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正义回廊》导演何爵天:只有金像奖还在念旧,香港新一代影人早已锋芒毕露

又一年的香港金像颁奖,又一年的失望。纵观近年来的颁奖结果,我们清楚地意识到金像奖评审机制授出大奖时,对于“论资排辈”“人情世故”种种场外因素恪守的根深蒂固。正因为如此,让更多人听到当下香港青年一代影人的心声才尤为迫切。思来想去,我决定放出在手机里珍藏很久的一段录音。 这段音频录制于2023年4月8日,我们对谈的嘉宾是《正义回廊》《死尸死时四十四》的导演何爵天。我跟他原是微信好友,之前有聊过在大陆策展放映《正义回廊》的想法,没想到我们会在香港的电影院碰面。那时的我忙于香港电影节的报道,他忙于《死尸》映期的谢票,但是缘分来到,我们还是在尖沙咀附近的一间餐厅约了午饭,席间畅聊了他连续拍摄的两部作品,以及一些关于香港电影现状的观察和思考。等我回到大陆整理完这期采访内容之后,刚好传来何爵天获得去年第41届金像奖“新晋导演”的奖项。 请允许我先道个歉,由于录制环境的嘈杂,导致这期节目的语音质量可能有诸多不如意之处。再加上我当时的工作习惯是以文字输出为主,所以也没有考虑太多听感相关的问题。但我相信在有心人耳中,它仍旧是珍贵的, 本期采访文章首发于@看电影看到死 金像奖得主何爵天:愤怒,是我创作的原点 ,推荐阅读 请往下拉,有惊喜⬇️ 1:42 文化差异带来的观影氛围不同 3:21 何爵天在北京待过,聊到翁子光的《风再起时 風再起時‎ 》 4:21 从《正义回廊》到《死尸》,严肃转向喜剧 8:22 拍商业片的收获,“计算”的经验 10:15 《死尸》的故事与《正义》一样,来自于真实事件 14:07 香港市民对类似案件的反应 15:24 租房问题,贯穿两部作品 18:22 荒谬感的发酵 22:15 普遍的自私心理 22:56 《死尸》中“临海峰”小区的住户和《正义》里的评审团相似 23:29 对《死尸》中各个角色设定的解读 36:04 世代矛盾,《正义》里的父子关系来自于何爵天的生活 38:06 年轻人和上一代如何和解? 40:30 两部作品背靠背拍摄的经历 43:19 商业or艺术?永恒的困境 45:05 不一定非要拍自己的剧本 48:24 拍摄两部作品面临的挑战 53:20 《死尸》中和毛舜筠郑中基合作的感受 58:58 香港奇案电影的发展与承继 1:03:26 看不懂的电影就去豆瓣上看影评,“豆瓣写得比香港还厉害” 1:04:42 何爵天对日本新浪潮的崇拜 1:06:45 《正义》里时空交错的处理 1:08:48 面对差评的心情 1:12:43 何爵天对沈腾的喜爱 1:15:18 目前香港本土最卖座电影,基本都是出自新导演 1:15:47 与剪辑大师 胡大为 David Wu 的惊喜合作 1:19:21 催动何爵天创作的核心:愤怒 大家在豆瓣播客《废话燃料NonsenseFuel》转发本期节目,并关注我的豆瓣账号,我将会抽出一位听友,送出导演亲手交给我的《死尸死时四十四》影片logo钥匙扣,以及电影中故事发生地“临海峰小区”的限量版住户证 住户证背面有导演亲笔签名 打开扫码好像还有活动,我也没激活过,如果活动还有效就归你啦! Shownotes in English: Another year of the Hong Kong Awards, another year of disappointment. Looking at the results of the awards in recent years, we clearly realize that the judging mechanism of the Hong Kong Film Awards is deeply rooted in "seniority", "human feelings" and other off-site factors when awarding the prizes. It is precisely for this reason that the voices of Hong Kong's young generation of filmmakers should be heard by a wider audience. After some thought, I decided to play a recording that I have kept in my cell phone for a long time. This audio recording was made on April 8, 2023, and our guest speaker was the director of The Sparring Partner and Over My Dead Body,Cheuk-tin Ho. He and I were WeChat friends, and we had talked about the idea of curating a screening of The Sparring Partner in the mainland, but we never thought we would meet in a Hong Kong movie theater. At the time, I was busy covering the Hong Kong Film Festival, and he was busy thanking tickets for the screening of Over My Dead Body, but as fate would have it, we met for lunch at a restaurant near Tsim Sha Tsui, where we chatted about his two consecutive films, as well as some of his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Hong Kong cinema. After I returned to the mainland to finish the interview, I heard that Cheuk-tin Ho had won the "New Director" award at last year's 41st Academy Awards. Please allow me to apologize in advance. Due to the noisy recording environment, the audio quality of this program may not be as good as I would have liked. I was used to working with text output, so I didn't give much thought to the listening experience. But I'm sure it's still precious to the ears of those who care to listen to. This inter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on @ MOVIE-ING 'Hong Kong Film Awards winner Cheuk-tin Ho: Anger, the origin of my creativity' , Recommended Reading 1:42 Different movie-going atmosphere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3:21Cheuk-tin Ho spent time in Beijing and talked about Philip Yung's Where the Wind Blows 4:21 From The Sparring Partner to Over My Dead Body, seriousness turns to comedy 8:22 The rewards of making a commercial movie, the experience of "calculation 10:15 The story of ‘Over My Dead Body’, like that of ‘The Sparring Partner’, is based on real-life events 14:07 Hong Kong people's reaction to similar cases 15:24 The issue of renting a room, which runs through both works 18:22 The festering sense of absurdity 22:15 The prevailing selfishness 22:56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enants of the "Sea Crest" neighborhood in ‘Over My Dead Body’ and the jury in ‘The Sparring Partner’ 23:29 Interpretation of characterizations in ‘Over My Dead Body’ 36:04 Generational conflict, the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n ‘The Sparring Partner’ comes from the life of Cheuk-tin Ho 38:06 How do young people and older generations reconcile? 40:30 The experience of shooting two productions back to back 43:19 Business or art? The eternal dilemma 45:05 You don't have to shoot your own scripts 48:24 The challenges of filming two productions 53:20 What it's like to work with Teresa Mo and Ronald Cheng 58:58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Hong Kong's mystery films

