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书,就像握住彼此的手

过去一年,你体验过被某一本书中文字击中的时刻吗? 又是一年读书日。回望过去,一本本书标记了我们的生活,而阅读,作为「最小单位的自由」,不仅是每个人独处时的避风港,也可以是交流时的纽带。这一次,《是个人物》播客邀请了几位《人物》作者,谈论读过的书,也谈谈阅读在彼此生命中的位置。 斐然在《四世同堂》里读北平的秋,读老舍笔下那些「被刀子扎过又结疤」的生命。她发现,痛苦不是终点,而是某种生长的开始;王青在《世说新语》里撞见一群古人,他们「用微博体写人生」,活得比今人更丰沛;易方兴从父亲的书柜里挖出一本《女性的天敌》,泛黄的纸页上,四十年前的女性挣扎着撕开「必须依附男人」的网,让他感叹,书像是时间的漂流瓶;而槐杨从叶嘉莹谈阮籍中,找到了如何在一个错乱的时代里,伸展自我、捍卫内在的方法和力量…… 每个人都从阅读中发现目前所身处时代的影子,这也是阅读留给我们的意义之一。当几名平时见面甚少、聊天也很少的编辑与作者,坐在一起聊着过去一年阅读过的书籍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仿佛同类会在字句间相认,并不因距离而产生隔阂。我们谈论书中让自己震动的文字,谈论书店的消失,也说到了每个人从书中获得的养分。至少在那段时间,阅读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时间轴】 01:55 重读《四世同堂》:老舍先生在他过得比较艰难的时刻是怎么记录他周围的世界的? 04:32《世说新语》很像古人的微博 06:12 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准绳,哪怕是错的 11:15 「我们生活在一代又一代女性主义者的遗产里」 16:52 绝望的时刻,老舍仍然在燃烧自己 19:41 只要你的眼睛能够看到他人,你的悲哀与绝望会少很多 20:26 读叶嘉莹谈阮籍:在荒谬中捍卫自己的准绳 25:56 在自己的时间中「轻松」的阅读 28:52 过去的一年,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间错乱感 31:46 玄幻小说为什么这么火:在深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中切换的体会 37:00 格式化的书店,固化的畅销新书,回不去的淘书时光 46:15 诗歌的语言和小说的完全不一样,那是「心灵的震颤」 47:41 火箭工程师自印的科幻志,也许比书更接近书的本质 48:57 分享书就像握住彼此的手,让我们不再是一个个孤岛 本期嘉宾 李斐然 《人物》作者 王青 《人物》作者 易方兴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播客提到的书籍 1. 老舍 《四世同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2. [南朝宋]刘义庆 著,[南朝梁]刘孝标 注,余嘉锡 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16 3. 李剑国 辑校:《唐五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15 4. 波妮萝波·罗西安诺夫 著,宋少云 译:《女性的天敌:一个女人必须有一个男人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5. [美]贝蒂·弗里丹 著,程锡麟译:《女性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6. 叶嘉莹:《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中华书局,2018 7. [德]燕妮·埃彭贝克 著,李家川译:《时世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 8. 周飞舟:《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上海三联书店,2012 9. [美]阿扎尔·纳菲西 著,朱孟勋译:《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阅读来记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10. [美]欧文·亚隆 著,鲁宓 译:《诊疗椅上的谎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11. [爱尔兰]克莱尔·吉根 著,姚媛译:《南极》,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 12. [阿根廷]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著,汪天艾 译:《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作家出版社,2019 13. Collision,Stories from theScience of CERN, Edited by Rob Appleby & Connie Potter 14. The Art of the Violin, Leopold Mozart 本期配乐|Ariana - Tony Anderson 文案|易方兴 制作、运营|七七、雷艺璐、张琬琳

