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 为什么“考公”这么火?关于公务员的偏见与现实

VOL 16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刚刚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劳学长。学长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尝试了很多金融行业的实习,最终却在毕业时选择了公务员行业。像劳学长这样的选择,在今天的国内年轻人、尤其是许多名校毕业生中并不罕见,甚至成为一种热潮:互联网、金融等强势行业中的年轻人有不少都正在加入公务员选拔大军。新的赛场已经形成。 在与劳学长的对谈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轻松”、“铁饭碗”这些标签已经不能准确勾勒公务员的群像。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名校毕业生投入公务员行业?加入考公大军前,有哪些需要斟酌的因素?来听听学长的分享吧! /内容 02:33 从金融到公务员,学长考虑了哪些要素 10:05 给小白的“考公”科普:什么是定向选调?公务员有哪些岗位? 17:21 白热化竞争:考公最吸引名校学生的点是什么? 19:12 人岗匹配最重要,盲目跟风不可取 22:36 这一代公务员还是“轻松”、“铁饭碗”吗? 29:09 公务员发展的地区差异 31:56 什么样的同学可能适合做公务员? 35:23 家人的公务员背景会对自己有影响,但最终的选择是在自己手中 39:02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职业选择的本质还是取舍 40:32 公务员也能转行,但要准备面对壁垒 /相关播客 第4期 在学界和业界之间,你也曾纠结过吗? /前奏与尾声 《无限可能》- 丢火车乐队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50分钟
12k+
3年前

第15期 城市与我们心灵的疆域

VOL 15 对你来说最特别的城市是哪一座? 一想到它,你脑海中会浮现一种特别的气候,你想起一些特别的朋友,还有一段对你来说很特别的人生经历。 谈到城市,我们仨不约而同地说起各自在十八岁时遇见的那个空间:上海、波士顿、香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那座城市,然后与城市的生命紧紧抱在一起。我们与这些城市的关系,就像小王子和他的玫瑰。 后来我们也没有停止漂流。上课、实习,我们抓住所有带我们闯入陌生世界的机会。然而随时准备打包行李的生活也会缺了点什么。停下来,安顿此刻的家,这样的日子也很丰盛。 城市不仅是空间,它还是我们寄托物质与情感需要的载体。设想未来的城市选择,就是设想一种生活方式。与我们一起踏上一场心灵的城市巡游吧! /内容 01:34 我们仨的亚洲北美旅居史 03:37 初出茅庐的年纪遇到十里洋场魔都 05:03 屡屡羁绊的波士顿:从此中秋皆异国 07:30 香江寂静的山海间,藏着与世界的联结 10:57 如何选择一座城市:自然条件、人际关系、个人发展 12:49 选择背后的理性考量:你的职业机会和这座城市匹配吗 16:12 超强感性因素:“归属感”是如何建立的? 21:27 定居是个必然选择吗?频繁搬家后会渴求安定 27:21 新鲜的经验来自向内探寻,而不是单纯转换环境 36:01 不依赖城市拓宽体验的疆域 40:44 财富自由之后想待的城市 /提到的书籍、课程 《香帅中国财富报告25讲》-“得到”课程 《旅行的艺术》-阿兰德波顿 /前奏与尾声 《别的城市》-李雨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44分钟
99+
3年前

第14期 新人主播半年纪:让我们继续用声音认识彼此

VOL 14 这既是我们成为主播的半年,也是我们成为听众的半年。翻阅记忆,这档源自一时兴起的播客,带给了我们许多意外的惊喜。 这期节目是送给听众朋友、也是送给我们自己的一个小礼物:制作播客半年,我们想要做一个回顾!这里既有我们对这段创作时光的怀念和总结,也包含我们对未来的构想。听完我们的故事,说不定你也会想做一档自己的播客。毕竟,能通过声音认识彼此,是一件幸运的事。 /内容 01:43 回顾半年前做播客的初衷:记录想法,产生共鸣 03:11 为什么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做播客:从本质出发做内容,从自己出发主动输出 07:11 佛系主播:好内容是会被更多人听到的,要对听众和平台有信心 08:51 做播客就像做产品,根据反馈不停“迭代升级” 10:40 克服“拖延症”的妙招:和好朋友一起做播客,互相提醒促进 14:18 预期之中的侃侃而谈和意料之外的联系建立 21:31 做播客前的担忧:频繁输出会不会“把自己掏空”?通过播客打开了新世界! 24:51 喜欢的播客:Steve说/ AthenaYan/ 故事FM/ 文化有限 28:37 想成为什么样的主播:条理清晰,既博学又幽默(先做一个好听众) 33:28 展望未来:在不同中找到相同,与听众有更多的交流 /相关播客 第0期 跨时区三应来啦 第1期 如何度过没着落的一年 第4期 在学界和业界之间,你也曾纠结过吗? 第8期 焦虑的底色:是谁在生产焦虑? 第9期 理解家庭,就是理解自己 -- 对话非典型“海淀鸡娃” /前奏与尾声 《流萤》-吴雨霏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42分钟
99+
3年前

