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Bookclub
Seminar式的阅读播客

Album
主播:
Eachin、eveone
出版方:
Eachin
订阅数:
1847
集数:
61
最近更新:
18小时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周四,喝酒和读书可兼得。 一个Seminar式的阅读播客。
Thursday Bookclub的创作者...
Eachin
eveone
Thursday Bookclub的音频...

060 陈映真《夜行货车》:章鱼社会与玫瑰人生

【本期音乐】 这就是城市, by 雷光夏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锐利故事集 01:44 比较阅读陈映真:陈映真的文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白先勇。如果说白先勇的笔触更多聚焦于外省人的故事,那么陈映真则将目光投向了本省人。同时,陈映真的作品也让人联想到杨德昌的电影。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越往后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锐利与凶猛。他用看似平静的叙述,撕开社会表象,直击人性。 04:32 现代性和永恒性:就像简介里说的,陈映真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笔下的故事,描述和暴露的是那些现代的、永恒存在的社会和人性挑战。他像是一个做清创工作的人,用文字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社会的病灶。又像是把我们放在显微镜下,让我们直面自己层层包裹住的内心。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个字喜欢的三个故事 全书收录了六个中篇故事,其中《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和《万商帝君》共同组成了“华盛顿大楼系列”。在这六个故事中,Iris喜欢《六月里的玫瑰花》和《夜行货车》,Eve喜欢《贺大哥》和《上班族的一日》,我们都喜欢的是《万商帝君》。 14:44 第10-11页,选自《六月里的玫瑰花》 “‘那个时候,人们将邀请我做善邻委员会的委员,同白人一起参加宴会,甚至给白人的小伙子一点有用的、聪明的忠告。’他(巴尔奈上校)微笑地说,‘而且我将有一幢干净、安适的大房子,被高大的南方榕树包庇着。榕树的影子使草坪永远荫绿……’” 看似只有身体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却生出了真正的爱情。黑人巴尔奈上校对未来的畅想,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憧憬,更透露出对社会地位的渴望。这段文字深刻地展现了社会底层的挣扎、种族的不平等、战争的创伤,以及地区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故事中,爱情并没有沦为阶级跃升的工具,而是化作以“玫瑰花”为象征的两人互相抚慰的方式。比爱更珍贵的,是平等的爱。 31:40 第47页,选自《贺大哥》 “‘不,让我们去爱,让我们去相信。’贺大哥虔诚地说,‘爱,无条件地爱人类,无条件地相信人类。’这样的爱,时常带来因为我们所爱的对象的不了解,而使施爱的人受到挫折、失望。‘但是,这个时候,你最要照顾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照顾自己不在你的爱受挫之后,冷淡了爱的能力。’” 从越战战场上回来的贺大哥,仿佛经历了浪子回头般的蜕变,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他是一位患有精神性健忘症和PTSD的越战退伍军人,曾参与过梅莱村大屠杀。这样的人,还有没有机会重新开始?故事中的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善念从何种土壤中生发,只要它出现,便是一个人重新开始的契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本该就是一种给予与传递善念的过程。 46:54 第115页,选自《夜行货车》 “就是这样的,她喁喁地说着十几年来不断地出现在她的夜梦的情景:一片白色的、一望无垠的沙漠。‘每次看到盖房子的工地上有一堆堆的沙子,我总要走过去用手摸摸那些沙子。’她说。” 从刘小玲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她的父亲是一位过气的政客,大陆对她而言,只是一个遥远又模糊的名词;而台湾,同样无法成为她的归宿。她无根,漂泊,在这片荒芜的新土地上,始终找不到一丝向往。她被困住了,就像被困在了梦中的沙漠里。哪怕那是一片白色的、纯净的天地。 1:02:48 第142页,选自《上班族的一日》 “就是现在,他(黄静雄)还记得杨伯良于是便变化作一只狡慧的章鱼,用长长的、无骨的、粘稠的触脚,四方上下地向一望着精悍练达的达尔曼先生触探。” 相比于文中将社会比作一台“巨大、强力的机械”,从像“章鱼”的人引申开去,像“章鱼”的社会或许更接近其真实的面目。它其实是一个由人类组成的大型生命体,不断产生变化。社会和工作,就像这只章鱼,它不仅将我们紧紧网住,更吸附住我们,蛮横地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不仅让我们无处可逃,更让挣扎都变成一种刑罚。 1:11:47 第320页,选自《万商帝君》 “他(林德旺)感觉到他整个的心都要被一种无以分说的悲痛压碎。耗费了几年的时间,使尽了一切的力量,却仍敌不过那一股强大的阴谋,在暗处睥睨着他、折磨他、试炼他、玩弄他、欺骗他……” 林德旺用近乎自嗨的方式作茧自缚。他以为忠心能为自己开辟出一条上升通道,却没料到这不过是从头到尾的“学生思维”——不问外界变化,只求自己的努力。与林德旺不同,身处中层的陈家齐和刘福金早已突破了这层自缚的茧房。他们敏锐地感知并接受了对方,更接受了改变。

