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一位出版人在微博上公开发文@某出版社,为其策划图书的译者讨要拖欠数年的翻译费。该事件让这位出版人“出了圈”,而在出版圈,这位风度翩翩的男编辑,早就因其颜值、因其思想、因其造福读者的各种出版物,树立了行业里一面鲜明独特的旗帜。他就是出版界的杨师傅——杨全强。 本期的封面图片,是杨全强本人一张旧照,以佐证开篇我们对于杨师傅颜值的吹捧。本期也随性地聊了聊出版这个行业,编辑这份工作,还有回应下公开发文战斗的事件。当然了,用杨师傅在朋友圈里的一句随口的调侃可以收拢这则散漫的简介“只要关注我的智慧就行了,其次是英雄与侠义,美貌已成惨烈的历史”。 【本期嘉宾】 杨全强,出版人、诗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行思文化总编辑。曾策划出版数百种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文化生活类图书,包括《编年史:鲍勃·迪伦回忆录》《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等。策划系列有“精典文库”。 1998年,进入江苏人民出版社旗下的《光与影》杂志。2000年,转去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部,从事图书编辑工作。2013年,出任北京上河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编辑,同时担任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2017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编辑获得者。 【本期时间轴】 [07:50]出版人杨全强本尊回应微博公开发文讨要译者翻译费的动机 [12:06]“阳刚”举动背后并没有思考过什么“阳刚之气” [16:25]因为什么成为了他人眼中“放浪的文艺青年” [21:22]“文献情报学系”放了个烟雾弹,又自觉进入出版业的过程 [32:20]资深出版人如何认识书的宣传文案 [39:40]编辑行业是“你爱好、你能做”就行了,不论性别 [45:12]杨师傅做出版时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 [50:55]编辑常有种错觉“这是我的书” [01:00:40]同样是作品,学者、作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目标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新剧上线就挨骂,为啥?上周#国产剧水平倒退了吗#成为了一个热搜话题,你参与讨论了吗?影视剧真的越拍越难看吗?演员、演技、剧本真的全面拉垮吗?在给出这些直接的、主观上的判断之前,不妨听听这期节目。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在多家互联网平台工作过、同时硕士论文做影视剧研究分析的小张同学,给我们讲讲视频平台立项推广等环节,对影视剧创作的影响,讲讲她知道的关于影视制作机制和演员追求间的那些事儿。 【本期时间轴】 [03:35]视频平台的用户画像与社会人群一致,互联网在面向“银发族”和学生群体扩张 [13:55]国产剧得了“甲亢”,斗嘴吵架情绪夸张,矛盾都太表面了吧 [20:00]影视制作公司迎合观众口味,到底有没有必要 [24:30]优秀的编剧既短缺,又不被重视??? [36:35]影视剧里的明星、演员的问题 [43:25]发现一部好剧变难了,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51:25]大方向上是正向的,一些剧口碑不好,有隐藏原因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他写了十五年博客却不怎么发微博,因为“现代生活太粗鄙了”。他说舞台上一丝丝的不真诚,都会叫自己坐如针毡,羞愧难当。他曾在北京展览馆剧场做理想主义戏剧,开着拖拉机出来谢幕。他看过上千部戏剧,熟悉北京所有剧场周边的地形,看戏看成了导演,写下过一本《看戏节目单》。 起标题阶段,我想在标题里加一个“Sketch”或“Crush”,并试图解释,很多人在寻觅一个crush,突然心动上头的感觉。他回复说: “年轻时都追求crush,但是迷人的东西最后往往要你交出灵魂。元宇宙的检票员叫梅菲斯特。长大了想要一个沉醉之地,滋养灵魂。对于我来说,那个地方表面上是戏剧,实际上是文学。” 【注】梅菲斯特:它的来源可能有两种,一是来源于古希伯莱文,原义为“破坏者”“骗子”“恨恶光者”,一是源于希腊文,义为“不爱光的人”“不爱浮士德的人”。中世纪魔法师之神,与德国博士浮士德订约的魔神。 【本期嘉宾】 杭程,媒体圈和戏剧圈的传奇人物,行为随性特立独行。