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28 近期一连串涉及性别权益的事件,引发我们对性别话题的重新思考。这期节目并非聚焦当下的社会新闻。我们希望用一种亲近的方式,从个人经历出发,追溯自身性别意识的源起,聊聊我们在生活中与“性别”擦肩的时刻。 也许你已经看过太多的分歧,对谈论性别感到疲倦,或是无法匀出多余的同理心,去消化过载的苦难。如果是这样,不妨和我们一起,回到自身。言说是有力量的。谈论和理解性别,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与当下的世界共处,也可以让我们与过往的自己和解。 /内容 02:40 我们性别意识的启蒙:书、化妆、校园教育与人际交往 12:15 从破冰游戏说起:所有“不舒服”,背后一定有“不合理” 17:52 在校园、家庭和职场遇上性别偏见 27:46 euqality和equity的区别 35:25 intersectionality:权力结构的交错 39:25 “很多、很杂、很乱”的性别话语让人感到无力? 41:42 性别不公也在压迫男性 47:00 争取性别平等,要看到不同发展阶段的优先级 48:50 MeToo运动过于激进吗? /提到的书 《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 《第二性》-波伏娃 《一个自己的房间》-伍尔夫 《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John Gray /提到的影视作品 电影:The Red Pill 电视剧:Miss America /前奏与尾声 Maybe - RICEWINE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7 读中文系时做起财经博主,毕业后从事风险投资,如今则再次将目光投向内容创作......这是本期嘉宾Sharon虾仁学姐的职业生涯。她在跨界之旅中经历过喜悦与迷茫,也沉淀下坦然和勇气。 时过境迁,自媒体的大环境变了,但虾仁依然相信创作的魔力。正是因为做博主,她接触到了财经,意外喜欢上投资这一行,又在研究投资的过程当中,发现着新的潜能。她说,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也要“夯实自己的底层逻辑”,要放下包袱,也要扛住压力。 /内容 02:05 萌新阶段:从“文青”到财经博主 04:41 当下状态:企业顾问+风险投资人 13:05 做博主好在哪:表达能激活创造力的火山 17:06 做内容,明确自己的目标很重要 23:04 自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但普通人依然可能出爆款 26:22 压力是努力工作的常态,并非博主独有(别怕) 31:26 年纪轻轻,不能端着! 32:52 博主经历启发风投生涯 38:40 做一级市场投资需要跨界学习和长期主义 45:04 投资人的寻常一天 52:14 主播们的小结 *提到的名词 MCN (Multi-Channel Network):新的网红经济运作模式 BP (Business Plan):企业寻求融资时提供给投资人的商业企划书。 LP (Limited Partner):不直接参与投资管理的出资人 *提到的博主 小红书-晚晚学姐 公众号-三公子的人生记录仪 公众号-越女事务所 /前奏与尾声 Famous - Ivy Adara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6 “我想走得快乐一点,慢一点。”这是羊羊学姐的人生节奏。 博后研究员,在读硕士,书店店员,创业者,母亲......羊羊学姐身上的标签很多,但这些填满她生活的事情,并没有成为她的负担。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志业的她,也实践着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学姐与我们分享了她平衡主、副业的心得,也谈到新加坡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选择。从她富有感染力的笑声里,我们接收到了羊羊学姐想传达的心态:为自己喜欢的事去努力吧!当我们真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不会在意成败。 /内容 00:51 介绍我们的“斜杠系列” 01:33 从本科到博后,羊羊学姐都“折腾”了什么 05:58 如何平衡学业&副业,深度&广度 11:33 找到合作者,让做副业更轻松欢乐 13:08 “当妈妈是我的分水岭” 20:19 新加坡为斜杠生活提供土壤:价值多元+家庭友好 32:30 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33:51 羊羊学姐的下一个目标:做科普读物 38:26 幕后小花絮 /提到的名词 HDB:新加坡建屋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的简称,也被用于指代新加坡政府建设的公共住房(组屋)。目前,新加坡有80%的常住人口居住在组屋。 /前奏与尾声 《空帆船》-朴树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5 今天,拥有单一技能点好像已不足为道,时髦的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斜杠”作为一个褒义词,标示着一个人旺盛的精力、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个性。 作为“斜杠青年”节目系列的开端,这一期,三位主播聊了聊大家为什么渴望斜杠:这之中当然有个体探索广阔世界的天性,但也折射出更宏观的社会系统的作用。我们探讨了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怎样平衡全能与专精。我们还发现斜杠并不一定与客观收益或成就相关——我们眼中的斜杠,更像一种主观的身份坐标。它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也找到同类。 /内容 01:30 如何才算“斜杠”?多线程发展! 09:38 斜杠名人富兰克林 12:07 斜杠是这个专业化时代的逆流 16:16 “T”、“I”和“一”字型人才 16:55 广泛涉猎会导致学艺不精吗? 22:50 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all in赢面最大? 24:50 斜杠是职业转换的试验田 28:37 差异化能力让我们更抗风险 32:02 哪些tag(未)得到社会认可?从母职谈到照护工作 36:37 做播客让我们斜了一杠 /前奏与尾声 《我喜欢》-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4 比起“总结”,我们更喜欢的词是“重温”与“回味”。如果在年末,我们只来得及重温和回味一件事,那当然要留给“爱”。 这期节目有两部分。可是如果你只有半小时,那请听第二部分好了——这是我们从朋友那儿收集来的声音,讲述的是他们在2021年感受到爱的瞬间。有人今年拥有了一只猫,她喜欢把猫揣在怀里那种安定和温柔的感觉;有人忙着申请博士项目,焦头烂额中收获无条件的支持和陪伴;有人正在经历酸甜交织的异国恋,也有人刚刚结束异国恋,等来男友的求婚;有人独自在外地求学,收到家人从上千公里外寄来的橙子;还有人被孩子突然抱紧,听见他说“妈妈,我好爱你”...... 谢谢你来和我们分享2021年这些对我们来说很温暖、很珍贵的回忆。祝福你未来时时被爱,勇敢追爱。最重要的是,每天都爱着自己。 /内容 Part 1. 关于爱,我们获得了一些灵感 02:03 电影《客途秋恨》:从亲缘之爱到自主选择的亲密关系 04:50 台剧《若是一个人》:爱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07:08 重温《爱的艺术》:我们都在练习爱的能力 13:15 《人物》杂志的每月征集:在生活的细节中捡拾爱的感受 15:24 《艺术的慰藉》:爱与艺术鉴赏相似,需要对当下的知觉 21:11 “爱自己”的瞬间:看日出、大海与鹅,热饭配好剧 27:5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爱灵魂,更爱肉身 30:50 每日感恩练习:主动创造人与人的连结 Part 2. 对于他们,爱是什么呢 33:46 我们的8位朋友,以及这一年他们感受到爱的瞬间 /配乐 The Seasons, Op.37b:1. January: By The Fireside - Vladimir Ashkenazy The Seasons, Op.37b:12. December: Yuletide - Vladimir Ashkenazy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3 在探索亲密关系的路上,我们都还是beginner,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离婚”这件事儿的兴趣!毕竟,在学习“爱”这件事情上,没有为时过早。 这一期节目,就让我们聊聊《再见爱人》。小铭的男友Nicholas也加入了讨论!作为一个成长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男孩,Nicholas在与小铭一起看了这部综艺之后,很乐意来与我们分享他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包括情侣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平衡独立与依赖两种愿望。 尽管婚姻不是一门必修课,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制度,一种相处模式,一类人生选择,它串联起爱、自我、沟通等我们成长中总会面对的关键课题,成为我们点燃思考火花的引线。来听节目的你,欢迎留言分享你对《再见爱人》的观感,或是对亲密关系的态度。 /内容 04:13 二十出头的人为什么要看离婚综艺? 07:29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桥段 15:18 如何看待情侣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0:25 爱会消失吗?战胜困难需要能力与动力;量变可能形成质变 31:47 看节目收获的沟通小技巧 38:20 独立的自我与亲密关系存在张力吗? 