97分钟
47
18小时前

059 杨苡、余斌《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人间自在,许多趣

【本期音乐】 What is a youth, by 手嶌葵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追忆群星闪耀的日子 03:04 正视“西南联大”:西南联大,这个名字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熠熠生辉的集体记忆。然而,正是杨苡先生带着“平常心”的讲述,让我们意识到,它其实是一份少数人的精英体验。深知自己与那段历史的距离,我们反而更加仰望着那些群星闪耀的名字。 10:28 回首“百岁人生”:在杨苡先生众多的身份标签中,“百岁老人”是让我们最为震撼的一个。时间赋予了杨苡先生无数的体验和包容,而她则用惊人的记忆力战胜了时间。回忆里那些细碎却生动的细节,真正把时间雕塑成了专属于她的模样。 22:57 回应“翡翠年华”:这本书的外封面是草绿色的,内封面则是翡翠色。深深浅浅的绿色,仿佛在回应杨苡先生为中西十年取的名字——“翡翠年华”。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岁月的底色。从草绿到翡翠绿,这层层叠叠的色彩,是生命自然老去的层次。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个字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一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家族旧事》、《中西十年》、《从联大到中大(上)》和《从联大到中大(下)》。后三章比较集中地记录了杨苡先生前三十年的人生故事。 27:25 第130-131页,选自第二章《中西十年》之《“真笨”》:“中西的教育,更强调的是爱自己的国家,还有要为社会服务。”“我觉得中西十年我就是玩过来的。我姐老说我就知道玩,什么都是玩儿,我承认的确是贪玩,但另一方面课程没压力,活动丰富多彩,中西也允许玩儿,有一种轻松的氛围。” 从百年前中西的教育反思当下,我们会发现,如今的教育正变得更加极端。我们似乎正在丢失爱国和爱社会这份自然情感,以及玩乐的可能。无论是“热爱”还是“好玩儿”,都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由之上的。 38:00 第163-164页,选自第二章《中西十年》之《毕业季》:“典礼上全班人唱起了‘班歌’。这好像也是中西的传统,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歌,一般使用现成的曲子填上新词。我姐她们班的班歌是我哥写的,我们班的班歌是我姐给写的……” 毕业时的回忆是温柔的。从班服到班歌、花篮和纪念品,是学校的传承,也是家庭的传承。中西不仅在做教育,更在做美育。人格的滋养,正是通过这些细腻的美育达成的。这样的教育,也让杨苡先生在后来岁月的风雨中不会轻易破碎。 54:38 第171页,选自第二章《中西十年》之《苦闷》:“这一类的快乐消除不了我的苦闷,反而有时苦闷得更厉害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和那些参加抗日活动的同学过的完全是两种生活,在这样的大时代里过一种贵族小姐式的生活,我觉得很‘醉生梦死’”。 在这段文字中,十八岁的杨苡和老年的杨苡相遇了。这份难得的苦闷和自省,透露出杨苡先生一以贯之的真挚和坦荡。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突破自己肉体的局限,但精神其实可以拥有更充分的自由。 1:00:20 第281页,选自第三章《从联大到中大(上)》之《“害毛毛”》:“那时候年轻,只顾自己自卑了,没想到过大李先生也有可能有他的自卑和不自信,同时他又是个会替别人着想,可以为别人牺牲自己的人。” 在书的编排里,杨苡先生的爱情呈现出经典的三段式:与大李先生一起制造的浪漫,与赵瑞蕻共同经营的责任,以及与穆旦自然产生的欣赏。其中,大李先生的故事是最为正面、最为充分的。相遇与分离,浪漫与思念,爱情未成,婚姻未果,但这份缠绕着的复杂感情,美丽极了。 1:19:37 第284页,选自第三章《从联大到中大(上)》之《玉龙堆》:“说联大好也没错,我是很喜欢联大自由、宽松的氛围的,联大的学生有一股朝气,我在昆明的头两年,特别是头一年,也是那氛围的一部分,但怀孕结婚以后就是另一回事,我与联大不是一体的了。” 杨苡先生在这里展现了两个小小的反叛。一是对西南联大身份标签的反叛,二是对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的反叛。对于杨苡先生来说,突如其来的孩子和奉子成婚并不那么美好,所以她在联大日子中的高光时刻并非大家以为的“收获了爱情”。即便如此,她依然努力“组合”着自己的生活,尽量面对。 1:32:42 第371-372页,选自第四章《从联大到中大(下)》之《两地分居》:“晚年时有记者采访,因为赵瑞蕻和我都是搞外国文学的,都译过书,就喜欢用上‘志同道合’这一类的好话。我常会更正说,我们是‘志同道不合’”。 杨苡先生对与赵瑞蕻关系的这种不加粉饰、无比清醒的表述,与她以大李先生为灵感创作《降旗》和《绿》这两篇小说的充分粉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那些小说文字中,情感被隐藏,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而在她对婚姻的自述中,却透出一种坦率与真实。感情真的就是这样复杂而磨人的啊。 第三部分:很有“人味儿” 1:47:05 书中除了文字的部分,还有大量的照片以及大段照片的注解,就好像是杨苡先生坐在我们身边,一手指着照片一边给我们讲照片里的故事。这些照片和大段注解更加丰富了这份阅读“口述”历史的体验。

