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欢迎来到「等下!」播客,我是莫来石。 这是我们一起庆祝的第五个跨性别现身日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也是我们播客自第一期节目发布以来的五周年纪念日。五周年,五周年啊,五周年就是非常适合做一下回顾:看看来时路,看看身后那条悠长的个人志的丝线,有没有以特定的曲度与力度,抛到半空,散发出你所独有的弧光吗? 这期播客我们将第一个环节再次更新,成为了「怪物与宝石」,希望你会喜欢。 而这一次的标题中的「I See You」,则是想要引用《阿凡达》中家人们的问候、祝福与告别语。 作为问候,想对每一个努力生活在这庞杂动荡的地球上的跨性别者说,I See You; 作为祝福,既是想要印证我自己在这过去的五年里,终于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找到了真正的家人,也谨祝大家能少一点曲折、少一点疼痛地遇见自己的家人(一定会的,安溥说,这是「世界上会遇见的家人并不来自缘分,而是玄学里,在道之外。在境遇与随机法则中最精确的事情」),深爱着的、将要深爱的人呀,I See You; 作为告别,是想要挥别我这郁结了复杂创伤的过往人生,苦难啊,疼痛啊,泪水啊,I See You,我也终于明白,并不是那些创伤的经历塑造了我,而是在应对创伤的漫长过程里,无数个细小的选择,无数次忍耐或行动,将我组成我。过去的尚是孩子的我自己,现在的仍执意要选择做一种孩子的我自己,I See You. 我仍相信,「看见」是最美的事,「看见」里有讳莫如深的力量,苦痛与仇恨怨怼都会在「看见」里溶解,而爱与希望会在「看见」里滋长。此刻我把我的声音连同存在一起放在这里,供希望看见我的来看见,也作为一种遥望,看见你。 2025 跨性别现身日快乐! TIMELINE Part 1:性别,我们的怪物与宝石 00:23 「没关系到时候我剪得碎点好了」莫来石如是说,但最后是 Eddy 剪的 00:40 「哈哈,等下!」也许是现在这个年代里很需要的行为 01:53 第一个环节再次改动:GDM (Grand Dungeon Monster) vs GEM (宝石/一位伟大的女歌手)【划掉】 01:53 第一个环节再次改动:GDM (Gender Dysphoria Moment) vs GEM (Gender Euphoria Moment) 性别烦躁时刻 vs 性别欣悦时刻 04:03 莫来石开始更了解非二元性别者的视角 07:02 Eddy 公开道歉(已获得当事人谅解) 11:40 Eddy 与机场 (sigh) 14:12 「你是男是女」,一个长达五年的 Callback 以性别麻烦时刻的形式出现 22:18 莫来石的 GEM:温泉、雪花、富士山 31:35 Eddy 的 GEM:冥冥而不期地遇到自己的歌声 Part 2:婚姻,是一种法律关系,但不是关系 39:30 五周年!五周年就是很适合做回顾 47:46 真正的看见不止要看到苦痛,也要看到快乐、感动与希望 51:20 莫来石结婚了 54:43 「Now I announce you partners of a legal marriage」是莫来石听过最纯美的婚礼宣告 57:46 莫来石需要澄清不是想鼓励大家结婚,而是觉得无性别的称谓需要大力推广 60:54 刚结婚之人的婚姻感悟 63:49 结婚两年半之人的婚姻感悟 73:01 稳定的关系既是因也是果,我们在爱的互文里生长 Part 3 :五年,与长久的过往,与更长久的未来 75:45 莫来石的当下关键词:幸福、有希望、有烦恼 82:23 Eddy 的当下关键词:安心、幸运、迷惘 86:36 莫来石的过去关键词:辛苦、阻塞、(锻炼)舒畅 91:32 莫来石的 Darkest Hour:孤独、贫穷与就业歧视 96:03 被拒绝多少次都不重要,只要最后遇到那个对的 96:30 Eddy 的 Darkest Hour:职业迷途与多重丧失 101:09 Eddy的过去关键词:抗衡不自信、(becoming) 张弛有度、(becoming) 钝感 105:30 在无穷的性别光谱上,让我们相互看见 107:16 欢迎大家和我们分享属于你的生命历程,或回复下图中问题序号与我们互动 REFERENCE 好友赠莫来石婚贺画 欢迎回复序号与我们互动(已成为我们播客的一项传统)(五年过境此图已包浆)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这里是eddy ^ ^ 已经很久没有进行比较正式的写作了,平时都是莫老师来写文案,好不习惯。但还是很想亲自整理这一期节目的推送。 这次与以往不同,是我与我们的两位好友(小白和Lillian)的一次讨论。当时莫来石由于工作忙碌,没参与这次的讨论,也还没剪完当时的上一期,在本期开始时我们还对此开了玩笑。 结果看来在拖延这件事上还是我更胜一筹!这期节目录制于去年8月,之后经历了几度拖延,今年2月才剪好,然后到现在才发出…… 但这也导致我在不同的时间点听了很多次本期内容,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想,让它作为今年的尾声,也很合适。 TOPIC 本期话题 下集 00:00小白的青春成长故事 09:42 驯化和不被驯化都有代价 10:40Eddy的困惑、探索和驯化 16:39关于穿正装这件事 25:43面临改变的Leap Of Faith 31:43一个世界没有准备好接受的真相 34:40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认同 36:42我们的存在有边界吗? 44:41我们的性别或身份没有改变,变的是我们看待自己的视角 47:44爱上过渡前的自己 52:40录完后的感想 (以下是因为太长所以放在后面的推送文案) 这次的讨论,从”自我同一性“这个话题展开。