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下!

Album
主播:
莫来石
出版方:
等下_Podcast
订阅数:
772
集数:
21
最近更新:
3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几个跨性别主播,有时和TA们的朋友们。
等下!的创作者...
莫来石
等下!的音频...

等下!这是我们一起庆祝的第五个跨性别现身日|TDoV, I See You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欢迎来到「等下!」播客,我是莫来石。 这是我们一起庆祝的第五个跨性别现身日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也是我们播客自第一期节目发布以来的五周年纪念日。五周年,五周年啊,五周年就是非常适合做一下回顾:看看来时路,看看身后那条悠长的个人志的丝线,有没有以特定的曲度与力度,抛到半空,散发出你所独有的弧光吗? 这期播客我们将第一个环节再次更新,成为了「怪物与宝石」,希望你会喜欢。 而这一次的标题中的「I See You」,则是想要引用《阿凡达》中家人们的问候、祝福与告别语。 作为问候,想对每一个努力生活在这庞杂动荡的地球上的跨性别者说,I See You; 作为祝福,既是想要印证我自己在这过去的五年里,终于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找到了真正的家人,也谨祝大家能少一点曲折、少一点疼痛地遇见自己的家人(一定会的,安溥说,这是「世界上会遇见的家人并不来自缘分,而是玄学里,在道之外。在境遇与随机法则中最精确的事情」),深爱着的、将要深爱的人呀,I See You; 作为告别,是想要挥别我这郁结了复杂创伤的过往人生,苦难啊,疼痛啊,泪水啊,I See You,我也终于明白,并不是那些创伤的经历塑造了我,而是在应对创伤的漫长过程里,无数个细小的选择,无数次忍耐或行动,将我组成我。过去的尚是孩子的我自己,现在的仍执意要选择做一种孩子的我自己,I See You. 我仍相信,「看见」是最美的事,「看见」里有讳莫如深的力量,苦痛与仇恨怨怼都会在「看见」里溶解,而爱与希望会在「看见」里滋长。此刻我把我的声音连同存在一起放在这里,供希望看见我的来看见,也作为一种遥望,看见你。 2025 跨性别现身日快乐! TIMELINE Part 1:性别,我们的怪物与宝石 00:23 「没关系到时候我剪得碎点好了」莫来石如是说,但最后是 Eddy 剪的 00:40 「哈哈,等下!」也许是现在这个年代里很需要的行为 01:53 第一个环节再次改动:GDM (Grand Dungeon Monster) vs GEM (宝石/一位伟大的女歌手)【划掉】 01:53 第一个环节再次改动:GDM (Gender Dysphoria Moment) vs GEM (Gender Euphoria Moment) 性别烦躁时刻 vs 性别欣悦时刻 04:03 莫来石开始更了解非二元性别者的视角 07:02 Eddy 公开道歉(已获得当事人谅解) 11:40 Eddy 与机场 (sigh) 14:12 「你是男是女」,一个长达五年的 Callback 以性别麻烦时刻的形式出现 22:18 莫来石的 GEM:温泉、雪花、富士山 31:35 Eddy 的 GEM:冥冥而不期地遇到自己的歌声 Part 2:婚姻,是一种法律关系,但不是关系 39:30 五周年!五周年就是很适合做回顾 47:46 真正的看见不止要看到苦痛,也要看到快乐、感动与希望 51:20 莫来石结婚了 54:43 「Now I announce you partners of a legal marriage」是莫来石听过最纯美的婚礼宣告 57:46 莫来石需要澄清不是想鼓励大家结婚,而是觉得无性别的称谓需要大力推广 60:54 刚结婚之人的婚姻感悟 63:49 结婚两年半之人的婚姻感悟 73:01 稳定的关系既是因也是果,我们在爱的互文里生长 Part 3 :五年,与长久的过往,与更长久的未来 75:45 莫来石的当下关键词:幸福、有希望、有烦恼 82:23 Eddy 的当下关键词:安心、幸运、迷惘 86:36 莫来石的过去关键词:辛苦、阻塞、(锻炼)舒畅 91:32 莫来石的 Darkest Hour:孤独、贫穷与就业歧视 96:03 被拒绝多少次都不重要,只要最后遇到那个对的 96:30 Eddy 的 Darkest Hour:职业迷途与多重丧失 101:09 Eddy的过去关键词:抗衡不自信、(becoming) 张弛有度、(becoming) 钝感 105:30 在无穷的性别光谱上,让我们相互看见 107:16 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属于你的生命历程,或回复下图中问题序号与我们互动 REFERENCE 好友赠莫来石婚贺画 欢迎回复序号与我们互动(已成为我们播客的一项传统)(五年过境此图已包浆)

109分钟
94
3周前

好朋友来做客|漂游在生命的当下,我们拼凑自己(下)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这里是eddy ^ ^ 已经很久没有进行比较正式的写作了,平时都是莫老师来写文案,好不习惯。但还是很想亲自整理这一期节目的推送。 这次与以往不同,是我与我们的两位好友(小白和Lillian)的一次讨论。当时莫来石由于工作忙碌,没参与这次的讨论,也还没剪完当时的上一期,在本期开始时我们还对此开了玩笑。 结果看来在拖延这件事上还是我更胜一筹!这期节目录制于去年8月,之后经历了几度拖延,今年2月才剪好,然后到现在才发出…… 但这也导致我在不同的时间点听了很多次本期内容,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想,让它作为今年的尾声,也很合适。 