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叙事

Album
主播:
肖小跑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9473
集数:
24
最近更新:
4天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记录每天读的东西,收集零碎想法(简介以后再好好写。)
发现叙事的创作者...
肖小跑
发现叙事的音频...

比较优势这个叙事死了

大家好,欢迎收听发现叙事。 现在是个比较敏感的时候,大家写文章时大都做好了随时消失的准备。所以我会尽量把自己公众号的危险系数比较高的文章同时录个播客;如果消失了,大家可以来听播客版。 今天这一期算是我过去一个多月来的工作总结,在巨大地缘变动中的一些想法,也算是记录我过去这十几年来受到的传统经济学和自由贸易理论叙事的一个冲击,嗯,相当大的冲击。今天的内容其实也写成文章发在公众号里了,算是最近两篇的一个综合,但也不完全是原文。原文大家感兴趣可以读一下。 上个礼拜,我随着一批东南亚的企业家到西部考察。这批企业家中有做新能源的,有做食品工业的,有金融集团,物流集团,还有医疗行业。整整五天,从风电到油田,从输电装备到棉花,行程满满,收获多多。 倒数第二天,当车队驶过达坂城绵延数百公里的风电矩阵时,有人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还有什么东西中国没有吗?还有什么是中国不能造吗? 这个问题大家都想问。我能感觉到这一路上,所有人都在拼命与自己国家做对比,寻找自己的贸易优势和竞争边际。但好像非常少。这似乎是商业精英对比较优势理论集体祛魅的一个礼拜。 这次行程可以总结的东西非常多。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我觉得应该是:"比较优势死了”。在“比较优势已死”的年代,“共生共荣”该怎么推演下去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2000多年后的《过秦论》该怎么写呢? 公众号原文: 1. “比较优势已死”的年代如何和盟友正确共生? 2. 硬刚背后的东南亚会做何选择? 播客中插入的电影片段: 1. Spider-Man_ Homecoming (2017) - They Don't Care About Us Scene (810) Movieclips 2. Trump says China-Vietnam talks part of plans to screw US 3. 音乐:Chinese Uyghur Ethnicity Folk Song - Along the Roadside 维吾尔族民歌 伊犁的大路边

23分钟
3k+
4天前

当历史记忆变为武器:特朗普为何迷恋古老的关税政策?

(本期稍后会写成文章。欢迎大家移步《肖小跑》公众号阅读) 做这个播客的起因是想和大家一起发现哪些,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或者是那些自我实现的预言,背后的叙事;斗胆尝试用上帝视角,找到那些看不见的、扯住自己四肢的木偶线。 但是最近一年,情况发生了让人五味杂陈的改变——我根本找不到一个主流叙事。大家都知道宏观研究有一个美林时钟,那个衡量周期变化的框架,变成了美林电风扇;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一个叙事电风扇。 这种感觉很不好,在很混乱的叙事中,我们抓住那个错的叙事的风险极高。 比如在当下这种极其混乱的地缘政治中,根本找不到一个能指引方向的叙事。 比如前一阵子,直到和大卫老师辩论“东升西落”时,我依然觉得科特金的叙事占主导:也就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并没有陷入任何实质性危机。 但自从前天懂王引爆关税核弹,摇身变成慈禧老佛爷,向全世界开炮之后,这个叙事现在好像有点站不住脚了。这一顿操作猛如虎,美股已经蒸发2万亿;懂王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六亲不认,向火星人方向努力了;不知道科特金老师现在怎么想。 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贸易战就像冷战和世界大战一样,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好处。美国一定会感觉到痛,但其他所有国家都会感觉到痛,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大家只是比谁输的更少,谁能扛到底,但最后所有人都会元气大伤。 关于关税这件事,我后面会和Johnny以及郑朗各录一期讨论。 但在此之前,我想先从叙事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在这种谁说的都有道理,但是谁都只能后视镜来验证自己是否正确的年头,我们可能必须要翻一翻历史,看看历史上那些宏大叙事是怎么演变的。或者叙事是怎么影响历史,变成现实的。 音频中的电影片段: 1. 《老娘与海》(Young Woman and the Sea) 2. 片尾电影片段:“Ferris Bueller's Day Off”中老师讲Smoot Hawley Tariff的片段。

14分钟
5k+
2周前

海湖庄园协议(AI偷懒搞砸版)