当时我重读了初中时让我印象深刻的《麦田守望者》,读完以后还看了许多书评,发现许多人认为主角霍尔顿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对于跟霍尔顿有深度共鸣的我来说,感觉被骂了一下,开始思考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议题是否也曾经历过混乱的阶段?我是否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合适位置,达到了“自洽”?对于我来说,“自洽”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呢? 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当我开始对一个主题产生兴趣,就有很大概率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周内拉着身边的所有与此有关、乐意交流的人进行讨论。因为Lillian的心理学背景,和我此前知道的她的经历,我表示,我们必须大聊特聊。小白当时刚好也在场,并且对这个话题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当天聊了两个小时还没有聊尽兴,我说要不我们录一期播客吧!然后,就有了这一期内容。 在这一期里,我们彼此分享了当前(或者应该说“当时”)的自洽程度,和学生时代的性与性别探索和身份探索经历,当时的人际关系和恋爱。我们聊到社会的规训如何影响过我们,我们又如何与之共处;我们自己又如何理解自我,理解性别。 “我是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议题。对于跨性别者和性别多元者来说,由于加上了性别身份的维度,它或许往往更加复杂。 在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我并没有什么渠道接触与跨性别相关的信息,而是以一些十分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朴素地进行着我的性别身份探索。这种身份探索和建立,和我在生活中其它方面的身份探索和建立,似乎一直是相互交缠,却又相互平行的关系,时常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国际间谍,带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双重身份生活。成人之后,随着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性与性别多元视角、以及ta人故事所展示的生活可能性,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跨性别者,这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又被打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碰撞和反应。自我认同的承认和接纳、出柜、性别过渡,也和职业发展、家庭关系、身心健康的议题相互交叉,每个阶段似乎都能够展开讨论八万字,是多么复杂的过程。过去的两三年,我才终于开始渐渐感到,性别身份与我自己身份的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似乎才有了更加平静和稳定的状态。而现在,和录制时相比,我也再经历了新的状态和挑战,毋庸置疑这个奇妙的过程仍然处于进行时。 我想,在偌大的跨性别者社群中,每个人的经历或许大相径庭。但这些不同的生命历程,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机会看见。去展开讨论身份同一性的议题,尤其是过程中的兜兜转转,似乎是件有些敏感的事。 或许这背后是基于对污名和误解的担忧。社会往往对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同充满批判和质疑,很多时候,作为跨性别者,我们会感到一些无形的压力,让我们简化叙述,略去复杂而反复的具体身份探索过程和“非典型”的个人特质,强调性别不一致现象的最早年纪、强调性别焦虑的持续痛苦、强调对跨性别身份的坚定不移,隐藏一切可能引起质疑的因素,以换取跨性别身份的可信度,从而获得我们极需要的支持性资源。 若这是源于底层的安全感需求,这缘由无可厚非。但有时候,我也感到担忧,我们似乎又一次次地被迫牺牲了真实的、完整的自己,就像从前一样。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或许还有许多不同的部分,在我们的身份和身体中共存,也许,它们同样需要被看见。 我多希望世界可以更加善于容纳,宽广到足以让更完整的故事能够坦然地被讲述,让更完整的人可以坦荡地生活。或许我们离那样的世界,还有一段路要走。在那之前,但愿每位伙伴可以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真相,如果它的某一片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好好守护它,无论外界如何试图定义你、试图将它从你手中夺走。相信我,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跟上,并分给它它应有的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珍惜这一次的讨论,以及我们的播客的每一次讨论。在这里,我们分享的经历和思考,或许在这个空间之外未必会轻易提起,但在录制的空间内,在彼此的容许和接纳之下,我们的状态是放松的,是真实的。将这样的真实记载下来进行分享,或许也是一种小小的努力,为建设一个自己想要看到、体验到的,更宽广的世界。 想多说说这次的内容。