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是暗黑文学启蒙?从民俗文学到作家文学(下)

这一期想跟大家聊一下《格林童话》系列。十几年前在网上就看到过《<格林童话>暗黑原版》的文章,里边的内容更像是毁三观的三流小网文,时隔多年,文章里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暗黑原版”却让我不断的重新解读小时候看虽然会觉得里面一些细节有点奇怪,但从来不会多想的《格林童话》。 前几天终于看完了由吕宇珺翻译的玛丽亚・塔塔尔(Maria Tatar)写的《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这本书,对照第一版的《格林童话》,终于明白小时候阅读时会发现的一些奇怪的细节或是不通的逻辑,是如何形成的。于是摘选出一些故事来跟大家聊聊,这期除了有《格林童话》里的故事外,还有各国民间流传的故事变种,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跟我一样的疑惑,或者想听听故事,不要错过这一期呀~ 01:43女主人公和“纺纱”的关系 02:59《纺锤、梭子和针》:靠纺织跨越阶级的女主人公 06:53《画眉喙国王》:傲慢的公主要失去尊严才能改变命运 10:42《纺纱女》:逃避劳动的女性是可恨的 12:58《勇敢的小裁缝》: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20:00那些单纯善良的男孩子们 24:34法国版本的《小红帽》 26:54《格林童话》中不够童话的现实故事 《饥饿的孩子》、《小寿衣》、《孩子们的杀猪游戏》 33:53被纳粹利用的《荆棘中的犹太人》 37:20各国不同版本的暴力传说 42:37处于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的《格林童话》 45:13中国版本的《灰姑娘》 故事中的中文译名均来自于王丽平老师翻译的《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播客内容为整合原版和改版《格林童话》以及参考《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撰写,感谢大家的收听~

49分钟
99+
4个月前

《格林童话》是暗黑文学启蒙?从民俗文学到作家文学(上)

这一期想跟大家聊一下《格林童话》系列。十几年前在网上就看到过《<格林童话>暗黑原版》的文章,里边的内容更像是毁三观的三流小网文,时隔多年,文章里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暗黑原版”却让我不断的重新解读小时候看虽然会觉得里面一些细节有点奇怪,但从来不会多想的《格林童话》。 前几天终于看完了由吕宇珺翻译的玛丽亚・塔塔尔(Maria Tatar)写的《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这本书,对照第一版的《格林童话》,终于明白小时候阅读时会发现的一些奇怪的细节或是不通的逻辑,是如何形成的。于是摘选出一些故事来跟大家聊聊,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跟我一样的疑惑,或者想听听故事,不要错过这一期呀~ 04:18《无手少女》的手究竟是怎么没的? 09:11《格林童话》改版七次?为什么? 11:10《千种皮》:父亲对女儿的禁忌之恋 13:03《莴苣》:教母赶走莴苣的真正原因 17:04全员恶人的《杜松子树》 23:59童年噩梦《蓝胡子》 25:45聪明勇敢的《费特谢尔的鸟》 29:34来自男作家们的训诫:女人啊,要收起你的好奇心! 34:05《忠实的约翰》:男性的好奇心是通往幸福的钥匙 35:45对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的大型双标 故事中的中文译名均来自于王丽平老师翻译的《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播客内容为整合原版和改版《格林童话》以及参考《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撰写,感谢大家的收听~

41分钟
1k+
4个月前

《潜规则》下的历史规则,帝制就是死循环

“潜规则”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了,今天想分享的这本书正是这个词的创造者吴思的书,书中内容是作者多年在杂志刊登后整体编撰整理成书的,所以第一次看会有点搞不清逻辑,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重新梳理了,挑出书中几个能总结出这个规则自上而下形成过程的故事,以我自己的方式按新的顺序串起来。 在介绍书籍的时候,我想能能通过尽量简单的方式阐述书中的观点而少表达自己的评论,能让听大家尽量在较短的时间里明白书中主要内容,并且给大家留出思索空间。当然,如果您有时间看完了书,也欢迎一起在评论区探讨~ 00:57作者介绍 02:11官吏们的“合法伤害权”,不给钱?有你好看! 07:42“赇”人之道 09:22潜规则体系就是一座大楼——最高层的交易 12:27倒数第二层——帝制下的军队 16:27倒数第三层——林则徐也收“陋规”? 19:06不遵守潜规则的下场 20:56最底层——百姓任人宰割 25:15百姓的反抗能换来什么? 33:33嘉庆帝:“刁民暴乱是我逼得?!”“把洪亮吉给我拖出去!” 35:37老百姓就是冤大头,官是狼,百姓是羊 38:17清廉官员李毓昌的下场 42:20就算是总督公子,遇到海瑞你也得跪 45:38被汉灵帝恶政逼死的司马直 48:08新官堕落定律——儒生们的社会再教育 51:52历代刑法边界的移动轨迹(唐宋为例) 53:45晏子的“堕落”——皇权监督体系的失效 57:17被压死在谷底的崇祯皇帝 59:29封建帝国的潜规则就是一个死循环——帝制必将消亡