109分钟
99+
1周前

058 格非《人面桃花》:瓦釜,缸荷和雨声

【本期音乐】 春天是一首浪漫诗,by Youzee Music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解谜容易入戏难 00:40 开篇平淡:小说的开篇虽有解谜的元素,但情节的推进和文字的表达都显得较为平淡。在这平淡之中,反复出现的几个物件、多样文体的运用,以及带有古典文学韵味的语言,成为了一簇惊喜。 19:33 封面大俗:外封面上的那把江南纸伞,以及内封面上被粉色花环绕的闭眼人面,很难不让人觉得有些俗气。纸伞与粉色花朵的组合过于刻意地迎合了一种传统的“古典美”,显得浮于表面,甚至有些俗套。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个字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一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六指》、《花家舍》、《小东西》和《禁语》。 23:56 第29页,选自第一章《六指》,了不起的天真:“秀米一口气跑回楼上自己的卧室,长长地嘘出一口气来,然后伏在被子上哑声大笑。她笑得差一点岔了气……” 这一段描绘的是秀米在父亲消失后,首次了解到女生的月事情景。从最初的无比忧伤,到得知真相后突然放松下来,秀米的自主成长就此拉开序幕。秀米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少女的天真,既活泼又可爱。少女的样子并非总是美好的,但庆祝成长的姿态,就是充满力量。 28:03 第83-84页,选自第一章《六指》,瓦釜的启示:“瓦釜发出金石相击之声,清丽无比,沁人心脾。秀米觉得自己的身体像一片羽毛,被风轻轻托起,越过山峦、溪水和江河飘向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这个部分的深意都围绕着李商隐的那首《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秀米和张季元的关系,就像惊蛰时期的一声“轻雷”,与其说是悸动、渴望,不如说是一种自我觉察。李商隐的诗句“一寸相思一寸灰”,也预示着这两人关系的结局。另外,不管是预示,还是自我寻找,“瓦釜”对秀米有着启蒙作用,是她认知上的一个转折点。 44:56 第95页,选自第二章《花家舍》,从”黑暗“到“光明”:“……(秀米)她宛若置置身于一处黑漆漆的封闭的屋子里,只能凭借暗弱的光线,辨别屋子的轮廓。可阅读张季元的这本日记,就像突然间打开了天窗,阳光从四面八方涌入屋内,又刺得她睁不开眼睛。” 这一段总结性的文字极具冲击力,对比度很高。秀米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从黑暗到光明的转变。张季元日记里记录的事情是极端而冲动的,却打开了秀米看待世界的方式。 56:34 第161页,选自第二章《花家舍》,个人与集体的执念:“(王观澄)想在人世间建立天上的仙境……心心念念要以天地为屋,星辰为衣,风雨雪霜为食,在岛上结庐而居。到了后来,他的心思就变了。” 父亲陆侃的“人间理想”是风雨长廊,王观澄的“人间理想”是花家舍,而秀米的“人间理想”则是普济学堂。这些源自个人但造福集体的理想,和而不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愿景却逐渐演变成了执念。 1:05:55 第245-246页,选自第三章《小东西》,蜈蚣和鹞鹰:“就好比一只蜈蚣,整日在皂龙寺墙上爬来爬去,它对这座寺庙很熟悉,每一墙缝,每一蜂孔,每一片瓦,它都很熟悉。可你要问它皂龙寺是个什么样子,它却说不出来。”“但鹞鹰却是知道的”。 家仆老虎以为是“鹞鹰”的校长秀米,竟然也只是只“蜈蚣”。秀米虽然身处革命的漩涡中心,参与了许多具体的革命活动,但她却无法从更高层次理解革命的真正意义。革命是一场听命于发号施令人的运动,不需要过多思考,只需要盲目行动吗?革命的本质,难道仅仅是去行动吗? 1:19:44 第310页,选自第四章《禁语》,疗愈之园:“原来,这些最平常的琐事在记忆中竟然那样亲切可感,不容辩驳。一件事会牵出另一件事,无穷无尽,深不可测。而且,她并不知道,哪一个细小的片刻会触动她的心房,让她脸红气喘,泪水涟涟。就像冬天的炉膛边正在冷却的木炭,你不知道捡哪一块会烫手。” 父亲为秀米留下了一个充满植物的园子。在这里,时间的流动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有形,它在园子里流动,留下了许多具体而微小的事物,触手可及。于是,这里成为了秀米的疗愈之地,帮助秀米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看到孤独、寂静中生长出的新生活。 第三部分:桃红色的理想追求 1:33:43 在“人面桃花”中,“人面”代表着人的经历,而“桃花”则是经历时所处的状态。桃花的美,在于它的温和与内敛。在小说中,角色们对理想的追求正是这样的桃红色。他们的理想看似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其实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逐渐生长的选择,温和而坚定。