第13期 陪我在情绪里待一会儿吧:朋辈情绪疏导与它的践行者

VOL 13 2020年5月,当许多中国留学生因疫情滞留北美,正在康奈尔大学读心理学的Elsie和几个小伙伴联合创办了朋辈互助平台“HEAL”,为在校学生提供情绪疏导。HEAL目前提供“匿名倾诉”和“情绪垃圾桶”项目,组织受过心理学方法训练的大学生为朋辈提供支持。主播小铭也是HEAL的成员之一。 Elsie和小铭的实践为我们理解情绪、化解焦虑提供了更多线索。在这一期,你将听到“倾听”本身如何具备能量,以及作为非心理专业出身的我们,何以成为朋辈的情绪支点。 /内容 02:08 Elsie讲述HEAL的创办背景:在隔离中看见中国留学生的情绪需求 06:02 朋辈情绪疏导是不带批判的聆听与匿名的陪伴 10:21 心理咨询不该被污名化,它可以像体检一样寻常 12:33 社会学番外:为什么只有特定的身心“异常”会被当作疾病? 14:44 在什么状况下应该寻求朋辈疏导?心理咨询的“分级诊疗” 19:00 “面对情绪”是疗愈的开始:当我们悲伤时,就在悲伤里待一会儿吧 23:52 情绪健康藏在习惯中——试着“每天感恩三件事” 25:28 HEAL背后的心理学方法论:共情倾听的力量 31:53 当朋友诉苦时,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聆听者 39:38 心理咨询会“上瘾”吗?局限与反思 42:47 小结:朋辈情绪疏导的未来 /提及的机构、概念和影视作品 HEAL公众号:HEALYU2020 EARS:https://www.earscornell.org/ 电影《头脑特工队》 美剧《扪心问诊》 /前奏与尾声 《天天晴朗》-苏打绿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48分钟
99+
3年前

第11期 育儿如何不焦虑?身为母亲,先爱自己

VOL 11 作为90后,我们对“孩子”的处境记忆犹新,却也开始尝试将自己带入“家长”的角色,想象这一角色面对的挑战。 做母亲意味着什么?在与嘉宾婷婷姐——一位80后母亲的对谈中,我们发现理解教育焦虑需要走出简单的“孩子中心”视角,超越对育儿方法论的探讨。只有当我们同时理解了孩子和家长的处境,才能理解两代人之间的互动。互相体恤或许是教育焦虑的解药之一。 这一期的内容超越了“教育焦虑”的命题,进入女性和母职初探。即便在家庭观念逐渐多元化的今天,对于很多育龄女性来说,生孩子依然是难以回避的选择。越来越多女性在面对来自职场和家庭双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孩子成长,更影响女性自身的生命质量。 女性要先爱自己。这句话掷地有声。 /内容 00:42 认识婷婷姐 01:51 大环境和小家庭都对育儿观念有影响 04:40 从《小舍得》《小欢喜》到我们的童年:家长与孩子各自有什么焦虑 10:38 “接受孩子做个普通人”,期望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和独立生活能力 12:53 如何面对孩子对父母期望的抗拒? 14:34 10后女儿与80后妈妈面对的成长环境差异 18:06 家庭与工作难以平衡,才是职场妈妈最大的焦虑 19:26 “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有精力去爱别人” 24:38 “学做妈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8:50 婷婷姐如何看待丁克 34:42 养猫还是养孩子,也许是在简单/复杂的快乐之间选择 /提及的书和影视作品 《不完美,才美》 - 海蓝博士 小欢喜 小舍得 以家人之名 /前奏与尾声 《她她她》- 金池、魏雪漫、谭维维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41分钟
1k+
3年前

