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1|沈奕斐X商建刚:找不到老师的学生,不敢打扰学生的老师

【导语】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本节目来自教师节特别企划「和老师谈谈天」 经常看综艺和听播客的朋友们,对沈奕斐老师不会陌生,但在此之前,她的课堂风格早就闻名全校;而她的先生商建刚老师经历了律师和法官的身份后,在今年也进入大学任教。临近教师节,我邀请商老师沈老师与我和杜世超来一场“师生对话”。在大学任教了20年,沈老师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身份?她做了什么能让课堂始终受学生喜爱?商老师拥有丰富的法律业界经历,是什么让他决定回归学院?他们在课堂上的风格又有怎样的不同?大学老师还有哪些不为学生知的小纠结和小快乐?面对公共表达中的奇葩遭遇,严肃的学者应该持有怎样的姿态? 谨以本期节目致敬那些塑造了我们如今模样的好老师们! 【嘉宾】 沈奕斐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商建刚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杜世超 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 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曹柠 记者、b站知识区up主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小标题】 03:18 从律师到法官,再到学院学者 14:38 好老师的主动性来自“当牺牲成为选择” 18:23 体验式教学: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23:29 当老师“不敢”打扰学生,当师生关系变得“隔膜” 31:04 师生关系的变化的深层成因 46:20 课程评价怎么解决搭便车问题? 51:31 严格要求与讨好学生的矛盾 53:13 在课堂上碰的奇葩学生们 59:17 “非升即走”让青椒焦灼 61:52 更多公众曝光给老师带来了什么? 69:42 公共传播中好故事就是好理论 79:20 一个月掉4万粉也要说! 82:11 最怕顶着学者的人设取悦流量 85:23 怎么应对网络上极端的反对者? 89:55 致敬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模样的好老师

94分钟
8k+
2年前

vol.110 | 科幻版圆桌派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闲居在家,照例晚饭时选综艺节目和父母一起看,可是这次的尝试却与不同以往,聊得都是星际移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种硬核话题,没想到一家人看得津津有味,一口气追完了,意犹未尽。看似是在聊科幻,其实是在技术革新的环境下聊人性。 这档网友称之为“科幻版圆桌派”的节目叫《不要回答》,由贾樟柯领衔,嘉宾阵容强大,有大家熟悉的刘慈欣、许知远、薛兆丰,还有很多专业领域里执牛耳者。如陈立聊食物,李笛对人工智能的解读,杨殿阁对无人驾驶的分析,张双南对星空的遥想都令我印象深刻。这样的尝试难能可贵,做太硬核一般观众听不懂,传播度不高;做太普及科幻迷和高知观众觉得太幼稚,口碑难保。向未来发问,尝试找寻答案,认清一定会到来的,廓清尚未认清的。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节目的总导演丁琪,从导演的视角出发,解读国内首档科幻漫谈节目的台前幕后。 【嘉宾】 丁琪 《不要回答》总导演 【你会听到】 尝试做科幻类内容感受如何?挑战有哪些? 《不要回答》的缘起?制作过程有什么新体验? 和科长合作的感受?对主持人有哪些考验? 嘉宾的选择有什么侧重?有没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么理解科普这件事?还考虑过哪些形式? 怎么选择议题和切入点?做过什么取舍? 为降低理解门槛做了哪些设计? 漫谈节目和辩论节目比较?对做跨界内容的启发?

