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hildren FM
一个与儿童和童年相关的播客

Album
主播:
HelloFiona、CoChildren
出版方:
Fi常女子
订阅数:
1,741
集数:
15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Co...Children = Co-construct the world WITH children CoChildren FM是一个与儿童和童年相关的双语播客。 我们努力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尝试内容的形式。儿童生活场域里不同的大人,包括儿童自己都有可能加入对话,噼里啪啦一起碰撞🧩 🙆🏻‍♀️常驻主播Fiona:观察、研究人类幼崽和与他们一起工作的第7年,相信研究儿童与童年的意义在于可以让我们收获重新审视成年生活的新视野。 ✍️节目文字稿:公众号【CoChildren】 📧有事儿找:[email protected]
CoChildren FM 的创作者...
CoChildren FM 的节目...

Co.12 创伤激活、情绪失控…做孩子的「安全基地」也太难了吧?!

CoChildren FM

👋 Hi 新老朋友们,欢迎来到 CoChildren FM 的第12期~ 上一次我们聊了安全基地(Secure Base):Co.11 没拥有过「安全基地」,能自己创造一个吗?,收到一条蛮有代表性的留言:“我很想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但是我却总忍不住要批评他”。 ——想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这是一个美好愿景,但现实中总有些地方是感觉自己还做不到/做不好的,怎么办? ——如果我状态非常不稳定,自己的创伤会在一些时刻被孩子trigger出来,我该怎么面对这些失控时刻?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朋友Christina,一位正在“摇摇晃晃给孩子搭建安全基地”的创业妈妈,一起继续聊聊这个话题。 如果在听的过程中你有任何想说的,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 收听导览 00:00 Intro 03:27 Christina:安全基地≠从不批评 05:20 女儿总被“找家长”, 激活了我的主流评价创伤 14:12 权威、规则、公平……孩子可以质疑一切吗? 18:03 情绪失控时刻:女儿说“我希望你去做一个心理学家” 27:06 当祖辈要求孩子“不许哭”,我会第一个跳出来 32:01 反思时刻:女儿用一拳回击,让从小被打大的我惊醒 39:45 在养育中一边觉察,一边安抚小时候的自己 45:06 Ending “觉察就像找到毛线球的线头,不一定理顺生活,但能带我们向前走一寸。” 🧩 参考资料: 1. 关于童年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 2. GPT深度研究报告: 中国80后90后童年情感忽视与身体虐待现状调研报告 🧩 主播和嘉宾: Fiona:生命叙事建构者,8 年儿童教育、养育行业观察与实践经验,长期关注儿童与家庭系统,也在心理旅程中持续探寻自我。 Luna:从业8年的心理咨询师,前心理学、养育内容主编,6岁女孩的妈妈。 Christina(Guest):创业者@反盒科技antibox Fun Tech,7岁女儿的妈妈,在亲子关系里持续学习、摸索和认识自己。 🧩 节目制作: 内容策划/ Luna & Fiona 后期文案/ Luna 音频剪辑/ Fiona 本期封面/ co-create with GPT 视觉设计/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 本期互动: 你有过被孩子trigger的“失控时刻”吗?发生了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觉察与挣扎。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47分钟
52
1个月前

Co.11 没拥有过「安全基地」,能自己创造一个吗?

