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4168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你们的主播&咨询师可颂。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3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本期摘要: 为什么我们明知感恩有益,却总是难以坚持?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更擅长感恩?感恩练习真的能改变大脑吗?本期从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动力学角度,解析感恩背后的科学机制,并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感恩练习方法,帮你真正让感恩成为习惯,提升能量和幸福感。 🧠 核心理论框架 1. 进化视角:生存优先于感恩 * 杏仁核作为威胁探测系统的原始优势 * 负面偏差(Negative Bias)的适应性意义 2. 神经科学机制: * 感恩激活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 皮质醇-多巴胺的拮抗作用 * 长期练习对默认模式网络(DMN)的重塑 3. 心理动力学概念: * 「嫉羡」(Envy)作为感恩的防御机制 * 内在客体关系模式对感恩吸收的影响 🎧 时间戳 & 走心时刻 00:45 为什么我要聊感恩?因为我也坚持不下来啊! * 做过感恩练习的举手——是不是总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里循环? 02:24 我有的五大困惑: * 🤔有些人天生就会感恩?我咋不行? * 😭为什么我总是“忘记”感恩? * 😄感恩真能让人变开心?科学依据在哪? * ❓大事感恩 vs 小事感恩,效果真一样吗? * 🧠到底怎么练才能不痛苦更有效呢? 06:31 颠覆认知的角度:感恩根本不是人类本能! * 大脑天生偏爱危险信号(杏仁核:我的眼里只有威胁!) * 祖先靠“警惕”活下来,不是靠“感恩” ——所以做不到?正常! 10:12 为什么我们总坚持不下来? * 真相:不是懒,是潜意识在抗拒! * “嫉羡”心理在作祟:见不得别人好?其实是你觉得自己“不配”(心理动力学视角) * 小时候好东西总分不到你?这种“匮乏感”会偷偷阻碍感恩 15:10 我居然嫉妒我3岁的女儿?👧👩 * 发现我嫉妒老公更爱女儿…(是的咨询师也有这种时刻) * 但这背后是安全感不足 → 难以接纳“爱和好东西” 18:31 感恩为什么有用?(脑神经科学视角) * 身体先骗过大脑:假装感恩 → 身体放松 → 大脑以为“真的很安全”! * 多巴胺+血清素UP,压力激素DOWN → 焦虑自然变少 23:14 我的接地气实践: * 朋友圈置顶美好瞬间(主要是给自己看!) * 早上刷牙时对着镜子夸自己一句(跟米歇尔·奥巴马学的) * 对手机、床、茶杯默念“谢谢”(听起来很蠢但有用...) 25:46 如何感恩糟糕事? * 不逼自己说“一切都很棒”!(那叫自欺欺人) * 而是:在黑暗房间里找蜡烛——承认黑暗,但照亮一角就好 28:24 为什么感恩后没感觉? * 早年经历让你“吸收不了好意”(像肠胃不好的人吃补品) * 感恩是长期修复,不是止痛药💊 30:34 对抗感恩“滞后感”的方法: * 小剂量+高频练习:早/中/晚各感恩1件小事 * 手放在肚子上说谢谢(身体温度能增强安全感!) 33:09 大事 vs 小事感恩: * 大事=强心针(稀缺但强烈) * 小事=日常维生素(每天积累,重塑“我值得好东西”的信念) 34:44 实操指南:从入门到进阶 * 入门:写感恩日记/默念谢谢/写不寄出的感谢信 * 进阶:用CBT三步骤改写坏事(事实+消极想法+感恩角度) * 日常练习:大小事结合——像吃药+食补一样搭配! 📌 可颂推荐练习 * 每天早中晚各感恩一件小事(哪怕只是“谢谢这顿饭”) * 写下感谢信(不一定要寄出) * 遇到困扰时,用CBT三步骤书写:事实 + 消极解释 + 感恩角度 * 对身边物品默念谢谢,结合微笑与身体感知 📩 联系可颂 1、预约个人心理咨询请加:mindwandering2024(备注“心理咨询”) 2、加入听友群/链接可颂:备注“听友”(两者二选一) 3、节目由可颂独立创作,未经剪辑,如实呈现思考过程,因此音质有限且可能有口癖存在,还请理解~