第10期 科学放养指南:父亲节,与父亲对话

VOL 10 播出非典型“鸡娃”光光的分享之后,我们收到了一些听众朋友的评论:能不能听听不同父母的教育观?在鸡娃之外,育儿有哪些可能性? 于是有了这一期,小铭爸爸作客的节目。在过往聊天中,我们注意到小铭的家庭带着一丝神秘色彩:每当回忆起与父母的互动,小铭总用“放养”来形容。放养为何能养出世俗意义上的精英?为什么更自由的成长环境不会让孩子放任自流,反而会成就自驱力?选择给孩子更多自主权的父母,是怀着怎样的理念和信心,又是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在本期节目中,小铭的爸爸不仅为我们分享了实际可行的经验,也深刻启发着我们对教育的思索。 “因为我把小孩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我没有太多权力给ta施压。”“孩子的焦虑是父母焦虑的投射。”这或许会是你最想与父母分享的一期节目。一起来听听吧! /内容 00:46 为什么邀请小铭爸爸来聊聊 02:06 珠海的孩子为什么比较“幸福”?择校制度的影响 03:40 更早卷入竞争不一定更好 06:07 如何让孩子有内驱力:好的目标,是踮起脚能够得着 09:15 “自己做决定”是需要训练的 10:46 底层观念: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12:02 爸爸在小铭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原则 15:51 期待合理,结果惊喜 18:10 “放养”不等于没要求 18:46 学习之外的兴趣,是孩子的一个焦虑出口 23:23 与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把自己与孩子的生活对立 30:25 如果回到过去,爸爸想让小铭追星? 35:15 小铭:和爸妈一起复盘,才知道“放手”背后是充分的准备 /前奏与尾声 《父亲写的散文诗》-许飞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37分钟
99+
3年前

第9期 理解家庭,就是理解自己——对话非典型“海淀鸡娃”

VOL9 这一期的嘉宾让我们“大受震撼”。光光来自北京海淀,曾在人大附中就读。成长路上,他始终思考着家庭在自己身上的投射。当“鸡娃”成为热词,他的自我剖析也与更广阔的人群联系起来:海淀少年真的如传说中那么“卷”吗?他们是如何“卷”起来的,又是如何表达反抗?我们对“鸡娃”概念的解读,在光光的平和叙述中慢慢丰盈。 从上一期节目开始,我们仨试图探讨焦虑形成的来龙去脉。聊了一圈学校与职场,现在终于到了“回家”的时候:成长中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奖惩,如何体现在我们此刻的焦虑中,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回应焦虑的方式?更进一步,我们能否经由这些反思,设想一种更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 希望你喜欢光光的真诚分享,也希望这期节目能帮你更加理解家庭,理解自己,从而理解焦虑。 /内容 01:00 认识嘉宾光光 02:01 “我算是一个被'鸡娃'的案例” 06:49 海淀为什么特殊:遍地名校与高知父母 10:44 “爸妈叫我去送快递” 13:24 自我怀疑与焦虑纾解:走到“圈外”看看 19:37 优秀的家庭像一棵大树,支撑你但也投下阴影 22:46 “我人生最大的成就是被我爸承认” 23:30 自我要求高的人会更容易“鸡”下一代吗 25:23 作为反叛的优秀:走出父母的光环 31:08 鼓励真的很重要! 35:30 理解家庭,就是理解自己 40:48 认识自己的处境才能缓解焦虑 46:37 从社会学看焦虑:相对位置vs绝对位置 /相关播客 第3期 认识自我的棱镜:和MBTI“资深玩家”聊职场性格测试 /前奏与尾声 《新写的旧歌》-李宗盛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48分钟
1k+
3年前

第7期 聊聊“热爱”:找到火花,然后呢?

