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老照片》与图文书里的门道|专访出版家汪家明

汪家明是中国出版界的一面旗帜,他策划出版的《老照片》,开启了中国出版业的“读图时代”,也创建了“图文书”这种独特的、图文并茂的图书类型。 图文书不等同于有插图、插画的书,也不仅仅是种图文混排的排版形式。图文书甚至不采用按照页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图文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图文书?图文书的编写设计制作又凝结着什么样的心思和努力?这些问题值得每个爱书人、爱美人、充满好奇心的人、关心出版业未来的人听一听,想一想。 本期就在汪家明先生娓娓道来的声音和故事中,体会往事并不如烟,憧憬图文书该有的未来吧! 汪家明 笔名汪稼明、吴禾,1953年生于青岛,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著有《难忘的书与插图》、《难忘的书与人》等。 【本期时间轴】 [02:50] 主编的小时候就是主编 [06:36] 八九十代之交的画报改革 [12:24] 《图片中国百年史》的诞生 [17:17] 《老照片》里尽是一些“用不上”的珍贵照片 [27:24] 揭秘《老照片》出版背后的技术支持 [31:55] DK图文书制作的门道、什么是真正的图文书和如何阅读图文书 [38:40] 图文书只适合呈现艺术相关类的选题吗? [47:55] 拜访张允和与《张家旧事》的成功 [54:05] 能做好图文书的编辑还不够多 [59:50] 图文书的编辑与设计及其间的关系 [01:05:50] 经典图文书推荐 [01:09:50] 图文书与“读图时代” 【提及的书目】 画报图文连载选题:《青岛老房子的故事》、《运河风情录》 《图片中国百年史》《老照片》《太和殿》《世界美术二十讲》《张家旧事》《DK博物大百科》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4分钟
99+
3年前

歌舞伎都排《海贼王》了,京剧有没有可能演《琅琊榜》?

“很美,很了不起,但……和我有什么关系?”这可能是许多年轻人面对京剧等传统戏曲时的普遍感受。 从每年春晚固定的戏曲节目,到流行歌曲里的“戏腔”元素,我们如今有太多途径接触到传统戏曲了,可戏曲真正走进年轻人了吗? 其实,年轻人并非无法理解传统戏曲,年轻的戏迷也不在少数。可怎样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的生机,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前几年,日本改编了歌舞伎版的《火影忍者》和《海贼王》,虽然褒贬不一,但也引发了大量关注。我们不禁想开个脑洞,有没有可能把《琅琊榜》等作品搬上京剧舞台? 这期节目,我们找来了两位90后戏迷:颢瑄和小猪,一起聊聊年轻人和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关书目】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郭宝昌 陶庆梅 / 著 活字文化策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7月版 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为什么说京剧是一场“了不起的游戏”?我们能否摆脱西方观念影响,用中国文化自己的语言,讲清楚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郭宝昌老师今年81了,如今,他就想跟年轻人聊聊京剧。 《了不起的游戏》不止是写京剧,更是要带大家透过京剧,探寻中国文化独有的美学思维。郑重推荐给大家,不止是戏迷朋友。 【音乐】 片头曲: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打渔杀家) 余叔岩 【1932年3月31日长城唱片1面】 余叔岩饰萧恩、朱家夔京胡、杭子和司鼓 片尾曲:太真外传-杨玉环-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 李胜素 【西皮二六】 【时间轴】 [00:03:01] 传统戏曲:很美,很了不起,但好像跟我无关 [00:08:04] 在场的三个90后,都怎么跟京剧/传统戏曲结缘的? [00:19:06] 戏迷票友还是中老年人居多吗? [00:26:16] 外行人不感冒,内行人津津乐道,看戏看的究竟是什么? [00:41:34] “接触戏曲,可能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 [00:44:34] “别看京剧两百年了,有些地方可能比现代艺术还超前” [00:53:33] 传统戏曲的发展出了什么问题? [00:57:48] 取材自网游的粤剧《决战天策府》,日本歌舞伎版《海贼王》 [01:06:25] 本是市井通俗文化,怎么就成了难懂的高雅艺术? [01:07:26] 每人推荐一出有意思的戏曲吧!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5分钟
99+
3年前

《大宅门》二十年,说点您不知道的?