为了缓解我这拖更严重的单口播客,偷懒想请AI帮忙(用AI完全克隆,而不是修复)。结果2小时物料训练出来的声音克隆给我整不会了,听的五味杂陈,不知怎么描述。 声纹确实是我的。但是歪果人的模型(ElevenLabs)训练出的中国声音,虽然声音对了,音调基本上是方言大会:陕北湖南铁岭口音加上些许广西尾音,一本正经的跑调。这样也就算了,在7分钟15秒的时候居然还出现了灵异事件(不剧透,请大家体验一下)。 效果太神奇了,忍不住放出来请大家欣赏一下。 经此一试,虽然产生了无厘头的效果(也许“AI跑调款”主播或火),但我决定拖更的单口还是继续先鸽着吧。毕竟播客大概率是人类在AI面前的自留地之一了。 文字稿: 海湖庄园协议:天马行空还是颠覆前奏? 广场、海湖庄园、布雷顿森林,听起来都像打卡圣地,也像是一些神奇事情会发生的地方。比如重塑货币体系,或者花式化债,比如强迫债权人将手中的美债置换成超长期债。 过去几个月,面对大量地缘惊奇和关税惊喜,大家上气不接下气,注意力仅够零散关注个别议题。但是空气中还是能隐隐嗅到一丝丝“大的还没来”的焦糊味。 但是“大的”是什么呢? 小李和梅姨几年前的电影《Don't Look Up》的倒数第二场戏,行星落下前餐桌上越来越强的震动——就是这种淡淡的灾难感。因为大家都知道(也许不知道),贸易战是AK-47,金融才是核武器。所以总感觉有焦糊味是正常的。 “大的”似乎也很适合发生在“海湖庄园”这种自带度假风的地方。阳光下沙滩上,风中飘来神秘名字——"海湖庄园协议"(Mar-a-Lago Accord)。 “海湖庄园协议”(Mar-a-Lago Accord)到底是什么? 这应该是除了"关税",过去一个月投资人在电话会议和宏观策略会上被提到最多的词了。宏观分析师开会必提它,客户电话会议必问到它,研究报告开始分析它。但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它到底是什么?是个要开的会吗?是协议文本吗?是个即将签署的国际条约吗? 目前还都不是。它只是一个idea,一个战略目标,一个懂王系列愿景。概念来自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Stephen Miran去年11月发布的报告《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的用户指南》(A User's Guide to Restructuring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海湖庄园协议”想要实现什么目标?重塑全球金融秩序。 怎么重塑?降低美元汇率;减轻美国债务负担;提高美国制造业竞争力;重新定义美国与盟友的经贸关系。 或者用产品经理”北极星指标法“拆解一下: 元目标:帝国、MAGA、辉煌时代、昭昭天命 一级子目标: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二级子目标:要实现一级子目标,美元必须贬值。尤其是对美国贸易伙伴的贸易加权美元汇率。 三级子目标:要降低美元汇率,就必须解决美国债务、财政赤字、和利率问题。 四级子目标:具体解决债务、赤字、利率问题的行动计划。首先解决债务大头:防务开支。让盟友多掏钱,美国少花钱。债务少了,赤字降了,利率低了,美元也贬值了。 以前有过类似idea吗? 1985年的广场协议。背景相似:高通胀、高利率和强势美元;日本出口占全球15%,半导体高端制造业威胁美国优势,美国贸易逆差大焦虑。但通胀奇高,联储基准利率曾达20%,强势美元压制制造业。 美国联合英法德日五国,联手干预外汇市场,美元对日元、德国马克大幅贬值。没想到局势一度失控,于是1987年补救《卢浮宫协议》,试图将美元稳定在1美元兑153日元水平。 协议实施后三年:美元对日元贬值51%,对马克贬值42%。日元被迫升值200%,日本为稳汇率被迫维持低利率,埋下泡沫祸根(不过广场协议真是日本衰落的原因吗?根据船桥洋一《管理美元》中的细节复盘:还得配合自己作)。 到现在为止,逻辑似乎比较丝滑。但是魔鬼在拆解: 1. 哪个美元? 说到”美元强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看美元指数(DXY)。但贸易语境下,真正要盯的是——贸易加权美元。 借湘云名句:”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这美元也不是那美元:“贸易加权美元”是美联储特制的"外贸监测仪",涵盖加拿大、墨西哥、中国等26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权重按实际贸易额分配(加拿大+墨西哥占近三分之一)。 过去40年间,这个指标累计暴涨218%,导致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贵,“竞争力”连影子都看不到。而大家更熟悉的美元指数DXY,实际上是个"华尔街特供版"——六种货币里欧元独占57%权重,更多反映金融市场的美元交易情况。DXY在40年间反而跌了5%——因为美国与欧洲的贸易量还不及和加拿大墨西哥的零头。 美元指数跌≠美元真变弱,真正卡美国制造业脖子的,正是那个闷声涨了200%的“贸易加权美元”。 2. 等一下,为什么美元必须贬值? 就算找对了目标,“贸易加权美元”是凶手,但是汇率对美国真的影响那么大吗? 