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整年,生老病死的主题,从似乎很遥远的地方闯来,闯进每个人的心里。但事实上,生老病死每天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我们想不出有什么时节更适合讨论生老病死的话题,但恰好有了村上春树的这本书—— [图片] 这期番外由乒乓台的好朋友——大力——主讲。 大力和于是,两个在中年之前失去父亲的朋友,会从《弃猫》中感受到什么呢? 生老病死,其实,最应该是年轻人关注的话题——从很强大的老人那里,获取达观的精神。 番外002:以父之名,立于人生的折返点.mp3来自乒乓书影00:0036:15 本次选用音乐背景:内田裕也(树木希林的丈夫) 大力推荐了树木希林的《一切随缘》、日野原重明的《活好》。前者是特立独行的演员,婚姻观、育儿观、生死观都与众不同。后者是105岁的医生,对生命有着透彻的感悟。他们告诉我们,怎样面对死,就是怎样面对生。 于是推荐了《父后七日》,当然,也可以有《查无此人》(嗯,她夹带私货了)。前者讲述了现代年轻人在传统祭奠过程中反观生死和生活的心路历程。后者讲述了现代儿女在追忆父辈经历时的无可奈何。她们告诉我们,陪伴父辈的最后一程,收获将比失去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图片] 小宇宙APP订阅 [图片] 喜马拉雅APP订阅 特别感谢|配乐:竞菲
【乒乓台】第九局单打选手 | 作家/翻译 于是 电影学院老师/电影史研究者 竞菲 | 喜马拉雅/网易云APP关注 乒乓台 Radio 苹果播客/小宇宙订阅 乒乓台 Radio 本局精彩回合: 时尚大佬汤姆·福特的电影处女作到底好在哪里? 原著《单身男子》的作者到底是谁?伊舍伍德有怎样强大的朋友圈? 对原著的改编,重点何在? 单身男子 A Single Man (2009) 导演: 汤姆·福特 编剧: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 汤姆·福特 主演: 科林·费尔斯 / 朱丽安·摩尔 / 尼古拉斯·霍尔特 / 马修·古迪 / 洪·科塔哈雷纳…… 上映日期: 2009-09-11(威尼斯电影节) / 2010-02-05(美国) 《单身男子》 作者: [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译者: 禹磊 出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10) 页数: 171 《单身男子》导演、编剧:汤姆·福特(Tom Ford,1961-) 美国著名时尚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帕尔森设计学校。起初以建筑学为专业,1990年被时尚品牌GUCCI的创意总监道恩·麦罗招至麾下,担任女性成衣的设计师。汤姆·福特的时尚眼光和艺术天赋在这段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快被提升为GUCCI首席执行官。2004年离开Gucci后,他专心经营TomFord品牌。然后,拍了《单身男子》《夜行动物》两部电影,反响非常好,得到多次提名。 《单身男子》作者: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William Bradshaw-Isherwood,1904—1986),曾被认为是“英国小说的希望”,是“最好的英语散文作家”,也被毛姆盛赞“手里掌握着英国小说的未来”。 伊舍伍德出生于英国柴郡高里村,父亲是英国陆军中校。伊舍伍德幼时因父亲需时常随任务搬家,在父亲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后随母亲定居于伦敦及Wyberslegh。母亲的娘家是Greene King家族,有酿酒厂、娱乐场所、银行、房地产,所以他和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21次提名)格雷厄姆·格林Henry Graham Greene是表亲。 