62分钟
99+
5个月前

从《乡土中国》看传统社与现代间的中国社会

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代沟愈发明显。年轻人追求平等、崇尚科学,而长辈们的一些做法却让他们难以理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 曾经,中国农村人口长期占据绝大多数,了解农村社会结构成为理解传统社会的关键。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这扇大门。这本书虽是几十年前的著作,却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中许多关于传统中国社会的疑惑。 乡土社会的人们依赖土地而生,“土”是他们的命根子。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邻里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在这样的社会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而非法律。就像小时候,我们去串门不用提前通知,仅凭声音就能知道门外是谁,这便是乡土社会中熟人关系的生动写照。 然而,随着都市社会的兴起,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逐渐凸显。现代社会变化迅速,信任建立在法律和契约之上,这让习惯了乡土习俗的人们一时难以适应。比如在公司里,人情关系可能影响升迁,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公平。而且,城里人常常误解乡下人“愚笨”,但费老告诉我们,这只是知识层面的不足,而非智力缺陷。 乡土社会中,文字的需求并不强烈,因为人们可以面对面交流。但当社会变迁,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出现时,文字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此外,中国人的“私”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与西方社会结构不同,我们的社会格局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推展,关系越远,情感越淡。家族在乡土社会中至关重要,它是一个事业组织,承载着多种功能,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秩序,长幼有别,纪律严明。 在男女关系上,乡土社会讲究“男女有别”,婚姻多为家族利益的结合,夫妻之间各司其职,感情内敛。这种社会秩序由礼治来维持,礼治强调对传统规则的敬畏,通过教化深入人心。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复杂,有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其中教化权力尤为重要,它由长老行使,保障了文化的传承。 如今,社会变迁加速,年轻人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挑战着长老权力。乡土社会中的一些习俗和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血缘与地缘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商业发展促使地缘关系更多地依赖契约。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社会正在从乡土性向现代性转变,而《乡土中国》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转变的历程,让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00:59中国乡土与城市人口比例数据 03:11中国文化的乡土性成因 05:10中国农村与西方社会农村差异 07:12中国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 09:51为什么会有乡下人“愚”的表现 10:53乡下社会不需要文字的原因 12:56文字需要使用的阶段 15:07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私”的毛病 17:36差序格局——属于中国的社会格局 22:17中国的家族结构 24:44孟子是如何看待家族和对外道德冲突问题的 27:32我们家族中的男女关系是什么样的 34:12乡土社会中法治和礼治的矛盾 36:34维护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38:52教化权力——乡土社会中的主要权力结构 43:24乡土社会中的血缘与地缘关系 47:15时代变迁后带来的权力结构的改变

