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4 民谣女神程璧:从学霸到歌手

节目简介 非科班出身的民谣歌手程璧,一直被媒体和公众贴上“森林系女神”“北大才女”的标签。她成为歌手的旅程就像做梦——25岁才接触吉他,从山东学霸女孩到日企员工,又在“民谣热”的好时候自然“出道”,成为独具人文气质的独立歌手。 在年轻的时候选择尝试的勇敢,选择创作的纯粹,也被刚刚好的幸运所选择。今年8月发行了新专辑《然后,我拥抱你》的民谣歌手程璧,与我们聊了聊她“大器晚成”的唱作歌手之路。 本期节目将聊到 02:00晚熟型歌手:研究生时学吉他,25岁才写歌 03:32山东学霸如何把遗失的文艺爱好捡回来? 06:35第一次上台唱歌,紧张得跑调了 08:30技巧太多,真诚性会打折 10:13如何从文学走入音乐? 12:50贴文艺女神的标签有合理性,但跟我没太大关系 14:00民谣歌手唱自己的生活,就像写日记 16:53新专辑的女性意识,是受年龄的刺激 21:00日本生活如何烙印在创作里 24:41成为歌手的历程,像做梦? 27:13曾经是个不享受舞台的人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程璧 民谣歌手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晴日共剪窗 - 程璧 父亲种下的花园 - 程璧

31分钟
99+
5年前

vol 11 拍电影的小说家:万玛才旦与他的藏地新浪潮

节目简介 既写小说又拍电影的人并不多。在这少数人里,他们的文字和影像或许很有反差,但却必然会相互影响,互相形塑。 万玛才旦是文艺青年喜爱的藏族导演与作家。这位藏族导演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在内地公映,《气球》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还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乌金的牙齿》。 本期反向流行邀请万玛才旦与他的好友、电影学者王小鲁聊了聊电影与写作。 本期节目将聊到 01:18 提到藏区电影,首先会想起万玛才旦 03:25 藏族新浪潮的代表人,能拍电影是个偶然 07:05 藏地电影为什么起步晚? 09:32 大屏幕情结:从看电影到拍电影 11:30 如果没拍电影,小说不会像今天这样写 12:43 《乌金的牙齿》是多年小说的合集 15:00 十几岁开始写小说,有种本能的冲动 20:23 藏语文学有奇幻与寓言的传统,不看重写实主义 25:25 《撞死了一只羊》不是转型之作 27:00 王小鲁:万玛的现代性思考体现在他小说的幽默感里 35:40 万玛镜头下的藏地,跟文艺青年的藏地想象不同 38:45 更想做纯粹的创作者,而不是藏文化代言人 43:25 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如何“误读”万玛电影? 48:18 万玛拍的是知识分子电影吗? 本期主播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万玛才旦 电影导演 小说家 王小鲁 电影学者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O Sole Mio (我的太阳) - Luciano Pavarotti

50分钟
99+
5年前

vol 9 买书如山倒,做书如抽丝:图书编辑生存报告

节目简介 一本书的责任编辑,就像一本书的“亲生父母”。我们经常调侃图书出版是夕阳产业,图书编辑太穷太难了。图书出版业的蛋糕虽小,但也小而巧;做书匠虽然不能发财,但也有独一份的快乐。 本期反向流行邀请磨铁文治图书青年编辑于北、“做書”公众号主笔魏森垚,揭秘青年编辑们的真实生活,还有出版业的知识和秘闻。 本期节目将聊到 02:39 吐槽图书编辑的段子,过于真实 05:33 国人还读书吗?图书行业还没夕阳? 07:30 一本书是怎样诞生的? 11:14 出版业还有传统师徒制?90后一统天下了? 13:02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发行60万,在小说里算顶级销量 16:35 中国的跟风书、山寨书,炮制速度和销量都很惊人 18:37 做书很快乐,也很消磨 21:12 把书当亲生孩子,拍结婚照、上坟都带上 22:30 原创文学书怎么卖?营销文案捆绑“房思琪”被读者骂 28:43 文化产品的尴尬:卖情怀 31:08 腰封很low很蠢很夸张,但对卖书很有用 34:12 《冬泳》被易烊千玺推荐,是小概率事件 36:00 90年代的书商模式,审美最不在线 38:40 为什么年轻人能忍受低薪做图书编辑? 41:04 诺贝尔文学奖这几年的销量带动一般,作家愈发小众 44:19 图书编辑逛书店,就像痴汉“扫店” 46:27 图书编辑太难了,做几年就宽容了 48:20 我们身处做书的好时代 本期主播阵容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阵容 于北 磨铁文治图书青年编辑 魏森垚 “做書”公众号主笔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12月の雨 - chay Blowin' in the Wind - Bob Dylan

