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note:就怪社会】
「总在戏里」,是很多人经常有的一种感受。上班时是一个角色,下课后是另一个角色,成家了就更是要把自己切成八百个模样。精神面貌时时切换,内心电量岌岌可危。
耗电不仅来自于切换本身,更多是消耗在自我说服上,时刻告诉自己很好、很棒,继续这样表现下去,真的真的很不错。但自我怀疑始终如影随形,这样发展下去,就成了「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患者。
是时候卸下一些包袱,转换一种思路:未必是你的问题,或许就是环境的问题。说到底,必须变强才能生存下去的世界,真是无趣的要死。
【本期收录】
It’s Not Possible for Me to Feel or Be Creepy”: An Interview with ChatGPT by, Andrew Marantz
把ChatGPT当机器,还是把它当「人」,会影响对话时的策略。纽约客的记者不仅要把它当人,还要把它当个「名人」。
New York Magazine 0130期
Etiquette Rules for Tipping, Parenting, Friends, and Work, by Various contributors
当代生活的社交密码,包括但不限于:别老问别人是怎么被传染的;外人在场的时候不要自顾自地和猫猫说话;聊天时内心要警醒:上一次向对方提问是什么时候;大型聚会点匹萨外卖时的最佳数量是2x+x/3 (x=在场人数,以slide为单位计算)
New Yorker 0213期
Not Fooling Anyone, by Leslie Jamison
五十多年前,两位女性学者提出了「冒名顶替症候群」的概念,借由媒体的传播,现在它广为所知,并令很多人惺惺相惜。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个概念暴露出内核上的问题,并极其吊诡的,成了又一种「加害」方式。
【BGM】
Unrequited Love, by 10cm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