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
《王府井一号》联结艺术爱好者的播客频道

Album
主播:
王府井一号
出版方:
王府井一号
订阅数:
4,889
集数:
10
最近更新:
2周前
播客简介...
《王府井一号》是嘉德艺术中心的地理坐标,也是联结艺术爱好者的播客频道。这里有你所好奇的关于艺术的一切话题。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的创作者...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的节目...

S1E10 文化需要压舱石|从嘉德 × 故宫“达古今之宜”特展出发,与刘墨老师谈历史上的复古潮流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

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特展。展览以200多件宫廷艺术精品为线索,展现了清代的统治者、文化精英和工匠如何追溯数千年的华夏传统,对古代礼制与器物的系统整理,同时大胆融合当代的技艺与审美,所形成的一种“以古为新”的艺术风格。 更为重要的是,“以古为新”不仅仅是清代的工艺风格,更是一以贯之的华夏文化精神。早在清朝之前,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与艺术家,始终在“复古”与“创新”之间寻求微妙的张力和平衡,在对传统的尊重中实现当代的创造。正是这种动态的继承,使华夏文明展现出高度的连续性与内在完整性,历久而不衰。 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文化学者刘墨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复古意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如何“寓古于新”,回应各个时代的诉求。 互动惊喜! 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艺术中心正在展出的“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门票(展期:2025年7月5日-10月8日) 本期嘉宾 刘墨:文史学者,书画家,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内容导航 03:17 从巫文化到礼文明:华夏由此孕育 清乾隆,高18.9厘米 长21厘米 宽10.8厘米,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尊做牺牛直立侧首状。牺牛凸眼,闭口,耳支棱,形体健硕,背上并排置长方筒一、圆筒二。主体以錾胎珐琅工艺制成,其间辅以掐丝技法,以模仿错金银效果。器身满施墨绿色珐琅,以闪耀的鎏金饰回旋涌动的云气纹,部分云纹加饰红色,使装饰更具层次感。背上长方筒正面做出方框,在宝蓝色珐琅地上鎏金“乾隆仿古”四字双行楷书款。(来源:张丽、吴倩,《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2:00 人们为何相信,遥远过去有一个黄金时代 21:53 满清为何执意要复汉人的古? 28:50 复古与创新的悖论:两者是否可以兼得? * 中国人的审美把古与妍、质与文作为两条轨道。过于质朴会显得粗糙,过于文饰又会浮艳,所以要不断回到更古朴、更原始的境界。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是最好的,而是在古与今、新与旧之间寻得最完美的结合。哪怕是当代最先锋的艺术家,潮流过去后再看,依然是老东西能给人安慰和启示。 孙过庭《书谱》,纸本,纵26.5 厘米,横900.8 厘米 34:22 孔子是老古董还是改革先锋? 23:36 衣冠南渡:带走什么才是带走了华夏 * 永嘉南渡让中国文化轴线由东西转为南北。南方当时几乎是蛮荒之地,东晋朝廷初建时极不自信。谢尚在安徽和县找到传国玉玺和大批中原乐人、曲谱、礼器,把断裂的礼乐重新接上。孙过庭认为,王羲之既比不上张芝、钟繇的古朴,却把新与旧结合得最好。所以在中国的文艺思想里面,纯粹的古和纯粹的新都不认为是最好的,而是在新和旧、古和今之间寻得一种最完美的结合,这个在中国文艺思想里面是比较重要的。 44:14 古文运动: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中打捞“道统” * 安史之乱后,唐朝秩序大乱,有道统意识的文人开始反思。从欧阳修开始,除了强调文章的风格古朴之外,不华丽、不浮躁,不夸张,中正、平和、畅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文章里面,他把文章和一个文人的风骨结合了起来。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 * 《集古录跋尾》是北宋欧阳修撰写的十卷本金石学著作,被视为中国较早、体系较完整的金石文字研究成果之一。书中收录的对象主要是周秦以来的钟鼎铭文、碑刻文字,兼及汉魏六朝以至唐宋的石刻遗文。书中既有对文字形体、书法风格的观察,也涉及器物形制、历史人物、史事考证等,是集考据、书法批评与文物记述于一体的金石学典范。《集古录跋尾》成书后即有庐陵刻本,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历代学人皆奉为金石研究的重要源头,对后世的金石著录、古文字学与书法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59:04 从文字到器物,宋人重新厘定华夏文明 * 宋代人特别喜欢去整理、去重新编纂,不管是文字还是器物,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系统,把它确立下来。