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我们讨论到标签的意义,Lillian说到,虽然标签可能会带来一些限制,但在处于身份不确定的焦虑中时,也可能像在急流中可以抓住的礁石一样,有着重要的锚定作用。剪辑时重新听到这个比喻,我感到生命在眼前具像化成了一片水体。有时它是凶险的湍流,像是随时会将我们吞没。也有时,它可以是平静而休闲的,就像我们窝在小房间里几个小时,一起进行这次讨论的时候。 我们还聊到唐娜· 哈洛威的赛博格宣言,关于对生物与机器边界的挑战,关于无论我们的皮肤还是细胞膜都实际上布满孔洞。小白让我们感受自己的呼吸,在那个当下,体会空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里,氧气被吸收二氧化碳再被排出的过程,一次我们与世界的物质交换。那也是一个奇妙的时刻,片刻的沉默中,无论我们的身份,空气和彼此见证着我们活着,我们存在。 成为自己的过程,尤其在当下的时代,或许难免是复杂而兜兜转转的。无论是信息和资源存在的方式,还是复杂的生活本身,都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碎片,而对于自我的寻求,无论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还是世界上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像是一种拼凑的过程。 基于这些片刻,我拼出了这次的标题。愿每位听众在生命的漂流之旅中,总有些安全水域,可以静下来,用心拼凑。 也很感谢每一位听众与我们共享这些时刻,祝你们新年快乐。 e d d y REFERENCE - 关于自我同一性的 info dump 图片来源: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artId=229251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人格发展理论发表于1950年代,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个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可以发展出的美德。 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理论框架,它的实用性很强,例如当你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或许可以按这个表看看可能是哪一种存在主义危机。比如是“我是谁”(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议题)?还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吗”(婴幼儿阶段-信任议题)?还是“我这辈子过得有意义吗”(成年晚期-自我整合议题)?这样信息量就会比quarter life crisis大一些,显得自己很时尚(bushi) 图片来源: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93855 其中,“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阶段的议题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建立“自己是谁”的社会角色。埃里克森最开始只提出有自我同一性完成和身份混乱两种状态,1960年代一个叫玛西亚(James Marcia)的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根据玛西亚的理论框架,同一性的建立需要体现自我的一致性,独特性,以及兼顾自我和外界的需求。评判是否达成这个目标有两个要素,一是投入探索的过程(图中横轴),二是决定付诸承诺、从一而终(图中纵轴)。 据此有四个不同的发展状态:(1)探索不同选项之后决定某条道路的,就是在这个阶段达到了自我同一性的完成(identity achievement);(2)如果没有经过一番探索,就决定了自我的道路,则进入“自我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状态,这通常可能是家长或者同辈等外界压力的影响下导致的;(3)如果没有探索,也没有决定,就是自我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是一种不太知道自己是谁,有点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状态;(4)如果在持续探索,但还没有做出决定,则是自我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一个人是可以在这些状态之间互相转换的,无论是在完成自我同一性之前,还是出现身份危机、需要重新建立身份同一性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框架,它的意义是提供一个视角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些不同阶段和需求的存在,并不对这些阶段运作的机制或因果关系进行很好的解释。埃里克森本人也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一样,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线性发生的。当代心理学家对它也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讨论,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行搜索延伸阅读。