二十年前的老剧,依然坐在“神剧”的位子上。身边反复观看《大宅门》的人不在少数,据说有几位名企业家,每遇到困境就要重看《大宅门》,而你至今还在关注此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姜文说:“郭老笔下的人物,有个共同的气质——‘奇’。 他们,以奇特的方式登场,以奇怪的逻辑行事,以奇绝的姿态谢幕,当中又具不少奇幻的情节。读罢你会好奇:世上的奇人,怎么都叫他碰上了?这些奇人,不仅构成了他的故事特质,也构成了他自己的性格、出处和心灵主题,写他们就是写自己。 郭老占有三大优势:得机会看,有能力写,够火候拍。” 本期节目,因为《大宅门》开始信任中医、专门跑同仁堂去买药的小张同学,郭宝昌导演新书《了不起的游戏》和《都是大角色》的特约编辑刘净植,“95后”观剧配弹幕代表阿廖一起聊聊《大宅门》这部神剧与今日新观众看老剧的新体验。 【本期时间轴】 [01:56] 《大宅门》吸引自己反复观看的点 [08:46] 差点儿有个姜文版的“白景琦” [13:59] 少女时期看二奶奶是大家长,打工之后看她是企业家 [20:50] 杨九红原型的真实命运 [29:31] 把《大宅门》看成宅斗剧似乎哪里不对 [37:40] 香秀的革命性和其原型故事 [46:35] 导演何群被路人喊“虫吃鼠咬” [51:17] 《大宅门》被吐槽的点 [01:00:10] 被历史抛弃的小人物,都是生活里的大角色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6分钟
3k+
3年前

内向的我上台演个讲,容易吗我?

你接触过演讲吗?接触过震撼到你的演讲吗?曾经有本杂志叫《演讲与口才》,你按照里边的办法套路过其他同学吗?短视频上那些看似很雄辩的人激起过你关于沟通和表达的焦虑吗?演讲的魅力不在于表达者拿捏的腔调和姿势,“只要掌握演讲和沟通技巧,就能搞定人生中的大小事务,从此走上人生巅峰”也只是一种幻觉。 思想是演讲的灵魂。《给孩子的演讲》收入的演讲者大都是具有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这种精神力量首先表现为感知和思想的能力,其次才是语言和修辞的能力。思想和语言属于人人可以获得的公共财富,《给孩子的演讲》的作者陈力川希望这本书能帮助青少年走向从思想和语言汲取乐趣的人生,正如泰戈尔一百年前“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所说:“不要被庸俗的力量和惊人的规模诱惑,被毫无意义没有尽头地聚敛财富的意志和无限增长的数量动摇心智”。泰戈尔当年批评的物质主义社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常态,重温他一个世纪前告诫中国青年爱惜精神财富和审美趣味的话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旅法学者陈力川,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曾任职于北大西语系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元培学堂。 【本期时间轴】 [02:15] 学生时代的演讲初体验 [06:16] 东北孩子演讲的第一课:饭桌上敬酒 [13:05] 作为妈妈对孩子表达能力的焦虑 [21:15] 内向是有问题的吗?不会表达是需要改正的吗? [38:40] 善于沟通的人就会演讲吗? [47:40] 什么样的是好的演讲 [50:55] 《给孩子的演讲》是本什么样的书及如何使用它 【片头演讲原声】卓别林 要为自由而战(电影《大独裁者》片段) 【片尾演讲原声】丘吉尔 我们将战斗到底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5分钟
99+
3年前

我,二本毕业。有什么可尴尬的?

据说211以下二本以上的分数档,填志愿时讲究“三分考七分报”,有某种智慧也暗示某些投机。似乎没达到“无忧”标准的年轻人,从迈入不同大学校门开始,便注定了命运的走向和浮沉,而一本、二本确立了不同的航向标吗? 去年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掀起了一波关于“看见”二本学生的讨论:二本学生这个群体究竟有什么特征?所谓“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究竟是什么样的?但是身边的二本学生,没对这本书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因为个体命运的参差无法在一本教学札记中一一对应。原生家庭背景、房产焦虑更是无差别的作用在大多数年轻人身上的现实。 本期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东北的二本毕业生聊聊自己的“二本经验”,也尝试从自身的经历中确认学历的不同是否真的造就了人生及志趣上的差异。 声明:个人经历,绝无瞎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期时间轴】 [05:00] 谁在标签化甚至“污名化”二本学生 [15:50] 二本学生经历过太多无谓的PUA [21:45] 北京二本学校氛围及各地学生状态 [28:24] 考上二本的学生都是些什么人 [32:00] 二本、985、专科生的差异 [43:55] 老少边穷地区的二本学生如何参与社会实践 [47:42] 学历作为敲门砖,其有效期是…… [57:00] 没有“利用好”211学历的毕业生的自白 [01:07:25] 三十岁就认定命运可能太早 【提及的纪录片】 《高三》导演:周浩 “为什么贫穷”系列——《出路》导演:陈为年 片头曲:《十万个为什么》—花儿乐队 片尾曲:《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6分钟
2k+
3年前

