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 聊天局:一天给那么多人发微信,却没有一个人分享生活

你一天会和多少人发微信?又会和其中多少人分享日常? 你会奔波于社交场合,是朋友同事眼中的社交达人,可其实内心只想静静待着吗? 社牛、社恐只是标签,如何分享、分享给谁,其实反应的是我们的心理需求和能量来源。 木登和欣雨两位主播以生活观察出发,聊聊我们“薛定谔的分享欲”。 欣雨:“分享欲逐渐消失在朋友圈,但此消彼长于令自己安全的空间。” 木登:“我人前社牛,人后社恐,社牛面具已成了我的一部分。” 🕙 时间轴: 1:30 和同事“网友见面”,紧张到打腹稿 6:00 你一天会和多少人发微信?又和多少人分享生活日常? 7:00 人前社牛,人后社恐,反应的是什么心理需求? 11:00 关于MBTI中I/E的激情探讨:谁说I就是内向、E就是外向? 13:05 自洽的欣雨:别人评价我,我只会说“你谁啊” 17:05 “假性外向者”是什么?怎么形成的? 18:55 可以安全分享的对象,需要调教 20:50 和父母远程沟通,好像分享了个寂寞?怎么解? 30:30 为什么分享变得越来越难?我们把说话的门槛设得太高了吗? 37:10 主动示弱,是建立关系的契机 41:00 与同事聊疫情,创造出了共同体的感受 44:35 逃离到泰国,是我给自己划的一个界限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不晚 - 田馥甄

46分钟
99+
2年前

Ep.10. 30+独立女性:爱情对我是必需品吗?

年少时的我们,不懂爱,却常常谈爱。而若谈及步入婚姻、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我们是离爱的真谛更近了,还是回归平淡是真、不若当年的热血与激情?我们似乎早早就通过文学作品和过来人的事例预知到爱的消亡,连那句网络流行语都说,“所以爱会消失的对吗?” 这是一场20代与30代女性关于亲密关系的对话。在这个时代,关系的形式变得多样,亲密变得速食且易得。但正因如此,两个灵魂的相依才更显珍贵,并依然是许多人的终极信仰。如果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那么20岁和30岁的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坐标上呢?对于30+女性,亲密关系还是必需品吗? 本期你将听到: * 30+和20+的我,对“独立”的看法有何不同? * 如何建立独立和依赖的边界? * 我们会因为爱情失去友情/亲情吗? 嘉宾: 诗琳:石扉堂创始人,结婚八年 张敏:诗琳的同窗好友,新婚一个月 🕙 时间轴: 5:05 异国求学与男友分手,成了我“独立”的契机 7:28 “独立女性”对你来说是个好词吗? 10:30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既舒适,又传递出爱? 17:00 我的闪光之处被伴侣欣赏,是我继续做独立女性的底气 18:57 少女心不会过期,相伴一生的人是最能给我安全感的人 21:10 相似形vs.互补形伴侣,可以有各自的爱的语言 24:24 伴侣一定得有共同爱好吗?亲密关系的边界感在哪? 28:49 有老公也可以有蓝颜知己,伴侣不可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36:20 “离开一个人就活不下去”,这件事存在吗? 40:51 “我和我老公任何一方都有离开这段关系的自由” 43:27 随着周围人结婚、生子,我们曾经珍视的关系会随之流逝吗? 50:27 荷尔蒙和浪漫,会消失吗?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All you need is love - Beatles

56分钟
99+
2年前

EP.9 人生AB面 | 高考同分的我们有怎样不同的未来?

高考同分,对美如和千雅来说,是一语双关。 同样的分数,相同的未知、迷茫和落寞;这也是一种分别,以往是相邻的课桌、同一本教材,现在走向了最冷门(艺术史)和热门(经济)的专业,周遭环境、每日目之所及都大相径庭。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我们也许每日说着不同的“语言”,也不常见面,但我们的成长却一直有着他/她的影子。所以曾经习惯“端水”的她,也会有时果敢坚毅;曾经快意恩仇的她,近期也有些温柔内敛的模样。高考同分不同路,但我们却始终像是在携手同行。 “我们背对背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但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彼此的画框。” 本期你将听到: * 最冷/热门专业职业发展的冰火两重天 * 这世上另一个我,无须多言的成长和默契 * 我们生活的愿景,是持续性勇敢,间歇性迷茫 本期嘉宾: 千雅:7年清华美院艺术史毕业生,初入职场,美如的最佳闺蜜 🕙 时间轴: 00:02:32 如何形容我们?不按规矩办事的“小团伙” 00:10:40 国际组织人才经济班?lol,这是一个什么班? 00:15:15 学艺术史,就是和美一直生活在一起 00:19:43 我的专业有“现实意义”吗? 00:25:08 周围的人都选择了XX工作,是我太天真了吗? 00:31:10 真正让人幸福的,是放弃大多数,选择一个心甘情愿被束缚的选项 00:32:37 大学后“第二人格”:我们身上逐渐有了对方的影子 00:45:20 “端正态度,摆正位置,你是一个学生”——少年期的共同悲情 00:48:26 宽与窄,对与错,功利与理想,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活在了二元世界? 00:58:08 艺术史毕业生,疫情期间找工作的幻灭和领悟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欣雨 时间轴制作:欣雨 剪辑:木登 🎵音乐清单: 旅行团乐队 - 奔跑在孤傲的路上