Hi 4088位朋友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3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在关系里,我们常常把自己搞得很累: 一会儿把别人捧到天上,一会儿又失望到谷底; 对自己更是苛刻到极致,一点瑕疵就否定全部。 本期,我们聊聊背后的心理机制——分裂、投射、内摄,以及它们如何让我们陷入关系内耗和自我攻击。 你会听到: * 为什么理想化和失望常常成对出现 * 过度投射如何让关系压力山大 * 如何识别并停止极端评价 * 具体方法:暂停、分散心理支点、调整内摄内容、发展“抑郁心位”能力 * 期待管理,让关系更轻盈 无论你是在感情、友谊还是工作中感到疲惫,这期内容都能帮你少一些无谓的内耗,多一些心理的松弛感。 00:00 开场 —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关系里感到累?聊聊“分裂、投射、内摄”背后的心理密码。 02:45 关系内耗的源头 — 从“全好”到“全坏”的情绪跳跃,其实是心理在自我保护。 06:10 投射:让关系不堪重负的隐形压力 — 为什么我们总想让对方满足所有期待?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09:30 内摄与自我攻击 — 为什么别人一句话,能让你对自己失望一整天? 13:00 降低内耗的第一步:识别分裂倾向 — 当评价开始极端化,如何用暂停和觉察打断循环? 16:20 降低投射量 — 给关系留余地,让对方不必承载你全部的心理需求。 20:00 调整内摄内容 — 学会选择性“吞”下有营养的东西,拒绝无益的批评和否定。 23:15 发展“抑郁心位”能力 — 同时看见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不急于下绝对判断。 27:00 期待管理练习 — 如何在失望时问自己:“这是对方必须给的,还是我可以部分承担的?” 30:10 收尾与行动建议 — 三个小练习,帮你减少关系内耗,让自己更平静。
Hi 4060位朋友们,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29 岁的我(接近30岁啦✌️),把人生画成了一个三角形:底座是身心健康和深度关系,顶点是财富。这不是励志口号,而是我在日常生活里一遍遍验证的平衡术。 在这期节目中,我会聊: * 为什么吃饭、睡觉、运动是能撬动人生的三根杠杆 * “动与静”“开与阖”的智慧 * 物质与精神如何同步增长,不被消费主义推着走 * 从“够”到“多”:定义属于自己的财务舒适区 * 把消费变成投资,让金钱为未来播种 如果你也在寻找生活的稳定感和内心秩序,这期可能会帮你画出自己的三角形。 00:00 开场 — 分享29岁的决策“锚点 01:26 三角形解释 — 身心健康 / 深度关系 / 财富,如何定义与关联 04:14 生活中的小决策 — 吃、睡、动三件事的复利效应 07:07 运动的力量 — 每天的主动安排与运动多样性 10:29 动与静的平衡 — 练习身心合一的节奏 12:37 “开与阖”:顺应身体节律,调节能量状态 17:42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 物质+1,精神也要+1 23:31 何为“够”?生活中的消费与目标管理 27:03 财务目标与规划:从“够”到“多”的深度思考(提到的播客:无人知晓 E40 够与多) 31:49 消费与投资 — 如何将消费决策转化为投资决策 32:38 长期主义的财务观:让金钱成为你的未来种子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Hi 4030位朋友们,你们好呀~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在今天的播客中,我们来聊聊放下对生活的控制,如何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掌控感。分享的是我对控制与放手的思考,我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自我觉察和实践。 我们都常常陷入对他人的期待与控制中,但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些期待背后,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呢? 