81分钟
99+
1年前

解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其实是在查询宫崎骏十年来的精神状态

讲真,第一遍看完宫崎骏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时候,我没敢对这部片子的内地票房抱太大期待。尽管制片人铃木敏夫 声称在创作本片的时候没有刻意搞得很晦涩,但宫崎骏却在当中倾注了甚于他此前所有作品的感情、记忆,与自我的肖像,使之变得尤为私人化。这份独家记忆,能否唤起大家的共情? 好在结果让人宽慰。在今年的清明档期里,《人生》以较大优势领跑,并刷新了多项观影记录。借此机会,我特意邀请到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的资深爱好者、影评人@陆支羽 ,一起试着解读下这部复杂而又真挚的动画电影。 (拉到最后,有惊喜⬇️) 1:08 《人生》的引进成本超高,但目前已经回本 6:30 借由去年9月份的一次旅行经历,介绍《人生》在日本本土上映两个月之后的反响情况 9:05 《人生》击败《蜘蛛侠:纵横宇宙》拿到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评述 11:55 十年前去吉卜力美术馆游玩的回忆 14:46 影片中的13块积木,代表宫崎骏独立执导的13部长片 21:57 对《人生》整体氛围感的理解,高畑勋 的影响 24:19 宫崎骏在《人生》中多次运用隐喻的原因 25:34 对“哇啦哇啦”的解读 27:47 片名与同名小说的渊源 29:32 两个母亲的形象 34:29 宫崎骏对飞行的狂热,鸟类,“苍鹭男”代表铃木敏夫 35:27 对大王鹦鹉的理解 36:36 木质v.s.石质,东方v.s.西方 38:36 从宫崎骏最近十年经历的老友消逝为起点的创作 40:51 两个对宫崎骏而言非常重要的人:吉卜力巨头高畑勋、色彩设计师保田道世 42:58 “雾子”对应保田道世,“太舅公”对应高畑勋 44:05 “火美”对应宫崎骏母亲美子 45:03 “苍鹭”对应铃木敏夫,谐音“欺诈男”的寓意 45:58 “塔”对应吉卜力工作室 47:11 原型之下,剧情中混杂着宫崎骏诸多的情绪碎片 48:03 夫娶亡妻姊妹的“顺缘婚”历史背景 49:39 大王鹦鹉作为强力的执行者,形象不全是负面的 51:58 关于大王的别样解读 52:51 《人生》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宫崎骏时刻” 55:28 宫崎骏作品一以贯之的优势:色彩+技术 55:54 人物的形态和动态 57:54 对于刻画步态的卓越追求 58:28 开场奔跑镜头带来的惊艳 1:00:17 根据记忆创作的不稳定性 1:01:03 塞入主题的庞杂 1:05:10 吉卜力的暗面,死亡的想象 1:07:19 拍摄《人生》的意义,重新出发的宫崎骏 1:08:04 与下一代人的对话 BGM🎵: 米津玄師 (よねづ けんし)-地球儀 - Spinning Globe (地球仪) 久石让-最後のほほえみ 推荐观看: 📖《吉卜力的天才们》 🎬《职业人的作风:与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2399天》 📖《出發點》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感谢国内发行方的支持,给听友们带来了一点小福利!大家在豆瓣播客《废话燃料NonsenseFuel》转发本期节目,并关注我的豆瓣账号,我将会抽出一位听友送出1张影片的IMAX正版海报,1张官方带塑封的海报,以及1本超限量特典画集~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祝大家好运啦! 3件周边示意图,仔细看第二张海报图上真人的脚尖朝向,在三扇门所代表的三种人生中,他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Shownotes in English: To be honest, after watching Hayao Miyazaki's new film "The Boy and the Heron" for the first time, I didn't dare to expect too much from this movie at the mainland box office. Although producer Toshio Suzuki claimed that he didn't intentionally make this film obscure, Miyazaki has poured more feelings, memories, and self-portraits into this film than in any of his previous works, making it particularly personal. Can this exclusive memory evoke empathy?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 results are reassuring. In this year's Ching Ming Festival, Life led by a wide margin and set a number of viewing records.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invite @Lu Zhiyu, a veteran of Studio Ghibli's work and a film critic, to try to interpret this complex and sincere animated movie. 1:08 "The Boy and the Heron" was super expensive to bring in, but has now paid for itself 6:30 Drawing on a travel experience from last September, a look at the response to "The Boy and the Heron" two months after its release in its native Japan 9:05 Commentary on Life beating out ‘Spider-Man: Across the Spider-Verse’ for the Oscar for best animated feature film 11:55 Memories of a trip to the Ghibli Museum of Art ten years ago 14:46 The 13 blocks in the movie represent the 13 feature films directed by Hayao Miyazaki independently 21:57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Life, Takahata's influence 24:19 Reasons for Miyazaki's repeated use of metaphors in Life 25:34 Interpretation of "wah-la-wah-la" 27:47 The origin of the title and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29:32 The image of two mothers 34:29 Hayao Miyazaki's passion for flying, birds, Toshio Suzuki as "Heron Man" 35:27 Understanding of the king parrot 36:36 Wood v.s. stone, East v.s. West 38:36 Creative work starting from Miyazaki's experience in the last decade with the death of his old friend 40:51 Two people who are very important to Miyazaki: Ghibli giant Isao Takahata, color designer Hoda Michishige 42:58 "Kiriko" corresponds to Michishige Hoda, "Uncle Tai" corresponds to Takahata 44:05 "Hiromi" corresponds to Hayao Miyazaki's mother, Miko. 45:03 "Heron" corresponds to Toshio Suzuki, which means "fraudulent man". 45:58 "Tower" corresponds to Studio Ghibli 47:11 Under the prototype, the plot is mixed with many emotional fragments of Hayao Miyazaki 48:03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hun Yuan Marriage" where a husband marries his deceased wife's sister 49:39 Maharaja's parrot as a powerful enforcer, not all of it negative 51:58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aharaja 52:51 Impressive "Miyazaki moments" in Life 55:28 A consistent strength of Miyazaki's work: color + technique 55:54 Form and dynamics of characters 57:54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portraying gait 58:28 Amazing opening running shot 1:00:17 The instability of working from memory 1:01:03 The 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cramming the subject matter in 1:05:10 The dark side of Ghibli, the imagery of death 1:07:19 The significance of making "The Boy and the Heron", Miyazaki's reboot 1:08:04 Conversation with the next generation