59分钟
4k+
2年前

vol.109 | 景德镇漂流记:把时间浪费给自己

自从去年因缘际会来了一趟景德镇,我就成了一个不自觉的“景吹”。总惦记着再去住住,这回要慢悠悠过日子。 这座江西小城仿佛一下子从历史课本中活了过来,开始吸引天南海北的漂泊者汇聚于此,凭手艺吃饭。这里生长着一种精神气场,可以海纳百川,容你一探再探,不觉乏味。这里有当代青年的另一番模样:自得、自信、自洽。 这次,我邀请来两位好友加入。何焰带着选题来,她膂力惊人,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东奔西跑采访了十几人,妄图为三万景漂留一副时代速写像,广结善缘,得偿所愿。范老师带着移居计划来,寻求都市之外的一隅偏安,惊鸿一瞥,亲疏随缘。 而我只想弄明白景德镇对我的吸引力源自何处。期望越小,惊喜越大。我尚未上手做任何器物,已被玲琅满目的小趣味“俘获”,一留再留,给人要移居的印象。 窗外山景,树木葱郁,席地而坐,泡一壶茶,打发一日时光。这里容得下孤僻和静谧,却容不下颓唐,手上有活儿的人才是幸福的。 创造本自泥土中来,复归泥土中去。在景德镇我反复琢磨着这句话。人生如寄,在哪又不是个过客呢? 在昌南河游野泳,一枝枯木顺流而下,不觉暮色将至。来往过客,身似不系之舟,恍然想起此地原叫“浮梁”。 过客谈地方性总是无知无畏,陶瓷手艺何其精深,工匠生活何其参差,我们所知甚少,不敢妄言。管窥蠡测不过是为了埋下线索,有朝一日,返璞归真,也当个“自由小孩”。 【嘉宾】 何焰 中暑也要走遍景德镇的元气记者 范老师 不做陶瓷的的大学老师不是好厨子 【你可能会听到】 0:03:51十天快速“把握”景德镇 0:06:20来景德镇田园牧歌?休想!努力才有出路 0:11:54“自由小孩”背后的艰辛和残酷 0:17:16景德镇初印象:湿热、混杂、包容 0:21:34人的魅力:手上有活的踏实感 0:24:35上班族的救赎,为自己的时间做主 0:27:50当不自觉地慢下来,与不确定性共舞 0:39:40逃离大城市的失意者收留所? 0:43:50景德镇没有梦想,只有细碎而充实的生活 0:46:04创意产业城镇发展的初级形态 0:48:35资源整合案例:乐天集市 0:54:24懒散不是不努力,是随性 0:55:44“魔山”景德镇,来了就不想走 1:04:35城里人的自嘲,发现意外的惊喜 1:09:14器物的魅力与世长存 【可供参考】 南风窗《3万年轻人,漂在景德镇》 人物《那些漂在景德镇的年轻人》 何帆《景德镇不知道自己有多美》 【BGM】 纪钧瀚(Bryan Chi) - 青花瓷 (钢琴版)

76分钟
37k+
2年前

vol.108 | 山西访古记:为了现在而怀旧

【导语】 整个夏天,我辗转各地流浪,每到一处就因地制宜,约上二三好友录上一期,或吃穿住行,或人文地理。7月中,我与两位老哥哥组成了山西访古小队,驾车考察了太原、忻州、朔州几十处古建筑,其中不乏佛光寺、应县木塔这样闻名遐迩的胜迹。 我们的考察方式没有定法,走街串巷,上山下乡,主要以感受为主,辅以阅读和访问,最疯狂的一天跑了九个点,唐宋明清看了个遍。总结起来,历史真悠久,古建真壮观,朋友真热情,天气真凉快,汾酒真好喝。 在古城住了几天四合院,在太原的滨河步道骑车十公里,在小县城打台球溜马路享受廉价的快乐,在历时千年的木建筑中遥想,山西这篇神奇的土地上存续着古中国的根脉,同时也酝酿着现代中国的乡愁,在旅程的最后一日,趁着感受鲜活,即兴录制,由古而今,论论山西。 【嘉宾】 肖水 诗人、古建筑发烧友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任教于上海大学文学院 陈涛 南洋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当代城市电影、新媒体艺术 【你可能会听到】 0:01:54访古感受,万物静观皆自得 0:04:03应县木塔一瞥,速朽与永恒 0:07:37响堂山石窟与长乐寺,天地苍茫 0:13:11学者怎么旅游?认知绘图与感官地理 0:14:41朔州崇福寺:辽构比例之美 0:15:38世俗的神圣感令人亲近 0:17:35重走营造学社山西之旅之佛光寺 0:22:07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 0:23:27亲测太原古县城与忻州古城 0:26:28中国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一模一样的古城 0:28:01北方县城一夜游,久违的廉价快乐 0:29:52在山西寻味“贾樟柯”:为了现在而怀旧 0:39:28太原惊艳的滨河游 0:40:46后现代的大城市与消逝的故乡 0:45:59短视频打不过电影,大众文化之辩 0:50:55底层可以被代表吗? 0:52:29日常怀旧的积极意义 【BGM】 谭维维 - 江湖儿女 (伴奏)