伊舍伍德与奥登 活跃于上世纪三十到六十年代的伊舍伍德有一个超级厉害的朋友圈——奥登,卡波特,赫胥黎,伍尔夫,霍克尼……当然,故事要从他叛逆地离开剑桥说起,1925年和诗人奥登相识后成为密友,又通过他认识了斯彭德。政治上,他与奥登一代的诗人一样主张反法西斯,积极支持左翼活动;艺术创作上,他也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关注和追求:关心整个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在表现这种变化时,追求清新鲜明的风格。伊舍伍德1929年第一次去柏林就是去找奥登。在柏林的四年经历成为他三十年代作品的题材,包括《诺里斯先生换火车》(1935)《再见吧,柏林》(1939)《克里斯托弗及其同类》,一般被合称为柏林小说系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一切都是从自传开始的”。 2010年《克里夫托夫及其同类》被BBC翻拍成电视电影,由Matt Smith主演 1932年的传记《回忆录》被伍尔夫夫妇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那段时间,他先在英国写剧本《小朋友》,还和奥登合作了三部诗剧,两人更曾于1938年结伴同游中国,写下《战地行纪》。之后决定移民美国。1945年出版的传记小说《再见柏林》在1951年在美国纽约搬上舞台《I am a camera》,1966年再度创作成为百老汇歌舞剧Cabaret,1972年又改编成电影《歌厅》。 1964年出版的《单身男人》本来是伊舍伍德1952年就想写的剧本,叫“一天中的旅行”,小说留有明显的剧本痕迹,是以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为楷模的一次创作。 伊舍伍德与奥登、斯彭德的海滩旧照会让你想到电影《单身男子》中的黑白回忆镜头吗?当时文坛没有过描写同性恋一天的情感和细节、真实生活的作品,包括情感无处宣告的隐身状态。所以有评论家指出,伊舍伍德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他是个社会观察家。 电影《单身男子》剧照 汤姆·福特的电影尽数保留了小说中着力描写的少数群体的孤独,失去挚爱的悲伤,并发挥了电影在视觉、音效上的强项,竞菲老师将着重分析影像色彩的特点。 电影《单身男子》剧照 这部电影自问世以来总被大家从时尚角度去解读,但我们选择了从文学原著的角度切入。当然,电影也对小说做出了必要的删改,添加了至关重要的线索。请听竞菲老师对以下数个桥段的精彩解读! 按照惯例,两位推荐书影如下: 伊夫圣罗兰传 Yves Saint Laurent (2014) 导演: 加里·勒斯培(Jalil Lespert) 编剧: Marie-Pierre Huster / 加里·勒斯培 / 雅克·菲耶斯基 / Laurence Benaïm / 耶利米·古埃兹 / Yann Apperry 主演: 皮埃尔·尼内 / 圭洛姆·加里尼 / 夏洛特·勒·邦 / 劳拉·斯梅特 / Marie de Villepin... 上映日期: 2014-01-08(法国) 《达洛卫夫人》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孙梁 / 苏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页数: 236 —————— 欢迎留言、批评、叫板或赞美 书:于是 影:竞菲 特别感谢|录音:Ray Zhao
后知后觉的播主终于想起来自我介绍了。 2020的最后一天,我们(终于)想起来介绍自己了! 「乒乓台」是我们今年的冲动,那就继续冲向2021! 「乒乓台-番外组」将带来更多冲动,不用死磕书影对仗,而是围绕书影,随心所欲的聊,还会有新朋友加入,包括我们可爱的录音师Ray! 2021不听不散!㊗️大家新年快乐! 放假在家看书看电影吧,远离病毒,珍惜生命!
