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简介 本期“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联合理想国播客“Naive咖啡馆”主播郝汉,邀请嘉宾黄灯教授聊了聊“小镇做题家”该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过去和解,面对真实的自己。 “小镇做题家”,是那些通过高考进入重点高校,从物理上离开了“小镇”,但在精神上没有办法摆脱小地方的青年的自称。它最早出现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个成立于今年5月10日的小组,成员很快从个位数增长到近10万。 作为“小镇青年”叙事下的衍生词汇,“小镇做题家”实际上是985、211大学的学生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形象化表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精英学生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略带沮丧的描述。 然而,二本、三本和专科学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却被排除在讨论之外,而这背后,则是中国高等教育机制的代际变化和社会流动的历史变迁。 近日,学者、作家黄灯出版了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 主播 董牧孜X郝汉 董牧孜:《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格猫致知董一仙 郝汉:理想国播客“Naive咖啡馆”主播 理想国编辑 @莫尔索的枪 嘉宾 黄灯 黄灯:作家、学者,著有《我的二本学生》、《大地上的亲人》 背景音乐 I Feel For You——Andy Tubman
2020年的疫情,恐怕创造了一个个“史上最难电影节”。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院从未关闭如此长的时间。不过,今年8月份顺利举办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和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承担了某种让大家重回电影节生态的意义。 这一点从北影节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开票仅10分钟,72%的票已经售罄,8月29日落幕时,最终市场成交额达330.89亿元。而以发掘新锐力量见长的FIRST青年电影展,8月推选出了有创意的低成本电影《情诗》。此前,导演忻钰坤(代表作《心迷宫》)、文牧野(代表作《我不是药神》)、张大磊(代表作《八月》)等都从FIRST青年电影展中走出。 在重回影院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尤其渴望好电影的涌现。中国的电影节,要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电影节的道路?一部脱颖而出的好电影背后,有多少被电影展淘汰的烂片?而烂片背后,又隐藏着青年导演怎样的创作共性?本期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余雅琴邀请FIRST青年电影展策展人王一舒、段炼,从掌握生杀大权的选片人视角,回顾过去几年来中国青年电影的创作风气。 主播 董牧孜X余雅琴 董牧孜:《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格猫致知董一仙 余雅琴:媒体人@余氏雅琴 嘉宾 王一舒X段炼 王一舒:FIRST青年电影展策展人;爱丁堡大学电影策展专业硕士,曾在多个国内外电影节从事策展与选片工作。 段炼:策展人 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节事务总监 时间线 01:14 主导影片生杀大权的策展人,是怎么选片的? 09:29 青年导演的“烂片”,烂得越来越“小镇青年”? 27:16 “藏地新浪潮”“东北文艺复兴”,为什么我们热衷以地域“命名”创作? 38:30 文艺片、商业片和女性片,First青年电影展在鼓励什么样的电影? 51:21 中国的电影节,应该有自己的玩法 背景音乐: Les 400 coups - Jean Constantin
