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期 贝拉回来啦!
叨叨乐园姐妹八卦卧谈会!一起来聊聊看~
🌞关于自我成长、亲密关系、个人思考
🌞本期讨论女性主义:母与女
00:40 父职奖励vs.母职惩罚
02:55 母性嫉妒:有些母亲为什么恨自己的女儿而非儿子?
09:20 母亲的附属作品—女儿
💡瑞典心理学家纳坦·P·F·凯勒曼 (Natan P. F. Kellerman)提出的“创伤的代际传递”可以解释这种母女关系。因为母亲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她们很可能在成为母亲之后,无意识地让自己的女儿遭受同样的经历。她们一方面追求完美,对孩子高标准高要求,让她成为更优秀的人;另一方面又不断贬低孩子,以此证明自己才是对的。
15:30 假如女儿得到了幸福,母亲会为女儿感到高兴吗?
30:17 全然接纳——和解与否?
💡母亲与女儿的和解
上野千鹤子曾在给铃木凉美的回信中感叹,“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到母亲能力的影响,也与女儿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在许多被母亲用巨大的爱与智慧牢牢捆住的女儿中,肯定有人无法获得自我意识,甚至走上自毁之路。我发现,在和朋友谈到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时,哪怕谈话的对象同样都是作为女儿的人,我们依然会用一个前缀强调自己的懵懂,或防止对方的不认同——“我不知道我们的关系算不算很糟糕……”“也许真的有关系非常好的母女,但我们……”上野千鹤子在追溯自己的母亲时曾经写到过:“直到现在,我都不相信世上会有良好的母女关系。”也许每个女儿都在心里盘旋过这样的话。身为女儿,我们深知即便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母女关系,都难免有暗流涌动的较量。母女间再怎样依恋自豪,也会有相互嫌弃甚至想要逃离的时刻,再怎么亲密,也总有一些无法谈论的话题。金志允在谈论母女关系时会强调,母女的心理形成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的。母女关系实则也并非只是存在于母女之间的问题,与家人、丈夫、子女、双方父母的关系一脉相承,与所处的社会背景带来的根深蒂固的问题共存。不论母亲还是女儿,同为女人、彼此相爱,共同在干涉与爱之间徘徊。
36:36 为”母亲“正名
46:49 周年庆送礼啦!记得积极参与点赞评论!
👉我认为的母女关系
我从小就很依赖母亲,情绪不对的时候,是她教会我不要伤害自己,可以砸玻璃瓶发泄,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她陪我砸玻璃瓶,她站在我身后,什么话都没有说,递给我瓶子,我用力的扔出去,敏感的我记住了那时候落地的每一块碎片,形状各异、还反射着光,一闪一闪。那一刻心里确实有抒发。
想起自己小时候和母亲的相处。
妈妈是个爱美的妈妈,我也继承了这可爱的喜好,这一兴趣似乎也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习,反而让我和妈妈的互动更加亲密。
小时候,我喜欢看着妈妈化妆,喜欢化妆品。会玩网络上的装扮小游戏,会给自己化妆披着床单跟姐姐一起扮演宫斗剧,甚至有时候周末也会涂一点有颜色的唇膏,扑一点香粉出门(这还是小学的时候。
妈妈好像并没有因为这个而生气或者阻止我,只是会轻轻提醒不要太夸张了(虽然她也是个脾气会上头的狠角色。妈妈会经常送我一些她的彩妆品,甚至配合我一起在家“开化妆店”让她当我的模特。记得有一次还给妈妈的朋友化过一次宴会妆,听说宴会里的人都在问阿姨是在哪家店化的?当然是在我家了!
现在回想小学时期喜欢彩妆这个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让我跟母亲还有姐姐有了更多亲密接触、更多的笑声,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了除了考满分以外也能被支持和接纳,现在看来这也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学业。到如今即便自己还没睡醒或者是晚上准备打扫家务,在脸上涂涂画画也会觉得自己精神饱满。
所以脑海中出现了一个问题,妈妈们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为什么无意间缺在剥夺孩子仅剩的一点“业余爱好”呢?现在的小朋友除了周内上学,周末两天从早到晚都被补习排满,家长依然觉得不够…这确实也不够,因为你觉得孩子不够优秀,孩子觉得你不够爱ta,沟通和控制不够平衡,相互之间不够理解…
那时候的我是有自我的、有自由的、充满爱的。
当然她也是要求很严格的母亲,但我记得的都是美好。
如果可以的话,或许现在的我们,是可以交换秘密、是可以坐在一起小酌一杯,互相倾诉身边的事,互相安慰彼此的关系。
世界很美好但生命短暂,我没有过青春期叛逆期,也不曾想象我们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的母女关系,并没有确切的标准,每个人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不一样,可能在前半段是吵吵闹闹,但不经意的某一天会发现母亲也开始服老、也开始想要理解我们,也开始示弱。无论怎样,母女关系是我们都应尽力留下美好的爱和回忆不是吗~
🌞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文明讨论
@SodaBella
@贝贝贝贝尔-
投稿、意见、讨论群:

BGM:我钟意(Live)- 魔动闪霸/炎明熹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