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想要改变但不能改变的时候吗? 你有发现过自己循环的模式或者重复的命运吗?比如比赛总在最后一刻输掉,爱的人总在最后离开;比如过度地考虑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需求,再比如一而再地选择某类伤害自己的对象。 熟悉的痛苦总是循环地在新的人或事情中重复上演,有时候你没有意识到这样重复的怪圈,有时候你意识到了想要改变,却发现真的很难改变。 循环的命运往往和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有关。 本期我们共读了这样一本书:《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reinventing your life)》,就着这本书,本期我们想一起聊聊,我们的性格层面有哪些典型的限制性信念?这些限制性信念如何束缚我们?认识到了之后又该如何突破与改变? ------------------------------------------- 本期时间轴: 2:09 想要改变但不能改变,“拒绝吃鸭血”和我“循环的命运”居然有关? 09:37 “性格陷阱”如何影响我? 12:35 鹿鹿的“苛刻标准”性格陷阱:完美主义者与拖延症 19:00 限制性的反面叫做“自由” 20:55 孟孟的“脆弱”性格陷阱:外面的世界,“危险危险危险”! 23:40 橙橙的“情感剥夺”性格陷阱:他人永远也无法满足我对爱的渴望 29:15信念带来限制,但也带来资源和好处(“脆弱”让孟孟新冠到现在都没中招!) ---------------------- 32:08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我为什么要改变自己? 37:20 认识到了“性格陷阱”带来的限制,要如何改变呢? 44:00 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从“我应该”变成“我可以” 49:30 “觉知”也是面对限制性信念的钥匙 53:33 在事情中觉察自己的焦虑,从情绪背后去观察自己的需求 57:17 没有完美的性格,我们最终是为了更接近自己的天性 --------------------- 62:00 我们的限制性信念从何而来?回溯自己的童年经历 64:10 信念的形成,背后是个人经历与文化环境 66:50 从程序变成程序员,书写自己的程序,调整自己的BUG! 69:30 私货夹带时间:《暗涌》by王菲,“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 本期参考书目: 杰弗里.E.杨《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Jeffrey E.Young 《reinventing your life》(英文原版) 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本期主播: 糖橙 / 孟孟/ 鹿鹿 本期节目制作: 剪辑@糖橙 / 文案@鹿鹿 关注罗里八索的其它交互渠道: 微信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罗里八索的听众朋友们,新的一年好! 新年的第一期,我们做了一期关于女性主义的对谈。 女性主义是我们一直以来特别想在罗里八索聊的话题。如果说自我的认知与探索是一生的命题,那么性别身份也应当是其中难以避开的话题。 我们想知道,我的性别带给我的,有哪些是我要坦然接受的,有哪些是我想奋力挣脱的? 我们也想知道,我的自我寻求中,有多少出自本心的热忱,有哪些来源于社会与文化的构建? 而在聊天中,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原来一个性别要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另一个性别的处境与困扰,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地容易。因此,在这次聊天中,我们也努力跨越性别的鸿沟,从自身切实的困惑谈起,也从各种理论与主义出发,去认识与解释自己的性别身份,也去理解河流对岸的另外一个性别。 我们也想要强调的是,从微观上谈论我们现实面临的种种困惑也好,从宏观上认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与物质基础上的结构性压迫也好,我们都不是为了将困境归罪于社会、体制或者他人。我们了解女性主义的目的,并非为了成为一个“受害者”,而是希望站在一个更理性、更有觉知的视角去理解与看待自己。这是觉知与觉醒的过程,也是自由与超越的经途。 另外我们也发现,尽管性别的权力结构有不对等,但社会赋予性别的自我认识障碍,对于男性和女性是类似的。因此,无论社会结构与宏观环境赋予你的枷锁是什么,我们都祝愿大家拥有看清事实的智慧,也拥有接纳真相的勇气。 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都能更真诚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迟到的2023新年祝福,送给大家! 