这一期,你将听到: * 掌控背后的控制欲:从亲密关系到日常沟通,如何识别自己不自觉的控制欲,学会在关系中放手。 * “做自己”与“控制自己”:分享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做自己”与“控制自己”,尝试放下对“应该做”清单的依赖。 * 孩子与成人的不同关注点:孩子们的“灯笼式注意力”与大人们的“聚光灯式注意力”,两者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 * 有效掌控的实践:我们如何通过区分“影响圈”和“关注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活在当下。 * 释放控制,拥抱流动:如何通过简单的自我练习,感受生活的流动与从容,做到心境的“平常心”。 如何觉察控制: 00:32 是对别人好,还是一种控制?——期待是一种隐形的暴力 06:45 反馈与沟通:有时别人不需要你“立刻”回应 08:17 亲密关系中的“我”句法:表达需求而非命令 09:02 自我控制:你是出于喜好做事,还是因为恐惧? 09:48 生活清单:我的“想要”清单与“应该”清单(want to do list VS to do list) 18:32 “What if”思维与“debug”生活:你是不是总想去改变过去,修正问题 如何从控制到掌控: 20:00 中医的平常心:如何回归自然节奏,找到内心的平和 23:04 孩子与大人的注意力差异:灯笼与聚光灯的比喻 28:50 当我“Stop trying”时,我真的"stop trying"——放弃也是一种美德 31:01 角色流动PAC理论:亲密关系中的“家长”和“小孩”角色转换 32:00 行动上忠于理性,身体上释放情绪 33:01 不健康的掌控感:自我破坏与强迫性重复 37:48 感恩与支持:宇宙在背后为你提供的一切能量与支持
Hi,4006位朋友大家好呀~我是可颂,我终于回来更新播客了✌️ 可颂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30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见文末。 🎙️ 本期主题:创伤、刺激上瘾、休息羞耻与大脑的多巴胺循环 在这一期中,可颂结合自身生活、咨询工作经验与心理学知识,深入探讨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休息、习惯忙碌、容易上瘾。 从“创伤如地震、刺激如糖果、多巴胺如快乐快递员”的温柔比喻,到如何具体实践“非生产性的存在”,本期适合: * 情绪敏感、焦虑型依恋的人 * 忙碌上瘾、信息输入焦虑者 * 想要休息但总是觉得“羞耻”的朋友 00:00-02:44播客开场与近况分享,谈到身体与生活状态,以及中医与心理结合的探索 02:44-03:42引入本期主题:“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不能休息?”——忙碌上瘾、羞耻、刺激依赖 06:19-08:34如何识别自己对信息、关系、学习的刺激依赖?以及内心的恐惧根源 08:34-10:00从养育关系看为何我们害怕平静——对“平稳”感到无聊,其实是习惯冲突的安全感 10:00-13:14刺激为何与创伤有关?比喻“创伤=心理地震”,“刺激=大脑糖果” 13:14-16:42为什么我们痛苦时更容易上瘾?解释多巴胺的“奖赏机制”与“忙碌带来的成就感 16:42-18:41社会如何把“忙碌”变成价值的象征?以及休息为何被等同于“无用” 21:25-24:30焦虑型依恋的人为何更容易上瘾?情绪刺激带来的多巴胺反馈 24:30-25:49转向实践部分:如何打破创伤-刺激-忙碌的恶性循环?“being” vs “doing” 25:49-27:36步骤1:降低刺激阈值,用低刺激的方式训练大脑安全感 27:36-30:48步骤2:回归身体体验,运动、搭积木、拼图、浇花等方式降低思维过载 30:48-32:47步骤3:建立静止的练习,不叠加刺激、接触自然、做“无目的”的存在 32:47-34:37每天10分钟静坐练习的建议,以及用听觉、光影感受当下的方法 34:37-38:09咨询中的实践故事:透过留白时间、少讲话练习,带来深层觉察 38:09-39:26最重要的提醒:神经系统修复不是一次性突破,需要时间与温柔 39:26-40:18播客结语,强调温柔面对休息羞耻,也欢迎听众联系进行心理咨询 以上,感谢大家的收听,祝福大家都能心安理得享受“无所事事的闲暇”! 咨询小时数:300小时(更新于2025年8月3日)