62分钟
8k+
2年前

vol.107|不知道这些,中元节就白过了

【导语】 中元节的本来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源起的,是怎么跟中国神仙天团里的地官扯上关系的,又是如何由一个祭祖的节日而逐渐演变成民间所谓的 “鬼节”的?中元节的传统习俗里,除了祭祖、放河灯等等活动,为什么城隍、社神、灶神也来“凑热闹”?现代社会的中元节是怎样由一个重要的传统民事节庆活动变成 “封建迷信”的,又是怎样在大众文化的助推下变得诡影重重的?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如何还原它的本来面目,如何看待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本期节目是北大博雅讲坛的录播,研究神仙的严优老师和研究鬼怪的黄晓峰老师将分享他们的见解,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元节。 【嘉宾】 严优,作家、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出版中国神话研究著述《诸神纪》《诸仙纪:中国仙话八议》,长篇小说《后周纪》、故事集《我们的神:写给孩子的中国神话》等 黄晓峰,笔名有鬼君,澎湃新闻思想频道编辑,著有《见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阅读笔记》、《天下无鬼: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里的鬼与精怪世界》。 【你可能听到】 中国古人对鬼的认识:既崇拜又害怕 中元节的起源:道教地官 给神仙分类:天仙、地仙、散仙的体制 道教和佛教在冥府管理权上的“合谋” “冥府开禁,鬼魂过年”:面向孤魂野鬼的慈善 放河灯的文化意涵 城隍爷都是人来当的,定期换届 民间信仰是实用理性的 现代与传统的神话资源争夺 所有节日都成了购物节和情人节 截流传统习俗是徒劳 必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中国人敬畏鬼神的文化独特性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多干坏事?

117分钟
9k+
2年前

vol.106 | 曹雨:食物中的生活真相

听闻曹雨大名,还是他的《中国食辣史》。这本封面过于素雅、名字一般第一次听不明白的书体量不大,但意蕴无穷,不仅粉碎了我脑中那些关于吃辣的陈词滥调,还提示了食物与历史、社会变迁、生活风尚的复杂向度。 去年我们在成都因“吃”相逢,又在多地因“吃”重聚,跟着曹老师,不愁吃不到好东西,更不愁吃不出门道。原来曹老师专研饮食人类学,尤为看重食物与移民的关系,有一个庞大的食物写作计划,适逢新书《一嚼两千年:从药品到瘾品,槟榔在中国的流行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我在遍尝美食的间隙,在广州的雷雨天,和曹雨聊了聊他寻访槟榔历史迷踪的经历。 从辟疫驱瘴的神药,到佛教供奉的圣物,再到风评不佳的成瘾品,一枚小小的槟榔竟能串起千年的社会变迁史。为什么嚼槟榔这个习惯在岭南流行了2000年,但到了民国初年就几乎完全消失了?在食用槟郎不同习俗中,阶层、地域、职业、性别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们习惯了从宏大的维度阐释历史,但从日用而不知的食物中,也许能发现更多生活的真相。 【嘉宾】 曹雨 历史学博士,人类学博士后 现任教于暨南大学 著有《中国食辣史》《一嚼两千年》 欧阳诗蕾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你可能会听到】 0:02:25《一嚼两千年》:槟榔成瘾兴衰小史 0:08:16南药之首,辟疫驱瘴 0:10:52作为佛教供养物的大流行 0:13:44槟郎食用方法的变迁 0:15:37错过成瘾品全球化时代 0:16:34从槟郎透视社会阶层、地域、职业、性别 0:25:22被消费社会合理化的危害成瘾品 0:26:57鸦片战争导致的赤贫化 0:36:01食物研究要落到实物,避免牵强附会 0:38:54人类学的方法怎么理解世界 0:42:00臭味食物地域特征明显,阶级特征不明显 0:43:17发酵食品与微生物菌群 0:46:12食品工业的灭菌换来了什么 0:48:42工业化的食物搭配工业化的调味和指标 0:50:28做饭从刚需变成美德 0:51:12明天不一定会更好,把自己武装起来 0:54:25从吃开始,舍末逐本 【音乐】 Guns N' Roses - Don't Cry (Original)

