政策应为美国大量城市的邻里社区的衰落负责。该书反对当时的现代主义教条,并对美国有机的城市活力提出了独到的赞赏。 【苗老师推荐书目】 《混沌:开创新科学》:作者詹姆斯·格雷克,被视为对现代科技产生文化冲击的互联网先锋。在本书中,作者以科学记者的专业素养,深入浅出地记录了混沌现象的研究历程,写就了一部图文并茂的报告文学。 《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作者张天蓉,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理论物理博士。该书从美妙动人的分形谈到神秘莫测的混沌,探究科学规律的内在之美,发现无序中之有序。 《复杂》:作者梅拉妮·米歇尔,波特兰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蚂蚁在组成群体时为何如此精密?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如何产生出意识这样极度复杂的事物?《复杂》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涌现》:作者约翰·霍兰是一位计算机学家,本书也是对涌现现象进行深入探索的第一部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比较了显示涌现现象的不同系统和模型,展现了它们之间共同的规则或规律。 《规模》:作者杰弗里·韦斯特,理论物理学家,复杂性科学研究专家。本书以史蒂芬·霍金的评论“21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开篇,讲述如何以一个全新的复杂性研究视角来观察世界。

42分钟
1k+
3年前

EP12 你有你的计划,职场自有计划

Talk三联

职场焦虑正成为近几年增长最快的“流量密码”,巨变和转型之下,如何找到理想职场,是关乎当代人生存现状的根本议题。OKR、emo、PUA、Z世代......新一批职场词汇的背后,反映的是当下个人成长和社会化之间的反复拉扯。如何摆脱内耗性的习得性无助、避免陷入内卷陷阱?吐槽之外,我们该如何对待无处安放的职场压力?雇主和雇员能否摒弃零和博弈、实现双赢? 本期播客,我们特别邀请到知乎“职场”版的新知答主“小红拖拉机”以及参与本期封面报道的主笔黄子懿,从各自的经历和观察出发,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新的洞见。 【本期嘉宾】 嘉宾|黄子懿,《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小红拖拉机,知乎心理学、职场领域答主,科技公司HRD 主播|俞力莎,三联中读内容总监 【本期时间轴】 07:01 当职场焦虑成为“流量密码” 09:44 职场焦虑=“习得性无助”+“错失恐惧”+“我不是唯一” 16:22 “考公热”:从种种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 17:37 “躺平”的背后是一代人价值观的转变 21:15 如何突破“内卷”?做最不可替代的那一抹花火! 24:07 办公室内耗:“就像一艘越拉越分散的大船” 26:09 KPI之后的OKR 33:53 emo:关注我、表达我、适应情绪、组织情绪 42:18 职场PUA是一种狼性文化 48:26 理想职场是干出来的 57:18 糖里长大的Z世代:个体主义、吐槽文化 1:04:56 如何找到理想职场是一个长周期的问题

