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再见爱人3》播出,傅首尔和老刘的关系引起了诸多讨论。《人物》的「一封信」栏目也发起了关于「中年人能否更爱」的征集,许多读者写信来,分享他们关于爱的思考。 看起来,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老年,爱情仍然是人类绕不开的谜题。《人物》的编辑们大多已经步入中年,这一次,三位编辑聚在一起,就「中年人还能更爱吗」,聊了聊他们的观点和体验。有人觉得中年人处于压力最大的阶段,对于爱情中许多琐碎的分歧、深刻的黑暗,只能选择「搁置」,也有人在最初的激情消退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手足无措,但再度出发,用更多的体恤之心去看见伴侣、经营关系。 到底中年人还能更爱吗,可能仍然没有答案。但在思索与回答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关系中的对方与自我都有了更多体悟,当爱被一层层打开,我们看到了人与关系中的诸多秘密。 【时间轴】 1:37 编辑部真心话:我们为什么笃定地能/不能更爱 06:21 「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并不是互相深情地望着对方,而是共同凝视同一件事情」 10:55 「强势」职场女性所面对的:家庭平衡柱坍塌之后 14:18 《职场妈妈不下班》:下班后的家务琐事谁来做?家庭是一段权力关系 23:01「共同凝视」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达成这种状态? 27:23 激情褪去之后,靠什么维系关系? 30:45 幸福不是一步能抵达的,良性的婚姻关系始终处于正在生长的状态 36:52 每个人都有很多形容词,关键在于能否认同对方 41:03 怎么道歉才有可能奏效?一份私人「道歉法」大公开 51:41 论婚姻关系中的动态平衡:两个人一定要同频、势均力敌吗? 01:01:27 《再见爱人3》适合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一起看,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01:04:52 婚姻中谁痛苦谁改变?更多时候是女性在不断妥协 01:07:27 中年人更爱,对很多女性来说是奢侈的 01:11:55 当生活的重心开始倾斜,将问题搁置成为一种状态 1:16:59 无论在婚姻内外,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最重要
2023年7月,讲述职场性侵案的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开播,随着播出,热搜上的相关话题不断,弹幕上的评论几经反转。它好像撕开了一道口子,职场和家庭里的人性随着刀口逐层裸露,观众的情绪包裹进角色立场。经历徘徊、反复才反击的不完美受害人,剧中女律师的选择,剧情与现实的关系……随案件的进展不断发酵和对抗,有很多问题值得被探讨。 本期「是个女人」栏目,主持人张越与《不完美受害人》的两位编剧高璇、任宝茹以及飞行嘉宾马索,一起聊一聊电视剧背后的创作故事,从观众和创作者的视角,一同梳理摸索法律和人性的边界。 【时间轴】 2:22回望「半边天」刘小样:两位编剧女性意识的启蒙 13:52《不完美受害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7:35 一周之内人物成型,灵感碰撞从何而来? 24:10 角色两头不讨好?要写弱者的困境 31:20 在展现问题前,编剧要先经历「刺痛感」 35:37 25岁的赵寻为什么难以拒绝: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影响 47:50 新的民法典生效,如何改变了结局走向? 01:02:50 创作过程「心惊肉跳」,播出前编剧们在担心什么? 01:07:28 在简单化的舆论场中,长视频写「人性的复杂」意义何在? 01:12:39 弹幕参与:观众是剧中人,编剧是学习者 01:23:51 塑造一个形象良好的上位者:侵害依然是侵害 01:34:02 为什么现实中的女性难把官司打完? 01:36:50 林阚放弃律师职业证,是编剧的理想主义还是符合现实逻辑的个人选择? 01:49:53 大咖云集:「强大的演技让文本的设定更加成立」
今年五月,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准点下班被辞退后》。因为连续两天准时下班,并在与老板的对谈中出口为自己辩解,入职三天的小王因「无故顶撞上司」被辞退,她全程记录了和HR的对话过程,并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视频中,小王表达清晰、有力,面对无理的要求和质疑,有理有据地与对方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谈判,获得了近100万的点赞,20多万评论。 在大部分职场人看来,作为95后的小王理智、果断,面对不公敢于为自己发声,切中了当下职场打工人反对「职场内卷、无效加班」的情绪,大快人心。 