本期时间轴: 00:29 罗里八索最近为什么拖更?来自橙橙的诚恳解释 01:34 什么让我们开始关注性别的话题? 03:25 职场的性别歧视?开始找工作后意识到职场的性别偏好 05:07 单身带来压力?女性在婚恋中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07:01 遵循社会传统会更“安全”?---女性也会成为父权制的“帮凶” 11:40 我们从平等到不平等?国内女性劳动参与率在逐年下行 13:40 我如何解读自我?性别身份是自我认知中避不开的话题 15:45 性别的问题真的这么“尖锐”吗?男性如何去感知女性主义? 25:40 对女性而言,“母职”是天生本性还是后天教化? 33:30 生育是剥削的根源VS生育是力量的源泉? 37:45 男性也有男性的社会压力!有“女性主义”对应的“男性主义”吗? 43:22 既要事业成功,又要家庭美满?女性面临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50:44 “家务劳动”是马克思女权主义的关键词,但不是核心矛盾 54:03 为什么“一个快乐的母亲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不能是快乐的父亲吗?! 56:40 家庭关系不只是权力关系,生活中要避免“我是受害者”的心态 63:49 不陷入受害者视角,也不恐惧成为弱者 65:31 受害的对立叫“创造”,以智慧看清事实,以勇气接纳真相 67:39 夹带私货时间:《我的美丽》by小霞(黄绮珊),祝福大家发现与珍视自己的独特美丽! 本期参考书目: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by上野千鹤子 《第二性The second Sex》by 波伏娃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by上野千鹤子 ------------------------------- 本期主播: 糖橙 / 孟孟/ 鹿鹿 本期节目制作: 剪辑@糖橙 / 文案@鹿鹿 关注罗里八索的其它交互渠道: 微信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金钱,是我们谈及自己的生活时无法避开的话题。 吃喝玩乐,我们需要金钱; 养育家小,我们需要金钱; 社交生活,我们需要金钱; 预防风险,我们需要金钱; 倘若还有点小众爱好,烧起钱来也是大把大把…… 我们需要金钱,在安全感的层面,群体认同的层面,社交标签的层面…. 我们如此地需要金钱,赚钱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不知不觉间,我们无数的欲望与恐惧,好像将我们变成了金钱的“奴隶”。 金钱成为目的,而人成为了工具。 但金钱,真的应当、真的能够承载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吗? 齐美尔说,金钱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但人始终无法栖居在桥上。 因此我们一直想聊聊金钱这件事,尤其是在我们有位小伙伴放弃别人眼中的人赢工作,毅然裸辞追求心中所愿之后,我们也很好奇,没有收入的生活对于他有着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借着《thirty lies about money》这本书,来聊聊人和金钱的关系吧! 愿我们摒除一些对钱的错误信念,建立更加健康的金钱观念,更为坦荡和真诚地走向我们的人生意义! ----------------------------- 本期时间轴: 01:05 本期书目:《thirty lies about money》(关于钱的30个谎言) 02:25 30岁“裸辞”的感受和状态!没有收入的橙橙居然更加快乐了?(点题) 06:16 需要多少钱,才能满足我的【安全感】需求? 11:28 人能完全脱离和金钱的关系吗?freegans(不消费主义者)的启示 17:45 钱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虚荣?地位?优越感?身份认同? 22:35 钱承担了太多它不必要承担的角色… 28:55 幕布理论:我们赋予金钱的意义是自己内在的匮乏投射 30:40 人生意义的问题如此难回答,使得赚钱成为更容易的目标 32:49 金钱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但人无法栖居在桥上 35:1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人与金钱的正确关系”的启示 42:15 从我支配钱到钱支配我,我们如何在无意识中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44:00 建立健康的金钱观!钱有其价值,但不能代替意义与目的 49:35 赚够了钱就辞职?!要积累多少财富,我才能向远方出发? 