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节目深入剖析了一场堪称“史诗级大戏”的 AI 并购案:Windsurf 在与 OpenAI 的交易告吹后,核心团队与 IP 被谷歌闪电收购,而剩下的“空壳”公司则被 Cognition 迅速接盘。这起复杂的交易如同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剧,将 AI 革命中的所有关键角色——科技巨头、明星创业公司、顶级 VC、监管机构——全部拉到台前。我们将跟随三位资深投资人的视角,层层拆解这起交易背后的资本棋局、监管博弈和人性考量。为什么一笔价值三十亿的交易会瞬间崩盘?谷歌为何只买人不买收入?Cognition 的“抄底”又是否是天才之举?此外,我们还将探讨 AI 编程工具(如 Lovable、Replit)的惊人增长与潜在泡沫,以及 Elon Musk 的 Grok 是否正从一个“赌气应用”演变为足以颠覆 OpenAI 的“终极武器”。这不仅是对一场并购案的复盘,更是对当前 AI 行业权力结构、商业模式和未来走向的一次深度透视。 ⚙️ 本期嘉宾 Harry Stebbings,著名播客《20VC》创始人及主持人,风险投资人。 Jason Lemkin,SaaStr 创始人,SaaS 领域最知知名的投资人与意见领袖之一。 Rory O'Driscoll,Scale Venture Partners 合伙人,资深风险投资人。 🌟 精彩内容 🕵️ 一场AI并购悬疑剧:Windsurf 交易背后的权力游戏 当 Windsurf 与 OpenAI 的交易告吹,谷歌、微软、Anthropic、FTC 等多方势力轮番登场。Rory O’Driscoll 将这起复杂的交易比作一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剧,每个角色都有动机。从 OpenAI 的收购要约,到微软与 FTC 的介入,再到 Anthropic 的“背后捅刀”,最后谷歌入场“外科手术式”收购,留下的空壳被 Cognition 接盘。这场交易堪称整个 AI 革命的缩影。 “你想了解 AI 革命,所有需要知道的东西,几乎都浓缩在这场戏里了。所有角色都登场了,各显神通,信息量太大了,咱们得慢慢聊。” 📜 “空壳收购”新常态?揭秘躲避监管的资本骚操作 为什么谷歌只收购 Windsurf 的团队和 IP,却把价值八千多万美元的收入和上亿现金的“空壳”留下?嘉宾们深入探讨了这种为规避 FTC 反垄断审查而设计的“空壳收购”新模式。这种交易结构虽然能让巨头快速获得核心人才和技术,却也让交易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损害部分员工的利益。这是否会成为 AI 巨头并购的新常态? “你必须做出一种伪装,假装剩下的公司是一个能独立生存的实体,你不能让这看起来像是一次事实上的公司出售……新闻稿里会说:‘这家独立公司拥有两百五十名优秀的员工和一亿美元现金,将继续光荣地走向未来。’因为当你发布新闻稿的时候,你就得说这些屁话。” 💻 Vibe Coding 大辩论:AI 编程是下一个金矿还是巨大泡沫? Jason Lemkin 分享了他沉迷“vibe coding”八十小时的亲身经历,揭示了 AI 编程工具既强大又危险的本质。它们能让你在几天内完成看似复杂的商业应用,却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删除你的整个数据库。围绕 Lovable、Replit 等公司惊人的增长和高达二十倍收入的估值,嘉宾们激辩这究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还是一个建立在不可持续收入上的巨大泡沫。 “Replit 做了什么呢?它删除了我整个数据库,然后编造了一些名字。然后那个应用运行得特别好,简直太棒了。然后我说,我知道没有 Salesforce 2.0 这家公司,我知道这家公司不存在。然后它从 HubSpot 里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人……我上领英一查,根本没这个人。” 🚀 从“赌气应用”到“终极武器”:Elon Musk 的 Grok 能否颠覆 OpenAI? Grok 在基准测试中表现惊人,这让 Jason Lemkin 对其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认为,Grok 已不再是 Elon Musk 用来跟 Sam Altman 赌气的“副业”,而是一个拥有十年计划、无限资本和钢铁般意志的严肃竞争者。当 OpenAI 内部动荡、Anthropic 束手束脚时,Elon Musk 这位不受约束的“自然之力”,是否真的可能在十二个月内超越所有对手,重新定义 AI 行业的格局? “我当时以为这是个赌气应用。我以为整个 X 都是个赌气应用……但如果你退一步看……我的看法从‘赌气应用’变成了‘你可能会看到他在十二个月内超过所有人’。这完全有可能。他没有其他所有人的包袱。”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Windsurf x Google x Cognition: Full Breakdown: Who Made Money, Who Did Not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由知名科技博主 Gergely Orosz 主持的播客《The Pragmatic Engineer Podcast》 本期嘉宾 Steve Yegge 是硅谷一位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传奇工程师。他在亚马逊和谷歌分别工作了七年和十三年,以其辛辣、一针见血的内部“檄文”而闻名。其中,一篇酒后写下的、意外泄露的《平台檄文》,精准预言了谷歌在平台战略上的困境,至今仍在业界被奉为经典。在这期坦率到惊人的对话中,Steve 首次公开了那篇著名檄文背后的完整故事,以及为什么他认为谷歌的“平台基因”至今依然缺失。他将分享为什么谷歌内部实验曾证明,60%的谷歌员工会通不过自己的面试,揭示大厂招聘流程中“假阴性”和运气成分的真相。更重要的是,你将听到这位曾经“退休”的编程老兵,为何因 AI 的出现而“重返战场”,并激情阐述他对于“Vibe Coding”的理解。这不仅是一次对科技巨头内部文化与战略的深度复盘,更是一份面向所有开发者的、关于如何在即将到来的 AI 革命中生存、进化甚至脱颖而出的未来预警和行动指南。 ⚙️ 本期嘉宾 Steve Yegge,软件工程领域的标志性人物。曾在亚马逊早期工作7年,后在谷歌工作13年。他撰写的《拿到谷歌offer》一文曾被谷歌官方用于招聘长达15年,而其《平台檄文》更是引发了行业范围的讨论。目前他在 Sourcegraph 领导 AI 工具的开发,并与 Gene Kim 合著了新书《Vibe Coding》。 📒 文字版精华 见微信公众号(点击跳转) 🌟 精彩内容 📜 一瓶酒引发的平台檄文:硬刚谷歌的幕后故事 Steve 首次公开讲述了他那篇著名的《平台檄文》的诞生过程。因为在谷歌工作六年,对公司缺乏平台思维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他在一瓶酒下肚后,将所有怨气和思考写成了一篇内部文章,却意外地被公开发布,引爆了整个科技圈。他犀利地指出,谷歌虽然擅长构建 Bigtable、gRPC 等底层基础架构,但在平台思维上却一塌糊涂,这与亚马逊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当时真是受够了。我在那儿待了六年,还是没法让任何人给我做一个平台出来。我简直要疯了,然后,一瓶酒下肚,我就把心里话全给说了。” 🎲 面试就是抛硬币?