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任何感想,欢迎发送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这里是eddy ^ ^ 已经很久没有进行比较正式的写作了,平时都是莫老师来写文案,好不习惯。但还是很想亲自整理这一期节目的推送。 这次与以往不同,是我与我们的两位好友(小白和Lillian)的一次讨论。当时莫来石由于工作忙碌,没参与这次的讨论,也还没剪完当时的上一期,在本期开始时我们还对此开了玩笑。 结果看来在拖延这件事上还是我更胜一筹!这期节目录制于去年8月,之后经历了几度拖延,今年2月才剪好,然后到现在才发出…… 但这也导致我在不同的时间点听了很多次本期内容,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想,让它作为今年的尾声,也很合适。 TOPIC 本期话题 上集 00:03 开场:先关灯营造氛围 00:57 甩锅莫来石 01:54 假装正经地讨论健康议题 03:12 本次主题引入(终于) 04:42 大家的自我介绍 05:04 为什么关注自我同一性概念? 05:24 麦田里的守望者 07:58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09:05 这个局是怎么组起来的 10:07 个人与环境的平衡 10:30 一起打分:现在自我内部的和谐程度?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15:57 关于百分制的讨论 18:14 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打分 27:05 标签是急流里的礁石 32:38 标签是碎片,拼起来才是完整的自己 32:49 Eddy的成长故事分享 34:53 关于“驯化过程” 36:58 对环境的驯化 40:03 Eddy高中的drama 44:10 Lillian:关于暗恋这件小事 49:48 想成为的不是对方,而是那个性别符号 50:52 关于性别符号的社会文化差异 (以下是因为太长所以放在后面的推送文案) 这次的讨论,从”自我同一性“这个话题展开。当时我重读了初中时让我印象深刻的《麦田守望者》,读完以后还看了许多书评,发现许多人认为主角霍尔顿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对于跟霍尔顿有深度共鸣的我来说,感觉被骂了一下,开始思考自己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议题是否也曾经历过混乱的阶段?我是否完成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合适位置,达到了“自洽”?对于我来说,“自洽”的状态意味着什么呢? 熟悉我的朋友会知道,当我开始对一个主题产生兴趣,就有很大概率在接下来的一到两周内拉着身边的所有与此有关、乐意交流的人进行讨论。因为Lillian的心理学背景,和我此前知道的她的经历,我表示,我们必须大聊特聊。小白当时刚好也在场,并且对这个话题表示了强烈的兴趣和共鸣。当天聊了两个小时还没有聊尽兴,我说要不我们录一期播客吧!然后,就有了这一期内容。 在这一期里,我们彼此分享了当前(或者应该说“当时”)的自洽程度,和学生时代的性与性别探索和身份探索经历,当时的人际关系和恋爱。我们聊到社会的规训如何影响过我们,我们又如何与之共处;我们自己又如何理解自我,理解性别。 “我是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议题。对于跨性别者和性别多元者来说,由于加上了性别身份的维度,它或许往往更加复杂。 在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我并没有什么渠道接触与跨性别相关的信息,而是以一些十分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朴素地进行着我的性别身份探索。这种身份探索和建立,和我在生活中其它方面的身份探索和建立,似乎一直是相互交缠,却又相互平行的关系,时常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国际间谍,带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双重身份生活。成人之后,随着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性与性别多元视角、以及ta人故事所展示的生活可能性,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跨性别者,这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又被打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碰撞和反应。自我认同的承认和接纳、出柜、性别过渡,也和职业发展、家庭关系、身心健康的议题相互交叉,每个阶段似乎都能够展开讨论八万字,是多么复杂的过程。过去的两三年,我才终于开始渐渐感到,性别身份与我自己身份的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似乎才有了更加平静和稳定的状态。而现在,和录制时相比,我也再经历了新的状态和挑战,毋庸置疑这个奇妙的过程仍然处于进行时。 我想,在偌大的跨性别者社群中,每个人的经历或许大相径庭。但这些不同的生命历程,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没有什么机会看见。