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Bookclub
Seminar式的阅读播客

Album
主播:
Eachin、eveone
出版方:
Eachin
订阅数:
2,372
集数:
78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周四,喝酒和读书可兼得。 一个Seminar式的阅读播客。
Thursday Bookclub的创作者...
Thursday Bookclub的节目...

077 小红书 主编《我不擅长的生活》:真实故事集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Lull la Luna, by Mamerico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真实 00:25 这是小红书平台“身边写作大赛”征文活动的精选集。与传统文学刊物的征文相比,小红书平台的内容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了许多“看不见的真实”。 06:13 全书分为上下两辑:上辑“世界是勇敢者的游戏”,收录了六篇关于职业选择与生活探索的故事;下辑“与生活短兵相接”,则是五段接近一生的故事。 09:23 书的蓝色封面上,一枚虽然正面看起来很吸引人,但要是仔细看,会发现沿边已经焦黑的煎蛋,正在飞出一只小小的平底锅!而且,随书还有附赠的贴纸。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故事 全书一共收录了十一位作家的作品,其中 Eve 更喜欢《我在广州做电销》和《老伴儿的生平》,Iris 更喜欢《星星之旅》和《女儿有她自己的“北下关”》,而我们都特别喜欢《梅英的一条大江》。 13:35 第14页,选自《我在广州做电销》 “万事开头难,开单之后,我的心结似乎打开了,我敢站起来走动了。一百平方米的办公室,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没开单的时候,去饮水机接水我都有点理亏。开单之后,我可以自然地走到窗边伸个懒腰,看看窗外的风景。” 作者在不得已的状况下坐上电销工作岗位后,却对工作特别“上心”,甚至过于“上心”。这是因为上心、认真其实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他个人特质的一部分,无所谓他做着怎样一份苟且的工作。是啊,无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社会地位如何,坚定美好的个人品质都会帮助我们在不同岗位上坚守住一定的体面和道德。 26:24 第61页,选自《星星之旅》 “梦想是我的救赎,也是我的束缚。它和情绪一样都是我难以控制的力量,我很艰难地才学会平视他们,不过分信仰,也不过分贬低。” 作者原本以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声优,后来在坚持工作的过程中,回想自己一路的成长,才发现“陪伴孤独症儿童”也是自己潜藏的梦想。