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7 所有的母亲都是好妈妈吗?

🔊第十七期 贝拉回来啦! 叨叨乐园姐妹八卦卧谈会!一起来聊聊看~ 🌞关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个人思考 🌞本期讨论女性主义:母与女 00:40 父职奖励vs.母职惩罚 02:55 母性嫉妒:有些母亲为什么恨自己的女儿而非儿子? 09:20 母亲的附属作品—女儿 💡瑞典心理学家纳坦·P·F·凯勒曼 (Natan P. F. Kellerman)提出的“创伤的代际传递”可以解释这种母女关系。因为母亲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她们很可能在成为母亲之后,无意识地让自己的女儿遭受同样的经历。她们一方面追求完美,对孩子高标准高要求,让她成为更优秀的人;另一方面又不断贬低孩子,以此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15:30 假如女儿得到了幸福,母亲会为女儿感到高兴吗? 30:17 全然接纳——和解与否? 💡母亲与女儿的和解 上野千鹤子曾在给铃木凉美的回信中感叹,“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到母亲能力的影响,也与女儿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在许多被母亲用巨大的爱与智慧牢牢捆住的女儿中,肯定有人无法获得自我意识,甚至走上自毁之路。我发现,在和朋友谈到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时,哪怕谈话的对象同样都是作为女儿的人,我们依然会用一个前缀强调自己的懵懂,或防止对方的不认同——“我不知道我们的关系算不算很糟糕……”“也许真的有关系非常好的母女,但我们……”上野千鹤子在追溯自己的母亲时曾经写到过:“直到现在,我都不相信世上会有良好的母女关系。”也许每个女儿都在心里盘旋过这样的话。身为女儿,我们深知即便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母女关系,都难免有暗流涌动的较量。母女间再怎样依恋自豪,也会有相互嫌弃甚至想要逃离的时刻,再怎么亲密,也总有一些无法谈论的话题。金志允在谈论母女关系时会强调,母女的心理形成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的。母女关系实则也并非只是存在于母女之间的问题,与家人、丈夫、子女、双方父母的关系一脉相承,与所处的社会背景带来的根深蒂固的问题共存。不论母亲还是女儿,同为女人、彼此相爱,共同在干涉与爱之间徘徊。 36:36 为”母亲“正名 46:49 周年庆送礼啦!记得积极参与点赞评论! 👉我认为的母女关系 我从小就很依赖母亲,情绪不对的时候,是她教会我不要伤害自己,可以砸玻璃瓶发泄,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她陪我砸玻璃瓶,她站在我身后,什么话都没有说,递给我瓶子,我用力的扔出去,敏感的我记住了那时候落地的每一块碎片,形状各异、还反射着光,一闪一闪。那一刻心里确实有抒发。 想起自己小时候和母亲的相处。 妈妈是个爱美的妈妈,我也继承了这可爱的喜好,这一兴趣似乎也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习,反而让我和妈妈的互动更加亲密。 小时候,我喜欢看着妈妈化妆,喜欢化妆品。会玩网络上的装扮小游戏,会给自己化妆披着床单跟姐姐一起扮演宫斗剧,甚至有时候周末也会涂一点有颜色的唇膏,扑一点香粉出门(这还是小学的时候。 妈妈好像并没有因为这个而生气或者阻止我,只是会轻轻提醒不要太夸张了(虽然她也是个脾气会上头的狠角色。妈妈会经常送我一些她的彩妆品,甚至配合我一起在家“开化妆店”让她当我的模特。记得有一次还给妈妈的朋友化过一次宴会妆,听说宴会里的人都在问阿姨是在哪家店化的?当然是在我家了! 现在回想小学时期喜欢彩妆这个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让我跟母亲还有姐姐有了更多亲密接触、更多的笑声,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除了考满分以外也能被支持和接纳,现在看来这也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业。到如今即便自己还没睡醒或者是晚上准备打扫家务,在脸上涂涂画画也会觉得自己精神饱满。 所以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妈妈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为什么无意间缺在剥夺孩子仅剩的一点“业余爱好”呢?现在的小朋友除了周内上学,周末两天从早到晚都被补习排满,家长依然觉得不够…这确实也不够,因为你觉得孩子不够优秀,孩子觉得你不够爱ta,沟通和控制不够平衡,相互之间不够理解… 那时候的我是有自我的、有自由的、充满爱的。 当然她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母亲,但我记得的都是美好。 如果可以的话,或许现在的我们,是可以交换秘密、是可以坐在一起小酌一杯,互相倾诉身边的事,互相安慰彼此的关系。 世界很美好但生命短暂,我没有过青春期叛逆期,也不曾想象我们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的母女关系,并没有确切的标准,每个人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不一样,可能在前半段是吵吵闹闹,但不经意的某一天会发现母亲也开始服老、也开始想要理解我们,也开始示弱。无论怎样,母女关系是我们都应尽力留下美好的爱和回忆不是吗~ 🌞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文明讨论 @SodaBella @贝贝贝贝尔- 投稿、意见、讨论群: BGM:我钟意(Live)- 魔动闪霸/炎明熹