76分钟
1k+
1年前

换个角度思考《坠落的审判》,假如说桑德拉真的“杀”了人呢?

自戛纳首映以来过了10个月的时间,终于等到《坠落的审判》在国内院线上映啦!遥想当时前线记者@二十二岛主 把这部片子吹得天花乱坠,我听得抓心挠肝的场景,录这期必须把他请回来,好好回顾下《坠落的审判》的戛纳花路,以及大银幕多刷之后,我们对影片产生的新的认识。 借由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来到中国进行交流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也很好奇,在大家眼中,桑德拉究竟有罪吗?本期节目里我们试图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如果女主角“桑德拉”是有罪的,那么我们将如何看待这部电影? 1:45 戛纳前缘篇·为什么在去年戛纳还没颁奖就认定《坠落的审判》能摘得金棕榈? 3:46 女主演桑德拉·惠勒主演的两部作品在去年戛纳都获得很好的成绩 5:43 跟导演前作《西比勒 Sibyl‎》相比,《坠落》的长足进步 8:40 茹斯汀·特里耶的个人魅力 9:17 现实中茹斯汀与伴侣的关系,和电影中呈现的有些类似 11:00 两遍观影的不同关注点 14:36 国内重逢篇·从视听和剧作层面“剖析”《坠落的审判》 15:16 镜头语言风格:准确、凝练、有力 16:27 “无招胜有招”,最高境界 16:42 2部含有争吵剧情的电影《婚姻故事》《乌海》概述 20:30 近年来多部庭审戏电影的情况,分享与《拯救嫌疑人》导演张末交流庭审戏拍摄的感受 24:00 声音在电影中作为独立存在的意义,侵略性的增强 27:56 法庭画面中桑德拉、控方律师和丹尼尔之间构成的三角形,力量的传导 29:07 丹尼尔在证人席上的画面,控方律师搅动着画面边沿 30:37 “桑德拉”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 34:28 “桑德拉”的复杂性 40:21 有趣的场外信息:版权方做的票根相当有心,直接暗示了影片中的家庭关系 42:46 观众的位置,审判“桑德拉”是不是完美受害人 46:44 关于丈夫死因的讨论 53:40 互相伤害的根源:“灾后重建”的不同方式 57:18 亲密关系里,真的有谁对谁错吗? 1:00:06 《坠落》来到国内后会改变什么吗?会被什么改变吗? Shownotes in English: It's been 10 months since its premiere in Cannes, and we're finally waiting for Anatomy of a Fall to be released in domestic theaters! Thinking back to the time when frontline reporter @Island 22 blew this movie out of the water and I was scratching my head, I had to bring him back for this issue to review the Cannes journey of the film, as well as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ovie that has been created after multiple experiences on the big screen. Drawing on the first question posed by director Justine Triet when she came to China for an exchange, I'm also curious as to whether Sandra is actually guilty in everyone's eyes. In this program we try to put forward a new point of view, if the heroine "Sandra" is guilty, then how do we look at this movie? 1:45 Cannes prequel - Why was it decided that 'Anatomy of a Fall ' would win the Palme d'Or before the awards were even handed out at Cannes last year? 3:46 Both films starring Sandra Hüller did well at Cannes last year. 5:43 A long way from the director's previous film, Sibyl 8:40 Justine Triet's personal charm 9:17 The reality of Justine's relationship with her partner is somewhat similar to that presented in the movie 11:00 The different concerns of the two viewings of the movie 14:36 The Domestic Reunion - "Analyzing" Anatomy of a Fall on an audiovisual and dramatic level 15:16 Camera language style: precise, condensed and powerful 16:27 "No trick is better than a trick", the highest state of mind 16:42 Overview of 2 movies containing quarrelsome plots ‘Marriage Story’and ‘Wuhai’ 20:30 A number of courtroom drama movies in recent years, sharing the feelings of courtroom drama shooting with Zhang Mo, director of Last Suspect 24:00 The significance of sound as an independent existence in the movie, the increase of aggression 27:56 The triangle formed between Sandra, the prosecution lawyer and Daniel in the courtroom scene, the transmission of power 29:07 Frame of Daniel on the witness stand, prosecution attorney stirring the edges of the frame 30:37 What kind of woman is "Sandra"? 34:28 The complexity of Sandra. 40:21 Interesting off-screen information: the ticket stubs made by the copyright holders are quite intentional and directly imply the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the movie. 42:46 The position of the audience, the trial of "Sandra" as the perfect victim. 46:44 Discussion of husband's death 53:40 Roots of mutual victimization: different ways to "rebuild after the disaster". 57:18 Is there really a right and a wrong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1:00:06 Will Anatomy of a Fall change anything when it comes to China? Will it be changed by anything?

72分钟
2k+
1年前

《坠落的审判》导演北大校园行女性对谈实录:为什么谈到性别议题我们就声如蚊蚋?

