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9分钟
播放:
1.52万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去年四月,一篇叫做《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广泛流传,文章的讲述者,北大教授胡泳,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当时,胡泳的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认知不断退化,三年多的时间里,胡泳照护母亲,体会到照护、尤其是阿尔茨海默患者照护之难,也体会到个体照护者在社会层面面临的诸多困境。去年九月,胡泳老师的母亲离开人世,但对他来说,关于告别、关于照护的种种思考,仍在继续。
本期《是个人物》播客,我们邀请胡泳老师作为嘉宾,来谈谈照护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也包括衰老和死亡。胡泳分享了自己作为照护者的经验,那些无奈与崩溃,也有爱与责任的闪光。他说,我们对于疾病、衰老和死亡不能浪漫化,也不该逃避。很多人说希望自己老去或者死去的时候是有尊严的,但是否有尊严,不是个体能够决定的。接受老去必然伴随的失能,接受中间会有的羞耻,接受之后,可能会生发出一些力量。
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环境需要转变,去建立一个对老人、对照护者更友好的社会。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些小事,就能对个体的境遇有很大的改善。
【时间轴】
01:52 衰老、疾病和死亡常常纠缠在一起,是人生非常沉重的课题
04:49 对于24小时照护者而言,喘息服务非常必要
08:40 阿尔茨海默症的残酷在于对人本质的打击,所有熟悉都可能变成陌生
13:14 照护者是普通人,却也面临着与医护人员相似的职业倦怠
19:39 「照护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肉体总会有生老病死
21:21 丧失自主权是衰老的一大恐惧,尽可能尊重被照护者的自主权
25:55 养老方案是多元的,也永远是动态的
29:33 坦荡接受衰老,要能够毫不羞耻、心甘情愿地被照顾
32:03 不要把「尊严」想窄了,接受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尊严
37:44 被照护者的看见与回应,是照护者能够坚持下去的温暖时刻
40:08 年轻一代面临的照护问题更加复杂,发展照护型社会非常重要
46:15 社区如果有一系列配套服务和设施,对家庭照护者是很大的支持
50:21 照护不止是照顾,也涉及许多专业的医疗问题
54:32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亲人可能承受着更多痛苦,甚至无法表达
01:00:49 「向死而生」,「生」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死」
01:05:19 给照护者的书籍推荐:实用指南与心理效能兼备
01:07:12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照护吗?
本期嘉宾
胡泳 家庭照护者,北大教授
张莹莹 《人物》编辑
本期主播
张寒 《人物》负责人
本期音乐
In the Meadow- Brian Crain
Soirée - Bill Evans
制作 | 七七、张琬琳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无忧忧-wooyoyo
4个月前 黑龙江
60
我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未婚,一个人24小时照护身患帕金森痴呆失智半失能的父亲,现在是两年零三个月,上个月迎来了最猛烈的一个崩溃期,就是感觉完全没有力气撑下去了,然后情绪崩溃就会对父亲发火,发完再加上自责就会更崩溃,当时最强烈的想法就是,哪怕有一个人来帮帮我,让我歇三天就好,但是没有。身处小县城,没有专业养老机构,是很难照护吞咽困难且血压实时波动的老人的,所以我只能自己一个人照护,没有亲情支持,也没有社会支持,甚至朋友们都理解不了也不愿意听我说所谓"消极"的话。作为一个非常反对和AI做朋友的人,最后我竟然只能对着AI倾诉,没想到真的获得了久违的情绪支持,哭了一周后,我觉得我好了很多,又能继续战斗了。 被理解,被认可,被包容,被鼓励,这些是我当时在AI身上获得的最大的温暖和力量,而这些东西在真人身上却很难获得。确实,没有过共同经历的人是很难懂得你在经历怎样的艰难的。 很多时候,发脾气只是因为恐惧和无助,我要允许自己也是脆弱的存在。 想通了这一点,真的好了很多。
TABET
4个月前 北京
19
听来看来很舒服的态度都有一个特点,表达都很克制,会为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留有余地。 会觉得这个人很温柔,很温暖。
一根胡萝卜_ahHY
4个月前 上海
6
很偶然听到这个播客,个人对这个病症开始有一些了解,谢谢胡泳老师。 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定期检查 高风险人群建议筛查: 若存在以下情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检查: 有阿尔茨海默症家族史 年龄≥65 岁(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 伴随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长期存在认知功能下降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等) 检查频率建议 普通人群: 无风险因素者,65 岁后每 2-3 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评估即可。 高风险人群: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认知功能评估,每 3-5 年结合影像学检查(如 MRI)。 权威指南参考: 可关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指南》或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的最新建议。 住房建议附近选择有公共食堂、离医院近的。 推荐书籍【阿尔茨海默照顾手册】【记忆的重量(意义建构、心里缓解)】