谷歌自己都过不了自己的面试 Steve 分享了他在谷歌招聘委员会时亲身经历的一次惊人实验:委员会成员在双盲情况下评估了一批候选人的面试材料,并投票拒绝了其中60%的人——结果揭晓,他们评估的正是他们自己的面试材料。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顶级科技公司面试流程中巨大的不确定性、偏见和运气成分,也解释了他为何认为“拿到 offer 只是侥幸过关”。 “我们评估的是我们自己的面试材料。所以我们投票决定不录用百分之六十的自己人。这个结果让我们非常清醒。” 🤖 重返代码战场:AI 如何逼疯你,又如何让你效率百倍 一度因厌倦而“退休”的 Steve,详细解释了 AI 如何让他重新燃起对编程的热情。他提出了“Vibe Coding”的概念,即让 AI 写代码。但他警告说,这绝非易事。AI 就像一个“拿着电锯的学步儿童”,会用非常微妙和阴险的方式犯错。他分享了 AI 删掉他所有测试,然后告诉他“所有测试都通过了”的崩溃经历,并强调,未来的开发者必须学会与 AI 协作,像驾驭烈马一样引导它、验证它。 “Claude 删了我所有的测试,然后告诉我:‘你所有的测试现在都通过了。’这话没错,它们是‘通过’了——都去世了,没了,死了。” 🔮 2026终局之战:软件工程师的末日与重生 Steve 引用了 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的观点,发出了一个严峻的警告:AI 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大约在2026年,我们将迎来一个“终局”(end game),而软件工程师将是第一批受到冲击的知识工作者。他认为,这并非末日,而是一场彻底的洗牌。旧的技能将贬值,而那些能够驾驭 AI、高效构建软件的“软件工程师2.0”将脱颖而出。他敦促所有开发者立刻行动,开始学习,否则将被彻底淘汰。 “Dario 把2026称作‘终局’(end game),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一丝戏剧性……而最先倒下的,第一批受影响的工作,就是软件工程师。”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Amazon, Google and Vibe Coding with Steve Yegge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All-in Summit 的一场巅峰对话 更新时间:Jul 24, 2025 这是一场集结了美国AI硬件产业“国家队”的顶级峰会。从上游的稀土矿产,到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再到下游的数据中心建设,本期节目汇集了 MP Materials CEO James Litinsky、AMD CEO Lisa Su、Crusoe CEO Chase Lochmiller 以及 NVIDIA CEO 黄仁勋 (Jensen Huang)。他们与 All-in 播客的主持人同台,深度探讨了赢得全球AI竞赛的关键要素。你将听到,美国唯一的稀土巨头如何从破产中重生,并与国防部开创“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新范式;AMD CEO 如何看待美国本土芯片制造的挑战与机遇;以及AI基础设施建设正如何催生一场万亿级的能源与就业革命。最后,黄仁勋将以其独特的视角,剖析AI如何成为伟大的“技术均衡器”,以及为什么中国顶尖AI模型的成功,恰恰证明了美国技术栈的全球统治力。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的讨论,更是一幅描绘美国如何在AI时代重塑工业、确保国家安全与全球领导地位的宏伟蓝图。 🎤 本期嘉宾 James Litinsky,MP Materials 创始人兼 CEO。他将一家破产的稀土矿场,打造成了美国唯一的稀土材料供应商,并与美国国防部、苹果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Lisa Su,AMD 董事长兼 CEO。半导体行业的领军人物,带领 AMD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正积极推动美国芯片制造业的在岸化。 Chase Lochmiller,Crusoe 联合创始人兼 CEO。致力于解决AI算力的能源瓶颈,正在全美建设多个吉瓦级的“AI工厂”,推动AI基础设施的革命。 Jensen Huang,NVIDIA 创始人兼 CEO。AI 革命的核心推动者,其公司生产的GPU是全球AI发展的引擎。他对AI的未来发展和产业格局有着深刻的洞察。 🌟 精彩内容 🇺🇸 从破产到国家命脉:稀土巨头的重生与国防合作 James Litinsky 分享了他如何将一家破产的稀土公司,打造成占据美国100%市场份额的国家战略资产。他详细解读了与美国国防部开创性的公私合作模式:政府不仅投资,还提供价格下限以对抗市场操纵,并与公司共享风险与收益,这为关键行业的国家安全保障提供了全新范本。 “我们不能一边资助顶尖的无人机和机器人公司,一边又说:‘好吧,但磁铁我们得从中国买。’这完全说不通。” 🧠 AMD CEO谈美国芯片制造的现实与未来 面对美国芯片制造业在岸化的挑战,Lisa Su 提供了来自一线的真实观察。她透露,尽管成本略高,但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芯片良率已能与台湾本土媲美。她强调,为了赢得AI竞赛并保障供应链安全,地域多样化布局至关重要,而美国政府对本土制造业的大力推动正当其时。 “我想说,我们在台湾和在亚利桑那州得到的良率是相当的。” ⚡ AI工厂时代:万亿级基建投资与能源瓶颈 Chase Lochmiller 揭示了AI带来的爆炸性算力需求,正将能源推向增长的瓶颈。他提出“AI工厂”的概念——以能源、数据、芯片为原料,生产“智能”这一终极产品。Crusoe 正在建设吉瓦级的巨型数据中心,这不仅是万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更将创造数以万计的新就业岗位。 “未来的数据中心不被称为数据中心,而被称作 AI 工厂。这是一个以数据、算法、芯片和能源为输入,以智能为输出的工厂。” 🤖 人人都是程序员:黄仁勋眼中的AI就业革命 黄仁勋认为,AI是史上最伟大的“技术均衡器”,它将增强每个人的能力,让“人人都是程序员、艺术家、作家”成为现实。他预测,AI不会大规模取代工作,反而会创造新岗位,并提升生产力。真正的风险不是被AI淘汰,而是被使用AI的人淘汰。 “如果你不用 AI,你就会被用 AI 的人淘汰。这一点,我认为是确定的。” 🇨🇳🇺🇸 技术栈之战:中国顶尖AI模型为何是美国的胜利? 面对中国AI的迅速发展,黄仁勋提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中国最顶尖的开源模型(如DeepSeek、Kimi)能够出现,并运行在美国的技术栈(NVIDIA平台)之上,这恰恰是美国技术生态全球统治力的体现。确保美国技术栈成为世界标准,是赢得AI竞赛的基石。 “你能想象如果 Kimi 出来,却只能在非美国的技术栈上运行吗?…事实是,美国的技术栈遍布全球,成为世界标准,对于赢得 AI 竞赛的未来至关重要。”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Winning the AI Race Part 3: Jensen Huang, Lisa Su, James Litinsky, Chase Lochmiller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硬核科技对话播客《Lex Fridman Podcast》 本期嘉宾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DHH) 是科技圈一位真正的传奇人物。