回顾战后这几十年,只看到发展中国家对汇率升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个汇率惊悚事件,一夕贬值二三十,国家政权被颠覆。但这种事情是服务业出口大国——美国操心的吗? 服务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尤其是软件、卖专利这些“高端服务业”,汇率涨跌影响并不大,微软的操作系统不会因为美元贵了10%就没人买。 但是,如果美国真想重振制造业,汇率可就是命根子了——这是个价格高度依赖汇率的鱿鱼游戏,贬值10%单子就飞起。 但要让美元贬值发挥作用,前提是:进口商品价格不能跟着涨(国内生产成本涨);通胀不会被推高(联储要加息打压);还得防止追逐高收益和避险大军撤离,别让他们觉得"美元不行了"转投欧元日元甚至人民币。 三个高难度动作。 3. 等一下,懂王不是支持强势美元吗? 懂王常年把"strong dollar"挂在嘴边,放话要收拾那些不用美元结算的国家,威胁加税,敲打金砖国家搞"去美元化"。 既要强势美元固守全球地位,又要弱美元重启制造业,"左右互搏"平衡该怎么把握? 我也不知道。但金融圈老中医们开的方子就三个字:动根基。重组金融体系。 为什么美元一直这么强?因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其实是国债。多年以来,整个世界在“债务循环”下运转——美国进口大量商品,支付美元给贸易伙伴;大家拿到美元后再重新投资回美国国债市场,如此循环。循环旋转门推动美元持续升值。 或者按照Miran在报告中的描述:进口常年远超出口,经常账户逆差;逆差的另一面,就是资本账户的持续净流入。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其他国家不断买入,美元也一直被高估。只要循环一天不破,制造业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要贬值,只能先把"债务永动机"的油门松开,打破循环。债务、赤字、利率——三个只要能解决一个,其他两个也好办。 赤字降下来,国债规模控制住,让美元自然落价。 但既不能跌太狠,又得让全球相信"美国还得起债",稳住美元信心。 难度较高。但消除美元上行压力的源头是唯一出路——除非“海湖庄园协议”真能彻底重塑美国和盟友的经济安全关系。 4. 如何化债? 这是一个脑洞题,没有标准答案,理论上可以比谁脑洞更大。 比如:美国财政部可发”百年期零息国债“,也就是借钱不用付利息,一百年后才还本金。美国可以和军事盟友签协议,买“世纪债券”换安全保证(没错这主意就是大家的老朋友Zoltan出的)。 具体怎么操作呢?比如,美国可以和日本、韩国、北约国家谈条件:百年零息债了解一下,等我123上链接大家拼一下手速——否则削减驻军,或加关税,或两招一起上。 不排除直接用新债替换掉现有美国国债——相当于让债主们“自愿”把手里快到期的债券,换成一百年后才能拿回本金的白条。 如果这件事真发生了,理论上美国能省下大量利息,财政压力减轻,美元也可能贬值,刺激出口。 但问题在于这招太刺激了,不知大家心脏是否能承受的住。美国国债市场规模29万亿美元,一直是全球最稳定、最安全的投资标的,靠的就是两条:随时能买卖的流动性,和明明白白的法律保障。如果突然强迫盟友接盘“百年债”,以后谁还敢相信美国“借债还钱”的承诺? 更刺激的是,美债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地基,各国央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的压舱石。如果”美式化债“这么刺激,本质上和赖账没区别,市场现在就可以恐慌了。 白宫真敢冒这个险吗?在懂王领导下,还真不确定。 5. 如果真要搞“海湖庄园协议”,会怎么操作? 既要维持美元国际地位,又要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既要化解债务压力,又要控制社会成本——这么六亲不认的“既要又要还要”, 必须用更六亲不认的步伐来解决。 上一次广场协议,方法是让贸易伙伴扩大内需,多消费、少往美国卖货;和日德联手干预外汇市场,压低美元汇率。 但上次是上次,现如今全球外汇市场一天交易额就有7.5万亿美元,再用同样方法,基本上就是试图拿水枪灭加州山火。且如今各国央行比80年代更独立,利率协调难度更大。 那有什么办法做个美颜?像企业那样美化资产负债表,让巨额国债显得不那么扎眼?“美国主权财富基金”能做到吗? 假设世界上第一个逆差国主权财富基金真的诞生了(主权基金一般是顺差国,比如挪威中东用来“国家理财”用的),美国要把资产“货币化”,按市价重估注入基金,那么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率是黄金和比特币——8100 吨黄金,司法部U盘里2.7 万颗比特币;再加上政府房产、国家公园;再加上自然资源、页岩油资源、矿产权和战略资产转股权——把这些资产重估,放进基金,再证券化,抵押融资,买其他资产(比如 TikTok),再进基金——2008年前的老剧本,立等可取。 这么一顿操作,债务看着似乎就没那么吓人了。 当然,前提是证券化的资产不能太抢手,否则不是又把利率推搞了吗? 安全换购债,化债换安保,布雷顿森林体系3.0——听起来确实刺激,但可行性也确实存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世间万物都被“交易化”的时代,包括国际关系。