49:25 和伴侣一起看这部综艺的额外收获 55:56 批判地看:节目效果夸张,固化性别定式,劝和不劝分 01:01:05 看完《再见爱人》会恐婚吗? /前奏与尾声 《再见爱人》 - 追星族乐队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2 欢迎加入悄悄话!这一期节目,我们从高校的单身交友派对,聊到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再谈及日渐普及的交友软件( Dating App)。我们的好奇心始于一个疑问:在找对象这件事情上,哪种方法更妥当? 前不久,思思参加了一场由波士顿几家高校联合举办的单身交友活动。在现场,她围观了大家互相凝视和选择的奇妙场面,也总结了在大型相亲现场的“致胜”秘诀。小铭则谈起她对Dating App的认知,质疑了一下狡猾的算法。而芷芷说,婚恋是众多人生话题的交叉点:教育、职业发展、年龄焦虑与性别议题都被糅合到一块儿。当我们吃瓜时,也不能忘了看到婚恋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 在结尾,我们还聊到如何面对恋爱的不确定性。结论是真诚。因为在真诚的感情中,我们会学习、感悟和成长。即便一段感情没能帮我们绕开“催婚”的节点,它依然会成为我们主动选择和主宰自身命运的底气。我们所经历的,都将成为未来选择的一部分。 /内容 02:44 波士顿高校交友会:如何在大型“相亲”现场脱颖而出? 08:15 人都是视觉动物?某些场景放大了外在条件 13:28 卧底上海相亲角:坦荡荡的条件交换&长辈干预 18:23 相亲和Dating App真的让找对象变“高效”了吗? 24:10 兴趣交友的优点、局限与内向者的策略 30:17 婚姻的前提一定是聊得来吗? 33:49 社会时钟:婚恋焦虑总会来临? 38:11 结构性困境下的选择:真诚去爱,但也不怕走散 /提到的书 Modern Romance - Aziz Ansari /前奏与尾声 《直到对的人来》 - 追星族乐队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1 在世界知名的大学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是我们时常收到的提问。我们决定通过一期节目,带大家走近“名校”,揭开榜单不会透露的“秘密”。所谓名校,是否名副其实? 在这期节目中,你将听到在哈佛、麻省理工、新加坡国立等大学求学的真实体验。除了聊聊日常生活,我们也想与大家分享我们对“精英”概念的反思,深入探讨学校对个人成长的多方面影响。只有撕下标签,看见完整的个体经验,交流才会真实地发生。 录制前,我们三个小主播做了不少心理建设,因为“名校”是个有点复杂的敏感话题,我们无法聊透。但我们还是真诚地与你分享这场对话。希望你包容我们经验的局限,享受这段收听之旅,也欢迎你留言写下你的感受和思考。 /内容 02:03 “名校”是个包袱?让主播们纠结的自我介绍 04:26 在日常社交场合应该提及教育背景吗? 09:05 名校鄙视链合理吗? 12:05 快问快答分享就读体验:睡够八小时?火鸡遍地跑? 22:19 互联网时代,名校提供的资源还具有排他性吗? 26:38 既然上名校不等于“优秀”,那么如何定义优秀? 35:08 如何看待优秀带来的压力/imposter syndrome 41:38 做大鱼塘里的小鱼,还是小鱼塘里的大鱼? 44:54 大众对名校的迷思 47:08 精英、偶然性与不平等:分享《精英的傲慢》 52:40 精英的社会责任:ask what you can do /提到的书 The Tyranny of Merit (by Michael Sandel) /前奏与尾声 Flume - Bon Iver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20 因为疫情而无法出国的2020年,Chloe选择暂停学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带着一张随心飞,去到甘肃、新疆、内蒙古、云南......从高原草甸到沙漠戈壁,从南方海岛到西域湖泊。在空间的延展中,她的思考也在生长。Chloe开始在旅途中创作,并在视频和文字中省察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惊讶于她独自踏上旅途的勇气,也欣赏她取之不竭的好奇心。 间隔年系列的尾声,我们发现所有答案都互相呼应:不一样的是经历,一样的是目的。一切始于自我探寻。 /内容 01:23 Chloe为什么踏上了周游中国之旅 05:01 一个人旅行的惊喜与忧虑 10:56 风景也会看腻!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12:15 旅行是了解社会的机遇,更是寻找自我的契机 14:01 在反常的环境中,人的思考也将超越日常 15:45 在青旅遇见平行世界的人 20:03 独自旅行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26:44 间隔年旅游启发了Chloe对职业生涯的构想 29:10 用视频记录足迹是一种减压的内省 33:04 旅行是一种逃避当下生活的行为吗? 