《坠落的审判》出圈了,却是以一种我们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方式。就在昨天晚上的北大百年礼堂,导演茹斯汀·特里耶 中国行首站的交流活动中,主持人陈铭和法语系主任董强两人的言论引发了极大争议。 身在现场,我试图回忆起这全程超过1个小时的交流内容所带来的体验,聊聊我的一些拙见。并且想要剥开这种种争论,让大家更清晰地听到当场特里耶女士、戴锦华老师,以及担任翻译的缴蕊老师,三位杰出女性的声音。 (图中从左到右为缴蕊与茹斯汀·特里耶,节目前半段为我对本次事件的解读,如不感兴趣可直接跳到 27:33 女性对谈实录部分) 0:37 北大事件舆论发酵后,客观触及到更多的潜在观众 2:21 对于董强所说“年轻”的语境分析 4:10 董强教授大谈“坠落”在法国艺术史中的作用,属于老学究典型发言 5:15 前20分钟,董强适度地自嘲 5:53 现场气氛转折关键节点:陈铭抛出“性别倒置”的问题 9:15 国内映后交流主持人的工作状况基本盘 11:00 主办方的意志和陈铭的愿景 12:00 董强教授直观感受到自己跟戴锦华老师得到观众反馈的很大落差 12:47 “我不这么看电影” 14:47 陈铭和董强进入防御机制后的不同表现 17:54 造成舆论风波的核心原因 21:33 我反思的两个问题:在聚光灯下人的虚荣和自我会膨胀到何种地步?顺直男应该如何面对女性女权议题? 27:29 特里耶的中文问候“大家好” 27:57 特里耶期待了解中国观众观影感受的法语原话 28:11 缴蕊对“导演想知道中国观众怎么看待影片结局”的翻译 28:31 戴锦华对《坠落的审判》的简短评价:很迷人,影片吸引她的两点原因 28:58 特里耶叙述创作缘起的法语原话 29:34 缴蕊对“10岁的女儿如何看待家庭关系”的翻译 30:17 特里耶对影片叙事结构阐述的法语原话 31:12 缴蕊对“叙事既复杂又简单”的翻译 32:03 特里耶是如何得到“坠落”灵感的法语原话 32:23 缴蕊对“坠落来源于美剧《广告狂人》的开头动画”的翻译 32:48 戴锦华对《坠落的审判》叙事结构解读,以及她作为女权主义者看完电影之后的思考 35:04 特里耶对影片重要任务说明的法语原话 35:49 缴蕊对“拷问共同生活的方式和意义”的翻译 36:22 特里耶某种程度上认可桑德拉的家庭是超出世俗认知的法语原话 37:18 缴蕊对“影片性别结构颠覆传统”的翻译 37:53 特里耶叙述她感兴趣的代际变化的法语原话 39:18 缴蕊对“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导演本人生活状态”的翻译 40:36 戴锦华认为庭审戏中的评审和法官都带有窥探的眼光 40:52 特里耶谈及影片中语言壁障设置的法语原话 41:52 缴蕊对“语言带来的过滤作用与迷惑效果”的翻译 42:44 特里耶表达不同种语言设计的法语原话 43:12 缴蕊对“语言能够带我们深入而粗糙的生活本质”的翻译 44:06 缴蕊对“公众对桑德拉和丹尼尔生活横加审判”的翻译 45:15 戴锦华对特里耶的提问:女性身份在她的创作中所占多少比重? 45:33 特里耶分享性别身份如何影响创作的法语原话 46:16 缴蕊对“独特的女性视点”的翻译 Shownotes in English: Anatomy of a Fall is has broken through to the right audience, but in a way we never imagined. Last night at Peking University's Centennial Auditorium, at the first stop of director Justine Triet's China tour, the comments made by the host, Chen Ming, and the head of the French department, Dong Qiang, sparked a great deal of controversy.Being there, I've tried to recall the experience of the hour-long exchange and share some of my humble opinions. I would like to peel away the controversies and let you hear more clearly the voices of the three outstanding women on the spot, Ms. Triet, Ms. Dai Jinhua, and Ms. Jiaorui, who acted as the interpreter.

47分钟
16k+
1年前

《沙丘2》导演中国行首场交流实录:当维伦纽瓦遇见自己的“契妮”