50分钟
3k+
3天前

与蔡康永谈康熙,谈大S,谈失去和告别

今天,《人物》和一位老朋友重逢。过去十年,我们四次与他相见,我们经历过他主持的谈话类节目《康熙来了》的结束,也和他一起探讨过生命和死亡。对很多人来说,蔡康永和他的节目、他的书,就像是生活里的泡面,长久、安然地陪伴着。 但对蔡康永来说,他开始过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不再活跃于社交媒体(尽管他曾经是第一届的微博King),他开始学习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恶补所谓的“死前必看的100部电影”,开始运动,接受自己大汗淋漓的样子,通过桌游了解朋友的价值观,也约那些很久没见的朋友吃饭。偶尔,他会在看到某些大新闻时感叹,如果《康熙来了》还在,“我和小S肯定能够问出比这个再多三倍的讯息出来”。 2025年春天,我们和蔡康永再次见面,聊了聊他的新书《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也聊了聊生活的变化,还有那些不可避免的失去和告别。他如何和十几年的《康熙来了》告别,为什么选择结束它,他怎么面对自己的情绪,他有过失控的时刻吗?当然,也聊了聊刚刚离去的熙媛,关于大S生动的、鲜活的细节,以及我们面对猝然的消失时应该怎么办。还有,关于他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和最理想的死法。 生活还在继续,我们不要意兴阑珊,他说。我们总是还有事情可以尝试,如果过早地无欲无求,那会是很无聊的事,“你不好好活,你是不会快乐的”。 时间轴 02:20 从第一届微博king,到一年不发一条微博 06:54 生活新乐趣之一:运动,发现身体的神奇功能 08:43 生活新乐趣之二:桌游,在游戏桌边了解彼此价值观 10:35 与朋友保持联系,按「朋友名录」挨个见面 12:48 《康熙来了》结束10年后,蔡康永如何回想当时状态? 14:41 「我喜欢把好玩的人抓过来问问题」 18:27 《两代电力公司》,希望年轻人也有发声的机会 21:31 和自己保持一点距离感,更好观察自己 26:33 大S离世,像是进入了失联名单 31:00 「无常」是生活的基本常识,时间有限,做事趁早 34:40 蔡康永眼中的大S:很具体地在追求幸福 35:29 和大S是能看到彼此内在的朋友,赠之以黑色礼物,投之以怪奇图书 41:53 排优先顺序表,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找准最先兑付的东西 46:01 「你要用力活,才会觉得人生值得」 50:56 人类大多迷茫,太有方向像是机器人做的事情 53:04 蔡康永回答:想在哪里生活?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跟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 56:50 怀抱遗憾是幸福的,意味着还有想做而没做到的事 本期嘉宾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赖祐萱:《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 Angelina – Tommy Emmanuel A Lovely Way To Spend An Evening - Louis van Dijk Trio 制作|七七、张琬琳

