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 伤害是唯一目的 】 人是动物界的一份子,无法避免地像动物一样,展开追赶、围捕乃至猎杀。相比于动物之间的拳齿相向,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既更复杂,还更直白:手段花样百出,目的忽明忽暗,就是为了伤害,伤害是唯一目的。 生活就是一局又一局的猫鼠游戏。 【⚠️本期为有损音质】 【本期收录】 The secret lives of MI6’s top female spies, By Helen Warrell 特工总是被塑造成男性才能胜任的工作,还得是James Bond那种类型的男性。英国军情六处的女性高级人员首次接受访问,讲述了她们的体验,破除刻板印象,也诉说她们的故事。 It’s Okay to Like Good Art by Bad People, By Judith Shulevitz 创作者在创造艺术,同时也会创造罪恶。深深喜爱着作品和人的时候,后者突然道德塌方,就出现了粉丝的困境。 The Age in Your Head, By Jennifer Senior 「30岁时,才有了18岁的感觉」这说不定并非一句鸡汤,而是在描述一种现象: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和内心年纪间,是有“时差”的。 【BGM】Laputa, By Ha Hyun Sang
【Editor’s note:后人类主义的机器时代】 对GPT热点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很多观点、判断、洞见恐怕都已经被嚼了个遍。不过,还是有些角落还没被足够扫亮。让我们从一个八十年代的对图灵测试和机器智能的批评说起,它有个特别的名字:中文屋。 【本期收录】 Atlantic 三月刊 The Short Kings, By Evan Hughes WIRED 三月刊 Should I Learn Coding as a Second Language? 机器革命正在席卷而来,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是不是有必要把编程语言好好掌握一下? 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 By Nathan Heller 近期的热议文章,反映了美国大学人文学科的没落——你很难不和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联系起来。不过,人文学科和计算机语言不应该是刻板想象中那样分而治之,而是一枝并蒂,两各开花。 【关键词】 本期涉及到的概念比较多,这里提供一些索引,供有兴趣的朋友自行探索。 Sealer‘s Chinese room argument Digital humanities Digital literacy Coding literacy, By Annette Vee Interactive Fiction Community Donna Haraway Humanism/Post-humanism 【BGM】 Original Soundtrack of The Lehman Trilogy 【Disclosure】 这次提到了很多概念和专有词汇,尤其是一些哲学概念,存在挪用的问题,比说语义和语用,一定是有挪用和片面阐释的成分,欢迎友好讨论,🈲抬杠。 【广告时间】 欢迎大家加入读报的Telegram群组Telenote https://t.me/SLtelenote,这里是主播存放随手记和分享阅读列表的地方,也会用来发一发bonus track,作为防走失小站也值得关注一下唷。
【Editor’s note:就怪社会】 「总在戏里」,是很多人经常有的一种感受。上班时是一个角色,下课后是另一个角色,成家了就更是要把自己切成八百个模样。精神面貌时时切换,内心电量岌岌可危。 耗电不仅来自于切换本身,更多是消耗在自我说服上,时刻告诉自己很好、很棒,继续这样表现下去,真的真的很不错。但自我怀疑始终如影随形,这样发展下去,就成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患者。 是时候卸下一些包袱,转换一种思路:未必是你的问题,或许就是环境的问题。说到底,必须变强才能生存下去的世界,真是无趣的要死。 【本期收录】 It’s Not Possible for Me to Feel or Be Creepy”: An Interview with ChatGPT by, Andrew Marantz 把ChatGPT当机器,还是把它当「人」,会影响对话时的策略。纽约客的记者不仅要把它当人,还要把它当个「名人」。 New York Magazine 0130期 Etiquette Rules for Tipping, Parenting, Friends, and Work, by Various contributors 当代生活的社交密码,包括但不限于:别老问别人是怎么被传染的;外人在场的时候不要自顾自地和猫猫说话;聊天时内心要警醒:上一次向对方提问是什么时候;大型聚会点匹萨外卖时的最佳数量是2x+x/3 (x=在场人数,以slide为单位计算) New Yorker 0213期 Not Fooling Anyone, by Leslie Jamison 五十多年前,两位女性学者提出了「冒名顶替症候群」的概念,借由媒体的传播,现在它广为所知,并令很多人惺惺相惜。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个概念暴露出内核上的问题,并极其吊诡的,成了又一种「加害」方式。 【BGM】 Unrequited Love, by 10cm