CoChildren FM

安全基地不是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件事情,而是一种联合创造的心理状态。——Viviane Green 安全基地的存在使个体能够从依赖走向自主,如同军队的进退策略,既需前线进取,亦需后方稳固。——John Bowlby 👋 Hi 新老朋友们,欢迎收听 CoChildren FM 的新系列~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围绕「依恋关系与安全感」,从多个视角展开聊聊。 第一 期,我们聊的关键词是安全基地(Secure Base)。 尽管John Bowlby提出这个概念是在亲子依恋场景中,我们的讨论却是从成年人的职场体验开始——没错!成年人也需要自己的安全基地,才能更好地探索学习、发挥潜力、建立关系…… 然而很常见的情况是,早期经历塑造出消极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一种整合了认知与情感的心理表征框架,譬如“我不可爱,他人不可信”),让面对生活和关系难题的我们更加跌跌撞撞。 “不幸的童年”真的需要一生去治愈吗?没拥有过“安全基地”,如何为自己创造一个? 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听的过程中有任何想说的,非常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匿名提问/交流,也可以发送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 收听导览: 00:08 本期金句 Part 1 竟然在职场体验到了“安全感”?! 02:36 曾以为自由职业是旷野,没想到陷入了沼泽——panic zone 07:10 能带来安全感的不只是现金流,还有稳定的边界和犯错的空间 11:05 “十项全能”反而是一种负担?什么样的人/状态更适合自由职业 Part 2 安全基地是什么 14:38 Viviane Green:一种“联合创造的心理状态” 16:25 John Bowlby:军事基地和远征军的比喻 17:17 亲密关系里的“推拉”,背后是不安全的依恋 19:57 体验安全感能修复过去,也能迁移——“我吃过细糠了!” Part 3 儿童青少年需要的安全基地 21:34 儿童观察:主动沟通的莎莎和自我攻击的球球 29:41 青春期厌学案例:重新创造安全基地 34:27 东亚小孩的宿命:乖、听话、学习好 37:00 优绩主义没有尽头,卷王心里也苦啊! Part 4 安全基地的重建 40:48 没拥有过安全基地的人,需要先“修炼”自己吗? 42:32 回旋镖正中眉心:“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43:20 反思(reflection)是打破代际传递的开始 47:21 “你都30了,为什么还不理解你妈? ” 50:12 重建安全基地:和内在小孩对话 57:22 自我关怀:照顾内在的“大人”和“小孩” Part 5 结语 1:01:19 从受害者、幸存者,到人生脚本改编者 🧩 主播: Fiona:生命叙事建构者,8 年儿童教育、养育行业观察与实践经验,长期关注儿童与家庭系统,也在心理旅程中持续探寻自我。 Luna:从业 8 年的心理咨询师,前心理学/养育内容主编,一个妈妈。相信关系中稳定存在和敏感回应的力量。 🧩 参考资料: * 鲍尔比 (2017)。《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鲍尔比 (2017)。《依恋三部曲•第一卷:依恋》汪智艳、王婷婷(译)。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 Porges, S. W. (2022). Polyvagal theory: A science of safety. 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 *16*, 871227. * Sroufe, L. A., et al. (2013). Contribution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A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transl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5*(4pt2), 1415–1434. 🧩 节目制作: 内容策划/ Luna & Fiona 后期文案/ Luna 音频剪辑/ Saisai 本期封面/ co-create with GPT 视觉设计/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 来CoChildren :串台/做客/推荐嘉宾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63分钟
99+
1个月前

Co.10 心甘情愿“以孩子为主体”的前提是大人也被好好爱过

CoChildren FM

人只能给出自己拥有的东西。只有你把自己爱够了,才能真正爱别人。 —— 《自我关怀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Fiona!失踪人口回归啦!我带着这一年很多在儿童教育、家庭养育领域的探索、观察和经验回来啦!👋 CoChildren FM这个节目建立的初衷就是基于“ co-construct the world with children”(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孩子一起共创)的信念进行创作。但是慢慢的,在自己的实践、观察和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已经成为父母的大人无论是曾经在自己的童年,还是现在当了爹妈,也没有好好被支持和关照过。这个时候,一味地被期待“以孩子为主体”,可能一不小心把美好的期待变成过分的要求,最后难免会委屈、失衡甚至力竭。 在这一年里,我接触到一些儿童抑郁、甚至是休学的孩子与家庭之后,越来越感受到儿童教育的复杂性,也越来越相信:真正能够心甘情愿“以孩子为主体”的前提是大人也被好好爱过。 今天的这一位嘉宾是我的前老板Stella,我想找她录这期节目是因为她从疫情之后一直运营着一个几百人的亲子社群,她是在自己生命低谷时为了自救种下了社群的种子(取名为“一寸童心”),三四年过去了,社群开始发芽、生长,总会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这几年里我也见证了她人生和家庭跌宕起伏、历经波折,但社群这件事儿她一直坚持做着,群里大小朋友粘性很高,甚至有参与了社群活动好多年的小朋友给社群写了“情书”,小朋友的原话是“每时每刻,我的心都是那一寸童心”。 我很好奇:在人人都想做社群,但大多社群活跃不过两三年的情况下,她做了什么,又(或许)做对了什么呢? 🧩本期Guest Speaker Stella:没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亲子成长社群主理人、法定退休实际全年不休的爱工作人 △ Stella和社群的孩子们一起做活动 🧩 收听导引 00:00:05 一键跳过开头 00:02:51 Stella跟大家Say Hi👋 00:05:50 Why working with children?40岁因为职业倦怠步入儿童教育领域 00:23:47 没什么大愿望的出发:生命低谷期种下了亲子社群的种子 00:31:20 三年多来社群还保持活力满满的秘诀? 00:39:40 人来人往,面对家长的质疑和冲突怎么办? 00:42:31 如何让爸爸们也能积极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 00:47:07 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第三云空间:是什么让小朋友“每时每刻,我的心都是那一寸童心”? 1:01:33 第四年了,是什么支持着自己一直做着这个不赚钱的社群呢? 1:06:57 走到退休的50岁,职业探索之路终于和生命探索之路交汇了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102分钟
99+
7个月前