59分钟
10w+
1周前

今天的人面对死亡,就像行走在一片荒原|对话清华教授景军

又是一年清明节。 在这个缅怀逝者的时节,我们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来和我们一起讨论死亡和临终照护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过去5年,景军和团队走访了全国各地多家医院、临终关怀机构、养老院,通过对逝者家属、朋友和医务人员的采访,收集了364份重症患者的临终叙事。 这是一次有点神奇的聊天。第一个问题,景军老师不留气口地讲了20分钟,为我们上了一堂有关死亡现代性的101课。从历史上的“善终”到现代的“尊严死”,他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死亡体验。如果说过去的死亡是“驯服”的,有一定之规的,现在的死亡则是“野蛮”的,没有章法的。当死亡临近,不同的道德逻辑互相打架,我们不再只有一条路可走,也似乎无路可走。 有人问过景军,这么大的年纪,研究死亡不晦气吗?景军说,他对死亡的兴趣从来不是个人层面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他想知道,现代人的死亡焦虑如何成为了一种集体性的社会情绪。 年近70岁,景军的精力依然旺盛。播客录制的那天,他早上6点半才睡,但讲述时仍然中气十足,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被问到衰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时,景军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音,一连三问——“我没老好吗?!”“我从来没觉得我老了啊!”“我天天学AI,怎么叫老了呢?” 或许,就像景军说的,面对衰老和死亡,从来不存在一个“公理”。某个时刻,老去如同巨大的黑洞,吞食人的健康、精力,但在老去这条路上,除了丧失,总会有一些旁逸斜出的部分,让人重新理解「活着」。 【时间轴】 04:47 「善终」的历史变迁:从政治性定义再到今天的「尊严死」 07:53 中国人的死亡有突如其来的现代性:老年人口翻番,生命危机连续出现 11:47 「濒死的道德生态」中,包括人道主义在内的数种道德逻辑不断「打架」 15:04 历史上的中国妇女自杀:有无奈的一面,也有壮烈反抗的一面 18:53 「关键时刻的上行家庭主义」:死亡历程中大多数中国人会想尽办法为上一代奉献 22:46 死亡也有质量,临终生命质量是死亡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 26:17 面对死亡,对生的恋慕是普遍的,宗教也不一定能超越 29:11 中国传统抵抗死亡恐惧的三套系统:灵魂,血脉,三不朽 35:47 我们要重建一套文化程序,将「野蛮的死亡」变成「驯服的死亡」 37:53 老年人尊严的丧失与知识传承模式的改变息息相关 41:08 老龄不一定就意味着丧失,老和死的问题不能千篇一律去谈 46:43 高龄化与照护者的女性化:我们如何从性别视角看待老龄化和死亡? 50:36 生死问题的底线,是良心 本期嘉宾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青:《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人物》编辑 本期音乐 Teach Me Tonight- The Red Garland Trio 制作|七七 张琬琳

52分钟
7k+
3周前

你终将成为一个照护者|对话北大教授胡泳

去年四月,一篇叫做《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广泛流传,文章的讲述者,北大教授胡泳,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当时,胡泳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认知不断退化,三年多的时间里,胡泳照护母亲,体会到照护、尤其是阿尔茨海默患者照护之难,也体会到个体照护者在社会层面面临的诸多困境。去年九月,胡泳老师的母亲离开人世,但对他来说,关于告别、关于照护的种种思考,仍在继续。 本期《是个人物》播客,我们邀请胡泳老师作为嘉宾,来谈谈照护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也包括衰老和死亡。胡泳分享了自己作为照护者的经验,那些无奈与崩溃,也有爱与责任的闪光。他说,我们对于疾病、衰老和死亡不能浪漫化,也不该逃避。很多人说希望自己老去或者死去的时候是有尊严的,但是否有尊严,不是个体能够决定的。接受老去必然伴随的失能,接受中间会有的羞耻,接受之后,可能会生发出一些力量。 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环境需要转变,去建立一个对老人、对照护者更友好的社会。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就能对个体的境遇有很大的改善。 【时间轴】 01:52 衰老、疾病和死亡常常纠缠在一起,是人生非常沉重的课题 04:49 对于24小时照护者而言,喘息服务非常必要 08:40 阿尔茨海默症的残酷在于对人本质的打击,所有熟悉都可能变成陌生 13:14 照护者是普通人,却也面临着与医护人员相似的职业倦怠 19:39 「照护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肉体总会有生老病死 21:21 丧失自主权是衰老的一大恐惧,尽可能尊重被照护者的自主权 25:55 养老方案是多元的,也永远是动态的 29:33 坦荡接受衰老,要能够毫不羞耻、心甘情愿地被照顾 32:03 不要把「尊严」想窄了,接受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尊严 37:44 被照护者的看见与回应,是照护者能够坚持下去的温暖时刻 40:08 年轻一代面临的照护问题更加复杂,发展照护型社会非常重要 46:15 社区如果有一系列配套服务和设施,对家庭照护者是很大的支持 50:21 照护不止是照顾,也涉及许多专业的医疗问题 54:32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亲人可能承受着更多痛苦,甚至无法表达 01:00:49 「向死而生」,「生」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死」 01:05:19 给照护者的书籍推荐:实用指南与心理效能兼备 01:07:12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照护吗? 本期嘉宾 胡泳 家庭照护者,北大教授 张莹莹 《人物》编辑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In the Meadow- Brian Crain Soirée - Bill Evans 制作 | 七七、张琬琳

69分钟
13k+
1个月前

对话鲁豫:女性表达者如何「上桌」?