于是慢慢学会了平视曾经的梦想,平衡梦想与现实,脚踏实地又热烈真诚地生活,一边攒“面包”,一边捞“月亮”。 44:26 第163页,选自《老伴儿的生平》 “老伴儿啊,你听我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还说了那么多坏话,连你的隐私都说了,是不是不高兴?可你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比我更了解你呢?你赡养老人,生儿育女,作为人类繁衍延续链条上的一环,已经完成了使命,人一辈一辈不都是这么来、这么去的吗?来时,没有天显异象,走时,也没有星斗坠落,你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老伴儿,等着我。不要着急,我慢慢说,你慢慢听;我慢慢写,你慢慢看,总有相见的一天。” 人生真正的包容,或许就是这份白头到老的爱情里“全人的包容”吧。这份令人难以想象的深情在宽慰我们:在学会包容的道路上,要慢慢走,别着急;要慢慢来,别害怕。没有人需要冲破,也没有人可以冲破时间的考量。 52:17 第171页,选自《梅英的一条大江》 “出太阳的日子,地里总有一抹瘦削的身影,梅英弯腰的样子如一株熟透的水稻,金黄油亮。伯母立在屋檐的荫蔽里,用那双带着两弯镰刀眉毛的眼远远地盯梢。伯母看梅英的仪式永远是稍稍抬起下颌,把头侧到一边,只拿眯缝里的一点余光瞥她,永远将她往小了瞥,小得一无是处。所以,梅英更喜欢那些让伯母一靠近就要掩帕子的牲畜。梅英给它们切菜煮潲,清扫遍地粪土的篱院,带着它们漫山遍野疯耍。鸡的眼、猪的眼,都是睁圆睁亮了看梅英,在它们眼里,她大得顶天立地。” 这段文字充分体现了“描述”的力量。主观和客观的对比、大和小的对比、人和兽的对比......层层错落,甚至还编织进了前文延续下来的“伯母的镰刀眉毛”这一意象。真是一份耀眼的文学才华。 01:03:35 第178页,选自《梅英的一条大江》 “她生了五个孩子,人生断成了六节,五节是母亲,一节是妻子,没有哪节是梅英。她仿佛只剩粘连在刀上的肉碎骨渣。伯母临死之前注视着她双脚的眼神让她惊惧,但如果命运的刀带走了她,那她就要从刀的表面继续生长,直到长出一个刀状的自己。” 这里探讨了女性之间情谊的不同和变化。伯母传给梅英的刀簪,一方面像是一个力量的传承,伯母的攻击性传承给了梅英;另一方面又好像一种诅咒,让梅英分裂,无法成全自己。无论如何,这个“刀状的自己”是伯母,是梅英,也是冬香。在分裂的状态下繁殖自我,是女性极致的坚韧。 01:16:47 第245页,选自《女儿有她自己的“北下关”》 “我还遇到过学生乐队在上课前的校门口演出,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完美地呈现了什么叫闪亮的日子。女儿告诉我,学校给了一件排练室,学生们会利用午休时间自主排练。她受到感染,也捡起几年没弹的吉他,重新换弦,重新练琴,重新爱上了音乐。每每听女儿兴奋地说起学校点滴,我和爱人总是感慨,真好啊。” 这样自然、悠闲且充满生命力的状态,真好啊。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组成兴趣小组,唱歌、跳舞、相互陪伴,与比赛无关,与获奖无关,纯粹为了热爱,这种纯粹的美好,真好啊。