Hi,3946位朋友你好呀~ 我是可颂,可颂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250小时+,如果你想要找个人聊了,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服务介绍海报请看文末。 这期播客(第122期)以「创伤记忆的修复」为核心主题,主播可颂通过一段自己在轻轨上的深度情绪体验,提出了一个“自我疗愈”的心理练习方法:穿越回创伤场景,在想象中注入支持性关系,以实现创伤记忆的转化与意义重构。 核心亮点: * 创伤是无时间线的:碎片化、非语义、储存在边缘系统,容易闪回。 * 自我疗愈练习结构:回到创伤场景(如高中孤独时刻); 确认当时的情绪(孤独、羞耻、自卑); 想象支持人物(伴侣、孩子、朋友)穿越回当下给予陪伴与鼓励; 允许双向支持 —— 自己也能照顾他人; 构建新的心理意义,松动“我是受害者”的单一叙事; 记录整个过程,沉淀为可调动的内在资源。 * 理论支撑:叙事疗法:“过去无法改变,但我们如何讲述它,是可以改变的。” 空椅技术、支持性关系的内化、情绪的身体觉察。 01:40提出一个独特的自我疗愈体验 02:31解释创伤记忆为何难以处理(无时间线、非语义) 06:37穿越剧类比:用当下资源“回到过去”修复创伤 07:18详细讲述练习步骤(一):回到高中创伤场景 10:13步骤二:确认情绪 —— 深度孤独与渴望被看见 15:00步骤三:召唤爱的人进入场景(伴侣与孩子) 17:52步骤四:构建互动,赋予关系新的角色 20:58关系流动性思考:爱不是角色限定,而是自由流动 22:18回答听众担忧:没有伴侣/孩子怎么办?谁都可以是“手办” 23:45理论补充:创伤与大脑、闪回机制解释 25:40环境安全提醒 + 叙事疗法理论引用 27:32空椅技术介绍 + 与本次练习的呼应 30:22方法总结:六步构建疗愈式“想象回溯” 34:43强调记录与内在图谱的价值 36:41主播的愿景:赋权来访者,激活内在资源
Hi 3893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可颂,我又来分享亲密关系相关的话题啦。 可颂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230小时+,如果你想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个人介绍请看文末图片。 本期关键词: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创伤|亲密关系|依恋理论|自体客体体验 为什么你总爱上那个忽冷忽热的人? 焦虑型与回避型依恋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支痛苦的舞,一方拼命靠近,一方拼命后退。在这期节目里,我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心理咨询实践和依恋理论,带你看清:我们以为的爱,很多时候只是创伤的循环。 本期亮点包括: * 创伤依恋的5个典型表现 * 焦虑X回避为何相互吸引却彼此折磨 * 如何觉察并打破创伤模式 * 什么是自体客体体验,它为何能疗愈我们? 推荐你边听边做记录,如果你正深陷一段关系的痛苦,或许会从中找到答案。 时间戳: 02:01 - 03:44|“你们并不是在相爱,只是病在一起了” “我们只是病到一块去了。” 🧠 你以为的爱,可能是你和对方创伤的相互纠缠。 03:44 - 05:05|创伤依恋的5个典型表现 一味迎合,失去自我 不合时宜的痛苦 离不开的执念 分开多年依旧内耗 对真相的执着探索 06:26 - 08:41|依恋理论概述与四种类型说明 🔍 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的差异 📌 我们爱的方式,是我们被爱的方式的延续。 10:29 - 14:55|焦虑型 X 回避型:一段痛苦的情感舞蹈 💥 张力十足的互补关系:你追我逃、你越逃我越追 18:15 - 22:20|为什么明知道不合适却难以放手? 🔁 情感过山车=爱情的错觉 💡 心理解释:潜意识的自我修复冲动,让我们反复投入类似关系 24:44 - 28:48|创伤依恋如何打破? 认识它的存在 增加新的关系体验(哪怕反直觉) 记录并对比自己在不同关系中的反应 书写你理想中的关系 📌 行动建议:给自己写一个“亲密关系理想清单” 8:22 - 42:26|什么是“自体客体体验”?为何是疗愈关键? 🌱 “像植物朝向阳光一样,我们寻找情感的归属感。” 📖 推荐文:公众号《简单心理》的文章「能带给你这种体验的事物,遇到了千万别松手」 https://mp.weixin.qq.com/s/kX3D1zL8gRklPVZxb-tCYA 45:19 - 46:06|最后的提醒:把温柔的他人发展在内心 🧘♀️ 通过冥想、书写、运动,培养“温柔的内在声音” 💡 长线建议:真正稳定的关系从“自我陪伴”开始