柏琳×范昀:当作家意识到自己是作家,他可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是柏琳的新书,收录了她作为文化记者所做的多场作家访谈,涵盖来自五大洲、如今多数仍活跃于文坛的世界一流作家。 虽然是文学访谈,但柏琳似乎并不关心作家们如何进行文学创作,而是就全球化、宗教信仰、巴以冲突等社会问题向他们发问,要请作家们谈谈“对于世界的看法”。 所以,文学还能关心世界吗? 对于多数普通读者来说,这似乎并不成为问题。大家倾向于认为,文学与其他文艺形式一样,总是与人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的。但这个问题,似乎正成为“文学圈子”内部的焦虑。 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学”和“世界”的关系?柏琳与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的范昀老师一起进行了一场对谈,从柏琳所做的文学访谈聊起,聊到作家的身份意识、什么是好的文学,以及何为“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 【本期时间轴】 [08:15] 文学可以关心很大的东西,我们需要扩大对它的认知 [14:30] 如何理解书名“双重时间” [22:50] 柏琳:我希望我的访谈给大家带来“不正宗”的感觉 [27:27] 要不要当纳博科夫说的“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32:44] 作家过于重视“身份感”,就给自己设限了 [41:30] 别把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在断章取义的“金句”上 [48:50] 无论中西,“作家”这个身份都是一个不断“养成”的过程 [53:25] 《双重时间》采访的作家:“穿着现代主义外衣的现实主义作家” [01:02:15] 我们是不是过于追求“独特性”了? [01:15:15] 对大事件的关心,也必须通过个体遭遇的小事情来体现 【部分提到的书籍与人物】 《我所缄默的事》[美]阿扎尔•纳菲西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纯真博物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爱与黑暗的故事》[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我的米海尔》[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乡村生活图景》[以色列]阿摩司·奥兹 《普通读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米德尔马契》[英]乔治·爱略特 《人不过如此》[英]大卫·邵洛伊 《到大地尽头》[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 《现代主义》[美]彼得·盖伊 《影响的焦虑》[美]哈罗德·布鲁姆 《芬尼根的守灵夜》[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 《北回归线》[美]亨利·米勒 《在巨鲸肚子里》[英]乔治·奥威尔 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巴勒斯坦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东方主义”提出者。 丽贝卡·韦斯特(1892—1983)英国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及游记作家。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 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与文学家 以赛亚·伯林(1909年—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8分钟
99+
3年前

阿甲×黄晓燕×陈赛: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吗?

你的人生曾被哪本书治愈过吗? 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父母只要看见孩子读书,心里就安生不少。而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似乎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读书真的那么重要吗?不读书的孩子就一定过不好这一生吗?童书只是给小孩子量身定做的小儿科故事,跟我们这些大人毫无关系吗? 本期著名童书翻译家、研究者、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的创始人阿甲,奇想国童书创始人、CEO、资深童书出版人黄晓燕,《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少年》杂志主编,多年来一直为童书撰写评论、翻译图画书的陈赛,三位大咖齐聚录音间,一起聊聊所有那些和童书有关的事。 阿甲老师和黄晓燕老师的新播客“东成西长”也会在近日上线,欢迎关注订阅。 【本期时间轴】 [04:10]小人书、金庸小说构筑的童年阅读生活 [09:02]成年人被童书触动、爱上读童书的刹那 [18:00]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童书 [31:10]足够忙的大人就没空鸡娃了,吗? [45:45]童书是我们成长中缺的“那一课” [51:20]如何了解到好的童书以及各推荐一本好书 【本期提及的部分书籍】 《野兽国》(美)莫里斯·桑达克 《蓝色的天空》〔克罗地亚〕安德烈娅·彼得利克·侯赛诺维奇 《老虎来喝下午茶》[英] 朱迪斯·克尔 《夏洛的网》[美] E·B·怀特 《青蛙和蟾蜍》(美)艾诺·洛贝尔 《爱的缓刑》[法] 让-皮埃尔·吉布拉 《克拉拉和太阳》石黑一雄 《为梦而活》[波] 阿加塔·洛特·伊格纳克 《每个人都重要》( 挪) 克莉丝汀·罗希夫特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4分钟
99+
3年前

【青年与乡土】城市新移民,不想扎根只想躺平?