69分钟
99+
2年前

Ep.8.5 转专业上岸小组:大学四年我白过了吗?(下)

志愿报考两三行,兜兜转转小十年。 学新闻、上电视;学商科、做白领。如果职业方向这么直接、生活这么简单,我们确实会少很多辗转反侧的深夜,但回想,我们可能更爱这大学之后,黑白不再分明的立体世界。在劳动市场,人力是商品;但专业于我,又何尝没有些人文情怀的意义。 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不喜欢来概括我们做出改变的原因,转学校、专业、工作,只有遇到一个分叉路口,才有机会开始新的旅程、新的探索。同样,那些为转型而加的班、熬的夜,激烈的竞争和微薄的机遇,也不能否定我们的“前半生”。人生或有迷茫,但经历绝无浪费。 大学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又在寻找什么?我的选择,“对”了吗?用昊邑总结我们仨共性的一句话来说,“怀疑,是大学生进步的阶梯。” 生活不会定型,我们又为什么要呢? 本期你将听到: * 转专业,我们后悔吗? * 转型前的经历,是种浪费吗? * 从学生到职场,我们的感悟和教训是? 本期嘉宾: 昊邑:半路出家转法律的新闻学子,现律所打工人 Disclaimer:节目讲述仅基于个人就读体验,在有限时长里,也难以全面阐述,请听众朋友们谅解。 🕙 时间轴: 2:00 新闻转法律,是一段顺其自然的经历 3:26 非法本回大陆就业处处碰壁 5:06 找工作写“千字”长邮件。成为律所内中传第一人 12:16 转专业就像吃大餐,不能用沉没成本来衡量 13:50 不把时间线拉长,就永远不知道之前的经历能在什么神奇的时刻派上用场 20:55 处处争优的“学霸”在职场反而容易被淘汰?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欣雨 时间轴制作:木登 剪辑:欣雨 🎵音乐清单: 达达乐队 - Song F

24分钟
99+
2年前

Ep.8 没有无用的大学专业,也没有浪费的转型人生(上)

志愿报考两三行,兜兜转转小十年。 学新闻、上电视;学商科、做白领。如果职业方向这么直接、生活这么简单,我们确实会少很多辗转反侧的深夜,但回想,我们可能更爱这大学之后,黑白不再分明的立体世界。在劳动市场,人力是商品;但专业于我,又何尝没有些人文情怀的意义。 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不喜欢来概括我们做出改变的原因,转学校、专业、工作,只有遇到一个分叉路口,才有机会开始新的旅程、新的探索。同样,那些为转型而加的班、熬的夜,激烈的竞争和微薄的机遇,也不能否定我们的“前半生”。人生或有迷茫,但经历绝无浪费。 大学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又在寻找什么?我的选择,“对”了吗?用昊邑总结我们仨共性的一句话来说,“怀疑,是大学生进步的阶梯。” 生活不会定型,我们又为什么要呢? 本期你将听到: * 选专业,我们的理由是? * “无用之用”VS“就业导向”,当浪漫的经历撞上现实的考量 * 进入社会,大学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事是? 本期嘉宾: 昊邑:半路出家转法律的新闻学子,现律所打工人 Disclaimer:节目讲述仅基于个人就读体验,在有限时长里,也难以全面阐述,请听众朋友们谅解。 🕙 时间轴: 02:44 欣雨:斥资找中介测算专业,我选“对”了吗? 05:11 昊邑:“包打听”、爱管闲事,也成了学新闻、法律的重要特质? 07:08 木登:电视剧里挑专业?学习商科,我找到想象里的高大上了吗? 09:05 欣雨:大学前两年,新闻没咋跑,校园活动真不少 11:30 大学能带来专业性和步入社会职场的不可替代性吗? 通才专业如何向社会展示我们的能力? 17:30 现实 vs 浪漫主义:人力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理想和自我实现 20:27 昊邑:大学最可贵的是:“不要用你的幸福衡量我的幸福” 25:20 欣雨:喜爱和离开中传是同一个原因 29:44 木登:困惑之源——专业目的性和人文性,我们其实都想要 33:32 关于大学学风,我们有话说 41:47 欣雨:大学教会我,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被“教”会 45:51 昊邑:从挤地铁看历史资源,从宿舍管理看权力架构 48:32 木登:如果再来一次大学,你会做什么?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欣雨 时间轴制作:欣雨 剪辑:木登、Cici 🎵音乐清单: 达达乐队 - Song F