在记者做得最好的时候转做独立戏剧,编剧导演了《丑儿的春夏秋冬》、《新青年》、《爱情秘方》、《我爱上了神》、《拍案惊奇一枝花》《鹅笼书生》等多部作品,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思想卓越、艺术个性鲜明的独立戏剧家。作者介入戏剧深广,谈新时期戏剧无论戏剧事件或艺术创作,他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 【本期时间轴】 [04:00]素描喜剧、喜剧、戏剧、小品概念的区分 [12:15]戏剧的定义就是“现场”,真的替代不了 [19:40]做戏剧,或是做艺术,是要找到自己的生活 [25:36]写博客的初衷,和为什么一直不断更 [31:18]商业戏剧的开端,可能真是从《翠花,上酸菜》开始的 [43:16]元宇宙不是心灵沉浸的地方,舞台才是 [49:30]做戏的过程:从心灵开始出现到心灵史 [56:30]没反转、没冲突却有美感的戏,是如何创作的 [01:06:15]“岂如且偷顷刻之欢”最妙之字在“偷” [01:10:22]对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一句嘱托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中国人爱吃、会吃,与吃相伴终生。 从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再到近些年大受追捧的各类美食纪录片,这些无一不在印证,对食物的热情,是藏在我们基因里的。 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杨步伟《中国食谱》的启发,《中国人超会吃》作者之一的王恺也想在这样的脉络下追问:今天的中国人吃什么、怎么吃?食物背后,又展现出了我们怎样的社会变迁、四季物候与风土人情? 于是,便有了《中国人超会吃》这本花费近四年时间完成的食物书。这本书透过55道灵魂食谱,14篇饭桌观察,6地市集万象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呈现了一幅当代中国平民饮食图卷。 本期节目,来自9月底的一场活动录音,王恺、史航、张宇凌三位嘉宾齐聚北京,从关于食物的读物记忆、生活记忆,聊到那些潜藏在食物背后的情感需要和生活哲学。 【本期嘉宾】 王恺,作家,著有《中国人超会吃》《文艺犯》《浪食记》。 史航,编剧、策划人、影评人。编剧作品有《铁齿铜牙纪晓岚》《我爱XXX》《迷宫》《魔山》《艳遇》《空中花园谋杀案》《初恋》等。客串出演作品有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电影《神探亨特张》《邪不压正》等。出版物有小说《明镜高悬》《魔山》、成人绘本《野生动物在长春》等。策划节目有《艺术人生》《星夜故事秀》等。参与节目有《奇葩说》《吐槽大会》《见字如面》《风语日记》《一本好书》等。主持节目有《史航说书》《鹦鹉话外音》等。 张宇凌,艺术史学者和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巴黎一大,艺术史暨考古学系博士。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艺术新闻中文版》《单读》等媒体撰写艺术史专栏。中国美院客座讲师。著有《竹不如肉》《唯美主义》,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等。 【本期时间轴】 [02:20] 活动缘起:一场迟到了将近两个月的“超级网友见面会” [06:40] 成书缘起:受《中国食谱》的启发,想做一本包含中国饮食观察的食谱 [16:00] 中国关于食物的写作繁多,而且历史悠久,但似乎少有人因为“食物写作”成名 [20:45]《中国人超会吃》尤其关注近几十年中国的饮食变迁 [23:27] 食物和食物书,也是我们情感的“容器” [28:55] 食物带给我们的记忆和安全感:外婆的厨房,老干妈就泡面,他乡的小黄饼 [37:33] 台湾作家高阳笔下关于吃饭的两种境界 [40:00] 唐鲁孙笔下的北平食事 [48:02] “中国人超苦,超想活,才超会吃” [52:05] “珍惜食物,不时不食”是中国人自然形成的饮食哲学
(看到最后有福利!) 前段时间豆瓣上有条帖子引发了热议:一位豆友说,有家长打市民热线投诉一家出版社,要求他们下架该社出版的《伊索寓言》,因为这位家长认为《伊索寓言》里充满了“暗黑童话”,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编辑部也讨论起了这个事情,因为我们最近刚好出了一套新书,名为《肖沃奇怪故事集》,收录的是爸爸讲给孩子的故事。但这套书恰巧也不是那种“典型的童话”——这些故事往往以“怪物”为主角,情节荒诞、无厘头,有时又戛然而止,看完了也很难说清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 为什么这位爸爸会给孩子讲这样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要出这样一套书?那些童年里读到的故事,又怎样影响了我们? 