65后的主持人张越一开始则有些疑惑,她将近三十年服务于同一个单位,奉行「稳定」,看重「人情」,对以小王为代表的新世代的就业观与职场诉求充满了疑问与好奇。 本期「是个女人」播客,主持人张越将与《人物》杂志的作者赖祐萱一起,邀请小王聊一聊她的职场故事,以小王为切口,走进95后的职场世界,了解Ta们的爱与憎、喜与怒。 时间轴: 1:42 准时下班被领导约谈,小王入职三天被辞退事件始末 18:14 拍手叫好or冷眼旁观:同公司同事对此事是何态度? 21:25 行动力拉满:刚出公司就去劳动仲裁 33:09 「不是不能吃苦,是不能吃不喜欢的东西带给我的苦」 36:57 为什么年轻人会去当「吉祥三保」? 41:49 65后VS90后VS95后,不同世代就业观念大碰撞 44:37 当事人回应,上热搜是什么感受? 47:40 回应留言,下一份工作还好找吗? 54:58 加班是情分,不加班是本分:职场的尊重与情商 1:03:12 重稳定or看发展,出现机会要不要换工作? 1:19:33 勇敢维护自己权益的新一代职场人, 像一阵清新的风
本期播客是「是个人物」的新栏目「是个女人」第一期,在这里,主持人张越和大家一起认识形形色色的女性。 今年是前媒体人厨花君辞职去种地的第十年。主持人张越以及《人物》杂志的佳欣,邀请她一起聊一聊——在她脱去众人眼中光鲜亮丽的杂志主编称号,摇身一变成为北京远郊生长过三四千种植物的花园「掌门人」后,经历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种地这件事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又带给了她什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现实中每一个具象的困难,她又是如何拆解和对抗焦虑的? 听完厨花君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勇气,大胆地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令人快乐的事。活出很有意义的人生可能有些难度,那么「至少赚个有意思的人生」也不错。 【时间轴】 05:13 在厨花君的「奇怪」花园里,人类最古老的黄瓜是什么味道? 06:20 直接辞掉主编工作在北京郊区租了一大块地:种地是一种「血脉觉醒」 15:53 种地十年,越种越好玩 21:07 挑战在北方种植水八仙:所有的种植都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41:10 与许多植物「交朋友」的总和是一种非常富足的体验 43:17 学人文的人来种地,有哪些不一样? 01:12:46 生大病、老了干不动了怎么办?接不到写稿的散活怎么办?种地不累吗? 01:20:09 有哪些适合阳台种植的东西? 01:21:12 种地的乐趣有了,安全感从何而来? 01:27:03 厨花君的60岁畅想:打算踏踏实实建设自己的花园 ——与没有意义的人生相比,没有意思的人生更可怕 ** 是个女人栏目主播 张越:前央视主持人,《半边天》等节目主持人 厨花君:作家,都市农艺践行人,前媒体人,曾先后任《女友》杂志首席编辑及《都市主妇》执行主编 抖音@厨花君 B站@厨花君-厨房花园 出版图书作品《你这么累,不如回家种棵菜》《一日一蔬 好菜如花》《跟着节气来种菜》《玫瑰之路》等
距离电影《小时代》第一部上映已经十年了。 十年前,《小时代》建构了一个华丽而简单的世界:钱来得容易,生活最大的跌宕是好朋友睡了男朋友,而姐妹情谊永存。它如此浮躁,如此荒谬,透露出一种汲汲向上的热望。 十年过去,很短暂,却足以让人的心态发生诸多翻转。《人物》的三位编辑和作者聚在一起,聊了聊各自对「小时代」的记忆,几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见《小时代》,也因此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人抑扬顿挫地背诵「45度角仰望天空」,有人更愿意谈论它对自己审美的塑造。或早或晚地,我们都曾经抛弃《小时代》,但如今再谈起它,居然多了几分体恤与怀念——「小时代」的命名如此轻忽,但它其实是大时代浪尖上的一个切片,而我们正在这惊涛骇浪中浮沉。 【时间轴】 01:57 不同年龄段的我们如何回望那段「小时代记忆」? 03:43 站在时代拐点的青春:莫可名状的忧伤与纸醉金迷的想象 10:05 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更大世界的渴求,在郭敬明的文字中得到共鸣 14:52 萌芽杂志社,文艺青年曾经的「耶路撒冷」 18:38 看《小时代》曾是一种融入群体与潮流的方式 20:02 「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小时代》构建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想象吗? 26:40 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被简单化的矛盾与难以回头的郭敬明 29:49 我们怀念《小时代》,因为它满足了一种「向上」的时代热望 39:35 《小时代》前瞻了当下的中产生活方式? 42:50 十年后回看:郭敬明的商业头脑,以及这些年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变了吗?