52分钟
99+
2年前

Ep.7 “高考失利六年后, 我依然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毕业,意味着什么?是怀抱改变世界的雄心,少年仗剑走天涯?抑或是被抛掷于更深的迷茫中,被现实一下、一下地捶打? 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经历过若干次毕业的我们回望过去,直面曾经的自己对于未来的憧憬和期望——那是年少的我们对于未来的邀请:嘿,未来的我,请回答,我变成更好的自己了吗? 而经历过疫情的动荡,Gap year的迷茫,研究生课程的摧残,找工作的焦虑,我们的答案是……? 而在笑谈中发现,原来那一个个节点,不是句号,而是逗号。而一切答案,早已埋藏在一次次的选择中。 本期你将听到: * 研究生毕业的我,如何看待从学生到职场的身份转变? * 因疫情选择gap year的我们,如何看待这段经历? * 迷茫是种常态,你留意到应对困境的思维方式了吗? PS:找bgm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蓝色大门》的主题曲。惊喜地发现竟如此适配。 “夏天就这样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诶,就只是跑来跑去。” “留下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吧。” 我们邀请你一定要听到最后,一起感受这段完整的美妙体验吧。 🕐时间轴: 00:01:03 隆重介绍美如:听播客最认真的女人 00:03:18 欣雨:我翘掉了毕业典礼 00:09:24 美如:本科毕业是场一期一会的告别 00:13:04 欣雨:毕业水逆期,我在异国他乡独自战斗 00:15:20 木登:留学归国后,感觉自己的选择在和周围人逆行 00:18:20 美如:拥抱不确定性,一次所有行程都被打破的毕业旅行 00:21:45 欣雨:考LSAT屡屡受挫、最后选择与考法学院的执念和解 00:26:12 与其去追求想象中体面的工作,不如把自己的工作做体面 00:32:28 欣雨:Gap year教会我,如何睡觉睡到下午 00:33:40 迷茫总会重来,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了吗? 00:42:10 欣雨:选择MPP,是法学之外的意外之喜 00:46:51 美如:我的兴趣和文书所写一样顺水推舟(而木登和欣雨总是走回头路……) 00:49:15 木登:打破认知,重构自己,然后回到原点 00:52:25 也听听美如用“贝叶斯模型”解构木登的心路历程 00:53:38 真实的生活、工作、研究经历,拓宽了自己的边界 01:02:05 毕业的我们达到了入学时的期待吗? 01:10:40 现在的我们,会对高考失利时的自己说什么?(不洒鸡汤) 01:16:08 一个彩蛋!感谢你听到这里! 🎙️出品团队: 策划:木登、欣雨 文案:木登 时间轴制作:欣雨 剪辑:欣雨、木登 🎵音乐清单: 蓝色大门(Fly Away Remix)- 三册柏 蓝色意识 序曲 - 侯志坚

77分钟
99+
2年前

Ep.6.5 谁还有周末?反正我没有:不完全解压指南(下)