Co.09 来!一起和“失控”多呆一会儿~(x 戏剧引导者 佳妮)

CoChildren FM

Yes And 直译为「是的,而且」,是即兴戏剧中的一个训练方法,底层哲学就是关注当下、接受别人,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接纳认可,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添砖加瓦 —— 在本集节目中引申为:无论发生什么,都认可,然后继续前进。 大家好,我是Fiona。欢迎来到 2024 年的第一期节目! 这是上个月录的一期节目,发出来可就直接跨年了。去年 10 月开始,我跟着这期节目的嘉宾佳妮(Jenny)一起在一所创新学校给小朋友上戏剧课,在课程收尾阶段我们一起坐下来聊了聊。 (P.S.这次戏剧课的开启就很即兴——虽然我有不少戏剧体验,但并没有正儿八经学过教育戏剧,但既然接受到了邀请,就一起开启了这场臣服实验!) 想找佳妮来录这期节目,主要是因为和佳妮一起上戏剧课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从教育观到教育设计上的很多碰撞,让我对教育、儿童和生命本身都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佳妮也算是一位跨界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今年是她和儿童一起工作的第 7 年。本硕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系,毕业后先是在深圳一所高校做内宣工作,因为宝宝的出生举家搬回上海,在陪娃的过程中误打误撞进了亲子剧场,而后解锁了戏剧引导者、教学艺术家、肢体剧演员的新身份。在前几年央视网出品的纪录片《教书匠》里,佳妮有分享过她转行之后的教育探索与故事。 🧩 本期Guest Speaker:王佳妮 Jenny * 戏剧引导者/教学艺术家 * 沉浸戏剧&教育的第七个年头 * 寻找生活&成长的一百种可能 🧩 主播Fiona: 观察、研究人类幼崽和与他们一起工作的第 8 年 伦敦大学学院儿童早期教育硕士 🧩 内容摘要 03:43 在儿童教育在众多细分方向中,Fiona为何选择戏剧进行教育实践? 因为在疫情之后感受到教育环境的焦虑指数明显上升,而戏剧更像是那个可以承载情绪、失控和不确定的容器。 09:21 肢体的僵硬折射了生命状态的紧绷 松弛感不是与生俱来的,佳妮曾经也是被规训的“好”学生,习惯忽视身体的伤痛,真正开始跟身体产生链接是从和一群艺术家做戏剧活动开始,在“什么都可以”的氛围里一点点放松下来。 17:59 戏剧课教的不是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允许不确定发生的过程 即兴事件:当所有东西在演出前1小时被捡垃圾的阿姨收走时怎么办?老师和孩子一起大哭一场😭😭😭 (谁说老师必须是要 hold 住全场的那个人) 35:57 允许不确定发生,不代表毫无准备,带来 wow-moments 的体验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48:10 在扣3分也不行、考个B也不行的内卷时代,戏剧活动可以带给孩子们什么?或许是让紧绷的心可以松一松的那种心理弹性空间 50:19 游戏力这件事儿说容易但也不容易:你是想跟我玩儿还是想穿上游戏的外衣“教育”我?孩子很容易就能感受到 57:56 说的俗一点,或许戏剧有助于提高情商 虚实之间的来回切换也是生活角色切换的预演,过程剧不是演戏,没有排练,带着你全部的生命体验来参与就好 1:02:57 戏剧角色的设计代表着不同心理安全程度的介入 * 角色:处于事件风暴中心 * 警员:调查事件的人 * 记者:报道事件的人 * 观众:围观事件的人 01:11:14 推广教育戏剧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赚钱! 01:15:00 佳妮的转行跨界经历 🧩 节目制作 全流程制作 / Fiona 视觉设计 / Malcolm 主题曲《和你在一起》/ Monkey 音效 / Free Music @Apple Garage Band 图片 / 佳妮提供 📩 关注&联系我们 公众号:CoChildren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cochildren

93分钟
99+
1年前
CoChildren FM 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