Hi 3857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可颂🥐 可颂开放1V1心理咨询,目前累计小时数210小时+,如果你想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 本期看点|你的收获: *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幸福?进化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 如何停止对自己的自我评判?用3个“解离小技巧”松动痛苦想法 * 面对焦虑、愤怒、内疚…不是压制,而是“扩展”情绪空间 * 打破“幸福=没有痛苦”的误区,认识真正的心理韧性 * ACT(接纳与承诺疗法)3个实操技巧:解离、扩展、联结 * 超简单!但极有效的「情绪观测练习」+「五感连接法」 01:20|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的大脑设计不是为了幸福,而是生存 03:15|自我评判的声音为什么总在脑海中响起? 06:00|“被群体接受”的本能,为什么让你总在比较和怀疑自己? 07:05|幸福≠没有痛苦:控制情绪可能反而让你更痛苦 10:00|完美主义者的痛苦:总要“状态好”才能开始 12:00|控制情绪的策略本身,成了更大的问题? 14:30|ACT出场:幸福的“逆向操作”开始了 15:50|🔧 解离(defusion):3个技巧,破解负面想法 25:00|🎈 扩展(expansion):用“气球练习”松动身体紧张 34:30|📍 联结(connection):回到当下的感官练习3步走 38:40|总结:幸福是和内在和解的过程,而不是逃避痛苦 🛠 实用练习工具箱|可操作! * “我有一个想法”句式 → 把想法和自己解绑:例子“我有一个想法,我现在很没用”,提醒它只是个念头。 * 想法命名法 → 把重复出现的负面语句命名:“我不值得”频道、内心老电视剧频道。 * 配乐法 → 用生日快乐歌给灾难化想法配音,增加心理距离,带点幽默感。 * 情绪扩展练习(气球练习) → 想象在胸口放一个气球,跟呼吸一起感受它的形状、重量与空间。 * 五感连接练习 → 找出你当前能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的东西,重新锚定在现实中。 * 头顶兔子练习 → 把玩具放在头顶,感受身体平衡与存在感,适合身体觉察训练初学者。 💬 留言互动: 你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你曾经历过“控制痛苦→更痛苦”的循环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i 3835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可颂🥐 可颂开放1V1心理咨询,目前累计小时数210h+。如果你想找个人聊聊,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备注“心理咨询”。 邀请“身弱心强”、每天都在小病小痛拉锯的朋友收听本期节目: 01:20|“心理微创”是啥? 03:05|干眼症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04:40|视频 or 语音咨询?安全感和信任感的两难 07:00|当慢性病成了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09:11|生完孩子后的产后抑郁:原来那段虚弱有名字 12:18|用爱看待自己的身体 13:58|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好的“充电宝” 15:29|妈妈的焦虑是我对身体的“隐性设定”,也是一种代际传承 17:05|身心能量最低处,有做出改变的动力 18:50|自我关怀≠自我肯定:允许自己当一个“普通的虚弱人” 20:10|中医智慧×森田疗法:与病共舞 22:12|我不想成为麻烦,但我也不必苛待自己 23:58|pain ≠ suffering:你可以痛,但可以选择不痛苦 24:42|心理微创:为什么我们还羞于启齿? 27:27|“我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也是一种求助起点 28:27|慢性压力就是在身体内的小伤口在发炎 31:11|以我们值得的方式,好好活着,时间永远在为你工作 🌙 愿你今晚,也对自己多一些温柔。我们下期见~