56分钟
8k+
2年前

vol.104 | 人有相当的知识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关注新书市场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近年来那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社科类图书背后有个叫一頁的品牌,以其独树一帜的选题策划、实力雄厚的作者群,让惯于严肃的社科类图书多了几分“时髦感”,不仅获得了众多业内同行的嘉许,也收获了众多圈外年轻人的青睐。 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出版人访谈系列又迎来一位重磅嘉宾:一頁folio创始人范新。在疫情动荡的一年里,范新带领一頁的10人小团队,做出了43本书,其中既包含三岛由纪夫、扎加耶夫斯基、理查德·布劳提根等国外作家的文艺之作,也不乏孙歌、何怀宏、许知远、张笑宇、陈思安等原创作者。如今,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更多好书正等待惊艳亮相。 从出版品牌“新民说”到“一頁folio”,做书的追求有了哪些深化?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大染缸,好书的作用是什么?好作者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知识和生活的关系?当然,我们关心的问题不只是出版,而是用这个话题去撬动一场方兴未艾的反思,既需要说者有心,也需要听者留意。 我们每天都在经受各种信息、知识、观念的反复冲刷,经常想想“来龙去脉”和“因地制宜”实在至关重要。因为真理从来不在某本书中,而在于书与书之间,在于知识与经验之间。 【嘉宾】 范新 资深出版人、一頁folio创始人 郝汉 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你可能会听到】 0:01:32社科热还是小圈子自嗨? 0:05:48意外闯入出版界,从北京逃往桂林 0:10:22新民说的“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 0:15:06知识发生学:真理在于两本书之间 0:17:30人类世界从来没有简单过,不只现在 0:30:16通识教育丧失了自由的空气就不成立 0:32:27很多作者就喜欢不说人话 0:36:25有相当的知识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BGM】 惘闻 - 21世纪不适症

41分钟
10k+
2年前

【百期独白】没有工作这一年

本期节⽬是英国殿堂级⾳响品牌KEF(www.kef.cn)与「咸柠七」一起推出的特别企划,是“敢⾔真Dare to be True”系列⽂化播客之⼀。让我们⼀起聆听真实,述说真实。 过去一年,对我来说是特别的,也是艰难的,经历了辞职创业、亲人离世、城市变换、朋友决裂、团队变动,似乎成长的欣喜和烦恼都赶在这时涌来。我渐渐习惯了,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最好的消息就是没有消息。 但也有不变的,读了很读书,去了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朋友。当然,坚持每周更新《咸柠七》,在这档播客中,我发了好多牢骚、问了好多问题,遇见了好多奇人妙人。反复折腾,就是想看看,生活还有什么可能性。 追寻真实,是每个年轻人的必修课。我的寻访和交往一言难尽,在慢看到了快,在少中看到了多,在漫不经心中看到了孜孜不倦,在无所事事中看到了精神丰满。 本期节目是我过去百期节目的总结回顾,将以一整年的足迹,串起2021的求真之旅,讲述节目背后的思考, 你会听到: 1. 求真是这两年的人生课题 2. 自由职业两大挑战:迷茫和穷 3. 做自媒体的深层次理由 4. 实验教育到底在实验什么 5. 经验和知识的“联系”即为真 6. 允许自己放空,不为事役 7. “我”在时间之中,亘古如此 8. 内在自由生发于意念止息处 9. 景德镇匠人的小确幸:不分神 10. 无聊不是因为无趣,而是因为无法专注 11. 播客之乐是那一次次走神 12. 表达者必须找到自己的语言 13. 追求理想的生活本身就是理想的生活 14. 面对不真实的激情,宁可简朴,不要盲目 15. 生活是散步,走到哪算哪 BGM: deca joins - 海浪