宋代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器物制度上重新厘定,比如重新界定礼器的规格、用途、摆放,这是把文化的秩序用实物固化下来。宋代的这种复古,它其实是一种对于文化的整理,不管是从古代思想,还是到古代的器物,文字,它都是一种认识古代中国的方式。在这种认识当中,它始终要强调正确性。通过确认、批判、分析、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就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 《博古图》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宋)王黼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博古图》编纂于北宋晚期,共三十卷,著录徽宗橱内府藏背铜器839件,分为20类。每器皆图绘器尼与铭文,兼记大小、容重般、并附以考释。书名或称《宣和博古图》,一说是因成书于宣和年间,一说是取名于藏器之所宣和殿。作为内府藏器著录,《博古图》汇聚宫廷珍品,体现皇家好尚,代表了北宋晚期金石学的最高水平,更成为传统青铜器著录的典范。该书宋刻本今已不存,后世历代皆有翻刻。此版本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亦政堂刻本,是流行较广的版本。(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11:50 赵孟頫在山河破碎中看到重构书法史的契机 1:18:34明朝遗民如何守护华夏火种 * 明亡之后,大批遗民文人拒绝仕清,他们把对故国的忠诚寄托在诗文、书画、藏书上。像顾炎武、黄宗羲、全祖望这些人,他们一方面做学问,一方面在心里维持着一个文化的明朝。这种精神延续到了清初的考据学,他们用整理典籍、校勘文字的方式,维持文化的血脉。他们复古,其实是延续一种共识——只要我们还有共读的文本、共识的道理、共通的历史记忆,那我们这个文明就不会消亡。 1:23:53 乾隆的舞台:用世界万象彰显前所未有的权力 * 乾隆的收藏是舞台,他在上面展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从中原古物到西方钟表,从西洋画到南洋贡品,他都能纳入自己的体系。《石渠宝笈》不仅是收藏目录,也是乾隆文化权力的象征——他用著录和题跋把这些物品变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乾隆用复古来掌握权力。另外一个方面,乾隆作为一个文人,也会站在审美的角度复古。 《石渠宝笈》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府朱格抄本(清)张照等,现于嘉德艺术中心《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展出 * 《石渠宝笈》四十四卷,内府书画收藏著录。按所贮殿堂分卷,如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等。清乾隆晚期至嘉庆朝,《石渠宝笈》成书已历数十年,其间内府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皇帝敕谕重加汇辑,又成续编、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是对清皇室书画收藏的整理成果,“既博且精,非前代诸谱循名著录者所可同日语也”,是书画鉴赏、研究的必读之作。(来源:张玉雪,《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图录) 1:37:14 文明是一艘忒修斯之船 * 忒修斯之船的比喻很适合解释中国文明——它在不断更换部件,但始终保有一条连续的航线。每一次更换部件,就是一次复古与创新的结合。当我们今天还在谈孔子、谈周礼、谈乾隆,其实就是在这艘船上——部件早已更新,但航向未变。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孙称、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特别支持:剧谈社

100分钟
1k+
2周前

S1E9 走进城市的肌理:与唐克扬对谈空间、建筑与文化的连接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空间张力的时代。城市成为剧场,建筑成为媒介,文化不再只藏于博物馆中,而是流动在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连接之中。在“City Walk”成为一种热潮的当下,为什么人们对古城、遗址、老街区如此着迷?这种空间热情背后,既有穿越时间的情感投射,也体现了在快节奏生活中重建自我定位的文化本能。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对话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从跨学科的视角探索城市与空间,建筑与文化的多重关系。我们谈及传统如何在当代语境中被重新激活,城市的文化气息如何凝结在那些微小却真实的生活细节中;也讨论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如何不断重塑美术馆、博物馆的空间逻辑与观看方式。