55:15 解脱与金钱的关系,不被恐惧与欲望驱使(《低风险创业》) 61:52 下期预告:从《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出发,女性的自我认知与寻求 62:35 结尾私货夹带:陈奕迅《黄金时代》 本期参考书目: 《thirty lies about money》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低风险创业》 ------------------------------- 本期主播: 糖橙 / 孟孟/ 鹿鹿 本期节目制作: 剪辑@糖橙 / 文案@鹿鹿 关注罗里八索的其它交互渠道: 微信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在《功利主义》里提出过一个经典问题: 你愿意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终日快乐的猪? 以前上学的时候,哲学系的系衫也让大家在 “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中二选一。 Emmm,为什么我不能选择“快乐的苏格拉底”!(开个玩笑... 哲思似乎总是痛苦的,以至于在哲学家中,将对“快乐”的研究放在核心位置的也是凤毛麟角。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与哲学家谈快乐》这本风趣可爱的小书,看看哲学家们怎么理解快乐,和我们一起找寻获得快乐的秘方吧! 本期时间轴: 01:40自律更快乐还是放纵更快乐?谈谈我们最近的快乐体验 05:30 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快感,快乐与幸福 09:46 斯宾诺莎:万物能力或有强弱,都在努力维持其存在 11:33 【躺平】更幸福还是【努力】更幸福?看看斯宾诺莎怎么说! 16:12 怎么积极主动地“卷起来”?----理性之光的力量! 20:05 数学学不好,我就可以放弃吗?----个人的特质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22:24 自我的寻求:“真我”的寻找与&“附加我”的祛除 23:23 生活中“哇好爽”的moments太重要了!---橙橙的自我探寻之旅 25:05 对我来说越是本质的东西,越会频繁地发生在我身上 33:10 放下对最终的答案的执着,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6:22如何从讨好型人格中解脱出来?---一个认识与改变自我的小案例 38:33 另外一条寻求快乐的道路: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 42:28 愿爱如一片大海,奔流于你们的灵魂之间”---愿我们拥抱真实的爱 45:10 向内与向外的相辅相成:向内的道路,看清“真我”;向外的道路,放掉“小我” 48:23 我要怎么自信起来?(被PUA了怎么办) 52:30 本书到底是“鸡汤”还是“本质”?(我们仨的读后感) 54:58 “术”层面的快乐Tips有用吗?(专注、参与感、冥想、感恩) ------------------------------------------ 60:03 孟孟::走出二元对立,理顺自己,与生活达成一致 60:56 鹿鹿:向内释放自我,向外融合世界,获得完美的快乐 61:39 橙橙:人并非天生自由快乐,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 62:49 下期预告:《30 lies about money》探讨人和金钱的关系 63:22 私货夹带:丁世光《Simon》(尾奏好好听,不要错过!) ----------------------------------------------- 本期主播: 糖橙 / 孟孟/ 鹿鹿 本期节目制作: 剪辑@糖橙 / 文案@鹿鹿 关注罗里八索的其它交互渠道: 微信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我们几乎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烦恼。 有人苦于钱财,不能拥有想要的物质生活; 有人苦于人际,不能拥有满意的亲密关系; 有人陷于竞争的漩涡,终日的勾心斗角,在算计与被算计中如履薄冰; 有人溺于孤独的深渊,难以打开自我心门,无法找到可依偎的怀抱; 有人执着拥有; 有人害怕失去; 有人无法面对自我; 有人只敢和自己相处; …. 写到这里,都不得不感慨一句,众生皆苦。 所以今天我们带来苟嘉陵居士的书《做一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佛法的智慧,了解在佛学的观念里,我们如何止息烦恼,成为一个喜悦的人:) 另外,这期鹿鹿和橙橙也邀请到我们的好朋友梦梦一起来到罗里八索幼稚园(?),希望为大家带来更多新鲜有料的视角~ 本期时间轴: 00:55 《做一个喜悦的人》—佛法对自我认知的帮助 02:20 梦梦在香格里拉松赞林寺浅尝佛法 06:00 听高僧大德讲“人生修行的目的是不是四大皆空”? 10:00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似乎充满了误解… 14:35 积极朴实的“人生佛学”!