【Editor’s note:准备好,面对终极问题】 尽管在伦敦,2022年还有最后一点点时间,但对国内已经迈入新一年的朋友们,大家新年好,欢迎打开新年的第一份阅读清单。 可能每个人都会把「自我提升」列入新年的目标之一,无论是学点新东西,还是健身锻炼,都属于自我提升,或者说自我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我」是那个借款人,同时也是那个被投的人——自我投资,是最好的投资。 自我投资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而在已经把自我投资视为常识的今天,是时候花点时间,重新审视人力资本这个概念。 Lapham’s Quarterly A Speculative Endeavor, By Eleni Schirmer 在欧美,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金融化」,不仅是对个体学生,也给高校机构带去了高额的信贷债务。一个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远不仅仅是一个求学者、一个想要提升自我的人,更成为了信用社会中的一只「人力股票」。 The Washington Post Magazine The Magic of Bilingual Education 对于很多作为移民后代的英语使用者而言,他们的成长过程里总会有home language的存在,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也许最早的动机只是来源于家庭、感情联结,一门语言总会把他们带向新的文化。 The New Yorker And the Lord Said, “You’ve Got a Time-Out, Mister", By Simon Rich 上帝创造了人类,但人类的种种罪孽让上帝非常头疼。他总是在烦躁该怎么惩罚人类,罚轻了不管用,罚重了就一去不回头。有一天,上帝累了,不想管了,天使问他,你还想创造更多人类吗? 【BGM】 在爱的路上走呀走,《十八岁的天空》OST
【Editor’s note:时间是溶解剂】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个体会经历创伤的不同阶段,逐渐形成对事件的认识。对于集体而言,也有类似。享有共同文化与经历的集体,面对重大社会事件时,也需要经历形成创伤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惊觉,以往的信念有了松动,最深刻的三大问题复又袭来:我们是谁?我们由哪来?我们将往何处去? The Atlantic Monuments to the Unthinkable, By Clint Smith 纳粹政权对犹太人残酷的种族屠杀,是如今整个战后德国永远需要处理的历史事实。但历史在越走越远,亲历者也在慢慢凋零,社会必须有更多的行动去抵抗时间洪流。博物馆,纪念碑这些物质性存在,能够承载战后德国人对大屠杀的铭记吗?更重要的问题是:集体如何铭记共同的创伤记忆? [补充] 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By Jeffrey C. Alexander 节目中摘录的导言片段翻译如下: “每个要素都在创伤事件的社会建构和解构里扮演角色。 这些结构的任一或全体是否实际上会登台演出, 本身并非由结构决定; 而是依从于非结构的、 无法预见的历史时间的偶然性。 战争会失败或胜利, 新政权掌握了权力, 或者失去民心的政权依然顽固屹立。 霸权的或对抗性的公众可能获得力量、 热血澎湃, 或者, 因为社会冲突和僵持而逐渐侵蚀、 心力交瘁。 这种偶然性的历史因素, 对于是否能够产生共识,容许创伤的文化分类得以稳固立足, 可说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王志弘,文化研究 Issue11) New Yorker 1128 The Hollow Children, By Louise Erdrich 1923年的北达科他州,一辆载着学生的学校大巴车,在暴风雪中跌撞。它掉进了水里,或者说,是司机的脑海里。 【BGM】 不会再哭泣 By 原子邦妮
【Editor’s note: 有些事我不好交待】 大家好,欢迎收听读报Teleread的又一季。感谢这期间没有取关,持续期待复更的朋友们——终于,咱支棱起来了。 与“期待”不太一样的是,新生活并不是一个充满刺激情节的爽文故事:迁徙到一个新地方,下功夫最多的是着手搭建生活的基本单元。而饮食,是所有基本单元里最重要的一个(起码我这样认为)。 众所周知英国是美食荒漠,我再一次确认了这个事实,这一次多了更多论据:我用过这里的外卖,逛过这里的超市,吃过好几家分数很高但出品一般的网红馆子。但即便有了亲身体验,我仍旧觉得,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 【本期收录】 New York Magazine 1024期 NYC Restaurants Aren’t About Give Up Outdoor Dining, By Simon van Zuylen-Wood 疫情期间,纽约市政府推出过一个Open Restaurant Program,让餐厅在马路上开出“大排档”,以此帮助餐饮行业度过难关。如今疫情结束了,市政府打算保留这个项目,让它成为城市得以一部分。