去展开讨论身份同一性的议题,尤其是过程中的兜兜转转,似乎是件有些敏感的事。 或许这背后是基于对污名和误解的担忧。社会往往对跨性别者的身份认同充满批判和质疑,很多时候,作为跨性别者,我们会感到一些无形的压力,让我们简化叙述,略去复杂而反复的具体身份探索过程和“非典型”的个人特质,强调性别不一致现象的最早年纪、强调性别焦虑的持续痛苦、强调对跨性别身份的坚定不移,隐藏一切可能引起质疑的因素,以换取跨性别身份的可信度,从而获得我们极需要的支持性资源。 若这是源于底层的安全感需求,这缘由无可厚非。但有时候,我也感到担忧,我们似乎又一次次地被迫牺牲了真实的、完整的自己,就像从前一样。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或许还有许多不同的部分,在我们的身份和身体中共存,也许,它们同样需要被看见。 我多希望世界可以更加善于容纳,宽广到足以让更完整的故事能够坦然地被讲述,让更完整的人可以坦荡地生活。或许我们离那样的世界,还有一段路要走。在那之前,但愿每位伙伴可以不要忘记属于自己的真相,如果它的某一片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好好守护它,无论外界如何试图定义你、试图将它从你手中夺走。相信我,总有一天这个世界会跟上,并分给它它应有的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珍惜这一次的讨论,以及我们的播客的每一次讨论。在这里,我们分享的经历和思考,或许在这个空间之外未必会轻易提起,但在录制的空间内,在彼此的容许和接纳之下,我们的状态是放松的,是真实的。将这样的真实记载下来进行分享,或许也是一种小小的努力,为建设一个自己想要看到、体验到的,更宽广的世界。 想多说说这次的内容。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我们讨论到标签的意义,Lillian说到,虽然标签可能会带来一些限制,但在处于身份不确定的焦虑中时,也可能像在急流中可以抓住的礁石一样,有着重要的锚定作用。剪辑时重新听到这个比喻,我感到生命在眼前具像化成了一片水体。有时它是凶险的湍流,像是随时会将我们吞没。也有时,它可以是平静而休闲的,就像我们窝在小房间里几个小时,一起进行这次讨论的时候。 我们还聊到唐娜· 哈洛威的赛博格宣言,关于对生物与机器边界的挑战,关于无论我们的皮肤还是细胞膜都实际上布满孔洞。小白让我们感受自己的呼吸,在那个当下,体会空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里,氧气被吸收二氧化碳再被排出的过程,一次我们与世界的物质交换。那也是一个奇妙的时刻,片刻的沉默中,无论我们的身份,空气和彼此见证着我们活着,我们存在。 成为自己的过程,尤其在当下的时代,或许难免是复杂而兜兜转转的。无论是信息和资源存在的方式,还是复杂的生活本身,都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碎片,而对于自我的寻求,无论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还是世界上属于自己的位置,也像是一种拼凑的过程。 基于这些片刻,我拼出了这次的标题。愿每位听众在生命的漂流之旅中,总有些安全水域,可以静下来,用心拼凑。 也很感谢每一位听众与我们共享这些时刻,祝你们新年快乐。 e d d y REFERENCE - 关于自我同一性的 info dump 图片来源:https://www.lifeweek.com.cn/h5/article/detail?artId=229251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人格发展理论发表于1950年代,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个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可以发展出的美德。 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理论框架,它的实用性很强,例如当你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或许可以按这个表看看可能是哪一种存在主义危机。比如是“我是谁”(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议题)?还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吗”(婴幼儿阶段-信任议题)?还是“我这辈子过得有意义吗”(成年晚期-自我整合议题)?这样信息量就会比quarter life crisis大一些,显得自己很时尚(bushi) 图片来源:https://m.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93855 其中,“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阶段的议题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建立“自己是谁”的社会角色。埃里克森最开始只提出有自我同一性完成和身份混乱两种状态,1960年代一个叫玛西亚(James Marcia)的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根据玛西亚的理论框架,同一性的建立需要体现自我的一致性,独特性,以及兼顾自我和外界的需求。评判是否达成这个目标有两个要素,一是投入探索的过程(图中横轴),二是决定付诸承诺、从一而终(图中纵轴)。 