鲁豫不再「隐藏」在主持人的身份之后。过去一年,她打开自己,开始表达,她不只是坐在黄沙发上的访谈者,也成了最懂脱口秀的领笑员,她讲电影、做翻译,她的播客呈现了不同领域的女性故事,她在探索不同的边界。但无论如何,她坚持要珍惜自己的表达,对自己的表达负责,不能成为一个「说话家」。 这一次,《人物》对话鲁豫。我们聊了聊她作为一个访谈者最好的特质,她如何面对曾经遭遇的网暴,她喜欢怎样的脱口秀,如何看待女脱口秀演员,她什么时候打开了自己的女性视角,一个普通的女性如何让自己上桌。对于衰老和死亡的人生课题,鲁豫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时间轴】 03:28 「我的优势在于比所有人开始的早,最早做一件事的好处在于没有标准」 06:08 面对舆论,有一个稳定的内核,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09:08 一个人的敞开度,是随着年纪增加而增加的 11:52 永远不要说一些流利的废话,表达不是一种技能,不要炫技 13:56 这个时代,人们除了想听到故事细节,还需要情绪价值 18:00 鲁豫的脱口秀审美:在搞笑和思考间飘忽不定 22:25 意识到女性表达的重要,慢慢改变语言用词的刻板印象 24:28 脱口秀的冒犯不是目的,而应该是互相拓展边界的过程 29:33 低配得感可能会带来痛苦,但另一个角度看不是个坏事 33:29 播客的精英叙事困惑,怎样能抵达更多的人? 37:05 「我很早就上桌了,但可能是小孩那桌」 41:31 通过工作抽离焦虑,受不了无所事事的感觉 43:18 从自立的一刻开始,便只遵循自己的时钟 49:28 关于死亡,至亲的离去是真正的成长时刻 53:30 语言表达可以自洽,但知易行难,理解生活中的不自洽 56:29 普鲁斯特问卷时刻:鲁豫最希望拥有的才华是? 本期嘉宾 鲁豫 主持人、播客《岩中花述》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Jazz-avenue 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Guido Manusardi Trio 制作|七七、张琬琳

60分钟
35k+
3个月前

陈冲:女人就是我自己经历的一生

2024年,演员陈冲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猫鱼》出版。她在书中讲述了她家族的故事,生命里的爱,痛楚和挣扎。在这本书里,她展示了自己作为作家的敏感和天赋。 从为什么写作讲起,陈冲和《人物》负责人张寒聊了聊她的人生。陈冲年少入行,拿到百花奖影后之后选择赴美留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年岁渐长,陈冲对死亡和衰落有了新的认识,向死而生才对生活充满激情。她聊到了姥姥、母亲和自己三代女性间的关系,聊了自己的婚姻,也分享了对年轻人的爱情的看法。她困惑于自己能否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虽然充满了反抗精神,但总觉得学问不够。对于从小生长、写于笔端的上海,她一直有挥不去的乡愁。当她独处写作,陈冲找到了自如的状态,用写作表达着她对世界的认知。 63岁的陈冲依然充满了生命力,每天都要对生活「大咬一口」。当问到她今年有什么欲望,她坦诚,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今年的欲望就是写好下一本书。 【时间轴】 01:28 为什么写作?用写作抵御失去 04:43 因为死亡是生存的一部分,我们才会有那么大的激情 06:33 30岁的生日,是一场对青春的庆典、葬礼和告别 12:32 表演感成了我的第二天性,独处写作时我是彻底的自己 15:20 拥有自省能力,想「去值得人们所给予我的荣誉」 18:39 天性羞于在人面前流露,在角色背后表达是一件愉悦的事 25:36 出国留学,「乡愁就是一片永远失去的天堂」 29:10 《猫鱼》里的女性主义只是潜意识的流露,「女人就是我自己经历的这一生」 32:19 戴上结婚戒指后,才和男性交往更自如 36:34 「智者不入爱河」,但失去过也许好于没有过 39:51 「我大概不应该算知识分子」 45:39 上海是故乡,是满街的梧桐树 51:15 「我必须得每一天都大咬一口生活」 56:54 努力和躺平都能理解,今天的年轻人不容易当 01:00:54 充满激情,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就叫青春 01:04:04 写作是一种劳作,「我是相信劳作的」 本期嘉宾 陈冲 演员、作家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Differentways-Gerhard Feng Champ detournesol- Komiku 制作|七七、张琬琳