【乒乓台】第八局单打选手 | 作家/翻译 于是 电影学院老师/电影史研究者 竞菲 | 喜马拉雅/网易云APP关注 乒乓台 Radio 苹果播客/小宇宙订阅 乒乓台 Radio 这是我们第一次郑重地推荐中文原创小说经典作品,及其经典的电影翻拍。 2020年秋天,我们莫名其妙说干就干地做起了【乒乓台】播客,其实一直都记得要做这件事。翻译文学很重要,评论外国影视也很自如,但,中文世界里的精彩也很多啊!2020冬天,我们把这份第一次献给《推拿》,也是我们特别满意的一次对谈。 为了感谢大家几个月来的关注,本次节目继续赠送小礼物(感谢译文出版社赞助!),并小小预告一下:2021年第一期节目将解读译文出版社的一本好书~~ 读完小说,最强烈的感受是诗意,风格化的语言和毕飞宇老师之前的作品有些质感上的不同。也非常现实,综观全世界盲人题材的作品,我们确实可以负责任地说,毕飞宇老师对盲人群体的刻划真实且富有多样化,不落俗套,在正常的生活实景中缔造出内向的戏剧高潮。更感人的是,《推拿》最终写出的是超越盲人群体的人性之根本、之共性,盲人和非盲人共同存在于一个世界,盲人看到的,健康人未必看得到。 电影表现的内容也更多。娄烨导演及其团队为这个特别的题材改变了通常处理演员、运镜、声音和摄影的方式,但又非常神奇地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镜头的迷离感带动了肢体和意识的流动。竞菲本次拉片式的解说非常精彩,敬请细品。 “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生活在自己的盲区里,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局限中。我从盲人的局限确认了我们这些健全人的局限,就像我们通过眼睛交流,我们凝视的目光有的时候是桥梁,有的时候是高墙和阻隔。作为一个健全人,我借助于盲人,以《推拿》描述了一个错位的世界,在他们的命运和经历里,我看到和我们同样的遭遇。说到底,我想通过这个小说写人类之盲。”——毕飞宇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强强联手,无论先看书再观影,还是先观影再补读,感受都会是双重加倍的感动。距离小说问世十多年了,距离电影在金马奖上横扫六项大奖也六年了,但至今仍觉得,还可以再看一遍——要知道,十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和兴趣,回头去看是精彩,应该才配得上精彩二字。 于是梳理了多年来看书观影的经验,梳理了几部以盲人为主人公的经典作品,相形之下,盲,常常是极端戏剧性的载体,而非《推拿》中如日常般的存在:从容,风趣,自尊,自强,欲望丰盛,拒绝多愁善感自怨自艾弱势姿态。 书:于是 影:竞菲 特别感谢 录音:Ray Zhao
《乒乓台》第七期,我们一起来聊聊西班牙的天才导演阿莫多瓦,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的作品《胡丽叶塔》。 本期节目分别聊到了: 1. 作为创作者,看似相去甚远的阿莫多瓦和门罗有共同点吗? 2. 擅长拍摄边缘人群,奇情异色的阿莫多瓦,在《胡丽叶塔》中的表现如何? 3. 阿莫多瓦的惊艳色彩 VS 门罗的惊艳细节。 4. 深入解读门罗笔下的知识女性。 此外《乒乓台》从本期开始,欢迎观众踊跃留言或提问,我们有精美小礼品赠出。 谢谢大家,祝大家收听愉快~
人生的坎坷没有实时纪录,那么,纪录片该如何展现经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的精神史? 文学之美、文人之德,有如水中月千年,衣上百花香,作为观众,我们只有领略更多,才能领受更多。世事纷乱,唯诗词、影像、雕像……能以艺术的名义留存千古。 在追热点、贴标签、挣流量的年代里,看一部这样的电影会让心静下来,想想过去的百年,文人的弱德,时代的变迁……一直追溯到千年前的诗词。 陈传兴,1952年出生于台北。学者、导演,长期耕耘美学、哲学、精神分析与影像论述等领域,同时有学者、作家、摄影者、艺术评论者与电影创作者等多重角色,在他身上隐然看得到法国重要哲学和知识传统的影响与特有风范。其出版著作包括《银盐热》、《木与夜孰长》、《忧郁文件》、《摄影美学七问》、《道德不能罢免》等。影像和技术哲学思辨的论文如《屏幕》、《镜夜》等,其特出观点及论述每每引起学者热烈回响。