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去三刷《沙丘2》了。第三遍更觉得我们在之前《沙丘2》的节目中讨论的观点有价值,在此基础上,我发现一切根源出在《沙丘2》中途更换了主角的视点,这样的表达手法对于一部商业巨作来说是极其冒险的。
本期节目的重要内容,便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在《沙丘2》中国行首场放映后进行的交流集锦。在维伦纽瓦此番来到中国的三场交流活动中,这应该是干货最多的一场。他谈到了与中国的渊源、如何用红外线光“杀死”哈克南族的太阳、他对于弗兰克·赫伯特 两本原著小说的解读,并隆重介绍了在拍摄过程中属于他自己“契妮”——即牛蛙的夫人,《沙丘》系列电影制片人坦尼亚·拉波因特 。
除了时间轴以外,我还会把牛蛙的发言内容翻译出中文版的文字稿,以便大家最大程度地获取信息。听译不易,大家如果喜欢本期播客,欢迎订阅我的频道,点赞收藏~
中字视频发布链接:
微博视频➡️https://weibo.com/6531886312/O54Hg6YUs
小红书➡️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5f38f7b000000000d00df98

0:15 主播引言
2:15 由保罗到契妮,主视角的切换
5:02 对谈要点梳理
6:14 现实版“契妮”——坦尼亚女士,帮助牛蛙分身有术
13:23 丹尼斯·维伦纽瓦开场致意
13:39 1990年首次来华的经历
13:51 牛蛙的中文“谢谢”
14:42 《沙丘》的主题之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14:50 原著中关于“沙虫”的描写细节不多
15:10 呈现沙虫所追求的现实感
15:54 成立专门“沙虫特效组”
16:04 牛蛙面临同时出现在两个摄制组的“分身”问题
16:16 对太太坦尼亚女士的隆重介绍
16:47 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第一本《沙丘》的初衷,以及续写《沙丘救世主》的理由
17:07 牛蛙认为自己的改编忠于原著
17:27 电影中“契妮”一角的关键作用
17:48 原著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
18:29 牛蛙早先对于桀迪主星的太阳的设想
19:34 与摄影指导格雷格·弗莱瑟 的试验
19:46 饰演的最终结果:红外拍摄,一条不归路
20:29 牛蛙对原著中“契妮”的解读:本身就有力量,只不过不明显
21:27 和赞达亚 合作的感受
听译交流全文:
非常谢谢大家今天到场,并且能在IMAX影厅内观影,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1990年第一次来(中国)的,你们中有些人可能还没出生呢。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呆在成都。我当时正在给加拿大拍小型的纪录片,那趟旅程我们有很多有趣的回忆。我惊叹于中国文化,一直期待着能够再次来到中国,我以为我能早点回来呢。
《沙丘1》主要是在讲一个男孩发现了一个星球,发现了一个新的文明,我觉得用IMAX影厅来呈现这点很合适,银幕尺寸越大越好。第二部他就开始行动了,准备给他爹报仇。很关键的是我可以想象把摄影机架在他的肩膀后,尝试着通过他的视角去看待沙丘世界。《沙丘》故事中的主题之一就是人类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尝试做到最大程度的沉浸感,没什么比这样的数字化体验更沉浸了。
《沙丘》原著里只写了保罗驾驭沙虫,关于保罗如何来到沙虫之上的细节倒是没怎么说明。所以创造“沙虫”整个步骤的第一步,是要去想象,搞明白一个人类怎么能跳到这样一只怪兽上,接着尝试着去掌控它,将之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我们呈现的方式是想要把更多现实感带进来,那种仿佛站在沙虫边缘的危机感,感受到沙虫前行的速度,就挺酷的。
创作上我不想做任何的妥协和让步,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拍那个镜头,为了达到最终效果也比较辛苦。我们花了几周时间,我建了一个摄制组就叫“沙虫组”,这里面的人只负责制作沙虫的部分,发展制作我偏爱的创意。这些人就会通过他们找到的调查资料来确保我的创意实际上可以操作、贯彻下去。因为我不想凑合了事,所以做这个虫子花了俩月时间。我必须同时出现在两个组里,这边有核心组,那边有沙虫组,他们工作节奏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我才可能两边跑。当然为了分身有术,我需要一个人能够代表我,在我的监督下执导另一个单元,这个人就是我的太太,也是《沙丘》制片人坦尼亚·拉波因特。
我想当第一本《沙丘》出版的时候,弗兰克·赫伯特是很失望的,读者与保罗·厄崔迪产生共情,弗兰克觉得大家在为保罗掌权而庆祝。他一直希望保罗是个反面英雄,这本书可以变成警世寓言,反对救世主化的人物。为了修正他的本意,让他的愿景更加准确,确保人们能够理解写《沙丘》是为了什么,他写了另一本书名字叫《沙丘救世主》来修正大家的认知。我知道弗兰克·赫伯特最开始就是想写个警世故事,针对救世主角色的一个警告,所以我的改编更忠于弗兰克。
我很喜欢原著的一点是它研究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生态系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科技、宗教和信仰等等。你了解沙漠越多,你了解弗雷曼人越多,我感觉就像...而且我觉得桀迪主星,哈克南人的星球,他们的环境在书中也没有太多的信息,我们只知道他们完全操纵了自然环境,环境都毁了,星球上都是塑料。但除了这些,我是不大清楚他们的世界长什么样子。在这个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我觉得如果桀迪星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阳光,太阳不放射颜色,而是吞噬颜色。一个能够减除颜色的太阳,这种形式会给我一些线索来认知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人们如何观想世界。他们有这种不稳定的阳光,阴森怪异的阳光,呈现更多法西斯世界的特征,所以我在刚找团队时候就有这个想法。当我告诉我的摄影导演格雷格·弗莱瑟,他相当兴奋。
我们还得确保每个星球都有属于它的特征,因为故事里有很多不同派别阵营,我希望确定的是观众能够分得清谁是谁,越清楚越好。当我把这个想法告知摄影指导格雷格的时候,我们开始用不同的创意去试验。要怎么拍,哪种黑白质感对影片来说是理想的?最终的想法是用红外线拍摄,拍摄过程中我们只打红外线光源,带来了一种非常阴森的感觉,皮肤跟眼睛都是。异星的感觉,我非常兴奋地用红外线摄影机拍起来,问题是用红外拍完可就回不去了。
所以我跟工作室的人解释,得让大家明白,如果咱们要往红外的方向走,就不可能再把画面颜色调整回来了,颜色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让大家理解保罗的黑化,我发挥了契妮这个角色的作用。就像大家在影片中看到的,随着影片进展,我们慢慢地进入契妮的视角当中。她给了我们一种批判性的抽离感。我们就知道保罗变成了他不属于的样子。契妮这个角色在书里实际上就是一个剽悍的勇士,个性很强,这个人物的根源其实是在书里。我只是要确保改编中契妮的个性要更显著一点。
我认为哈,弗兰克是有些很棒的女性主义创意的,但我觉得有些时候他的想法没有...他的想法经常是假设性的,并不是特别清楚。乔·斯派茨写得这版改编剧本想要去照顾女性角色,并借助她们的力量把电影带到更远的地方,朝弗兰克想去的那个方向。契妮是一个很棒的角色,对我来说和赞达亚一起工作非常兴奋,我欣赏赞达亚能够无言地表达契妮所承受的种种磨难。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