我们请来了《肖沃奇怪故事集》的图书策划汪家明老师、编辑尹然、营销编辑小羽做客活字电波,就从这位爸爸讲给儿子的这十几篇故事聊起。 【本期嘉宾】 汪家明,知名出版人,《肖沃奇怪故事集》策划。 尹然,《肖沃奇怪故事集》图书编辑。 小羽,《肖沃奇怪故事集》营销编辑。 【本期时间轴】 [04:18] 出版机缘:偶然发现的书稿 [05:18] 肖沃其人:外科医生,心碎的父亲,差点被历史忘记的艺术天才 [16:29] 对书稿的初印象:“像童话,但细思极恐”;“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为了抚慰人” [20:05] 分享印象深刻的故事:他的故事“会走路”;100多年前的“鸡娃”隐喻 [26:55] 对比《小艾,爸爸特别特别想你》:两位同样满怀思念的父亲 [33:25] 给熊孩子瞎编故事的乐趣,当爸爸的汪老师表示非常理解 [36:33] 我们小时候听故事的记忆:偏爱美满的故事;好奇恐怖的故事 [45:25] 家长要求下架《伊索寓言》:世界这么复杂,孩子却只能阅读单纯的故事吗? [54:58] 独一无二的新故事、足够复杂的文本、线条简单的插画、奇特的怪物雕塑……该怎么看待肖沃的创作? 【相关图片】 ↑《孤独的老鳄鱼的一生》插图。2005年,日本独立动画导演山村浩二把这个故事制作成动画片,并获第11届广岛国际动画片电影节优秀奖。 ↑《一次只能吃三个小孩的大树》插图。 ↑ 利奥波德·肖沃部分雕塑作品。 ↑ 2020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肖沃回顾展《怪物的国度》展览现场。 *福利掉落 也是没想到,录一期播客,当场聊出了一期活动~ 我们打算邀请10~15位朋友共读《肖沃奇怪故事集》,由我们寄送新书,并组织大家线上分享。优先欢迎5~12岁的小朋友加入亲子共读!很想听听小朋友们会怎么看待肖沃的世界。 感兴趣请微信搜索“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记得注明“肖沃共读”。报名从本期节目发布后生效,到11月9日18:00截止。小助手将公布入选结果及活动细则~
锣鼓喧天呛呛céi!郭宝昌老师来啦! 《大宅门》里的京剧片段和京胡伴奏你熟吧?堪称回忆杀!但这其中郭宝昌导演怀的野心和所下的决心,还真是找京剧院乐队拉一拉演一演那么简单,这是他从少年时代因痴迷京剧、拜师入行,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斯坦尼经受了“大不相同”、便一直留在心里反复琢磨的表演体系的问题。 “用斯坦尼和布莱希特解释京剧表演就是错的”这是郭宝昌《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第二章中的一节标题,下这个推论,就得给出新的结论,京剧的美学理论基础究竟该如何解释?听郭宝昌老师用他既学过京剧,又上过北京电影学院,既导演过电影,也排过京剧的经验和思考,跟您谈谈。 本期话题密度极高,搞任何艺术形式的、需要靠表达吃饭的朋友,都不要错过! 【本期嘉宾】 郭宝昌,1940年生,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五九级导演系毕业生。曾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深圳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编剧工作,创作有电影《神女峰的迷雾》《雾界》《春闺梦》以及电视剧《大宅门》《淮阴侯韩信》《大老板程长庚》等多部影视作品。近年仍从事着影视、文学、京剧、话剧的创作及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 【本期时间轴】 [04:00]“话匣子”听说过吗? [08:00]那个时代精神生活贫乏?纯属无知妄说 [16:15]观念腐朽,艺术先进,“粹”中带“渣” [22:00]京剧比基尼,糟蹋了京剧吗? [29:34]京剧连台本戏传统与如何改编京剧版《潜伏》 [45:50]外国名著京剧化没问题,但是创作人员有点儿问题 [54:10]流派这东西是什么?还重要吗? [01:03:00]冬天早起去河边练功的青春时代 [01:10:00]在《大宅门》里撒欢儿了 [01:14:00]《了不起的游戏》里的“游戏”二字怎解 [01:22:40]奇怪:内行想冲出来,外围年轻人爱上京剧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最近最火的OST是哪部剧的?一时半会儿还真的回答不上来。短视频时代给影视做OST原声碟还有劲儿吗? 对比过去那些年传唱度极高的OST,觉得今天的OST不好听了,是创作者的问题,还是我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了?影视剧会员VIP时代,自动跳过片头片尾,以及倍速观看的习惯和短视频罐头音乐的使用下,OST歌手和相关创作人员的发展空间有没有被压缩?流量思维侵入OST创作,音乐人的创作理念和唱片公司的营销策略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各种音乐推广渠道如综艺、短视频、直播平台,给创作者带来了新的机会吗? 