70分钟
1k+
3年前

EP11 如果昨日能够重现,再读茨威格

Talk三联

在茨威格逝世八十周年之际,重读这位作家的作品,不只是一种文学性的致敬和纪念,也是对文学的历史感和现实性的思索:在一个对语言失去信任的时代,我们该以何种路径弥合能指和所指的断裂?当昨日世界一去不复返,作家为何要书写过去?面向何时,何地,何人?在灵肉冲突的永恒矛盾中,个体如何实现自我的完满和完整? 本期播客,和嘉宾一起重读茨威格,唤醒我们的思考,重温过去的作家对过去的时代提出了什么问题,又为现在的困惑留下了哪些回答。 【本期嘉宾】 嘉宾|胡蔚,北京大学德语系副教授,慕尼黑大学德文系博士 嘉宾|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蒲实,《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主播|王卉,三联中读内容编辑,三联中读音频课程《走近茨威格》责编 【本期时间轴】 04:03 “买张车票就走人”:黄金时代的欧洲 09:50 “文字是我在流亡中唯一可以依赖的东西” 12:17 茨威格——小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15:01 偏见一种:茨威格是二流的作家吗? 20:32 茨威格作品的古典传统 23:2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单恋的方式爱自己 33:48 透过茨威格,如何理解犹太人一再“被选中”的宿命感? 38:04 在一个断裂的时代缝合昨日与现实的鸿沟 41:22 茨威格留下的问题:人文主义还是国族主义? 46:06 茨威格和中国文人都有一种对文字的信仰 【相关延伸】 胡戈·劳伦斯·奥古斯特·霍夫曼·冯·霍夫曼史塔: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致力于宣扬奥地利文化。 阿图尔·施尼茨勒: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维也纳现代派的核心人物。第一个把意识流手法引入到德语文学中的奥地利作家,以表现心灵、下意识和内心情感为宗旨的心理艺术风格使他成为德语现代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汉娜·阿伦特:德国政治哲学家、作家和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她的贡献影响了 20 世纪和 21 世纪的政治理论研究者。 贝恩德·海因里希·威廉·冯·克莱斯特:德国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赫尔曼·布洛赫:奥地利作家,他把长年钻研的群体心理学和政治理论应用于文学创作。米兰·昆德拉将他与卡夫卡、罗伯特·穆齐尔和维尔托德·贡布罗维奇列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国浪漫派诗人。他将古典希腊诗文移植到德语中。其作品在20世纪才被重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晚年因精神状况被迫入住诊所治疗。 尼科洛·迪·贝尔纳多·代·马基雅维利:意大利的政治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外交官。其所著《君主论》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政治理论,其中“政治无道德”的权术思想,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辉煌与悲情》:伊拉斯谟,天主教的重量级人物。约1469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1536年在瑞士巴塞尔去世,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本书完成于茨威格颠沛流离之中,刻画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早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这篇小说在当年大受欢迎,1948年、1974年先后改编同名电影也引起轰动。史蒂芬·茨威格之后的小说《灼人的秘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也是同一系列的作品。 《三大师》:茨威格在二十年代相继完成了以《世界建筑师》为总标题的三部传记:《三大师》、《三诗人的生平》和《与魔的搏斗》。其中描写三位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最具代表性。

53分钟
3k+
3年前

EP08 解读天才:牛顿与他身边的科学家们

Talk三联

从牛顿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诞生至今,这三百年中,许多关于科学与宇宙的研究都以此为基础开展。每当人们提起牛顿,总会提到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已经成为我们物理书中神话般、被符号化的人物。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但当我们望向历史时发现,他的生命和经历如此丰富:他用一年的时间学会了如今大学前的数学知识,并用一年的时间创造出微积分;他做过大学教授,也做过造币厂官员,“科学家”反而是他的兴趣与副业;他身上既有天才的、创造力的一面,也会有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不得当的表现。 本期播客我们我们邀请了苗千和陈学雷,聊聊那个遥远的群星闪耀与科学诞生的时代,了解牛顿和他身边的科学家们如何创造了历史。 【本期嘉宾】 嘉宾|陈学雷,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宇宙暗物质暗能量团组首席科学家 嘉宾|苗千,《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 代班主播|张译丹,三联中读编辑 【本期时间轴】 03:05 关于时空观念的重大革命 09:46 天才牛顿惊人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 17:53 牛顿与胡克,同一世纪成对出现的天才 25:22 哪位科学家被叫作“英国达芬奇”? 31:28 造币厂总监才是牛顿的正职 39:58 上帝视角看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发明权之争 46:49 怎样靠一块钟表解决航海导航问题? 1:07:49 科学炼金,但方向一开始就走偏了 1:10:39 暗能量下宇宙大爆炸的速度是怎样的? 【节目中提到的名词】 尼古拉·哥白尼: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 伽利略·伽利雷: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 欧几里得: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 勒内·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发明了现代数学的坐标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被称作“解析几何之父”,也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伊萨克·巴罗:英国著名的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首届卢卡斯教授和三一学院院长。 罗伯特·胡克:英国科学家、博物学家、发明家。他提出了描述材料弹性的胡克定律,设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命名“细胞”(cell)一词。胡克还在城市设计和建筑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被某些科学史家称为“伦敦的莱奥纳多(达·芬奇)”。 埃德蒙·哈雷:英国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和物理学家,正确预言了现在被称为“哈雷”的彗星作回归运动的事实,发现了天狼星、南河三和大角这三颗星的自行及月球长期加速现象。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提出了向心力定律、动量守恒原理,并改进了计时器。 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和艾萨克·牛顿先后独立发现了微积分,莱布尼茨还发现并完善了二进制。 约翰·弗拉姆斯蒂德:英国首任皇家天文学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创始人,现代精密天文观测的开拓者。 约翰·哈里森:自学成才的英国木匠和钟表匠。他发明的航海精密计时器是用于解决海上计算经度问题的装置。 约翰·伯努利:瑞士数学家。他是雅各布·伯努利(概率论的先驱之一)的弟弟,丹尼尔·伯努利(伯努利定律发明者)的父亲。数学大师莱昂哈德·欧拉是他的学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相对论,发现了质能等价公式(E=mc^2)。曾获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恩斯特·马赫:奥地利—捷克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物理学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和超音速现象,马赫数和马赫带因其得名。 约瑟夫·拉格朗日:法国籍意大利裔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写出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拉格朗日力学。 莱昂哈德·保罗·欧拉: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作家。他与罗杰·彭罗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著作有《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胡桃里的宇宙》。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法学家、演说家和散文作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代表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亨利七世的治理史》。 微积分:数学概念,主要包括微分学和积分学两个部分,是研究极限、微分、积分和无穷级数等的一个数学分支。微积分学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解决那些仅依靠代数学和几何学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所发表的一种自然规律。定律指出两个质点彼此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是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并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平方反比。 开普勒定律: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又分别称为椭圆定律、面积定律与调和定律。 ①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②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③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比例。 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物质(原子、亚原子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础。 大爆炸:描述宇宙的源起与演化的宇宙学模型。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 暗能量:在物理宇宙学中,暗能量是一种充溢空间的、增加宇宙膨胀速度的难以察觉的能量形式。暗能量假说是当今对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结果的解释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72分钟
3k+
3年前