近年来,微观史学在国内引起关注,出版界也大量引进了西方具有非虚构色彩的历史研究著作。这些历史读物,正在成为学术写作中最具大众市场的一支。不少本土历史学家,也在面向公众的历史写作中备受瞩目,尤其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 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是近年来较为“出圈”的历史学者,体现出面向公众的写作关怀。王笛的《茶馆》《袍哥》等作品聚焦微观史学,富有文学性,关注历史中的日常生活与个人;罗新去年出版的《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则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进行系统性反思。 近日,王笛出版了新书《显微镜下的成都》, 这本书几乎串联起了他在30年研究生涯中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时,这也是一本比较入门的微观史学读本,它关注四川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将目光投注在小贩、茶客、堂倌、瓮子匠、市民等普通人的身上,构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微观研究体系。 本期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邀请王笛和罗新,共话微观历史与面向公众的历史写作。 我们会谈到:(1)《显微镜下的成都》再次体现出王笛的学术情结。王笛是成都人,一直把成都、四川作为研究主题。他如何看待近几年成为“网红城市”的成都?成都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连贯性如何体现? (2)王笛关注近代城市文化研究,罗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古。他们的研究领域并无交叠,却是彼此的读者。二位是如何关注和阅读到彼此的作品? (3)王笛和罗新的历史写作有很强的公共性,体现出“出圈”的关怀。为什么有这种强烈的倾向?他们如何定位自己历史学家的身份? (4)历史写作的文学性,是王笛和罗新的写作特色。历史写作中呈现叙事性和故事性,会影响史学作品的准确性吗? (5)微观史和新文化史,注重日常生活和细节描述,也因此往往被批评忽视整体、过于碎片化。王笛和罗新如何看待这些批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对立吗?他们如何看待大卫·克里斯蒂安、尤瓦尔·赫拉利这类“大历史”的写作? (6)王笛和罗新在什么时候体会过历史写作上的瓶颈?历史学者是否也有理论的焦虑?历史学家的美德是什么?怎样才是健康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01:25 张悦然身上的鲁性:应试教育与创作中的男权阴影 05:35 教学中后浪的“冲击”与隐秘的顿悟 13:31 村上春树的健康神话,是其魅力所在 25:27 生活的平乏,会损害作家的写作吗? 37:26 西方“千禧一代”的青春小说,充斥着“政治正确”? 49:24 对文艺作品做道德审查的风气,似乎愈演愈烈? 59:08 教师张悦然的线上答疑解惑
节目简介 很多人都曾有爱看古装剧,迷恋金庸古龙的经历。至于古风、国潮等古典欲望流行,则是近些年来年轻人创造的事物,逐渐成为一种亚文化乃至于大众文化。本期反向流行邀请青年作家吟光,聊一聊当代人的古典趣味。在吟光的新书《上山》中,唐代诗人王维和晋代诗人陶渊明成了一堆穿越时空的CP,寄托了一个当代人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气质和时代氛围的想象。你们是一个“好古”的人吗?古典审美的魅力,如何体现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怎么看今人对古典审美的现代化?如何理解武侠、奇幻、玄幻中的古典元素?科幻也可以是古典的吗?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媒体人 本期嘉宾 吟光 青年作家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China-X - 徐梦圆 花田错 - 王力宏
节目简介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是不可能打工的。”2016年,被网友戏谑为窃·格瓦拉的周某,在盗窃被捕后说出这句名言,一火就是4年,直到4年后的4月18日出狱,有关周某的传说又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周某出狱,场景一度非常轰动。30多家网红公司开着豪车,跑到周某家里蹲守,希望签约窃·格瓦拉做“网红”。但他断然拒绝:“不打工,肯定啊。你跟他签约,你就是他的工人。什么都是别人说了算,一点自由都没有。” 为什么窃·格瓦拉不愿意当网红?窃·格瓦拉与三和大神有什么差异?给钉钉打一星的白领和小学生,是什么心理?消除996,我们就能享受闲暇吗?零工经济对谁有利?“全民基本收入”靠谱吗?本期节目邀请两位青年教师王行坤、房小捷,从窃·格瓦拉的故事开始,聊一聊我们今天的工作伦理。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媒体人 本期嘉宾 房小捷 东南大学青年教师 王行坤 天津师范大学青年教师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The Factory Machine - Charlie Chaplin HarderBetter Faster Stronger - Daft Punk
