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里胡哨triple bloom
从书出发,用谈话挑动思考

Album
主播:
你花生了没、是颗花椒、开个花皮卡
出版方:
查無此人_Q3Ey
订阅数:
1.25万
集数:
17
最近更新:
4个月前
播客简介...
我们是花椒、花皮、花生 “花里胡哨”是我们的自我认同 我们曾在北欧、澳洲和台湾生活 读过一些书 看过一些世界 每期节目里 我们都将以两本书为基础 用对话来挑动「思考」 看看那些似乎被「定性」的结论 是否还存在解释的「空间」 试图找寻生活的「真相」 也许结果不尽人意 但我们始终相信 「一以贯之的努力,不得懈怠的人生,每天微小的积累,才是生活最终的答案」 小红书账号:花里胡哨triple bloom
花里胡哨triple bloom的创作者...
花里胡哨triple bloom的节目...

17|如何夺回“牛马”的尊严?聊聊教育异化、电子螺丝钉与老派工作的重生

花里胡哨triple bloom

💡导语 194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张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由此导致白领工人薪水比待遇不错的劳力工人要差。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心理上却又无法接受体力工作。” 时间来到2025,一边是就业率低迷,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我们以「牛马、打工人」自嘲,一边被批评「吃不了苦、眼高手低」。父辈吃过没读书的苦,奋力托举我们进入大学,我们拿着进入新世界的门票,却发现自己还是沦为「牛马」。究竟是我们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还是家庭、教育、社会不让我们脱下这千斤重的长衫? 在高度工业化时代,「坐办公桌」只是搬到了格子间里的流水线,「知识工作」不过是流连于「微软三件套」、「微信回收到」。工作被分割成零碎又抽象的片段,手不再灵活,脑袋也逐渐钝化,我们想要解套。 本期节目,我们与《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对话,试图从工作和教育的本质出发,教育如何扼杀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而我们又应该如何重拾天性?我们同时对话《老派工作是潮的》和《格外的活法》,看看新一代职人如何打破框架,在摸索中找到梦想的职业,并将劳力工作翻转成具备专业、创意和魅力的体面工作,或是找到格外的活法,创造新的价值。 1998年,朴树唱着new boy期待新世纪到来,「向前走你的路,猜猜未来给你什么礼物」。 2025年,礼物在世纪洪流里被卷成了沙,我们也要聚沙成塔 🎧收听贴士 引、【那些没实现的职业理想】 * 00:15 小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去到任何地方-裁缝、记者、还是天文学家? 一、就业困境、电子螺丝钉与大公司病 * 04:07 就业困境-不再公布的青年失业数据 * 05:20 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最难考公年、最难考研年 * 06:00 招不到人的企业-月薪三千的文员抢着做,月薪四千的工人 * 07:00 高等教育的极速扩张:从2000到2025,从95万到1222万大学毕业生 * 07:30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 * 08:10 社会评价对职业选择的「绑架」 * 09:30 脑力VS体力劳动的分野 * 10:00 被异化的「知识工作」-格子间里的流水线 * 13:20 避免创意、追求效率、搞好关系、学会甩锅 二、从「扼杀天性」的教育说起 * 24:25 大学教育没有教会我们真实 * 25:35用喋喋不休来证明自己工作的价值 * 26:50一串抽象的代码、一把飘向美国的椅子、一匹运筹帷幄的华尔街之狼 * 30:50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标准化教育 * 31:55 鄙视链底端的手工课 * 32:20 我们还有「动手能力」吗?