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哲学简史》的第四期也是最后一期分享,在宋朝的时候,出现了程朱理学,之后又有了陆王学派,也叫“心学”。陆王学派是由程颢开创,陆九渊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成的。
陆九渊和朱熹是朋友,但哲学思想分歧很大。当时学者读书只解字不求血脉,陆九渊批判这种做法,他认为情、性、心、才等概念本质是一样的。他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核心观念,强调每个人内心的本心与宇宙一体,了解并实现本心是精神修养的关键,也就是“心即理”。
不过,陆九渊只是给心学勾勒了一个大概。后来王守仁,也就是阳明先生,把心学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了。王守仁早年信奉程朱,还曾照着朱熹说的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啥也没发现,人还累病了。后来他被贬到西南山区,有一天突然大悟,对《大学》有了新的领会,重新解释了这本书。
王守仁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就像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但人看它时,花的颜色才在人心中明白起来,所以花不在心外。他还说人是天地的心,心是一个灵明,天地万物都离不开人的灵明,人的灵明也离不开天地万物。他主张心即理,如果没有心,也就没有理,心是宇宙和一切理的立法者。
《大学》里有“三纲领 和“八条目”。“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守仁解释说“明明德”是去除私欲之蔽,恢复本心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本然;“亲民”是通过亲近各种人和事物,达到吾之仁与万物为一体;“止于至善”是明德、亲民的极致,是良知的体现。良知是吾心的本性,是对事物最初能分辨是非的知,就像看到小孩要掉进井里会有恻隐之心一样。人人都有良知,把良知付诸实践就是“致良知”,这也成了王学的中心观念。《大学》的“八条目”最终也归结为致良知。
但是每个哲学系统都可能被误解和滥用。程朱学派有权威主义和保守主义成分,陆王学派虽然是反对程朱学派的保守主义,但王守仁的哲学也被误解。明朝之后是清朝,清朝时儒家正统地位加强,新儒家被一些人反对,清代学者还发动了“回到汉代”的运动,研究汉儒对经典的解释,形成了汉学,与新儒家的宋学相对立。
再后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这之前,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了解很少。康有为发起孔教运动,主张实行孔子的真正教义,还写了很多注释,他的思想有激进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而二十世纪初,严复是西方思想的权威,他译了很多西方著作,还有王国维,他研究过叔本华和康德,但后来因为哲学上可信与可爱的矛盾,放弃哲学研究转向文学。
1919年,杜威和罗素到北京大学讲学,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但没有像禅宗那样融入中国精神发展,不过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对中国哲学有很大贡献,使得名家等哲学研究得到复兴。
冯先生还讲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把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成为圣人。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很多不同,比如地理环境上,中国封闭内陆,适合农业,所以哲学从直觉出发,强调和谐;西方开放海洋,注重分析。经济结构上,中国是小农经济,强调和谐平衡;西方是商品经济和海洋贸易,注重理性和实证。利益结构上,中国以家族和宗法制度为基础,注重伦理道德和家族观念;西方以城邦和公民社会为基础,注重公民权利和义务。社会结构上,中国是士农工商,注重等级观念和实用性;西方是城邦民主,注重多元主义和思想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也有影响,比如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都从中国哲学中汲取了营养。东方哲学也传入西方,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最后,就像俱胝和尚和童子的故事一样。俱胝和尚总是举一指回应诘问,童子模仿他,和尚却断了童子的指,后来童子在痛苦中领悟到举指背后的禅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要先通过正的方法,先有哲学的复杂性,才能达到单纯性和高境界。
02:25王守仁的“心即理”
05:04致良知
10:12清代学者的“回到汉代”运动
11:53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哲学思想
16:50严复翻译的相关西方哲学作品
21:14中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哲学思想
23:39战争时期的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30:05冯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对世界的影响
33:34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原因及不同之处
44:43冯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47:33一则禅宗小故事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