52分钟
99+
5年前

vol 8 养生作家周云蓬:民谣歌手熬夜喝大酒的年代过去了

节目简介 周云蓬混诗歌圈的时候,以“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闻名的诗人余秀华说,“周哥哥……你的故事比你的诗歌写得好多了。”周云蓬觉得这还是在夸他。 这几年,民谣歌手周云蓬歌出得少了,书越出越多。 人生路上被迫经历了很多,怕浪费了,就有了讲故事的冲动——一个文青的自我修养之路。 本期反向流行谈到了我们对放荡不羁民谣歌手的想象与落差。老周大呼: “放荡不羁的民谣歌手,您说谁呢?民谣歌手都挺老实很养生,熬夜喝大酒的很少了,都那样也活不到今天。” 本期节目将聊到 02:01 民谣歌手、诗人、作家,最看重哪个身份? 02:49 怎么就跟文学杠上了? 05:26 余秀华说,周哥哥的故事比诗歌好得多 10:33 会讲故事的人,爱自己的生活,也爱别人的 11:49 写虚构:盲眼人的现代聊斋桃色梦 26:50 从北漂苦到温柔乡,创作题材的转变 29:02 失明是一种血缘关系 29:56 文学青年也爱搞旅行打卡 34:50 放荡不羁的民谣歌手,改走养生路线 37:39 失明人如何写作? 本期主播阵容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阵容 周云蓬 民谣歌手、诗人、作家 杨海泉 磨铁图书策划编辑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不会说话的爱情 - 周云蓬 春歌 - 周云蓬

41分钟
99+
5年前

vol 7 当代文科博士的自我修养

本期话题 读书一时爽,一直读书(博)爽不爽? 文科博士太难了,为什么我还要读? 什么是当代文科博士的自我维修艺术? 文科博士如何自救与互助? 文科博士的生活并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却是个笑中带泪的流量话题。 文科博士丧吗?没你想象得那么糟。怎样读博读得爽?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好。对于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B的学术共同体很重要。而流水化论文生产与知识分子的地位激变,则让文科博士不断怀疑人生。本期反向流行,聊聊有志于读理论、做研究的文科博士如何才能过得好。 节目时间线 00:01:25 原来“文科博士”也是流量热点! 00:03:33 文科博士太难了,为什么我还要读? 00:04:20 文科博士的一天如何度过?孤独寂寞又胖胖 00:09:53 牧孜、杨宸的博士生活观察:海外博士更原子化,土博士更烟火气 00:14:35 一百年多前,马克斯·韦伯时代的文科博士丧吗? 00:16:33 文科博士大哉问:生活压力大,如何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安放自我? 00:23:06 文科博士和工科博士的区别?工作生活不分家的人羡慕996 00:16:33 为什么丧?事件感稀薄,成就感稀薄,自由而无用 00:32:00 工科博士的论文也没那么实用 00:35:00 雅琴的考博血泪 00:39:15 中文系本科不读理论?傅正对中文系的“误解”? 00:41:45 文科博士鄙视链!中文系、文化研究系、新闻传播系,得罪了…… 00:43:24 很多职业都很孤独,文科博士的孤独有什么特别? 00:49:06 学科建制细碎化:同一个学科可能都没法对话 00:54:05 学院不是想象中的象牙塔了,也像工人与项目经理 00:55:40 文科博士的公众表达越来越差了? 01:01:40 写散文下笔千言,写论文却像挤牙膏? 01:06:15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 本期主播 董牧孜: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余雅琴: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本期嘉宾 傅正,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杨宸,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林菁文 配乐:《super mario bros.》OST - 近藤浩治 Still Alive(游戏《Valve橙盒版》主题曲)-Jonathan Coulton / GLaDOS

76分钟
1k+
5年前

vol 6 博物馆从业者的段子大会

本期话题 在故宫西三所修文物的人,住冷宫,玩御猫,日子过得古色古香;而在上海博物馆修文物的人,每天则是硬核朋克现代风。博物馆并不是什么奇形怪状的地方,只是他们都玩高科技而已。 博物馆员,就是连接时空的神秘人…… 而“博物馆奇妙夜”是啥光景,只有他们知道…… 节目简介 本期节目将聊到: 博物馆大V背后都是老头子吗? 在博物馆工作的人学什么专业的都有 修复就是给文物“做手术” 传统师徒制过时了吗? 老师傅和黑科技,哪个更重要? 什么文物最难修? 少数民族的展品修复起来超麻烦 需要修复的展品不只是古董,还有可能是电子游戏 博物馆的网红文创产品都是怎么来的? 博物馆员的业余生活,还是博物馆? 文物修复师的职业病 … 本期主播与嘉宾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琛哥 微博@文物医院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副研究员 张经纬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馆员 、人类学家 杨静 独立策展人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更多答案请收听节目【当代百工系列】 就想问问你们这行,每天都干些什么? 迎向我们丰盈的工作与生活。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Loupe - Andrew Applepie 安静是穿越的羽衣 - 刘胡轶