是的,我去三刷《沙丘2》了。第三遍更觉得我们在之前《沙丘2》的节目中讨论的观点有价值,在此基础上,我发现一切根源出在《沙丘2》中途更换了主角的视点,这样的表达手法对于一部商业巨作来说是极其冒险的。 本期节目的重要内容,便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在《沙丘2》中国行首场放映后进行的交流集锦。在维伦纽瓦此番来到中国的三场交流活动中,这应该是干货最多的一场。他谈到了与中国的渊源、如何用红外线光“杀死”哈克南族的太阳、他对于弗兰克·赫伯特 两本原著小说的解读,并隆重介绍了在拍摄过程中属于他自己“契妮”——即牛蛙的夫人,《沙丘》系列电影制片人坦尼亚·拉波因特 。 除了时间轴以外,我还会把牛蛙的发言内容翻译出中文版的文字稿,以便大家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听译不易,大家如果喜欢本期播客,欢迎订阅我的频道,点赞收藏~ 中字视频发布链接: 微博视频➡️https://weibo.com/6531886312/O54Hg6YUs 小红书➡️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5f38f7b000000000d00df98 0:15 主播引言 2:15 由保罗到契妮,主视角的切换 5:02 对谈要点梳理 6:14 现实版“契妮”——坦尼亚女士,帮助牛蛙分身有术 13:23 丹尼斯·维伦纽瓦开场致意 13:39 1990年首次来华的经历 13:51 牛蛙的中文“谢谢” 14:42 《沙丘》的主题之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14:50 原著中关于“沙虫”的描写细节不多 15:10 呈现沙虫所追求的现实感 15:54 成立专门“沙虫特效组” 16:04 牛蛙面临同时出现在两个摄制组的“分身”问题 16:16 对太太坦尼亚女士的隆重介绍 16:47 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第一本《沙丘》的初衷,以及续写《沙丘救世主》的理由 17:07 牛蛙认为自己的改编忠于原著 17:27 电影中“契妮”一角的关键作用 17:48 原著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 18:29 牛蛙早先对于桀迪主星的太阳的设想 19:34 与摄影指导格雷格·弗莱瑟 的试验 19:46 饰演的最终结果:红外拍摄,一条不归路 20:29 牛蛙对原著中“契妮”的解读:本身就有力量,只不过不明显 21:27 和赞达亚 合作的感受 听译交流全文: 非常谢谢大家今天到场,并且能在IMAX影厅内观影,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1990年第一次来(中国)的,你们中有些人可能还没出生呢。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呆在成都。我当时正在给加拿大拍小型的纪录片,那趟旅程我们有很多有趣的回忆。我惊叹于中国文化,一直期待着能够再次来到中国,我以为我能早点回来呢。 《沙丘1》主要是在讲一个男孩发现了一个星球,发现了一个新的文明,我觉得用IMAX影厅来呈现这点很合适,银幕尺寸越大越好。第二部他就开始行动了,准备给他爹报仇。很关键的是我可以想象把摄影机架在他的肩膀后,尝试着通过他的视角去看待沙丘世界。《沙丘》故事中的主题之一就是人类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尝试做到最大程度的沉浸感,没什么比这样的数字化体验更沉浸了。 《沙丘》原著里只写了保罗驾驭沙虫,关于保罗如何来到沙虫之上的细节倒是没怎么说明。所以创造“沙虫”整个步骤的第一步,是要去想象,搞明白一个人类怎么能跳到这样一只怪兽上,接着尝试着去掌控它,将之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我们呈现的方式是想要把更多现实感带进来,那种仿佛站在沙虫边缘的危机感,感受到沙虫前行的速度,就挺酷的。 创作上我不想做任何的妥协和让步,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拍那个镜头,为了达到最终效果也比较辛苦。我们花了几周时间,我建了一个摄制组就叫“沙虫组”,这里面的人只负责制作沙虫的部分,发展制作我偏爱的创意。这些人就会通过他们找到的调查资料来确保我的创意实际上可以操作、贯彻下去。因为我不想凑合了事,所以做这个虫子花了俩月时间。我必须同时出现在两个组里,这边有核心组,那边有沙虫组,他们工作节奏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我才可能两边跑。当然为了分身有术,我需要一个人能够代表我,在我的监督下执导另一个单元,这个人就是我的太太,也是《沙丘》制片人坦尼亚·拉波因特。 我想当第一本《沙丘》出版的时候,弗兰克·赫伯特是很失望的,读者与保罗·厄崔迪产生共情,弗兰克觉得大家在为保罗掌权而庆祝。他一直希望保罗是个反面英雄,这本书可以变成警世寓言,反对救世主化的人物。为了修正他的本意,让他的愿景更加准确,确保人们能够理解写《沙丘》是为了什么,他写了另一本书名字叫《沙丘救世主》来修正大家的认知。我知道弗兰克·赫伯特最开始就是想写个警世故事,针对救世主角色的一个警告,所以我的改编更忠于弗兰克。 我很喜欢原著的一点是它研究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生态系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科技、宗教和信仰等等。你了解沙漠越多,你了解弗雷曼人越多,我感觉就像...而且我觉得桀迪主星,哈克南人的星球,他们的环境在书中也没有太多的信息,我们只知道他们完全操纵了自然环境,环境都毁了,星球上都是塑料。但除了这些,我是不大清楚他们的世界长什么样子。在这个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我觉得如果桀迪星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阳光,太阳不放射颜色,而是吞噬颜色。一个能够减除颜色的太阳,这种形式会给我一些线索来认知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人们如何观想世界。他们有这种不稳定的阳光,阴森怪异的阳光,呈现更多法西斯世界的特征,所以我在刚找团队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当我告诉我的摄影导演格雷格·弗莱瑟,他相当兴奋。 我们还得确保每个星球都有属于它的特征,因为故事里有很多不同派别阵营,我希望确定的是观众能够分得清谁是谁,越清楚越好。当我把这个想法告知摄影指导格雷格的时候,我们开始用不同的创意去试验。要怎么拍,哪种黑白质感对影片来说是理想的?最终的想法是用红外线拍摄,拍摄过程中我们只打红外线光源,带来了一种非常阴森的感觉,皮肤跟眼睛都是。异星的感觉,我非常兴奋地用红外线摄影机拍起来,问题是用红外拍完可就回不去了。 所以我跟工作室的人解释,得让大家明白,如果咱们要往红外的方向走,就不可能再把画面颜色调整回来了,颜色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让大家理解保罗的黑化,我发挥了契妮这个角色的作用。就像大家在影片中看到的,随着影片进展,我们慢慢地进入契妮的视角当中。她给了我们一种批判性的抽离感。我们就知道保罗变成了他不属于的样子。契妮这个角色在书里实际上就是一个剽悍的勇士,个性很强,这个人物的根源其实是在书里。我只是要确保改编中契妮的个性要更显著一点。 我认为哈,弗兰克是有些很棒的女性主义创意的,但我觉得有些时候他的想法没有...他的想法经常是假设性的,并不是特别清楚。乔·斯派茨写得这版改编剧本想要去照顾女性角色,并借助她们的力量把电影带到更远的地方,朝弗兰克想去的那个方向。契妮是一个很棒的角色,对我来说和赞达亚一起工作非常兴奋,我欣赏赞达亚能够无言地表达契妮所承受的种种磨难。