64分钟
53k+
3个月前

陈晓卿:我从未对食物感到厌倦

又到了吃吃喝喝为自己养膘的时节,本期《是个人物》邀请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一起聊聊他这些年品尝过的美食,以及所感受到的人跟食物的关系。 今年,陈晓卿就要六十岁了。食物依然在他生活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哪怕代谢变慢,他已不能像过去那样放纵自己的胃口,连续吃嗨几天,体重立刻飙升,但他依然对食物充满好奇。 他总是喜欢去有烟火气的小馆子,因为那里有人的故事。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做纪录片追求的和想要表达的,食物背后的故事是一个个具体人的生活、命运。食物可以勾勒出一个人过往的生命经验,「承载着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悲欢离合的东西」。 这种生命经验也包括陈晓卿自己的。这次播客里,他回顾过去,讲述了自己食量的巅峰:一顿吃两斤三两主食,那时他刚刚研究生毕业,体重只有100斤,对食物充满渴望;而后,食物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也一步步成为他事业的主题。他承认,食物曾让他面对很多诱惑、选择,收获了名利,也带来过空虚。他发现了自己始终没变的一面,「原来有多软弱,现在还有多软弱」,也意识到自己那些不变的东西,「我原来的坚持现在还是坚持」。而最终,食物让他看到更多的,是人和人的连接,是超越分歧的可能,是好玩的「人间烟火」。 时间轴 01:42 香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它影响了人类的进步 05:28 胡辣汤的故事:香料和地域的关系密切 12:11 越南粉的故事:性格与食物是一个相互驯化的过程 17:47 好吃的标准是什么? 24:20 食物是相处的艺术,在不同文化间找到最大公约数 27:33 大学宿舍里云贵川口味的感染力,堪比东北话 35:55 科技可以让进食更高效,但果腹和享受美食是不同的 41:01 口味的边界可以不断拓宽 45:14 陈晓卿:我性格里有懦弱的一面,但我有自己的坚持 53:12 「每周做一次饭,这是我上班的动力」 56:19 评分3.7-4.3,是寻找好吃馆子最安稳的区间 01:00:08 吃货陈晓卿的北京馆子推荐:从面馆到菜场,从臭豆腐到米粉 本期嘉宾 陈晓卿 纪录片《风味人间》总导演 吕蓓卡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音乐|Pond 制作|七七、张琬琳