94分钟
99+
1周前

076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愚痴的岁月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Takes me back home, by Wasia Project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像颂钵一样的余韵,像糯米一样的瓷实 00:21 “名著感”满满的一本书,密密地透露着厚重和从容。 02:05 一套被不断温习的新语言,一段六代人跨越七八十年的故事,在生死之间高速切换 07:28 每个章节开头的文字紧密又工整,中间部分则是温柔、稳当又亲切。 16:21 我们忍不住想——为什么这个故事,明明那么好,却又不算“新”呢?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章节,分别是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 20:31 选自第37页——像刚分娩的女人 “河流开始的笔直的,接着微微有了弯曲,随着弯曲度加大,水流急了,河也宽起来了。最后到转弯的地方,堪达罕河就像刚分娩的女人一样,在它旁边溢出一个椭圆的小湖泊,而它的主流,仍然一门心思地向前。” 从“河流像母亲”到“堪达罕河像刚分娩的女人”,比喻一下子有了温度和体温。那种灵性,是一个跟爸爸去打猎的小女孩才能捕捉到的——不受性别、年龄限制,纯粹又坦荡。 26:10 选自第38页,月亮在天上,在水里 “为了避免犯困,我就让头不停地运动着,先仰头看一眼天上的月亮,然后再低头看一眼水中的月亮。看完了水中的月亮,再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一会觉得天上的月亮更亮,一会又觉得水里的月亮更明净。一会觉得天上的月亮大,一会又觉得水里的月亮大。后来起了一阵风,天上的月亮还是老样子,可是水中的月亮却起了满脸的皱纹,好像月亮在瞬间老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刻,我懂得真正长生不老的是天上的东西,水中的投影不管有多么美,它都是短命的。我想起尼都萨满说列娜是和天上的小鸟在一起了,就觉得她是去了一个好地方,而不怕再想起她了。” 孩子的视角,把哀悼变得轻盈又自然。用孩童的眼睛看世界的变化,自然地接受,自然地消化,也就能更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离开。 33:29 选自第57页,孩子般顶着花篮的母亲 “她说,把伊兰留给我吧。尼都萨满就收起了刀子。母亲领着伊兰,最先离开了父亲,那时风葬的仪式还没开始呢。尼都萨满怕母亲寻死去了,就让依芙琳跟着她。事后依芙琳对大家说,达玛拉在回营地的途中是一路走,一路玩,就像个孩子似的,碰到蝴蝶捉蝴蝶,碰到鸟儿学鸟叫,碰到野花就采上一枝,插到头上。所以到了营地的时候,她满头都是花,就像顶着个花篮。只是到了营地的时候,她不肯进希楞柱,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她叫着林克的名字,说,你不在了,我不愿意进去,我嫌里面冷清啊。” 当所有人都在“告别”生命的时候,母亲是在“接受”,甚至“创造”爱人的生命全新的样子。因为母亲,父亲变成了蝴蝶、野花、世间万物。这些色彩慢慢积聚到母亲的头上,好像代替父亲心疼着、陪伴着母亲。 42:31 选自第211页,愚痴的安草儿 “我把安草儿留在身边,因为我知道,一个愚痴的孩子,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会遭到其他孩子怎样的耻笑和捉弄。我不想让他受到那样的羞辱。在山中,他的愚痴与周围的环境是和谐的,因为山和水在本质上也是愚痴的。山总是端坐在一个地方,水呢,它总是顺流而下而下。” 依旧是把人的品质放进了山水里。“愚痴”在这里不是贬义,而是一种和山水一样的纯粹。山的静、水的动,都能容纳这样的单纯。山水可以愚痴,人也可以愚痴,其实说明“愚痴”在这里,也指大智若愚。 52:40 选自第244页,依莲娜的皮毛画 “依莲娜终于有一天辞了职,带着她的行李回到我们中间。我问她为什么回来了?她对我说,她厌倦了工作,厌倦了城市,厌倦了男人。她说她已经彻底领悟了,让人不厌倦的只有驯鹿、树木、河流、月亮和清风。她这次回来以后,不再使用油彩作画。她开始做皮毛镶嵌画。她把驯鹿和堪达罕的皮毛,依据颜色的差异,裁剪成不同的形状,然后把它们连缀到一起,做成皮毛画。这样的画是以棕黄色和浅灰色为主色调的,画的上部通常是天空和云朵,下部是起伏的山峦或者是弯曲的河流,中间呢,永远是千姿百态的驯鹿。说真的,从依莲娜做皮毛画的那天开始,我的心就不安宁。因为我觉得那些皮毛是有灵性的,让它们做成衣服,为人遮风挡雨,带来温暖,它们也许是心甘情愿的;但一旦你是为了取悦别人的眼睛而把它们弄“得支离破碎,让它成为画悬挂起来,那些皮毛可能就会愤怒。” 用少数珍贵的东西做成艺术——到底是文化的延续,还是掠夺?依莲娜的皮毛画美得令人不安。 01:04:05 第250页,小小的乡,大大的城 “一天就要过去了,天已黑了,我的故事也快讲完了。达吉亚娜他们一定到了布苏了。激流乡现在已是一座空城,那里没有我们的人了。这个小小的乡在我眼里就是一座很大很大的城,我忘不了在商店所看到的那两匹布,一匹青蓝,一匹乳黄,它们一明一暗地站在那里,就像黑夜和黎明。” 在这段口头史诗的尽头,时间过去,小小的乡变成了“大大”的城。这里的“大”并不是指这个地方有多大,而是这个地方容纳的记忆有多大。两匹布一明一暗,就像把温暖、萧瑟、悲喜全都织进去了。