21分钟
99+
1年前

奥斯卡上唐尼和关继威这场景,让我想起在柏林吃的第一顿饭

在不考虑威尔·史密斯那一逼斗的影响下,今早刚刚过去的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可谓是近5年来最为热闹的一届了。不光场上节目繁多,场下的八卦也足够引起全民讨论——凭《奥本海默》获得人生第一尊小金人的小罗伯特·唐尼领奖时对上届最佳男配角奖得主关继威的忽视,到底要被定成什么性质?考虑到关继威的亚裔身份,相关讨论则变得更加敏感。 这期节目咱们就从文化事件的角度,聊聊唐尼在舞台上的动线,并揣测下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当我们厘清这些信息后,我还想跟大家分享分享自己在柏林电影节期间与欧洲人相处的亲身经历。在欧美人眼中,亚裔普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02 今年奥斯卡节目设计颇有亮点 1:30 亮点1——《坠落的审判》小狗演员梅西 Messi 的到场 2:08 亮点2——赵喜娜“裸体”颁发最佳服装设计奖 2:38 亮点3——众肯合唱好莱坞年度神曲《I'm just Ken》 4:16 最佳男配角奖5个颁奖嘉宾的阵容 5:45 唐尼上台领奖的完整动线 7:45 根据动线,合理揣测唐尼的心路历程 10:00 同样是接受亚裔影星颁奖,唐尼与艾玛·斯通(石头姐)反应的不同 11:10 对于唐尼临场反应的评价:种族歧视不至于,但表演欲望压倒周全礼数的傲慢一定是有的 12:35 唐尼的反应能够代表一部分欧美人对亚裔的看法 14:33 不久前我来到柏林吃第一餐的情况介绍,我能够共情关继威的理由 16:38 从坐在柏林餐厅开始,中年大叔服务员就开始提醒座位位置 17:30 想点吃的必须先点喝的,点完喝的大叔跑了 18:45 招手示意大叔,迎来一番严肃教育 21:00 从柏林的大叔服务员身上感觉到的爹味,教化规范行为的意图明显 22:08 从与当地市民交往的体验来说,柏林在三大电影节里最差 23:20 归根结底,希望大家能对明星祛魅,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24分钟
3k+
1年前

二刷《沙丘2》后,发现了一些潜藏在大场面之下的东西...

整个3月份内,《沙丘2 Dune: Part Two》算是关注度最高,制作规模最大的商业特效电影。截至本期节目发布,《沙丘2》的全球票房增长堪称迅猛,基本与去年的《奥本海默》持平,为第三部的拍摄铺下乐观而稳固的预算基础。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我在两次观影《沙丘2》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感受,以及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同角度。为什么说《沙丘》系列是好莱坞自己的《长津湖》?这个看似荒唐的联想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从1965年出版的原著开始,贯穿到当下。 1:45 丹尼斯·维伦纽瓦版的两部《沙丘》应该合起来看成一部电影 3:23 一刷看视听,对厄拉克斯(沙丘星球)风土人情的展现十分迷人 4:37 当今好莱坞的顶级商业片已经不再追逐华美的特效 6:15 酷似古埃及制作木乃伊的抽水手法 6:48 驾驭沙虫的紧张场面 8:15 汉斯·季默为《沙丘》所做的人声主旋 8:55 延伸聊到《黑豹2》的配乐特点 9:40 取材实景的音效细节,召唤沙虫所用的“沙锤”的声音层次 11:40 《沙丘》的视听设计原则不是单个场景的惊艳,而是全程的沉浸 13:05 剧透预警线,还没看完全片的朋友到这里可以暂停下,等看完再回来 14:23 二刷看剧作,造成保罗性情大变的焦点事件? 15:00 补充原著信息说明,甜茶的外形能否胜任保罗的气质 16:42 对“喝下生命之水”部分来龙去脉的拆解,分析感受突兀的原因 24:20 原著人设、电影版主角“保罗”的银幕形象以及“英雄觉醒”焦点事件的处理手法三个元素之间的顺承与平衡 25:11 1984年大卫·林奇版《沙丘 Dune‎》的风格,完全遵从原著“太空歌剧”的怪诞口吻 26:28 大卫·林奇与维伦纽瓦对男主角的理解不同:战争英雄v.s.宗教英雄 28:35 牛蛙版《沙丘》系列鲜明的宗教性 31:00 原著《沙丘》的时代局限,给改编带来挑战 32:31 原著沉疴之一:男性沙文主义 34:17 改编对策:赞达亚饰演的契妮的反抗意识 38:00 原著沉疴之二:“假想敌”思维 38:38 《沙丘》在隐性地承担着传播好莱坞语境下普世价值观的作用 39:00 呈现方式:不同人种的身份放置 42:30 一体两面,商业思维与刻板印象的强化 43:20 对于第三部的展望,基本叙事任务结束后,《沙丘》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

46分钟
1k+
1年前

看完《可怜的东西》,斗胆聊聊看似自由,实则进退维谷的女性觉醒

从柏林回来之后,一直忙于整理报道材料,终于抽出时间看了获得去年威尼斯金狮奖的《可怜的东西》。 或许是在之前威尼斯的回顾节目里,在观影前我对这部片建立了很高的期待值,看后心里却产生了诸多不适的感觉。 今天,我一介顺直斗胆开麦,从故事架构和镜头语言角度来聊一聊,为什么女主角贝拉的选择看似自由,实则无路可走。以及本片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是如何用夸张的设想冲淡女性成长的弧光。 3:45 改编自同名小说,剧作的冲突性与超常设定 4:15 故事主体带来的“胁迫感” 6:06 重要决定——跟邓肯私奔,表面上的原因:对性和外界的追求;实际原因:逃离终生监禁 8:22 医生的心软和未婚夫的懦弱,让贝拉有了逃离的可能 10:00 医生的心软引发另一个悲剧,第二位女性换脑受害者的产生 10:53 次要决定——将邓肯财产赠予船员,因为是慨他人之慷,所以自由无从谈起 12:00 重要决定——从事性工作,表面原因:获得更多性体验和独立的生活;实际原因:没钱 12:55 如果情节改为贝拉把自己的钱送给水手会如何? 14:00 大部分篇幅里,贝拉始终处于男性控制下 15:00 真正开启自由意识的节点:贝拉从法国回到伦敦 16:40 特征强烈的镜头语言 17:40 以《宠儿》为节点,兰斯莫斯在进入好莱坞之后对视觉风格的强化 18:46 4mm广角镜头的圆形画幅,带来窥视感 19:50 动态鱼眼镜头拍摄人物步态时,对运动细节的吞噬和模糊 21:45 在《可怜的东西》里,兰斯莫斯急切地让“造物主”形象现形,使之与自己的身份靠近 23:17 对人物倾注与视听设计的不协调 23:47 石头姐设计了贝拉的5个不同时期的走路姿势,不怎么看得出来 25:17 裸戏与“权力凝视”的讨论 28:39 大尺度戏份是许多成名女演员到达一定阶段的共同愿望 31:26 导演与演员各玩各的