据此有四个不同的发展状态:(1)探索不同选项之后决定某条道路的,就是在这个阶段达到了自我同一性的完成(identity achievement);(2)如果没有经过一番探索,就决定了自我的道路,则进入“自我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状态,这通常可能是家长或者同辈等外界压力的影响下导致的;(3)如果没有探索,也没有决定,就是自我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是一种不太知道自己是谁,有点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状态;(4)如果在持续探索,但还没有做出决定,则是自我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一个人是可以在这些状态之间互相转换的,无论是在完成自我同一性之前,还是出现身份危机、需要重新建立身份同一性的时候。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个描述性的理论框架,它的意义是提供一个视角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些不同阶段和需求的存在,并不对这些阶段运作的机制或因果关系进行很好的解释。埃里克森本人也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一样,这些阶段并不一定是线性发生的。当代心理学家对它也有各种各样的批评和讨论,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行搜索延伸阅读。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任何感想,欢迎发送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该指南尤其适用于AMAB且经历了可能并不想要的变声期的并有在当代社会通过声音pass为女性的需求的人类,也适用于想要改变声线的别的人类。 写在之前 决定写这个指南是因为我感到公共领域并没有这样的信息。我自己在两年前有这个需求时检索相关内容,收获的大多是「伪声教程」,其中不乏一些在如今已经拥有了更多知识和经验的我自己看来并不可取甚至有害的内容。互联网上的「伪声教程」很多时候会自相矛盾,也很少有能切实能上手执行的练习方案,因此我尝试开始多次都挫败地放弃了。 我后来选择了陈臻医生的「嗓音女性化训练」的服务,而这样的服务也有它的局限性(我没有任何指责的意味,我很感谢陈臻医生与他的团队,他们专业、耐心、温柔,帮助我了解了嗓音训练的原理,也让我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最终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声音),一方面它的价格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也因为「新声音」是尚未形成的需要训练得来的东西,其中会有顺性别异性恋者对于「什么样的声音是女性的声音」的理解影响到训练里来的部分。但我认为我在这里基于陈臻医生教授给我的嗓音女性化训练的原理做一些分享,总也是可以的,毕竟这也是他本人会在社群里免费分享的内容,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指导,安全的放松的练习环境,和嗓音医生对声音更敏锐的观察力,是陈臻医生的服务里真正可贵的东西。 关于一些用词 我不喜欢说「这样的声音会更像女生」、「女性的音色是这样的」一类的话,因为我觉得从事实上来讲,很多需要这个嗓音训练的人都是跨性别女性,而跨性别女性是女性,那么她们的声音就是女性的声音的一种,也有一些顺性别女性的声音并不符合社会范式所认知的「女性声音」,但这些声音都是「女性声音」。我更喜欢的表达是「这样的声音更容易被人判别为女性」。 我也不喜欢说「伪声」,我不觉得这个训练是在伪造一个声音,我认为这是在「找到真正属于你的那个声音」。 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想做这个训练,如果你在做这个训练,只是在习得一个技能,这个技能能帮助你更好地在这个既存的世界里更好地生活(它还能为你的生活带来一点别的乐趣,比如你可以根据这个技能培养多个声线装在口袋里),但你没有问题,你没有哪里坏了,there is nothing wrong about you,嗓音训练只是你面对这个世界的一种选择之一,我们是有选择的。 实用工具 - 钢琴模拟器 - voice tools - vocal pitch monitor 详细内容请搜索「等下!」播客公众号 �️ ~
BEFORE THE SHOW [ ️ WARNING] 本期节目含有大量屎尿屁内容,这不是一句比喻。建议听众尽量不要在饮食期间收听(当然如果你喜欢以此类内容佐餐,也完全大OK)。 大家好,欢迎来到等下播客,我是莫来石。 在介绍本期节目之前需要作一个郑重宣布:本期节目由 Robin 剪辑完成,她是我们播客的新伙伴,相信各位听众也能从音频质量的优秀感到她的可靠与用心。欢迎 Robin!我和 Eddy 也都因为她的加入而感到兴奋与开心,也借此契机对播客的未来计划作出了更积极的尝试,但我想我们先不作过多的承诺,让我们且行且看。 本期节目我们用大便的比喻,散漫地聊了聊「攻击性」这个话题。因为攻击性是一种在绝大多数情境下对于ta人而言并不愉悦的存在,而身而为人,我们又不可抗拒地会天然产生攻击性,那么我们该怎样学会驯服己身的攻击性,将它使用在适合的场景呢?就像幼年的我们如何学会使用厕所,把大便放在它该在的地方。 