节目简介 很多文艺青年既是996的“福报青年”,也试图在工作之余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创作者。今天我们理解的作家往往是从事职业化的写作的人,不过,历史上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也都是“兼职写作”:美国诗人T.S.艾略特是银行的评估员,卡夫卡是公务员。 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业余写作者如何协调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业余小说家和民间学者何以可能?想要摸鱼搞创作,老司机们有哪些建议?本期节目邀请业余小说家暗号老师与民间学者大白老师道出个中奥妙。 本期节目时间线 02: 24 野生作家“这辈子不可能全职的” 06: 23 作家如何变成了一份职业? 11: 05 暗号老师的业余科幻:从纸媒到网文 18: 30 大白老师的民间学者之路:知识付费与“新生代民科” 26: 11 专业学者的围城与“思凡” 29: 14 技巧篇:如何高效地“摸鱼”写作? 41: 53 业余写作的悲苦:本职工作如何平衡? 46: 40 我的朋友们如何业余写作? 48: 15 越来越难以定义的“业余写作” 52: 55 数字出版,催生野生作者 55: 31 民间学者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趋势?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大白 自由撰稿人 暗号 科幻小说家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FirstSteps - Lena Raine My Dearest Friends - Lena Raine
节目简介 饮茶,往往被视为中国古代文人清雅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间社会不可或缺的日常。今天,喝茶这件事在不断现代化,有各式的茶艺复兴,也有附庸风雅的茶道,星巴克式的茶馆,遍地开花的奶茶店……本期节目邀请作家、资深茶文化爱好者王恺分享有关茶的一切。哪些喝茶是故弄玄虚?饮茶界多“民科”?茶是炫富奢侈品?奶茶大流行,人们究竟是爱糖还是爱茶?所谓茶道,是“被发明的传统”?想要体面喝茶,请听本期反向流行。 本期节目时间线 02:08 茶与油腻中年:一场审美灾难? 04:24 故弄玄虚式喝茶,与中国文化“不定量”的特色 07:51 不只是农产品:好茶的标准,是“中年男性”的口味? 11:47 像星巴克一样的中国茶馆? 14:37 奶茶流行:一种口红经济? 16:36 很多老茶馆已经是“遗迹”了 18:02 肥宅的快乐:在今天,为茶赋能的是糖? 19:58 英式下午茶,全球贸易的文化产物 23:42 西方人眼中的好茶,不入中国标准的法眼 25:44 有钱有闲才玩茶?宋、明与当代的茶文化高潮 27:42 所谓茶道,是“被发明的传统” 29:38 如何从茶中体会到美? 30:38 日本人有抹茶道、煎茶道,中国人喝茶无流派? 35:52 饮茶界多“民科”?茶是炫富奢侈品? 41:53 体面喝茶,从读书开始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王恺 作家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110629 -宫内优里 夏の表紙 - 菅野よう子
节目简介 最近,波兰犹太裔法国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身陷舆论风口。1977年,他被指控与13岁少女发生性关系,近年也有女性站出来指控遭其性侵。波兰斯基2019年的新片《我控诉》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并在今年拿下法国凯撒奖的最佳导演奖时,引发了一系列抗议,其中女演员阿黛拉·哈内尔在颁奖礼中愤怒离场。这部讲述德雷福斯冤案的电影也被视作一场“洗白”。 西方电影节的评价体系近年愈发注重性别、种族的“政治正确”,带来的是进步还是桎梏?这种评奖在今天的价值是什么?有人说“政治正确”不是太多而是不够,有人则批评“政治正确”虚伪至极,是真正的极权主义,我们该怎么看?本期节目邀请科幻小说家陈楸帆、青年导演仇晟,两位分别从文学创作者和电影从业者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对于波兰斯基事件与“政治正确”的观察。 本期节目时间线 03:26 被me too改变的电影圈? 05:55 如何看待波兰斯基,是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11:12 男性站波兰斯基,女性反波兰斯基?未必 15:15 从“伟大导演”到“幼女强奸犯”?“政治正确”的历史变迁 18:32 西方电影节的“政治正确”,是进步,还是桎梏? 21:09 欧美电影节的意识形态,从差异走向趋同? 26:56 如何看待奥斯卡以“政治正确”为纲? 29:09 文学越来越内卷化,电影越来越公共化? 31:45 电影的原罪:能否通过拍摄暴行,来批判暴行? 