33分钟
1k+
1年前

2024柏林电影节前线日记第12天|中国能办出世界级的电影节吗?差距在哪?

欢迎到豆瓣收听《废话燃料》第74届柏林电影节相关节目,感谢豆瓣的支持! 颁奖结束后的一天,电影宫周边的节展氛围已经非常稀薄了,各个展区摊位该拆除的拆除,该搬运的搬运走。我本着补片的心理,穿梭于散落在柏林各个角落的影城,观看最后一天的放映场次。 然而出乎我预料的是,从早到晚,我参加的这四场放映全部爆满,主竞赛、奇遇、论坛,这些没有拿奖的影片,照样有大量的本地市民前来观摩,许多主创也留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映后的交流 结合前两天在于华语区选片人王庆锵Jacob闲聊时候谈到的一个话题:中国可不可能搞出一个真正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电影节?最后一天的亲身体验,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起Jacob当时给我的回复。欧洲三大能占据世界电影的统治地位,靠的是什么? 今天的节目里,又聊了聊蔡明亮的4K修复版《天边一朵云》,以及韩国恐怖片《破墓》两部电影的观感。至此,第74届柏林电影节的前线播客日记就正式完结撒花啦!感谢大家关注我的节目,还请继续支持我哦! 1:47 开胃菜 2:30 中国有可能办出世界级的电影节吗? 3:10 国内已有相关尝试,并未成功 7:17 国内的情况是,刚颁完奖基本电影节就没了 8:00 柏林观众观影热情带来的震撼 10:18 欧洲三大能够独占鳌头的原因:历史悠久+市民的消费习惯 11:41 主菜 12:37 《天边一朵云》4K版世界首映 14:41 蔡明亮将性爱中的每个环节步骤都赋予了情感含义 19:27 夸张的歌舞场面,实际是从孤独走向热恋的时空压缩 21:29 《婆娑柯》导演新作《破墓》 22:26 金高银饰演的灵媒和崔岷植饰演的风水师的联手 23:30 南北韩问题,韩国电影里的常见主题再度出现 25:27 金高银做法事的歌舞观赏性很高 27:24 《破墓》可能会有续集 28:41 甜点 29:10 本届柏林电影节入围影片来到国内的消息,我会持续关注 🎉🎉🎉

30分钟
99+
1年前

2024柏林电影节前线日记第十一天|华语荣誉和主竞赛单元获奖名单评析,谁值得,谁凑数?

欢迎到豆瓣收听《废话燃料》第74届柏林电影节相关节目,感谢豆瓣的支持! 截止柏林时间2月24日晚八点半左右(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三点半),第74届柏林电影节所有奖项归属尘埃落定。共5部华语电影获奖,最高奖金熊由法国导演玛缇·迪欧普 获得。 看完颁奖礼后,我们回到住处,梳理了华语电影今年获得的所有荣誉,并就主竞赛单元的颁奖结果进行了分析。 这期节目直接录到了深夜,希望大家能通过我们的讲述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也欢迎大家能多多的点赞、转发支持我们~ (封面图于电影宫前拍摄,人物为玛缇·迪欧普) 1:00 前菜 1:23 给媒体安排观看颁奖直播的影厅 5:07 欧洲电影节颁奖流程的短平快 7:20 颁奖礼上对于现任艺术总监卡洛的告别和致意 10:13 最佳纪录片得主《唯一的土地》 导演上台后,要求德国不要再给自己的国家运送武器 11:20 杜蒙的加戏 12:32 洪常秀领奖的懵逼 13:45 主菜 华语部分 14:20 新生代少年单元最佳长片特别表扬《开始的枪》 ,中国式的教育奇观 18:13 泰迪熊奖最佳影片《从今以后》,唯一一部拿熊的华语长片,女同群体在香港的社会现状 26:06 新生代儿童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短片《夏日句点》 ,潮州话来到柏林 26:53 短片评审团银熊奖《热天午后》,竞赛单元的华语开门红 29:15 奇遇单元评委特别奖《空房间里的女人》 ,邱阳美学走向世界 主竞赛部分 32:58 杰出艺术成就奖《恶魔之浴》 ,主竞赛唯一一部恐怖片 33:36 最佳剧本《死亡乐章》 ,超过3小时的“家庭详史” 36:10 《死亡乐章》男主拉斯·艾丁格 有机会主演奖 36:54 最佳配角《像这样的小事》艾米丽·沃森 ,剧组给柏林带来星光的回礼 40:16 最佳主角奖《与众不同的男人》塞巴斯蒂安·斯坦 ,明年奥斯卡热门 42:13 《与众不同的男人》中亚当·皮尔森 的表演无法拿到配角奖的原因 44:30 最佳导演《佩佩》内尔松·阿里亚斯 Nelson Carlo de Los Santos Arias ,半部金熊 50:40 评审团奖《帝国》 ,“星战”的中二回魂 55:29 往年柏林颁发评审团奖的路数:比较怪的,味比较冲的 57:23 评审团大奖《旅行者的需求》 ,洪常秀与总监卡洛强绑定的关系 1:07:05 《我最喜欢的蛋糕》 具备金熊资格,但如果把金熊颁给它,就代表着柏林的立场 1:09:27 评审团里,阿尔伯特·塞拉 Albert Serra 和许鞍华 的政见存在很大不同,这可能是今年的柏林颁奖不做出站队表态的原因 1:15:13 欧洲三大最高奖的潮流:女性导演、女性力量、纪录片 1:19:19 洪常秀近年的作品鲜有突破发展的动力 1:22:28 金熊奖《达荷美》 ,时长67分钟照样夺冠 1:25:52 《达荷美》三段主题内容,由优美的空镜摄影粘合 1:30:41 大分歧意味着大妥协 1:33:13 灵魂发问:全世界每年能拍出60部好电影供三大主竞赛选择吗? 1:34:37 甜点 1:35:13 这些片子什么时候,在哪里能看到?这将是一个长线的观察工作,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播客节目