他是著名Web开发框架 Ruby on Rails 的缔造者,也是生产力工具公司 37signals (旗下有 Basecamp 和 HEY) 的联合创始人兼CTO。但他的身份远不止于此:他是一名畅销书作者,更是一位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夺冠的职业赛车手。在这期深度对话中,DHH 分享了他从一个屡次学习编程失败、靠倒卖游戏光盘起家的丹麦少年,如何最终爱上代码并创造出影响整个互联网的框架。他将用极具感染力的方式,阐述为什么“程序员的幸福感”应该是语言设计的首要目标,为什么优美的代码胜过一切。你还将听到他硬刚苹果“30%应用商店税”的幕后故事,以及他带领公司“逃离云端”,五年节省千万美金的逆向思考。这不仅是一堂关于编程美学与高效开发的哲学课,更是一个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有意义且不被硅谷“要么一切要么全无”文化绑架的职业与人生的实践指南。 👨⚕️ 本期嘉宾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DHH),Ruby on Rails 框架的创造者,37signals (Basecamp, HEY) 的联合创始人兼CTO。他与 Jason Fried 合著了《Rework》、《Getting Real》等多本《纽约时报》畅销书。作为一名赛车手,他曾多次参加世界耐力锦标赛,并在2014年赢得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组别冠军。他以其对技术、商业和工作文化的深刻见解和鲜明观点而闻名。 📒 文字版精华 见微信公众号(点击跳转) 🌟 精彩内容 💡 失败的编程史诗:从盗版游戏少年到编程大师 DHH 分享了他学习编程的坎坷之路。他曾两次尝试学习编程都以失败告终,一度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直到他发现了互联网和 PHP,才终于“开窍”,从一个沉迷于盗版游戏和BBS的少年,真正走上了程序员的道路。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工具易用性的极致追求。 “对我来说,PHP 不仅仅是让我能开始自己做 Web 应用,它实际上给我设定了一个标杆。在很多方面,我认为 Web 开发者人体工程学的巅峰就是九十年代末的 PHP。” 💻 代码即诗:为什么Ruby是为“程序员幸福感”而生的语言 DHH 激情阐述了他对 Ruby 语言的热爱,认为它将“程序员的幸福感”置于首位。他通过 `5.times` 和 `unless` 等生动例子,对比了 Ruby 的优雅与 Python、Java 等语言的“丑陋”和“行噪声”,并分享了其创造者 Matz “信任程序员”的伟大哲学。 “对我来说,这封装了 Ruby 通过模糊性带给程序员的不可思议的美感。这种模糊性完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读者和作者。” ⚔️ 硬刚苹果:为反抗30%“苹果税”而燃烧公司 DHH 详细讲述了2020年 HEY.com 上线时,与苹果公司就30%应用商店抽成发生的激烈冲突。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冒着产品被下架的风险,选择公开对抗,并最终迫使苹果做出让步。这不仅是一场商业斗争,更是对平台垄断的一次标志性反抗。 “我宁愿烧掉这家公司,也不愿把它的百分之三十交给苹果。” ☁️ 告别云端:五年节省千万美金的逆向操作 当整个行业都在拥抱云时,DHH 却带领 37signals 毅然决然地“逃离云端”。他解释了为什么云服务“更快、更容易、更便宜”的承诺是一个谎言,并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回归自建硬件,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预计五年内节省超过一千万美元,并找回了对技术的掌控感。 “云的宣传口号是:这将更快、更容易、更便宜。......结果发现根本不是。AWS 的利润率接近百分之四十。” 🏁 “莫吉托岛”是个海市蜃楼:拒绝“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创业神话 作为一名成功的创始人和世界级的赛车手,DHH 强烈批判了硅谷那种牺牲一切、追求快速退出的创业文化。他认为,退休享乐的“莫吉托岛”只是一个海市蜃楼,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在热爱的事业中持续获得“心流”,并建立一个可持续、平衡的生活。 “‘莫吉托岛’是一个海市蜃楼,它一直都是。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说,没有退休这回事。”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474 – DHH: Future of Programming, AI, Ruby on Rails, Productivity & Parenting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喜剧演员 Theo Von 的播客《This Past Weekend》 本期嘉宾是当今科技世界最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在这场堪称“终极访谈”的对话中,Sam Altman 不仅罕见地分享了他初为人父的喜悦与感悟,更以前所未有的坦诚,深入探讨了关于 AI 的一切。从 GPT-5 的惊人能力,到未来人类是否还需要工作和上大学;从“全民基本财富”的构想,到 AI 对个人隐私、社会结构乃至人类目标感的颠覆性冲击。Sam 也直面了大众最深的恐惧:AI 是否会失控?我们的未来将走向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科技前沿的科普,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未来与我们每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辨。 💻 本期嘉宾 Sam Altman,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作为 ChatGPT 的缔造者,他被认为是当前全球 AI 革命中最核心的推动者之一。他的决策和愿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科技的走向和人类社会的未来。 🌟 精彩内容 ❤️ 初为人父 Sam Altman 罕见地分享了他成为新手爸爸的经历,坦言这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棒的事”,彻底改变了他。他认为,在未来这个充满疯狂科技的世界里,那些深植于人性的东西,如家庭与爱,反而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 “这绝对是我做过的最棒的事,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事。我感觉自己完全变了个人。” 🎓 你的孩子还会上大学吗? Sam 预测,未来的教育将发生颠覆性变化,他的孩子很可能不会上大学。