但保留下来的除了街头美食,也遗留了其背后一系列的治理问题。 The Atlantic Of Course Instant Groceries Don’t Work, By Amanda Mull 国外的外卖为什么没有卷起来呢?疫情难道没有刺激外卖行业的发展吗?有,但是不多。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想要对抗既有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漫长而困苦的过程。 The New Yorker The Extreme Economic Pain of Running a Restaurant in the U.K, By Ed Caesar 每到晚上伦敦街头巷尾的馆子前,都会站满人——大部分都是酒馆,而不是饭馆。外出吃晚饭在这里是一项很纠结的活动:消费高,吃的又不好。实际上餐厅老板们也叫苦不迭,飙升的物价和尚未从疫情中恢复的餐饮消费,都成了严峻的考验。 【OST】 Wednesday, by Analogfish
朋友们,又一轮休季期到啦。在休季期间,我会维护和更新电报组Telenote的内容(https://t.me/SLtelenote),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阅读和生活分享。末尾有一个小忙,thanks in advance, and I'll see you in a different future! 【BGM】 The Light-CHPTRS
【Editor’s note:大家不要再吵了啦】 互联网每天都在吵架,吵一个人是好是坏,吵一个平台是好是坏,吵一个地方、一种生活方式是好还是坏。吵到最后也不知道谁是赢家。 但过人生实在是一件太长的事了,长到当下的很多争吵和龃龉,在实际生活经验面前会变得不再重要。它们会被混沌的生活化合掉,什么都留不下来。 【本期收录】 Platform drama: “Cancel culture,” celebrity, and the struggle for accountability on YouTube,By Rebecca Lewis, Angele Christin 数字时代的激烈争吵,都以“下场手撕”的面目出现,除了“蒸煮”下场,还有各种各样的营销号、吃瓜群众围成一圈。反倒是最重要的一个角色隐身了起来:平台。 【特别鸣谢】久一 New Yorker 0822 Laughter In the Dark, By Alex Ross 今年是好莱坞喜剧巨匠刘别谦的130周年诞辰。在黑白片时代,他便通过对语言幽默的高超技艺,和对不同人群的锐利洞察,把爱情喜剧这一类型片,上升到了至臻之境。 My Dad and Kurt Cobain , Hsu Hua 这是一篇回忆录节选,讲述了作为60年代去往美国的台湾移民,如何在新土地建立生活,却又回归故土。这样的路径在今天有特别的讨论价值,它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离开到底是为了什么,归去又是为了什么? 【延伸阅读】 灵活雇佣与学术资本主义——在美中国高技术移民的依附性困境研究 【BGM】 春天有脚by温室杂草
【Editor‘s note:精神劳役】 去年这一天的深夜,读报的pilot episode发布。选这个日子的本意很简单,算是一个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以此防止遥遥无期的拖延。当时看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准备好”,只有“在此刻,准备好了”。(一年之后看就不是很明智了,我无数次郁闷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日搞得那么忙忙碌碌……) 一年之后同样的剧情上演,再怎么修修改改,也不会有完美的制作,只有在“此刻,准备好了”的制作。我觉得这折射了读报这一年历程,一个反复在期望和落空中反复练习的历程。无数次地,期望在心里升起,有些实现了,有些落空了,有些被颠覆了。 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最终练出一种朴素的勇气,并且越来越能够确信:总有人,对外面的世界有所兴趣与好奇。 【鸣谢】 Owen,卤鸭雅,我不跑调,Lauren,beibei&饭困困不团from声动活泼,wang lei,啸飞from发球上网,普洱猫from银杏树下,陆小鸟from英美剧漫游指南 【本期收录】 播客荚 Pea 12 |《读报teleread》:我始终在做一件非必要的事 【BGM】 Wonstein-존재만으로/Your Existence,김완정- 헐!/Whoops! both from 二十五,二十一原声带