98分钟
99+
1年前

2024柏林电影节前线日记第十天|为看2部华语短片,我差点把魂吓飞

欢迎到豆瓣收听《废话燃料》第74届柏林电影节相关节目,感谢豆瓣的支持! 今天的开胃菜,记述了夜晚我独自穿越柏林公园的惊心动魄的换场之旅。我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参加柏林电影节,千万不要忽视各个陌生影院的具体位置与换乘方式。 随之而来的,主菜也就随即聊聊短片竞赛中第二合集的观感,以及其中两部华语短片《热天午后》 (获短片竞赛银熊奖)与《经过》。 0:37 开胃餐 1:22 第一次来柏林,建议不要独自去陌生场馆换场 2:32 柏林电影节官网上的诡异简称在导航上找不到 3:50 我的换场之旅开始喽 5:00 柏林的公交车随时能停车,让我对站点的概念更模糊了 6:20 因为市民聚集,我等的公交车到不了 8:32 独自在黑暗中穿越公园小路的恐惧 12:00 主菜 12:45 短片2合集的情况 13:58 张文倩导演《热天午后》的简评 17:20 欧洲观众也同样关注到《热天午后》中的一些细节 18:45 小孩成了《热天午后》气氛主要的粘合剂 20:31 黄树立前作《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回顾 21:04 《经过》的剧情向拍摄手法 23:45 黄树立创作的阵痛 24:43 《向着太阳,远离中心》的航拍手法 25:39 《小秃头》 的生趣可爱 26:32 甜点 28:40 大银幕看蔡明亮《天边一朵云》的期待 29:04 获奖名单的分析

29分钟
99+
1年前

对话柏林电影节华语选片人王庆锵:电影节没有秘密,只有回答不了的问题

欢迎到豆瓣收听《废话燃料》第74届柏林电影节相关节目,感谢豆瓣的支持! 线上参与柏林电影节的那几年,我对这里有着很多的预期与认知,比如说这里是“三大”中最亲近华语电影的,华人取得过最多荣誉的,也是最前沿的,最大胆的。我好奇这里发生的一切。 现在我的柏林之旅将近尾声,亲眼目睹了电影节这架精密的仪器是如何运转的之后,疑问却没有减少,反而是了解得越多,求知的欲望越强。 在单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外,我最为感兴趣的问题便是,我们的电影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为什么像《沃土》这样的名导新作无法进入主竞赛单元,而一些看起来离题万里的电影又能占据重要席位? 带着这些问题,我拎起背包,急切地找到担任柏林电影节华语区选片人超过20年的王庆锵先生,在他离开柏林前的1个小时,把心中困惑一股脑地倒给了他。 跟他聊过之后,我不敢确定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但肯定的是我对柏林电影节的进一步祛魅。事实上,这套系统在内部运行的程式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很多。 此外,我们还谈到贾樟柯导演携平遥策展团队今年来到柏林的用意。去年在平遥颁奖晚会上官宣的,用以支持外国新人导演的“添翼海外计划”进展到了什么地步? 更多精彩,敬请收听本期播客! 本期嘉宾:王庆锵(Jacob),柏林电影节华语片选片人,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展人、香港亚洲电影财团论坛执行人,主要负责选片(亚洲地区、前卫电影),同时还对蔡明亮、布里兰特·曼多萨、朴赞郁、是枝裕和等人的策划进行支援。 1:42 为柏林工作之前,Jacob也在洛迦诺电影节从事相关工作 2:30 选片人的工作:决定选片委员会需要看什么电影,观影,写报告 4:34 疫情前,外国同事会来到中国一起看片,疫情期间就不行了 5:10 每年十月份集中看片 5:28 “中国是创作力最旺盛的地方” 6:52 投向电影节的片子不一定非要经过选片人,青年影人不必担心“没人看”的问题 7:20 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有国家电影馆出面,召集作品供选片人看 8:45 选片不靠气质,没有固定标准,只有经验和直觉 10:50 选中的作品看种类投向不同单元,也可能同时投几个单元 13:25 一部电影为什么不在主竞赛?没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 13:46 王小帅《沃土》的情况:由发行公司Match Factory直接送到柏林,不需经过选片人 14:32 选片人的职业操守:不发表意见,不评论电影,只讨论适不适合我的电影节放映 16:37 主竞赛唯一一部“国语片”《以爱之茗》,是通过法国选片人进来的 17:41 所谓“华语电影”在柏林的发展脉络,实际是由单个独立存在构成的 18:00 对韩国电影现状的讨论 19:30 中国电影应该是在进步的吧 20:25 以侯孝贤与杨德昌与台湾电影的关系为例,论述电影艺术与电影工业的关系:没啥关系 21:35 电影节对电影的国籍没有特别关心 26:21 早年桥接柏林电影节与香港电影节的经验,与观察到的变化 28:39Jacob随贾樟柯领衔的平遥策展团队来到柏林的意图:亮相

30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