47分钟
10k+
2年前

vol.103 | 亚逼是场梦,谁都可以做

【导语】 这个故事,关乎一次别离,一种追寻。 上个月,当我还未从封控的惊恐和焦虑中完全走出之时,看到Randy在朋友圈形容旅居大理的感受:“原本想着先在大理住个一年,现在一年已过,是走是留却迟迟做不了主。可能是因为国内疫情反复,大理始终是个局外人,也可能是因为我租这房子改造上略花心血,撕墙纸贴墙纸前后就牵扯了一年,可不得多住些时日享受享受。要走,人若还是同一个人,似乎哪里的生活都大差不差,要留,细数在大理这一年,前半段在跳舞、玩儿、到处溜达,来来往往的人,都面目模糊了,后半年禁欲,一门心思搞女权(咱是性消极女权主义那一派的)。事到如今,不开辟开辟点新玩法,都对不起自己对这地方无厘头的留恋。” 大理?一个若干年前就被文艺青年给刻板印象的远方,还能翻出什么新花样吗?我心里这么想。是什么吸引了她?又是什么留住了她?遇到的人奇葩吗?这种生活有未来吗?带着这些略显冒犯的问题,我找到Randy聊了好几个小时,发现她的探索远比我预期的复杂和丰富…… 本期嘉宾Randy曾在香港和上海长期学习和生活,和你我一样,饱受大都市“既要又要”的精神消磨,但不同的是,她勇敢迈出了下一步,朝着未知但开放的生活又近了一点。在大理,她投入又抽离,享受那里安心自由的空气,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时而沉迷,时常反思,让不同的声音流过,留下一个与昔日彻底告别的自己。 亚之所以成为亚,就在于它允许各种形态存在。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生活都可以再亚一点。 【嘉宾】 Randy 自由撰稿人 关注性别议题和青年文化 豆瓣ID:Melanie 【你可能会听到】 0:01:53厌倦了上海自相矛盾的中产生活方式 0:07:32后海村正在成为第二个大理? 0:09:12嬉皮士装扮只要三天,嬉皮士精神要三十年 0:13:07亚逼是场梦,谁都可以做 0:17:01生活的厌倦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信念 0:19:55自由职业意味着放弃虚幻的安全感 0:27:00疫情前亲历大理的黄金时代 0:34:28时代在下沉,身心灵在岁月静好 0:40:23我们每天都在过公共生活而不自知 0:51:37一场从身边发起的女性觉醒 1:05:53大理,一个让人可以安心表达的地方 1:13:2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魔山”

76分钟
7k+
2年前

vol.102 | 豆瓣已死,豆瓣永生!