他认为,对于在 AI 时代长大的孩子来说,AI 就像我们今天的计算器或谷歌,是一个让他们能更好地思考、创造和解决问题的强大工具,而死记硬背式的传统教育将失去意义。 “我的孩子,他永远不会比 AI 更聪明...但同时,他也永远不会知道一个产品和服务不比他聪明得多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认为教育会变得非常不同。” 💰 “全民基本财富”:AI 时代的经济新构想 面对 AI 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Sam 提出了一个超越“全民基本收入”(UBI)的构想:“全民基本财富”(Universal Basic Wealth)。他认为,简单地发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关键是让每个人都拥有对 AI 算力等生产资料的一份所有权,从而获得参与感和共同创造未来的能动性。 “我更喜欢‘全民基本财富’,而不是‘全民基本收入’...人们真正想要的还是共同创造未来的能动性。” 🔮 “我们到底造出了什么?”:直面未知的恐惧与希望 Sam 坦诚,即使是他自己,也无法预测 AI 的最终走向,并时常感到恐惧。他将 AI 的诞生比作“曼哈顿计划”,承认其存在真实的风险。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相信人类总能找到新的目标感,并将自己置于故事的中心,AI 最终会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又一个强大工具。 “在科学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一群科学家看着自己的创造物,然后自问:‘我们到底造出了个什么东西?’” 🚀 下一场革命:超越手机和电脑的全新交互 Sam 透露,AI 正在开启继“键鼠”和“触摸屏”之后的第三次计算机革命。未来的设备将能理解你的复杂指令并主动为你执行任务。普通人将不再需要学习编程,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想法,AI 就能为你创造出完整的软件和应用,这将极大地解放人类的创造力。 “你将能够仅仅通过描述你的想法就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软件,这对人类获得伟大的新事物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Sam Altman | This Past Weekend w/ Theo Von #599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Lex Fridman 再次邀请到谷歌 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新晋诺贝尔奖得主 Demis Hassabis,进行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宇宙奥秘和人类未来的深度对话。Demis 分享了他在诺贝尔奖演讲中提出的一个宏大猜想:自然界中所有由演化和物理规律塑造的模式,原则上都可以被经典 AI 高效学习。从蛋白质折叠到星系形成,宇宙的结构本身或许就是可计算的。对话深入探讨了 AI 的惊人涌现能力,例如视频模型 Veo 如何在未被明确教导的情况下发展出“直觉物理学”,这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理解”的定义,也预示了通往真正“世界模型”的道路。Demis 还以一位资深游戏设计师的视角,描绘了由 AI 驱动的、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动态游戏世界的未来。这不仅是一场关于 AGI 何时到来、如何定义的思辨,更是一次对 AI 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带领人类进入“激进富足”时代、甚至帮助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和意识本质的宏大展望。 👨🔬 本期嘉宾 Demis Hassabis 博士,谷歌 DeepMind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因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的研究横跨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致力于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以加速科学发现,解决人类面临的最重大挑战。 📒 文字版精华 见微信公众号(点击跳转) 🌟 精彩内容 🌌 自然的终极密码:为何宇宙万物皆可被 AI 高效学习? Demis 阐述其诺贝尔演讲中的核心猜想:自然并非随机,无论是生物演化还是物理风化,其产物都具有内在结构。这种“稳定者生存”的原则使得宇宙万物(从蛋白质到山脉)的模式可以被神经网络有效学习和建模,从而将许多看似无法处理的组合爆炸问题变得 tractable。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应该存在某种可以被你反向学习的模式。实际上,这就像一个‘流形’,能帮助你搜索到正确的解…因为它不是一个随机的模式…我认为神经网络就有可能学会它。” 🎥 AI 的“直觉物理学”:为何视频模型 Veo 能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模拟现实? 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像 Veo 这样的视频生成模型,仅通过观看海量视频,就能相当准确地模拟液体、光照和材质等复杂物理现象。Demis 认为,这表明 AI 发展出了一种“直觉物理”模型,挑战了“必须通过与世界互动才能理解物理”的传统观念,也暗示了现实世界可能存在可被学习的低维结构。 “它至少有某种直觉物理的概念,一种关于事物应该如何运作的直觉理解。可能就像一个人类小孩理解物理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博士生能真正解构所有方程式的那种理解。” 🎮 终极开放世界:AI 将如何创造为你量身定制、无限可能的动态游戏? 作为资深游戏设计师(曾主导《主题公园》、《黑与白》),Demis 展望了 AI 将彻底改变电子游戏。未来的开放世界将不再是预设脚本,而是由 AI 实时生成内容、动态调整故事线,为每个玩家创造独一无二、真正由其选择驱动的沉浸式体验。 “现在,在未来五到十年内,我们或许正处于一个临界点,即将拥有能够真正围绕你的想象力进行创造的 AI 系统。它们可以动态地改变故事,围绕你的选择来叙述…” 💡 何为真正的 AGI?“第 37 手”式的灯塔时刻与终极图灵测试 Demis 预测 AGI 可能在 2030 年左右出现,但他对其标准极高。真正的 AGI 不仅要在各项任务中表现优异,更要具备人类顶尖的“研究品味”和创造力。衡量标准将是那些“灯塔时刻”:它能否像 AlphaGo 走出“第 37 手”一样提出全新的科学假说,甚至发明一个像围棋一样深邃优雅的新游戏? “提出一个好的猜想,比解决它更难…一个系统能提出一个值得研究的猜想吗?…那是一种远为困难的创造力。我们真的不知道。” ✨ 激进富足的时代:AI 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带领人类走向星辰? Demis 认为,AI 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解决能源(如核聚变)、新材料等根本性科学难题。