50分钟
99+
5个月前

《中国哲学简史》(四):陆王心学及近代哲学发展

这是《中国哲学简史》的第四期也是最后一期分享,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程朱理学,之后又有了陆王学派,也叫“心学”。陆王学派是由程颢开创,陆九渊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成的。 陆九渊和朱熹是朋友,但哲学思想分歧很大。当时学者读书只解字不求血脉,陆九渊批判这种做法,他认为情、性、心、才等概念本质是一样的。他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核心观念,强调每个人内心的本心与宇宙一体,了解并实现本心是精神修养的关键,也就是“心即理”。 不过,陆九渊只是给心学勾勒了一个大概。后来王守仁,也就是阳明先生,把心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了。王守仁早年信奉程朱,还曾照着朱熹说的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啥也没发现,人还累病了。后来他被贬到西南山区,有一天突然大悟,对《大学》有了新的领会,重新解释了这本书。 王守仁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就像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但人看它时,花的颜色才在人心中明白起来,所以花不在心外。他还说人是天地的心,心是一个灵明,天地万物都离不开人的灵明,人的灵明也离不开天地万物。他主张心即理,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心是宇宙和一切理的立法者。 《大学》里有“三纲领 和“八条目”。“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守仁解释说“明明德”是去除私欲之蔽,恢复本心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亲民”是通过亲近各种人和事物,达到吾之仁与万物为一体;“止于至善”是明德、亲民的极致,是良知的体现。良知是吾心的本性,是对事物最初能分辨是非的知,就像看到小孩要掉进井里会有恻隐之心一样。人人都有良知,把良知付诸实践就是“致良知”,这也成了王学的中心观念。《大学》的“八条目”最终也归结为致良知。 但是每个哲学系统都可能被误解和滥用。程朱学派有权威主义和保守主义成分,陆王学派虽然是反对程朱学派的保守主义,但王守仁的哲学也被误解。明朝之后是清朝,清朝时儒家正统地位加强,新儒家被一些人反对,清代学者还发动了“回到汉代”的运动,研究汉儒对经典的解释,形成了汉学,与新儒家的宋学相对立。 再后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这之前,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了解很少。康有为发起孔教运动,主张实行孔子的真正教义,还写了很多注释,他的思想有激进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而二十世纪初,严复是西方思想的权威,他译了很多西方著作,还有王国维,他研究过叔本华和康德,但后来因为哲学上可信与可爱的矛盾,放弃哲学研究转向文学。 1919年,杜威和罗素到北京大学讲学,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但没有像禅宗那样融入中国精神发展,不过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哲学有很大贡献,使得名家等哲学研究得到复兴。 冯先生还讲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成为圣人。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很多不同,比如地理环境上,中国封闭内陆,适合农业,所以哲学从直觉出发,强调和谐;西方开放海洋,注重分析。经济结构上,中国是小农经济,强调和谐平衡;西方是商品经济和海洋贸易,注重理性和实证。利益结构上,中国以家族和宗法制度为基础,注重伦理道德和家族观念;西方以城邦和公民社会为基础,注重公民权利和义务。社会结构上,中国是士农工商,注重等级观念和实用性;西方是城邦民主,注重多元主义和思想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也有影响,比如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都从中国哲学中汲取了营养。东方哲学也传入西方,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最后,就像俱胝和尚和童子的故事一样。俱胝和尚总是举一指回应诘问,童子模仿他,和尚却断了童子的指,后来童子在痛苦中领悟到举指背后的禅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要先通过正的方法,先有哲学的复杂性,才能达到单纯性和高境界。 02:25王守仁的“心即理” 05:04致良知 10:12清代学者的“回到汉代”运动 11:53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哲学思想 16:50严复翻译的相关西方哲学作品 21:14中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哲学思想 23:39战争时期的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30:05冯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33:34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原因及不同之处 44:43冯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47:33一则禅宗小故事

50分钟
99+
5个月前

《中国哲学简史》(三):玄学、佛家及新儒家

在以利益为目的导向的时代,我想分享一些看起来并不能带来利益价值的书籍和知识,也许,可以偶尔放下功利,让思绪畅游一会儿。 这是我们分享《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三期,前面我们讲到先秦主要有儒家、墨家、名家、道家、阴阳家、法家这六大学派。秦国用法家统一了六国,可秦朝建立后,法家因统治苛刻被指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汉朝一开始实行“黄老之学”,让百姓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儒家受到重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法家思想在统治中也没消失,这就有了“儒表法里”的说法。 汉朝除了董仲舒还有杨雄和王充这些人。董仲舒提出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还有五行相生相克,他以阴阳学说提出“三纲五常”,对人性也有自己的看法,分为“性三品”。杨雄有自然主义宇宙观,写了《太玄》和《法言》。王充以怀疑精神反对偶像崇拜,为道家复兴开了路。 汉朝灭亡后到了魏晋南北朝,这是个混乱的时期,道家又复兴成了“玄学”。玄学有主理派和主情派。主理派的向秀和郭象认为道是真正的无,万物自生,还对道家的一些观念做了新解释,他们的观点和很多现代理论都相符。主情派强调任情,和主理派不同,他们觉得人要任“自然”,像竹林七贤等人就是主情派代表。 佛教传入中国也是个重要的事儿。大概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传入,一开始被误解为是老子创立的,后来经过发展,到五世纪促成了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建立了中国形式的佛学。佛教所有宗派都认同“业 ”的学说,还有涅槃的说法。禅宗很重要,它是由佛教中道宗和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的。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和道生也有重要思想,僧肇提出“不真空”义等,道生有顿悟成佛的理论。禅宗还有北宗和南宗之分,神秀和慧能的偈语体现了他们的差异,禅宗的修行方法也很特别,像 “不修之修”,还有参禅的三重境界。 唐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复兴,儒家经典虽有统治地位但活力不足。新儒家就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它的宇宙发生论有三条思想来源,包括儒家本身、佛家、道教。周敦颐是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还有邵雍、张载等人也有相关理论。后来新儒家分成了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两派争论的主题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由人心创制的。 这一期主要介绍了“程朱学派”,朱熹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他的理论很丰富,核心概念有“理”“太极”“气”“心、性 等,他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不过这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了。他的精神修养方法基于《大学》,有“格物致知” 和“用敬 ”两方面。在下一期我们将会接着介绍“陆王学派”以及近代中国哲学样貌。 02:25新儒家的产生 05:05魏晋南北朝期的“新道家” 06:17主理派的“新道家” 12:27主情派的“新道家” 17:06佛教的传入 22:07佛教中的“涅槃” 24:19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和道生的理论 28:33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31:57如何达到顿悟 34:34新儒家的思想路线 42:07新儒家的两个学派 44:20“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52分钟
99+
6个月前