74分钟
99+
2周前

075 [美]张辰极《金山的成色》:暴烈的悲哀

Thursday Bookclub

🙇 基于这个故事的特点,这期播客中包含的文本摘抄会大大削弱阅读时候的所有感受,建议大家先读再听! 【本期音乐】 Rêverie, L. 68, by Debuss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有“灵”有“肉” 01:06《金山的成色》既是讲述华人在美国淘金热时期的故事,也是两个小女孩萨姆与露西互相交织、相向成长的故事。 02:59 虽然这本书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中文本,但文笔的精彩程度不减。比如它生动简洁的比喻和独特的目录设置——每一个章节都以单字命名。即便在移民历史、身份认同这类丰富的文学作品中,也足够突出,令人惊喜和震撼。 07:14 这个故事并不是在空泛地探讨“家”、“身份”、“归属”这些抽象概念,而是通过人物的脚步、血肉乃至暴力开辟出少数族裔对家最原始的渴望。它不仅仅有精神层面的”灵“,更有实实在在的“肉”。 08:41 作者在编排故事的时候,有意隐去了部分的背景时间,使得这个故事仿佛跨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正如书中利老师所说:“当你在描述历史的时候,也是在描述未来。”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小说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13:34 第44页, “盐月亮” vs “真月亮”: “人之所以是人,靠的是什么?她们将木衣箱翻倒。是靠一张能展现给世界的脸吗?是靠一双能塑造世界的手和脚吗?是靠两条行走于世的腿吗?还是靠一颗能跳动的心脏,能歌唱的口舌?这一切,爸已所剩无几。他甚至不成人形他的形状由木衣箱决定,正如炖肉的形状由炖锅决定……萨姆跑着来到了盐滩。夜幕降临,仿佛一个巨大的白色月亮落在了地上,而升上星空的不过是一个无法令人信服的残次品。萨姆高高跃起,然后用靴子重重地踏在地上。盐滩上裂开了一条缝,有两个萨姆那么长。那巨响就像近处的一声惊雷。露西抬头望了望已经黑了的天空:果然云都聚拢过来了。” 关于木箱里父亲尸体的思考,是对看似被动留念、实则主动弑父的隐晦交代。木箱同时象征着以父亲为代表的劳动者的身份完全被外部环境所塑造,直至彻底失去自己的形状。而“盐月亮”与“真月亮”的对比,暗示现实如同残次品,而虚构的事实却拥有巨大的力量,如同父亲的执念一般。 27:11 第128页,被“观看”规训 “老师会把露西的回答加以改良。他会皱着眉头划掉不满意的地方,重写,然后让露西再说一遍。他在空白的稿纸上用文字将露西一家的故事收拾得整整齐齐,整齐得就像他的校舍,他家的会客室,还有那用来遮挡不雅景观的浇狼灌木。露西的故事是老师关于西部的专著里的一部分。有一天她会捧着那本比吉姆的账本还要沉的书。她会把它摆在妈的面前,抚平它的书页,听书脊发出噼啪声。学习如何更好地想象自己。” 露西重新开始学习的这段日子,看似是这个家文明程度的一种回光返照,实际上,这一家四口仿佛被当作动物园里的动物、表演道具,甚至是实验室里的实验样本。更讽刺的是,在学习上看似伶俐的露西最热衷于被这样“观看”和记录。在利老师家补课时,她被一系列的“课程”强制规训,以适应他人的眼光。 39:36 第139页,砖块历史和血脉历史 “露西害怕那些未被书写的历史。不如将爸的故事视作不足为信的天方夜谭来得轻松——因为如果相信了这些,那到哪才是头呢?如果她相信老虎还活着,那她是否相信印第安人正被猎杀?如果她相信有像人一样大的鱼,那她是否相信有人把其他人像捕获的鱼一样掉成一排?不如将这未被书写的历史抛之脑后来得轻松,只留下那干草丛中吹过的风声,已无法寻见的路线上残留的标记,无聊的男人和刻薄的女人口中的传闻,以及野牛骨头上的裂痕。更远不如阅读利老师教的历史来得轻松,那些名字和日期像砖块一样垒起,井井有条地构筑起一个文明。话虽如此,露西却从未真正摆脱另一个历史,那个狂野历史。