TOPIC 本期话题 下集 00:00小白的青春成长故事 09:42 驯化和不被驯化都有代价 10:40Eddy的困惑、探索和驯化 16:39关于穿正装这件事 25:43面临改变的Leap Of Faith 31:43一个世界没有准备好接受的真相 34:40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认同 36:42我们的存在有边界吗? 44:41我们的性别或身份没有改变,变的是我们看待自己的视角 47:44爱上过渡前的自己 52:40录完后的感想 (以下是因为太长所以放在后面的推送文案) 这次的讨论,从”自我同一性“这个话题展开。当时我重读了初中时让我印象深刻的《麦田守望者》,读完以后还看了许多书评,发现许多人认为主角霍尔顿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对于跟霍尔顿有深度共鸣的我来说,感觉被骂了一下,开始思考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议题是否也曾经历过混乱的阶段?我是否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合适位置,达到了“自洽”?对于我来说,“自洽”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呢? 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当我开始对一个主题产生兴趣,就有很大概率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周内拉着身边的所有与此有关、乐意交流的人进行讨论。因为Lillian的心理学背景,和我此前知道的她的经历,我表示,我们必须大聊特聊。小白当时刚好也在场,并且对这个话题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当天聊了两个小时还没有聊尽兴,我说要不我们录一期播客吧!然后,就有了这一期内容。 在这一期里,我们彼此分享了当前(或者应该说“当时”)的自洽程度,和学生时代的性与性别探索和身份探索经历,当时的人际关系和恋爱。我们聊到社会的规训如何影响过我们,我们又如何与之共处;我们自己又如何理解自我,理解性别。 “我是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议题。对于跨性别者和性别多元者来说,由于加上了性别身份的维度,它或许往往更加复杂。 在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我并没有什么渠道接触与跨性别相关的信息,而是以一些十分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朴素地进行着我的性别身份探索。这种身份探索和建立,和我在生活中其它方面的身份探索和建立,似乎一直是相互交缠,却又相互平行的关系,时常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国际间谍,带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双重身份生活。成人之后,随着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性与性别多元视角、以及ta人故事所展示的生活可能性,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跨性别者,这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又被打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碰撞和反应。自我认同的承认和接纳、出柜、性别过渡,也和职业发展、家庭关系、身心健康的议题相互交叉,每个阶段似乎都能够展开讨论八万字,是多么复杂的过程。过去的两三年,我才终于开始渐渐感到,性别身份与我自己身份的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似乎才有了更加平静和稳定的状态。而现在,和录制时相比,我也再经历了新的状态和挑战,毋庸置疑这个奇妙的过程仍然处于进行时。 我想,在偌大的跨性别者社群中,每个人的经历或许大相径庭。但这些不同的生命历程,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机会看见。去展开讨论身份同一性的议题,尤其是过程中的兜兜转转,似乎是件有些敏感的事。 或许这背后是基于对污名和误解的担忧。社会往往对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同充满批判和质疑,很多时候,作为跨性别者,我们会感到一些无形的压力,让我们简化叙述,略去复杂而反复的具体身份探索过程和“非典型”的个人特质,强调性别不一致现象的最早年纪、强调性别焦虑的持续痛苦、强调对跨性别身份的坚定不移,隐藏一切可能引起质疑的因素,以换取跨性别身份的可信度,从而获得我们极需要的支持性资源。 若这是源于底层的安全感需求,这缘由无可厚非。但有时候,我也感到担忧,我们似乎又一次次地被迫牺牲了真实的、完整的自己,就像从前一样。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或许还有许多不同的部分,在我们的身份和身体中共存,也许,它们同样需要被看见。 我多希望世界可以更加善于容纳,宽广到足以让更完整的故事能够坦然地被讲述,让更完整的人可以坦荡地生活。或许我们离那样的世界,还有一段路要走。在那之前,但愿每位伙伴可以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真相,如果它的某一片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好好守护它,无论外界如何试图定义你、试图将它从你手中夺走。相信我,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跟上,并分给它它应有的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珍惜这一次的讨论,以及我们的播客的每一次讨论。