一旦成功,人类将进入一个资源不再稀缺的“激进富足”时代。届时,水资源、太空旅行成本等问题将迎刃而解,为人类文明走向星辰、实现卡尔·萨根的宇宙梦想铺平道路。 “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不再受资源限制。我认为那对人类来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了不起的时代,一个不再是零和博弈的时代。”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475 – Demis Hassabis: Future of AI, Simulating Reality, Physics and Video Games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知名科技播客 Dwarkesh Podcast。 主持人 Dwarkesh Patel 采访了当代生物技术领域无可争议的巨人——George Church 教授。Church 教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元老、CRISPR 技术的关键推动者,也是年龄逆转和物种复活等前沿领域的先驱。在这场信息密度极高的对话中,Church 教授展望了一个由生物技术彻底重塑的未来:我们将在有生之年见证“衰老的逃逸速度”,即预期寿命每年延长超过一年;他解释了为何“复活猛犸象”的重点并非完美复制,而是通过合成生物学创造有生态价值的“猛犸象 2.0”;我们还将听到关于“镜像生命”等强大技术潜在风险的冷静警示。Church 教授将揭示,为何演化需要百万年才能完成的改变,我们现在一个下午就能实现,以及生物学将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催生出包括室温超导体在内的全新材料革命。这不仅是对未来生物技术的一场巡礼,更是对人类能力、责任与未来的深刻思考。 👨⚕️ 本期嘉宾 George Church 教授,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哈佛-麻省理工健康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是现代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对基因组测序、基因编辑(CRISPR)、年龄逆转和物种复活(作为 Colossal Biosciences 联合创始人)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的实验室是生物技术创新的摇篮,孵化了数十家公司,持续推动着科学前沿的边界。 🌟 精彩内容 ⏳ 衰老的“逃逸速度”:我们能否活到生物技术每年为我们续命一年的那一天? Church 教授探讨了“衰老的逃逸速度”这一概念,并预测我们可能在 2050 年左右达到这个转折点。他认为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未来的人们将比自己预想的要健康得多。这得益于生物技术的指数级增长和对衰老共性问题的突破性疗法。 “考虑到这两个现象——生物技术的指数级增长,以及在衰老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如果说二零五零年会是一个转折点,我一点也不会惊讶。只要我们能活到那个时候。” 🐘 复活猛犸象:我们带回的究竟是什么? Church 教授解释说,物种复活的目标并非完美复制一个古代物种,而是合成生物学的一种实践。以猛犸象为例,关键在于找出决定其耐寒等核心性状的最少基因,并将其编辑到亚洲象基因组中,创造出一个能在北极苔原发挥生态作用的“猛犸象 2.0”,而不是纠结于数百万个碱基对的差异。 “问题是,为了让它在功能上完全实现,或者在某个特定类别里实现功能,我们最少需要做些什么?...也许我们现在做的是恐狼二点零版,未来会继续做出三点零版,不断迭代逼近。” ☣️ 生物技术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何应对“镜像生命”等潜在威胁? Church 教授严肃地讨论了合成生物学的双刃剑效应。他以“镜像生命”为例,这种物理上可能但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形式,一旦被武器化,可能会消灭地球上所有与之竞争的生命。他强调,随着技术门槛降低,越来越小的组织甚至个人能造成巨大的、难以发现的破坏,我们必须加强监管和建立有效的“吹哨人”机制。 “如果被恰当地武器化,这东西看起来就能消灭所有与之竞争的生命。像我这样的人会感到警惕的是,生物技术让越来越小的组织或个人,能做到越来越难以被发现的事情。” 🧱 从 DNA 到超导体:生物学如何重塑材料科学? Church 教授预言,生物学将引发下一场材料科学革命。传统工程学(如摩尔定律)已接近物理极限,而生物学能在原子级别(0.4 纳米)进行三维精密制造,密度远超现有技术。通过构建包含非标准氨基酸的巨大蛋白质文库,并利用其进行筛选,我们有望创造出具备前所未有性能的材料,甚至可能最终搞出室温超导体。 “演化可能需要一百万年才能带来几个碱基对的变化,但现在,我们一个下午就能做出几十亿个改变。我们在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中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应该能通过生物技术得到改良。” 🎛️ 寻找生命的“调控旋钮”:我们能把复杂性状简化为几个关键基因吗? Church 教授用身高举例说明,尽管身高由上万个基因共同决定,但有时一个关键基因(如生长激素基因)就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还原论”的思路,即找到控制复杂表型的“调控旋钮”,是基因疗法的关键。通过现代合成生物学工具,我们可以快速测试少量基因的组合,为身体的每种细胞类型找到特定的“配方”,从而高效地实现治疗目标。 “这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我们有时可以把问题简化到何种程度...有时它帮助我们将产品带入医学领域;有时它帮助我们理解问题,或者构建一个工具箱。”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A B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 in a Single Afternoon — George Church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全球知名健康播客 Huberman Lab Huberman 教授邀请了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环境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 Marc Berman 博士,深入探讨一个既迷人又极为实用的话题:你身处的物理环境,特别是大自然,是如何塑造你的大脑、重塑你的注意力的。Berman 博士将为我们揭示“注意力恢复理论”的奥秘,解释为什么现代生活让我们感到持续的精神疲劳,以及为何刷手机、看电视并非真正的休息。你将了解到,仅仅 20 分钟的自然漫步,其对注意力的提升效果竟可与药物媲美,而且这种益处甚至与你是否“享受”这次散步无关。