65分钟
14k+
3个月前

那些家庭关系转折的时刻

你经历过「家庭关系的转折时刻」吗?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家庭关系的征集,许多读者来信分享了这个关键瞬间。对每个家庭来说,它不仅意味着关系的转折点,同时还推动或者迫使我们,去用新的目光去注视新的生活,并且建立新的相处模式。 对此,《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是编辑部的三位成员的对谈,三人的转折时刻体现着家庭关系的不同的侧面——有的发生在一次温和但坚决的反抗之后,有的是出于不得已的逃离,还有的则是来自于承受暴力之后所带来的回响。 而在此时做这个选题,也有着时间上的考量。新年往往是家庭成员团聚,或者不得不聚在一起的时刻,所有的爱与纷争,常会在这个时刻集中发生。家庭作为一个立体空间,父与子、祖与孙、夫与妻以及兄弟姐妹等多组关系在其中纵横交织,在温馨与关爱之外,也有委屈与伤害。而随着家庭成员个体的变化,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也会逐渐调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正如一位读者所说,家庭关系的转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时刻、一个时刻的漫长堆叠。 相比于转折本身,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在转折时刻发生后,我们要如何看待新关系中的自己,而这,才是建立关系新稳态的关键。它关乎家庭关系,也关乎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定义。 【时间轴】 01:53 父亲好像失去了话语权,我成了当家做主的女儿 03:59 33岁时父亲把我打哭了,父亲的沉默让我感到荒谬 07:07 儿时家庭的「战备状态」:跟踪、棍子、写诗警告 12:12 每当他想控制我的时候,我就变强一点点 17:04 为什么想往外走?因为不想过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20:25 长大后想和家庭拉开距离,说普通话,染火龙果头,「全方面改造自己」 26:05 我们能和父母聊人生选择吗?他们能理解我们吗? 29:54 催婚的父亲,三个人的午餐,各怀心事 36:41 结婚后,家庭关系更加多维,谁更强势,谁更弱势? 41:31 「这是我挣的钱」,传统男性的沉默时刻 49:19 我在「背影」时刻流泪,意识到爸爸也会衰老 54:35 无怨无悔的父母,家庭关系中的牺牲与爱 56:55 真正把家人凝聚起来的是爱,而不是权力 本期嘉宾 朱柳笛 《人物》编辑 易方兴 《人物》作者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配乐 I Believe In Your Victory - This WillDestroy You 文案|易方兴 制作|七七、王雨乐、张琬琳

60分钟
6k+
3个月前

谁塑造了我们的爱情,从琼瑶说开去

2024年12月4日,86岁的琼瑶在台湾淡水熟悉的家里,向世界告别。 琼瑶逝世后,《人物》编辑部的朋友们也凑在一起聊了聊自己看过的琼瑶小说,以及生活里那些各自被琼瑶影响的时刻。大家会讨论那些台词——依萍被黑豹子鞭打,她质问父亲,「妈妈总是你爱过的吧,你了解她的寂寞吗,你体会她的思想吗?」尔康和紫薇那段「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还有《一帘幽梦》中,楚濂对绿萍说:「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每一句台词,都透露出对爱情有热烈的追逐和向往。琼瑶的小说不光提供了丰富精彩的爱情故事,也在悄然影响着我们各自的爱情观。 本期播客嘉宾分属不同的代际——张寒从小学就开始看琼瑶的小说,是读过60本琼瑶小说的深度读者,又在青春期成为电视儿童,看了诸多琼瑶作品的改编影视剧;90后的令颐则反复看了《情深深雨蒙蒙》《还珠格格》,从小最向往剧里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两代人通过不同载体认识了琼瑶,但都被她的作品感染,有了对爱情、友情的初印象。 我们聊印象中的琼瑶,也聊各自对爱情的想象和理解,聊各自的爱情观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我们发现,在琼瑶的作品中,爱情是复杂的,超越性的,可以打破阶级和地位,可以冲破世俗和禁忌,那些深情和纯粹让爱情显得如此坚实和重要。 如今,爱情、深情已经成为越来越陌生的语汇,很难有什么再扰动我们的情绪。我们也带着一些遗憾,聊了聊当利益、权力交杂其中,现实的爱情又是如何令人失望甚至不再相信的。但不管如此,爱仍然是生命的渴望。琼瑶曾说:「没有痛过,没有爱过。没有哭过,没有爱过。没有笑过,没有爱过。没有爱过,等于没有活过!」祝我们始终有爱,得到爱,也付出爱。 【时间轴】 02:33 80、90后初看琼瑶:原来爱情这件事如此重要 06:08 琼瑶小说里的多角关系与「抓马」时刻,让我们意识到感情的复杂 13:53 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琼瑶式爱情有一种信仰感和超越性 19:30 「智者不入爱河」,爱不再流行,人们对爱情祛魅 21:57 琼瑶与平鑫涛的爱情:利用和爱相缠绕 24:09 琼瑶的清醒与敏感,红尘作伴,潇潇洒洒 27:15 时代飞速前进,相爱越来越难 32:44 相比于爱, 「宠」变得越来越普遍 35:04 爱情里为什么「作」?胡搅蛮缠验证爱的存在和安全感 39:14 「当爱情被拆分为权力关系时,也少了很多美好张力」 43:06 探索新型关系:友谊的开放性,人与宠物间的依恋 49:53 郭敬明与琼瑶的区别:对自我有激烈的「作」,但少了反抗 54:48 阅读安妮宝贝,聊爱好像很羞耻,说爱会怕被伤害 01:00:12 敢爱敢恨、敢哭敢笑,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 本期主播 槐杨 《人物》编辑 本期嘉宾 张寒《人物》负责人 令颐《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 Rudolph the Red Nose Reindeer- Paniyolo 《当》-动力火车 制作|七七、王雨乐、张琬琳