在这里,我们分享的经历和思考,或许在这个空间之外未必会轻易提起,但在录制的空间内,在彼此的容许和接纳之下,我们的状态是放松的,是真实的。将这样的真实记载下来进行分享,或许也是一种小小的努力,为建设一个自己想要看到、体验到的,更宽广的世界。 想多说说这次的内容。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我们讨论到标签的意义,Lillian说到,虽然标签可能会带来一些限制,但在处于身份不确定的焦虑中时,也可能像在急流中可以抓住的礁石一样,有着重要的锚定作用。剪辑时重新听到这个比喻,我感到生命在眼前具像化成了一片水体。有时它是凶险的湍流,像是随时会将我们吞没。也有时,它可以是平静而休闲的,就像我们窝在小房间里几个小时,一起进行这次讨论的时候。 我们还聊到唐娜· 哈洛威的赛博格宣言,关于对生物与机器边界的挑战,关于无论我们的皮肤还是细胞膜都实际上布满孔洞。小白让我们感受自己的呼吸,在那个当下,体会空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里,氧气被吸收二氧化碳再被排出的过程,一次我们与世界的物质交换。那也是一个奇妙的时刻,片刻的沉默中,无论我们的身份,空气和彼此见证着我们活着,我们存在。 成为自己的过程,尤其在当下的时代,或许难免是复杂而兜兜转转的。无论是信息和资源存在的方式,还是复杂的生活本身,都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碎片,而对于自我的寻求,无论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还是世界上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像是一种拼凑的过程。 基于这些片刻,我拼出了这次的标题。愿每位听众在生命的漂流之旅中,总有些安全水域,可以静下来,用心拼凑。 也很感谢每一位听众与我们共享这些时刻,祝你们新年快乐。 e d d y REFERENCE - 关于自我同一性的 info dump 图片来源: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artId=229251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人格发展理论发表于1950年代,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个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可以发展出的美德。 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理论框架,它的实用性很强,例如当你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或许可以按这个表看看可能是哪一种存在主义危机。比如是“我是谁”(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议题)?还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吗”(婴幼儿阶段-信任议题)?还是“我这辈子过得有意义吗”(成年晚期-自我整合议题)?这样信息量就会比quarter life crisis大一些,显得自己很时尚(bushi) 图片来源: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93855 其中,“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阶段的议题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建立“自己是谁”的社会角色。埃里克森最开始只提出有自我同一性完成和身份混乱两种状态,1960年代一个叫玛西亚(James Marcia)的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根据玛西亚的理论框架,同一性的建立需要体现自我的一致性,独特性,以及兼顾自我和外界的需求。评判是否达成这个目标有两个要素,一是投入探索的过程(图中横轴),二是决定付诸承诺、从一而终(图中纵轴)。 据此有四个不同的发展状态:(1)探索不同选项之后决定某条道路的,就是在这个阶段达到了自我同一性的完成(identity achievement);(2)如果没有经过一番探索,就决定了自我的道路,则进入“自我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状态,这通常可能是家长或者同辈等外界压力的影响下导致的;(3)如果没有探索,也没有决定,就是自我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是一种不太知道自己是谁,有点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状态;(4)如果在持续探索,但还没有做出决定,则是自我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一个人是可以在这些状态之间互相转换的,无论是在完成自我同一性之前,还是出现身份危机、需要重新建立身份同一性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框架,它的意义是提供一个视角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些不同阶段和需求的存在,并不对这些阶段运作的机制或因果关系进行很好的解释。埃里克森本人也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一样,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线性发生的。当代心理学家对它也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讨论,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行搜索延伸阅读。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任何感想,欢迎发送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56分钟