它潜行在露西视野的边缘,就像篝火照不到的角落里潜藏的动物。那个历史的语言,而是咆哮、血液和心跳。它使露西得以存在。萨姆的狂野,爸的瘸腿,妈的提到大洋时声音的那种渴望,都是因为它。可凝视那个历史让露西感到头晕,就像是把一个单筒望远镜拿反了,透过它看到的爸和妈比她还要小,爸和妈和爸和妈的爸和妈们一起,在大洋的彼岸,那个比消失的湖还要大的大洋。” 露西在这段话中表达了她的焦虑、困惑和游移不定。书本上、老师教的历史都有迹可循,被井井有条地编排在一起,而血脉中、亲近之人留下的历史却在渐渐流失。对于露西来说,父母的身份选择原本应该能给她一些参考,但出生和成长于异国土地上的姐妹俩已经不像妈妈那样,有大洋彼岸的故乡。这种甚至无处参考的孤独和无奈感觉,“就像是把一个单筒望远镜拿反了”一样。 53:17 第184页,以父亲的选择作为参考 “露西丫头,我想说的是:和你一样,我也是在一群长得和我不一样的人中间长大的。但你千万不要拿这当借口。如果说我是有爸,那他就是太阳,在大部分时候给我以温暖,其他时候则让我汗流浃背;如果说我有妈,那她就是草地,在我躺下时给我以怀抱。我在这丘陵上长大,是它们养育了我:溪流和岩壁,以及山谷里繁茂得仿佛连成一体的矮栎,灵活瘦小的我在树干之间来去,在树枝交织而成的华盖底下穿梭。如果说我有族人,那便是我在池中看到的倒影。那池水是如此清澈,映出另一个一模一样的世界:另一片丘陵和天空,另一个男孩,用一样的眼睛回望我。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属于这片土地,露西丫头。你和萨姆也是,不管你们长什么样。不要让任何一个拿着历史书的人告诉你,说你们不属于这里。” 被自然养大的父亲,在灵魂即将消失的时刻,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露西:或许人类的群落并不是安放归属感的唯一选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属于自然,哪怕是一个已经被剥削至贫瘠的自然。 01:10:43 第247页,被仔细修剪、被重新命名的露西 “为了让女儿开心,安娜的父亲把各种各样的植物从它们生长的土地上连根拔起。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洗劫来填充他们的花园。有些植物原本有名字,如今被弃用了。安娜依着自己的奇思妙想给它们重新命名。老虎百合,大蛇尾巴,金狮鬃毛,巨龙之眼——在这个充满猛兽之名的花园里,所有带刺的植物都已被修剪,它们的根部被牢牢地深埋地下。有人称赞这花园代表成功,但他们不知道这是靠多少植物的失败才换来的。上周满园都是盛开的鲜花,这周它们已渐渐凋零。” 金矿主为女儿安娜打造的花园既是描述,也是隐喻。往小了说,在甜水镇稳定生活的露西就像花园里的一株植物,她是那个被继续驯化的存在,生命周期极其短暂。往大了说,这个花园又是西部的一个缩影,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差异以及权力结构带来的粉碎性的是非不分、真假不分的状态。 01:22:03 第296页, “看”和“看见”的区别 “……她看见了我,以像样的方式” “露西闭上眼睛试着去看见。她看见萨姆在闪耀。七岁的萨姆,穿着裙子,扎着辫子,在闪耀。十一岁的萨姆,失去亲人,满身尘垢,仍在闪耀。十六岁的萨姆,在这长大的身体里,仍如此坚定。她看见了金子。不是萨姆丢弃的,而是另一种。这些丘陵,这些溪流,全部都在闪耀。无论历史如何,它们的价值都胜过金属。这个地方失去的太多。被盗取的太多。可这片土地在她们看来仍是那样美丽,因为这也是她们的家。萨姆当时是想以自己的方式,给这片土地一场像样的葬礼。” 其实就跟父亲只能看见萨姆身上与自己相似的部分一样,因为姐姐刚开始跟萨姆几乎没有相似之处,所以她看向萨姆的目光里一直有质疑。而萨姆希望被看见,希望自己的本质被接纳。这样的愿望是她一路成长起来的、没有办法说出来的孤独。终于,露西在看到闪闪发光的妹妹成长的每一刻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她接纳了妹妹,更接纳了自己。