66分钟
99+
5年前

vol 5 当代油腻图鉴:社会人的清明上河图

本期话题 第5期反向流行,由懵懂的聊天办主任董牧孜,携忠贞硬核的科幻圈清爽男子陈楸帆、混迹电影文化圈的西北女子余雅琴,一起剖解“油腻学”。 节目时间线 01:51 儿时对油腻的朦胧印象 03:49 油腻的反义词是什么? 06:10 油腻跟丑有关吗? 07:17 油腻是对中年男人的污名? 12:28 令人不适的“套路”,很油腻 15:28 油腻背后,有不同的童年与社会历史 19:55 佛系,清爽还是油腻? 21:08 文化圈比影视金融圈更油腻? 23:10 电影里的油腻美学与权力关系 26:38 油腻,只存在于社会互动关系之中 30:08 农耕时代的交往方式,放在今天就会油腻 32:38 乱贴“油腻”标签,也是一种傲慢 本期主播与嘉宾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余雅琴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陈楸帆 科幻小说家 内容简介 从2017年到今天,我们面临“油腻”的词意泛滥。油腻的困扰从丑到帅,从家庭到职场不断扩散,从男性的中年危机到普遍的青年危机,从浮夸明星到油腻全民的自嘲自嗨。仿佛油腻都有了宿命的意味:难以逃脱。 在知乎、豆瓣、微博等地,当不同网友谈起油腻时,都像在说不同的事情——换句话说,“油腻”是个筐,看不惯的人都能往里装。 问题在于,如何科学定义油腻?谁人定义了油腻?“油腻”为什么引发人们的网络狂欢?谁在热衷“油腻学”?油腻一定是坏事吗?今天爱张口论“油腻”的群体,多数恐怕是正在经历初老危机的“宝宝”们,被社会“盘”过,在社会化的自我和他人身上,大家都领教了些许难以言说的不适。 无论如何,我们的原则是:具体油腻,具体消化。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油腻的人生。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从前有个小朋友很滑…” - 何崇志 春天花花 (粤)-群星 Speaking Sonar - SummerSalt

37分钟
99+
5年前

vol.4 在快手社会学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本期话题 第4期反向流行,由两位短视频观察者与做过记者的短视频产业人士,聊了聊快手变迁史与它里面的中国影像。社会学是怎么跟视频软件联了姻?有快手社会学这门学问吗? 节目时间线 03:09 杨博士用快手完成论文 05:18 董主任的抗抑郁神器 08:19 降维打击?前调查记者是怎么看快手的 10:03 从一个纯洁的动图变成真实世界的素材库 13:19 百年后短视频终会体现它的历史价值? 17:12 快手链接制造业 21:36 快手提供一种抵达“真实”的渠道 28:24 快手与五环外人群 32:43 “老铁经济”是怎么形成的 35:13 短视频产品能实现“平等普惠”吗 45:15 正能量or负能量?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快手 本期主播与嘉宾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冯存健 快手策划总监 杨宸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内容简介 如果说土、俗、猎奇的快手刻板印象,是自媒体制造噱头的有意识选择,那时人们可能还没清晰意识到:当学者和精英仍选择古早的文字,抒写鲁迅式的怀想时,反而是民间和底层社会在用更时髦的新媒介影像记录日常生活。 如果说有的人喜欢在抖音里看小姐姐和都市风尚,以其指导生活;那么也有人爱在快手上围观平行世界里不同不同行当的活法,寻求一种“参差的对照”。各行各业的草根网红,他们对接当代各行各业,透过“土味营销”一路带货。 然而,民间网红形成的“老铁经济”能与制造业产生真正的联动吗?这恐怕更是快手社会学需要长期关注的。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沙漠骆驼 - 展展与罗罗

53分钟
99+
5年前

vol.3 山东地域黑的前世今生:今天你鲁性大发了吗?

本期话题 第3期反向流行,也是地域梗系列第一弹,三位北漂鲁籍嘉宾聊了聊博大精深的“鲁学”,及其背后历史的挣扎、真实与想象。 节目时间线 02:29 网络上“山东”形象的转变 06:00 山东台总是在生娃施肥学挖掘机 11:42 十几年后,梦到山东高考仍会吓醒1 15:40 鲁性等于儒家文化吗? 20:44 杰出山东青年黄教主与翟博士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23:34 东北会是山东的未来吗? 25:02 一种视角:山东经济落后了? 31:42 鲁性,越谈越像国民性 38:32 鲁性会在全球化中消逝吗? 本期主播与嘉宾 董牧孜 《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反向流行聊天办主任 大白 自由撰稿人 暗号 科幻小说家 (想了解本期节目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回复“反向流行”关键词获取本期文章) 内容简介 鲁性大批判在互联网上风起云涌:酒文化、直男癌、生殖癌、编制爱好者、公务员大省、高考大省、领导文化、土味审美……吐槽山东似乎承包了一年的笑点。 “山东”地域梗的出现,与这些年山东发展困境骨肉相连。 当你为鲁性而发笑时,你究竟在笑些什么? 这涉及了鲁性本体论的难题。 是山东人/山东性变了,还是今天的价值评价体系变了?谁在批判鲁性?谁在拥抱鲁性?为什么山东经济不差,但总有发展不佳、土俗落后的印象?为什么这里的代际分野如此严重,以至于对一些山东男孩女孩的心灵构成创伤? 本文作者:董牧孜 音频剪辑:王静 配乐:好汉歌 - 刘欢 谁不说俺家乡好 - 任桂珍

42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