TOPIC 本期话题 - 莫来石的连环四次MM(mini disclaimer: 但并不是只有被 misgender 才会录播客!) - 莫来石的情绪照顾法 - 我们与机场(叹) - Eddy 的就诊策略(重磅|欢迎按需拿取) - 从 Ted Lasso 学来的厉害底气技巧 - 总得说说的大便人生(56:12 开始,饮食中请慎重收听) - 我们的代谢方式 - (…怎么就说到了)互联网厕所文化 - 有选择地展示利齿尖牙 - 「驯化」攻击性 - 或许攻击性有时也是生命力的表现 - 我们也没想明白 大家听听就好 REFERENCE 《Ted Lasso》- 厉害底气技巧 写在最后: 有朋友在我们不更新的期间写邮件来对我们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忧,在此,谢谢大家的关注!以及我们一切都好。也在这里释出主播的社交媒体账号,欢迎大家通过这一渠道了解我们的近况,与我们互动。 莫来石的微博账号:@抗高温耐火菩提心 Eddy 的微博账号:@艾迪量子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任何感想,欢迎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欢迎来到“等下!”播客。 [SPOILER ALERT] 本期节目含有大量《瑞克和莫蒂》剧透内容 (第七季都完结半年了主播你还有必要Alert吗) (对不起大家我们以后会尽量快快剪快快发) 《瑞克和莫蒂》的第七季已经完结 ,显然我们不得不谈论它,众所周知,这是我们播客义不容辞不可推脱不敢不从志在必行探囊取物瓮中捉鳖也要做的一件事。 本期播客录制于第七季第四集释出时,没错,意面的那一集,看过的朋友会心领神会。我们聊了意面,也加了很多我们的toppings,虽然有点凉了,还是希望你喜欢。 请不携带道德愧疚地进食这份意面。 Enjoy. TOPIC 本期话题 - 剪辑很难!难在奇妙的地方(但我们会连更几期弥补一下…) - 莫来石砧板上的番茄碎与 Eddy 的意面外卖 - 吃的道德与被吃的道德 - 集尘袋是什么 - 进食把我们与世界亲昵连结 - 吃是剥削,也是物化 - We are all Smiths 我们都是史密斯家人 - Let's talk about Justin Roiland 我们总得聊聊贾斯汀·罗兰 - 你最共鸣的角色是? REFERENCE 《瑞克和莫蒂》第七季 Rick and Morty Season 7 《外星也难民》第四季 Solar Opposites Season 4 写在最后: 有朋友在我们不更新的期间写邮件来对我们的人身安全表示担忧,在此,谢谢大家的关注!以及我们一切都好。也在这里释出主播的社交媒体账号,欢迎大家通过这一渠道了解我们的近况,与我们互动。 莫来石的微博账号:@抗高温耐火菩提心 Eddy 的微博账号:@艾迪量子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欢迎来到“等下!”播客。我是莫来石。 这是我们一起庆祝的第四个跨性别现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也是未来会一起庆祝的很多个之一。 我忍不住使用这样一个烂俗的开头,“这是一个特别的年代”——我写这话的时候,也忍不住侧头看向窗外,多云,入夜,昏暗天光斜斜飘下来,无边无际的楼宇巷道一丝一线、永不停歇地向四面八方交织——在这特别的年代,这么大的世界,有多么大的怨和恨,又有多么深的爱与情,有多么难捱的苦难,又有多么叫人喉咙发酸的喜悦,有多少人尖声嚣叫要把你撕毁,又有多少人坚定不移要把你托起,而一个一个的、可以拆分却又可以拥抱的、可以共情却又隔着深渊的我们,又该用什么眼光注视它,又该用什么语言同它说话呢。 我感到我的锐利与傲慢正逐帧脱落,我的脆弱和疮痂正熬煮成新的盔甲。 这四年不论是在我的身体、思想,还是心灵都注入了不可磨灭的经验,我成长为了截然不同的、不曾也不敢想象的人,而我终于能够在泪水和笑容里欣喜地发觉,我有底气说,我喜欢我现在的样子。 在今天,我将这样的自己,现身给你看。 TOPIC 本期话题 - 跨性别现身日,在披萨角干杯 - 乐高与编程 - GTM & MM - 虽然但是…素惹…… - 转角不一定是爱,也可能是泥头车 - 既有空间似乎没有预想得那么安全 - 当代莎士比亚指导我们建立自己的安全空间 - 安全空间需要秩序来维系 - 你的己身是最核心的安全空间 - 一定也有空间向你伸出手 - 安全空间将确认、稳固、养育你的存在 - 欢迎来到我们的木屋与城堡 - 感谢这一刻浩瀚宇宙间的量子纠缠 - 我们看见你,祝福你,也希望可以陪伴你 REFERENCE 披萨角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本期话题 - Eddy 与 莫来石 各自的 Transition Updates - 似乎我们都在进入一种新阶段 - 很新的 Misgender Moment - 很新的一种柜子 - Eddy 的 Gay Culture 小课堂 - 克拉克拉、仙子伊布,与菊草叶 - 世界的基础是宝可梦 REFERENCE 伊布进化树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BEFORE THE SHOW 大家好,我们更新了,我是莫来石。 这一期的音频其实录制于2022年10月,我们邀请了两位真实的跨女伴侣来到我们的播客,聊聊这样的亲密关系有什么特别之处,又怎样从本质上与每一种爱相同。谢谢本期嘉宾彪哥和蓝老田。 但从那之后已经发生了太多事,我们会在未来的节目里一一和大家分享。 在这个国际跨性别现身日的节点,是我完成医疗过渡,修改完法律性别身份刚一个月的日子。这让我有一种“事情还是能变好”的感觉,让我们希望它不是一种错觉。 2023年我开始从生活里重拾一些热情与力量,我开始变得能够做到很多从前做不到的事,比如,轻松愉快地洗一个澡,我想这其中的意味对各位跨儿朋友来说不言自明。 焦安溥是我最喜欢的歌手,她的电子信总是以“与你握手”结尾,我将这句话用作本期推文的标题。她的歌和她的信,她的赛博握手都是曾支撑我走过这段艰难旅程的力量。于是我也想把这份能量尽我所能地分享出去,在今天我想告诉所有的跨儿朋友,尤其是与我一样使用中文的朋友们: 我看见你,我看见你作为你;我理解你,我从我的痛理解你的痛;让我们毫无来由地莽撞地去相信,“事情还是能变好”,与你握手。 