法兰西艺术与文学勋位军官勋章受勋人,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行人出版社创办人。摄影大师、大学教授、语言学博士、艺术评论家,2012年,继张艺谋、贝聿铭、侯孝贤、金庸、莫言之后,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了象征文艺界最高荣誉的“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 陈传兴导演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一辑的总监制,并亲自执导诗人三部曲:《化城再来人》《如雾起时》《掬水月在手》。作为这个系列的收官之作,这部讲述叶嘉莹诗词人生的纪录片温婉,含蓄,隐忍,强调了传承的意义,但不像《化成再来人》那样坦诚的日常细节,也没有《如雾起时》充满历史节点的叙事和节奏感。陈传兴导演在面对不同传主的时候,都试图展现他们生命和时代的跨度,诗人和世人的丰富面向。 叶嘉莹女士,号迦陵,1924年生于燕京古都,21岁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24岁结婚,随外子迁居南京、台湾,育有两女。叶先生50年代在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台湾)两所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叶嘉莹女士的一生颠沛却自持,在诗词的世界里解读、创作、吟咏、传播……志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在人生中最低落、最难熬的时候,只有诗词能给她力量:品诗意味着品读岁月,品读人性,自身的悲苦就有了可以安住的彼岸;写诗意味着自我的梳理,自我的升华,自身的悲欢就有了沉淀的底蕴。 就算诗词离你很远,这样一位高洁的诗人的人生态度也会让你有所感悟,想一想,自己该用如何的筏渡过坎坷,乃至渡人。 按照惯例,两位推荐书影如下: 《岸萤》 作者: 陈传兴 出版: 中信出版集团 (2020-9) 页数: 精装380 《帕特森 (Paterson)》 导演: 吉姆·贾木许 编剧: 吉姆·贾木许 主演: 亚当·德赖弗,格什菲·法拉哈尼,内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 德国 上映日期: 2016
乒乓台】第五局单打选手 | 作家/翻译 于是 电影学院老师/电影史研究者 竞菲 特约外援:译林出版社编辑 吴莹莹 从《银翼杀手2049》到《降临》到《沙丘》,浅谈丹尼斯·维伦纽瓦 为什么《你一生的故事》是很难改编成电影的科幻小说? 《降临》的好莱坞式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体现了怎样的自由意志? 欣赏科幻作品的意义何在? 特德·姜(1967-)是当代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华裔美籍移民二代。1989年毕业于位于罗得岛州的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2002年定居西雅图,在软件公司技术文档写作。《你一生的故事》是他1999的作品,2000年就拿了星云奖。在二十八年里他只写了十七篇短故事和小说,却得遍星云、雨果等世界科幻大奖。他的作品超出了太空飞船、机器人大战等人们对于科幻的固有期待,以独特的视角和别样的法则构建世界、讲述故事,充满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价值观的拷问,科学和文学的魅力都在故事里流光溢彩。 根据《你一生的故事》改编成的电影《降临》在视觉语言、表演等方面无可挑剔,维伦纽瓦的功力保持在线。但在后半段改变中脱离原著情节,有明显的商业电影俗套痕迹,是好莱坞娱乐的轻浮所致吧。so,我们真的不是要diss维伦纽瓦先生本人啦…… 原著在结构上就是呈现出闭环式的双线回忆:一条线是母女深情,充满生活气息,不乏轻松幽默,第二条线是父母相遇时研究外星人“七文”的故事,纯人文,丝毫扯不到国际政治关系。这种叙述结构本身就呼应了非线性的时间概念,把未来、过去和现在打通在叙述的当下。 特德·姜的叙事不仅以奇思的情节设定著称,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冷峻的思想火花。