49
3个月前

好朋友来做客|漂游在生命的当下,我们拼凑自己(上)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这里是eddy ^ ^ 已经很久没有进行比较正式的写作了,平时都是莫老师来写文案,好不习惯。但还是很想亲自整理这一期节目的推送。 这次与以往不同,是我与我们的两位好友(小白和Lillian)的一次讨论。当时莫来石由于工作忙碌,没参与这次的讨论,也还没剪完当时的上一期,在本期开始时我们还对此开了玩笑。 结果看来在拖延这件事上还是我更胜一筹!这期节目录制于去年8月,之后经历了几度拖延,今年2月才剪好,然后到现在才发出…… 但这也导致我在不同的时间点听了很多次本期内容,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想,让它作为今年的尾声,也很合适。 TOPIC 本期话题 上集 00:03 开场:先关灯营造氛围 00:57 甩锅莫来石 01:54 假装正经地讨论健康议题 03:12 本次主题引入(终于) 04:42 大家的自我介绍 05:04 为什么关注自我同一性概念? 05:24 麦田里的守望者 07:58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09:05 这个局是怎么组起来的 10:07 个人与环境的平衡 10:30 一起打分:现在自我内部的和谐程度?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15:57 关于百分制的讨论 18:14 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打分 27:05 标签是急流里的礁石 32:38 标签是碎片,拼起来才是完整的自己 32:49 Eddy的成长故事分享 34:53 关于“驯化过程” 36:58 对环境的驯化 40:03 Eddy高中的drama 44:10 Lillian:关于暗恋这件小事 49:48 想成为的不是对方,而是那个性别符号 50:52 关于性别符号的社会文化差异 (以下是因为太长所以放在后面的推送文案) 这次的讨论,从”自我同一性“这个话题展开。当时我重读了初中时让我印象深刻的《麦田守望者》,读完以后还看了许多书评,发现许多人认为主角霍尔顿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对于跟霍尔顿有深度共鸣的我来说,感觉被骂了一下,开始思考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议题是否也曾经历过混乱的阶段?我是否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合适位置,达到了“自洽”?对于我来说,“自洽”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呢? 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当我开始对一个主题产生兴趣,就有很大概率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周内拉着身边的所有与此有关、乐意交流的人进行讨论。因为Lillian的心理学背景,和我此前知道的她的经历,我表示,我们必须大聊特聊。小白当时刚好也在场,并且对这个话题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当天聊了两个小时还没有聊尽兴,我说要不我们录一期播客吧!然后,就有了这一期内容。 在这一期里,我们彼此分享了当前(或者应该说“当时”)的自洽程度,和学生时代的性与性别探索和身份探索经历,当时的人际关系和恋爱。我们聊到社会的规训如何影响过我们,我们又如何与之共处;我们自己又如何理解自我,理解性别。 “我是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议题。对于跨性别者和性别多元者来说,由于加上了性别身份的维度,它或许往往更加复杂。 在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我并没有什么渠道接触与跨性别相关的信息,而是以一些十分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朴素地进行着我的性别身份探索。这种身份探索和建立,和我在生活中其它方面的身份探索和建立,似乎一直是相互交缠,却又相互平行的关系,时常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国际间谍,带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双重身份生活。成人之后,随着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性与性别多元视角、以及ta人故事所展示的生活可能性,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跨性别者,这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又被打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碰撞和反应。自我认同的承认和接纳、出柜、性别过渡,也和职业发展、家庭关系、身心健康的议题相互交叉,每个阶段似乎都能够展开讨论八万字,是多么复杂的过程。