《中国哲学简史》(二):先秦的道家、阴阳家、法家

在中国哲学的概念中,有一句源自庄子的“无用之用”之说,中国哲学的起源是研究人性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的,由此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这些学派自成立后经由不同时代的智者延伸和拓展而流传下来,如今我们来看这些学派的知识并不能增加我们可用于实际的技术知识,但是它们却给我们一种观点,是对世界和人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新视角和新思路,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在以利益为目的导向的时代,我想分享一些看起来并不能带来利益价值的书籍和知识,也许,可以偶尔放下功利,让思绪畅游一会儿。 第一本书我想分享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今天是第一期,司马谈将古代哲学家分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六大学派;第二期我们来分享“道家”、“阴阳家”、“法家”。 道家思想: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强调不过度,不走极端。老子提倡“去甚,去奢,去泰”,即去除过分、奢侈和极端。这些思想源自“反者道之动”的总学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少为,不违反自然。无为是严格限制在必要、自然范围内的处世态度。强调“顺德”,顺乎个人德性而行,不作人为努力。提倡以“朴”为生活指导原则,摒弃过多欲望。 庄子:庄子描述的至人、神人、圣人达到绝对幸福状态。他们超越事物区别,无己,与道合一。应该从道的观点看事物,消除“是”与“彼”的对立。 阴阳家思想: 《洪范》——五行概念:提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但仍是粗糙观念,指实际物。 天人感应:君主恶行引起“天”发怒,导致异常自然现象。 机械论解释:君主恶行自动造成自然界混乱。 《月令》——宇宙结构:解释时间和空间的宇宙结构,与人类行为密切联系。规定天子按月行事,如孟春之月应行庆施惠,禁止伐木等。季节与方位:四季与四方配合,春东、夏南、秋西、冬北。认为昼夜变化影响人类行为。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是在中华帝国版图扩展,统治者需要新的统治法术的背景下产生的。法家主张通过治理大国的法术,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法律是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法律的制定、颁布和执行应明确主体及对象。强调“法不阿贵”“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打击特权,强调法律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00:35道家介绍 21:00 阴阳家介绍 31:55法家介绍 37:15法家和道家的相似之处 38:26法家和儒家的不同处 43:45冯先生认为先历史发展局与近代历史发展相似

48分钟
99+
6个月前

《中国哲学简史》(一):中国哲学的起源流派

在中国哲学的概念中,有一句源自庄子的“无用之用”之说,中国哲学的起源是研究人性以及人和人的关系的,由此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这些学派自成立后经由不同时代的智者延伸和拓展而流传下来,如今我们来看这些学派的知识并不能增加我们可用于实际的技术知识,但是它们却给我们一种观点,是对世界和人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新视角和新思路,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在以利益为目的导向的时代,我想分享一些看起来并不能带来利益价值的书籍和知识,也许,可以偶尔放下功利,让思绪畅游一会儿。 第一本书我想分享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今天是第一期,司马谈将古代哲学家分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六大学派;第一期我们先来分享“儒家”、“墨家”、“名家”。 儒家思想 孔子:儒家创始人,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提倡 “仁爱”“有教无类”,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其 “十五而志于学……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体现个人修养历程,“知命” 是认识并接受必然性和不可控性。 孟子:代表理想主义一翼,提出 “性善说”,认为人性 “四端” 是仁、义、礼、智的起点,“心” 是人性善的源泉,“浩然正气” 是成圣的必要条件。 荀子:代表现实主义一翼,提出 “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恶,善需后天努力。强调社会控制,礼调节欲望,乐是道德教育工具。 墨家思想 墨家概述:创建者墨子是侠士,墨者团体纪律严格,首领为 “钜子”。哲学观是兼爱和功利主义,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通过超自然和政治手段实现兼爱。 名家思想 名家概述:以 “辩者” 闻名,英文有多种译法,冯先生建议译为 “The School of Names”。 代表人物及观点:邓析注重 “名” 不注重 “实”;惠施主张 “合同异”,提出 “十事” 强调相对性;公孙龙强调 “名” 的绝对性,有 “离坚白”“白马非马” 等命题。 01:02书籍简介 08:35儒家介绍 23:44墨家介绍 33:48名家介绍

47分钟
1k+
6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