95分钟
99+
2周前

057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故事大王

【本期音乐】 冷碳,by 赵季平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可以“听”的文字故事 01:37 偏爱阿城:阿城,这位剑走偏锋的文学奇才,完全可以被称作第一代斜杠青年。与其将他定义为博物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始终沉浸于当下的生活家。他的文字虽被归为“伤痕文学”,但意不在描述苦难,更像是以“寻根”的姿态,探寻生活的本质。 14:57 黑白封面:白色封面上,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的名字都低调地藏在边角。而封面的主体,是一张黑色的棋盘,上面散落着三颗灰色的棋子。封面上大量的留白,好似为棋盘背后的故事留了个空间,也为读者留了个位置。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一共收纳了阿城的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选自《棋王》 16:45 第22页,关于满足:“我很后悔用油来表示我对生活的不满意,还用书和电影儿这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表示我对生活的不满足,因为这些在他看来,实在是超出基准线上的东西,他不会为这些烦闷。” 故事里的“我”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的人。在这里,“我”思考着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生存”与“生活”的矛盾。或许,精神上的满足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创造,一种沉浸。 32:19 第33页,两种“天下”:“不久,脚卵抬起头,看着王一生说:‘天下是你的。’抽出一支烟给王一生,又说:‘你的棋是跟谁学的?’王一生也看着脚卵,说:‘跟天下人。’” “天下”一出现,故事瞬间进入了武侠般的意境。这个片段透露出在世家子弟脚卵心中,天下在上,是名利,是未来;对平民子弟王一生来说,天下在下,是生活,是当下。 40:54 第50页,合二为一:“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匕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 什么是“很古的东西”?是侠气?是自我实现?还是某种深藏于血脉中的精神力量?“我”和王一生在“武林大会”之前仿佛合二为一,都成为了物质与精神皆丰富、完整的人。 47:59 第55页,回归日常:“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 故事的结尾,从王一生完成自我实现,到见证者“我”接过这个接力棒。精神追求或许从来不高于物质追求,这两者也并不矛盾。精神和物质一样,都在日常里头。 选自《树王》 59:32 第110-111页,生命的轮回与念想:“肖疙瘩的骨殖仍埋在原来的葬处。这地方渐渐就长出一片草,生白花。有懂得的人说:这草是药,极是医得刀伤。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树变成了草,黑地变成了白花……本来砍下“树王”是为了去掉醒目,留下的树桩却让这个地方更醒目。最醒目的,一直是念想。 选自《孩子王》 1:03:43 第163页,王福的作文《我的父亲》:“……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短短一段话,像一首写父亲的散文诗。它写出了父亲在家庭中的支柱地位,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写出了父亲每日劳作的艰辛,更写出了孩子对父亲责任的理解,充满爱意,充满敬意。 第三部分:愿故事长久 1:21:00 这三个故事,读了,就懂了。阿城的这三篇作品,仿佛是故事中的故事,是“元”故事。希望长久陪伴我们的作品,都是这样的故事——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一直鲜活、生动。

82分钟
99+
3周前
Thursday Bookclub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