在一个高度强调效率的社会中,我们仍在寻找一种更有机、更具个体感的方式,与空间重新建立起深层联结。 互动惊喜!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就有机会获得唐克扬老师的著作——包括《建筑与时间》《洛阳劫》《活的中国园林:从古典到当代的传统重塑》等,欢迎留言参与。 本期嘉宾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内容导航 03:12跨学科是一种人生选择 * 有句话叫 We practice what we preach,知行合一的背后,其实是对所热爱之事的坚定选择。我最终决定去学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选择一条我愿意投入的生活方式。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因为选择自己热爱的、适合自己的事,其实意味着要下很大的决心。专业不只是通往某个职业的路径,它更像是一种人生选择,也关乎人格的形成。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学术是一种“志业”,是一份你愿意长期投入的事业。我想,这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意义。 09:00跨界动力:不是炫技,而是源于对“表达方式”的根本需求 * 我们发现,其实在承认事物差异性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些更为本质的共通点。每个人都在试图表达自己的某种理念。与其说人类彼此之间存在深仇大恨,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表达方式已经决定了他们是不同的人类,就像观念或信仰那样,有的更生硬,有的更柔软。许多普通人,尤其是儿童,在最初接触这些观念时,往往是从表达方式本身产生兴趣的。艺术本质上就是关于表达方式的,它不可能完全脱离形式而存在。 10:43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12:57从液态玻璃到虚拟现实,设计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18:50真正的“改变”来自哪里? * 我们很难说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因为每个人都是参与改变的一部分。确实有一种神秘的、古老的说法指向这个时代的大势,这是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操纵的东西。但我想,人的主动性就在于他并不安于某个静止的状态。每个人,尤其是今天的现代人,大多还是把变化和求新看作一种正面的东西。生活如果总是一个样子,大多数人是无法适应的。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打开了某种僵局,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趣,也让无聊甚至不健康的状态获得了某种生机。 20:17建筑,是“流动的生命体” * 建筑就是见证了这个时间的威力,最伟大的文明,它也会面临这样的一种尴尬的境遇。所以建筑实际上是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你就看到了人跟建筑的共命运的可能性。 26:57我们为什么不断召唤长安的记忆? 39:00历史是一个需要“翻译”的陌生国度,怎么去体验,如何去行走。 * 所有过去的、所有的历史,都是一个陌生的外国国度。你去到那里,首先需要兑换货币、寻找翻译器才能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很多生活习惯也完全不同,稍有言行不慎就可能招致麻烦,因为他们拥有与你不同的信仰。所以,现在很多影视剧其实只是把当代生活重新投射回了古代,与真正的古代并无太大关系,古代的价值也因此失落。这类写作并非没有价值,但更多是在讲述今天的事情,而忽略了今天也终将成为过去。未来的人也可能无法理解我们,甚至会将我们抛弃,因为他们认为我们过于沉溺于当下,最终无法迈出通往未来的一步。 41:13让遗址自己生长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核心区,是盛唐宫廷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通过文物实展与AR、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重现大明宫的建筑格局与唐代盛世图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看见”历史的真实与恢弘。 56:36“多重关系”中的美术馆空间 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 位于意大利罗马弗拉米尼奥区,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设计,于2010年开放并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斯特林奖。MAXXI不限于展览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采用流动曲线与多重交叠的空间结构,打破了“容器式”布局邂逅城市肌理。