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的下午茶20:安宁疗护:将死亡的“神圣性”重新带回医学领域

荒谬派哲学家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仅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现代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充分展现在了对死亡的态度上。生命末期人们的“最后的倔强”是对灵魂和社会的双重扣问。 人类学同样关心死亡、自杀和信仰等人类终极问题,本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邀请的是中国医学人类学领域的先行者、安宁疗护事业的推动者——程瑜教授。他指出沙白、琼瑶舆论事件是人们对当下过度医疗的一种反思和抗争。而安宁疗护颠覆了“死亡仅仅是生理指标终止”的理念,真正看到生命末期者的苦痛是来自“身心社灵”的整体性痛苦。他认为安宁疗护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因而提出了“普惠性的安宁疗护”的政策倡导。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梳理了安宁疗护的起源、理念、操作方式和在中国各地的本土化实践。程瑜教授指出了社工的重要性,以及生死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阿夏用身边的人的案例说明了安宁疗护目前的稀缺性和亟待满足的社会需求,芳芳认为安宁疗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重新将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带回医学领域。 在人类学家看来,死亡是一次意义系统的重新整合,而不只是一个呼吸的停止。正如凯博文说“照护是人类之光”,西西里·桑德斯说“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you matter to the last moment of your life.”

95分钟
3k+
4周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8:社会势差-人类学西方社会田野研究的特殊情境

本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到的两位嘉宾都是深入法国从事十年以上田野工作的学者。中国人类学走了一百年的本土化之路,主要着力于中国乡土社会和少数民族文化。步入21世纪,高丙中教授组建的“海外人类学”团队初具规模,提出从“在中国看中国”到“从中国看外国的海外民族志”,再到“在世界看世界的人类学尝试”之学科展望。 本期节目由原厦门大学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贺霆教授发起,他在退休后以自己扎根的法国诺曼底M村作为基地,邀请中国学者、有志于从事西方社会研究的学生前往调研。他在与高丙中团队的张金岭教授的多次探讨中发现:中西方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社会势差”是影响人类学者进行西方社会深入调研的重要因素。 本次谈话涉及的内容有:为何西方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如此重要,中西方学者做过何种努力,哪些因素导致人类学的西方社会研究困难重重:学术传统、语言、经费、田野复杂性和”社会势差”;张金岭教授为何提出“社会势差”的概念,人类学者如何巧妙地克服乃至利用这种“社会势差”。谈话涉及的理论有:费孝通的“成品知识”论、乐比雄教授的“互惠(互观)人类学”(Reciprocal Anthropology)理论、萨特的想象论、路易·杜蒙的阶序理论、张金岭教授的“社会势差”等。 目录: 01、缘起:两位在西方发达社会做人类学调查的学者 02、海外民族志在当代中国的基本情况 03、张金岭进入法国田野的机缘 04、“社会势差”给从事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带来困难 05、人类学完全可以参与研究国际关系 06、平视和对视:我们长久以来都是被西方人观看的 07、我们要纠正人类学学科里的西方强势话语 08、我们不该止步于西方“成品社会”中的“成品知识” 09、乐比雄教授的“互惠人类学”尝试在西方的遭遇 10、西方人类学和社会学在研究领域上的“分工默契” 11、提问:人类学研究西方社会的诸多困难 12、方法1:把日常生活实践当作研究西方社会的利器 13、方法2和3:历史传统和法律意识作为西方研究的方法 14、西方社会田野中的“社会势差”详解 15、社会势差是一种“既有文化关系的遗留” 16、张金岭:“社会势差”和综合国力概念的区别 17、贺霆:西方社会田野里“社会势差”作用的多样性 18、探讨:在法国如何顺应倒置的“社会势差”去做田野 主播:郁弘芳 嘉宾:贺霆 张金岭 剪辑:郁弘芳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是由科普作者阿夏桑和独立人类学田野工作者郁弘芳共同主持的泛人类学主题播客,每月更新一次。我们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和嘉宾来参与讨论,欢迎大家在喜马拉雅和其他泛用性客户端(如小宇宙、Pocket Casts)搜索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订阅收听。

176分钟
9k+
5个月前

《疗愈人类学》开篇:我们为什么要做“疗愈人类学“这档节目”?