我们的目的很简单,“跟所有的烦恼说拜拜”~ 18:26 如何使烦恼止息?---四念处:身受心法四个层面的修习 21:57 为什么修习四念处可以止息烦恼?---浅谈“缘起”、“苦集灭道”与“八正道” 28:40 身念处的修习:觉察到了身体的痛苦,然后怎么办呢? 35:26 身念处的两种修习方法:呼吸法(安那般纳法)与定点循环关照法 38:20 受念处的修习:如何观察与面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45:12 心念处的修习:“心”是一种内在的整体状态 47:57 “身受心法”的全面观察与觉知,无法一劳永逸的人生修行 52:28 法念处的修习:觉知你的信念,了解你的“人生自动导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56:40 为什么我一直母胎solo?揭秘橙橙的限制性信念! 59:39 几个修习的tips:观察而非评价;修习正定;放松、集中与有恒 64:12 下期预告:《与哲学家谈快乐》(尾声推歌:I feel coke/井上大辅) ------------------- 欢迎关注【罗里八索自我研习logic&Passion】的其它交互渠道: 微信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更多文本内容供阅读与讨论!
本期是肯威尔伯《万法简史》这本书讨论的最后一个部分:上行与下行。 谈及修行,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似乎就是要寻得一朝开悟,脱离尘世,六根清净,从此没有痛苦与哀愁。 但我们追求自身的发展深度,最终真的是为了走向空性,脱离尘世吗? 肯威尔伯的思想,或许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沿着威尔伯的全子与全阶序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一个基础的认识是,人的意识从最低阶段到最高阶段的发展,即是从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到灵性的进化过程。 所以他提出发展的两条路径:上行与下行,也即与意识发展的阶段相呼应。上行即从物质上升到灵性;下行即从灵性下降到物质。向上是超越的过程,向下是遍及四方。向上是出世,向下是入世。向上是智慧之道,上溯空性;向下是慈悲之道,下及万有。 整个人类的世界观长期以来都存在“上行之道”与“下行之道”之间的割裂,作为个体的我们也很容易将出世与入世、内在与外在、心灵与物质对立起来。这期的讨论我们想传达的,正是希望超越对立,走向上行与下行的整合统一。对内在的探索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生产生活;与人和事物的碰撞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展内在。打通上行与下行之间的循环,整合内在与外在,这是肯威尔伯对于人发展自我的最终解答,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与收获。 本期时间轴: 02:22 生活中的困惑:修行的道理与实际生活的割裂 07:20 什么是上行之道/下行之道? 11:40上行与下行两条路径缺一不可 17:36东西方长期以来都存在上行与下行的割裂 22:36 跳出二元对立的思想,我们需要智慧与慈悲的整合 30:00人的发展并非一步登天,自我要经历一步步的攀登 34:50 威尔伯的思想:自我意识发展的几个阶段(物质我/情感我/心智我/角色我/成熟我) 41:20 人的进化过程是从自我中心到摆脱自我中心的过程 43:09 找到隐藏的真实自我,解除限制性信念 48:39 意识的发展进化会经历的三个阶段:融合---分化---整合 55:05 回到最初的困惑:整合上行与下行,去体验人生,但不迷失在角色中 59:00 下期预告+私货夹带(苏慧伦:秋天的海) 祝大家秋天快乐:) ------------------ 欢迎关注【罗里八索自我研习Logic&Passion】的其它交互渠道: 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什么是真实? 物质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所思所想,情绪与感受,头脑中发生的一切都不能被称之为真实吗? 进入科学主义主宰的理性工业时代后,客观世界的真理被奉为圭臬。我们将眼睛所见、目光所及、科学可证明奉之为“真”。 我们从内在走到外在,从心走到脑,从慈悲走到血清素。 但这可以代表所有的“真实”吗? 肯·威尔伯提供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四象限的视角。 真相不止有一双眼睛。个体外在、个体内在、群体内在、群体外在是四个不同面向的真实。 