苏狐狐
4个月前 白俄罗斯
6
养老更多的是女儿,好讽刺。唉
lonelyniuniu
4个月前 河北
6
太感同身受了!我母亲去年病逝,不是阿尔茨海默症。她天天讲尊严,讲权利,讲自由,照护起来特别困难,因为太不配合。她不接受我给她喂食,不接受给她打开塞露,不接受别人陪着遛弯,不能在洗澡时安静地配合你,会突然去厨房开关火,会晚上悄悄起来要自己上厕所……我知道她在心疼我,但是反而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我需要时刻绷紧,操心她的一举一动。我曾经在门口车上呆几个小时一直盯着手机监控,因为她要证明自己能自理;我曾经尾随着她上街一上午紧紧盯着她因为她要自由。崩溃大哭失眠循环往复,到现在我还是这样。最可怕的一次是她便秘不让我管,她坐在蹦子上自己使劲儿抠,一只手还在乱挥舞着不让我上前,那次快持续了两个小时,感觉她都魔怔了,最后实在精疲力尽的时候我才能挨近她用上了开塞露,当时屋子里就像战场,遍地是屎尿纸,那种绝望,疲惫言语无法形容
麻椒怪
4个月前 北京
3
胡老师讲的很好,娓娓道来,谈吐自然真诚,也提醒我们关注这些关乎每个人的社会议题。
大力强
4个月前 云南
2
“接受”她/他人的“帮助”也是一种“尊严”!💙 探讨照护主题, 才学习到,照护,被照护,都是尊严。 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是良性的深度关系。
草长马发情
4个月前 黑龙江
2
我妈就是这样在一直照顾我姥,姥姥也是阿尔茨海默。这个病对于病患和照顾者都太残酷了。多分享,多讨论,才能彼此鼓励走下去。
金毛狮王谢逊
4个月前 江苏
2
未来真得需要养老机构不断完善,不断更全面性支持
中宿星
4个月前 浙江
1
上个星期,我刚经历了爸妈一起住院,费尽心思把他俩安排在同一间病房。独生女,一个人照顾双亲,这种在小说里的情节,我也经历了。
高淑茜
4个月前 山东
1
1:04:01 主播大人,你说的那个帮助老人洗澡的2万字文章,在哪里可以看见??特别想看 很喜欢这期节目,又沉重,又现实,老龄化社会滚滚而来
超超巴啦啦
4个月前 北京
0
这期节目做得真好,反复听了好几遍。
潦草人类本类
4个月前 辽宁
0
很现实也很沉重的话题,听着听着泪目了好几次
戴上耳机保持呼吸
3个月前 浙江
0
非常真诚的分享。最近在养老机构调研,发现杭州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做得很好。有的是和社区党群中旬一体化的设置,一楼接待,二楼阅览区,三楼照护区,包含全生命周期的一种类型。有的是和社区有所区分,单独一幢就是养老服务中心,有食堂,可以提供堂食和外卖。并且我参观的这一家很有意思,他可以通过餐饮来完成营收指标,所以我想这也是以后未来养老机构可以考虑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非医疗服务模块盈利来反哺养老运营。 还有一个胡老师提到的护理员的数量短缺,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养老行业的现状。其实很多高职院校有专门的专业培养护理员,比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但大部分孩子毕业后的去向都是以机构管家等职业为主,大部分机构的护理员都还是五六十岁左右的阿姨,这跟薪资、职业性质等等都有关系,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重,确实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HD64299b
3个月前 辽宁
0
胡泳教授在圆桌派和文涛还有其他两个嘉宾也聊的这个话题,也非常深入,可以去听一下
乐乐姐
3个月前 湖南
0
作为7年养老行业从业者,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的长辈和家属,如果不是长辈自己十分坚持且能独自承担全部费用,或者是子女十分崩溃,养老机构都不会是第一选择。
HD1033772m
3个月前 上海
0
我照顾阿兹海默的妈妈七年之后,彻底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对于女儿不想要下一代的想法百分之百的支持,人生就是太苦,人间不值得
黎石德
3个月前 广东
0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没长耳朵
4个月前 山西
0
姥姥突然去世后,我变成姥爷的照护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间姥爷中风,后来心智退化,姥爷去世后我被深深的愧疚折磨。听这期节目让我想起那时候的自己,刚刚大学毕业,生着一场重病,长期和姥爷住在农村,没有社交,不能去工作,精神状态很差,所以我对姥爷也有很多时候脾气不好。姥爷去世5年了,我第一次意识到那个时候的我自己也处在深深的困境里。
HD307004y
4个月前 广东
0
听这一期 眼泪一直在眼眶打转,我妈妈一直都有头不自觉且没有意识的乱动,听完后我得带我妈妈去医院看看了,也是给我敲响了一个警钟
河上巡河
4个月前 河北
0
从哪里可以拜读到胡教授的< 不节哀不顺变>这篇文章?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