在制作《人类学家的下午茶》三年之际,阿夏桑和芳芳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于是有了《疗愈人类学》 从阿夏离职后的第二天诞生了“疗愈人类学”这个点子,到这一期节目的录制,中间过去了半年时间。 在半年的策划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阿夏桑从上海搬到了青山村,芳芳也有了自己新的方向。 我们想聊一聊我们为什么想做疗愈人类学,以及疗愈在我们的人生命中发生了些什么? 人类学本就是一个复合的学科,因此才有了饮食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流域人类学这些新的分支出来。而在这个时代和个体都很破碎、亟需疗愈的当下,身心灵赛道迅猛发展,国学和传统文化再次复兴,好像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疗愈自己的方式。当我们看到社会的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量的创伤涌现出来时,我们又应该如何自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首次提出了“疗愈人类学”的概念。 在这档节目里,我们会 通过一个类似于文化比较的方式,去比较各个疗愈的流派,去追溯他们的历史,追溯他们的理念,把他们进行一个分类和提炼。大家可以有一些基础了解了以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状态的流派和疗愈师。 疗愈会是一个贯穿我们人生一辈子的事情,贯穿人类的一个母题,所以我们做疗愈人类学,是很有价值的。 除了播客,《疗愈人类学》还会同步在小红书、视频号等视频平台推出节目的视频内容。 本期首发预告之后,《疗愈人类学》会更新在单独的节目列表里,欢迎大家订阅这个新节目。 本期shouwnotes: 02:13 人应该像植物一样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 06:43 找到适合自己的自然与人文的环境比例 13:29 疗愈是一个全方位的复合拳 27:03 疗愈人类学想法的起源 33:48 我生活得很顺利,为什么不快乐? 40:36 专注之后才会敏感 40:36 从前一个状态出来,允许自己再滑行一段时间 52:04 我都这么允许自己了,那些钢铁战士们得有多累? 55:55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洞穴时间 66:55 我突然觉得我可以坚持一年练300天阿斯汤伽 68:55 真正的顺流是带着觉知的 70:05 不仅个人需要疗愈,社会也需要疗愈 71:22 已被疗愈的人天然具备疗愈功能 75:05 重新爱上我们的身体,敬请期待我们的疗愈人类学 本期节目后期:陈淳 片头/配乐:阿夏桑 文字稿校对:芳芳/阿夏桑

81分钟
2k+
9个月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7:和宛平南路600号医生聊聊人类学视角下的疯癫与文明

本期的《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到了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精神科医生姚灏,和我们一起探讨人类学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的话题。 节目以医学人类学专著《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Vita: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这是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教授若昂·比尔(João Biehl)为“精神病患者”卡塔里娜撰写的民族志作品。维塔Vita,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生命”。但巴西“维塔收容所”收纳的恰恰是被当地社会遗弃的人,这些患病者在经历真正的死亡之前,陪伴他们的是漫长的“社会性死亡”,卡塔里娜就是其中一员。 姚灏医生提出了健康的八个维度:身、心、社、灵、职业、环境、财务、智力。他指出与Health身体健康不同,Wellness强调的是“全人健康”。阿夏分享了后疫情时期上海精神病邻居的故事,芳芳介绍了萨满文化、凉山彝族、非洲部落传统社会对一部分疯癫现象的地方性解释和仪式性转化,以及中医的理解。 姚灏医生反思了启蒙时代之后的精神医学的发展史,并指出目前的主流是生物学派:将精神疾病视为“脑病”,除此之外,心理学派、社会学派的分支各自的归因和治疗方式。社会学家指出精神疾病的背后是Social Disease。 在对话中,我们看到精神医学和人类学一样,是一门需要跨学科对话的学问,而联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是我们期冀的诊疗模式。中国的精神医学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但宛平南路600号在社会科普方面似乎做得颇有朝气。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 目录: 01、获得医学人类学诸多奖项的民族志《维塔》 02、难以承受的家庭照护负担:《照护》与《维塔》的相反个案 03、如何理解和看待精神疾病直接影响康复的过程和结果 04、健康四维“身心社灵”:精神病学灵性治疗的回归 05、The spirit catches you:医学领域开始强调“文化胜任力” 06、萨满文化、凉山彝族、非洲部落对疯癫的地方性解释和仪式转化 07、全人健康概念:Health、Wellness 和Well-bing的区别 08、中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资源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09、中医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和处理“中邪” 10、精神医学中的生物学派,心理学派和社会学派 11、Social Disease:社会工作对精神医学的辅助功能 12、Karl Jaspers轴心时代说:哲学与精神医学的溯源 13、因为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它需要更多地强调跨学科性‍ 14、人工智能会不会得精神疾病? 15、精神医学的未来: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治疗模式 感谢嘉宾的参与和我们的后期志愿者葡萄女士 文字稿及插图请关注公众号: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我们会在留言中选出三位听众送出《维塔》这本书

67分钟
7k+
1年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6 | 汉江是我唯一深爱过的一条大河:流域人类学与故乡主义者