本期我们找来了以音乐谋生的专业音乐制作人来聊这些话题,不是第三方的审视批判,而是一个诚实的音乐人进行的反思和他亲身经历的那些冲击、迷茫、坚持以及信念感。对音乐感兴趣的你,不妨听听创作背后的这些故事。 【本期嘉宾】 潘凡,作曲、音乐制作人,声音导演、派瑞特音乐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音乐制作讲师。他的那首《我要我的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MusicRadio音乐之声作为频道主题歌从2007年沿用至2020年。代表作品《荣耀建业》《焚城雪》,影视剧音乐作品《人生若如初相见》《我在大理寺当宠物》《吾儿可教》等,纪录片配乐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天山脚下》等等 【本期时间轴】 [01:30] OST和BGM的差别和关系 [05:50]没错,就是他做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MusicRadio主题歌《我要我的音乐》 [07:19] 做音乐的技术其实是提高了,但是好歌呢? [15:15] 短视频看cut以及倍速播放的会员时代,OST不被听到了吗? [21:10] OST去追求流量,音乐该怎么写? [32:26] 音乐综艺给音乐制作人带来新的机会了吗? [40:44] 音乐人的自我批评及价值200美元一节的创作课 [47:52] 追赶流行,路会越走越窄吗?这个时代给影视做OST是一种辛苦的综合性工作 [55:55] 时代对年轻音乐人的要求(真诚建议) 片头音乐:纪录片《天山脚下》原声大碟 潘凡—《侠客心的儿娃子》 片尾音乐:《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原声带 潘凡—《漂洋过海(副主题变奏)》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这其实是在某公众号上看到的一篇推送的标题,点进去之后发现只是一款办公软件的营销软文,对于此问题没有任何有效的回答。 生活不易,老实人叹气,于是我们便自己思考了起来—— 具有忠厚诚实、安分守己、顺从、规规矩矩的老实人,是因为循规蹈矩而让领导判定其缺乏领导力、创造力或者无趣吗?规规矩矩办事不去抢夺争取,就会变成“透明人”、是职场上的忌讳吗?在企业寻求高效率、压低成本的利益驱动逻辑下,老实人竟然没资格“被压榨”直接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为了不让本期节目沦为互怜式的安慰和吐槽,或是纸上谈兵,我们找来了比自己的直属领导更合适的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本期嘉宾】 力人,在某知名人才管理咨询公司从业十年,专精于企业人才管理系统解决方案,带领过上百人团队,目前负责一家公司的后端管理和运营。 你将听到其作为专业人才管理系统从业人士的观察和经验,以及真诚恳切的建议。 【本期时间轴】 [04:50]“提拔”是略带前现代晋升色彩的字眼儿 [09:15]关于网上的“老实人”案例分析 [16:00]领导眼里“好面子”个性背后的东西 [24:06]专业人才管理人士眼里的职场PUA(以及怎么办) [30:00]“向上管理”的关键点 [39:30]职场上老实人受到不公待遇,是真实存在的,but [43:40]老实人和不老实人都会遭遇的 [48:50]自诩“老实人”,那就降低期待吧 [54:00]系统梳理自己的本事和提升的方法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编辑部同事们一起在会议室看了《灵媒》这部恐怖片,也不知道是因为人多屋里闷热,还是大家一起吃虾条喝奶茶又直接针对剧情吐槽,当时是不大害怕的…… 两周之后有了这期节目,几位代表一本正经地讨论港产鬼片与其他亚洲地区的恐怖片相比,到底有什么特色?亚洲地区灵异文化到底谁受谁影响?中国文化里到底有没有鬼?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我们几乎用地球版块的视野分析这些问题,三个人内部都聊不大拢-_-|| 万一有胆子稍微小一点的朋友提醒一下:四十分钟后时不时穿插了一些鬼片的剧情和鬼故事(一点都不吓人) 【本期时间轴】 [01:30]编辑部一起看《灵媒》活动的复盘 [07:20]在繁荣香港工业中的香港鬼片 [12:15]没有鬼的传统但是有鬼片 [23:30]分歧点出现 [27:30]香港的特殊性形成融合的土壤 [41:05]港产鬼片里“邪不压正”传统与“情” [49:50]亚洲其他国家的灵异更注重因果吗? [58:40]“倡优士子”模式的创造性转化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如果要是胆小就不要往下划了!!! 【提及的港产鬼片】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恐怖和非恐怖片 《灵媒》《招魂》《火烧红莲寺》《诺斯费拉图》 《电锯惊魂》《蛇形刁手》《三德和尚与舂米六》 《南巫》《神翳》《万能钥匙》