不久前,我们推出了导演辛爽的人物报道《辛爽 黑猫的冒险》。在上个春天,他导演的网剧《漫长的季节》在豆瓣获得了9.4分的高分,也引发了大家对于东北这片土地的好奇与讨论。 在操作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们试图靠近这个像黑猫一样清醒克制的导演,也试图理解「命运」是如何成为他创作的关键词,而这一切,和东北的关联又是什么呢? 一起参与讨论的,是《人物》的编辑姚璐,作者卢美慧和林秋铭。她们分别是江西人、河北人和福建人。虽然来自山川湖海,但对于东北,大家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经验与观察。 东北叙事,是对未来的一次大型预演吗?我们聊了聊赵本山与《马大帅》,韦尔乔与迟子建,鹤岗与东北虎。原来关于东北,我们有这么多可以说。 【时间轴】 02:31《漫长的季节》观后感,为什么这部剧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特别的记忆? 21:01采访辛爽及《漫长的季节》幕后,一些新知和一些迷思 27:04辛爽为什么如此平静? 35:51 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会氛围和「痛感」 52:02 东北作为一个地域叙事为何席卷全国?我们自己有一些什么样的东北经验。 58:37 美慧采访韦尔乔的经历,一个已经逝去的哈尔滨画家 1:03:34 秋铭在鹤岗的故事 1:06:49 还有东北的自然,我们因此可能超脱这一套叙事
不久前,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一群「双非」本科生,和他们的一堂文学课》,聚焦云南师范大学张秋子老师的文学课,以及文学课在这片「边缘热土」上激起的涟漪。 报道推出后,我们收到了许多留言,很多人谈起了走出校园后文学对自己的意义,回忆起文学曾带来的那种无功利性的、本能的、不可兑换的激情。正如秋子老师所说,「虽然我们看的是一个故事,但是文学总带有某种普遍性,能够契合到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里。」 或许,文学不允诺成功,不允诺幸福,更没有办法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始终需要文学。但是,曾被文学烛照过的人会在心里悄然播撒一颗种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千百次折返中,收获一片最繁茂的精神家园。 本期播客,报道的主人公张秋子老师、作者林松果和《人物》负责人张寒,一起聊一聊我们上过的语文课和大学里的文学课堂,谈谈一位好的语文老师、一份好的文学文本,与我们人生的关系。 (PS:由于秋子老师是远程参与录制,音质会有一定差异,请听众们海涵~) 【时间轴】 02:40 在云南,经历一场共读的亲密感 14:40 《堂吉诃德的眼镜》:当大家忘我地投入课堂,点亮人的东西会不断出现 26:06 来自导师的习惯传承:坦诚地分享,用生命体验来解释文学阅读 30:58 因为一次次的讲述与倾听,语文老师是我们最亲密的老师 38:37 家长爱读书,孩子可以不读吗? 49:42 毕业后,我们不再谈论文学,仍可以彼此信任 52:46 文学,或许是一件中年可以脱下的长衫,一场终会结束的高烧 59:58 哪些时刻,文学支撑我们走过?