转眼就到年中,工作党将临述职,学生党苦于期末。 在芝大的“死亡”final月来临之际,这期节目和大家见面格外不容易。主创们每日咖啡续命,在日历上排满的日程间辗转腾挪,并在急诊室里完成了这期节目的shownotes。 眼看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成为常态,我们能做的难道就只是在内卷中榨干精力,在压力下苦苦等待下一个喘息的气口吗?不,当你开始觉察压力、与它同呼吸共命运时,压力,就已经在被融化了。 ##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关手机挑战背后,是我们对于生活张弛有度的思考 * 关注当下、体验心流,是一件简单但不容易做到的事 * 觉察、拥抱情绪:钥匙,就在我们手中 ## 本期嘉宾: * 木登:芝大研一在读,生活中不multi-task不舒服的杂耍演员 * 欣雨:芝大研二在读,还未毕业就已一只脚踏入职场的part-time打工人 * 诗琳:毕业多年的美国职场老炮,主页副业齐开花 你的生活面临哪些压力?你有什么应对压力的方法?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并夸一夸赶due中的主创们:p)。你们的点赞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时间轴: 01:00 有限的时间下寻求支持环境很重要 03:30 木登:心理资源也是一种会被消耗的资源 04:50 11点关手机挑战:如何解构我玩手机的习惯? 07:23 如何通过实验找到生活的自由感、心理的平静? 10:55 诗琳:觉察、接纳、甚至期待一个情绪的周期 13:55 诗琳的人生第一次“打击”? 14:35 欣雨:高三对抗情绪上头的反应是踹桌子 16:00 诗琳:教练体系下的四个信条之一 —— “本自具足” 17:40 从教练的角度出发,应对压力、觉察情绪的小方法 * 18:05 问询、好奇 * 18:39 暂停法 * 19:10 正念冥想、身体扫描、观呼吸 21:13 聚焦当下,并不是一件玄而又玄的事情 24:00 觉察第一步:“当你意识到你没有在当下的那一刻,你其实就在当下了” 24:48 诗琳:钥匙就在你手上 ## 名词解释: A personal board of director:个人董事会 People are naturally creative, resourceful and whole. 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是富有创造力、资源、完整的一个人——“本自具足” ## 书目推荐: 《当下的力量》艾克哈特·托利

24分钟
99+
2年前

Ep.6 谁还有周末?反正我没有:不完全解压指南(上)

转眼就到年中,工作党将临述职,学生党苦于期末。 在芝大的“死亡”final月来临之际,这期节目和大家见面格外不容易。主创们每日咖啡续命,在日历上排满的日程间辗转腾挪,并在急诊室里完成了这期节目的shownotes。 眼看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成为常态,我们能做的难道就只是在内卷中榨干精力,在压力下苦苦等待下一个喘息的气口吗?不,当你开始觉察压力、与它同呼吸共命运时,压力,就已经在被融化了。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 哪些信号在提醒我们,压力到了临界值? * 全方位觉察生活:在压力下我竟变成了这样? * 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成为常态,如何应对? 下半期会在一周后播出,我们会介绍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敬请期待喔。 你的生活面临哪些压力?你有什么应对压力的方法?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并夸一夸赶due中的主创们:p)。你们的点赞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嘉宾- 木登:芝大研一在读,不multi-task不舒服的杂耍演员 欣雨:芝大研二在读,还未毕业就已一只脚踏入职场的part-time打工人 诗琳:毕业多年的美国职场老炮,主页副业齐开花 -时间轴- 01:10 你见过晚上11点的健身房吗? 03:23 木登:有天觉得这星期要过完了,结果发现是周二 04:16 在美国工作的诗琳也得加班? 08:50 通过身体和行为信号建立“压力cycle” 10:40 欣雨:压力会影响我与人沟通的方式 11:20 情绪在身体里流动一圈只要7秒 13:46 诗琳:情绪被看到的时候我感到了释放 15:38 木登:直面情绪会帮助我全方位地觉察生活 16:40 木登的coaching经历:一个伸展动作可以帮助我换一个视角看待生活 20:30 欣雨:把自己放置于一个与生活无关的空间来解压 23:38 一想到之后的待办事项就压力山大,诗琳的应对方法是?

27分钟
99+
2年前

Ep.5.5 拖延症?在我这是另一种时间管理(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知要做的事却迟迟开不了头;新年计划夭折在一个又一个“明日复明日”的借口中;在deadline到来前一边紧张地玩手机,一边宽慰自己刷完这页就开始…… 拖延现象,在正式的定义里,指非必要的、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在互联网世界里,它成了人们自嘲的一种“病症”,一个站在“自律”、“高效”背面的大魔王,一种阻挡我们实现理想生活的罪魁祸首。 等等,对于拖延症,我们难道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自责和忏悔中无可奈何吗? 作为三个以不同方式和心态拖延的主创,我们在这一期里诚恳地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抽丝剥茧。木登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深恶痛绝却也摸鱼得理所应当,凡美在拖延中选择了与其和解,欣雨有拖延行为但并不把它们归类为拖延症。 我们如何看待拖延这件事情?如何应对快节奏的生活?拖延,不可以吗? 在本期中你会听到: * 反思拖延:社交媒体无限放大的产物? * 拖延无罪,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 自律榜样的形成:我们在用生命供奉一种理想生活 00:33 如何看待拖延的背面——自律和高效 01:30 欣雨:过度强调高效,也可能会损失创造力 02:46 家里配备3套音箱,却不是为了娱乐? 05:10 凡美:资本主义下,人的价值和生产力建立了联系 05:40 木登:如何看待自媒体上展示的高效? 11:05 一天安排几件事情?能完成几件事情? 12:46 完不成to-do-list是常态 16:00 拖延也可能是因为目标不明确 17:50 建立“监督“系统(提高accountability)或许能减少拖延? 19:40 参加新年立计划活动,拖延至今还没有计划? 23:55 What makes a good day? 27:50 彩蛋!今天是个Birthday!