汉水是一条被严重低估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汉朝、汉人、汉文化皆因它命名。它以清澈见底的身姿哺育了中国文化的根基——道教。相信前段时间播客爱好者一定没有错过《汉水日记》和《汉水的身世》这两档节目,汉江前所未有地展现在文化公共空间的讨论之中,在这些节目的评论区引发了难得一见的和汉江“攀亲称故”的盛况。 这一期人类学下午茶,阿夏桑邀请了《汉水的身世》的作者袁凌老师,芳芳从流域人类学的角度去讨论汉江的古往今来。袁凌是阿夏桑的老乡,都来自陕西安康。他们有着高度相似的从故乡离开求学、工作的成长轨迹。他们在离开家乡的过程中都完成了对家乡的和解与认同,成为了“故乡主义者”。 本期节目从汉江与中华文明的脉系聊到它为何如此清澈,成为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笔下“最干净的河流”,它又如何借“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滋养了北方地区、汉江沿岸的,道教文化胜迹、杨四爷从人变神守护过往船只、南水北调移民背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心理。 以及是什么样的情愫让袁凌想要去记录这片水域,阿夏重走316国道见证蜀河古镇建筑群反映当年汉江码头的昌盛……都在这期让三位聊得非常尽兴的节目里可以窥知一二。让我们一起通过这期节目,重新认识汉水。 嘉宾介绍:袁凌 著名作家、媒体人、非虚构写作者。著有《寂静的孩子》、《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汉水的身世》等,新书《冷淡》上市中。 本期shownotes: 01、汉水嵌入中国文明的脉系:夏朝、楚国与汉朝 02、张道陵“五斗米教”的起源/清澈汉水为何可以直饮? 03、汉水与蜀地的关系:曾经的汉江流域水域范围更广? 04、“流域人类学”概念提出的意义 05、关于1983年安康水灾的记忆 06、安康的日常生活:涨水与“搬水” 07、1983年安康大水的缘起 08、大迁徙与安土重迁的传统: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难题 09、汉江与道教的渊源:天师道、紫阳真人、真武大帝 10、汉江两岸的道教古迹:八仙镇、含香庙、女娲山、太极城 11、水龙与山龙:汉水流域的山形特点 12、小地方的共性:安康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13、陕西安康:我们是秦岭以南的南方人! 14、行政区域有时会干扰我们对文化区域的理解 15、汉江干流上的龙舟习俗以及旱地的“玩船”习俗 16、安康国际龙舟赛:旅游化、产业化的一条龙服务 17、男尊女卑、男女平等还是女性优先?汉江两岸的性别文化 18、汉江是我唯一深爱过的大江 19、汉江流域的行走之旅:兴趣与研究

117分钟
2k+
1年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15 | 旅法人类学家贺霆:“借尸还魂”的法国西学中医

近期,《人类学家学的下午茶》邀请了旅法人类学家贺霆老师。贺霆老师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位老顽童,他以犀利的言辞指出了当下人类学界存在的“大厦歪了”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性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缺少走出去“观看”和“叙事”西方主流社会的勇气与行动。他希望我们能重拾“帝国之眼”,拥有真正的学术共同体。 我们与贺霆老师进行了2个小时的对谈,分为上下两集为听众朋友呈现。在下集中,我们着重对他在法国做了十年的“西学中医”田野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贺霆老师看来,西学中医是西方人对西方传统的活力论医学的一种“借尸还魂”。他发现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主文化弧”下还有一个“副文化弧”,即“西方中国印象”。在副文化弧影响下的中医,越是与西方习惯事物不同的地方越是得到奖励,越是相同的反而被取消。他认为这种“相似受罚,相异得奖”的现象,对在西方的“中国事物”有普遍性。 1、十年自费研究做“西学中医”的法国人 2、研究发现:相似受罚、相异受奖 3、法国西学中医:法国副文化弧“中国印象”的产物 4、论文的前三分之一,把我的中国眼睛借给法国评委 5、方法论:研究主流社会就要研究西方人熟视无睹的东西 6、西学中医:借尸还魂的后现代之愁 7、中国人对“西学中医”又爱又恨的背后 8、观看与权力 9、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10、重拾“帝国之眼”,人类学的“帝国之眼” 11、去西方做田野的基础问题:中国学术共同体的文化背景 12、“深蓝”的诺曼底玫瑰园,一起来照亮“灯下黑” 本期节目的开头和结尾还可以欣赏到贺老师在Lisieux市音乐学院声乐班2023期末汇报演出的歌喉,听听贺老师的法文歌唱的如何~