【导语】 我相信,听咱们这档播客的朋友应该都用过豆瓣。这些年,我们依靠豆瓣评分选电影,对照豆瓣书评找新书,我们在豆瓣小组吃瓜,在豆瓣同城找活动,在豆瓣广播上emo,时不时为了情怀买买周边和付费课,通过豆邮结交些原本一辈子都认识不了的朋友。作为简中互联网为数不多原创的Web2.0 平台,豆瓣承载了太多文艺青年的光荣与梦想,也承受了太多商业世界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 关于豆瓣在商业和产品上的得失成败,建议诸位参考播客乱翻书50和51期、晚点LatePost《阿北不是老板,豆瓣不是公司》, 本期节目关注的是用户体验和社群文化,嘉宾是三位长期活跃且粉丝众多的豆瓣大V。豆瓣滋养过他们,联结过他们,成就过他们,辜负过他们,听他们聊豆瓣,就是一部爱恨交织的互联网青春史,我也明显意识到,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如今的简中互联网玲琅满目,我们却再也难以收获那份真挚的美好。 或许稍假时日我们才能看清,不只有流量和市值才是成功的标志,正是调性、用户素质、社群氛围这些虚无缥缈的指标,经历岁月的考验,带着一丝温情,让豆瓣成了我们手机中离精神生活最近的小园地。一直不成功是一种难得的成功,这里的用户,来来去去,不再声张,那些奇形怪状的小组、刁钻的评论、冷门的佳片、天涯若比邻的网友,就让他们兀自美丽下去吧。 一代代互联网记忆风流云散,一群群死忠粉由爱生恨,豆瓣的“自我定位”(豆瓣网右下方“关于豆瓣”)却始终不变,之前从未留意过,这次特地去查了下: “豆瓣的发起者发现,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行的筛选。他们不会向单身汉推荐育儿大全,也不会给老妈带回赤裸特工。遗憾的是,你我所有的亲友加起来,听过看过的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 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豆瓣随着这一个愿望产生。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豆瓣没有让我们失望。 【嘉宾】 邓安庆 作家,出版作品《永隔一江水》《纸上王国》等 豆瓣ID:邓安庆 刘绍禹 自由撰稿人,从医入文,聚集于书影评、音乐人采访、人物纪实类故事 豆瓣ID:室内滂沱 胡彬彬 女性主题书评人、自媒体创业者 豆瓣ID:我爱阳光,B站:光和盐lightandsalt 【你可能会听到】 0:01:56豆瓣改变了我的人生 0:06:56那些年豆瓣社区的趣味交友 0:10:58从豆瓣起飞的作家梦 0:14:31弱势压倒强势的社区氛围 0:17:30豆瓣错过的风口一个接一个 0:21:39知识数据库的功能至今无法被取代 0:28:35挖坟式审查,不胜其扰 0:34:31气质独特,不温不火也是一种成功 0:38:10新生态:宇宙八卦中心、养号大军、一星运动 0:40:04书影音评分机制的争议 0:46:03网暴让一些豆瓣老用户伤了心 0:54:48在豆瓣做大V是什么心态 0:57:55创作者面对差评时的焦虑 1:05:37豆瓣式交友以后还会有吗? 1:09:37假如豆瓣没了,我想说…… 1:17:46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豆瓣”

84分钟
18k+
2年前

vol.101 | 艺术,平凡生活的微小奇迹

【导语】 这期节目录制于上海封城期间,我正在百无聊赖和生机勃勃之间反复横跳,漫无目的地看了很多绘画,莫名感到治愈。艺术怎么帮助人心灵纾困?当代艺术玩的到底是什么?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有不同吗?面对乏味的日程,怎么才能唤起平凡生活中的创造力?从经历中反刍,在感受中表达,那些或可被称为艺术创造的,就是我们平凡生活中的微小奇迹。 本期嘉宾墨文是才华横溢的画家,也是授人以渔的老师,她曾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白天赚钱,晚上画画;她曾在伊朗、阿富汗、菲律宾办画展,主动把自己置于陌生的境地;她曾求学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接受狂轰滥炸,高能激活;她曾在北京带着学生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学会用艺术表达内心。画笔是她观察世界的工具,走走停停写写画画,我觉得,她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现在,她即将再次出发,寻找艺术联结人的新可能。 【嘉宾】 墨文 艺术家、探月学院艺术老师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公众号:墨文大师 【你可能会听到】 0:01:50到底怎么算在搞艺术? 0:03:03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 0:04:03手把手激发创作:材料、联结、环境、互动 0:11:45当代艺术是观念的刀锋 0:14:22艺术家在有权沉默前必须不停解释 0:15:32玩艺术的两种进路:过程派VS结果派 0:17:20艺术疗愈:灵性不会消失,但需要唤起 0:22:21向外探索的尽头是观照内心 0:26:49即刻就可以慢下来,万事万物皆体验 0:36:23搞艺术不仅会上瘾,还会传染 0:38:55白天赚钱,晚上画画,承受选择的代价 0:43:55现代人热衷于在艺术活动中寻找自我认同 0:45:09击穿阶层感受的创造力 0:47:08毕加索、夏加尔、埃利亚松的不同风格 0:49:18博斯的人间天堂:历史上瘟疫的启发 0:53:56从温柔的洞穴爬出,将自己置于险境 0:58:17行为艺术计划:与陌生人说话 1:00:28不要白白浪费一次危机 1:03:31可以搞艺术,非常有必要 【音乐】 2Cellos - Perfect

65分钟
6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