Hi,3769位听友,你们好呀~ 可颂开放1V1心理咨询,目前累计付费小时数180h+,有需要的听友欢迎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务必备注“心理咨询”。 邀请你来收听本期节目: 00:00 破100期的真诚告白 02:15 人生是乐高,你是设计师 * 传统教育陷阱:东亚小孩只会“自上而下”接受安排 * 哈佛人生设计课核心:把人生拆解成可自组模块(像拼乐高!) * 福格模型×原子习惯联动:用“小赢”取代宏大目标 05:44 情绪改造术:骗过大脑的魔法 * NF人如何跳出思维负循环? * 科学验证:假笑→真开心?“Fake it till make it”的神经机制 10:06-16:25|B=MAP黄金公式拆解 * 行为(Behavior)= 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提示(Prompt) * 血泪教训:动机是抛物线!过度依赖→自责内耗 * 解法反转:从最末端的提示(Prompt)倒推设计 → 案例:把“我要多拍照”变成“看见美食/女儿笑→立刻掏手机” 16:25 能力拆解5维度 * 习惯卡住?用时间、资金、体力、脑力、日程链诊断 24:39 3个行动锚点 * 设计你的“提示触发器” * 每天制造“小赢时刻” * 专注当下鹅卵石 我个人最大的takeaways: * 重新设计你的人生:不再是上对下的教育模式,而是从自己出发,设计属于自己的生活。 * 从目标导向转为习惯导向:每个习惯就是通向目标的一块“鹅卵石”,我们一块一块来。 * 积极情绪对生产力的影响:开心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如何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比如微笑、举拳头)影响大脑分泌积极的神经递质。 * 动机的波动性与不可靠性。如何从外部提示入手,确保即使动机不强烈,也能维持习惯的稳定。 * 如何拆解能力的障碍,并解决时间、金钱、体力、脑力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感谢大家的收听!
Hi 3723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你们的可颂,今天这期是一个高敏INFJ成长的内心剖白。 可颂开放1v1心理咨询,有需要可以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请务必备注“心理咨询”哈~ 在本期节目中,主播可颂作为一位高敏感INFJ型人格的心理咨询师,深入剖析了自己在成长过程和亲密关系中的内心体验。我分享了INFJ人格的荣格八维特点,特别聚焦于如何应对"空号"现象——即在头脑中过度内耗而忽略现实生活的状态。通过与ISTJ伴侣的对比,可颂展示了不同人格类型如何互补,以及高敏感人如何平衡直觉与现实感知的能力。 核心亮点 * INFJ的荣格八维解析:主导功能(内倾直觉NI)、辅助功能(外倾情感FE)、第三功能(内倾思维TI)和劣势功能(外倾感觉SE)的详细剖析 * "空耗"现象探讨:高敏人如何容易陷入头脑内耗而忽视当下实感的困境 * SE失控的真实表现:从不记得名字、方向感差、身体过度使用到环境规则迟钝的多维度表现 * INFJ与ISTJ的互补关系:"我是他的望远镜,他是我的放大镜"的生动比喻 * 提升现实感知力的实用方法:通过身体感知、五感锻炼和环境适应来增强SE能力 * 直觉的力量与局限:如何辨别真正的直觉与恐惧投射的区别 * 高敏人的大脑管理:如何应对信息过载和思维发散的挑战 适合人群 * INFJ及其他高敏感人格类型 * 对MBTI和荣格人格理论感兴趣的听众 * 希望改善内耗问题的个体 * 想要更好理解不同人格类型互动的伴侣 * 寻求平衡直觉与现实感知能力的人 当INFJ遇上ISTJ伴侣 00:57 - 关于荣格八维的兴趣和本期聚焦INFJ与ISTJ人格类型的原因 02:02 - 高敏INFJ常见困境:内耗、想法多但缺乏行动力、自我怀疑等问题 