几天前,因着写作课上线的由头,几位写作课讲师聚在一起,录了期播客,谈论他们经历的写作。 一个半小时里满是欢声笑语,虽然每个人都谈论了一些痛苦——易方兴曾经接到爆料,某条路的地面破了个大坑,他仔仔细细观摩了一下午,写清了所有修路设备,1000多字最终被编辑删成200,发在了报纸中缝里;林秋铭形容自己写不出来稿子时,就像一只“下不了蛋的母鸡”,只能蹲在地上,感受一阵接一阵的脚麻。在他们看来,写作是巨大的,也因此很多时候容易让写作者自感渺小——总有人比自己写得更快,更好,更能够“一稿成名”。 在那个渺小的自我被反复彰显时,写作就像一把刀子,伤害着写作者。但更多时候,写作仍然是温煦的,有力的,它是孤独时向世界伸出的触手,是困于原生家庭时的托举,是将痛苦与欢乐都码放整齐的坐标,是“我依然可以对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坚定。正是因为这些,《人物》的写作者们仍然热爱写作,并决定继续写下去。 【时间轴】 03:27 谈到去年的写作,脑中第一反应想到的瞬间或者场景 11:10 写作对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要 21:18 写作会伤害我们吗? 27:25 对写作来说,天赋重要吗 35:07 在写作过程中,受到肯定很重要 42:00写作带来的价值感 58:16写作提升了我们的“感受力” 1:04:10 你真的享受写作吗? 1:08:27 如何跨过写作的瓶颈期
今年秋天,大家突然开始集体抬头看树了。徒步、骑行也迅速流行起来,越来越多人投身自然,试图从罕见的有确定性的事物中获得抚慰。 欧阳婷是一位观察树的写作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长大,后来来到北京生活。去年她出版了文集《北方有棵树》,获得了很多好评。而本期主播槐杨的笔名,也正来源于记忆深处家门口的那些树。 本期播客的关键词是「自然」,欧阳婷和槐杨聊了聊观察树的经验、自己的生活如何被自然塑造影响的经验,以及在越来越只能「向内求」的当下,她们感受到的矛盾和不满足。 对话发生前,她们在楼下浓稠的秋天里,捡了一片金黄的银杏叶。 【时间轴】 02:54 树一直在我们的生活背景里,如何去观察一棵树。 23:21 在观察树的过程中,把自己过成一个充分按照节气生活的动物,用树建立对周遭的认知、给生活标记打点。 49:05 自然是抚慰人的地方,更客观地说,是一个让人短暂隐遁和消失的地方。 01:01:29 现代人跟自然的连接非常贫瘠,徒步、骑行的流行,折射的是人在不得已状态下困顿的生活。 01:18:22 在无奈的现实中,书写自然,或者专注某件事情,本身就有意义。
大家好,今天,我们想讲一个关于失去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彭佳,在她4岁的时候,妈妈跟陌生男人骑摩托车走了。在失去母亲的漫长岁月里,她是被愤怒包裹的。母亲去世后,她创作了一个和母亲有关的作品。 这场谈话,要感谢彭佳的真诚。 她讲述了她曾经对母亲的恨意,对父亲的无法原谅。她曾经像一个关在笼子里熊一样,一直在无法得到爱的痛苦里转圈。 但在拍摄母亲遗物的过程中,她一点点发现了爱,尽管有些稀薄。她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作为「时代耗材」的妈妈。她美丽,耀眼,贫穷,她的人生下坠一旦开始,就没有机会能停下来。 她的伤痛没有消失,但她学会了接受。最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的人生要活得自由。以及「哪怕你从小的时候没有得到一个很健康的爱,也可以重新学习,然后去重新建立」。 【提及文章】 《「私奔」的母亲》 【时间轴】 02:14 为什么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我妈不爱我 12:41 那天,恨的铁链断掉了一环 36:37 父亲的爱,非常贫瘠 51:34 母亲的生活只能下行,得不到任何同情 83:04 承认自己需要爱,不可耻,可耻的不是我 李爱军 李爱军和幼年彭佳 李爱军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 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今年春天,《人物》作者安小庆找到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李风,写下这篇文章《背上的桃花,水下的故乡,三峡30年》。