男主和女主共事时的大段对话围绕变分定理、述行语言……这类知识点,不是掉书袋,而是和情节切实相关的。 比如——光,总是选择最短的路径。这说明了什么? 可惜,这种有趣的对话和思考过程在改编成电影时只能(几乎)全部删减掉,保留下(降维成)普世皆懂的基础语言学。 但有一点是电影也无法抹煞的:七肢桶带来的语言能让女主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但她既不能也不想改变既定的未来,想起未来的时候,她坦然接受现在,眼看着悲欢离合成为过去。这也成为电影极力渲染的情感张力,艾米·亚当斯的表演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的选择,一家人的相遇和分离,两种文明间的沟通,乃至人类内部的误解和纷争。这个故事短小,人物寥寥,却是回味无穷的。所以,这个故事会引发更多、更深、更无解的疑问……请听某主播老师发自灵魂的追问。 看完这个故事,很多人会问:假如命运是既定的,那生命的意义何在?人还有自由意志吗?挣扎或放弃的区别何在?事实上,特德·姜早就想过了,他曾在访谈中表示,他持有的观点是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提出的相容论——相容论者认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是有可能共存的。为此,另一位主播老师搬出了海德格尔和谢林所说的“自由并非人类的属性”,还煞有介事地提到了量子力学……最终因cue七肢桶无果而放弃解说。 无论如何,这部短篇小说及其影视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幻的人文价值,既非大众娱乐时代的消遣,也非传统文学类型的改头换面。特德·姜说过:“我最希望的是电影会改变人们对科幻小说的想法。对于那些不常看科幻小说,或是不热爱科幻的人来说,好莱坞带给他们有关科幻的印象全部都是特效、大爆炸、以及正义与邪恶大战,英雄人物激战大反派之类的。而科幻小说的核心,并不是这些东西。” 按照惯例,两位推荐书影如下: 时间的秩序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出版社: 企鹅图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6) 页数: 183 地球最后的夜晚 (2018) 导演: 毕赣 编剧: 毕赣 主演: 汤唯 / 黄觉 / 张艾嘉 / 李鸿其 / 陈永忠 …… 书:于是 影:竞菲 特别感谢|录音:Ray Zhao
「乒乓台」是聚焦文学及影视化作品的播客节目 爱尔兰九零后作家萨莉·鲁尼何以被称为“千禧一代”代言人? 剧中的床戏怎么会拍得那么好看? 和平年代,如何在爱情故事里嵌入宏大主题? 群岛图书出版人彭伦对剧情的倾心解读 到底!怎样才算“正常人”? 本期书影聚焦于《正常人》。原著作者是生于1991年的爱尔兰女作家莎莉•鲁尼,中译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今年春夏隆重推出,同名剧集也在今年四月完播,对中国读者来说,书影同步,特别好! 其实呢,穷小子和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已有太多套路了,但《正常人》没有重复《无名的裘德》《泰坦尼克号》乃至《红与黑》的俗套,这恰恰映照了时代特点。相比而言,《正常人》的故事特别简单,年轻的心思也并不复杂,但翻拍成电视剧就是很好看!低戏剧性的情节在充沛的视觉享受中得到沉淀的机会,观众可以在慢节奏的影像中细细品味。 影视化发挥了自身最大的魅力,每一集都洒够狗粮,日系的光影拍出了爱尔兰的另一面景致……被感动的竞菲老师甚至两度落下“苍老的”热泪。 本次节目特别请到本书的出版人彭伦老师,也分享了让他动容的片段!(本来想问他,为什么会慧眼识珠挑中这本书引进国内的,但,我们的注意力显然都被剧中的画面夺走了……) 这是很有趣的一本书、一部剧,书里有剧中无法深挖的思想内涵,剧里有书中无法呈现的感官之美。假如把这本书当作青春读物,未免就像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作者鲁尼自称马克思主义者,在书中人物的对话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位千禧一代作家的世界观——通常,我们关注一部很红的文艺作品时会强调其可读性、获奖次数、流量数据、翻拍次数,然而,作家提供的世界观、及其观察世界的方式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啊!! 关于正常,正常人已设定了太多条条框框。但年轻人谁不想与众不同呢?玛丽安自以为的“不正常”恰恰是最正常的青春体验。反倒是他们身边那个看起来很正常、很主流的社会总让人觉得哪儿哪儿不对劲! 好的作品能让我们看到并思考正常中的不正常,也能在看似不正常的人物行动中看到人性共有的特质。