28分钟
99+
2年前

Ep.5 拖延症?在我这是另一种时间管理(上)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知要做的事却迟迟开不了头;新年计划夭折在一个又一个“明日复明日”的借口中;在deadline到来前一边紧张地玩手机,一边宽慰自己刷完这页就开始…… 拖延现象,在正式的定义里,指非必要的、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在互联网世界里,它成了人们自嘲的一种“病症”,一个站在“自律”、“高效”背面的大魔王,一种阻挡我们实现理想生活的罪魁祸首。 等等,对于拖延症,我们难道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自责和忏悔中无可奈何吗? 作为三个以不同方式和心态拖延的主创,我们在这一期里诚恳地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抽丝剥茧。木登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深恶痛绝却也摸鱼得理所应当,凡美在拖延中选择了与其和解,欣雨有拖延行为但并不把它们归类为拖延症。 我们如何看待拖延这件事情?如何应对快节奏的生活?拖延,不可以吗? 本期你将会听到: * 拖延反映的是什么身体信号? * 如何把拖延变成一种时间管理策略? * 教育环境塑造的标准,哪些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下期会在一周后播出,你会听到: * 反思拖延:社交媒体无限放大的产物? * 拖延无罪,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 * 自律榜样的形成:我们在用生命供奉一种理想生活 -时间轴- 3:30 凡美:拖延症要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养育方式 9:08 木登: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值得摸个鱼 10:00 凡美:接受了焦虑就是这种工作模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4:05 凡美:我的应对办法心理医生不一定同意,但对我很有效 15:50 欣雨:我从不觉得拖延是我自己的问题 16:20 拖延反映的是我们被忽略的信号 17:55 如何应对生活中不得不去做的事:想象一个句号 19:51 在拖延前“预判我的预判” 21:35 拖延反应的是人性的Present bias(即时倾向) 22:44 木登:转变心态,利用人性本能 24:03 害怕失败是拖延症的成因之一,欧美和中国同学的心理习惯不同 28:10 警惕用三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29:05 生活的三角形理论:平衡意味着取舍

30分钟
1k+
2年前

Ep.4 学术殿堂,快乐地狱,芝加哥大学生存指南(上)

芝加哥大学,既有学术殿堂的美誉,也有令人闻风丧胆的“让快乐去死”的传说。作为芝大的毕业生与在读生,我们有怎样的就读体验(生存法则)?我们,后悔来芝大了吗? 本期节目中你将会听到: * 芝大学生“悲惨”故事大赏 * 转变心态:研究生其实也是一种全职工作 * 中国学生来美留学,有哪些生存法则? * 选择研究生项目,我们的标准?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半期。 本期时间轴: 3:57 凡美:是全职研究员,还同时上了三门课 6:15 美如:选了两门博士二年级的课,又虐又爽 8:05 我是芝大“三毛” 9:13 比美食,芝大:是我输了 10:05 芝大的体育馆改成了图书馆和食堂 10:35 Cici: 本科生的芝大体验 12:06 诗琳:学生也是一种全职工作 13:18 芝大quarter制:宛若打仗 15:40 作为芝大全职学生的悲惨故事大赏 20:25 留学生必备技能:学会求助 20:45 为什么中国学生人多,可声音不如印度学生大? 23:30 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美国万事皆可argue 29:21 什么是“Advocacy”的能力? 30:34 芝大研究生有水项目吗?谈谈我们的选择标准 黑话解释: Program evaluation:一门政策分析的经典硬核统计课 Harris: Harris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MPP:Master of Public Policy audit:旁听 quarter制:按季度划分一学年三个学期,一学期9周左右

36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