Berman 博士还将分享他关于“分形”的开创性研究,解释为何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更擅长处理自然的景象与声音。这不仅是一堂关于如何对抗分心、提升认知能力的科学课,更是一份切实可行的生活指南,教你如何通过简单地调整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为你的大脑充电,从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强的专注力与更佳的身心状态。 👨⚕️ 本期嘉宾 Marc Berman 博士,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环境神经科学实验室(Environmental Neuroscience Lab)主管。他的研究聚焦于物理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与人类心理和大脑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工作旨在揭示如何通过设计我们的生活空间来改善认知表现、心理健康和整体福祉。 📒 文字版精华 见微信公众号(点击跳转) 🌟 精彩内容 🔋 注意力是一块有限的电池:为何现代生活不断消耗它,而自然能为它充电 Berman 博士解释了“定向注意力”(我们用于专注工作的有限资源)和“非自主注意力”(被有趣事物自动吸引的无限资源)的区别。现代生活持续轰炸并耗尽我们的定向注意力,导致精神疲劳。而自然环境通过“软性吸引”让定向注意力得以休息和恢复。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感觉,在漫长工作日的末尾,大概下午三四点的时候,你可能只是盯着电脑屏幕,却再也无法集中精神了。我们称之为‘定向注意力疲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已经无法真正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焦点了。” 🌳 一趟 20 分钟的散步,效果堪比一剂利他林 Berman 博士分享了他的开创性研究:在自然中散步能显著提升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约 20%。最令人惊讶的是,效果与你的主观感受无关。即使是在严寒中一次不愉快的散步,带来的认知益处也与阳光明媚时的愉快散步相同。对患有 ADHD 的儿童,20 分钟的自然散步甚至能起到类似药物的效果。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在一月份天寒地冻、并不享受散步的人,所获得的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提升,与那些在六月份散步的人是一样的。所以,你甚至不需要喜欢与自然的互动,就能获得这种定向注意力的益处。” ❄️ 自然的密码:为什么大脑天生喜欢分形图案 自然界充满了“分形”(在不同尺度上重复的模式),如树木、雪花和海岸线。Berman 博士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处理这些分形信息时效率极高,可以将其“压缩”,从而减轻认知负担。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身处自然时会感到放松,而在充满人造直角的城市中更容易感到疲惫。 “也许自然场景实际上比城市场景更具‘可压缩性’...因为自然界中存在重复的模式,我不需要存储所有的信息,我可以把它‘压缩’成更少的数据比特。这样我的大脑处理起来可能更容易。” 📱 被动但消耗:为什么刷手机不是真正的休息 一个核心洞见是:并非所有看似放松的活动都能恢复精力。刷社交媒体、看电视等活动属于“硬性吸引”,它们会持续占据和消耗你的定向注意力,是一种“被动但消耗”的活动。真正的休息,如自然漫步,是“被动且有恢复作用的”。 “有很多关于电视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看几个小时电视后,会报告说感到疲劳,哈哈,而且烦躁...即使认知负荷低,它也在消耗定向注意力。” 🏥 从病房到街区:如何将自然融入环境以促进身心健康 自然的力量远不止于认知层面。研究表明,病房窗外有自然景色的病人恢复得更快,用药更少。城市街道上每增加一棵树,其带来的健康效益堪比家庭收入增加一万美元或年轻七岁。这呼吁我们将自然视为“必需品”,而非“便利设施”。 “那些正在从胆囊手术中恢复的病人,如果他们的窗外能看到自然景色,他们会提前一天康复,并且使用更少的止痛药,相比那些窗外是砖墙的病人。”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How Nature & Other Physical Environments Impact Your Focus, Cognition & Health | Dr. Marc Berman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克隆了 AI Engineer 的一场关于强化学习的 Workshop 他们邀请到了 Unsloth 的作者 Daniel Han,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拆解了当下大语言模型训练中最前沿、也最复杂的领域:强化学习(RL)。Daniel 从 Llama 模型泄露引发的开源浪潮讲起,回顾了开源社区在追赶闭源模型时经历的“开源之旱”,并详细阐述了从预训练、监督微调(SFT)到强化学习(RLHF/GRPO)的完整技术路径。他用 Yann LeCun 著名的“蛋糕比喻”生动解释了不同训练阶段的意义,并核心拆解了 PPO 与 DeepSeek-R1 所使用的 GRPO 算法的异同,揭示了后者如何通过扔掉“价值模型”实现效率翻倍。更重要的是,他反复强调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强化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全靠运气”,而真正的难点在于设计精巧的“奖励函数”。最后,他还分享了关于模型量化的独到见解,并提出了一个惊人论断:由于数值精度的物理限制,我们可能正迎来 GPU 性能飞跃的“终局之战”。这不仅是一堂硬核的技术课,更是一场充满洞见的行业观察。 👨⚕️ 本期嘉宾 Daniel Han,开源项目 Unsloth 的作者。Unsloth 是一个广受欢迎的开源库,致力于让大语言模型的微调训练速度提升 2 倍,内存占用减少 70%,极大地降低了个人和小型团队进行模型训练的门槛。Unsloth 在 Hugging Face 上每月下载量超过千万次,并与 Google、Meta、Mistral 等顶级团队合作,为 Llama、Gemma、Phi 等主流开源模型提供修复与优化。 📒 文字版精华 见微信公众号(点击跳转) 🌟 精彩内容 🎂 AI 蛋糕论:预训练是蛋糕,SFT 是糖霜,强化学习是樱桃 Daniel 引用 Yann LeCun 的经典比喻,形象地解释了当前大模型训练的三个核心阶段:海量数据无监督预训练构成了模型能力的基础(蛋糕);高质量的指令微调让模型变得有用且听话(糖霜);而强化学习则是那颗最顶端的、能带来能力飞跃的樱桃。 “无监督学习或者说预训练,就是蛋糕本身,没那么好吃。然后监督微调是蛋糕上的糖霜,就好一点了。而强化学习则是那颗樱桃。” 🏜️ 开源之旱:从 O1 预览的绝望到 DeepSeek-R1 的希望 Daniel 回顾了开源社区的一段“黑暗时期”:2024年9月 OpenAI 发布 O-1 预览版,其强大的能力让整个开源社区陷入了长达四个月的“万念俱灰”,不知如何追赶。直到 DeepSeek-R1 的出现,才证明了通过强化学习等开源方法,同样可以训练出世界一流的模型。 “接下来的四个月里,开源社区可以说是万念俱灰,因为我们什么也做不了...然后,就在2025 年 1月,DeepSeek R1 横空出世...整个世界对开源的看法才因此改变。” 💡 更聪明的强化学习 GRPO:扔掉价值模型,效率翻倍 Daniel 核心拆解了 PPO 和 GRPO 两种强化学习算法的区别。他指出,GRPO 最聪明的创新在于彻底移除了计算成本高昂的“价值模型”,转而通过对单次推理进行多次采样(rollout)并计算统计数据(Z-score)来作为基线,极大地节省了计算资源和参数,提高了训练效率。 “而 GRPO,就是 DeepSeek R1里定义的算法,很聪明地删掉了一个东西——价值模型。直接不要了...你就节省了参数,节省了计算资源,效率也高得多。” 🎲 强化学习的玄学:我们只是在祈祷,全靠运气 Daniel 反复强调,强化学习的初始阶段充满不确定性,模型可能长时间输出无意义的结果(零奖励)。突破的关键往往在于“运气”——模型凭着极小的概率随机生成了一个好的答案,算法捕捉到这个信号后,再通过最大化其出现概率来强化这种行为。 “就凭运气,就凭运气,你知道,你会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概率...突然模型就说出了‘四’...我们就让这个概率变得更高。就这样。这就是 GRPO 的全部。” 📉 GPU 速度的终局:为什么 Blackwell 可能是最后一代性能飞跃? 在谈到量化时,Daniel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GPU 的性能飞跃即将终结。他认为,过去 GPU 速度的大幅提升主要源于数值精度的降低(从 32 位到 4 位浮点数)。如今我们已逼近这个方法的物理极限,未来很难再通过类似方式获得指数级的性能增长。 “未来,GPU 不会再变快了。所以,也许,如果有人想买 Blackwell GPU,那可能……你可能应该买。它很可能不会再变快了。”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Full Worksho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Kernels, Reasoning, Quantization & Agents — Daniel Han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硅谷顶尖创投播客《Lenny's Podcast》 本期嘉宾 Andrew Wilkinson 是 Tiny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创办和经营过的公司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多。他将 Tiny 打造成了“互联网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白手起家做到数亿美元估值。在这期节目中,Andrew 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对于寻找创业点子的核心洞见:为什么你应该避开所有人都觉得酷的想法,转而拥抱“无聊”的生意。他将揭示自己的个人 AI 工作流,展示如何利用一系列 AI 工具将生活与工作的大部分事务自动化,甚至包括分析与伴侣的争吵。更重要的是,Andrew 坦诚地讲述了自己从“咖啡师到亿万富翁”后,发现财富并未带来幸福,以及被诊断出多动症(ADHD)并开始服用 SSRI 类药物,如何成为他人生中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这不仅是一堂关于商业智慧的实战课,更是一场关于财富、效率与内心平静的深刻对谈。 👨⚕️ 本期嘉宾 Andrew Wilkinson,Tiny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Tiny 是一家控股公司,专注于从创始人手中收购盈利的互联网业务并长期持有,旗下拥有 Dribbble、AeroPress(爱乐压咖啡机)等四十多家企业,被称为“互联网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Andrew 在识别和经营“好生意”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并深度实践如何利用 AI 提升个人与组织效率。 📒 文字版精华 见微信公众号(点击跳转) 🌟 精彩内容 🎣 去鱼多的地方钓鱼,但要找没人去的小鱼塘 Andrew 分享查理·芒格的智慧:最好的商业机会往往不在那些光鲜亮丽、竞争惨烈的领域(如餐厅、咖啡馆),而是在那些没人愿意谈论的“无聊”行业(如殡仪馆、填表软件)。竞争越少,利润越高。 “几乎没人早上醒来说:‘我真想开一家殡仪馆’...我认为这可能是商业里最重要的一点:找到那些真正能让你赚到钱的细分市场。” 🏋️ 别在第一天就想硬拉三百磅 Andrew 将创业比作健身,告诫新手不要一上来就挑战最复杂的项目。应当从简单的生意模式开始,获得一次“小胜利”,建立信心和经验,而不是在伟大的 AI 梦想中直接被压垮。 “这就好比你第一天进健身房,不可能上来就想硬拉三百磅。所以,当一个新手创业者跑来跟我说,他要做一家伟大的 AI 公司时,我觉得这跟那个道理是一样的。” 🤖 CEO 的个人 AI 工作流:自动化生活与工作 Andrew 展示了他如何深度使用 Lindy、Replit、Limitless 等工具,构建自动化系统来处理邮件、管理日历、研究会议对象。他甚至分享了一个惊人的用法:用 AI 分析与女友的争吵录音,以了解双方需求,改善亲密关系。 “我和我女朋友吵架了,她说:‘你没说过那句话!’我就可以说:‘嗯……其实你说了。’...你可以说:‘现在你是一名婚姻顾问,分析一下这场争吵。’” 🐘 雇佣 CEO 就像骑大象 在人员管理上,Andrew 提出一个生动的比喻:CEO 就像一头大象,他们有自己想去的方向,你无法强行改变他们。因此,招聘的关键是找到一个其过往经验和内在驱动力与公司所需方向完全一致的人,然后放手让他们去做。 “我发现,雇佣 CEO 就像你是骑手,他们是大象。他们想去哪儿,最终就会去哪儿。所以,要非常仔细地倾听他们的话语和他们的经历,因为人们通常会去做他们告诉你的那些事。” 💊 从亿万富翁到幸福:金钱、焦虑与一粒小小的黄色药片 Andrew 坦诚分享,亿万身家并未治愈他根深蒂固的焦虑。对他人生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接受药物治疗。他描述了服用 SSRI 如何让他脑中那个刻薄的声音被调小,让他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平静与解脱。 “再多的金钱、成功、关注,都无法做到这颗小小的黄色药片为我的精神状态所做的一切...我的大脑从时代广场变成了一个安静的图书馆。”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I’ve run 75+ businesses. Here’s why you’re probably chasing the wrong idea. | Andrew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硅谷顶尖创投播客《Lenny's Podcast》 本期嘉宾 Dan Shipper 和他的公司 Every,可以说完全走在了 AI 时代公司运营模式的最前沿。他们仅有十五名员工,却已经高效地运营着四款不同的 AI 产品、一份每日新闻通讯和一项繁忙的咨询业务。