EP07 在俄罗斯,我们看到了大陆的尽头

Talk三联

本期播客来自“三联中读”app即将推出的全新主题系列播客:“Talk三联·行走于大陆尽头”。在这档节目中,《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蒲实将邀请不同的学者与作者,畅谈在远东、中亚、中东、北非行走的故事与思考。 旅行经历人人都有,但如何书写和记录旅途的妙处?你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当我们身处异地,除了感官上的新鲜感,还有哪些值得书写的事物?《直至大陆尽头》是《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蒲实即将出版的旅行新作。不同于传统文人和学者型游记,本书像一面不断敞开的棱镜,呈现出记者的问题意识和探险家式的趣味与好奇心。 这期播客我们从俄罗斯启程。这里因其自然环境常被称作苦寒之地,在这块陆地行走时,有哪些值得探索的地方?从晚清开始,国家制度与疆界的变化对这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世界的扩张与收缩又是如何体现于此的? 【本期嘉宾】 嘉宾|卜键,文史学者、国家清史专家,《库页岛往事》作者 嘉宾|张龙,三联书店编辑、《库页岛往事》责任编辑 主播|蒲实,《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本期时间轴】 03:22 在文学和旅行中认识俄罗斯 05:42 记者如何进行人文纪实写作? 08:48 写一本有可接触性的当代旅行指南 16:46 游客?探险家?记者?要不要勇敢的探险精神 19:27 找回失去的好奇心:从吴兆谦到曹志杰 22:40 在俄罗斯文学中看到扭曲又极端的人性 28:50 游记能反映出世界的扩张与收缩 33:45 “尽头”是关于轮廓感和断层感的寓言 37:40 所有的异乡都是故乡,所有的尽头都是起点 39:45 晚清中国还没有民族国家“边境线”、“驻军管理”等概念 42:12 科学革命后的欧洲国家与古代清朝发生对撞 【相关延伸】 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岸,曾是蒙古汗国的一部分,首都为巴赫切萨拉伊。作为最后一个蒙古汗国保持独立至18世纪末。 勘察加:堪察加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现属于堪察加边疆区。西临鄂霍次克海,东邻太平洋和白令海,是俄罗斯第二大半岛。 《萨哈林岛》:散文集。本书编录了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以《新时报》记者身份,途径西伯利亚、远赴萨哈林岛旅行考察途中的随笔和札记。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科学家,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吴兆谦:清初诗人,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 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青年军官们发动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因而被流放,故名“十二月党人”。 库页岛:萨哈林岛,中国称库页岛,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北部,在历史上曾被中国多个朝代直接或间接统治。1689年9月7日,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1858年和1860年,俄国分别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朝政府割让库页岛。 丹吉尔: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丹吉尔省省会,位于直布罗陀海峡的丹吉尔湾口,坐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黑水都督府:唐代设在东北边疆的行政机构。隋唐时,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居住着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725年唐政府在这里设立了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派内地官员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属安东都护府。

40分钟
4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