荣格八维 02:30 - INFJ荣格八维详解:主导功能(内倾直觉NI)的特点与表现 03:40 - 大图景vs细节:INFJ与ISTJ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差异 04:21 - INFJ的辅助功能:外倾情感(FE)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05:05 - INFJ的"多面孔"特质: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表达方式的能力 06:53 - INFJ的劣势功能:外倾感觉(SE)及其对现实细节和感官体验的影响 08:01 - "空耗"概念解释:在头脑中内耗而忽略现实的状态 08:44 - INFJ荣格八维总结回顾 INFJ如何提升Se 09:08 - SE失控的具体表现(一):不记得名字、品牌和具体标识 10:01 - SE失控的具体表现(二):方向感差、过度使用身体、容易磕碰 11:01 - SE失控的具体表现(三):对精细妆容的困难、对数据和说明书的抗拒 13:24 - "放大镜vs望远镜":ISTJ与INFJ在关系中的互补作用 15:30 - 提高SE能力的方法(一):靠近高SE的人并模仿他们 16:26 - 提高SE能力的方法(二):增强身体感知和五感体验 17:56 - 提高SE能力的方法(三):从事具体的手工活动如相册制作、植物养护 18:25 - 提高SE能力的方法(四):运动和身体协调训练 19:20 - 高敏人的感官过载问题:如何识别和应对 20:35 - 高敏人的能量管理:规律活动和自然体验的充电作用 发挥INFJ的Ni功能 21:39 - INFJ的超强优势:强大直觉的表现和应用 23:15 - 直觉驱动决策的好处:减少自我怀疑,增强信念感 24:32 - 直觉的科学解释:内部信息整合和判断机制 25:26 - 如何区分真正的直觉与恐惧投射 27:07 - 直觉作为"一生的智慧":经验积累与iCloud的比喻 28:07 - 当直觉消失时:如何应对没有直觉指引的焦虑 29:08 - 接受"走小路"的必要性:不过度依赖直觉天赋 30:22 - 大脑释放窗口:记录、表达和分享的重要性 30:46 - 给大脑新挑战:定期增加新项目的自我成长策略 以上,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Hi,3681位朋友,你们好呀~我是可颂! 本期节目基于《认识大脑》一书,从脑神经科学视角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颠覆你对“理性与情绪”“大脑功能”的固有认知。(飞机上一口气读完的书,是我5月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 你将了解到: * 大脑的真正职责:管理身体预算,而非单纯思考 * 情绪的本质:身体预算的调控策略,没有好坏之分 * 焦虑、嫉妒、悲伤的科学解释与正向利用 * 人际关系中的神经共调节:为何“狠话”会破坏亲密关系 * 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行为重塑神经通路,掌控人生 适合人群 * 想深入了解大脑运作的科普爱好者 * 常被情绪困扰,渴望自我接纳的人 * 希望改善亲密关系与沟通模式的探索者 温馨提示 本期音频因分两天录制存在音色差异,但不影响内容深度,建议佩戴耳机收听。 时间戳 * 00:00 引言:为何这本书颠覆认知? * 02:44 误区一:大脑是思考器官?不!它是身体预算的财务总监 * 05:57 大脑如何预测未来?以“口渴喝水”为例解密预测机制 * 10:34 重塑大脑的两种方式:神经通路优化 vs 新突触建立 * 12:17 误区二:人类有三个脑?不!理性与情绪本是同一团队 * 15:32 情绪的科学真相:焦虑=加油打气,嫉妒=目标导航,悲伤=省电模式 * 21:54 人际关系中的神经共调节:为何亲密关系能“榨干”或“滋养”你? * 25:39 实用建议:如何建立“神经系统友好型”健康关系? 行动建议 读完本期内容后,尝试: 记录一次情绪爆发时大脑的“预测信号” 对亲密的人说一句“神经友好型”的话 用新体验覆盖一次旧习惯,观察大脑变化 以上,感谢大家的收听~!下期再见! 可颂开放1V1心理咨询,有需求的听友请添加工作微信【mindwandering2024】,麻烦备注【心理咨询】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