馆内设有两大展区——“艺术馆”和“建筑馆”,同时举办当代艺术展、设计、音乐、表演与教育活动,是集收藏、创作与社会对话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实验场。 1:00:40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项目 1:06:59未来的城市空间的设想 * 我认为理想状态下,文化空间对人的成长可能更有帮助,因为你并不需要刻意去寻找文化和艺术。另一方面,你能接触到的所谓文化又过多,实际上不需要再用表面的广告牌来吸引你,需要的是通过某种油然而生的方式,把生活中其他部分——衣食住行、困难、成长、挣扎——融合进你所看到的每一帧画面、每一行文字中间去。这才是艺术与文化的本意所在。不是所有人都要以此为业,但它可以成为点亮你经历的某种火花。 纽约中央车站星空穹顶 纽约中央车站的主大厅天花板,是一幅描绘黄道十二宫星座的巨大星空图,由法国艺术家保罗·塞萨尔·埃莱于1912年绘制。星图以中世纪手稿为灵感,采用蓝绿色背景、金粉勾勒出88个星座中的12个,但其排列是从地球视角反转的“上帝视角”,即星空的镜像版本。天顶中央还保留了一处未修复的烟渍斑点,作为20世纪城市烟雾与环境变迁的见证。这座星空穹顶不仅是天文图绘的艺术表达,也成为纽约人心中的浪漫符号。 《Grand Central》 美国诗人 Billy Collins The city orbits around eight million centers of the universe and turns around the golden clock at the still point of this place. Lift up your eyes from the moving hive and you will see time circling under a vault of stars and know just when and where you are. 这首诗被纽约“Poetry in Motion”项目选中,在纽约中央火车站中将诗歌以海报形式贴在列车与车站内,让通勤者在日常通行中也能感受到诗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76分钟
4k+
1个月前

S1E8 当中国艺术遇见世界,汪涛博士带你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叙事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

本期《王府井一号》,我们走进正在故宫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这是一场由故宫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特别展览,将中外园林作为切口,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化与时空的对话。 作为展览的重要参与者,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总策展人汪涛博士,在本期节目中为我们分享了展览构思演变与合作背后的思考,也带我们从展厅出发,思考中西方在策展理念与叙事方式上的异同,以及当中国艺术被放置在全球视野中,会激发出怎样的美学碰撞与文化对话?当中国艺术走出国门,会发生怎样的“文化转译”?在西方主流博物馆里,进一步观察中国艺术在西方语境中是如何被理解、呈现与讲述的。从文化的叙事到观众互动,汪涛博士也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经验,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在他乡讲中国”的的真实图景。 如果你对艺术如何跨越文化界限、如何与当代观众建立联系感兴趣,那么这期播客,会为你打开展览之外的另一个维度。 互动惊喜!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我们将抽取幸运听众送出嘉德艺术中心暑期大展“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流”展览门票。 本期嘉宾 汪涛: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中国艺术总策展人 内容导航 2:30从《吉金鉴古》到《乐林泉》,中美博物馆合作的再出发 * 柉禁诸器,中国,商和西周 这组祭祀用的青铜器共计十四件,包括一张器物陈设用的桌案和十三件精致的酒器,充分展现了中国青铜时代工艺与礼制的高度发展。器物造型庄重典雅,表面装饰复杂精细,铸造技艺体现出彼时艺术风格的成熟与技术水平的卓越。据记载,这组青铜器最初出土于陕西地区一座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20世纪初被清末重臣、著名古董收藏家端方收入囊中,后由其家族后人转售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皋涂精舍图》轴,清,李世倬绘,纸本淡设色,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展览主题名“乐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图轴》上乾隆御笔亲题的诗塘。“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乐”于“林泉”,则是人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栖居追求。 