过去的两三年,我才终于开始渐渐感到,性别身份与我自己身份的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似乎才有了更加平静和稳定的状态。而现在,和录制时相比,我也再经历了新的状态和挑战,毋庸置疑这个奇妙的过程仍然处于进行时。 我想,在偌大的跨性别者社群中,每个人的经历或许大相径庭。但这些不同的生命历程,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机会看见。去展开讨论身份同一性的议题,尤其是过程中的兜兜转转,似乎是件有些敏感的事。 或许这背后是基于对污名和误解的担忧。社会往往对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同充满批判和质疑,很多时候,作为跨性别者,我们会感到一些无形的压力,让我们简化叙述,略去复杂而反复的具体身份探索过程和“非典型”的个人特质,强调性别不一致现象的最早年纪、强调性别焦虑的持续痛苦、强调对跨性别身份的坚定不移,隐藏一切可能引起质疑的因素,以换取跨性别身份的可信度,从而获得我们极需要的支持性资源。 若这是源于底层的安全感需求,这缘由无可厚非。但有时候,我也感到担忧,我们似乎又一次次地被迫牺牲了真实的、完整的自己,就像从前一样。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或许还有许多不同的部分,在我们的身份和身体中共存,也许,它们同样需要被看见。 我多希望世界可以更加善于容纳,宽广到足以让更完整的故事能够坦然地被讲述,让更完整的人可以坦荡地生活。或许我们离那样的世界,还有一段路要走。在那之前,但愿每位伙伴可以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真相,如果它的某一片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好好守护它,无论外界如何试图定义你、试图将它从你手中夺走。相信我,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跟上,并分给它它应有的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珍惜这一次的讨论,以及我们的播客的每一次讨论。在这里,我们分享的经历和思考,或许在这个空间之外未必会轻易提起,但在录制的空间内,在彼此的容许和接纳之下,我们的状态是放松的,是真实的。将这样的真实记载下来进行分享,或许也是一种小小的努力,为建设一个自己想要看到、体验到的,更宽广的世界。 想多说说这次的内容。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我们讨论到标签的意义,Lillian说到,虽然标签可能会带来一些限制,但在处于身份不确定的焦虑中时,也可能像在急流中可以抓住的礁石一样,有着重要的锚定作用。剪辑时重新听到这个比喻,我感到生命在眼前具像化成了一片水体。有时它是凶险的湍流,像是随时会将我们吞没。也有时,它可以是平静而休闲的,就像我们窝在小房间里几个小时,一起进行这次讨论的时候。 我们还聊到唐娜· 哈洛威的赛博格宣言,关于对生物与机器边界的挑战,关于无论我们的皮肤还是细胞膜都实际上布满孔洞。小白让我们感受自己的呼吸,在那个当下,体会空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里,氧气被吸收二氧化碳再被排出的过程,一次我们与世界的物质交换。那也是一个奇妙的时刻,片刻的沉默中,无论我们的身份,空气和彼此见证着我们活着,我们存在。 成为自己的过程,尤其在当下的时代,或许难免是复杂而兜兜转转的。无论是信息和资源存在的方式,还是复杂的生活本身,都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碎片,而对于自我的寻求,无论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还是世界上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像是一种拼凑的过程。 基于这些片刻,我拼出了这次的标题。愿每位听众在生命的漂流之旅中,总有些安全水域,可以静下来,用心拼凑。 也很感谢每一位听众与我们共享这些时刻,祝你们新年快乐。 e d d y REFERENCE - 关于自我同一性的 info dump 图片来源: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artId=229251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人格发展理论发表于1950年代,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个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可以发展出的美德。 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理论框架,它的实用性很强,例如当你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或许可以按这个表看看可能是哪一种存在主义危机。比如是“我是谁”(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议题)?还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吗”(婴幼儿阶段-信任议题)?还是“我这辈子过得有意义吗”(成年晚期-自我整合议题)?这样信息量就会比quarter life crisis大一些,显得自己很时尚(bushi) 图片来源: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93855 其中,“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阶段的议题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建立“自己是谁”的社会角色。