要完整地认识与发展自我,我们发现这个四大象限的整合视角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外在的饮食健康与锻炼身体,也需要不断认识和诠释自己的内在世界;我们需要在个体的维度关注自己,也需要在群体的维度关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与周围事物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从四象限的整合视角中获益匪浅,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本期时间轴: 00:42 上期回顾:全阶序的思想为人的存在指明方向 02:15 什么是真实?四象限的视角:真相不止有一双眼睛 04:35 一个例子:为什么我们更容易“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09:13 四象限视角:一张整合的大地图(内在/外在;个体/群体) 15:40 个体内在/个体外在/群体内在/群体外在分别指什么? 19:28 任何事物都有四个面向:相互独立又关联的关系 25:35 不止于认识自我:四象限视角在其他领域的启发 31:18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左手之道(诠释式)vs右手之道(注视式) 36:35 内在诠释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43:30 认识自我必须的群体视角:文化与社会提供人的背景脉络 53:01 四象限对应的三大领域:科学、道德、艺术的解离与整合 59:02 一个总结:什么是真实? 1:01:45 私货夹带时间:Richard Sanderson《reality》 -------------------------------------------- 欢迎关注【罗里八索自我研习Logic&Passion】的其它交互渠道: 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你被人生的意义感/价值感问题困扰过吗? 积极向上、忙碌生活的主旋律下,你有过虚无感与倦怠感吗? 如果意义感/价值感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意义感? 接下来几期我们讨论的这本书,是美国超个人心理学的核心人物、意识研究领域的大家---肯威尔伯先生的《万法简史》。这本书或许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大家“认识自我”提供一些启示和方法。 (1)寻找人生的意义感/价值感---大存有链思想的启发; (2)整合的视角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四象限框架的启发 (3)如何更好地知行合一---上行之道与下行之道 本期我们集中在关于人生意义感/价值感的讨论,希望“大存有链”思想为大家寻找人生的意义感,建立认识自我的坐标带来一种视角、一些启发。 本期时间轴: 0:24 《万法简史》对“认识自我”的三个启示 3:15 为什么意义感/价值感的问题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 11:21 如何找到自己的意义感?---建立坐标的重要性 16:08 现代社会的“坐标”被什么抹去了? 20:55 对科学主义的反思思潮---以人的终极价值为核心的超个人心理学 25:17 什么是“大存有链”的思想?---非平面化的世界观 33:00 “大存有链”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成为更主动、更自由、更一体、内在更丰富的存在 40:40 私货夹带时间(好歌推荐《披星戴月》词:林夕/演唱:张敬轩) -------------------------- 欢迎关注【罗里八索自我研习Logic&Passion】的其它交互渠道: 公众号:罗里八索自我研习
我们要过怎样一种生活? To have or to Be? 我们这期选取的《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的晚期作品。书中主要探讨了人的两种生存方式:占有型的生存模式和存在型的生存模式。在弗洛姆的思想中,存在型的生活中,我们体验,分享,奉献,积极主动地生活,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活在当下;而在占有型的生活中,我们恐惧,对抗,患得患失,“看起来我好像拥有一切,实际上我一无所有。我所拥有的和所统治的对象,都是生命过程中短暂的瞬间“。 如果我们默认,自我迷失和发现自我的问题确实带有很浓重的时代与社会因素,并且又将所有思考落脚在人本身,就与我们一起,从弗洛姆的思想出发吧! 本期时间轴: 2:18作者弗洛姆的简介 3:51何为存在型生活?何为占有型生活? 18:06为何存在和占有是两种根本的区分? 20:18存在型生活VS占有型生活,是否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25:22什么因素在阻碍人们以存在型的方式生活? 34:00如何才能实现存在型的生活? 40:08从弗洛姆的思想出发,在生活中,是否有一些具体的事情可以行动? 49:35下期预告,意识研究领域巨擘肯.威尔伯<万法简史>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