61分钟
8k+
4个月前

《好东西》的好,做过调查记者的女人最知道

《人物》编辑部最近开选题会,总是开着开着就跑题了,最后大家全都在大聊特聊《好东西》。 这是今年我们在影院看到的最振奋人心的一部电影。在影院的短短两个小时里,我们欢笑,我们流泪,我们翻身做主人,短暂的体验了一下作为「第一性」的爽感。同时作为媒体人,我们也能在铁梅的身上看到太多我们自己的影子。当电影里出现「选题会」,我们一瞬间感觉自己开始上班了。我们非常开心地看到,这部电影以一个非常正面的视角诠释了「媒体人」的身份。 所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人物》负责人张寒,作者林松果、阿招一拍即合,决定录下这期播客,谈谈我们看《好东西》的感受。话题从电影开始延展,进入我们之前做调查记者的经历、在工作中对女性报道的思考,以及我们当下对于养育孩子的经验或想象。 在聊天的过程里我们意识到,最近几年里,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转变。我们确实可以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并在我们的身边把它创造出来。 如果你也看了《好东西》,有没有哪些电影里的场景,让你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们关于这部电影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创造我们生活里的「好东西」! 【时间轴】 1:35 在媒体场看《好东西》,身边全是「铁梅」 4:29 中国电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回应当下」的方式 11:03 影片筹备期,邵导和林松果关于记者生活的交流 15:07 「写作文怎么能编呢!」张寒对孩子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20:05 人物作者接触过的真实的单亲妈妈,比电影中更残酷的一面 27:43 现实中的女性就是更容易缔结关系 39:47:男性「失权」后,变得更可爱了 46:56 媒体女性择偶观:我们真的很难再崇拜一个人 57:42 《爱情神话》与《好东西》,我们更喜欢哪一部? 01:05:11 在我们的工作中,实践一种更平等的体系 01:12:44 谁来拍新时代的坏女人,我们特别想看!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阿招 《人物》作者 林松果 《人物》作者 本期音乐|The Story- Brandi Carlile 制作|七七、王雨乐

79分钟
16k+
4个月前

中年人,还能有朋友吗?