102分钟
99+
3周前

074 [美]乔治·桑德斯《漫游在雨中池塘》:雨落池中,为何坚持游泳?

Thursday Bookclub

【本期音乐】 Rainy days, by Vintage/Alf Wardhana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基于阅读的写作课 01:04 桑德斯教授在书中勾勒出阅读课与写作课之间的精妙关联与微妙差异。 03:27 浅浅谈文坛的抄袭问题。 06:58 桑德斯教授并非单纯地传授写作技法,更像是一个引导者。他推动我们贴近每一个文本,让文本主动与我们对话,并提供丰富的情境与方法,鼓励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文本,去感受、去理解、去探索。 15:53 “漫游雨中池塘”这一意象源自契诃夫小说《醋栗》中的片段。相较于“漫游”,台版书名翻译“雨落池中,为何坚持游泳”中的“游泳”,更能贴近分析所蕴含的精神。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我们俩各自喜欢的三个片段 本书收录了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和果戈里四位俄罗斯作家的七部作品赏析。Eve更偏爱《歌手》、《宝贝》和《主与仆》,而 Iris 更喜欢《鼻子》、《醋栗》以及《破罐子阿廖沙》中的《事后反思(七)》。 23:11 第135页,选自屠格涅夫《歌手》——“故事的内核”: “我们凭直觉去创作,未经深思熟虑就快速下了决定。比如说,我们一整天都在为宴会忙活,布置家具,一遍又一遍地悬挂装饰品,工作速度极快,强度极大,以至于我们无法解释清楚自己是基于什么而工作。现在已经很晚,客人马上就要来了,我们该快点回家去梳妆打扮了。我们停在门口快速浏览完整个房间,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再改变的了,也不想再回到房间去调整任何一件装饰品的布置,于是就直接宣布这个房间很完美(我们认可它)——如此,这建议艺术品就完成了。” 桑德斯教授将创作过程巧妙地比喻成准备宴会的情景。作者们可以凭直觉去创作,快速做出决定,工作强度大且快速,甚至难以解释清楚基于什么而工作。当一切布置妥当,客人即将来临,作者们可以自信地站在门口快速浏览房间,认可它的完美,创作也就此完成。桑德斯教授借此告诉我们,创作中不仅要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也要信赖创作者自身感受,这两者构成了创作时的“直觉”,而创作正是基于这种直觉,不断去更新。 32:51 第193页,选自契诃夫《宝贝》——“故事的模式化”: “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对奥莲卡进行积极的评价。当奥莲卡以她的方式爱着库金时,我们评价她很可爱。后来,当她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爱瓦西里,然后是斯米尔宁时,我们发现她很奇怪,爱得有些模式化。当她孤独、痛苦时,我们怜悯她,并开始明白她爱人的方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她自身的一种特质。当她把她的爱施加给小萨沙时,我们对这件事有了更深刻且歧义的看法,我们能同时看到,这种特质对她来说是自然的,让她自我感觉良好,但对萨沙来说却是压抑的。” 我们对故事中奥莲卡的评价随着她爱的对象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爱得模式化”并非全然糟糕,它能带来稳定与安全感。桑德斯教授借此引出“故事的模式化”。在模式化的写作框架里,作品需要不断编排差异与不同,才能让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40:43 第272页,选自托尔斯泰《主与仆》——“但是他们仍然要前进”: “两幅画面并列着,以白衬衫的口吻,传递出以下信息:当你们进入这个温暖且安全的小镇时,我,这件白衬衫疯狂地为你们担心,并试图向你们发出信号,告知危险即将来临。但你们这些笨蛋无视我的建议,现在又回到了暴风雪里。说实话,我都快被冻死了,只能勉强挂在晾衣绳上。” 桑德斯教授让文本对我们说话了!他用如此生动的分析突出了托尔斯泰作品的“力量感”,这是一个创作者独有的评论思路,仿佛把托尔斯泰一次次高高抛起,轻轻放下,让我们看到故事中主仆不同的心理状态。主人幻想未来,仆从回忆过去,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 50:01 第358页,选自果戈里《鼻子》——“通向真实的大门可能是荒诞”: “果戈里说,在日常感知中,我们被欺骗了……平静的港口里,有一艘稳固的帆船,我们是床上冷静的水手。但时不时地,船的围栏就会掉下来,外面是广阔的海洋,滔天巨浪,狂风暴雨。