12分钟
1k+
1个月前

川普财长新任命和美元霸权下一步:我们的应对到位了吗?

·本期嘉宾· Johnny:香港资深投资人,耶鲁历史学人,财经内容创作者(Youtube频道:《MJ说财经》www.youtube.com ;专栏:“MJFinance’s Newsletter”:mjfinance.substack.com) 本期我们和Johnny一起来聊聊川普团队、川普新政。重点讨论经济金融领域的几个提名,分析这些人可能给世界,尤其是中国带来的影响。这次讨论的结尾有些沉重,希望领导层能够听到,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 ·时间戳和文字总结· 00:01:51这些天听到的各种任命人名都是什么部门的? 首先简单梳理一下部门架构。这两周我们听到的川普提名主要来自两个系统:总统行政办公室和内阁。 (墙裂坛制图) 00:05:34 川普选人的标准到底是啥? 川普的内阁任命策略,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忠诚、反建制、以及浓厚的个人偏好。 首先,极其重视忠诚。与第一任期相比,懂王本次幕僚人选在此方面要求更高,对某些职位,甚至是唯一要求。 其次,偏爱“佛罗里达帮”。到目前为止,幕僚长、国务卿、国家安全顾问、总检察长提名均来自佛州。这可能与川普长期居住在佛罗里达的海湖庄园(Mar-a-Lago),并在当地经营多年生意有关。这些人脉关系可以帮助他处理一些核心问题。 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反建制倾向。 除了反建制,川普还倾向于任用政治素人。在15个主要内阁职位中,长期在华盛顿政坛任职的人并不多。除了像卢比奥这样熟悉美国政治的人物以外,大多数人要么是政治边缘人物,要么就是完全的政治素人。例如,前面提到的国防部长,以及财长和商务部长的提名人选,都具有明显的商业背景,而非政治背景。 这些来自市场和私人部门的人选,会给政策带来不同的视角,尤其是在经济金融领域。这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对中国在经济金融政策上的应对,构成新的挑战。此外,一些任命还带有兑现政治承诺的色彩,如卢比奥的任命。 最后,强烈的“个人偏好”。《纽约时报》评论:川普的提名像是“自互联网兴起以来最公然的报复性调侃行为”(the most flagrant act of vindictive trolling since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但不仅仅是恶作剧。 这些任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美国未来的政治走向,以及应对重点。 00:13:58 马老师的政府效率部DOGE能成功吗? 川普的意图很明显,他认为现有官僚体系效率低下,阻碍政策推行。希望通过这个新设部门,绕过参议院任命,直接对政府机构进行效率评估和裁员,以实现他精简政府,节省开支的政治目标。而马斯克的强势作风可帮他打破僵局。 这种做法的逻辑在于,通过外部力量对内部机构进行监督和施压,迫使它们服从总统的政策意愿。把 “DOGE”作为悬在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以有效震慑那些试图阻挠他政策推行的官员。 他任命马斯克和Vivek,正是看中了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打破常规的特质。 然而,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却令人怀疑。首先,这种“大字报”式的监督方式,很容易将问题个人化和政治化,引发公关危机,最终失控。马斯克的个性鲜明,行事高调,更容易激化矛盾,使事态扩大。其次,川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各部门迎合他的政策主张,而不是真正为了提高效率,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目的, DOGE运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马斯克这两天疯狂转发的1999年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采访弗里德曼片段。罗宾逊问弗里德曼:哪些政府部门和职能值得保留?弗里德曼答:农业部?废除。商务部?废除。国防部?保持。教育部?废除。能源?废除。除了能量与军事有关。司法部?国库?保留—必须保留它来收税。从 14 个部门减少到 4个半部门。马老师斯克显然想借此佐证“DOGE”部门的合理性。然而,弗里德曼的观点是基于自由主义原则,强调保护公民自由,而马斯克却偷换概念,只强调“砍”这件事,而不是背后逻辑。 00:23:24 重点聊聊新内阁中和经济金融相关的几个提名。 和经济金融相关的职位:财政部长、商务部长、贸易代表、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SEC/CFTC、美联储主席。其中商务部、财政部和美联储是三个主要经济部门。