「乒乓台」是聚焦文学及影视化作品的播客节目 第二局单打选手—— 作家/翻译家 于是 电影学院老师/电影史研究者 竞菲 本局不可错过的精彩回合: 十五分钟读解原著《摩天大楼》。 剧集进行的是“重生式”改写,还是“选角式”保留? 剧中形象饱满的钟美宝,在书中其实是个“空心人”? 零八卦,《摩天大楼》真正的寓意是什么? 女人一定要美才能获得爱? 2015年,台湾作家陈雪打磨多年的长篇小说《摩天大楼》问世,故事围绕摩天大楼里的美女命案,引出21世纪城乡结合部巨大生活空间的灵魂百态:每一条线索都牵引出平凡人的辛酸苦辣。 陈雪出生于1970年,199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恶女书》,至今已经出版《恶女书》《蝴蝶》《桥上的孩子》《陈春天》《附魔者》《恋爱课》《迷宫中的恋人》等作品。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奖、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2009)、台北书展大奖小说类年度之书、金鼎奖等。 这部小说对于居住在台北和新北的读者来说,会有相当强烈、细密的代入感,地缘生态本身即为小说主角之一,充满了寓意深厚的物化符号,作家对于大都会小社区的人际关系、社会构成等作出了人类学级别的描摹,与此相比,“人见人爱的美女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个谜题的答案并不重要,甚至很快就被大楼住户淡忘了…… 2020年,同名剧集《摩天大楼》热播(导演:陈正道、许肇任、吴中天,编剧:殳俏、沈洋、任鹏、易帅婕),引发热议。相比于原著具有“强虚构展现文学的当代性”,此番改编加入了“姐妹情谊”“弱者守望相帮”等主题,三观正,接地气,追求戏剧性反转,缔造出原著所没有的悬疑感,成就了一次很有趣的文学影视化过程。 更有趣的是,两位选手在这局单打中联想出界,偶有放飞,从《公民凯恩》到鲍德里亚,从抖森版的《摩天大楼》到黑色电影里的蛇蝎美人……很能扯!最后也一如既地向大家推荐由话题延展开的书影清单,以飨听众。 书:于是 影:竞菲 特别感谢 | 录音:Ray Zhao
《乒乓台》是聚焦文学及其影视化作品的播客节目。 由作家/翻译家:于是 和 电影学院老师/艺术和电影史研究者:竞菲各执一方主持单打,或邀请书影领域的专家组队PK双打。 第1期:书影单打——使女的证言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1984年写出了《使女的故事》,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曾经被改编为电影、戏剧、歌剧甚至芭蕾舞。尤其是2017年火爆开播的电视剧横扫艾美奖、金球奖和(被誉为奥斯卡风向标的)评论家选择奖,剧中使女的一身红袍白帽已成为当下美国反右翼女权运动示威游行中的标志性符号。2019年续作《证言》问世,勇夺布克奖,更令人对其影视化产生了极高的期待。 虽然使女系列的主角都是女性,围绕的是生育问题。但其所阐述的本质矛盾并非简单的两性争斗,而是人性之恶,如何迫使男女两性都成了贪欲和霸权的牺牲品。 这部旷世杰作描绘了跨越时空,讲述三代女性自我认知的改变、自觉的改造、自发反抗不公正的现实。阿特伍德创造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小宇宙,而非仅仅是女性的独角戏,因为女性的问题势必折射出男性的问题,全人类的问题。 不可错过的精彩回合: 流媒体时代的观众是罗马斗兽场观众吗? 细论1984的书,1990的影,和2017的剧之演进与异同。 从施隆多夫的“男性凝视”到阿特伍德的女权自觉。 反二元论:基列是邪恶的,基列的反面就是完美的吗?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