做花灯的小学生、做泰迪熊的孩子 * 35:50 你会修水管吗?你可以想象没有水管工吗? * 36:53 质疑数学老师,赢到100元 * 38:00被剥夺的动手能力=被剥夺的思考能力 * 38:36 一个修摩托车的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博士 三、「第三条路」的突围者 * 40:50 调酒师、酿酒师、切肉师和男士理发师 * 41:45 从失传的鸡尾酒开始,在沙漠中找到湖水 * 43:30 后工业化时代的文化消费需求-糖与调酒甜味科学 * 45:18 把切肉变成展演、给予动物价值、为环境永续出力的切肉师 * 49:10 你吃到的「原切牛」可能也是工业化的产物 * 52:04 变成化学实验室的洗车店 * 55:55 在消费转型中找到新切口-一间让男人可以做男人的理发店 * 59:31 回到「慢功出细活」的时代-精细化的日料店、咖啡店、 * 01:02:50新需求的涌现+新价值的提供=同时赢得尊重与自我实现 四、是工作job还是职业career? * 01:03:50工作的三个价值:生存保障、兴趣探索、社会价值 * 01:04:10淡淡的死感里只剩下生存保障 * 01:04:50通过深耕、试错、沉浮,找到自己的「天职」 * 01:06:04感知市场+专注+专业深耕,走出一条新路 * 01:11:00落地生根的能力来自于真实的技能 * 01:13:00要月亮也要六便士-收垃圾的喜剧演员、送外卖的摄影师、爱摇滚的服装检验公司员工 * 01:17:50找到「成就感」-为爱发电的花里胡哨、在剧组打工的花椒、在挪威教挪威语的中国人 * 01:22:20当教育的目的变成制造文凭而非培养知识的时候,我们的求知欲何去何从 * 01:23:00我们也还在失败、试错和寻找,「你要真的把脚踩在泥土里,用双手和世界互动,找回自己的主动性」 祝你找到未来的礼物~ 🧑‍🍳封面人物 Julia Child(1912-2004)美国知名厨师、作家与电视节目主持人。 二战期间Julia辗转工作于华盛顿战略服务处、斯里兰卡等地,并结识丈夫。二战结束后二人在巴黎生活,她出于兴趣开始在蓝带学校学习厨艺,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女性厨师。苦于市面上没有一本英文写就的法餐书籍,于是与朋友合著《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成为全球畅销的法餐烹饪教科书。之后她在美国开办电视节目《法国厨师》,让「Bon appetite」(祝您胃口好)这句法语风靡一时,1966年Julia Child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她是一位认真工作的女性,坚持兴趣探索并深耕于此,她从法餐门外汉变成法式料理文化传播的使者,她的传记电影《朱莉与朱莉娅》把美食传承到了21世纪,如今仍美味无穷。Julia的故事或许也是本期节目最好的例子之一,Bon appetite~ 📖提及书目/影视 *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马修·克劳福德 * 《老派工作是潮的》,理查·欧塞霍 * 《格外的活法》,吉井忍 * 《清算:华尔街的日常生活》,何柔宛 * 《如何缓释技术工人断层危机》,光明日报 * 《国家统计局:8月起,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央视网 * 《两会聚焦就业问题,中国再迎最难就业年》,BBC * 《年会不能停》,导演:董润年 * 《华尔街之狼》,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 B站晚会的樱桃小丸子 📻提到的往期节目 * 02|谁说读书改变命运啊:考研、考公、上岸,聊聊一生都在考试的「小镇做题家们」 * 06|戒不掉手机到底是谁的问题:聊聊娱乐至死下的时间焦虑、假性学习和算法困境 🎙本期主播 * 在横店剧组打工的花椒 * 退了三十个工作群的花皮 * 在田野地住了四个月的花生 📕制作注记 * 统筹:花椒 * 初剪:花生 * 后期:花生 * 文案编辑:花皮 🎵音乐&BGM * new boy- 房东的猫、陈婧霏翻唱版 * On the open road- RoshaniThomaz