财政部和美联储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商务部则进行经济运行的日常监管,通过经济分析和监测结果为前两个机构运用经济杠杆提供数字依据。 虽然商务部长不如财政部长重要,但两者都举足轻重。尤其财政部长,其地位在美国相当于我国负责金融的副总理,甚至部分总理的职责,因为美国没有总理这一职位。因此,美国财政部长在金融领域拥有极大的权力,与我国对接的官员也都是副总理级别的政治局委员。 除了这两个关键职位,一些人也在关注美国贸易代表的人选,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任命,之前传闻莱特希泽可能回归,但目前看来并非如此。尽管我们可能会听到很多关于美联储主席、贸易代表、经济委员会主任等官员的消息;外交方面,卢比奥的任命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实际上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仍然是财政部和商务部这两个部门。 要深入分析川普内阁,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无疑是重中之重。 00:25:52 川普对财政部长的提名为何如此纠结? 昨天刚刚宣布:新财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提名感觉很胶着:从莱特欣泽(Lighthizer),到卢特尼克(Lutnick),到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Kevin Walsh),还曾经有阿波罗CEO马克·罗文。Polymarket上赔率也咬的很紧,直到前一天还Warsh第一,Bessent第二。为什么川普其他提名都挺干脆,而财政部长这么纠结? 除了国务卿之外,目前最重要的职位就是财政部长了。财政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掌管着金融市场、美债发行、国家经济安全以及税收等诸多领域,这些都将对美元的强弱产生影响。 说到美国目前的财政状况,有人可能会想到裁减公务员来解决问题,但这显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2023年美国财政总支出高达6万亿美元,其中4万亿美元属于强制性支出(mandatory spending),也就是必须支付的款项。这些强制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休金和老兵权益等——任何调整都需要经过国会两院的批准,难以改变。除了这4万亿美元之外,还有一部分自主性支出(discretionary spending),这部分支出每年都需要国会批准,其中一半是国防预算,将近9000亿美元。虽然可以考虑在国防预算上做些削减,但这对川普政府来说风险很大,毕竟“手里有枪的人说话更有分量”。自主性支出大概占总支出的1/3,也就是可以削减的空间只有总支出的1/6左右,而这部分支出又涵盖了教育、交通、医疗、执法等很多必要的日常开支,所以财政部真正能够动用的资金非常有限。 除了支出问题,美国目前面临的更大问题是国债利息支出。由于疫情期间的大放水,美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美联储不得不进入加息周期,尤其是在利率升到5%以后,美国的国债利息支出急剧增加,无论占GDP的比重还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达到了历史高位。再加上美国联邦国债的债务比重也很高,财政部长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川普最终选择贝森特,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贝森特更懂宏观经济。川普需要贝森特稳住华尔街和股市。贝森特在索罗斯基金以及后来自己创立的对冲基金,都以全球宏观策略为主,他对各国的宏观政策、汇率走向和国际金融都非常了解。 第二,川普意识到当前的美债问题非常棘手,需要谨慎处理,而不是靠喊口号或激进改革就能解决。所以他选择了更稳妥、更有市场经验的贝森特。川普在财政部长人选上的谨慎,恰恰反映出他明白这是美国目前最核心的问题,也证明他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随意任性。 美国两党其实都很清楚美国的命脉所在。 00:33:13 解决美国财政赤字和危机的核心只有一条:维持美元信用 这一届财政部长不好当。川普既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又不想放弃华尔街,至少要保证股市上涨,还要坚定地推进贸易和关税议程。这些目标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既要缩小贸易逆差加征关税、还要股市和经济一直上涨,如何才能同时实现呢? 贝森特有一些目标,例如将赤字率削减到3%,实现3%的GDP增长等。但他如何与国会配合,真正削减赤字,同时完成川普的其他目标?至少在公开场合,贝森特非常支持川普加征关税的政策,还在最近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关税是与其他国家谈判的起点”,至于如何应对通胀,他提到了可以通过“弱化监管”来促进经济发展,抵消通胀的影响,这很有意思。 