46分钟
99+
1年前

EP14 走出原生家庭—听话小孩的自我救赎

🔈第14期更新啦!叨叨乐园姐妹八卦卧谈会!一起来聊聊看~ ☀关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个人思考 ☀本期讨论原生家庭 ☀走出原生家庭-实现自我成长 【理论依据】 👉Ⅰ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也称为自我分辨、自我辨别,是由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鲍恩提出的,是鲍恩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依照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可以从内心分化层面与人际关系分化层面来界定自我分化。在内心 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个体是受理智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 自我分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把自我从他人那里分化出来,另一个是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 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鲍恩用"未解决的情绪依恋"来形容亲子之间的那种紧密的、完全共存的无法分离的低分化的依恋状态,这种依恋状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父母自己及其家庭遗传的未解决的依恋程度;(2)父母在婚姻中造就的依恋方式和行为;(3)父母和家庭在生活中关键时期和体验的焦虑程度,以及对焦虑的解决方式和处理方式。 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面对压力时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因此,这样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保持灵活的距离,能分化情绪和理智,坚持自己不被别人的感受所控制。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容易依赖他人,容易产生融合状态,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尤其当面临压力时,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会采取两种极端的适应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产生的焦虑感;另一种是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Ⅱ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并不是在某日某时,号角一吹,一个人就永远、完全地步入了万神殿。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它是一点一滴微小进展的积累。我们的咨询者倾向于等待某种启示的降临,然后说:"在今天三点二十三分我自我实现了!"那些符合自我实现标准、被选为自我实现被试对象的人是不断从这些小事做起的:他们倾听自己的声音,他们承担责任,他们真诚无欺,他们工作勤奋。他们不仅根据自己一生的使命,而且根据一些细节发现了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例如,穿什么样的鞋脚会疼,是否喜欢吃茄子,啤酒喝多了是否能熬夜。这一切就是真正自我的含义。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性、先天的本性,那都是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的。 🎧收听指南 00:01:31案例分享 00:05:31为什么父母需要听话的孩子? 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与家长的自恋 家长普遍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不听话会激活家长早年的分离创伤 00:16:05「乖」和「懂事」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00:17:19在依恋关系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00:21:04在社交层面,容易出现不自信、内向、社恐的问题 00:28:40在个人的情绪调节方面,容易出现压抑情绪和感受表达的问题 00:31:24心理疾病方面,可能和轻度的抑郁有所关联 00:33:20成年人的全能自恋 00:41:24听话的孩子如何自救——自我分化 00:42:48如何改善分化水平,更好地坚持自我? 00:42:57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 00:45:20学会辨识情感和理智 00:48:03主动与原生家庭建立适当的边界 00:50:54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00:53:00用成熟的关系治愈你我 00:56:09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00:56:42心理学中自我实现 01:02:20 邀请你们一起做一个自我关怀 01:07:00结束语 ☀可能有一些剪辑痕迹,请多包涵~ ☀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文明讨论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阿袁 @贝贝贝贝尔- 投稿、意见、讨论群: BGM:我钟意(Live)- 魔动闪霸/炎明熹

68分钟
3k+
1年前

EP13 原生家庭里的讨好—假性自体

🔊第13期更新啦!叨叨乐园姐妹八卦卧谈会!一起来聊聊看~ 🌞关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个人思考 🌞本期讨论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中衍生出的假性自体 注: 通俗来说,假自体就是:一个人在外人(包括父母)面前表现的非常讨喜,总是顺着他人的意思行事,做很多让别人喜欢的事情,而那些事情并不是他真心想做的,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别人希望他这样做,这样做就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必须要去满足别人的需要,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失联,用他人的期望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向,以满足别人感受来感受自己存在感。 每个人身上都有假性自体、真实自体。但若假自体占主导,那个真自体已经没有机会出来了或者走丢了,自己真实的需要一次次被压制,对别人来者不拒只会说yes,真的就丢了自己,成了空心人,可能连“我是谁?”这个问题也不会去提起…… 【理论依据】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 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 00:57 案例分享 05:17 了解什么是“假性自体” 11:19 假性自体的影响 11:25 “让你们开心,是我的责任” 14:43 “我总担心‘真实的自己,不值得被爱’” 17:39 “我没有什么真正的热爱 ” 21:35 如何找到真实自体与假性自体之间的平衡 22:40 通过自我反思寻找真实自体 25:13 有时脆弱一点,也没有关系 26:53 通过社交互动寻找假性自体 29:13 总结:平衡真实自体和假性自体的关系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 🌞可能有一些剪辑痕迹,请多包涵~ 🌞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文明讨论 @阿袁 @贝贝贝贝尔(某音同名) 投稿、意见、讨论群: 投稿、意见箱:[email protected] BGM:给你一瓶魔法药水—告五人

33分钟
6k+
1年前

EP07 值得拥有? 聊聊配得感

🔈第七期更新啦!叨叨乐园姐妹八卦卧谈会! ☀关于心理学: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个人思考,有咨询需求可从群里私信。 ☀本期探讨[配得感]——好的事物、好的关系我配不配? 👉避免陷入负性循环:「我不好—我不配—得不到」 👉滋养自我: ⭐及时滋养自己的配得感 01/用得体的着装打扮,撑起自己外表的自信优雅,进入各种场合。 02/用读书滋养自己的内涵,慢慢地提升内在修养不再怯场,也敢于表达自己。 03/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工作的成就,来滋养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自信。 ⭐在心里对自己说 当内在那些否定的声音冒出来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对不起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请原谅自己对自己的伤害,谢谢自己对自己的包容,然后,好好地爱自己,肯定自己。 ⭐勇敢地寻求帮助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敢地去寻求帮助。如果你不愿意麻烦别人,言下之意,就是我不配得到别人的帮助,我没有勇气向别人求助。这会影响我们的关系,限制我们的成长。 ⭐不要害怕被拒绝 不要担心对方看不起自己,善于求助的人都是很有力量的,是温暖且有亲和力的。请你勇敢一点,在所有的事情上。 ⭐修炼同时将这份善意传递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修炼白己的配得感,让自己更白如地走好人生路。同时,也请把这份配得感传递给身边认识or 不认识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传递爱并无限放大爱。 欢迎加入抖音讨论群~

42分钟
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