我们发现自己正在往甲板上走,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终究控制不了局面,因为我们不是能稳稳地站在平静甲板上的强大水手。尽管这个甲板就是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创造的。船在颠簸,甲板被冰覆盖着,我们戴的特殊耳机扭曲了我们对船员的喊话,戴着的特殊喊话器也扭曲了我们对船员的回答。现在这艘船要沉了,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行动、一些合作、一些同理心。我们想表现出同理心,我们真的想这么做,但通过这些扭曲的吹嘴传递出去、通过这些扭曲的耳机接收到的救援计划,完全是无效的。它们没有提供帮助,甚至可能会造成伤害,或者,最糟糕的是,它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果戈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这些关于误会的蛛丝马迹,并意识到这些误会在重压之下可以演变成灾难。” 果戈里尖锐地指出我们在日常感知中常被欺骗。他用港口、帆船、水手的比喻,说明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与误解。这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有许多潜流与误会。荒诞的设定虽非真实,但人们对荒诞行为的反应却是真实的。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复杂性。 1:02:53 第403-404页,选自契诃夫《醋栗》——“漫游在雨中池塘”: “这个结构希望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思考呢?……它通过一系列‘另一方面(对立面)’的陈述来思考……生活是艰辛的。活着的焦虑使我们想要判断、确定一个立场,明确地做出决定,拥有一个固定且死板的价值观体系,这会是一种极大的解脱……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只要不做决定,我们就会允许更多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入脑海中。阅读像《醋栗》这样的故事,可以被认为是实践这种方法的一种途径。它在提醒我们,‘X是好还是坏’一类的问题,都可以从另一维度对它进行阐明……每个人的立场都会存在问题。如果过于相信某一方,就会走向谬误。这并不是说没有立场是正确的,而是指没有一种立场是长久正确的。我们一直在尝试着走出绝对的价值观,却没有注意到,内心想要安顿下来的欲望会蒙住双眼,最终我们不再对事物产生焦虑,永远处于放松的状态中,坚持事物只有某一面是正确的。我最欣赏契诃夫的地方,是他在故事中表现出的自由——他对一切都感兴趣,却又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价值体系,愿意前往故事带他去的任何地方。” 契诃夫的文本魅力之一在于其非判定性特质,能够容纳诸多复杂性。文本中那些自由的“气口”,让我们从多个人物的视角自由穿梭、深入探索。这种对复杂性的接纳,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微妙的中间态,而这种中间态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 1:16:34 第449页,选自托尔斯泰《破罐子阿廖沙》“事后反思(七)”: “作者和读者分别站在池塘的两端。作家扔进一颗小石子,涟漪就会传到读者哪里。作家站在那里,想象着读者接受这些涟漪的方式,一次决定下一步扔进哪颗小石子。与此同时,读者收到了这些涟漪,不知为何,它们与他对话了。换句话说,他们是有联系的。” 阿廖沙原本是个“空罐子”,仅仅是一个工具。直到厨娘的出现,阿廖沙变成了一个装满水的罐子。然后,罐子慢慢裂开,罐子里的水通过眼泪流出来,最后碎掉。 “这两个人,以这种姿势站在池塘的两端,做着重要的工作。这不是爱好、消遣或放纵。通过对连接的共同信念,他们正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世界(至少在他们两人之间,在那个微小时刻)变得更有爱。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在为未来的灾难做准备。当灾难来临时,他们会用一种不那么惊慌的、反思性的他者眼光来对待,因为他们在阅读或写作时,已经花了大量时间与想象中的他者连接在一起。” 作者与读者犹如站在池塘两端,作者扔进小石子,涟漪传到读者那里。作家想象读者接受涟漪的方式,决定下一步行动;读者收到涟漪后,与之对话,产生联系。

92分钟
99+
4周前
Thursday Bookclub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