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读书
个人的书籍阅读分享节目

Album
主播:
一颗半桃酱
出版方:
陶欣_Sophia
订阅数:
25003
集数:
22
最近更新:
5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桃酱最新博客《这里读书》,是个人的书籍阅读分享节目。 涉及但不限于社会学、哲学、小说、心理学。
这里读书的创作者...
一颗半桃酱
这里读书的音频...

读尤瓦尔·赫拉利新书《Nexus智人之上》

久违了,我的书友! 今天来一起读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Nexus/智人之上》。我阅读的是英文版,同期中文版也已经上线。 据说中信那版被削减了两百多页,如果你们在思考选哪个版本,希望这份信息可以帮忙做抉择。 说真的,我很少遇到这么会讲故事story、会讲理论的作者。英文作为我的第二语言,读起来也觉得门槛很低(太easy reading了)。 反观我最近读到一半弃掉的Adam Phillips的《On giving up》,真是太难读了。事后我问萨爸:你觉得Adam Phillips的这本书读的下去吗? 他说:完全读不下去。 我就明白了,不是我的语言问题,是作者写作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意图。 为什么读《智人之上》这本书?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数字化时代,信息到底是我们感知世界真相的媒介,还是权力博弈的棋子? 如果你对于「信息」感到好奇,如果你们对于AI、人工智能计算机未来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感到好奇(从原理到实际应用)读这本书应该会得到答案! omg感觉我自己像是接到推广一样,然而并没有,纯粹是读到一本还热着的书(因为刚出版就入手且读完),有那么一丝丝兴奋😄~ Timeline 00:48 怀疑: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好吗 02:00 赫拉利:智人如果足够智慧的话,为什么又如此倾向于“自我毁灭” 02:39 信息茧房 04:44 信息是一种「连接nexus」:信息的狭隘定义、民粹主义定义和真正的定义 10:12 《黑镜》第三季第一集《急转直下》:科幻小说的意义 16:19 要真相还是秩序?智人的历史是“挣扎”的历史 (信息有时候带来真相,有时候带来秩序) (创造出“主体间的真实”:intersubjective reality是人类信息交互的本质) 21:17 可怕的思想实验:回形针AI理论(假象这样一个充斥着“回形针”的宇宙)

29分钟
4k+
5个月前

读科塔萨尔《南方高速》一次性阅读三本书好吗

hello我今天在瑞士的Gstaad小镇 一个传说中世界上最贵的私校所在地。 入住的是小镇的Le Grand Bellevue,跑5公里,尝试七种不同温度、盐蒸、红外、熏草桑拿,还有跟着钳钳妈阿曼达练习肩颈和小肚子——well,你们知道我很充实啦! 本来想把录制好的科塔萨尔《南方高速》音频版本单独剪出来的,毕竟录制好了。但是又觉得另外两本书也很不错。所以在此一并奉上。 很久没有录这个系列了,今天给大家带来3本书: 胡里奥·科塔萨尔《南方高速》是一本短篇小说,讲述了一次大堵车时发生的种种事情,人都用车名代替,抛去对话,用简洁而富有幻想的文字,通过描写堵车折射到人生路上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山田知生《斯坦福抗疲劳法》,这本书是斯坦福一位运动专家所写,讲述了如何培养自己的体质,让身体变得不易疲劳。 恩斯特弗里德·哈尼希《躲在蚊子背后的大象》,看似“蚊子”一样小的事,背后的情绪却如“大象”一样大,我们应该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去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这本书或许会带给我们帮助和启发。 00:57《南方高速》 03:50 小说讲了什么 05:08 幻想小说的内核是什么 06:10 卡夫卡式的幻想,是现代人的困境 08:42 为什么作者丢掉了人名、直接引语式的对话 09:48 便捷VS麻烦,现代人关系为何越来越浅 11:22 科塔萨尔小说里的「时间」意味着什么:私人时间和公共时间的割裂 14:33 原文阅读📖 19:57 第二本书《斯坦福抗疲劳法》 24:31 第三本书《躲在蚊子背后的大象》

34分钟
3k+
7个月前

张忌《南货店》太厚的小说不好读?不存在的!