89分钟
2k+
1年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4:人类学的大厦歪了——学界缺少走出去观看和叙事西方社会的勇气

《人类学家学的下午茶》第十四期,我们邀请了旅法人类学家贺霆老师。贺霆老师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位老顽童,他以犀利的言辞指出了当下人类学界存在的“大厦歪着”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类学的着眼点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农村人群的同时,却缺少走出去“观看”和“叙事”西方主流社会的勇气与行动。 我们与贺霆老师进行了2个小时的对谈,将分为上下两期为听众朋友呈现。在上期中,贺霆老师分享了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法国求学的经历。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法国人类学家Marc Augé。Marc Augé发现他虽然没有人类学根基,但选择研究西方社会却极为罕见,鼓励他无论如何要完成论文。所以贺霆用了十年完成了关于一批自学中医的法国人的人类学田野民族志,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非西方社会人类学生都回到非西方世界,并按照西方人的研究旨趣在做研究。只有他一个人留下来观察西方人。 贺霆老师是一个稀少的存在,他一眼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于是他发出了对中国人类学乃至人类学本身的“灵魂追问”。他认为选择研究中国社会,研究民族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人类学在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当下,我们值得也应该研究“西方主流社会”,当然不是为了像殖民时代的人类学去“教化”、“管理”西方民众,他主张一种纯粹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旨趣,并认为这是学界真正的奢侈品。 1、他已经反思到了整个西方人类学学术建制的问题 2、从南通医学院医学学士到法国高等社会学院人类学硕博士 3、非西方人类学学生都回国做调研,只有我留在法国做田野 4、我的贵人:法国人类学家Marc Augé 5、一个拿着油漆桶的小工,在人类学大厦外面自己建了个破草棚棚 6、推动西方主流社会研究是我的使命,不可买椟还珠 7、好奇心:西方人类学家和中国人类学家最大的不同 8、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主体性和一个学者的自我人格 9、我对中国人类学界的期许或者对它的批评 10、我们应该请西方社会人类学家来讲他们自己的社会 11、学者的背后有一个学术共同体,本土化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12、非西方变得越来越透明,而西方反而成为灯下黑 13、好奇心:人类真正的奢侈品

70分钟
2k+
1年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3:上交县官官老爷,下交流氓叫花子——彭兆荣谈生命中的田野

田野是人类学家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深深改变了人类学家的生命色彩。田野与“镜中人”,促使人类学家反观自身,在一次次的反思、自省与自觉中,完成自我生命的洗礼。《人类学家学的下午茶》第十三期,我们邀请了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教授畅谈他生命中的田野。 彭老师带来了他的两本新书《师说人类学》和《生命中的田野》。本次下午茶中,彭老师介绍了中西人类学的差距和田野工作的方法,并分享了他在做瑶族的田野中发生的几件趣事,以及他对当今中国文化现状的思考。对话中涉及的人类学理念有:中国沿海文化中的“五缘”;严格意义上的“田野工作”以及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生活中处处是田野”;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理论、人类学的“八卦说”、“中心论”、“写文化”、“文化自觉”;拉比诺的“镜子”等。 谈及的学者有费孝通、周大鸣、何国强、迈克尔.赫兹菲尔德、玛格丽特·米德、保罗·拉比诺、霍米·巴巴、王明珂、李亦园。 嘉宾: 彭兆荣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人类学高级论坛主席团主席 节目大纲: 00:00-05:02 新加坡的交通业与沿海地区的五缘关系 05:03-08:10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的掌故 08:11-13:30 人类学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的知识基础 13:31-18:20 田野是insight又要是outside 18:21-22:10 费孝通:生活中间处处是田野 22:11-29:12 “上交县官官老爷,下交流氓叫花子“ 29:13-32:55 人类学的方法要求你和田野对象成为“闺蜜” 33:56-35:50 故事1:陪瑶族寨老放了五天牛 35:51-39:18 故事2:陪瑶族男生“凿壁谈婚” 39:19-42:35 故事3:羞涩的汉族男子与大方的瑶族姑娘 42:36-48:13 拉比诺:人类其实是通过镜子了解自己 48:14-51:34 谁赋予“写作”一个Power? 51:35-57:06 瑶人在火塘边低低地“吟咏” 57:07-66:22 费孝通晚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66:23-71:50 “华夏边缘”理论:中心与边缘不是一成不变的 71:51-77:51 神明之于福建人:海洋文明的必需品 77:52-80:17 介绍彭老师的两本新书

81分钟
2k+
2年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2:莆田人的元宵节要过一个月?听听莆田女性怎么说