33:35 “三观警察”,与无限泛化的“政治正确” 36:40 “政治正确”的中西特色 40:00 “政治正确”是进步、平权,还是虚伪、暴力? 42:00 艺术家能创作政治不正确的作品吗? 46:14 要区分艺术家的作品与私德吗?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陈楸帆 科幻小说家 仇 晟 青年导演,业余作家,曾执导《郊区的鸟》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Berceusein D-Flat Major, Op. 57 - Peter Donohoe Nocturne inC-Sharp Minor - Janusz Olejniczak Surveillance- Alexandre Desplat; Alain Billard; Alain Planes; Clément Saunier; HughesBorsarello; Jeff Boudreayux; Stephane Labeyrie
节目简介 本期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余雅琴邀请女性媒体人、剩余价值主播张之琪、傅适野,就今年在国内引发舆论热议的女性话题进行盘点——不论是国内社会事件或是海内外文学影视作品,我们尝试总结女性热议话题的代表性视角,发掘舆论焦点在方向上的改变和进步。一个困在家庭中的韩国主妇故事,为何能引发东亚三国女性的强烈共鸣?今天我们的性别意识是更进步了,还是更容易陷入性别战争了?面对性暴力与家庭暴力,我们还在期待完美受害者吗?对于当代女性来说,更好的选择是回归家庭,还是寻求别样的共同体?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傅适野 剩余价值主播、媒体人 张之琪 剩余价值主播、媒体人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Never a Woman - White Sea L O V E - Nat King Cole
节目简介 年关将近,广大适婚青年回乡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催婚质问的时刻不远了。抱着学习的心态,本期反向流行向制片人阿莫学习了有关海内外婚恋节目的文化逻辑。 今年,我们在《心动的信号》《女儿们的恋爱》等恋爱真人秀节目中玩恋爱推理、吃甜甜的瓜,而一度充满争议而又风靡全国的电视征婚节目《非诚勿扰》开播已近10年了。今天的婚恋节目变得更多元化了吗?我们可以在婚恋节目中探讨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吗?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阿莫 制片人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Come Here - Kath Bloom As Time Goes By - Billie Holiday
节目简介 这几年“饭圈”成了热点话题。中国内地引进了偶像养成综艺“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流量小生不断在微博上引爆话题,不少人开始好奇这些现象背后的推动者——为了偶像成群结队发声出力的“饭圈”群体。 饭圈女孩与从前的追星少女有什么不同?新生代的偶像与从前的明星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今天的偶像往往以组合形式出现?粉丝是如何“爱上”偶像的?“女友粉”“妈粉”和“事业粉”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什么差别?如何在情感上面对“偶像失格”? 本期节目邀请两位资深饭圈女孩,追星社会学研究者立花美柚子和制片人Dylan,聊了聊追星背后的情感心理与产业机制。 本期节目时间线 02:23 “饭圈”是个什么圈? 04:40 饭圈是东亚的特殊现象吗? 07:30 粉丝为什么会爱上偶像? 11:30 维系爱的三法宝:切瓜、打榜、应援 13:58 杨超越是良性“出圈”的典型 18:20 红遍世界的BTS(防弹少年团)vs. 糊遍世界的NCT(新文化技术) 22:23 漂亮的偶像很多,如何留住粉丝? 24:06 为什么今天的偶像总是成团出现? 27:15 国产偶像养成系综艺的吸引力在哪里? 30:45 “妈粉”背后的偶像性幻想 31:40 制作人与粉丝看待偶像的不同心态 32:53 女友粉、妈粉、事业粉:不同粉丝眼里的偶像各不同 39:16 早年的追星女孩,跟今天的饭圈女孩差别在哪儿? 41:35 饭圈的阶层差异与内部斗争 43:24 为什么饭圈的组织能力这么强? 47:27 脱粉就像失恋?偶像为什么不可以“失格”? 50:00 追星:情感越热烈,行为越幼稚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立花美柚子 视频博主、追星社会学研究者 Dylan 策展人、制片人、独立音乐企划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my summer love - Belair 大碗宽面 - 吴亦凡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