人到中年,友谊显得愈发奢侈了。 不久前,《人物》发起了关于中年友谊的征集,许多读者分享了自己友谊消散的故事,以及对友情的理解与思考。《人物》编辑部的成员也对友情有着各自的体会。本期《是个人物》,我们邀请了编辑部的三位女性,一位是典型的中年人代表——有家有娃有事业,家庭与工作的平衡中,她正在重新考量友谊价值,感受到了一些「中年苍凉」;一位虽然步入中年,但因为未婚未育,仍有朋友在侧,正在感受友谊的逐渐「淡化」;还有一位青年朋友,即将迈入中年,对朋友患得患失。 这个初秋,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三个人坐在一起,聊了聊各自的朋友。提起年少时的朋友,每个人都记得友谊里那些轻盈与雀跃,那些彼此看见和理解的愉悦。但友谊的内涵不止于此,我们也聊了聊里友谊里那些无奈、心酸与隐痛。婚育带来的对时间、精力的挤压,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朋友的疏离,疾病和死亡对友谊的侵袭……这些都是中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朋友或许早已不是生活的必要选项。在这样的压力下,维持一段友情还有必要吗?友情还会为疲惫的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安放一段珍重的过往? 一个很有趣的插曲是,节目录完,临近傍晚,两位疲惫的中年人准备回家,度过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夜晚,而唯一的青年人早已约了亲密的朋友晚餐,靠聚会来清扫疲惫。友谊的离散与聚合,也是一种人生之味,但不管何时,我们总归是需要友谊。 🌟指路人物新播客《是个小人物》,欢迎大家订阅收听!🌟 【时间轴】 02:25 中年之后,友谊正在慢慢退场 04:00 她们的表达中折射出生活的压力 05:12 孩子的诞生是友谊淡出的节点吗? 10:54 年轻时的纯粹带来与朋友的割席 13:59 以工作为基础的友谊是流动的 17:07 友谊是一个分寸感和边界感不断调整的状态 18:19 相似的人会从友谊的漏斗里漏下来 24:17 「那个人去世了,我再也没有朋友了」 30:02 朋友是彼此「阶段性」的情感承接 32:31 人会在某一时刻感知到一段友谊即将走向尽头 33:14 言语的输出会将亲密关系越推越远吗? 36:31 中年人的友谊更讲究「性价比」 40:56 年少时的雀跃感被中年的循规蹈矩逐渐冲淡 49:18 「中年的友谊无法帮你的承担更多了」 54:51 亲密、轻松的友谊能支撑起自我的成长 58:26 中年人的心声:「让抓马离我们远一点吧!」 62:17 「友谊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 66:56 老年友谊:在浓烈的情感和清晰的分寸中寻找平衡

70分钟
30k+
6个月前

浴火重生,聊聊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的宏伟建筑,承载了无数人对巴黎最初的印象。卡西莫多真挚的爱情、法国大革命对自由的呼唤、电影中的浪漫情节……百年以来,无数瑰丽壮阔的故事在这里书写。它的价值与意义早已超出了「建筑」范畴,真正地成为了精神符号。 历史上的巴黎圣母院几经沉浮,2019年,一场大火让巴黎圣母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令世界为之痛心。2024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完成之际,欧莱雅中国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将「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带到中国,并展出4件真实文物,虚实结合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展览在2024年9月12日-10月20日对公众开放,希望更多人可以成为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九月全国科普日期间,欧莱雅更将科学教育与美育融会贯通,在展览现场为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的中学女生们带来了一节在博物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女科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家等受邀成为「青少年科艺美育赋能者」,从科学、建筑与历史等不同角度,为青少年们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融合多学科的美育盛宴。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是个人物》携手推出的系列节目的第3期。《是个人物》邀请到了主持人张越,与建筑学博主何老师在发呆、果壳编辑贾明月,共同走近「巴黎圣母院」,从建筑、文学、艺术、历史出发,描摹巴黎圣母院辉煌与动人的细节,分享科学道路上的女性榜样。 【时间轴】 02:54 从小说到电影,巴黎圣母院是如何走进人们生活的? 06:34 建筑如「炒菜」,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14:56 文学与现实的差距:「建筑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游戏」 16:56 拯救巴黎圣母院,「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 23:00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从都市传奇爱情到鸿篇史诗 31:54 一座建筑代表一个时代 35:51 丑陋的埃菲尔铁塔?一场技术与审美的追逐战 40:03 大火与抢救,法国人独有的「松弛感」 42:11 「滴水嘴兽」来华,电影、小说与历史的重叠时刻 47:03 古迹怎么看?与历史建立连接,获得「被验证」的快感 51:18 发现古人的「失误」,隐秘的细节更加动人 58:56 「科学与艺术是没有性别的」 60:36 「女学家科项目」,让女生看到更多可能性 61:47 从八卦到科普,知识以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脑海 63:43 选择科普的理由有很多,「我享受精神世界得到共鸣的瞬间」

73分钟
4k+
6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