《南货店》是当代作家张忌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长篇专号2020年春卷。 “写《出家》是见自己,写《南货店》是见众生。” 《南货店》讲述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父亲的遭际,秋林被分配到了乡下南货店,豆腐老倌的一碗豆浆给他安慰,三个老师傅的经营绝活让他定心,由此,他走入了供销社系统的小天地中。南货店内人来人往,秋林见识了人情变故,自身亦成为俗世众生相中的一角。小说致敬平凡人的生活,在从容与平静之中,写出了时代变革之际社会与个人内在的澎湃与汹涌。(源于百度百科) 1. 小说框架:前半部分写的有多么「灵气」,后半部分就多么「污糟」。 2. 如何写「器物」:1. 以物写年代;2. 以物写个人;3. 以物写人物的关系 3. 《南货店》善与恶、真理与权宜之计对照无处不在,如何写得丝滑不刻意? 4. 时间线的任意折叠。 5. 小说结构太好了,百闻不如一见,快去看吧! 6.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机会来聊一聊,为什么小说里的「掌权者」都喜欢陆秋林?! (恰好在我录完播客后,和我家人聊了小说的许主任,为什么总在秋林低谷时恰如其分的出现,帮他一把,助他高升。家人说「有可能,秋林的父亲当年不愿意供出的人里,有许主任一份,所以许主任愿意尽其所能帮陆秋林」。我听了一下,感觉颇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16分钟
4k+
11个月前

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诺奖·记忆·痛苦·写作

“写作是认识真相的途径,我认为这堪称文学的一个基本功能” 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 文学风格非常独特,选择的体裁则是自我剖析式的自传性叙事。 * 01:10 像与不像,用文本刻画人物的道德感 小说开头写「我的母亲死了,于4月7日星期一」。 这个开头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加缪的小说《局外人》。 「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 03:29 安妮的私人记忆:弥补历史的遗忘性 白色的带子从下巴绕过去,缠住她的头,把她脸上松弛的皮肤寄到了嘴边和眼下」 被单是怎么盖上的,手被放在了哪里,母亲看起来的样子,病床上特别安装的护栏等等…… * 我通常会认为,自传小说里,作者像是一个承载记忆的容器。但是安妮·埃尔诺解释,这个叙述故事的「我」,应该是锻造记忆的工具。用个人的回忆,来抵抗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历史遗忘。 * 06:06 安妮·埃尔诺记忆中呈现的这样一个场景非常打动我: 「一个星期天,他们带着我来到山坡上的树林里野餐。我记得我坐在他们中间,耳畔沉静在声音和身体的安乐窝里,沉浸在连续不断的笑声中。在回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了空袭,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车杠上,母亲在我们前面骑车下坡,她僵直地坐在车上,臀部紧压着车座。我很害怕炮弹,害怕她会死掉。我觉得我和父亲两个人都非常爱她。」 *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被忘掉的集体记忆。他们会住在离杂货铺近的地方保证物资的供给、熨衣服的时候会唱《樱桃的季节》,会去公园推着婴儿车晒太阳,会和孩子们野餐。空袭时的紧张和人们依旧想要生活的希望夹在在一起。说到这里,我读书的时候,也会打开音乐软件,听Yves Montand唱的《樱桃的季节》和《里吉达,爪哇美丽的花朵》,真的很好听,只是很可惜,现在的人不再这样唱歌了 * 07:37 通过文字来还原历史。准确来说,安妮·埃尔诺的文字在叙写两件事:女性,和阶级。 * 要不要批判女性视角? * 对比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和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贫穷意味着要更在意两件事情:吸烟和酗酒。 安妮·埃尔诺「只有酒精才能填补他们的空虚。男人在咖啡馆里喝,女人在家里喝。他们只有在喝得半醉时才高兴、才有话说,其他时候他们总是沉默不语」。 迪迪埃·埃里蓬「有一些风俗习惯,是中产阶级在践行,而底层孩子因为自己的出生以来的阅历而感到排斥的,比如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是底层工人、农民生活的两个不稳定因素,这往往带来家庭的争吵、不节制或经济上不善管理的名声。因此,吸烟被建构为一种落后的生活习惯,是一种需要被淘汰的生活方式、观念联系在一起。而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学者们、公司领导们,往往却能够更为平和地看待吸烟和酗酒」。 即使题材类似,写作体裁相近,讲述出来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 * 11:47 为什么女性写作更私密?描写私密的「公众性」又在哪里? 「有时我想起她的表达时,我的感觉和十六岁时听到她对我亲口说这些话时的感觉是一样的,很失望。转眼间,在我的脑海里,这个对我影响最大的女人,却有混同于某些非洲母亲的形象,她们会紧紧地拽住自己女儿的胳膊给她们做割礼」。 * 夹叙夹议:在安妮的小说里,我们总是会在阅读「过去」的时候,被作者拉到现在,从「现在」去反思过去。 母亲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后,安妮去医院探望母亲,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打瞌睡,穿着方便病人穿脱的罩衫,两条腿裸露着、打开着,在安妮面前完整的露出了下体。安妮凝视着苍老的,又像是孩子一样熟睡的母亲。 在《一个女人的故事》里,安妮·埃尔诺讨论的是作者如何看到自我的真实情感。 这种真实情感的挖掘,个人觉得和弗洛伊德的心理研究是离不开的——也就是说,比起思考「人们该怎么看我」「我又会怎么看我」之前——先想明白,写明白「我是谁」「我是如何想的」。

21分钟
8k+
1年前
这里读书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