大家好,我是阿夏桑,欢迎大家来到久违的《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前阵子莆田闹元宵的穿火视频登上了热搜,评论都在惊叹莆田人“不要命”,我却觉得网友“大惊小怪”。因为刚刚去莆田过完元宵节的我亲眼目睹了更大的穿火阵仗,那几天里我见识到了汀塘欧厝的摆棕轿、陈李厝的巡灯、西天尾北山的妈祖穿火,还有白塘安仁村下汀僮身踏火,几乎每一场都和火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年因为疫情放开,莆田各地都大办元宵,仪式非常隆重。莆田人的元宵和端午一样,要过一个月之久。这一期节目是由芳芳在莆田为大家带来的,录制于2023年正月十七的莆田,莆田的元宵习俗还在进行中。她邀请了两位生活在莆田的女性,一起探讨了莆田年俗作为知识女性与现代女性,面对莆田年俗中的穿红是如何从抗拒/游击战,走向理解、尊重和接受。 这期节目中,三位女性深入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作为知识女性与现代女性,面对莆田年俗中的穿红是如何从抗拒/游击战,走向理解、尊重和接受。池老师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只有自己经历了生命中的痛苦,才能深刻共鸣习俗中蕴含的人民的朴素盼望。 三位女性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疫情过后,民间的新媒体以及官方媒体对今年的莆田元宵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播报道。那么,短平快的传播方式与莆田7元宵的内在文化逻辑是否有冲突的地方?莆田的知识界对此有何担忧?人神巫共存的莆田元宵,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正确解读?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并在留言区与我们探讨。 主持人: 郁弘芳 嘉宾: 池丽君:莆田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师 叶晓鸿:正荣地产莆田地区,祖籍漳州诏安 09:39 莆田初四过大年(山里初五)以及白头联的来历 15:09 漳州如何闹元宵:扛神明赛跑 18:15 元宵的重要环节:莆田福首换届 20:20 秽身与素服:女性参与传统习俗的障碍 26:15 从抵触到接受,莆田知识女性将红衣比做朝服 28:27 经历了苦难才能理解的习俗 29:52 漳州只有新娘才能穿正红 34:40 穿红需要个体生命对传统习俗的内化 40:00 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42:00 中国人不养闲神,给力的当地神 44:30 神明的神圣性不应该被消解,更不该被娱乐化 48:10 莆田元宵的两个部分:私密空间的宗教性和公共空间的表演性 54:00 适合记录,但不宜传播,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是否适得其反? 62:00 纯民间自发的莆田元宵传承千年背后的机制 66:00 宗教仪轨是莆仙戏盛行的重要原因,比如还愿 69:00人神对话:香火、贡银、符等一套媒介系统 70:00莆田的家族师公传承系统 76:00 信俗的样貌存在,而不应该被任意的篡改,更不应该被亵渎

82分钟
1k+
2年前

人类学家的下午茶11:Tinder人类学

作为资深豆瓣用户,豆瓣话题这个模块开了之后一直不温不火,但是有个话题却惊人的热度奇高。这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了这个话题的创立者小胡,和第二期嘉宾小景一起讨论在Tinder上的“田野调查”。 约会软件和约会软件上的男人们,是都市里的女性们见面绕不开的话题。在豆瓣,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话题来吐槽她们在约会软件上看到的各种奇葩人类样本——“Tinder人类学”话题的创立者小胡从几年前就在微博记录自己的约会软件使用感受,在豆瓣上开了这个话题后就一直热度不减。 这一期,我们和豆瓣“Tinder人类学”的话题主小胡,还有我们的返场嘉宾小景一起讨论了在tinder约会软件做田野”这个话题,以及女性在tinder的左滑和右滑中的思考。 1:20 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和人类学质性上的相似 10:38 人类学田野的第一个职业操守就是不能和你的田野对象谈恋爱 18:20 约会软件上怎么那么多已婚男性? 23:22 女性用户在Tinder人类学下面吐槽男生约不约,反被男性说假清高 30:40 用约会软件写博士论文和搞艺术创作 35:14 小景的约会软件历险记——被会说西语的通缉犯借钱 41:11 约会结果的0或1?有招没枣打一杆子 50:41 小景的约会的“标准“和流程 53:57 约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可能不必有什么结果 61:10 芳芳讲莆田的相亲结婚是中国人的约会文化 66:15 约会经验的提升是增加处理伤口的经验 76:15为什么越来越的年轻人开始成为一个观察者和在场者 小景在节目里提到的英文原文: What happens when you date is you run all your best moves and tell all your best stories-and, in a way, that routine is a method for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self over and over.

87分钟
4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