VOL 7 Find your passion--在无数场合我们听到这句话。似乎无论在学界还是职场,热爱都指向一个人拥有的自驱力和潜能,被看作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关心寻找热爱的具体方法,但在此之前,我们也想弄清楚热爱究竟是什么,以及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本期播客,你将听到我们对“热爱”的自定义,对热爱与工作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电影《心灵奇旅(Soul)》所呈现出的主流叙事的批判。 希望这期播客能让你更享受寻找“热爱”的旅程! /内容 01:26 回顾电影Soul 04:15 热爱 = 短期快乐 + 长期快乐 + 自我效能 05:23 我们所热爱的事物:享受重复,向内探寻 09:11 “火花”可能是一种误导:找到热爱不是灵光乍现,需要长期积累和沉淀 17:22 结合热爱与事业时可以考量的因素:资源,可能性,信心,关联性 18:47 一起来做小练习:用“关键词联想”找到潜在的理想工作 26:08 如何选职业:用“分阶段”代替“取舍” 29:35 兴趣与工作应该统一吗,有哪些风险? 39:27 工作需要Ownership:那些让我们挣扎的恰恰是我们在乎的 42:49 对一件事情的热爱会消失吗? 47:13 试图批判电影Soul:也要看到热爱的艰难、痛苦和平凡 48:54 热爱本身可能没有寻找它的过程精彩 50:11 如果热爱是生活的底线,而不是顶点 /相关播客 第3期 认识自我的棱镜:和MBTI“资深玩家”聊职场性格测试 第4期 在学界和业界之间,你也曾纠结过吗? 第5期 长路微光:博士一年级生的回望与眺望 第6期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从象牙塔到对冲基金 /推荐阅读 Designing Your Life /前奏与尾声 And the Winner Is - Gérard Darmon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53分钟
2k+
3年前

第6期 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从象牙塔到对冲基金

VOL 6 “改变世界,改变生活,而不仅仅是tell a story。” "希望大家婚姻与爱情相结合,工作与兴趣相结合。" “人的一辈子很短,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以上金句来自我们这期节目的嘉宾小猪。在藤校博士毕业的小猪不久前选择加入一家对冲基金公司,他与我们分享了如何辗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以及如何看待研究、工作中的压力。 在聊天中,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对“兴趣”的忠实和对“现实”的执念。如何说服一个数学家从事金融交易?来听听这期节目,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内容 01:20 认识嘉宾小猪 01:40 与学术结缘:从John Nash与吴敬琏说起 02:17 进入对冲基金前的辗转考量 12:22 在学校比在公司压力更大,但也让人快速成长 17:04 “工作时间”不是“上班时间”,而是“占用大脑的时间” 22:45 如何缓解压力:大挑战拆成小任务,偶尔让自己放空 25:30 哪些学术技能可以用到业界? 27:28 兴趣是最根本的动力 32:32 答听众问:“什么都要就等于什么都不要。” 34:49 寄语小朋友(超值得听!) /相关播客 第4期 在学界和业界之间,你也曾纠结过吗? 第5期 长路微光:博士一年级生的回望与眺望 /前奏与尾声 《一人之境》- 林家谦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43分钟
1k+
4年前

第5期 长路微光:博士一年级生的回望与眺望

VOL 5 “不论同多少人谈论过,读博的真实体验总会与预期有些出入。”每个人的读博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求知路上终将面对的孤独和漫长,让彼此照亮成为一件重要的事。 本期嘉宾是在宾大攻读社会学博士项目的修齐。2020年,在大陆完成本科的她凭借在同龄人中出众的努力和坚韧,拿到这份顶尖项目的offer。与三位主播不同的是,修齐似乎没有太犹豫过读博这件事。她的谦虚、乐观和笃定,对于我们来说是启示也是感动。 除了听修齐分享读博前后的感受,我们还聊到了作为社恐如何踏出舒适圈、怎样用乘电梯的几十秒“推销”自己、如何在自我怀疑的时候找回初心......相信不论你是否在考虑进入学术界,都能从这场谈话中获得收获! /内容 00:53 认识嘉宾修齐 02:13 从内地本科到美国博士的申请之路 12:04 社恐如何踏出舒适圈要推荐信 16:24 Elevator pitch:怎样用乘一趟电梯的时间推销自己 17:57 如何确立读博的决心 21:01 “内外呼应”让人找到理想的火花 25:37 读博体验和预想中有什么差异 31:58 读博的三个“不是” 34:26 读不读博都需要勇气:想象一条非线性的路 37:35 “研”不是“读”出来的:读博需要的思维转换 39:15 帮助我们找回初心的小练习 43:00 (也许)适合读博的五个特质 45:09 寄语“准博士”:享受学术,更要享受生活 /相关播客 在本期节目中,修齐提到的“被疫情打乱的计划”和“因为爱好和擅长做选择”,我们在之前的两期节目中也有更具体地聊到,欢迎大家回顾~ 第1期 如何度过没着落的一年 第4期 在学界和业界之间,你也曾纠结过吗? /前奏与尾声 《任我行》- 陈奕迅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48分钟
1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