8:55用园林讲故事 *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 外壁一面以青花五彩绘饰,描绘代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花卉,另一面则题写与花卉相对应的诗句。 * 《十二月花令》,英国,亨利·弗莱彻 13:42从陈洪绶到莫奈,艺术家之间跨时空的对话 陈洪绶是明代艺术家,他的画风不像传统宋画,比如他的莲花,融入了文人的笔法和风格。莫奈也是一样,他打破了中欧古典绘画传统,用印象派的笔法表现睡莲。虽然陈洪绶和莫奈画法不同,一个国画一个油画,色彩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拥有叛逆和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他们的艺术有共通点,好的艺术能跨越时间和风格,相互对话。 * 《睡莲》,克劳德·莫奈,布面油画 * 《红荷轴》明代,陈洪绶,绢本设色 16:58不止中西,波斯艺术中对美酒、友情与生命的赞颂 19:28中国艺术,浮世绘,印象派 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关系很密切,像莫奈、梵高都很喜欢浮世绘,浮世绘对他们艺术创新影响很大。但他们对中国绘画了解不多,因为当时传到欧洲的中国画很少,而且质量不好,多是赝品,所以没引起太大兴趣。其实,日本艺术深受中国艺术影响,而日本艺术又影响了欧洲艺术。以前有展览讲过日本版画和印象派的关系,但故宫这次把中国艺术和印象派、西方艺术做对比,算是比较创新的展览。 不过在美国做展览,观众不太喜欢对比展,更关注深入某个主题和学术突破。我们更想给西方观众介绍他们不了解的中国文化和艺术,让他们更深入认识中国文明。所以未来我们策划展览,会更侧重这方面。 23:14走进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全称为“1893年哥伦布纪念博览会”,是为了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400周年而举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展会在芝加哥举办,展示了当时世界各地的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参观者,推动了芝加哥乃至美国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主楼,现称为“麦考密克翼”(McCormick Wing),最初是为世博会设计并临时搭建的展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这座建筑被移至现在的位置,并改建为艺术博物馆的永久展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建筑不仅承载了芝加哥世博会的历史记忆,也体现了当时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文化氛围。 30:57中国艺术品收藏策略的转变 33:56博物馆收藏背后的趣事:美国小镇拍卖行的“艺术珍宝” 38:36当代社会环境中,美国博物馆展示中国艺术品的挑战与文化意义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社会、冲突和阶层对话的理解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带来了亚洲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在美国博物馆里如何继续存在和展示的挑战。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都需要新的思考和起点。这类跨文化藏品强调艺术品如何反映人类社会早已交织、相互影响和学习。尽管美国现在有一些自我封闭的政策,文化机构如美术馆应该做相反的事,通过艺术展示和解读,揭示人类社会的持续联系,无法割断。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面临更大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要更加用心去挖掘那些被忽视或故意忽略的内容,让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所以现在文化和博物馆的作用更加重要。 44:42中国艺术在西方博物馆的热度与影响 53:40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新实践 57:59社区的交流和链接 59:18唤醒“沉默的馆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播客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尔尼,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69分钟
2k+
2个月前

S1E7 器物有灵:与艺术市场专家龚继遂聊收藏的故事与时代的回响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