埃里克森最开始只提出有自我同一性完成和身份混乱两种状态,1960年代一个叫玛西亚(James Marcia)的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根据玛西亚的理论框架,同一性的建立需要体现自我的一致性,独特性,以及兼顾自我和外界的需求。评判是否达成这个目标有两个要素,一是投入探索的过程(图中横轴),二是决定付诸承诺、从一而终(图中纵轴)。 据此有四个不同的发展状态:(1)探索不同选项之后决定某条道路的,就是在这个阶段达到了自我同一性的完成(identity achievement);(2)如果没有经过一番探索,就决定了自我的道路,则进入“自我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状态,这通常可能是家长或者同辈等外界压力的影响下导致的;(3)如果没有探索,也没有决定,就是自我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是一种不太知道自己是谁,有点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状态;(4)如果在持续探索,但还没有做出决定,则是自我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一个人是可以在这些状态之间互相转换的,无论是在完成自我同一性之前,还是出现身份危机、需要重新建立身份同一性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框架,它的意义是提供一个视角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些不同阶段和需求的存在,并不对这些阶段运作的机制或因果关系进行很好的解释。埃里克森本人也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一样,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线性发生的。当代心理学家对它也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讨论,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行搜索延伸阅读。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任何感想,欢迎发送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54分钟
99+
3个月前

等下!嗓音训练指南|祝你找到让你感到自由而舒适的声音

该指南尤其适用于AMAB且经历了可能并不想要的变声期的并有在当代社会通过声音pass为女性的需求的人类,也适用于想要改变声线的别的人类。 写在之前 决定写这个指南是因为我感到公共领域并没有这样的信息。我自己在两年前有这个需求时检索相关内容,收获的大多是「伪声教程」,其中不乏一些在如今已经拥有了更多知识和经验的我自己看来并不可取甚至有害的内容。互联网上的「伪声教程」很多时候会自相矛盾,也很少有能切实能上手执行的练习方案,因此我尝试开始多次都挫败地放弃了。 我后来选择了陈臻医生的「嗓音女性化训练」的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也有它的局限性(我没有任何指责的意味,我很感谢陈臻医生与他的团队,他们专业、耐心、温柔,帮助我了解了嗓音训练的原理,也让我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最终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它的价格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也因为「新声音」是尚未形成的需要训练得来的东西,其中会有顺性别异性恋者对于「什么样的声音是女性的声音」的理解影响到训练里来的部分。但我认为我在这里基于陈臻医生教授给我的嗓音女性化训练的原理做一些分享,总也是可以的,毕竟这也是他本人会在社群里免费分享的内容,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指导,安全的放松的练习环境,和嗓音医生对声音更敏锐的观察力,是陈臻医生的服务里真正可贵的东西。 关于一些用词 我不喜欢说「这样的声音会更像女生」、「女性的音色是这样的」一类的话,因为我觉得从事实上来讲,很多需要这个嗓音训练的人都是跨性别女性,而跨性别女性是女性,那么她们的声音就是女性的声音的一种,也有一些顺性别女性的声音并不符合社会范式所认知的「女性声音」,但这些声音都是「女性声音」。我更喜欢的表达是「这样的声音更容易被人判别为女性」。 我也不喜欢说「伪声」,我不觉得这个训练是在伪造一个声音,我认为这是在「找到真正属于你的那个声音」。 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想做这个训练,如果你在做这个训练,只是在习得一个技能,这个技能能帮助你更好地在这个既存的世界里更好地生活(它还能为你的生活带来一点别的乐趣,比如你可以根据这个技能培养多个声线装在口袋里),但你没有问题,你没有哪里坏了,there is nothing wrong about you,嗓音训练只是你面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选择之一,我们是有选择的。 实用工具 - 钢琴模拟器 - voice tools - vocal pitch monitor 详细内容请搜索「等下!」播客公众号 �️ ~

64分钟
99+
4个月前
等下!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