38:25 不一样的间隔年,一样的自我探寻 /嘉宾作品 B站主页:【dummypuppy的个人空间-哔哩哔哩】https://b23.tv/A9bnVI 公众号:MyBiggestSecret /前奏与尾声 Sunflower-Post Malone/Swae Lee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19 暂停。 大声说出这个词并不容易。好像在社会主流的观念里,生活就是一场长跑,而停顿暗示着掉队或失算。制定计划、目标、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实现,这样的生活状态仿佛理所当然。 萱萱在大二那年为自己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当时受情绪困扰的她,选择全然放下手头的一切,不上学也不工作,单纯给自己一段留白的时间。在这期节目中,她与我们分享了她认识和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的过程,这其中既有科学指引,也包括与家人沟通、向朋友求助的经验,充满智慧。 就像萱萱说的,生活并不会在某一刻突然切换成easy模式。暂停不会帮我们消除问题,却能给我们吸收能量的时间。暂停是渴望出发的另一种表达。 而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需要暂停的时刻,因为当学校、公司、一切制度和机构为人的日常生活设计模版、强调固定的任务周期,谁能说这种时间表适合我们每一个人呢? /内容 03:18 认识嘉宾萱萱 05:01“双相情感障碍”让人情绪坐上过山车 11:45 面对代际差异,如何让父母理解我们的困境 15:40 为什么数学专业会“致郁”:当教育无法帮我们处理人生母题 27:40 暂停之后:学会觉察喜怒哀乐,通过健身找到“念动一致” 34:20 治疗“双相”的实用经验分享 38:30 自愈没有终点,与情绪共处需要不断练习 46:20 暂停不是逃避,是给自己时间形成面对问题的能力 47:15 情绪科普太有限,是时候改善我们的情绪环境 /提到的影视作品 美剧《Modern Love》 /前奏与尾声 《春的临终》-程璧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18 间隔年系列第二期,我们来聊点“没用的”。除了通过实习来探索职业方向,间隔年还有更多精彩的选择! 以往表现出色的Franklin,没想到自己会在贵州的一所小学遇到挑战。带着帮助的心态前往,Franklin后来发现自己才是需要学习的那一个。如何教学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何在课堂之外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好奇?带着这些疑问,他重新理解了教育的角色,也在一些了不起的同行者身上学习同理与共情。 当身边的好友开始升职加薪,Franklin也并非未曾感到压力。但他说,支教给他带来了无形的财富。“这些也许更能深刻、长久地影响一个人。” /内容 02:33 支教是恒久心愿的生根发芽 05:45 别样的教学相长:点亮“同理心”能力点 13:29 作出决定之后:直面诧异的目光 16:08 从支教同行者的多元阅历中学习 19:36 无法绕开的经济压力也是gap的制约因素 26:18 丰富的人生追求是幸福感的多重来源 33:33 给同样有支教想法的社会人一些建议 38:06 连点成线:“冲动”背后可能是顺势而为 /提到的书籍 《The Great Gatsby》- F. Scott Fitzgerald 《迟到的间隔年》- 孙东纯 《乔布斯传》- 沃尔特·艾萨克森 /前奏与尾声 《仰望星空》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VOL 17 间隔年(gap year)有多少种可能?可能是一场出走、一次冒险、一段留白的假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间隔年往往意味着打破惯性——停下滚动的车轮,尝试新的可能。 这是我们间隔年系列的第一期节目。在邀请其他小伙伴来分享之前,我们三个小主播先回顾了各自以实习为主调的间隔年之旅。我们发现,间隔年可能不解决问题而是创造问题。对这些新问题的直面和探询,成为我们后来人生的序曲。 因此间隔年不一定是人生转折点。但在左右为难的时刻,间隔年让人来到一片旷野之上:人生这么辽阔,何必急着分清左右呢? /内容 00:53 重返校园的变与不变 04:09 间隔年的收获:走出学校保护伞,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13:33 脱掉“学生气”,就像训练一个新模型 19:58 那些希望保留的特质:好奇心、善良、自主性与理想主义 28:17 间隔年的困难与挑战:发现现实的骨感与自身的局限 33:49 间隔年一定要“有用”吗?休息与留白也很重要 35:55 对间隔年认知的地域差异:在香港延毕很常见 41:30 送给间隔年前的自己一句话吧 /提到的书籍 《Zero to One》Peter Thiel with Blake Masters /前奏与尾声 《出走》-蔡健雅 /联系我们 谢谢你来听,也欢迎你来信。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