TIMELINE 00:00 开场 01:24 Misgender Moments 02:27 Moy’s MM 04:28 Eddy’s MM 10:27 嘉宾介绍 12:27 老田的狗粮 16:20 彪哥的狗粮 22:28 关系中的问题 23:32 ”顺性别特权“的焦虑 26:47 如何回应伴侣的性别焦虑 36:18 通过顺直男来获得性别肯定? 41:26 关于手术的担忧 47:03 跨性别者为什么要做手术? 58:18 家长需要婚姻来应对不安全感吗 01:05:32 关系中的惊喜和成长 01:15:54 想对跨性别者说什么? 01:23:14 结束语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意见或建议,欢迎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BEFORE THE SHOW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莫来石。 我与Eddy各自经历了人生的一些重大更新,我们会在节目里分享给大家。我们还从最近观看的一些文艺作品里获得了一些奇妙的“跨性别体验”,涉及我们与身体的关系,以及跨性别者的医疗困境。如果你认为我们所提供的跨性别者的视角有着一点价值,或感到共鸣,欢迎通过邮箱或微信交流群告诉我们,这会激励我们更努力地更新下去。 这是主题杂乱、没有议程,也没有压力的一期,祝收听愉快! TIMELINE 00:00 开头闲聊 2:20 Misgender Moment 2:40 记仇的石来莫-酒店房间 11:10 艾迪的生活近况 21:05 石来莫的生活近况(情感与嗓音训练) 文艺作品 25:10 Turning Red x 与身体的关系 32:15 Better Call Saul x 医疗困境 45:28 一些结尾升华 x 对于特权的反思 51:33 结束 REFERENCES 查尔斯·麦吉尔,来自《绝命律师》的角色,他的精神疾病使他感到对电磁过敏而痛苦万分。 《青春变形计 (Turning Red) 》的主角美美,她在情绪激动时会变身为一只红熊猫。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意见或建议,欢迎用下方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讨论群或者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BEFORE THE SHOW 一定不会错过的跨性别现身日。 只不过因为缺乏准备,导致我们的这次更新显得过分随意,例如前半段莫来石在嚼着午夜烧烤,Eddy漏了一段录音没有录进…… 但也许这就是这一天的意义,被看见,作为真实的人类被看见,然后我们才能去谈别的,然后我们才能成为朋友。 我们会分享在3月31日这一天,手机相册里都记录了什么,以此作为真实生活着的跨性别者在跨性别现身日现身。 所以这里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祝你节日快乐! WHAT YOU WILL HEAR - 一些平淡无奇的开场 - Misgender Moment 性别错认时刻 - 性别认对时刻 - 性向错认时刻1 - 性向错认时刻2 - 跨性别的性倾向也未必是固定的 - 通讯录文化论坛 - 多元现实在身份中的不可分割性 REFERENCES 莫来石在小区封控之前买回家4斤大米,和封锁前最后一杯正经咖啡 莫来石在做晚饭中途发现扎头发的自己还挺好看 莫来石今晚煮的排骨焖饭(笔者注:无敌好吃) Eddy: 一些可塑性很强的跨性别章鱼 Eddy: 夜晚在办公室赶报告,有小伙伴带鸡块来探班 Eddy: 家附近意外发现的� Eddy: 今天终于有时间剪头发了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意见或建议,欢迎用下方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讨论群或者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BEFORE THE SHOW 总感觉这几次更新一直在为我们严重的拖更行为道歉,但这次还是免不了要和大家说一声抱歉,不好意思。 但也请相信我们一定不会放弃这件事,不会放弃发出我们的声音,也不会放弃和你们建立联系,更不会放弃作为鲜活的生命继续存在,我们一定会在。 过去的一年未必轻松,最近的几天想必更不容易,希望我们的声音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慰藉,或至少是陪伴。 TIMELINE 00:00 关于播客的后续调整 02:57 Misgender Moment 03:37 买芒果事件 06:15 滴滴事件 13:37 去医院事件 23:47 关于“那件事” 35:48 自我照顾 38:38 关于凝视,刻板印象,以及真实和多元 REFERENCES 人们以为跨性别者面对的问题 v.s. 跨性别者真正面对的问题 封面人物:Venus Xtravaganza,表演者,跨性别女性逝于1988年,其死因极有可能为针对跨性别者的仇恨犯罪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如果你有想要我们认真讨论的话题,或者愿意分享的意见或建议,欢迎用下方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讨论群或者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也请转发支持我们,感谢收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