87分钟
2k+
4个月前

16|东北,跨越百年的冰火之旅:聊聊满清龙脉、文化熔炉与喜剧内核

花里胡哨triple bloom

💡导语 有个美国人叫Micheal,住在吉林一个叫荒地村的旮瘩,逢人就说:“我是美国人,身高186,属鼠”,他的《东北游记》,一边记录2010年代的现代东北,一边回望几百年来颠沛流离的故土东北。 有个东北人叫马晓晴,在离开家乡后写了一本《贼拉魔性东北话》,唠着东北嗑把这片黑土地的方言、文化和历史变成了东北宝典,把刻在血液里的东北气质扩散到全国去。 东北曾是「满洲」,是英勇无畏的弓箭,是龙兴之地。后来,清廷衰败落后挨打,俄国日本接连入侵,在东北修了铁路盖了堡垒,把哈尔滨变成东方巴黎。再后来,张作霖当了东北王、溥仪复辟伪满洲国、抗日、内战。半个世纪里,东北从未太平。建国后,混居着汉人、满人、日本人、朝鲜人、苏联人的黑土地成为共和国长子,建起了大庆油田、鞍山钢铁、长春汽车,红极一时,可又在90年代的改革中大量倒闭。而现在,东北又开始讲述它新的故事。 东北才不只是人参貂皮乌拉草,烧烤喜剧二人转,它是文化熔炉,是活历史,是宝藏。 🎧收听贴士 引、【东北那旮瘩】是哪儿? 00:54 从《贼拉魔性东北话》《东北游记》说起:本地人与异乡人眼中的东北 01:20 东北、东三省、东北地区,“那旮瘩”到底是哪里? * 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 一、【文化熔炉】饮食、语言、习俗大融合 1️⃣饮食里的融合 * 05:05 满族厨师为俄国人定制的锅包肉 * 07:20 “齁咸、胶黏、确黑”的东北菜 * 08:05 东北人“不喝汤”? * 09:16 东北面食绝世美味! * 11:20 米&面融合,任君挑选 2️⃣多民族文化融合 * 12:55 从满语、俄语、日语、朝鲜语借来的词语:哈尔滨和晒网场、哈喇子和嘎拉哈、格瓦斯和大列巴…… * 17:44东北话十级考试?! * 19:35 东北九大神兽:傻狍子、土豹子、兔崽子、熊瞎子、大马猴子、黄皮子、毛驴子、王八犊子和白眼儿狼 * 23:17 贼拉魔性的东北话,盘列整齐口若悬河 * 25:40 二人转、鼠来宝和扭秧歌:“宁古塔”里诞生的喜剧文化 * 27:43 北欧与东北,不同但又相似的“北方”:离群索居还是全员e人?贫瘠的环境还是富饶黑土地? * 来学点东北话吧(图源自网络) 二、【百年沉浮】东北兴衰史 * 33:20 至高无上的满清龙兴之地 * 34:00 东北人概念的形成:从汉人闯关东说起 * 38:51 俄国与日本的觊觎、占领 * 39:40 开进满洲的“中东铁路”:从伦敦到“东方巴黎”哈尔滨只要12天 * 41:15 伪满洲国,学日语、不敢自称中国人的孩子们 * 45:00 日本人的侵略仿佛就在昨天 * 中东铁路示意图 三、【东北精神】走向新时代 * 45:55 东北的新春天:共和国长子 * 46:26 花椒和bo老师祖辈的革命浪漫主义:去吧,去建设南方 * 48:57 东北经济火车头带动全国工业发展 * 50:00 失落的东北:三支舞十块钱、钢的琴与漠河舞厅 * 54:36 重新出发的东北:数字化转型与进出口贸易 * 55:56 冰雪大世界与拥抱全国的“尔滨” * 58:18 东北气质:透过互联网传播全国 * 60:46 值得探索的宝藏&带着火种走出冰雪 * 海关总署公告,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内贸转运港 🖼️其他参考图 * 柳条边示意图,用来将汉人隔绝在龙兴之地以外(图源自网络) * 伪满洲国地图(图源自网络) * 满族传统游戏“欻嘎拉哈”(图源自网络) 📖提及书目/影视 * 《贼拉魔性东北话》,马晓晴 * 《东北游记》,迈克尔·麦尔,译者:何雨珈 * 《吉林打通出海口 俄海参崴将成为中国内贸中转口岸》,北晚在线(北京晚报) * 《我在“地标”中寻找当代中国》,吴晓波 * 《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吴晓波,金融时报 * 《失落的阶级》,赵涵漠,中国青年报 * 漫长的季节,辛爽 * 钢的琴,张猛 * 南方车站的聚会,刁亦男 * 满洲往事:三代人的家与国,播客:咸柠七 🎙本期主播 * 没去过东北的南方人花皮 * 在东北生活四年的南方人花生 * 祖上半个东北人的花椒 👩‍🎓👨‍🎓本期嘉宾 * 土生土长东北人——竹子 * 四分之一东北人——bo老师 📕制作注记 * 统筹:花皮 * 初剪:花皮 * 后期:花椒、花生 * 文案编辑:花皮 🎵音乐&BGM * 漠河舞厅,戴羽彤 * 心恋,徐小凤 * 美丽的梭罗河,胡歌 * Between Dreams- Epic Cinematic * Sedative- Epic Cinematic * Annie's song- John Denver