在长江边,他们谈论起刘敏华,谈论起上百万库区移民,谈论起古往今来人们对于长江的情感。 今年恰好是三峡工程30年,高峡出平湖,江水也由野性的滚滚的浑黄色,变成平静的一汪蓝绿。人们迁徙、流动,背上背着桃树、花椒,还有的人,一生都在处理故园不再的失落。 这篇文章发布以后,我们收到了海量的评论。很多评论是超乎我们想象的,那些三峡的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一字一句,在评论区写下了自己的具体的生命经验。原来,宏大的三峡工程背后,有那么多具体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这些此起彼伏的个体声音,像苔藓一样,覆盖了坚固的水泥,拼出了自己的历史地图。 我们感到一种急迫,需要把这些声音告诉大家,因为,“苔藓强壮得不可思议”。 【时间轴】 03:24 《背上的桃花,水下的故乡,三峡30年》,报道的缘起 10:02 方诗伟、刘敏华、张秉爱,那些离不开三峡的人 19:04 这段宏大的历史记忆,我穷尽一切让它稍微具体一点 24:38 海量的留言,像在用海盐揉搓你的心 47:19 从李白、苏东坡,到南香红、何伟、李一凡、颜长江,无数的创作者为三峡所召唤 01:11:41 照片的拍摄者李风,一个始终在场的创作者 01:16:00 任何一个城市只要有江河,就会成为所有人靠近的中心
最近,我们推出了一篇报道,《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故事发生在江西省铜鼓中学,这是一所山区中学,此前籍籍无名,但在今年高考中,学生徐皛玥成为了江西省文科状元,改写了铜鼓中学19年没出清北生的历史。 我们的报道,关注的重点不是徐皛玥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而是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身边有什么样的学生群体,她所在的县城中学,经历了什么样的困境和自救。 报道推出以后,我们收到了特别热烈的讨论。很多从小镇、县城走出来的学生,都经历了非常艰辛、刻苦的学习时光,对文章里讲述的情境有很深的共鸣。我们也提到,很多学生在成功考入大学之后,从知识、眼界和视野,都经历了漫长的补课。 作者林松果在写完这篇报道之后说,她最深刻的感受是,“每个人都是苦的、不易的、没有选择的。这种苦不归属某一个个体,背后是资源的不平衡,以及结构性的不均。我们记录这些人,这些故事,这些挣扎,并期待制度的改善,土壤的松动,目光的停留。期待有一天,在小镇做题家的阴影之外,人获得自由舒展的可能,能成为人本身”。 本期播客,《人物》编辑姚璐、易方兴和作者林松果一起讨论这篇报道的幕后故事。身为“小镇做题家”,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得与失?以及,我们关心教育话题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轴】 03:16 《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幕后,现场和我们的预设完全不一样 12:26 县中老师的困境,学生的困境,小镇做题家好苦,小镇也好苦 18:42 报道推出后,徐皛玥的妈妈给林松果打了一个电话 21:43 亲历黄冈中学,当地学生最向往的“彼岸” 32:54考入大学后,我们各自人生的漫长补课 49:05 教育的流动,背后是资源的不平衡 54:46 出生在小镇的人,条件也不一样,也有优劣之分 57:55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都有新的题要做 63:07 一个17岁的高中生成为上海一个小区的“团长”,拥有优越条件的学生,怎么看待自己所拥有的特权 71:25 有题可做也许是幸福的,一个17岁的中专毕业生,和她在工厂的遭遇 77:13 《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教育既关乎公共政策,也关乎每一个人具体的命运 【提及文章】 《一个高考状元,和一所县中的自救》 《上海“团长”,今年17岁》 《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