“对待他人的感情,是我写诗唯一的理由”这是本期嘉宾——著名诗人蓝蓝的创作宣言。 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期节目,就是“动情”。提问者以研究者的身份探寻蓝蓝的诗写作过程中的经历、创作变化和对语言、诗体本身的思考,而蓝蓝以其丰沛的情感和肺腑的真诚讲述了她人生经验中的种种,那些充满细节的记忆和故事,带有诗人独特的温度。在蓝蓝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被引领着穿越时空,进入“当时”,却让人们在当下共鸣。 “你的感受力越强,你拥有的现实就越多,你拥有的自由就越多”有关审美,有关创作,有关故事,有关情感。请不要错过这期节目。 【本期嘉宾】 蓝蓝,诗人、童话作家。 曾被誉为“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之一,风格真切、鲜润、具体、锋利。著有诗集《世界的渡口》《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睡梦睡梦》《诗篇》《从这里,到这里》《唱吧,悲伤》《河海谣与里拉琴》等,散文集《人间情书》《滴水的书卷》等,童话集《蓝蓝的童话》,长篇童话《梦想城》等。作品被译为英、法、俄、西班牙、德、日、希腊、葡萄牙等十余种语言。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新世纪女诗人十佳、新诗百年-田园诗人奖、第16届华语传媒年度诗人奖、第四届《诗歌与人》·国际诗人奖、三月三诗歌奖等奖项。 王年军,1992年生于湖北十堰,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致力于比较文学与电影文化研究,业余创作、翻译诗歌。评论文章见于《文学报》《书城》《新京报书评周刊》《北京青年报》等。 【本期时间轴】 [04:50]在八十年代,只要写诗就能“有吃有喝” [15:50]成为母亲之后,从不知道工资是多少转向真实的生活 [21:10]《自波德莱尔以来》 [23:30]失去过亲人的朋友准备好纸巾收听 [32:00]在筷子上、在碗里的现实与诗人的创作 [39:30]以谣曲形式的写作谈诗歌的音乐性追求 [43:52]长诗代表作品的完成过程及《阿基琉斯的花冠》 [54:28]本土经验和独特的童年记忆 [01:05:15]关于河南和中原的写作 [01:14:35]如何看待语言的“先锋”性 [01:21:32]口语诗的出路在哪儿?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图书打折这事儿有什么规律可言吗?赠书都不要,豆瓣抠门男性联合会小组组长是有路子买到打折书吗?出版社营销编辑拿着有限的样书去social究竟有多苦?这期,爱买书、对出版业及出版行业相关工作感兴趣,或者是只是爱研究一切现象的你一定来听听,值~ 【本期时间轴】 [03:40]豆瓣男性抠门联合会里有买打折书的攻略吗? [08:30]图书打折的传统从哪儿来?还真不是互联网 [13:25]一本书的成本构成 [20:50]出版社营销编辑的痛楚 [25:20]图书打折,有规律吗? [33:40]绘本馆是个好东西 [38:30]图书定价上涨跟打折有关系吗? [45:05]抠组组长为何拒绝别人赠书? [50:52]卢十四老师教你在买书方面省钱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少年读邻」发起人凤梨,本职是体制内的语文老师。他思想清奇、醉心于书册阅读研究,但担着班主任的任务依然得朝七晚七,平时虽对领导发言不大感兴趣,但是这个秋天他极其盼望开学及开学前的全体会。因为这个暑假教育新闻都很刺激。 编辑部主任刘盟赟十分关心“双减”政策,而没6的小雪却一心想问不上补习班了,懵懂的早恋该如何安放。于是凤梨老师带来一位今年上初一,12岁的学生梓昂来到了录音间,老师、大人、学生,一起聊聊“双减”能否帮孩子们找回快乐。 凤梨老师一线的经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值得关心教育和未来的人认真听完本期节目。 【本期时间轴】 [02:30] 暑期最刺激老师的教育新闻 [07:55] 被“减负”一代对“双减”政策的关注 [11:50] Z世代尾巴的“早恋”是啥样的? [19:00] 每个时代的教育里都有一个假想敌 [25:52] 当代孩子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了 [34:20] 每一代人都尝试控制孩子,但是未来父母更难控制住,而…… [40:10] “双减”能减弱精准控制孩子的趋势吗? [47:05] 老师盼开学的另外一个两个三个原因 [53:00] 管理成本、责任与快乐的学生生活间的挠头事儿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