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利益为目的导向的时代,我想分享一些看起来并不能带来利益价值的书籍和知识,也许,可以偶尔放下功利,让思绪畅游一会儿。
这是我们分享《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三期,前面我们讲到先秦主要有儒家、墨家、名家、道家、阴阳家、法家这六大学派。秦国用法家统一了六国,可秦朝建立后,法家因统治苛刻被指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汉朝一开始实行“黄老之学”,让百姓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儒家受到重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法家思想在统治中也没消失,这就有了“儒表法里”的说法。
汉朝除了董仲舒还有杨雄和王充这些人。董仲舒提出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还有五行相生相克,他以阴阳学说提出“三纲五常”,对人性也有自己的看法,分为“性三品”。杨雄有自然主义宇宙观,写了《太玄》和《法言》。王充以怀疑精神反对偶像崇拜,为道家复兴开了路。
汉朝灭亡后到了魏晋南北朝,这是个混乱的时期,道家又复兴成了“玄学”。玄学有主理派和主情派。主理派的向秀和郭象认为道是真正的无,万物自生,还对道家的一些观念做了新解释,他们的观点和很多现代理论都相符。主情派强调任情,和主理派不同,他们觉得人要任“自然”,像竹林七贤等人就是主情派代表。
佛教传入中国也是个重要的事儿。大概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传入,一开始被误解为是老子创立的,后来经过发展,到五世纪促成了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综合,建立了中国形式的佛学。佛教所有宗派都认同“业 ”的学说,还有涅槃的说法。禅宗很重要,它是由佛教中道宗和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的。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和道生也有重要思想,僧肇提出“不真空”义等,道生有顿悟成佛的理论。禅宗还有北宗和南宗之分,神秀和慧能的偈语体现了他们的差异,禅宗的修行方法也很特别,像 “不修之修”,还有参禅的三重境界。
唐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复兴,儒家经典虽有统治地位但活力不足。新儒家就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它的宇宙发生论有三条思想来源,包括儒家本身、佛家、道教。周敦颐是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还有邵雍、张载等人也有相关理论。后来新儒家分成了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两派争论的主题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由人心创制的。
这一期主要介绍了“程朱学派”,朱熹是程朱学派的代表,他的理论很丰富,核心概念有“理”“太极”“气”“心、性 等,他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不过这思想被统治阶级利用了。他的精神修养方法基于《大学》,有“格物致知” 和“用敬 ”两方面。在下一期我们将会接着介绍“陆王学派”以及近代中国哲学样貌。
02:25新儒家的产生
05:05魏晋南北朝期的“新道家”
06:17主理派的“新道家”
12:27主情派的“新道家”
17:06佛教的传入
22:07佛教中的“涅槃”
24:19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和道生的理论
28:33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31:57如何达到顿悟
34:34新儒家的思想路线
42:07新儒家的两个学派
44:20“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