收藏,不只是行家和博物馆展厅里的专属,它其实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比想象中更近。也许是一幅挂在客厅的书画、一只曾陪伴几代人的瓷瓶,又或是一张书桌、一盏旧灯,这些物件中都藏着一种延续下来的审美趣味与生活态度。 本期节目《王府井一号》邀请国际著名艺术市场专家龚继遂,带你穿越中国收藏文化的历史长河,看见收藏不仅仅是一种拥有,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外化。它关乎时代的风尚,关乎个人的品位,也关乎人们如何用器物与过去、与世界对话。从古代文人的书房到今日的居家空间,从流散文物到当下的市场热潮,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折射出一段关于美、关于选择、关于时间的故事。 为什么动荡的年代往往孕育出收藏的盛世?当收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美的感知?这些问题,或许能在这期节目中找到一些启发。 * 2025嘉德教育国际课程 《访古日本·国宝艺术巡礼》 6月10日——15日 6天5晚 深入日本关西名城大阪、京都、奈良 高端定制化艺术之旅,期待您的加入! 本期嘉宾 龚继遂,国际知名艺术市场专家,曾任国际拍卖公司(纽约)中国书画部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内容导航 3:00从贵族到文人 从唐宋的转变是一个从贵族社会向文人社会的转变。宋代,像赵明诚、李清照他们所代表的收藏热潮,是一个文人审美自觉的觉醒,也是文人取代贵族,由宫廷收藏转向民间文人收藏的转折点。 4:20自娱自乐的文人趣味 晚明时期已经存在大量皇室由于俸饷不足,把宫廷绘画赐给大臣的现象。文人有更多的闲暇,不是关怀朝政,而是自娱自乐,构建带有文人情怀的生活方式。他们等于是有当时的当代艺术,又有传承下来的传统艺术,是两个门类并举的收藏形式。明晚明的收藏具有更大的文人自主性,他们不仅主持自己的创作,还建立了审美风格和情怀,为后世文人收藏奠定了基调。 6:40青铜、碑帖与宫廷流散的字画 9:03从流散到归来,近现代中国文物的收藏与命运 13:12流散如何奠定收藏基础? 17:55见物如见人:收藏的个性表达 收藏可以说是一种个人文化情怀的表露和追求。它除了物质生活之外,人必须有所好。无所好,无以前此生;人无所好,不足以交。收藏及对某个品类的持续关注、研究、馈赠,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媒介,是维系士大夫、文人之间的重要交往话题,是推动社会形成一代审美趣味的文化载体。徽班进京后,京剧的风行就像现在流行音乐一样。晚清、民国以来的收藏,也逐渐从重视碑帖书法转向绘画,瓷器类的收藏因为清代解体、官窑瓷器流散,逐渐形成主流风气。 22:33从功能到纯粹,中式家具如何成为热门收藏门类 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由于优美的造型,特别是明末清初的黄花梨家具,其简约造型、榫卯结构、珍贵材质,不但决定了它在家具史和审美上的地位,也因材质珍稀、存世有限、历代重视,成为理想的收藏门类。门类要成为社会关注的收藏门类,必须有典范收藏机构或大型收藏展览。德国人艾克最早做系统研究并捐赠藏品,安思远在70年代接力推动,王世襄通过《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系统梳理明式家具。这奠定了学术史的三个阶段,80年代起,家具进入艺术市场,逐步从实用品变成纯艺术品。 *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是中国明式家具研究的开山之作,由古斯塔夫·艾克所著,于 1944年首次出版 * 《中国家具-明清硬木家具实例》 安思远 *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明式家具研究》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研究精华,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并从人文、历史、艺术、工艺、结构、鉴赏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 《明式家具研究》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明式家具的“圣经”,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 29:06文人书房的美学陈设 * 马克斯·弗拉克斯家具陈设,中式家具与现代生活空间的结合 32:09藏与用的平衡 32:58新一代收藏:跨界、混搭、个性化 * 安思远先生的豪华公寓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960号 36:53看世界博物馆里的中国国宝,怎么打开眼界? 我们观看海外的中国艺术品时,要有一个美术史的概念。比如说,日本博物馆里的中国古代陶瓷收藏中,有很多名品,甚至是国内没有的,比如建窑里的曜变天目。曜变天目在建盏系统中非常稀少、特殊,是偶然的窑变作用形成的,日本有两件都被列为国宝,中国只出土了半件残器,也被福建收藏家珍藏。中国传统文物中的一些特殊门类在日本也起着很特殊的作用,比如中国的漆器,不仅被日本珍藏、借鉴,日本人还在自己的漆器传统上发展出独特风格。 *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展出的曜变天目茶碗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播客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45分钟
1k+
3个月前
王府井一号|和你一起探索艺术的世界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