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豆瓣收听《废话燃料》第74届柏林电影节相关节目,感谢豆瓣的支持!
线上参与柏林电影节的那几年,我对这里有着很多的预期与认知,比如说这里是“三大”中最亲近华语电影的,华人取得过最多荣誉的,也是最前沿的,最大胆的。我好奇这里发生的一切。
现在我的柏林之旅将近尾声,亲眼目睹了电影节这架精密的仪器是如何运转的之后,疑问却没有减少,反而是了解得越多,求知的欲望越强。
在单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外,我最为感兴趣的问题便是,我们的电影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为什么像《沃土》这样的名导新作无法进入主竞赛单元,而一些看起来离题万里的电影又能占据重要席位?
带着这些问题,我拎起背包,急切地找到担任柏林电影节华语区选片人超过20年的王庆锵先生,在他离开柏林前的1个小时,把心中困惑一股脑地倒给了他。
跟他聊过之后,我不敢确定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但肯定的是我对柏林电影节的进一步祛魅。事实上,这套系统在内部运行的程式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很多。
此外,我们还谈到贾樟柯导演携平遥策展团队今年来到柏林的用意。去年在平遥颁奖晚会上官宣的,用以支持外国新人导演的“添翼海外计划”进展到了什么地步?
更多精彩,敬请收听本期播客!
本期嘉宾:王庆锵(Jacob),柏林电影节华语片选片人,香港国际电影节策展人、香港亚洲电影财团论坛执行人,主要负责选片(亚洲地区、前卫电影),同时还对蔡明亮、布里兰特·曼多萨、朴赞郁、是枝裕和等人的策划进行支援。

1:42 为柏林工作之前,Jacob也在洛迦诺电影节从事相关工作
2:30 选片人的工作:决定选片委员会需要看什么电影,观影,写报告
4:34 疫情前,外国同事会来到中国一起看片,疫情期间就不行了
5:10 每年十月份集中看片
5:28 “中国是创作力最旺盛的地方”
6:52 投向电影节的片子不一定非要经过选片人,青年影人不必担心“没人看”的问题
7:20 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有国家电影馆出面,召集作品供选片人看
8:45 选片不靠气质,没有固定标准,只有经验和直觉
10:50 选中的作品看种类投向不同单元,也可能同时投几个单元
13:25 一部电影为什么不在主竞赛?没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
13:46 王小帅《沃土》的情况:由发行公司Match Factory直接送到柏林,不需经过选片人
14:32 选片人的职业操守:不发表意见,不评论电影,只讨论适不适合我的电影节放映
16:37 主竞赛唯一一部“国语片”《以爱之茗》,是通过法国选片人进来的
17:41 所谓“华语电影”在柏林的发展脉络,实际是由单个独立存在构成的
18:00 对韩国电影现状的讨论
19:30 中国电影应该是在进步的吧
20:25 以侯孝贤与杨德昌与台湾电影的关系为例,论述电影艺术与电影工业的关系:没啥关系
21:35 电影节对电影的国籍没有特别关心
26:21 早年桥接柏林电影节与香港电影节的经验,与观察到的变化
28:39Jacob随贾樟柯领衔的平遥策展团队来到柏林的意图:亮相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