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客厅
光影之间、生活之下、潮起潮落、幸与共奏

Album
主播:
庄梦泽、屠弗希克斯欧万、克莱西斯、劈死奥夫、奕北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2,015
集数:
39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 诸君姑且一听,我们姑且一说。 每周四七点更新(⑅˘̤ ᵕ˘̤)*♡*
文明客厅的节目...

神经漫游系列节目DLC:消亡前后——艺术之死?

文明客厅

开篇:齐马蓝的隐喻 第一章:被量化的色彩帝国 * 工业色卡革命:潘通系统如何将色彩变为商品(案例:海湾蓝/熔岩橙) * 关键概念:"齐马蓝"的双重性——既是颜色编号,也是消费符号 * 色彩系统本质:从感性认知到可复制的数字坐标 第二章:艺术神圣性的消亡史 * 中世纪艺术朝圣: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例的"物理距离崇拜" * 本雅明理论核心:机械复制时代 → "技术可再生产"(曹卫东译) "展览价值"取代"膜拜价值" * 转折点:照相术如何切断"手工艺-艺术"链条 第三章:灵韵(Aura)消亡后的真空 * 灵韵定义:本雅明"远方之物的独一显现"(如山脉的气场) * 当代艺术困境:泛滥的复制 → 稀释感知 → "空墙展览"讽刺(《存在之墙》) 法西斯案例:战争美学化揭示艺术权威失序的危险 * 悖论:万物皆可艺术,但艺术失去抵抗性 第四章:超拟象时代的终极命题 * 技术奇点冲击:AI生成艺术:概率建模取代创作主体性 NFT虚拟本真性:用区块链伪造"独一无二" * 鲍德里亚预言:艺术成为"完美执行的空壳"(有符号/交易/话题,无风险/未知) 终章:重寻"在场"的微光 * 齐马的启示:回归本质=用自我拆解实践艺术终极命题 * 脆弱抵抗: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肉身凝视对抗虚拟化 * 结语:在技术洪流中,"非拟象瞬间"是最后的真实

67分钟
99+
1个月前

神经漫游系列节目Vol1: 机械义体、心灵假肢——关于外壳与灵魂

文明客厅

本期节目Shownotes: 1. 机械论(在科幻的世界里得到了补完和进一步的发展) 笛卡尔:动物是无灵魂的自动机器(理性是独属于人类的馈赠)。 拉美特利进一步贯彻了机械论:人类是机器 物质决定意识;隐喻:身体作为机械 义体是一个非常反直觉的事情——反直觉是一种艺术上的增加戏剧性、冲突性的手法 2. 赛博朋克世界当中的机械论 其一:义体的目的是什么(人是工具) 其二:义体所带来的后果 3. 他心论 忒修斯之船——自我的边界问题/自我的确定性问题 诘问:素子如何证明自己不是机械(而是人)/自己拥有灵魂? 角度1:肉体感受性被功能性(工具性)取代(肉体感受性能否被还原为功能性、工具性?) 角度2:社会身份上,(他人如何看待全身义体化的你?) 角度3:素子的选择:融合成为互联网意识——融合前后的两种意识之间是否存在连续性 外延环节: 为什么当下鲜有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Cyberpunk2077中义体只导向一个结果,但没有自身意义存在的考量) 在诸多的类型作品中,它其实更倾向于成为一种景观 技术的渐进,温水煮青蛙 对于当下时代义体(终端)的讨论 最后总结: 赛博朋克社会以后最后真的会到来,但可能并不会那么朋克。

60分钟
3k+
2个月前

自由从不降临于人类,人类必须上升至其高度。影评:《还有明天》

文明客厅

人类天生更关注现实而非历史,除此之外我们也更愿意用理想而非过去来衡量当下。 本期节目是2025年度文明客厅的第三期节目,也是许久没有和大家见面的影评系列节目。 (本期节目嘉宾:阿泽、灰灰) 本期节目Shownotes: 一、电影现象与社会反响:被捧上神坛的女性宣言? 1. 现象级电影的背后: 2. 为何一部意大利女性主义电影能在欧洲引发轰动? 社交媒体话题#CèAncoraDomani为成为女性权益的声援符号? 3. 好评如潮的隐忧:当舆论同温层形成,影评人为何要“唱反调”? 这部电影是否被过度赋予了“政治正确”的光环? 二、优点与争议:浪漫反转能否掩盖深层问题? 1. 表面的闪光点:为何观众对结尾“选举权”的反转如此感动? 演员的演技是否成功撑起了极端压抑的家庭叙事? 2. 教育意义的“陷阱”:电影将“家庭妇女”与“政治选举”强行关联,是创新还是偷懒? 若拍成短片,是否更能避开冗长叙事的缺陷? 三、致命缺陷:为何说它配不上“选举权”的宏大主题? 1. 叙事诡计的崩坏: 2. 为制造反转,导演是否过度丑化了家庭环境? 妻子迪丽亚的极端遭遇,能否代表1946年意大利女性的普遍困境? 3. 单一内容的困境描述,是否代表着剧本的缺失? 4. 政治语境的缺失: 5. 为何电影对“选举权斗争”的历史背景避而不谈? 6. 一位凭个人偏见就去剥夺他人意义、破坏他人财产的人是否可以参与选举? 相较《奥本海默》的政治惊悚线,《还有明天》为何显得苍白? 7. 是否为了高悬在上的政治符号,而避免了去争论? 8. 历史真相的误读: 9. 1946年的选举权,真能瞬间改变女性命运吗? 导演为何忽略“权利需流血争取”的残酷现实?(参考《女性参政论者》) 四、深层叩问:自由是“天降”还是“争夺”? 1. 政治与现实的割裂:电影结尾的“光明结局”,是否是对历史的投机式美化? 为何说“自由必须上升至其高度”而非被动等待? 2. 观众的情感共鸣:感动于“还有明天”的观众,是否陷入了理想主义幻象? 在认同逻辑盛行的时代,如何保持理性批判的眼光? 五、延伸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视角看待历史? 1. 历史与当下的镜像:用现代价值观评判过去,是否是一种傲慢? 电影应承担“记录现实”还是“创造希望”的责任? 2. 艺术与真实的博弈:当导演选择浪漫化历史转折点,是否削弱了女性斗争的真实重量? 为何说《还有明天》的“投机色彩”可能比平庸更危险? “自由从不降临,人类必须上升”——这部电影是“上升的阶梯”,还是“虚幻的安慰剂”? Op:《A bocca chiusa》Daniele Silvestri Ed:《La sera dei miracoli》Lucio Dalla

75分钟
4k+
5个月前
文明客厅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