63分钟
5k+
4个月前

15|让狗“打工”才是正经事:聊聊动物主体性、情感劳动与工具化的迷思

花里胡哨triple bloom

💡导语 在人类建造的混凝土丛林里,宠物不懂朝九晚五的生存法则,但会在你打猎回家时给你一个拥抱,毛茸茸的温暖直直撞进怀里,又或是有些傲娇地摇晃着尾巴。 当人类把虚弱的狼崽抱回燃着篝火的洞穴,当马儿不再自由驰骋而是驮运起了全部家当,协同演化的密码被印在了历史的碑文上。我们崇拜蛇的繁衍力,供奉招财纳福的猫咪,有一天恍然发现,家里的狗子学会了说人话,乌龟看起了电视……于是我们蹲下身平视,突然看清自己也不过是直立行走的动物而已。 而赛博时代来临,我们透过云端链接虚拟动物生命,它们不是冰冷的数字编码,而是宇宙生命长河赐予我们的共同心跳,那是全部有机生命体共享着的、相同的频率。 本期节目,我们阅读《伴侣物种宣言》与《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从童年的宠物时光开启思绪的闸门,思考爪印经济流行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人与动物关系,又构建了哪些与动物有关的文化。当动物脱离了“工具性”,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必然重构,不是人类在殖民动物,而是彼此的爱与承诺。 人类给予“毛茸茸们”食物与居所,但或许其实我们是在豢养彼此——人类猫狗双全时,动物们也拥有了自己爱的家人。 🖼️本期封面 《你要去哪里》,画家:吕欣 感谢吕欣老师授权使用他的作品作为封面图。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围观吕欣在北京798举办的最新个展【直立动物园】,展期:2025.03.21-04.18 🎧收听贴士 一、爪印经济 * 00:35逆势增长的宠物市场数据与新兴爪印经济:沟通、殡葬、美容、旅游 * 05:05 暖暖记忆里的宠物朋友们: 1️⃣走失的“菲菲”留在了我的密码问题里 2️⃣童年的异宠玩伴——鸡仔、鸭子和娃娃鱼 3️⃣乌龟的回眸是万物有灵的诠释 * 12:33异宠崛起:“爬虫控”爱的守宫与蛇 二、动物也“打工”——当神、当宠、当工具 * 14:50田野见闻——「蛇王节」与动物崇拜 * 19:29贪财的青蛙与招福的猫:人类的社会文化早就已经和动物密不可分 * 22:56何为“宠物”:宠爱、陪伴、拥有姓名 * 24:51“宠物”与“食物”、“祭品”的界限在哪里,追溯汉代陶俑、猫木乃伊 * 31:31工作动物vs宠物:搜救/实验/治愈vs娃娃启动装置/传染性社交/被爱 三、人宠关系——从三种模式说起 * 37:13 第一种:被抨击的“消极强化训练法” * 37:48 第二种:指令与奖赏——“一只喜欢学习的狗” * 40:55 第三种:伴侣动物的幸福来自奋斗、工作和满足感? * 43:21当“毛孩子”来养是好的吗? * 44:39案例:一只不听话的猫 * 47:01去人类中心的反思:不是人类在殖民动物,而是彼此的爱与承诺 * 48:19代入人类亲子关系的反思:从棍棒教育到动物们也能做自己 * 53:48面对宠物老龄化,我们能做什么? * 55:02破除物种刻板印象:鱼的印象只有七秒,狗是忠诚的,猫是傲娇的 * 58:27追溯刻板:独居的猫与群居的狗 * 59:46贬损动物的命名方式,如何蹲下身平视? 四、【赛博时代】新型关系 * 62:58跳出高低等级与现实世界:电子宠物史&云养宠 * 67:25相处模式的转变引发更多的思考 📖提及书目/影视 * 《伴侣物种宣言》-唐纳·哈拉维(陈荣钢译) * 《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哈尔·赫尔佐格(李奥森译) * 《家有恶猫》-米歇尔·内格尔施耐德(刘波译) * 《鱼什么都知道》-乔纳森·巴尔科姆(肖梦,赵静文译) * 《小神龟》-北董 * 《猫木乃伊真面目,X光照全都露》-国家地理杂志 *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 * 忠犬八公-莱塞·霍尔斯道姆 * 猫和老鼠-威廉·汉纳、约瑟夫·巴伯拉 * 疯狂动物城-拜恩·霍华德 等 * 101忠狗-克莱德·杰洛尼米 * 黑猫警长-戴铁郎等 * 千与千寻-宫崎骏 🎙本期主播 * 养出能拍死蝙蝠的猫猫的花生 * 仍然爱着“菲菲”的花皮 * 不知道养的动物是宠物的花椒 📕制作注记 * 统筹:花生 * 初剪:花皮 * 后期:花生 * 文案编辑:花椒 🎵音乐&BGM * Try everything-Shakira * Zoo-PoPoyans * Jump In The Line-Harry Belafonte * 大人大种-旺福WONFU * 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郑宜农 * Zou Bisou Bisou- Julie Huard * Canadian Capers-Doris Day 💾节庆/地点/网络资料 * 福建樟湖地区蛇节 * 日本东京豪德寺招福猫 * 喵喵之歌