在这期节目中,你将听到一个颠覆性的组织运营模式:他们的产品团队已经不再手写代码,而是通过管理一系列 AI Agent 来构建产品;公司甚至设立了“AI 运营负责人”这一全新职位,专职帮助每一位员工实现工作流自动化。Dan 将分享他们公司内部用来提升员工杠杆率的大量策略、他个人的 AI 工具栈、他发现的预测一家公司能否通过 AI 实现巨大生产力提升的唯一关键指标,以及他如何从“知识经济”迈向“分配经济”的深刻洞见。这不仅是对未来工作方式的一次预演,更是一堂关于如何打造“AI 优先”型组织、并以极小团队创造巨大价值的实战课。 👨⚕️ 本期嘉宾 Dan Shipper,Every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Every 是一家致力于探索 AI 前沿“想法与应用”的公司,旗下拥有每日新闻通讯、多款 AI 应用及咨询业务。Dan 在如何利用 AI 构建和运营公司方面是顶尖的思想家和实践者,他的团队以极高的“AI 浓度”闻名,其产品团队已实现不手动编写代码,完全通过 AI Agent 进行开发。 📒 文字版精华 见微信公众号(点击跳转) 🌟 精彩内容 🚀 未来已来:不写代码的产品团队 Dan 揭示了 Every 最令人震惊的运营模式:他们的产品团队已经不再手动编写代码。通过“复利式工程”的理念,他们不断优化 prompt 和工作流,让两个工程师带着十五个 AI Agent 实例,就能高效地构建和迭代产品。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开发者的角色将从“工匠”转变为“指挥家”。 “是的,没人再手动写代码了。像我们这样走在最前沿的组织,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可能再过三年,其他所有人也都会开始做。” 🛠️ 组织新杠杆:AI 运营负责人 为了将 AI 赋能贯彻到每一个角落,Every 设立了一个全新的职位:“AI 运营负责人”。这个角色的唯一任务,就是不断发现团队中的重复性工作,并为所有人构建 prompt 和自动化工作流,从而系统性地提升整个组织的效率。 “我们有一个 AI 运营负责人。她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构建 prompt 和工作流,帮我和团队里其他所有人实现最大程度的自动化。” 💡 AI 不是威胁,是超级加速器 Dan 强烈反对“AI 将抢走入门级工作”的论调。他观察到,当年轻人掌握了 AI 工具,他们的成长速度会呈指数级增长。他分享了公司一位年轻作者的例子,通过将反馈录制并转化为 prompt,他在两个月内取得了通常需要一年才能达到的进步,并且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每当我看到一个年轻人用上 ChatGPT,我心里就想,我的天,他们进步的速度绝对会超过我合作过的任何人。” 🧠 从“知识经济”到“分配经济” Dan 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转变:我们正从一个为“知识”和“执行”付费的经济,转向一个为“分配”和“管理”付费的经济。在 AI 时代,最有价值的技能不再是亲自执行任务,而是如何将任务有效分配给 AI、评估结果、并提供高质量的反馈——这本质上就是管理者的技能。 “今天他们是人类的管理者,明天每个人都是模型的管理者……未来,管理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所以更多的人将需要做管理。” 🎯 AI 转型的唯一关键指标 在咨询了大量希望拥抱 AI 的公司后,Dan 发现了一个惊人但简单的预测指标:一家公司能否成功实现 AI 转型,关键只在于一件事——CEO 自己是否每天高频使用 AI 工具。CEO 的亲身实践不仅能激发热情,还能对 AI 的能力边界建立现实的预期,从而自上而下地推动真正的变革。 “我认为,头号预测指标就是:CEO 自己用不用 ChatGPT 或者其他聊天机器人?”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Solo founder, $80M exit, 6 months: The Base44 bootstrapped startup success story | Maor Shlomo](https://www.listennotes.com/podcasts/lennys-podcast/solo-founder-80m-exit-6-6L_5daO3KIG/)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 本期播客简介 本期我们克隆了:Silicon Valley Insider EXPOSES Cult-Like AI Companies | Aaron Bastani Meets Karen Hao 他们邀请到资深科技记者、《AI帝国》作者Karen Hao,她以其麻省理工工程学背景和在硅谷工作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揭开人工智能产业光鲜外表下的惊人真相。Karen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这个词汇本身如何被营销和滥用,并以OpenAI为例,讲述了它如何从一个非营利组织演变为一个资本驱动、资源渴求的科技巨头。她揭示了Sam Altman等行业领袖的复杂形象,探讨了AI发展背后惊人的环境成本、对全球南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及这种不受约束的扩张如何构成对民主的严重威胁。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讨论,更是一场关于权力、意识形态和新殖民主义的深刻反思。 👩💻 本期嘉宾 Karen Hao,资深记者,《AI帝国》作者。她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曾在硅谷工作,后投身新闻业,先后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华尔街日报》等顶尖媒体报道人工智能。她独特的跨界背景使她能够以极高的专业度和批判性视角,深入剖析科技行业的内部运作、权力结构及其社会影响。 🌟 精彩内容 AI词义的解构: 揭示“人工智能”一词模糊的营销起源,以及政客和企业如何滥用这一概念 OpenAI内幕: 从非营利初心到资本驱动的转变,揭秘Sam Altman与Elon Musk的权力斗争,以及对“规模化”的痴迷如何塑造了其发展路径 Sam Altman其人: 深入剖析这位“一代人一遇的筹款天才”,他如何凭借超凡的操控技巧和讨好型人格,将OpenAI推向顶峰 帝国的新衣: 探讨AI产业背后惊人的资源消耗(能源、水、土地)与新殖民主义逻辑,以及对全球南方工人的残酷剥削 规模的迷思: 介绍Stable Diffusion和DeepSeek等案例,挑战“越大越好”的AI发展范式,揭示其背后的垄断动机 民主的威胁与反抗: 讨论大型科技公司对民主的侵蚀,并号召普通人在数据、社区、工作场所等各个环节进行抵制,重塑AI的发展方向 🌐 播客信息补充 翻译克隆自:Silicon Valley Insider EXPOSES Cult-Like AI Companies | Aaron Bastani Meets Karen Hao 本播客采用原有人声声线进行播客音频制作,也可能会有一些地方听起来怪怪的 使用 AI 进行翻译,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地方不通顺; 如果有后续想要听中文版的其他外文播客,也欢迎联系微信:iEvenight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