但是关税的真正目的并非解决美国财政问题,更是谈判筹码。无论谁来担任财长,解决美国财政赤字和危机的核心只有一条:维持美元信用。 那么,如何维持美元信用?答案是制造通胀,并将其“出口”到海外,让其他国家为美国的通胀买单。所有美国财长候选人都明白这一点,只是方法和风格不同。贝森特熟悉整个体系和规则,他会利用关税谈判、金融战等财政手段来达到消减债务的目的。 除了控制赤字率,贝森特的经济观点还包括: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他和川普都明白美国的核心根基在于保持其强大的经济地位。在华尔街摸爬滚打过的金融人士都明白这一点。 川普从中美贸易战中吸取了教训:贸易谈判需要时间,并非一蹴而就。对他来说,要在任期内留下政绩,贸易手段太慢,他更可能使用金融手段。川普可能会对人民币,甚至香港的联系汇率采取限制措施。这些金融手段比贸易手段更有效、更直接、也更残酷。贸易只是幌子,真正的武器是金融。我国的核心部门和高层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00:46:35 我们的应对到位了吗? 目前中国应对问题的核心,并非刺激政策力度不够,也不是外资信心不足,这些都只是短期问题。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面对川普2.0政府,考虑到他任命的内阁成员,尤其是财政部长的人选背后的考量:他任命索罗斯的投资人担任财政部长,这本身就值得警惕。本森特参与过几次关键的金融战役,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必须意识到川普真正理解了问题的要害,也就是金融战或美元战的命门所在。 有人认为川普上台会把美国搞乱,给我们喘息之机。但从他挑选财政部长以及背后的逻辑来看,他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命门。 对于我们目前的应对措施,有些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源于川普内阁的任命本身,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财政端,这与美国的财政问题息息相关。美国的赤字必然会持续增加,削减开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中国的问题在于,房地产市场萎缩后,地方财政,尤其是依赖土地出让金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锐减。今年前10个月,这部分收入可能萎缩了20%,而且这20%的下降并非指你。虽然11月初人大通过了对地方债的支持,并可能出台其他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政策,但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 虽然高层可能对经济持保守态度,寄希望于第四季度经济有所拉升,并推出一些像以旧换新之类的消费支持政策,地方上也出现了一些好的苗头。但无论如何,今年的经济肯定比预期差,甚至比高层预期的还要差。问题的核心依然在于信心,不仅仅是外资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国内市场主体的信心。而这种信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 从国际宏观层面来看,我们年初的谨慎是正确的。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且掌握着美元武器。如果我们过早推出刺激政策,最大的风险在于人民币汇率。 刺激政策的时机和顺序固然重要,但更大的风险在于,如果对方针对我们的人民币、香港或资本市场采取更具限制性,甚至是类似针对俄罗斯的普世性限制措施,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和提前做好预案的。不能停留在对方只想谈关税的层面。对方不会再按我们熟悉的套路出牌。第二届川普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强硬、更实际的措施,以避免在谈判中失去优势。 至于美联储主席的人选,更换并非不可能。不过,目前美联储的影响力不如财政部,财政部的政策有更大更直接的影响。美国的核心问题在于美元信用,而美元信用并非由美联储直接决定,财政部反而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即使美联储主席换成凯文·沃尔什,也不会对大方向产生根本性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 — End — 专辑主播|Johnny 肖小跑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57分钟
5k+
4个月前
发现叙事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