【Editor’s note:快来参加一周年台庆!】 巨变是对既有生活方式的一种质疑:能线上工作的时候,办公室还需要吗?袭击频现的时候,还能怎么准备?当情绪主导一切的时候,还能有讨论吗? 在不断出现的质疑中,生活继续向前。 【本期收录】 Offices Are Useful for Soft Work, Not Hard Work By Matt Chase 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在家里、咖啡馆,或者某个海边就能完成,但办公室对「非必要工作」的展开依然有意义。 How Do You Prepare for a School Shooting? By C.J. Chivers 枪击是会在很短的时间里,造成巨大伤害的紧急事件。针对枪击案的演习,核心就在于「演」。 Should We Blame Social Media for Society’s Divisions?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2/07/the-commons/638440/ 同一篇文章,中外读者的反应是不同的(废话)。有趣之处恰恰在于,两边的反应放在一起看,显出一种「歪打正着」。 延伸阅读:过去10年美国人的生活为何如此愚蠢? Peking Duck,By Ling Ma 选自Ling Ma的小说集Bliss Montage,一如书名,这也是一篇精巧的、短剧式的“蒙太奇”故事。 【一周年台庆特别策划📢】 下个月读报就要满一周岁了。白驹过隙,去年此时还辗转于不同的咖啡馆之间写脚本,笨手笨脚地鼓捣试播集,录着录着,就一年了。 一周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大家都来分享!分享可以围绕三点来展开: 1.记忆深刻的节目有哪期,后来有没有去看相关的文章? 2.记忆深刻的文章有哪些?为什么? 3.跟节目中听到的差距大不大?当然,也可以补充任何你想补充的内容(比如是怎么发现这个播客的,这里的内容是不是有帮助到你对看世界的好奇,等等) 鼓励用语音的方式参与,而且操作起来很简单:可以直接在Telenote电报组里发语音——就跟发微信语音一样,长按文字输入框的右边 🎙️图标(但需要上网工具)。从目前收到的语音来看,音质还是不错的。如果你对音质有更高的要求,也可以在电报组里发音频文件(文字框的左边📎图标)。当然了,如果对“声音出镜”还有所犹豫,也可以文字留言。 欢迎大家踊跃参加,随意发挥!Can’t wait to hear from you guys! 【BGM】 Death with Dignity (Helado Negro Remix),By Sufjan Stevens
【Editor’s note: 金钱永不眠】 选题有它自己的时机,并不只有错过时机这一个选项。二月时Vanity Fair 发了一篇长特稿,讲述了一座18世纪的沉船。眼看着半年过去了,这篇特稿也作为“遗珠”被打捞出来,出现在这里。恰恰,与它有关的新闻又在六月重新登上了各大媒体的版面。 这是宝藏的力量,永远不会淡出视线。但还有一些东西,一旦沉没便永远沉默,再也不会被想起。 Vanity Fair Feb Issue The Global Race for a Centuries-Old Shipwreck and Its Billion-Dollar Treasures By Julian Sancton 1700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打响,波及近乎整个欧洲大陆。这个大历史的浪潮中,一艘船的沉没在当时并不算什么大事。可这艘船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间,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浪漫想象中,被称为「沉船界的圣杯」。2015年,它忽然”浮”出水面,面对的新一轮的争夺。 New Yorker 0606 Shipping News By Kathryn Schulz 不仅古欧洲的宝物,现代资本主义工厂所生产出的商品,也要远渡重洋,才能抵达消费者的手上。这也意味着,有很多商品,永远抵达不了目的地。 【BGM】 Blue Wind Blow, Rough Hewn, Turning to You, Bliste, all from Bluedot session
【Editor's Note: 时刻准备着】 在今天,「看」简直已经泛滥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观看世界,同时也被这个世界观看着——以各种方式。靠肉眼,靠摄像头,靠语言文字,甚至靠代码文字。 目光投向别人,视线聚焦外界,可是回过来看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如何了呢? 【本期收录】 The New Yorker 0425/0502 合刊 Spy Country, By Ronan Farrow 战场上有雇佣兵,信息战上也会有。纽约客走进打造出有「信息武器」之称的监视软件Pegasus的科技公司NSO,一窥赛博雇佣的行业。 延伸阅读: Revealed: leak uncovers global abuse of cyber-surveillance weapon ——The Guardian Taking Action Against Surveillance-for-hire WIRED Nobody Knows How to Watch Movies Anymore, By Jason Kehe 虽然有点残忍,但是久不进电影院之后,你还知道怎么「看」电影吗?先别辩驳“在家看咋就不是看”,即便是居家观影,也得有基本法。 想看 在看 看过 这是一本科幻短篇小说合集,所有的创作都在指向一个问题:检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此中展示的是故事?未来?还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BGM】 Palms Down, Silent Ocean, Sudden Courier, all from Blue Dot Session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