73分钟
2k+
5个月前

14|追星到底追了个啥?聊聊粉圈文化、娱乐工厂和粉丝治理

花里胡哨triple bloom

💡导语 当2005年超女粉丝攥着电话卡反复发送「08」时,她们不会想到,这条价值1元的短信正在凿开数据资本主义的冰层。‌ 二十年间,追星从抽屉里装满却未寄出的告白信演变为等级森严的赛博工厂。当爱意与金钱挂钩,当打投成为赛博纺织厂,粉丝在流水线上编织的是爱意还是数据枷锁? 我们在娱乐工业的废墟里捡拾的,不仅是泛黄的明星海报,更是解码当代社会的密钥。那些被定义为「脑残」的打投行为,实则是互联网原住民在算法监狱里用爱发电的西西弗斯抗争;而看似荒诞的「挖机宝宝」应援文化,早已预言了后疫情时代自组织社会的生存模板。 本期节目,我们从追星文化的年代趋势和粉丝的词源出发,解构当前社会对狂热粉丝的看法,并讨论了追星狂热的心理动机和社会背景。通过与《文本盗猎者》等多本粉丝社会研究对话,结合个体追星经验,探讨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如何与资本进行博弈,以及这个过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包括其带来的心理支撑、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及文化输出现象。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收听贴士 一、【时光胶囊】流行文化及追星简史 * 03:40流行文化编年史:从港台到韩流台偶 * 04:55后疫情时代的演唱会经济 * 05:10主播的追星经验袒露:台偶、韩剧、日综、本土101 二、【祛魅辞典】"粉丝"词源考从宗教语境到病理化标签 * 10:28粉丝一词源于拉丁语的fanatics,原本是宗教活动的热心教众 * 12:18《文本盗猎者》:粉丝和电视剧观众的区别在于情感和智力上投入的强度 * 15:55《星际迷航》粉的七宗罪 * 19:58污名建构的群体心理切片:自我投射/拟态亲密关系/情感代偿/归属感 三、【权力暗涌】资本的手术刀剖面 * 37:12粉丝可以影响制作的过程:已经死去的角色怎么活过来 * 38:22粉丝不是全然被宰制的对象,粉丝和资本之间实际上存在协商的空间 * 39:08追星权力圈新形态:赛博追星流水线 * 40:07资本捕星网:流量收割与情感劳动异化 四、【流量之战】饭圈经济启示录 * 43:09 电视剧的番位之争 * 51:27《哪吒》全面胜利掀开了“资本寒冬”的遮羞布 * 54:26路人视角的粉丝控评:数据女工制造的流量泡沫 * 56:56粉圈抽卡现象与私营经济:粉圈“盲盒” * 59:47用人类学的“礼物经济”理解粉丝经济交换中的道德准则,超越市场逻辑 五、【治理样本】饭圈逻辑的意外出逃 * 63:47粉丝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与正面效果:泰勒斯经济 * 66:58 无处不在的饭圈文化:李佳琦女孩、德云社女孩、乒乓球饭圈化 * 70:00严肃议题饭圈化:疫情期间建方舱的”挖机宝宝“和韩国弹劾的演唱会现场 * 71:46追星潮流与社会文化及审美的关系:韩国花美男、韩国花美男、大女主逆袭 * 76:28全球视野下,流量明星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本期提到的书、文献与影视作品 *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亨利·詹金斯,郑熙青译 * 《Understanding Fandom》,Mark Duffett * 《Fandom: Identities AndCommunities In A Mediated World》,Jonathan Gray等编 * 《偶像失格》,宇佐见玲,千早译 * 《我要快乐:当妈妈们开始追星》,Tabitha Carvan ,左蓝译 * 《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马塞尔·莫斯,汲喆译 * 《整治”饭圈“乱象,清朗网络空间》,人民日报 * 《巫师财经》明星系列 * 《哪吒之魔童脑海》,饺子 * 《去有风的地方》,主演:刘亦菲、李现 * 《国色芳华》,主演:杨紫、李现 🎙️本期主播 * 看了八遍《王子变青蛙》的花皮 * 跟小侄女成为同担的花椒 * 出走归来仍是101女孩的花生 📕制作注记 * 统筹:花皮 * 初剪:花皮 * 后期:花椒 * 文案编辑:花生 🎵音乐 * Superstar-SHE * DAN DAN 心魅かれてく-ZARD * 河流-蛙池 👥 食用人群 文化观察者、社会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在偶像工业体系中爱过痛过迷茫过的你 ✨ 我们不是劝你脱粉,而是邀请你站在星光之外,看清这片璀璨银河的运行法则。当资本收编了我们的热爱,我们是否仍能夺回话语权?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打榜、每一场骂战、每一声"哥哥只有我了"的呐喊里。

81分钟
17k+
6个月前
喜欢听花里胡哨triple bloom的人也喜欢的播客...
花里胡哨triple bloom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