策划本期节目之初,我们设定的标题是“一趟公交折叠了家乡与帝都”,当时想聚焦从2站到55站不等,40多条跨省公交车的线路上摆渡着的、进出城的河北和帝都人,或打工人。想追问对于河北三县籍的年轻人来说,在几十公里的距离外务工,就算北漂、拥有某种乡愁吗?对于无法一步到位在北京置产扎根的人,选择在燕郊、廊坊等地安顿自己和家人,是仅就距离原则考虑的吗?坐地户和新移民都不会放弃帝都继续扩张兼并周边的念想,边界之上的城乡结合部总在吵吵攘攘,而一条线路连接着的两端各代表什么样的世界? 而随着嘉宾——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罗东的加入,我们在探讨城乡之间的起点和终点之时,渐渐将当代县城青年对大城市的印象、彼此的关系,城乡间流动的方式和可能展现了出来。这期涉及了我们抽象的乡愁和具体的迷茫,还有关于城市与新移民的观察和思考。如果唤起了你的共鸣,欢迎分享关于城乡现实的很扎心及小确幸。 【本期时间轴】 [06:22] 小镇青年第一次去县城(去的都是新华书店) [15:01] 北漂青年收到的燕郊置业广告 [25:16] 动物园批发市场伪装“拿货人”的经历和城市被“疏散”的功能 [31:00] 路边摊好吃的“奥秘” [39:15] 成都——包容着市井与新移民的平民城市 [42:54] 北京老城区人从“中心”向外的不断迁移 [51:14] 关于“留不下”的原因的灵魂拷问 [01:01:03] 来自农村不会对农村有浪漫化想象 [01:12:40] 普通青年与乡土的关系 【本期提及的影视作品】 《乡村里的中国》(2013年)焦波/纪录片 《百花深处》(2002年)陈凯歌/短片 《似水流年》(1984年)严浩/剧情片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90分钟
1k+
3年前

【青年与乡土】没有漂泊感就不需要归属感:内地女孩援藏记

晓宇从农村考去北京念大学,毕业后又选择来到西藏工作,我问她,是因为乡土让她更有“归属感”吗?晓宇给出了她的回答:没有漂泊感,也就不需要归属感。 活字电波“青年与乡土”系列节目第4期,本期嘉宾是一位来自来自河南、毕业后选择去拉萨做援藏工作的女孩,晓宇。采访晓宇,不只是想了解援藏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也想了解,4年前,是什么让她做出了去西藏的决定;更想知道,初来乍到,她是如何融入这里的;度过了快4年,她又会如何看待这片被人们称为“净土”的地方? 我们还意外发现,节目上线的这一天——2021年5月23日,恰逢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上一期,我们与藏族姑娘强巴卓嘎聊到她在内地求学的经历;而本期嘉宾晓宇,又是一位来自内地的援藏驻村干部。喜欢这个可爱的巧合,祝愿西藏越来越好,也希望大家能对这片美丽的土地多一点了解。 【时间轴】(图片由嘉宾提供) [02:57] 晓宇所在的村庄什么样? [05:51] 驻村干部的日常:住在村委会楼上,下楼就办公 [09:15] 刚来西藏,如何融入?要学藏语吗? (正在和当地人交流的晓宇) [14:08] 为什么做出去西藏的决定?来了以后,与想象中有什么异同? [22:25] 在西藏过年:既很想家,也很开心 [25:18] 西藏的农村和内地的农村有什么不同? [31:36] “低欲望”的生活方式:“尝过鲜就可以,不一定要拥有” [42:43] 融入本地文化,也曾不小心碰到“禁忌” [49:05] 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会给心境带来影响 [55:37] 被当地人逐渐接纳,感受人与人之间奇妙的连接 [01:03:40] 对藏族同胞、藏族文化的感受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70分钟
99+
3年前

【青年与乡土】身份的依附与困惑:藏族女孩内地求学记

内地西藏班政策,被当地人认为是一次“小高考”,一是因为要面临全自治区招生的竞争压力,一是进入内地西藏班后几乎可以保障百分之百的大学入学率。而代价就是十一、二岁背井离乡,生活完全自理,且初中三年不能回家,还有你能想象到和想象不到的作为外地学生需要适应的所有压力。 强巴卓嘎曾经是内地西藏班的一位学生,十二岁离开家乡在辽宁省辽阳市学习,她在高中阶段选择了难度更高的“散插班”进入北京第八十中学,最后考入了复旦大学。这一路在东部的学习经验给她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转变呢?为何面对“更先进”她一心想要回到西藏?她为什么逃脱藏族“优势”却总被反复拉回现实?这期你听到的是她独特经历和思考。 【本期时间轴】 [03:15] 内地西藏班求学经历:从辽宁辽阳到北京八十中学 [12:00] 东北老师与西藏孩子们的二三事 [14:20] 敏感、艰难的高一生活 [23:15] 走出大山后更加眷恋大山 (强珍在故乡的随手拍) [31:22] 关于西藏文化的认同和反思 [38:05] 藏区生活的步调 [43:43] 现代与传统之间纠葛与奇观 [54:43] 关于传播新思想与改变的困惑 [58:45] 对内地西藏班的建议 (本期嘉宾强珍) 【与我们交流】 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你还可以搜索微信id“moveabletype”,添加小助手“活字阿浪”为好友,我们会将你加入活字电波听友群。欢迎与我们交流分享!

66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